创新素养教学简报

2024-07-19

创新素养教学简报(通用8篇)

篇1:创新素养教学简报

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新素养教育的实践价值:时代对教育最迫切的要求

创新是国家核心发展理念。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创新是全国教育大会重要精神。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6个方面“下功夫”,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并且提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新驱动是自治区三大战略之首。2017年6月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的代表会召开,党委书记石泰峰在报告中提出宁叟要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区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这是立足宁夏区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解决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禀赋。《大学》中写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周易?系辞上》中写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些古代典籍体现的思想就是创新推动时代的发展。

二、创新素养教育的现实成就:变革了基础教育课堂模式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在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的不懈努力下,宁夏创新素养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一是教育理念得到转变。坚持转变理念先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远程资源等多种方法,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的育人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许多学校的办学观念有了新转变,比如银川市第一幼儿园提出”对每位孩子都有创新期待”的办学思想;固原回民中学提出“每个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个学生不求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的教育思想;吴忠盛元小学提出“让生命成长打上创新底色”,重视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和活动引领,将创新素养教育的理论探索教学实践变成了常态。二是褪盖面不断扩大。从2015年启动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以来,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教育厅的持续推进,到2017年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从3个市、县(区)的16所扩大到覆盖全区所有市、县(区)的649所;参与实验试点的.教师从1200人扩大到4.3万人;学生从1.3万人扩大到46.2万人。实验学校从城市学校逐渐扩大到了农村学校,涌现了诸如隆德县张程小学等创新素养教育课程非常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各实验县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创新素养教育正在形成规模效应。到2018年秋季,全区初中及以下学段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三是理论探索不断实现突破。提出了创新素养教育的概念,对创新素养进行了理论阐释,列举出了创新素养的组成要素,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式。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区分学前教育阶段、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阶段等不同学段学生在创新素养培养方面不同的心理特征。研制出了适用于创新素养教育的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四个评价量表,研制出了对创新素养教育成果评选的案例、创客故事、创新项目、论文等四大类成果评价量表。各地各学校也形成了许多创新教育实践的模式、课程和方法。四是创建了“4+2+N”新模式。“4”就是4个评价体系,即上级部门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4个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牵动作用,促进创新素养教育;“2”就是两个读本,即对教师如何实施创新素养知识读本和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创新素养教育知识读本;“N”就是N种教育方法。

三、创新素养教育的纵深推进:综合施策破冰前行

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从示范学校建设、教学方法提炼、中考改革驱动、家校共育等若干层面来促进宁夏创新素养教育的纵深推进。示范学校建设。创新素养教育工作主要任务中的一条就是“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领”。遴选出在创新教育制度、设施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保障、师资配备、学生创新活动参与度、创新成果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中小学(幼儿园),作为自治区级“创新素养教育示范校”,以点带面,引领和促进自治区创新教育的全面开展。教学模式提炼。创新素养教育要立足课堂,把创新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所以要提炼适合创新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推进,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教学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要汲取现代教学方法的精华,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年龄特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创新素养教育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真活动为方法的理念,如先学后教、问题教学、结构化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教学、情景教学、发现教学、尝试教学、讨论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法,都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启发创造性的目的。评价改革驱动。各地要用好教育厅下发的创新素养教育评价四张量表,进一步完善对县市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创新素养评价体系。我们还要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发挥好评价对培养创新素养的“指挥棒”作用。宁夏中考改革的变化:一是全科开考,音乐、美术、书法、综合实践等科目的具体考试由学校组织;二是命题变化,不单独出说明书,增加开放式题,提高命题质量。这体现了“综合评价、注重能力、彰显特长、创新导向”的改革特色。试题设计立足学科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创新素养教育的内容,将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逐步推进试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非标准化,增加探究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考试形式既有闭卷考试,也有开卷考试;既有语言课的听说考试,也有实际操作检测。强化初中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过程评价来促进创新素养教育的落实。家校共育促成。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两个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家校共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为落实创新素养教育目标,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指导家庭教育,凝聚教育合力,为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导向护航,并提出了指导意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家校共育创新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培养家校共育专业队伍,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家校共育专题活动;积极开展家校共育课题研究;积极宣传家校共育成功经验;实施家校共育监测评估。宁夏正在编印《创新素养教育家长读本》,依托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长培训,把创新素养教育的相关理念、内容、目标及学校开展的创新素养教育导向传递给家长,通过家校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家校共育的创新素养教育体系。

