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毕业生就业不盲从

2024-07-26

师范毕业生就业不盲从(精选9篇)

篇1:师范毕业生就业不盲从

□核心提示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师范类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0万人,而整个教育系统提供的岗位不足30万个。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济宁两所师范类高校的毕业生并未表现出过多的紧张情绪,许多毕业生将希望寄托在即将开始的三支一扶招考、当地教师招考等机会上,就业观念比较务实。

本科生:感觉就业渠道太单一

曲师大地理专业的程婷婷已经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但每次招聘会都感到有些失望,有时看一圈一份简历不投便离开了招聘会。“前几次参加的招聘会,用人单位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私企和私立学校,我感觉自己所学专业在这些单位根本没什么用处。”程婷婷告诉记者,她之所以不选择这些企业,并不表示自己心气高,而是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一些大中专生就能胜任的岗位,她总是感觉得不大锻炼,工作起来肯定也不会长久。“有一些比较好的私立学校,给出的工资待遇都挺高,可是面试时我却心里没有了底。学校实习的时间太少了,总共也就那几个课时,根本得不到锻炼。”

采访中众多曲师大的学生表示,目前前来招聘的单位面比较窄,许多好一些的单位根本不来师范类院校招聘。同时,由于学校地理位置限制,学校举行和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的机会比较少,一些招聘信息也白白浪费了。

专科生:感觉门槛多受歧视

与本科类师范毕业生相比,专科类师范毕业生可选择的范围更小,他们还面临着教师招考中设置的重重门槛。济宁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王海丹来自潍坊寿光市,“我们市招考教师时优先招考优秀团员、优秀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且要求专业必须对口。”她说,招考教师时不应再设置门槛,学校的荣誉属于过去,不能代表教学水平的高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张玉宁告诉记者,部分学校招聘时只招四年一贯制本科生,对专升本学生不感兴趣,招聘条件明显带有歧视专科生的色彩。

专升本是部分专科类师范生不急于找工作的原因。外国语系英语教育专业的师倩倩介绍,级六班有32名毕业生,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考上本科。师倩倩所在的8号楼220室宿舍,6人中有5人考上本科,另外一名室友打算报考公务员。部分专科类师范毕业生在大一、大二时就参加自考本科,毕业时就能拿到自考本科毕业证。拿着自考本科毕业证,就能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2007级三班的纪青夲告诉记者,全班31名学生中有8人拿到自学本科毕业证书,12人考上本科。另外今年还有43名学生应征入伍。

学校:开设课程引导就业

曲阜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杨东介绍,为了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从6月份专门成立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自级学生起,就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必修课)。同时,学校还引进了两套先进系统,一是北森职业测评系统,学生可以自由登录网站对所学知识进行测评,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对于学生测评中发现的疑点、难点,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咨询师协会,接受同学们的咨询。另外一套系统为职前教育网络课堂,在这里可以通过观看专家们授课的视频,学习更多的就业知识。

“为了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学校于去年10月份还举办了首届就业文化节,通过创业座谈、模拟面试等多种形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杨处长告诉记者,下一步,学校还将开展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项目,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情况,开发补充课程,重点突出专业和岗位核心技能,让学生取得更多的专业技能证书,为今后找工作多一块敲门砖。

教师统一招考时间过晚,部分学生错过很多招聘机会。济宁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肖静建议,不妨将教师统一招考时间调整到学生毕业之前。如果考不上统一招考,学生还可以考虑其他就业岗位。

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连广介绍,针对学生就业渠道单一的状况,学校还通过校友向所在的单位推介应届毕业生,同时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进行对接。比如介绍部分数学系学生从事绘图、制图工作,并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计划增加识图等课程。同时从大一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三时进行跟踪就业指导。另外,引导部分现代技术教育、音乐、美术等专业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选择临近专业岗位就业或进行创业。

篇2:师范毕业生就业不盲从

问:什么是就业?

答:关于就业,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须知。一般而言,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这个定义表明,就业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要从事社会劳动;二是得到社会承认;三是有报酬或收入。

(二)推荐表

问:什么是推荐表?

答:推荐表即“福建省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简称。

问:推荐表有什么作用?

答:它是我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求职时使用的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的正式证明材料,它也是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报名、毕业前办理就业报到证等手续的必备材料。

问:推荐表如何办理?

