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法律案例(网络合同)

2024-07-11

电子商务法律案例(网络合同)(精选9篇)

篇1:电子商务法律案例(网络合同)

电子商务法案例: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评析.2001年3月31日,刘某以“Jaliseng”为用户名在交易平台注册,成为易趣网的用户,由易趣网为刘某提供免费的网络交易平台服务。2001年7月1日,易趣网开始向用户收取网络交易平台使用费,并于9月18日发布了新的《服务协议》供新老用户确认,该协议对用户注册程序、网上交易程序、收费标准和方式及违约责任等作了具体的约定。此后,刘某确认了易趣网的《服务协议》,并继续使用易趣网的网络交易平台,但至2001年9月24日,刘某尚欠易趣网网络平台使用费1330元,为此,易趣网诉至法院,要求刘某支付网络平台使用费、赔偿律师费用。刘某则认为,《服务协议》长达67页,过于冗长,致使用户不能阅读全文,故用户不应受该协议的约束。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如何确认网络服务合同的成立这一法律问题。

网络服务合同的法律特征

本案易趣网与用户刘某服务关系的建立,系基于易趣网的《服务协议》,那么,易趣网单方提出的《服务协议》是否属于网络服务合同,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合同有何区别?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合同,依合同法之规定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从易趣网《服务协议》的字面上看,该《服务协议》应该是一种协议,且这《服务协议》也符合合同法中所规定的“书面合同”和“数据电文”的表现形式,故易趣网的《服务协议》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合同的要件形式,应该当做一种合同。

但本案的问题在于,这份《服务协议》系易趣网在平台上单方公布的,它作为一种合同的形式和传统意义上的合同显然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合同法的分则虽然规定了十余种特殊的合同形式,但是此类网络合同的形式没有明确规定。

美国的《统一电子交易法》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也未对网络交易合同、网络服务合同等网络合同予以明确。

可见,网络服务合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合同,从严格合同的意义上而言,易趣网与用户之间的这份《服务协议》是一份格式合同,其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双方当事人的服务与被接受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作为网络公司,其提供平台、进行服务、收取费用,而作为用户,则愿意接受此种服务。其次,合同未经双方合意,系由一方单方拟定。这是格式合同最显著的特点,即合同由一方根据自己的意愿单方拟定,相对方不能更改,要么全部接受合同的条款,要么全部不接受合同的条款,相对方只有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合同条款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更改合同条款的权利。再次,在网络服务合同中,一方的身份和性质难以确定,因为网络服务合同是自动生成的,只要用户浏览了网络公司拟定的《服务协议》,按确认键同意后,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成立,故在此情况下,用户一方的身份和性质就不能确定,用户

在浏览《服务协议》之后,可能会成为确定的一方当事人,也可能成为匆匆一看客。最后,网络服务合同与传统的构成要件有着显著的不同。各国合同法对合同的形式都有着一定的限制,根据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可以对合同的形式作这样的理解,一是除即时结清的合同以外,一般须订立书面合同;二是法律法规规定了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合同;三是合同需经双方协商,且需有双方签名盖章。而这些要求对网络服务合同来说则是不可能的,为此,我国合同法又进一步规定,书面合同可以是合同书、信件,也可以是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效表现的形式。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网络服务合同具备了合同的特征。

网络服务合同的成立要件

从本案双方合同的成立来看,网络服务合同的成立与传统的合同成立完全不同,一是因为本案的网络服务合同是一种单方的格式合同;二是因为网络服务合同不是双方直面协商、签字成立的合同。一般而言,只要一方发出要约,一方予以承诺,合同就算成立。所谓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并且希望对方能够接受的意思表示。一项要约,要具备以下构成要件:必须向特定人为意思表示;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要约的内容必须确定和完整;要约必须送达到受要约人。所谓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一项承诺也应当具备以下要件: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必须在合理的期限内向要约人作出;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完全一致;必须表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承诺传递的方式要符合要约的要求。

在网络服务合同中,要完全划清要约与承诺的界限有一定的困难,从网络服务合同的成立要件看,网络服务合同的成立应该符合了合同成立的要件,但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电子形式出现的要约的法律效力问题。对此,各国法律一般都对要约的形式没有加以限制,通常情况下只要要约人有意思表示愿意和对方订立合同,不管是口头、书面、电话、电子信息等方式表现,都应当认为是有效的。我国法律对要约的形式也未加以规定。而美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明确规定,要约和承诺可以E-mail的方式发出。

第二,以电子形式出现的要约的生效问题。对要约的生效问题,我国和大陆法系国家均采取到达主义观点。我国合同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受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受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受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本案易趣网的《服务协议》是向不特定的人、不特定的系统发送的,其发出的要约只要到达任何一个系统,均应视为到达,要约也就成立。

第三,以电子形式出现的承诺的效力问题。如果承诺是以数据电文的形式作出的,同样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六条的规定,采用到达主义原则。目前较为通行的EDI交易就采用