篇2:创新素养教学简报

错误是一种“美丽”,“留白”是一种艺术

青铜峡市杨滩小学 赵丽萍

【摘要】“错误”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资源。教师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这一资源进行教学,实质上也是从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的体现,将会给英语教学带来活力和精彩,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其次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是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学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英语新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师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作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而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知识的权威者,要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英语不像学习母语那么简单,因此,教师还有体谅他们的难处,多鼓励他们、尊重他们。这样做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展开教学,以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总之,一堂成功的英语课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受到环境、教育、家庭、遗传等各种影响,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这导致英语成绩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不要打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教师的态度更要谨慎,要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教师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点滴进步,并加以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学习方式,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技巧以及改善大脑记忆力方法。比如,在实践教学中,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抱怨或者是批评,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受挫,甚至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认识到了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收获,慢慢克服的他们畏难心理。这样,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案例一:学生各式各样,各有各的特点和个性,不能总用一套方法去对待每个学生,平时多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点,留意每个细节,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处理,从心关爱,从心宽容。

记得那是去年开学时,第一堂英语课便认识了他,一个看似不太听话的男孩。课前预备铃响起后,我走进教室,看到的并不是坐端端正正的学生,教室显得有些嘈杂。于是,我走进教室第一件事便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我看到大家都低着头有些羞愧。惟独他一副不服气的表情,当时自己也没怎么在意,接下去从学生们的自我介绍中记住了他的名字。

而对于这名学生的深入认识应该是一次又一次地与班里的其他学生打架,英语作业不完成的名单上总是赫然出现着他的名字,其它几门功课也是如此。于是总是被班主任、任课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补作业,效果甚微。

于是在课堂上我慢慢注意到了教室后面的那个他。上课经常走神,但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却试着也会思考一下。发现这点后我决定要调动起他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课堂上,比如说,读一些简单的单词,说一句简单的句子,都会叫到他,特别是每次他举手时,我一定第一个叫他回答,而后都会给予他一个赞许的目光,如果不对,也不批评,用鼓励的眼光与口吻让他下次加油。慢慢地他举手的次数变多了。同时,他上交作业的次数也逐渐多了,特别是抄抄写写的,他都能按时交上来,虽然不太端正,但都在慢慢进步中。只是对于要动脑筋的题目总是乱做一通交上来。总而言之还是犯懒惰病。我也不把他叫到办公室来狠批一顿。而是每次仍然认认真真地去批改他的作业并写上继续加油!每当作业本发下去,我也会注意他翻开作业本时的表情,有一种不可置信,应该是想:我写成这样,老师居然还给我批,可能还有的是一种羞愧。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慢慢地他也不乱做了,做不出的还会跑过来问我,我也帮他找了位小老师,时刻帮助他。而对于我的批评他也不再是一脸的不服气,而是会点点头,沉默以对,我知道在他心里很清楚接下去自己该怎么做。期中考试的成绩也从原来的四十几分进步到六十几分,他很高兴。我也很安慰。现在的他越来越认真了,每次看到我都会大声地用英语跟我打招呼。

案例二:在教学新标准英语第八册第二模块《It will be windy in Beijing》一课中,我制作了PPT课件,用音频播报北京、上海、哈尔滨和广州等城市的天气情况,视频画面呈现中国地图,并用文字显示相应的信息。课件播放完毕后,我立刻用幻灯片呈现第一个问题:“Which city do you know ?”我立即叫一名举手的学生来回答,该学生回答:Guangzhou。我随机提出第二个问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Guangzhou ?”全班同学悄无声息,无人应答,我无奈的指了指黑板上板书的句型:“It’s going to _________。教室中学生保持沉默。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的心理有些急躁。自己为了缓解这样冷的场面又开始出示了第一张复习的幻灯片:有关天气单词,让全班同学齐读每个单词三边。两分钟过去后,学生仍然还是保持沉默。我的情绪有些变化,心中的无名火油然而生。当时就想打开下一张幻灯片告诉他们答案。可是转念又一想,让他们再听一次录音。播放完录音后,我还是出示那张幻灯片,给出的任务是四人小组讨论。过了三分钟后,班级中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慢吞吞的举起手。我没有叫他们回答,又静静等了一分钟。我再次看看举手的同学,指了一个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汪波,他很不必连贯的说:It’s going to be warm in Guangzhou。面对他的回答,我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一张wonderful的小贴画。我看着汪波脸上流露出那种高兴劲,似乎那不是一张贴画而是一张奖状。课堂中的沸点也被汪波给点燃,其他同学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原本沉默的课堂变得火热起来。后面那几个张幻灯片对目标句型的练习,演变成各个小组展示自己机会的抢夺大战。