答:

1、由可在毕业实习期前统一由各系(院)主管毕业生工作的辅导员在福建省就业公共网上输入并审核个人基本情况。

2、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统一打印推荐表。

3、由各系(院)、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盖章。

问:办理推荐表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1、推荐表内容涂改无效。

2、推荐表的任何栏目不应留空,若确无该项内容应注明“无”,所以毕业生在报送生源信息时必须完整填报个人基本信息,协议书《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须知》。

3、推荐表原件仅为一式一份,应妥善保管,待落实就业单位并办妥全部就业手续后存入个人档案,此前不能将推荐表原件交任何单位或个人(办理就业报到证时的人事主管部门除外)。

4、推荐表原则上不得修改,若确有必要进行修改的必须重新办理,应将原推荐表交还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后,并携带所需修改的内容的证明材料(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5、推荐表须附成绩单并加盖教务部门公章(尚未结束的课程须注明待修)。

(三)就业协议

问:什么是就业协议书?

答:就业协议书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以下使用简称)。

问:就业协议书有何作用?

答:它是由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印制的毕业生毕业前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协商签订的明确三方在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文件。就业协议书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权威性,是学校制订就业方案派遣毕业生、用人单位申请用人指标的主要依据,对签约的三方都有约束力。所以毕业生就业时必须签署就业协议书。协议书一经签署,协议各方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毕业生要保证自己能正常毕业,按时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要按照合法的用人程序接收毕业生,妥善安置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学校要按照规定程序派遣毕业生。

问:签订就业协议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1、由于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的意向的初步约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合同,并经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单位和学院签字盖章,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中的任何一方不得任意单方违约,否则违约方要承担违约责任。

2、就业协议书经复印、挪用、转借、涂改均视为无效;在签订协议书时,如果出现破损或印制错误等情况而不能使用,可持原件到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申请更换。

3、就业协议书的任何栏目不得留空,若确无该项内容应注明“无”。

4、就业协议书一式四份,毕业生若不慎将签订完毕的协议书遗失,学院不再补发。

5、在应聘意见一栏,一般可填入“本人同意到某单位就业”后签字即可。

6、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试用期、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违约责任、住房等有事先约定的,可在就业协议书条款及其增补条款中予以注明。

7、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是毕业前后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的书面协议,毕业生毕业后应与用人单位订立更为详尽的劳动合同以各自维护权利和承担义务。

篇3:师范毕业生就业不盲从

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问题的分析

1. 社会需求缩减, 结构性矛盾突出。

2008年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指出, 目前全国普通中小学在职教师共有1043.8万人, 按正常概率推算, 每年自然减员约30万人。而近几年师范毕业生每年都有五六十万人, 即使靠自然减员空出来的编制, 也仅能解决五六成的师范生就业问题。2008年底到2009年初, 全国各省的师范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都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是:

(1) 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研究生基本平衡, 本科生、专科生供过于求。

(2) 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中文、英语、数学等所谓“热门”专业就业形势极为严峻, 而地理、历史、心理等所谓“冷门”专业就业形势相对乐观。

(3) 地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需求量不大、要求高, 而基层中学和西部地区对教师的需求量较大, 但愿意去的毕业生不多。

2. 客观因素制约了中学的选人用人。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关键所在, 只有形成师资队伍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 才能使师资队伍具有生机和活力。目前由于公办学校缺乏选人用人的自主权, 其自身的人事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导致出现岗位缺人, 编制超额, 选留毕业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学校一方面是教师总数超编, 另一方面是许多主要课程没有教师能够承担, 造成表面上教师岗位超编, 而实际教学力量不足。另外, 部分地市人事部门提出了事业单位新招人员要“逢进必考”的措施, 片面重视考试成绩, 没有照顾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影响了学校用人的自主权和招聘毕业生的积极性。此外, 由于县城中学和西部地区中学大量需要师范类毕业生, 但当地条件相对艰苦、教师待遇差, 毕业生到那里就业需要面对诸多现实的生活问题。

