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的自救及互救措施

2024-07-26

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的自救及互救措施(精选3篇)

篇1: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的自救及互救措施

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的自救及互救措施

一、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为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常存在于石油、天然气、下水道、地沟、污水井中,含硫有机物腐败也可产生硫化氢气体。在钻井、采油、井下作业等作业,以及密闭空间中作业极易发生硫化氢中毒。如防范不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1、诊断

硫化氢中毒的症状:硫化氢中毒后,会出现眼刺痛、失明、流泪、结膜充血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表现,或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有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甚至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等

2、急救处理原则

(1)迅速脱离现场、吸氧、保持安静、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2)抢救、治疗原则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积极防治脑水肿、肺水肿,早期、足量、短程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中、重度中毒,有条件者应尽快安排高压氧治疗。

(3)对呼吸、心博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待呼吸、心跳回复后,有条件者尽快采取高压氧治疗,并积极对症、支持治疗。二、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俗称煤气,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但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一氧化碳。当吸入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时,使Hb丧失携氧能力,从而引起重要器官与组织缺氧,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中毒症状。

1、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有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离开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可很快消失。

(2)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程度较浅的昏迷。患者面色潮红。

(3)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常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失常等。

2、急救与治疗

(1)抢救

(2)供氧

(3)防治脑水肿

(4)输血或换血

(5)改善脑循环

(6)改善脑组织代谢

(7)人工冬眠

(8)防止继续感染

(9)针灸疗法

篇2: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的自救及互救措施

室内应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出不去,应立即关闭煤气和电闸,将炉火扑灭,躲到结实的床、桌下,或躲进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或厨房,要注意保护头部,以防异物砸伤;要用口罩捂住嘴和鼻子,身体取低位;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因为跳窗时人在地震过程中站立行走不稳,跳楼危险性极大;不要下楼梯,不要到处跑,不要随人流拥挤,这些地方容易崩塌垮掉、发生挤压踩伤。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

自救常识

如果被埋在废墟里,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空间。用砖块、木头等加固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以防余震。若在室内要用手、衣服或衣袖等捂住口鼻,防止有天然气煤气泄漏或烟尘呛闷窒息。要保存体力,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撤退时,要把上衣脱掉,把带有皮带扣的皮带解下来,以免中途被阻碍物挂住。

互救常识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救人应当先从最近处救起,此种做法可以节约时间,减少伤亡。要先救青壮年,救出一个青年,就等于增多一份救援力量;另外还要注意先救有呼声的,先救容易救的人。

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在黑暗处待的时间长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的刺激。长时间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

震后初期的抢救工作,大多采取手挖肩扛,不可用利器刨挖,挖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粉尘碎物飞扬,以致误伤和窒息被营救者,必要时可采取洒水息尘的办法。

室外应急

在行驶的车上时,要抓牢扶手,低头,以免摔倒或碰伤;可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耐心等待停车脱险。

正在室外的人员,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双手也行),跑到空旷的地方。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的,还有像烟囱、水塔、广告牌、路灯、大吊车、立交桥、过街天桥等。在楼群中躲不开可以进入路旁大楼里,底层不容易塌掉,但有被埋的危险。

篇3: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的自救及互救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4月—2012年5月对在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区内随机抽取社区居民348名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大于18周岁;②意识清楚, 能够自行完成问卷填写;③未接受过急性中毒相关知识技能专业培训;④同意参加本调查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匿名随机调查, 由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在社区街道、公寓楼、活动区发放问卷, 讲解要求后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 当场回收。并从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70名进行急性中毒技能现场实际操作测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70份, 回收问卷363份, 问卷回收率98.11%, 有效问卷348份, 有效率94.05%。

1.2.2 调查工具

①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调查问卷。在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观察自行编制, 并经急救培训教师、临床医务人员及从事急救相关领域工作的专家修订审核。调查内容由2部分组成: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包括毒物识别、中毒判断、求救方式、紧急处理措施、预防措施等, 共10题单项选择题, 答对1题得1分, 满分10分, 得分越高, 自救互救能力越高;急性中毒自救互救认知, 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获取意愿、获取方式、意见, 共4题。②急性中毒技能测试:由3名调查人员对被调查者进行技能评分, 取3名调查人员评分均值, 总分10分, 6分以上为合格。

1.2.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 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 则采用t检验或方差检验, 否则使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公众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掌握情况

2.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社区公众, 男228人, 女120人;年龄18岁~65岁 (37.50岁±14.86岁) , 其中31岁~5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 占调查人数43.96%;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 (44.82%) 与高中或中专 (41.38%) 为主;职业以职员为主, 其次为其他职业 (教师、军人、公务员、干部等) 。

2.1.2 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整体评估

在348名调查人员中, 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的得分, 最低为0分, 最高为9分 (4.85分±1.12分) 。

2.1.3 各年龄人群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评估

得分最高为18岁~30岁的人群, 平均为5.50分, 最低为>50岁人群, 平均分为3.40分, 经方差检验, 不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4 各文化程度人群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评估

从文化程度上看, 文化程度越高得分越高, 文化程度与急性中毒知识掌握情况呈正相关,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在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5 各职业人群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评估

经方差检验, 不同职业人群在急性中毒自救互救能力有所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以工人、自由职业者得分最低。

2.2 急性中毒自救互救技能整体评估

在70名技能测试人员中, 合格人数为23人, 占总人数32.86%;18岁~30岁人群测试合格52.00%, >50岁年龄段人群合格率仅为3/14, 以大专及以上人群技能掌握程度最高, 合格率为55.56%, 经检验, 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人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工人技能测试合格率最低, 仅为2/11, 但不同职业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急性中毒自救互救认知情况