这两个教学案例对我的触动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我们都知道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而学生的错误,不正是磨砺意志的体现。我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一群程咬金”,打断了我正常的教学思路,但我一开始并没有因为害怕学生小组表演导致产生错误而阻挠、制止他们。我知道,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与对知识的渴望走进我们的英语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学生们实践操练能力的高低。“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发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现在,我还常常为自己当时能正视学生犯错,没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没有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感到庆幸。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是一种探究与实践。

它反映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3、采用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我原本在自己的教案中早已经准备好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却被学生的好奇和迫不及待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我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最后的实践能力与我要强调的是一致的。但透过这结果,看看得到这结果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直接给与;另一种是学生知道错了以后,自己去发现。这其中一种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根本没有机会出现错误。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善于让学生在出现错误之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为他们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三:“想象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学习中科学而艺术地留下一点空白,对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其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起着积极作用,我们要学会这一点,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教学。(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留白是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易于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高峰期,他们敏感、自尊心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适当的“留白”,有利于点拨学生思维,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学习英语的兴趣。(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如果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把一堂课搞得水泄不通,使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课堂中有意识地“留白”,易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每隔5至7分钟就要分散,另外,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应该有一个必要的思维活动空间,一般需2至3分钟,因此恰当的留点空白,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提高思维的质量,有利于缓和学生的紧张心理,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课时,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和盘托出,把思维的内存都表现在语言上,有的内容可通过留白,让学生自己思考,心领神会。

总之,“教学留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感悟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的提问是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以及满足其获得教师赞许的需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来实现任务的目标,使学生体验成功。可是,教学中我们对细节的处理往往很急切,造成学生思考的时间被剥夺没有了语言发展的空间,更无从说起体验使用语言的成功感受。

在具体教学中,当学生不会回答某问题时,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思路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答案。对教师的这样的做法,我们老师普遍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学生不会回答时给予一定的提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回忆出所学的相关内容,而且可以保护学生的面子,节约教学时间。这一观点似乎很正确,可是根据心理学中的“省力原则”,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能够节省个人资源的方式来行动。你会发现,当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的提示时,就不再会自己主动进行思维去寻找答案。也就说,因为没有任何回答不出而造成的压力。

在以上案例中,老师看到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同样帮学生一把,通过复习有关单词、指点黑板中的重点句型。经过这样的帮助后,学生仍然没有回答出来。这时候老师改变了自己经常使用的方法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是给予提示。她变提示为再次感知文本和小组讨论。一个小组讨论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生生之间有了交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教师仅仅停留了四分钟,收到的效果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课堂也由沉默的低谷上升为一个沸点的高潮,而产生这样结果的不是别的就是课堂中教师暂停等待的四分钟。

同样如果把前面的小组讨论,变为老师提供表格,让学生听天气情况,填表,然后小组讨论,那样课堂的效果会更高效。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面广了,使用目标句型的机会多了,那么由单一的教师问答,变为听力和口语全面的语言训练。首先要精心设疑提问。“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用心设计,来启发学生思考。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才能认真思索,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其次,一个问题: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你的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对于一些需要归纳、总结的知识点,如 “a/an” 的用法,我把book,pen,pencil,eraser,ruler,office,apple,ear列到黑板上,然后问”一个/本/支”怎么说,后写到单词前面。让同学们观察,并小组讨论 a/an区别,最后总结出其正确用法。这样一来,学生既不会觉得陈述一些知识点的枯燥、难记,同时又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与成功的乐趣,一举多得。

所以我认为必须要转变原有的“传递——接受”式讲法,而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创设情境,巧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