3. 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脱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局限在专业人才培养上, 还要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从就业需求的角度看, 师范专业侧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师范技能的培养, 导致师范生的知识领域过于基础、过于狭窄。从而使不能从事教育职业的学生想要跨行业就业时面临很大的困难。一些师范院校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都与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就业实际相脱节, 当社会需求结构悄然改变时, 市场信息反馈不畅, 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不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尽管师范专业也实行学分制、选修课制度, 但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选课指导, 使得毕业生身上没有体现出所学专业的优势, 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4. 毕业生还存在着认识和行动上的主观问题。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 也要求毕业生在对待就业问题的认识上和在求职应聘行动中有成熟而理性的判断力。毕业生的主观认识和行动对就业成败有很大影响。据中国社会调查所针对当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 有51%的被访者认为学生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或个人能力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毕业生自我判断能力的缺陷表现为自我定位不准, 很大程度上是定位过高, 在求职过程中还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从而造成许多大学生几经碰壁, 却“痴心不改”。对于毕业生来说, 掌握就业形势, 提高就业和求职的能力和技巧, 将就业目标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 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

二、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师范类毕业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 是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来源。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进一步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共同努力。

1. 政府扶植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规模已经发展到极限, 发展速度呈放缓趋势, 特别是城市中学对教师的需求明显减少, 但县乡的基层中学、边远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和西部地区的学校还存在很大的就业空间, 而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 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的锻炼, 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将是对大学生的最好历练。伴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倾斜性政策推出, 为大学生走向基层开辟了很多服务项目, 包括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在社区和乡镇开辟一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岗位吸纳大学生。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成为了一个新的就业热点。要进一步引导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加强基层和中西部区师资力量建设, 政府还要加大扶持力度, 为师范生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和条件。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基层教育的投入, 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基层和中西部地区留得住、扎下根, 为当地的基础教育做贡献。

2. 打造精品师范生, 提升综合竞争力。

师范生要有知识, 有爱心, 更要有当教师的愿望, 有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感情, 有教书育人的能力, 师范类毕业生的成长方向是高质量的教师和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从2007年开始, 随着首批一万名免费师范生先后进入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就读,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拉开了打造精品师范生的序幕。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精品师范生是高师教育的必然走向。来自《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91.6%的公众希望由最优秀的人才来担当教师, 反映了社会对精品师范生的呼唤。精品师范生首先要求其生源的基础知识功底必须扎实, 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师范院校要为精品师范生量身打造专门的培养方案, 包括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施养成教育、整合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等, 完成精品师范生的培养和塑造。还要通过教育硕士等渠道提高精品师范生的学历水平,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教学专家和教学大师。

3. 造就复合型师范生, 拓展就业面, 合理分流。

与培养精品师范生相对应, 要培养一大批复合型师范生, 对师范生进行合理分流, 以应对师范生供过于求、就业选择面窄的难题。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 把师范生囿于“理论够用, 技能过关”的基本要求上, 即具有中学课本的知识面和师范技能就是一名师范生的标准, 这一培养模式的弊端是使师范生的专业知识面局限而狭窄, 专业技能单一, 就业选择时难以跳出教师职业范畴。因此, 要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为师范生搭建更为宽广的教育平台, 造就复合型师范生, 使师范生掌握多专业的知识和职业技能。师范院校坚守师范教育特色的同时, 必须面对现实, 创造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模式, 在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育计划中, 注入相关新的培养内容, 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范生。要着力挖掘师范生的“亮点”, 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使他们争取在一两个方面脱颖而出, 做“双证”师范生, 即不仅有教师资格证书还有其他专业技能证 (如文秘证书、会计证、心理咨询员证、程序员证等) , 为当前师范生就业开辟一条新路。还要加强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

4. 加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要从低年级就为大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个性优势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 合理选择自己在校期间课程学习的重点, 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并引导学生积极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志愿服务、义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通过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还培养锻炼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素质, 而这些能力的欠缺正是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

篇4:师范毕业生就业不盲从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快乐与金钱和物质并无必然关系。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能带来幸福和快乐。

其次,我希望你们能高尚地生活。务必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侮弱势之人,也不可做损及他人之事。

其三,我希望你们能谦卑地生活。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胸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而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今天,你们毕业了,我送你们钱穆老师的一番话:你们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个人主义抬头的时代。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不应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要过于自以为是,而要学会多听别人意见,考虑各方看法,协力实现梦想。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是非难辨的时代。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是非黑白往往需要仔细分析,深入了解。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

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力,为世人追逐,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但愿你们不要让利益掩盖良心,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能持久的东西。