此方法,交易各方在和交易对方订立协议时,都会确定交易方式以及发出要约、作出承诺的方式,而且在有关信息格式、数据段、系统要求等部分,目前规定电子信息应当是信息接受方能够得到的。对此种交易方式,我国的网络交易合同、网络服务合同等一系列网络合同应加以研究。

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

我国的网络发展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面对日益发展的网络产业,我国的网络立法显然显得滞后,致使司法实践中关于网络的众多问题难以解决。自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起有关网络纠纷的案件后,我国的网络立法还是举步维艰,有关司法解释亦未能出台,在此背景下,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显得犹为重要。第一,网络用户要知道我国网络法律的有关现状,对自己作为网络合同当事人所处的地位,要有一个盖然性的认识。第二,要了解网络合同的成立、签订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合同订立有何不同,特别是对一些格式化的合同的订立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全面了解网络公司单方拟定的有关协议,并全面知晓相关协议的内容,切不可大意行事。第三,一旦引起纠纷,做好相关材料、证据的收集工作。

篇2:电子商务法律案例(网络合同)

20世纪末叶,电子商务首先在科技领先、经济发达、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展开。最为中国老百姓所熟识的“网上购物”等交易方式,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而从国际进入国内。加入WTO,电子商务在我国将步入与国际接轨的快车道。作为合同主管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正面对如何监管电子商务合同的重要课题。电子商务的功能主要有网上广告宣传、网上交易和交易洽谈、网上订购产品及货币支付、电子账户管理、网上商品送货及查询、征求用户意见等管理服务。电子商务合同监管应以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电子商务合同监管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商务合同的签约前监管(也可称为网络环境监管)

电子商务合同签约前阶段主要是买卖信息的网上检索,交易双方都需要对支付问题、交货问题、信用认证问题作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其核心“信息流”是电子商务中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一部分。电子商务合同好比一群百灵鸟,运行的空间如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百花齐放,结论是百鸟争鸣自不待言。但如果是枪林弹雨,恶树毒草,乌烟瘴气,势必会“千山鸟飞绝”。从法律环境讲,这要求政府尽快修订出台《电子商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起一个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体系,以解决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安全、支付、电子货币、智能犯罪等问题。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工商行政管理,应在规范和监管“信息流”方面担当重要角色,为电子商务合同广泛使用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

根据网络案件查处实践和网站抽样巡查,影响电子商务“信息流”的网络违法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虚假广告宣传。包括网上经营企业本身、网上所售商品情况所做的虚假宣传和为虚假宣传提供媒体(网络)。

――无照经营。包括未经工商登记注册而在网上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和为无照经营提供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传销、变相传销。

――合同诈骗。

――利用互联网贩私。

――侵犯消费者权益。在网上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侵犯他人注册商标。

――超越经营范围。国家实行许可经营的特殊行业,未经许可而从事经营。

由此,电子商务合同的网络环境监管,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切实加强对电子商务主体资格的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这包括:(1)经营性网站的准入;(2)网络经营公司的准入;(3)网站经营者的准入;(4)网站经营特殊商品和服务的准入。

网上交易、网上广告发布、电子合同确认、网上拍卖无一例外地涉及网站域名、经济主体准入和身份合法性的确认。“域名”相当于传统经济中企业与商家的名称或字号,身份认证则是网络环境下准入和网络经济主体资格的“营业执照”。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域名核准与网络经济主体认证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监管经济主体的名称、准入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网站中文名称核准与经济主体资信认证体系已成为监管电子商务合同最为有效的途径。建立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中心的电子商务“营业执照”认证体系,对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经营者和网上经营者发放数字证书(电子营业执照),并在网上交易过程中认证,以及受理审核证书的年检、变更、注销等,能有效地监管和规范网上“信息流”的真伪,为电子商务合同广泛应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是监管电子商务中的商标、广告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净化电子商务合同运作环境。网上商标、网络广告的有效监管,是保证“信息流”真实诚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电子商务法》和国家工商总局的网上广告、商标监管办法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运用《广告法》《商标法》监管调整网上广告、商标行为的法理手段。尽快地培养网络监管人才,改善网上监管的技术条件,以适应网络科技发展的要求。

三是监管电子商务交易行为,开展网上信息咨询和网上举报与投诉。这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诸部门树立“多兵种”协同“作战”意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体职能,对整个网络进行多方位监察,建立公平交易秩序。利用电子版营业执照和传统纸质营业执照“扫描上网”相结合进行网络主体资格认证,以规范市场准入行为;将网上巡查与地域巡查紧密结合,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由于电子商务是在网上交换信息、交易,其要约和承诺过程难于管理。维护网上交易秩序,从目前的管理手段看,应积极进行网上工商法规公告和宣传,通过对违法交易行为的处罚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入手,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合同应用空间。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签约过程监管