篇3:作文创新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作文创新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作文教学, 包括作文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 也包括作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开展作文创新教学的突破口是改变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看到, 我们的学生每天都有差不多相同的经历:上学、课堂、放学、回家、作业、考试……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在短期是难以改变的。客观地说, 作文创新教学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教师要能够激发出学生作文的灵感。这里, 笔者谈一谈语文教师要开展作文创新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学识上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要开展作文创新教学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精明的科学家”和“高超的艺术家”。

1. 学识广博才能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元化互动的教学活动

中小学的语文课, 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知识内容上, 它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以及其他科学知识于一体, 呈现知识的综合性;在能力培养上, 它要求综合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培养目标上, 既包括智力目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包括非智力目标———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作文创新教学应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而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语文知识的学习应该看作思维的发散点, 而不是知识积累的终点。语文教材本身已经具备了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审美熏陶的“场性特点”, 语文教师不能将教材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蕴简单地、线性地传播给学生, 而应该建立一个多维培育空间和多元培育内容, 实现教师、作品、学生的三方互动, 把握作品透视出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思想品质、情意体验和方法认识, 能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学等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 教材的外延得到了扩展,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 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培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学识要广博, 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哲学、史学、文艺学都要有所涉猎。自然科学也要有所了解。教师用以衬托教材的个人文化素养越宽广, 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性就越能得到释放。

2. 不断提高美学素养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作文创新的过程就是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开展作文创新教学, 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 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能力从生活中捕捉信息, 创造形象, 否则作文创新便是无源之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培育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

(1) 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熏陶学生。审美感受不是抽象的, 必须是对具体的、感性的东西的感受。例如:我在教《春》这篇课文时, 抓住了春的“新、美、力”的形象, 让学生理解“春”具有怎样的人格品质, 使学生领会, 大自然是具有人格美和形象美的。课后, 我布置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和情, 以《河》为题写一篇练笔, 学生不再感到没有话写, 写出了不少形象具体、感情饱满的文章。

(2) 以情感感染学生。审美的反应, 从心理学角度讲, 就是一种情感的反应。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和心灵来领悟教材, 从中发现情感培育的因素。作文创新教学中, 教师、作品、学生三种心灵世界应该组成一个相互呼应、烛照、影响、牵制的情感培育的主体空间, 这个空间所包容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分外动人的。

例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摒弃了传统的“批评封建教育说”, 让学生找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哪些乐趣, 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悼念玛丽居里》时, 我抓住“爱因斯坦的情感”组织教学, 让学生从“人的感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写自己的爸爸, 要写出真情实感, 有个同学说他爸爸工作忙, 经常到深夜才回家。我问他:“你父亲深夜回家情景你记得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他说:“有一次我过生日, 晚上, 做好菜等爸爸, 可是爸爸没有回来, 等到11点, 我就睡了。后来, 迷迷糊糊的感觉到有人在看我, 我一惊, 睁眼一看, 只见爸爸手里拿着礼物俯在床头注视着我, 也不知看了多久了。”我说:“这就是父爱嘛, 就写这个, 写具体了, 细致了, 就是一篇好文章。”后来他回去写了, 果然很感人。

对学生情感培育不是管束, 而是交流、感染、熏陶。教师不是一个传播者, 而是一个点火者, 点燃情感之火, 既照亮自己, 又照亮别人。

二、教学中的开放能力

1. 教师要不断提高作文创新教学思想

我们在教《最后一课》时, 要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更要让学生理解小弗朗士这个活生生的“人”, 人的性情, 人的成熟, 人的变化;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不能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对封建教育批判”的狭隘的范畴中, 应该在“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和美好的大自然中”放飞学生的思想。

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应该是丰富的, 多元的, 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要有创新意识, 有开放能力, 思维方式不能禁锢, 不能单一。

人是立体的, 多元的, 多角度的, 只从一个角度看未免有些简单化。所以作文创新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营造一个让不同的学生发展不同的自我, 做出不同的选择的环境:抒发自己的独特的内心感受, 展现出独立精神体验的个性化风格, 抛却公共的套话。比如, 写老师, 在学生的心目中, 写老师, 一定要展示老师的好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特长, 教师对学生的慈母般的关怀等, 千篇一律。其实, 教师有各种各样的, 梁实秋先生有一篇很好的例文《我的国文老师》写得妙趣横生, 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每说一句, 吸溜一下鼻涕, 吸得有板有眼, 有节奏。还有诸如:自认识他时, 他的衣服就是灰灰的, 于是自己很埋怨出生得太迟, 没有看见他的衣服干净之时……妙哉!这样的老师, 这样的有个性, 这样的让人难以忘却,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 他对写作具有独特的见解。从中可以看出, 老师也是千差万别的, 为什么学生笔下的老师几乎同出一辙呢?所以,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观察, 坚持说真话, 坚持说自己想说的话。