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虚怀若谷,以远大眼光,包容态度,带领我们的时代。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分,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埋没良知。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认识时代,引领潮流,不流俗、不盲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各位毕业同学,当我诵念你们的名字时,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篇5: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调查总结

为了了解我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我系对师范类毕业生进行了灵活就业调查。

根据调查作如下总结: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我系师范类毕业生都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优秀的师范类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以及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

特困家庭的毕业生在找工作当中充分考虑自身的家庭情况,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师范类毕业生在找工作当中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积极参与到工作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系师范类毕业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并且充分运用自己在校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发挥自身的能力,以充分的自信心和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去,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调查我们还认识到对于师范类毕业生的学历和能力,用人单位更注重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师范类毕业生加强:

(1)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教学能力所表现的环境处于全部教育环境的核心位置上,一个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专业课堂教学能力,需要八个方面:

1.课堂预测能力;

2.课堂讲解能力;

3.课堂示范能力;

4.课堂检测能力;

5.课堂诊断能力;

6.课堂矫正能力;

7.课堂控制能力;

8.教材把握能力。

这八种能力分属不同的层级。对这些能力,教师未必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获得的,但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八种能力。

(2)语言沟通能力是教师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短时间内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感受、锻炼、运用、表达进行沟通,最后达到优美自如地运用语言,具有成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掌握语言交流的特点,不但对教师从事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教师交流中能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连接教师和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其他人之间的重要媒介,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在交流中的有力工具和主要手段。

(3)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观指导下,能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且能产生积极效益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往往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在教学过程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意识更强,更善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更善于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更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充分正确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自信和乐观。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初等教育系

篇6:师范毕业生就业不盲从

一、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师范毕业生中女生占七成, 她们能否顺利就业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形起到关键作用。他们经过了四年的专业知识系统学习后,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因此, 当他们去职场中求职时, 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 他们往往期待能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社会认可度较高的稳定性工作。但是, 在现实中,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 往往是事与愿违。

二、影响当前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近年来, 在高校云集的大中型城市,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就业压力凸显。[1]对引起师范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概括:

(一) 经济发展因素。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据调查, 经济实力强的地区师范生就业形势较好, 工资高, 保障性强;反之, 落后地区就业压力很大。就全国师范生就业形势而言, 东部沿海地区远远好于中西部地区, 大中城市好于县乡镇及农村。

(二) 法律保障因素。由于目前我国法律的在就业方面仍有着缺陷, 这就给师范生在求职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在求职过程中, 一些用人单位会询问师范生是否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并以此做为招收新职员的门槛;一些用人单位, 因考虑在日后的工作中, 女生的生理原因可能会给工作带来一些不便, 而只招收男性大学生等。在现实生活中, 用人单位这种不正确的招录现象的存在, 给师范生就业实实在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一些用人单位, 从考虑本地区本单位的自身长远利益出发, 在招录过程中, 只招收具有本市县户口的毕业生, 这种很浓的地方性的小团体保护意识, 对就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 教育环境因素。高校在招生办学中, 由于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对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把握不准。有些高校不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 盲目对市场上目前的所谓热门专业就行扩招, 导致在学生求职时, 造成某一专业的人才供求比例严重失衡。一些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却陷入了一种不良怪圈, 它们无视自身高校的实际情况, 盲目进行高校合并,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日益相脱节, 在学校硬件相关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的时下, 软实力方面的师资力量和课堂教学水平却严重发展滞后。

(四) 就业观念因素。师范生的就业分配政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后, 部分师范生受市场经济中不良方面的影响, 片面谋求高薪职业, 甚至是违反道德或者法律的工作, 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一名师范生, 本应坚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也日益紧密。当代的师范生也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金钱观的影响, 盲目的追求金钱第一, 以能否求得高薪工作作为衡量求职是否成功的标准, 而不考虑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教师工作。

总之,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下, 形成了现阶段我国师范生无法迅速找到适合自己满意工作的困境,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的就业难。

三、如何解决当前师范生的就业难问题

师范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 也不是一方面的努力的结果。我们将从以下多方面综合考虑, 来寻求解决这个问题。

(一) 政府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师范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维护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给师范生就业提供一个公正、平等的求职环境。虽然在我国《劳动法》跟《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明确写着保护女性权利, 但是一些师范女生的在求职中, 自身的合法权益经常遭受侵害, 然而上述法律对违法主体惩罚较轻, 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政府应该在法律层面建立健全专门性的师范生就业法规, 建立公平公正就业市场。