电子商务合同的签约过程即交易谈判和签订合同过程: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对所有交易细节在网上进行谈判,交易双方利用电子手段经过认真磋商后,将双方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所购买商品的种类、数量、价格、交货地点、交货期、付款方式和运输方式、违约和索赔等合同条款全部以电子交易合同的方式作出全面详尽的规定 ,合同双方利用EDI进行签约,或通过数字签名等方式签订电子贸易合同。但由于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相对滞后,有关电子商务市场准入、认证体系、支付结算、交易文体的行为规则以及电子交易中必须涉及到的电子合同、电子税单等的法律效力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以致我国目前电子商务仍处于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可喜的是,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已开电子商务立法先河。通过法律和行政管理调整,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方向。工商行政管理作为合同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 ,寻求有效的电子商务合同监管手段,应从建立“合同信用认证网络平台”和建立“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入手。

(一)建立合同信用认证网络平台。合同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站,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同信用状况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公众。社会公众随时查询不涉及国家机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企业登记及其他有关信用的档案信息(如企业、违规受到处罚,资质、资信等信息)。该网站公示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合同履行、信用遵守等情况。二是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合同信用状况的评价。前者具体反映:(1)企业合同管理是否做到组织、

人员、制度“三落实”;(2)企业是否通过IS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3)企业签订合同是否依法;(4)合同订立后是否依法履行;(5)企业在履行合同过程出现的违约行为。后者具体反映: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社会团体颁发、确认的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肯定方面;企业因各种违法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如抽逃资金、偷漏税款等否定方面。该网站通过与国家工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认证中心及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和有关中介组织联网形成全国统一的立体资信认证、信用监管、查询系统,为电子商务合同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建立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对合同开展鉴证工作是法律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能之一。开展电子商务合同的网上鉴证也是我国合同鉴证职能的有效延伸。网上交易存在着安全风险,对电子商务合同进行网上鉴证 ,对交易的款项或货物进行信用提存,是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这一风险问题的科学、有效途径。

如何鉴证电子商务合同?最好办法就是对交易双方已签订成立的电子商务合同进行网上鉴证。首先是对交易双方的主体资格进行确定。只要是国内注册的企业,我们工商系统的内部网络完全可以实现对其资信情况的调查。如对方网络不健全,可通过 电话咨询等传统方式辅助完成。其次是对合同内容依据有关法律进行审查。再次,监督双方的合同履行情况。

目前,全国工商系统完整和强大的企业信息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系统的网络布局已基本具备了成立“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的条件。具体办法是:在设区的市开设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将该地区的企业录入并制作成网页,通过互联网与全国工商系统网络联网。企业通过点击登陆鉴证网和“合同信用认证网络平台”,可以了解交易对方企业的状况,如果想继续同某企业进行业务洽谈,通过点击该企业的网址,直接同该企业进行谈判。洽谈成功后,需要对签订的电子商务合同鉴证时,可回到企业注册地网站的电子商务鉴证平台进行网上鉴证。红盾电子商务合同鉴证网并可接受双方的委托对电子商务合同进行货款、货物的信用提存或者进行合同监督。

三、电子商务合同签约后的履行监管

电子商务合同签约后的核心是“清算支付,货物承运”,即资金流和物流,最重要的是电子支付环节。这也是电子商务目前还欠成熟的部分。物流与资金流分离的特点,导致了电子商务的风险所在。如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一般都不与经营者以及商品或者服务直接见面,因而其合法权益易受到侵犯。

工商行政管理在电子商务合同监管中有必要承担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进行网上仲裁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配送主体的规范和物流渠道的管理,加大网络巡查力度,积极开展网络案件查处,打击网络合同诈骗和欺骗行为,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完善与发展。

电子商务合同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在网络经济时代面临的众多新课题之一。网络经济监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认证中心、密码的管理、使用、名称核准、电子营业执照的颁发、审验等全部注册、认证过程无不依赖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因此,工商部门应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应用网络,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监管专业人才,以适应加入WTO后电子商务市场监管工作的迫切需要。

篇3:劳动合同案例法律解析

陈某只有小学文化, 其顶替父亲进入某机械厂工作, 工作每月2000元, 工作满3年时, 机械厂设备更新为世界先进生产设备, 并对包括陈某在内的200名员工进行了3个月技术培训, 但由于新设备标识均为英文, 陈某无法适应, 造成多次操作失误, 因此机械厂即书面通知陈某解除劳动合同, 陈某不服。

引出的问题:

(一) 陈某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是否能得到支持?

(二) 机械厂应如何合法解除与陈某的劳动合同?