在作文创新教学中, 让学生多元化发展, 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点拨能力。要有能力鼓励学生走出潜意识, 排除旧调门。例如, 我曾经指导过一个学生写过《我的父亲》, 她如果像别人一样写她的父亲如何爱她, 照顾她, 同样又是一个千篇一律的父亲。实际上, 她只有继父, 他们之间有隔阂, 但继父对她还是很照顾, 她心里充满感激之情。于是我鼓励她把这种隔阂和感激之情写出来, 果然, 真的很有个性, 让人读了心里酸酸的, 慢慢体味其中别样的父女之情。

2. 教师要不断提高作文创新教学手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仅仅通过课堂还是很不够的, 我们可以从更多的层面去挖掘。

辩论会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阵地。辩论前, 学生要搜集大量的材料, 从中选择扣住对方弊端的内容, 还得做很多备份, 有针对性地回答对方问题或指出对方之误,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格。

上学期, 我组织过一次辩论赛, 辩题是“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 从评委、主席到辩手都是学生, 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而且辩论精彩纷呈, 很多同学旁征博引。后来, 一个学生在练笔中写到:“辩论真是太有趣了, 我学到了很多内容, 还学会了写议论文, 怎样确立论点, 怎样反驳别人的观点。我真的想成为一名优秀辩手, 何日再舌战一场呢?”

记得北京的一位老师在学习《听潮》时带领学生去海边听了海潮声, 整个课堂生动极了, 很多学生在练笔中写出了自己听潮独特的感受。由此可见, 要想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亲自感受很重要。于是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或外出旅游, 领略自然风景和人文风光, 尽管他们平时的作文水平并不高, 但这时会写出完全出人意料的作品。我曾经组织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市场, 访谈消协, 走近少年犯, 参加公益劳动, 社会反响很大, 学生的积极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别班的学生十分羡慕, 也有一些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今年暑假前, 我建议学生外出旅游, 拥抱自然, 他们受到的启迪和教益很大, 很多学生还写了十分精彩的文章, 诸如《丽江印象》《青岛之行》《姑苏行》《满足》《看海的日子》等优秀文章。然后把这些成果通过学校的橱窗展览出来, 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作文创新教学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 听、说、读、写都可以运用, 讨论、演讲、观察日记、读书交流、自办小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 都可以尝试, 只要学生欢迎, 行之有效, 就可以使用新方法、新手段。

篇4:创新教学提升素养

一、创新音乐教学实践必要性

首先,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学会运用新的科学教学理论,联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树立新的教学观,一切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研究音乐教育改革的新问题,改进和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使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跃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教材的创新实践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使他们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新的一代新人。

其次,《新课标》必然要创新音乐教育实践。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观念和素质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改变旧有的观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改进,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需要。在音乐教学中既要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更要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因此作为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就是要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贯穿《新课标》精神,并进一步创新音乐教学实践,使音乐课生动活泼,体现“审美教育”、“主体教育”、“创造教育”精神。

再者,创新音乐教学实践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重视音乐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课标》要求以情感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让他们不知不觉的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的音乐表演兴趣和欲望,使《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等理念便能自然的融入教学中。