(二) 高校要切实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存在专业设置过于陈旧、师范教育特色不突出, 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故师范院校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师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学生避免陷入“盲目就业”的误区、减少“高违约率”现象, 从而有利于形成人职匹配、人尽其才的社会稳定局面。[2]

(三) 毕业生要调整心态提高综合素质。师范生也必须积极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大学生要多方面发展, 尤其要注重教学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 就业技能和就业政策, 提升营销、沟通等能力, 培养危机意识和就业精神, 另一方面要强化自我修炼, 形成独立, 进取、坚韧的意志品质、强化身体锻炼、塑造健壮的体魄, 以优秀的综合素质应对就业中的困难和挫折。[3]

总而言之, 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 需要培养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自己本身等一起努力。同时, 我坚信,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 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 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解决, 师范生将来的求职道路会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篇7:友藏:不迷失不盲从

执行社长:郑桂红

从9年前的猫扑大杂烩开始,友藏慢慢道来了数码产品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并且用一个词“天翻地覆”来形容,让我们看看怎样的一个天翻地覆。

你的生活被数码产品改变了哪些?

数码、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做一个直观的对比,九年前我在玩儿猫扑大杂烩,那时候的猫扑还只是一个左右分栏式的小型电玩论坛,租的房子用的是拨号上网,一个帖子里如果超过1Mb的图真的会有些卡,你还能记得图片像上下拉幕一样逐渐显示的年代吗?使用的是一台颇不给力的索尼笔记本,手机是一台黑白色素尼银色Z18,谈不上彩信,更别提手机上网了,跟云什么的更是一点关系没有。现在我的联系人、工作生活日程都依赖谷歌云端,我的所有音乐、PDF工作文档、漫画阅读资料都在1TB大小的iMac中管理妥当,我同步到iPad再行阅读,亦方便在iMac上进行随时的管理,手机我用苹果iPhone4和黑莓双枪,这其中iPhone4仅用来上网,黑莓用户和别人联络沟通。如果天翻地覆不用来形容这九年的变化,实在是对不住天翻地覆这个词了。

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能被称为精品生活?

毋庸置疑的是现在数码是一种除了其本身意义外,多少代表

些时尚潮流等数码以外的意义,如果你承受得起,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全副武装与时俱进更新最新的设备,但在追新的过程中,其实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眼中的精品生活应该是不盲从、不迷失、不愤青、遵循自己的喜好,善于发现数码物品背后的精髓并探寻其乐趣,数码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真正将数码妥善的结合到生活中,懂得如何让数码为生活增添色彩,为工作助力的人生是我认为懂的数码精品生活的人生。

从何时开始关注数码时尚生活?

应该是若干年前在索尼工作的那段时间开始的,身边很多数码控,网络生活里也能结识不少的数码爱好者。除此之外如今便捷的网络和国内一些精品类数码杂志也是我的帮手,工作之余从精品阅读中获取资讯信息,看看别人的数码态度,找到自己的数码生活。

你平时以什么方式放松自己?

大概由于自己算一个比较重度的数码相关从业者,所以放松自己的方式更偏重选择和数码无关的方式。比如和十余朋友围坐一桌杀一晚上的三国杀,我们管这个叫面杀,当面杀比对着屏幕互联网有着更亲切的投入感。此外我自己是一个播客(PodCast)爱好者,每周有5期播客要录制,虽然播客录制也算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但我自己把录制过程当做放松的方式之一,无所顾忌的用音频的方式直播在线的和天南地北的人分享观点,十分惬意。

你认为生活哪些东西需要保留传统?

面对面的交流吧。万人在线的客户端真的很多,面对面的娱乐越来越少。我也是一位《实况足球(WinningEIeven)》的忠实粉丝,从3代到最新的2011都有购买和收藏,网战盛行的今天,我一直邀请同好面对面切磋娱乐,游戏过程中相视臭贫几句,希望这样的时光永远都能在。

你最舍得为哪一类数码产品投资?

如果说品牌,我会说苹果的产品。如果说类别,应该是有创意有诚意的产品,不限品种。举个例子苹果的MagicPad,我认为他创举式的改变了鼠标的使用方法我就会购买并认真使用,再比如说黑莓有一个BlackBerry Presenter,虽然实用度有限,但把玩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设计者的思路,即便买了不用我也愿意投资。

你的第一台手机/笔记本/相机?