首先,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件中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主体很好确定, 分别为用人单位, 陈某和陈某的父亲。陈某顶替其父进入机械厂工作, 顶替意思不是法律上的概念, 陈某顶替的行为在法律上可以被看做是代理行为, 但是处于劳动合同当中的双方当事人不应当适用代理, 也就是说劳动合同应该由当事人亲自履行, 他人不能代理之, 因为劳动合同具有人身与财产的双重属性, 财产关系一般可以适用代理, 但是人身关系则不能适用代理, 必须由当事人亲自履行合同。所以, 陈某顶替其父进入机械厂工作的这个代理行为其实是无效的, 那么陈某与机械厂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陈某的父亲与机械厂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只是陈某的父亲不再履行劳动合同, 是否与之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由机械厂依法决定。

陈某与机械厂之间建立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 那么他们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就要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1]事实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没有订立书面合同, 但双方实际履行了劳动权利义务而形成的劳动关系。因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工作满3年时, 陈某实际上已经与机械厂有了一个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依据来源于《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陈某能否要求机械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要看机械厂解雇陈某是否具备法律上的正当理由, 并不是说订立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在本案例下, 机械厂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能够引用的法定情形也只有《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款和第3款, 第2款规定的情形是“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第3款规定的情形是“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如果机械厂能够证明其是在这两种情况下解除与陈某的劳动关系, 则陈某的请求就得不到支持, 反之陈某的请求就能够得到支持。

机械厂书面通知陈某解除劳动合同没有提前30天或者支付代通知金, 这是第一个违法之处, 但是这不能导致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的无效, 关键是看实质要件是否满足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如果要使用《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款, 则陈某开始是可以胜任工作, 后来由于引进新设备, 经过培训之后不能胜任工作。[2]所谓“不能胜任工作”, 是指不能按要求完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任务或者同工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量。本案例中, 是培训在前, 不能胜任工作在后, 与法律规定的不能胜任工作在前, 培训在后不一致, 进行法律证成的大小前提不能完全符合。所以, 经过调整之后应该是这样的, 陈某经过培训不能胜任工作, 机械厂应该对陈某进行再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之后陈某还不能胜任工作的, 机械厂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 故而机械厂不能援引这条法律来证明其解除劳动合同的正当性。在援引此条文的时候, 用人单位还需要注意的是, 对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调岗应该是善意的, 要充分考虑劳动者的实际情况, 在单位能够提供的岗位范围内给予劳动者方便的安排, 不能将岗位调整为劳动者明显不能胜任的工作。其次, 第40条第3款中“订立劳动合同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这是法定情形。[3]“客观情况”一般是指因不可抗力或企业条件发生变化等无法避免的情况, 如企业转移、被兼并、企业合并、企业资产转移等, 但绝不仅限于以上情况。企业引进新设备属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这种客观情况发生的变化还不足以导致合同履行的基础丧失。而机械厂引进新设备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合同履行的基础丧失, 而是经过培训之后, 员工仍然能够适应新设备, 虽然陈某无法适应新设备, 但是这并不客观上就导致陈某与机械厂之间的劳动合同基础的丧失。再者, 即使在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也不能即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也应该是在于劳动者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够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所以, 机械厂只能援引《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款的规定, 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解除与陈某的劳动合同。

所以, 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 用人单位如果想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 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这里的内涵是不仅在实体方面要符合法律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实质要件的要求, 而且在程序方面也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 否则就难以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的目的,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结论

(一) 陈某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请求能够得到支持。

(二) 机械厂如果要合法地解除与陈某的劳动关系, 就要对陈某进行再次培训或善意调岗, 若陈某还不能胜任工作, 则可以解除与陈某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烨宇.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72.

[2]喻术红, 张荣芳.劳动合同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117.

篇4:电子商务法律案例(网络合同)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以网上的形式进行购物。因此在网购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电子商务合同的相关问题。也就是买房与卖方在网上所达成的协议。这种形式的合同与传统的合同相比,有许多特殊之处,这些特殊之处比如电子商务合同订立的相关问题,格式条款的相关问题等往往会导致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纠纷,不利于交易的成功率。只有建立相应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有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电子商务;合同;法律

21世纪以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电子商务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热议的话题之一。所谓的电子商务也就是由一系列的电子合同文件或者相关的数据电文信息所组成的,能够最终促成交易的商业行为。因此,电子商务合同以及相关的数据电文信息在整个购销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电子商务合同的签名

由于电子商务活动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易,所以在传统合同形式中的手写签名,在电子商务合同中则以电子签名的形式取代。由于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不同,它需要由一定的加密技术进行固定,相应的认证体系也是必要的。

在互联网上,作为合同的有效要件之一的签名或盖章以电子签名的形式出现,需要采取某种手段可以借助。这种电子签名具有如下特点:一、非直观性。由于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行为,电子签名的表现形式一般是一组代码,特定的代码对应特定的主体,并不直观的反应主体的特征。二、认证效力强。传统的书面签名由于可以物化,所以它的认证或者鉴定由特定的验证机构来进行,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电子签名是一组代码,其认证由特定的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来比对,认证结果更准确。三、不安全性。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本身就包含很多的不安全因素,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的泛滥与侵袭,也必然会给电子签名的认证安全带来冲击。电子签名的盗用、更改都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2005年4月1日,被称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自此以后,经由国家权威部门授权的第三方机构所签发的电子签名,将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然而,即便当时的舆论已经能够认识到这部法律将推动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普及,但是在网络交易安全以及相关法律衔接等拦路虎面前,更多观点还是显示出业内的疑虑。甚至有观点认为,相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说,“这是一部早产的法律”。因此,出现在电子合同中的签名问题,如果仅仅依照这布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改善我国电子签名应用的法制环境,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订立程序