二、设计创新实践,诱发创新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音乐教育更要遵循职业要求,实现职业目标,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激活创新思维,捕捉创新契机,不懈的努力,不断去探索,不要束缚于形式之中,切实去研究,逐步的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教材的创新实践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使他们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新的一代新人。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把学生带入了音乐创作的背景当中,不仅让学生更加投入地欣赏音乐作品,同时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族艺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引发学生激情,调动学生情趣,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所总结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赏、学、演、评”教学,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赏、学、演、评”教学过程是在“赏”中自由想象、自由探索,有指导地探索;在“学”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有指导地教学;在“演”中即兴表演、模仿表演,综合性的创造表演;在“评”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指导的教师评价。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方位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例子层出不穷,其中结合音乐形象化手段进行教学可以使现代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融入音乐。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其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特点,信息对学生的刺激强,时空感也更宽更广。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音乐欣赏课中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电脑多媒体系统可以将过去光靠耳听的教学方式改变成“视、听、唱”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直接体验和体会音乐意境和音乐表现手法,准确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例如:教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假若由教师范唱,无论唱得有多好,也仅仅是独唱,怎么唱都唱不出合唱的效果。我播放了少儿合唱团演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大家欣赏。雄壮、有力的歌声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少先队员敬队礼等画面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国旗的神圣,队礼的庄严,少先队员的自豪,让歌曲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有直接的感知,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通过欣赏,再来演唱这首歌,学生的情绪、咬字吐字、节奏的把握等等,都令人满意。省去了很多老师讲了,学生也未必理解的尴尬,对歌曲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能够优化音乐欣赏教学,改变旧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是当前提高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最佳选择。

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学会运用新的科学教学理论,联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树立新的教学观,一切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研究音乐教育改革的新问题,改进和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使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跃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篇5:创新素养教学简报

关键词:电子实训;教学改革;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模式和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学改革是实现专业教学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迫切需要。《电子实训》课程作为最贴近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重要使命。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篇6:创新素养教学简报

浅谈高校教师素养与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教师基本素养,增强教师创新意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创新是实现高校课堂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作 者:张钦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乌鲁木齐,83001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5 关键词:教师素养   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篇7:创新素养教学简报

课题结题报告

秭归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姜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界定为:品德课的主题活动是指以预设的意义和生成的意义为指导,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改造现实生活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主题活动设计”就是为了将“活动”赋予“主题意义”的设计,也是从“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出发,寻找恰当活动方式的设计。《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三个需要而提出的:

1、品德教学现状的需要。通过听课、调研等活动,我们发现教师重视了教学的预设,但是有些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不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导致了课堂的生成有效性不高。我们认真分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主题教学情境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以课堂的动态生成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2)品德教学特点的需要。品德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只有通过设计实施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活动,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3)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的需要。学生品德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儿童只有通过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才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激发真情实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于三个需要,我们启动了“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工作。三年来,我们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以学生品德发展为中心,以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全面开展了课题研究,提高了品德教学实效。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综述

我国自1981年在全国开设小学品德课以来,在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加强了教育的基础性,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层次性,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品德教师积极探究出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把道德品质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脱离开来,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轻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使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活动性、实效性。因此,目前国内正在积极开展品德教学有效性研究。

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在品德教学中贯穿活动化的教育理念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深度教学、如何设计和实施主题教学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开展“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探索将努力尝试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主题活动情境,促进儿童在这种活动情境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梳理出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在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总结提炼有效的、具有推广意义的主题活动设计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师设计和实施主题活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感悟,自主养成习惯,形成良好品德。4、编辑主题活动案例集,为全县品德教学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梳理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

2、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3、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四、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建章立制,保证课题研究开展

为了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我校成立了以品德学科组长负责的课题研究小组,由教学副校长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校长,县品德

教研员,校外的品德骨干教师等,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业务引领。拟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管理更加科学、实施更加规范,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突出重点,有序推进课题研究

(1)课堂问诊,寻找课题研究问题切入点。课题主持人召集四位县、市品德骨干教师和专家,组成了课堂问诊小组,认真聆听低、中、高年级的品德常态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与总结,撰写出 “课堂诊断情况报告”,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深层剖析课堂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使品德教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真问题”。课堂问诊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2)名师引领,实现课题研究示范。特级教师游刃有余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学习的范例,课题组提出了“解读名师课堂实录,探索主题活动设计”的教科研方案,制定了“观、悟、移、省”四步走策略,首先通过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宜昌教育云等平台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技巧,然后品德老师与名师同课异构,录制课例进行研磨。为了查找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自觉改进,夯实自身内功。课题组还聘请了杨庆华、张光富、邓正平、赵小燕等名师到校进行讲学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为我校课题研究传递新信息。

为了加大教师横向交流,课题组还在县内开展了与梅家河、两河、沙镇溪、泄滩、磨坪等乡镇中心小学跨校教研活动;县外与宜都市陆城一小、宜昌市伍家区东山小学、当阳东门小学、宜昌天问小学等跨区域学校教研活动。品德老师们在跨校交流活动中汲取了更多的新鲜养分,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