篇8:师范毕业生就业不盲从

1 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近几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了较大调整,从指令性计划分配转向指导性计划就业,实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政策。往年畅销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现在明显出现了供远大于求的情况,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压力。

1.1 就业形势很严峻。

师范专业就业难度加大。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前几年,师范专业非常热门,师范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毕业生人数骤增。但随着中小学生源的下滑和师资定编工作的推行,教育系统对师资的需求量正在缩减,部分地区推出了“凡进必考”的录用制度,客观上使师范生就业难度和就业成本大大增加。

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提高进入门槛,进而出现普通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加上国家正在调整制造业经济结构,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1.2 就业结构不合理。

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存在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对教师的需求量不多,大学生喜欢去的地方恰恰吸纳能力小,农村乡镇中小学有需求,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质量,还不尽人意,却招不到毕业生。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毕业生质量降低,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是当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因此导致就业困难。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师范类毕业生要求多,但不能吃苦,缺乏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好用,不愿用。

1.3 就业观念较陈旧。

大学生们在多年的寒窗苦读后,希望毕业后能够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可是,要想让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即时、顺利地就业,根本不可能做到。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之间差距较大,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但多数毕业生的求职期望实际降幅不大,这体现在毕业生并不急着签约,还要不断的挑选斟酌。除了薪酬要求有所下降外,对地域、行业、发展机会等期望并没有太大的下降。同时毕业生的自我发展要求和保护意识增强了。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前途、福利待遇、劳动合同等内容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

不少大学生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众化”就业认识不够。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毕业生择业盲目,缺乏求职技巧,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合理定位,过于依赖政府、学校、家长、亲友,缺乏主见。

1.4 就业指导滞后性。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低起点、浅层次的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对于如何指导学生从专业特点出发强化市场认识, 培养职业竞争能力, 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缺乏长效机制。

2 对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不同于一般就业群体,其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从而决定了新的就业岗位的增长必须要以产业升级为基础,大学生就业难已经逐渐的成为让人头疼的社会问题。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需要大学生、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师范类高校本身应该怎么做,着眼点放在哪儿,需要高校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创新内部管理等多个方面努力。

2.1 做好宣传工作。

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就业工作,增强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全校师生员工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到位,思想统一,使大家为就业工作出谋划策,提供金点子,为取得满意的就业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其次将二级学院的就业情况作为学院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工作责任,有力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

最后招生宣传是做好招生工作的关键。一是建立一支长期而稳定的宣传队伍,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完善学校招生网站,加强媒体宣传。三是有选择地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形象宣传。

2.2 提高就业实力。

招生和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进口”与“出口”。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和使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检验,要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等的要求,瞄准市场培养人才,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必须要转变办学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技能,既重视理论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会,人会我精”的优势在竞争中取胜,要从教与学的象牙塔中走出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才是根本。

2.3 加强就业服务。

2.3.1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就业处。

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实体化的就业指导机构,常年负责学校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要有掌握就业政策及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的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人员。加大对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资金、设备、场地的投入。

2.3.2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从新生进校开始就努力加强教育引导,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和择业定位,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参加各个假期的实践、实习活动,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互动。

2.3.3

办好就业网,及时发布用人单位信息,为毕业生求职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让就业网成为沟通学生、学校、社会、用人单位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

2.3.4“走出去,请进来”。

密切与地方就业市场的联系,拓展就业渠道,多方收集用人单位的相关资料及毕业生需求信息。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高校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会,推介毕业生,让更多的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建立“定单式”的培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比如利用成人教育校长辅导班机会请各中小学校长作讲座,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通过共建稳固就业基地,建立完整的就业信息库,在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之间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2.3.5 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对一些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的毕业生,除了帮助实现就业以外,应在待业期间给予生活补贴,标准可以参照失业人员的救济金标准执行。完善毕业生创业的扶持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专项,用于对毕业生创业的资金扶持。

2.4 加强就业指导。

努力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包括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术指导、思想心理指导、社会适应指导、创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开展一系列就业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就业意识、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就业能力。通过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降低家庭与大学生超过现实情形的就业预期。引导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与观念跟进,需有更及时深入的自我认识与专业定位,方能与日后的职场生涯顺利接续。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良好的就业心态,自觉适应社会,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以“先就业,后择业”的理性态度走入社会,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鼓励到民营、三资企业就业,鼓励到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考研,延长其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时间,减轻当前就业压力。

总之,毕业生是高校的教育产品,把他们一手招进来,两手送出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去关注、去努力。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师范类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师范类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师院校毕业生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 由于就业结构不合理, 就业观念较陈旧, 就业指导滞后性等原因, 就业形势很严峻。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就业难,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卢昌模,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应对措施, 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8) .