电子商务合同属于合同的一种。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的一般程序包括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可以向特定人发出,也可以向非特定人发出。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发出,并且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的生效也采取“到达主义”,即需要到达要约人的数据接收系统。

所谓的“到达主义”,是指合同的当事人需要确认收到对方所发出的承诺,如果由于外界原因使得发出要约的主体最终没有收到承诺,那么合同的订立由于缺少承诺而不能成立。比如,在传统的合同订立程序中,如果是以挂号信的方式作为承诺,那么在挂号信上签章的行为才标志着信件到达,承诺生效,合同成立。在这种情况下,接收方也有可能在收信的过程中,知晓信件的内容。这对于双方当事人来说信息彼此对称,交易相对透明。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由于《合同法》规定,如果接收方指定了信件接受系统,则承诺以首次到达该指定系统的时间为准;如果没有指定专门的接受系统,则以该信件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为承诺生效时间。举个例子,如果卖家将自己的新浪邮箱作为信件接受系统,则买家必须将信件发到该新浪邮箱才视为作出有效承诺。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如果接受方拥有自动处理交易的专门系统,则双方的合同订立不会产生太多障碍;反之,如果企业需要由人工来进行首发电子邮件,则信件的到达与信件内容的知晓就会出现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也就是合同已经生效了,而合同一方当事人还不知晓合同的内容。这对于交易的一方主体,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实际的交易活动中,将电子商务合同的生效时间进行合理性延长,即将数据电文进入到指定或者未指定的系统的时间,再延长一段合理的“阅读”时间,待两段时间经过,则该承诺生效。

三、电了商务合同中的格式条款

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在电子商务合同中出现大量的格式条款。格式条款是指一方当事人为了与不特定多数人订立合同重复使用而单方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不允许对方协商变更的条款,因此又称为“霸王条款”。介于高效率和垄断性的双重原因,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必然引用了大量的格式条款。

在众多的格式条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违反法律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二、没有尽到提醒义务,交易双方信息失衡;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因为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消费者并不能直接接触到所要购买的商品,只是通过卖方把商品的一些信息发布于互联网上,消费者所作出的购买决定完全依赖于卖方提供的信息。在发布相关信息的内容中,如果卖方故意用一些隐晦、生涩的词语,或者故意回避商品的瑕疵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做出的并非是真实的意思表示。三、修改合同任意性,并且不提示向对方;在某些服务条款内容上,消费者如果不持续关注该内容的时候,在卖方把服务条款进行调整的时候,消费者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而这些条款作为合同中的一部分,势必会给消费者的权益受到约束。四、分配交易风险不合理,加重对方风险;五、违反法律侵犯对方隐私权。比如,卖方为了最初确认消费者身份而收集的相关个人信息,或者为了保证交易或者提供服务而收集的信息,卖方把这些信息无意或故意的泄露,都会照成消费者隐私权益的侵犯。

面对这些出现在电子商务合同中的格式条款问题,首先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足部建议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未电子商务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也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相关的不公平的格式条款进行审查监督,对不符合法律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罚,同时也要加强预先防范工作。可以采取制定电子商务合同示范文本的形式进行,供各交易主体援引。同时也可以通过行业自律性机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使得交易双方信息对称、地位平等、公平交易。

四、结语

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在这种交易模式中,只有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维护交易的公平与效率。一边是电子商务市场的蓬勃发展,一边是电子商务合同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这种矛盾如何化解,需要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机制,提高当事人法律维权意识,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作者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本文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辽宁省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佟昕,编号:LZY15253。

参考文献:

[1]郝文江.电子商务中格式条款的法律效力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理论探讨.2008,(2)

[2]张超.从网上购物看电子商务合同的相关法律问题[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3)

[3]勒晓东.电子商务合同中的要约与承诺的法律规制[J].中国信息界.2011(1)

篇5:电子商务法律纠纷案例

为此,在庭审中,杨先生在向法院提交的证据中,除了提供银行汇款单存单两张外,还提交了自己使用的号码为“1391166电子商务法律纠纷案例”的飞利浦移动电话一部,其中记载了部分短信息内容。如:208月27日15:05,那就借点资金援助吧。年8月27日15:13,你怎么这么实在!我需要五千,这个数不大也不小,另外我昨天刚回北京做了个眼睛手新市场营销法则 助推企业成长电子商务营销 食品餐饮营销 建筑房产营销 消费品营销术,现在根本出不了门口,见人都没法见,你要是资助就得汇到我卡里!等韩某发来的18条短信内容。

后经法官核实,杨先生提供的发送短信的手机号码拨打后接听者是韩某本人。而韩某本人也承认,自己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使用这个手机号码。