(3)子课题研究,扎实课题研究过程。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每学年,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总目标,给实验教师提供课题研究子课题目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提供了5个子课题研究方向:本册教材核心素养要点研究、准确制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研究、不同年段主题教学活动类型研究、不同类型主题活动实施策略研究等等。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主题活动设计,研究问题细而小。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需要选择研究子课题,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困惑,让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现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有机整合。

为了让老师们明白子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目的,课题组还进行了“微型课题产生及研究”的专题讲座,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就什么是微课题?微课题产生的原因?怎样进行微课题的研究等作了解释说明。老师们根据讲座内容,围绕学校大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一个研究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展开研究活动,学期结束时,课题研究实验教师根据开学的计划进行本学期课题研究小结,总结自己研究成果和经验。做到研究有计划,研究有过程、研究有总结。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立足课例,挖掘课题研究深度

课题研究以课例研究为主,真正做到“行动研究”,将课题做成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课题。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的“示范课”、“达标课”、“竞赛课”,县、市品德协作区的研讨课,“一师一优课”等。每个课例都按照“三备两磨”的流程开展研究,即执教者第一次独立备课——执教者第一次试教——课题组集体研课备课——执教者第二次上课——课题组集体研课后执教者第三次备课。课题组全体成员观课议课,通过“阳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学生课堂素养观测记录表”等评价量表,采用课堂观测、课后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教师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方法、思维参与状态、信息收集整理、合作探究与沟通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等情况及时进行发展性评价,教师根据评议情况改进主题活动设计的策略,不断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五、课题研究成果

1、研制了主题教学活动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课题组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评价主题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评价:指向性(目标导向)、自主性(课堂开放)、生长性(德行建构)活动实施评价:综合性(学科整合)、参与性(面向全体)、实践性(生活践行)活动结果评价:生活性(基于学情)、体验性(亲身经历)、实效性(知行统一)

2、梳理了各年级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1)一上《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新生活;第二单元“小学生守规则”: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纪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第四单元“冬天的快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四个主题内容基于学生生活视野,主题活动简洁、清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从儿童熟悉的小事情入手,有利于儿童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实践,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淡化了生活与学习的痕迹,寓教育与无形之

中。

(2)、二上《品德与生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生日的祝福”:感悟亲情,有集体意识,有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亲近秋天,有保健常识,正确预防疾病;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爱动脑,探究新事物;第四单元“你好,人类的朋友”:保护动植物。四个主题内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梳理了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教材强调活动的主题性与创造性,教材活动丰富有趣,为儿童的思维和道德创造性发展留下空间,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六上《品德与社会》素养培育要点: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珍爱生命,自护自救;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关爱地球,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探索文明成就,崇尚科学精神。四个版块主题活动相对独立,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为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3、总结提炼出了主题活动的主要类型

(1)、低年级开展“生活性开放性”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如:一下第5课《我的眼睛明又亮》,一是设计了三个游戏感悟“眼睛作用大”,先用眼睛去看美丽的事物,再闭上眼睛画画,然后观察猜测图片上提供的各种眼睛表情。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眼睛除了能看东西,还可以“说话”,表达一个人的思想,眼睛的作用可真大!二是设计“名医教我护眼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护眼方法。从专业的角度,请医生给出实用性强的建议,并通过儿歌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很快掌握了用眼护眼方法。

(2)、中年级开展“实践体验”型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如:三下第九课《让我说声谢谢你》,课前准备时,让学生看《环卫工人的一天》的视频谈感受,学生对环卫工人的劳动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者的辛苦,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品德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带领学生开展了“洁城”活动。同学们带着自备的清洁用具,把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路人也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叹。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谈起了劳动的感受:“我今天只劳动了半个小时,感觉好累好累,环卫工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比我们更加辛苦,太不容易了”;“以后我要讲究公共卫生,尽量减轻环

卫工人的负担”。生动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更让孩子们在社会参与中学会负责任地生活。

(3)、高年级开展“合作探究”性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如: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孩子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地球上五个气候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3)生活在温带、热带与寒带的不同人种有怎样的体征。然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学法提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4、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改变了课堂、发展了学生。三年来,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发表论文8篇,县级以上获奖论文18篇,县及以上示范课、竞赛课、研讨课13节、录像课5节。主题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促进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激活了,课堂中学生动起来了,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中迎刃而解,难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师生阳光自信,和谐发展。