在社区公众急性中毒认知调查中, 33.25%的居民认为急性中毒事件在生活工作中很可能发生, 59.40%的居民认为有可能发生急性中毒事件, 仅8.35%的居民不认为生活工作中会发生急性中毒事件。 掌握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是否对日常生活工作有意义, 其中85.72%的居民认为非常有用;但接受知识方面, 仅22.63%居民表示曾经听过或看过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相关内容宣传, 而有19.79%公众从未受到过相关知识的宣传。从信息获取途径上, 87.33% (306人) 公众选择了2种以上的宣传途径来获取急性中毒相关知识, 而排前3位的宣传方式依次为互联网 (85.50%) 、电视广播 (70.21%) 和宣传栏/手册 (64.40%) 。另外, 公众在对普及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的意见中, 多数公众 (83.62%) 认为“应提高宣传力度”, 74.58%公众要求 “教育内容应贴近生活”。

3 讨论

3.1 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宣传在内容和形式上欠缺

广泛普及急性中毒自救互救宣传教育, 有利于公众树立完整的健康观念, 采取积极正确的健康应对方式, 尤其在突发急性中毒公共事件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危害。在调查中发现, 相当部分社区公众对急性中毒有一定程度重视, 希望通过2种以上的宣传途径来获取急性中毒相关知识的居民超过85.00%, 并且83.62%居民要求在宣传力度上加大, 如增加宣传频率, 同时70.00%以上居民想要获得日常生活中常见中毒知识, 说明目前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3.2 社区公众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能力整体水平较低

研究调查中显示, 社区公众具有一定的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 但整体水平偏低, 且不同人群间知识掌握情况有较明显差别。首先, 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 说明文化程度的提升对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带动和促进作用。其次, 调查显示在社区公众中, 工人、学生、自由职业者以及老年群体的知识得分与技能测评均较低, 工人的知识水平低与其文化程度不高有关, 与社会脱节、接触健康教育机会过少是导致自由职业者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而学生群体尽管有较好的接受能力, 由于学校尚缺乏完善的健康知识教育体制, 以至于学生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无法得到充分扩展和提高, 加上学生群体年龄小, 生活经验缺乏, 其相关知识具有局限性。另外, 老年群体低分主要是由于社交活动少、学习能力差、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老年人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水平不高。

3.3 社区公众获取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应朝多元化方向拓展

目前, 社区公众最希望能过互联网方式来获取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 对电视广播、宣传栏方式也有较高意愿, 这一结果与国内民众对卫生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需求调查结果相似[1], 说明公众对传统获取信息方式接受度较高, 同时对互联网这种新的宣传形式表现出较大兴趣, 且多数公众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相应知识的愿望, 表明自救互救知识的传播方式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开展。电视广播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在不同群体在选择上均具有较高的优势。同时, 自由职业者、学生对新事物、新方法有较好的接受力, 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

3.4 结合多种宣传手段, 广泛开展急性中毒自救互救教育活动

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是国家向广大群众传播卫生知识、引导民众树立健康生活观念的重要手段[2]。根据调查显示, 曾经听过或看过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相关内容宣传的仅有22.63%, 且有19.79%公众表示未曾受到过任何相关知识的宣传, 表明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尚难以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因此, 需要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关注与支持, 提高普及力度, 加大宣传范围、增加宣教频率。同时, 针对不同人群特点进行教育, 尤其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宣传。调查结果显示, 工人、自由职业、学生、低文化程度人群和老年群体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相对较低, 提示社区卫生中心未来宣传教育工作应以这些人群为重点对象, 实施可操作、接受度高的普及教育[3]。针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 应该采取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教育形式;对于有较好的接受力和动手能力的学生, 可以开办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根据老年人生活活动特点, 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办老年活动班, 在交流中宣传自救互救知识[4,5,6,7]。

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应以日常生活中常见情况为重点, 宣传实用、可用、易用的急救方法, 培养社区公众简单易学的急救知识, 从而引起人群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真正起到促进公众健康、防低突发急救事件危害的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公众对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情况, 为宣传社区急性中毒相关知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南京市某社区348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2.63%居民表示曾经听过或看过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相关内容宣传, 19.79%公众从未受到过相关知识的宣传;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整体得分为4.85分±1.12分;工人、自由职业、学生及老年人群的知识得分较低, 不同人群间知识掌握情况有较明显差别 (P<0.05) ;公众获取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的途径中前3位的依次为互联网 (85.50%) 、电视广播 (70.21%) 和宣传栏/手册 (64.40%) 。[结论]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公众自救互救的能力有待加强。急性中毒自救互救知识应以日常生活中常见情况为重点, 宣传实用、可用、易用的急救方法, 培养社区公众简单易学的急救知识。

关键词:社区公众,急性中毒,自救互救

参考文献

[1]石晶, 丁树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知识的传播渠道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2) :89-91.

[2]陈锦辉.强化卫生科普精品意识[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3) :262.

[3]史长文, 许虹, 杨勇, 等.我国社区居民院前急救普及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11, 25 (12A) :1042-1044.

[4]吴巧梅.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09, 7 (4B) :368.

[5]何毅, 黄敏, 丁瑜.1079例急性中毒病人流行病学分析和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9B) :2381-2382.

[6]刘敏, 王海燕, 张雪梅.毒品滥用急性中毒现状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12B) :3254-3255.

上一篇:大学纪检部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函数概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