法庭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仲的关于承认的相关规定,“1391173电子商务法律纠纷案例”的移动电话号码是否由韩女士使用,韩女士在第一次庭审中明确表示承认,在第二次法庭辩论终结前韩女士委托代理人撤回承认,但其变更意思表示未经杨先生同意,亦未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原告杨先生对该手机号码是否为被告所使用不再承担举证责任,而应由被告对该手机其没有使用过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未能提供相关证据,故法院确认该号码系韩女士使用。

依据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的规定,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移动电话短信息即符合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同时移动电话短信息能够有效的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经本院对杨先生提供的移动电话短信息生成、储存、传递数据电文方法的可靠性;保持内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用以鉴别发件人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审查,可以认定该移动电话短信息内容作为证据的真实性。根据证据规则的相关规定,录音录像及数据电文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数据电文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还应有其它书面证据相佐证。

通过韩女士向杨先生发送的移动电话短信息内容中可以看出:2004年8月27日韩女士提出借款5000元的请求并要求杨先生将款项汇入其卡中,2004年8月29日韩女士向杨先生询问款项是否存入,2004年8月29日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业务凭证中显示杨先生给韩女士汇款5000元;2004年9月7日韩女士提出借款6000元的请求,2004年8月29日韩女士向杨先生询问款项是否汇入。2004年9月8日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业务凭证中显示杨先生给韩女士汇款6000元。2004年9月15日至201月韩女士屡次向杨先生承诺还款。

篇6:电子商务法律案例(网络合同)

案情简介:

近日,王先生来到了我们律师事务所咨询,说他买了一台锅炉,没有办理安全使用证,同时,锅炉本身也总是出现故障,根本无法正常使用,因此,王先生只向锅炉厂支付了一部分货款,还有一部分未支付,现在锅炉厂起诉了,要求王先生支付剩余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王先生问他是否违约,锅炉厂索要货款的请求能否成立?

通过进一步了解,王先生与某锅炉厂于2009年9月签订了一份《工业品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王先生购买某锅炉厂生产的十吨承压热水锅炉一台及相应的辅机、配件,由锅炉厂负责安装、调试、运输与维修,合同价款共计69万元,锅炉厂交付货物的当日,王先生支付30万元,剩余39万元于2003年12月31日之前付清。锅炉厂于2009年10月7将锅炉及相应的辅机、配件运送至王先生指定地点,并进行安装,王先生向锅炉厂支付了30万元。在锅炉投入使用时发现锅炉无法正常使用,王先生找到锅炉厂,要求对锅炉及辅助设备进行检修,直至2010年1月15日,锅炉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出现故障,但是锅炉厂却以王先生到期不支付货款为由,拒绝履行调试、维修义务,并起诉到法院要求王先生支付剩余货款39万元及逾期支付的违约责任。据王先生说,锅炉厂在交付货物时没交付该货物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文件等,致使其无法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王先生认为,厂家的锅炉一直存在质量问题,当然不能支付剩余货款,要说违约应当是锅炉厂违约。

针对本案,笔者认为:

1、本案的《工业品买卖合同》属于特种设备买卖合同,特种设备的买卖与普通物品买卖是有区别的,在我国,关于特种设备的生产、流通、安装、改造等,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在履行特种设备买卖合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务院制定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根据《特种设备监察条例》第2、3条之规定:“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得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内专用机动车辆”、“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下同)、使用、检验检测及其监督检查,应当遵守本条例,但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结合本案,王先生与锅炉厂之间签订的《工业品买卖合同》的标的物锅炉属于国家严格监管的特种设备,王先生与锅炉厂在履行买卖合同的过程中不仅应当遵守《合同法》,还应当严格遵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

2、锅炉厂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未向王先生交付该货物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文件等文件,致使王先生违法使用锅炉,锅炉厂的这种不交付相关证明文件的行为不仅违约,而且违法。

根据国务院制定的《特种设备监察条例》第15条之规定:“特种设备出厂时,应当附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第25条之规定:“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结合本案,锅炉厂将王先生订购的特种设备即锅炉及相关辅机送到王先生指定地点,看似锅炉厂已完全履行买卖合同的交付货物的义务,但是根据《特种设备监察条例》的规定,交付特种设备的文件资料是特种设备买卖中的一项重要法定义务,没有相关文件资料的特种设备,在法律上来说是没有使用价值的,锅炉厂对此应作为必要义务予以履行,否则造成王先生非法使用的违法行为,会令王先生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并会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处罚。

篇7:电子商务法律案例(网络合同)

教学课题:电子合同法律制度

(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掌握电子合同的概念,理解电子合同的订立过程,了解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电子合同的概念、电子合同的订立过程 教学难点: 电子合同的订立过程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每日一课:由陈珊珊同学提供