[2]于慧敏.师范毕业生就业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 2002, (06) .

[3]赵丹娣.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分析[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1) .

[4]曹贤姿, 杨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观念障碍及其解决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

篇9:师范毕业生就业不盲从

1.1 连续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变化趋势

我校连续四届毕业生第一就业意向都是考教师特岗, 考研和考公务员排在第二, 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应征入伍、企业就业、自主创业都非常少, 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2 连续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变化趋势

我校连续四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第一选择是教师行业, 且远远高于其他选项,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排在第二, 国有企业排在第三, 私营企业及其它都非常少。

1.3 连续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的变化趋势

我校连续四届毕业生第一就业地区选择是乌鲁木齐及周边城市, 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到了2015届毕业生, 选择乌鲁木齐及周边城市的比率低于选择地州州府。

1.4 连续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的变化趋势

我校连续四届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主要来源于利用互联网搜寻招聘信息、参加校园招聘、登陆就业网站三种, 委托亲戚朋友打听、直接上门或者致电咨询的较少。

1.5 连续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变化趋势

我校连续四届毕业生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有限, 但到了2015届毕业生则大幅度下降, 其次是自身素质和能力, 特别是2015届毕业生则更加看重自身素质和能力, 再次是期望值过高、就业定位不满, 最后是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就业困难。

1.6 连续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的变化趋势

我校连续四届毕业生认为自身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社会工作能力, 其次是专业热门, 最后是学校知名度、社会关系、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

2. 结果分析

2.1 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首选的是特岗教师, 其次是公务员、考研、国企

因为我校是师范类院校, 从刚进大学时, 他们就认定自己将来是要当教师的, 所以就业首选即为特岗教师。。

2.2 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观念逐步趋于理性, 但是仍然存在就业期望偏高的现象

目前国家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大城市就业需求日趋饱和, 而地州、县级则急需人才, 我校毕业生与时俱进, 看清形势, 就业地区选择乌鲁木齐及周边城市的逐年减少。

2.3 我校本科毕业生更看重自身素质和能力,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校连续四届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主要来源于利用互联网搜寻招聘信息、参加校园招聘、登陆就业网站三种, 而委托亲戚朋友打听的较少, 。

2.4 我校本科毕业生认为自身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社会工作能力

毕业生普遍认为社会工作能力是自身找工作的竞争优势, 但是由于课程的设置, 以及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 导致大多同学在校期间并没有很好地去锻炼社会工作能力。

2.5 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尚不明确, 自主创业意识薄弱

很多毕业生还将就业指导单纯地看待为毕业前的一种简单技能培训, 而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 忽略了自身进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

3. 对策研究

3.1 加强就业指导, 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 准确定位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逐步趋于理性, 但仍然有就业期望偏高, 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因此, 需要高校进一步指导毕业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择业标准, 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所侧重地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教育。

3.2 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就业自信心

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 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就必须主动迎接挑战, 刻苦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

3.3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加大就业信息的收集力度

利用互联网、校园招聘、学校就业网站是我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信息渠道。针对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迫切需求,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市场需求信息, 加大宣传力度, 向人才市场、社会各界推荐毕业生, 通过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 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选聘本校毕业生。

3.4 扩大校外实习基地, 提高学生社会工作能力

我校毕业生普遍认为社会工作能力是自身找工作的竞争优势, 所以应加大我校校内社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参与实习, 使学生把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把书本知识和经验积累相结合, 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通过对我校连续四届 (2012---2015) 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的问卷调查, 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及择业取向, 为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及课程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

参考文献

[1]郑雪静.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55-57.

[2]顾国星.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的探索[J].全球教盲展望, 2005, (8) :77-80.

[3]李强.当前赣南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教育时空, 2013, (1) :149-151.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汇报下一篇:义务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