六、课题研究困惑:

篇8:创新素养教学简报

关键词:新课改,音乐,鉴赏课,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方法也在不断地渗入到各个学科中去。高中音乐鉴赏课作为新课改的必修模块, 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从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多年, 其中有苦也有乐, 有迷惘也有憧憬, 我常常思考着如何提高音乐鉴赏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在站在新课改的起点上, 如何针对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等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唤起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 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融入学生熟悉的文学、历史等其它学科的知识, 会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产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欣赏《青藏高原》这一曲朴素的音乐时, 从高亢的引子开始, 配以Powerpoint制作的有关青藏高原的图片, 白雪皑皑的高原雪域、雄浑壮丽高山、绵延起伏的铁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高原独特的魅力, 最后, 播放一段《青藏高原》的视频欣赏。这样, 学生对音乐的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消除了学生对民族音乐带来的陌生感。再借助地理知识, 老师精辟的讲解, 使音乐作品的悬念环环相扣。乐曲结束了, 学生也许还沉浸在余音的回响中, 白雪皑皑的梅里雪山还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

二、注重聆听音乐,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笔者认为, 音乐鉴赏课的首要任务应当是聆听音乐。只有在反复聆听音乐, 获得音乐的体验、感受之后, 再通过不断揣摩和鉴赏方法的指导,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只有通过聆听音乐, 才能将学生引领到音乐的境界中,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能听懂音乐的人。通过音乐鉴赏,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并且达到开拓视野, 启迪智慧, 扬善弃恶、褒美贬丑, 发展其审美能力的境界。例如在鉴赏贝多芬的《第九 (合唱) 交响曲》时, 可以先对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成就以及贝多芬勇于进取, 热爱生活, 争取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等作个概略的介绍。但是要深刻地感受贝多芬的英雄性格, 我们切不可以讲代听, 生拉硬扯, 一讲到底。要使学生能真正走进贝多芬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光靠口头讲述决不可能真正地达到目的。唯有做到以音乐为本, 让学生反复地聆听音乐或观看音乐表演, 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心灵深处产生思想的碰撞与升华。实际教学中, 可先指导学生唱熟音乐主题, 之后再通过反复聆听音乐及观看中外不同乐团不同版本的音乐表演, 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了解贝多芬, 理解贝多芬的音乐。

三、重视音乐实践, 提高钻研水平

新课程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理论, 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或二度创作。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音乐实践活动, 将使学生在作品理性分析中巩固音乐相关知识内容, 感知音乐作品的精神, 从而更加深刻的广泛地关注音乐、思考音乐。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 可以组织这样的音乐活动, 如教师定期开设有关音乐知识讲座、学生辩论赛、师生音乐习作或成果展示等, 这样一来, 可以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 使教学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音乐鉴赏的“拓展与探究”环节, 既是对“欣赏”和“知识”两项学习内容的巩固, 又将引导学生实现音乐欣赏及知识理性的提升, 更是直接地影响了音乐鉴赏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鉴赏教学要精讲多听

理解音乐作品, 首先要对音乐表现手段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 必须通过大量的音乐鉴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并且表现作品的, 因为音乐作品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 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听众, 由于场合与心境的不同, 对作品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 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做繁琐冗长的讲述, 因为如果讲述过多, 必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 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 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 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为此, 音乐鉴赏教学要精讲, 要让学生多听, 引导学生在学会聆听的基础上学会鉴赏。

五、创造性的“互动”教学

“互动”, 就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活动起来, 不是消极被动地去听, 而是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亲自实践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用肢体语言随音乐的进行表现出来。例如:在欣赏《黄水瑶》后, 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 把日本鬼子奸淫掳掠和老百姓背井离乡的场景真实的表现出来。边听边舞: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 让他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 可以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模拟演奏:在课堂上, 让学生按交响乐队的位次坐好, 每人胸前贴上乐器名称, 配合指挥, 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时, 就要按自己代表的乐器作模仿表演。通过这种活动, 既激发了同学们收集学唱歌曲的积极性, 扩大了他们学习和欣赏的范围, 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上一篇:北语 2012管理学原理模拟试卷答案下一篇:意志决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