凤凰网反盗播维权被判无责

据中国法院网报道,“在不侵害公民、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前提下,媒体享有充分言论的自由。”23日下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酷溜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诉北京天盈九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凤凰卫视有限公司侵犯名誉权纠纷一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一审认为,凤凰网因节目被酷溜网盗播,采用制作“恶搞”电影的方式对盗播行为予以批判,不能认定为侮辱诽谤,据此驳回酷溜网的诉讼请求。

2008年7月,凤凰网上播出了由凤凰卫视公司制作的视频《非常盗》。该视频评选出中国互联网5家“视频大盗”,用狐狸网、马铃薯网、chaku网、醋溜网(暗指酷溜网)、无线宝宝网暗指5家视频网站,并将 “醋溜网”评选为“恰盗好处奖”,同时,“醋溜网”的代表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承认自己的网站是“盗版网站中第一家取得视频牌照的”。

酷溜网公司认为,凤凰卫视公司制作并在天盈九州公司经营的凤凰网上播出视频《非常盗》,通过“恶搞”的形式侮辱诽谤该公司,导致公司点击率下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请求法院判令二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停止在网上播放《非常盗》视频的行为、赔礼道歉和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万元。

《电子商务法律基础知识》教案

凤凰卫视和天盈九州公司共同答辩认为,《非常盗》以诙谐舞台剧的方式揭示了部分网站盗播视频节目的违法行为,并未捏造事实,该行为本身不具有违法性,而且是出于对合法版权的保护和呼吁,没有过错。

法院认为,酷溜网上曾经播出过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一虎一席谈》、《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等十档节目。酷溜网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播放行为得到许可,故原告酷溜网公司指控被告天盈九州公司和凤凰卫视公司捏造事实不能成立。《非常盗》借用电影的情节和以发表获奖感言等娱乐方式对盗播行为予以批判,并采用了“大盗”之词进行讽刺,这是出于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也是对盗播行为的一种警示,难以认定其具有侮辱性。

据此法院一审驳回了酷溜网公司的诉讼请求。一)引入新课

教师:很多同学都在网上买过东西,买什么,买多少,哪个款式,哪个颜色,大小多少等如何与卖方达成协议,会不会出现你买的是这款,结果拿到的货是另一款的情况,这时你该如何处理?凭什么与卖方理论呢?我们在电子商务中也要签订合同的,这个合同就是电子合同。二)讲授新课

一、电子合同的概述

(一)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是当事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电子合同的概念

电子商务合同就是合同当事人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或电子邮件达成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三)电子合同的形式

一种是将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帮助完成合同的订立及合同的履行

另一种是完全依靠网络完成的合同交易

(四)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的异同(由学生根据教材P76自主概括)

《电子商务法律基础知识》教案

二、电子合同的订立

电子合同的订立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由于要约与承诺在法律课上学生已学过,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完成几个问题:

1、要约与承诺的概念

2、要约与承诺的有效条件

3、要约与承诺的方式有哪些?

4、如何区别要约与要约邀请?

三、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1、时间规定

(1)到达主义(我国采用,《合同法》第26条规定)(2)投递主义

2、地点

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的成立地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课堂小结:电子合同的概念,电子合同的订立过程,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作业布置:

1、做在作业本上:电子合同的概念

电子合同的订立过程 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篇8:电子商务法律案例(网络合同)

一、案情介绍

1995年10月, 某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经过协商决定将该村所有的一片山林通过招标的形式向外承包, 招标文件中指出, 该村全体村民均可以参与招标竞标, 最终的招标评定标准以最价法为准, 即出价最高者获得该片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当年11月1日下午, 在村委会会议室举行了正式的招标现场会, 通过招标全过程, 最终确定村民王某所在投标小组以最高价中标, 获得该片山林20年的承包经营权。王某所在投标小组共18人, 其中村干部、村民小组长6人, 村民12人。在此次招标现场, 村委会还邀请了当地乡政府、乡司法办、乡派出所等有关人员到场对招标活动进行现场监督, 整个招标活动监督过程中, 没有发现任何不当行为。

招标后第四天, 村委会作为发包方与王某等人签订了正式承包合同, 合同约定:村委会将其所有的该村后山一片林地发包给王某等人承包经营;承包期限自199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承包方每年向村委会支付承包款12万元 (预交三年承包款36万元, 并已在签订合同时支付) ;同时, 双方合同中还约定了其他事项及违约责任。该合同于1995年11月10日经过公证。合同订立后至2005年底, 承包方共向村委会支付了十年共计120万的承包款。

王某等人承包林地主要用来进行经济作物山药种植, 在承包期内, 从2003年起, 山药市场行情一路走高, 经济收益节节攀高, 特别是2005年山药价格暴涨, 使发包方、承包方收益差距悬殊, 以致引起争议。大部分村民认为, 该承包合同是村干部利用职权欺诈村民而签订的。2006年3月3日, 在部分村民的压力下, 村委会欲将林地从承包方收回并分配给各村民小组, 引起承包方不满, 合同纠纷就此产生。迫于各方压力, 作为承包人之一的村委会主任退出承包人小组, 并代表发包方村委会向法院起诉承包方。原告在起诉书中宣称:原告 (发包方村委会) 与被告 (承包方王某等人) 订立的合同无效, 请求法庭予以确认并解除合同, 收回林地, 退还王某等人的承包款共计120万元。被告宣称:双方签订的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 没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政策, 也符合平等协商的原则, 请求法庭予以确认并执行合同。

二、审判意见

接到起诉书的一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合同虽然是由原、被告双方签订的, 但实际上是由原告村委会主任及其他村委会成员既作为发包人又作为承包方, 自己同自己签订的合同。承包方与发包方身份的重一, 使发包方的监督管理职能丧失, 从而违反了承包经营的相关法律。因此, 一审法院作出判决, 宣布原被告双方1995年11月5日签订的合同无效。此判决一出, 被告方立即对此表示不服, 并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审理, 并对一审法院判决依据进行审理后认为:被上诉讼人确定的林地承包方案符合民事协商原则, 上诉人在有现场严格监督的招标中, 以最高价中标, 与发包方 (被上诉人) 签订的合同符合国家法律政策, 并有公证机公证, 属于有效合同, 应予以执行。二审法院作出如下判决: (1) 撤消一审法院判决; (2) 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签订合同为有效合同; (3) 被上诉人向上诉讼人支付此次纠纷给上诉人造成的经济损失10万元, 并确保类似事情不再发生。

三、审判实务评析

同样的一个案件, 二审法院与一审法院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判决, 这主要是因为对合同中承包主体的认识不同, 而因为对承包主体的认识不同, 导致两级法院对合同效力的确认也不同。在一审中, 一审法院认为作为合同中的承包方, 组织成员中有八名村干部, 与发包方村委会中村干部发生身份重叠, 是自己与自己签订合同, 没有达到法律上要求的公正合理的合同原则, 所以认定所签订合同无效;而二审法院则认为, 虽然承包方中有8名村干部, 但作为该村成员, 拥有和其他村民一样的承包经营权。王某等人组成的竞标小组在此次手续齐全并有现场监督的招标活动中, 通过最高价的竞标方式取得了发包方林地的承包经营权, 整个过程完全合法合理, 所以二审法院认为, 本次由承包方与发包方就该村所有的林地所签订的承包合同确为受法律保护的有效合同。

在笔者看来, 两个判决中, 二审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首先, 从本案的林地承包合同的签订过程来看, 完全符合民主公开、平等竞争的法律原则。从招标的整个过程开始, 无论是发包人就村属林地承包进行发标, 还是承包人就此次招标进行竞标, 再到后来的王某等人组成的竞标小组被确定为中标人, 直至最后的合同签订, 都是在完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的, 没有任何欺诈行为与反常现象, 其最终竞标成功的因素是其高出其他所有竞标人的价格, 所以村民所认为的合同因欺诈行为而签订的看法毫无根据。其次, 对于合同签订前的相关环节, 尤其是村属林地承包的招投标活动, 作为发包方的村委会邀请了当地乡政府、乡司法办及派出所等政府监督部门进行现场监督, 保证了招标活动的正常合法进行, 而且最后中标的王某等人是投标主体中的最高价, 符合中标原则。发包人与承包人就林地承包签订的合同, 在之后又经过了当地公证部门的公正, 如此一来, 从合同签订后到合同签订后, 该合同都没有违反法律政策的行为, 理应属于合法合同。再次, 本案承包合同中承包方与发包方中村干部身份的认定一事上, 应该明确村委会与村干部不能等同, 作为该村民的一分子, 村干部同样有权参与承包经营活动, 因为在承包方中有村干部参与从而认定合同无效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这将导致村干部无承包经营权的结论。第四, 本案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村干部在合同签订及执行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 乡政府、乡法规办以及乡派出所的全程参与和监督, 保证了招标活动的公正公平进行, 杜绝了招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 村干部在作为承包人主体的情况下, 并没有任何利用自己是村干部的权利为合同执行提供超出实际的帮助。第五, 本案中村民提出疑义从而引起纠纷的时间让人怀疑合同效力并非真正用意, 利益之争才是核心内容。从签订起到发生纠纷, 承包合同已执行十年之久, 承包方也交纳了高达120万元的承包款, 由此可见此项承包合同是得到了大家认同的, 至少在前十年如此。而合同签订时没有人疑义合同的有效性, 合同执行的前十年同样无人疑义, 偏偏是2005年以后山药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 村民才提出疑义, 认为此林地承包经营合同是村干部通过欺骗诈行而得订立的, 并采取收回林地并分配给各村民小组的举动来干扰甚至是实际阻止合同的执行, 而村委会迫于村民压力而向法院提起诉讼, 这只能说明承包方提出合同无效根本就在于利益分歧。

四、法理分析

此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很多农村都对村属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承包经营, 以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继而增加集体收入, 从各地来看, 承包经营合同众多。从法律的角度观察此案, 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首先, 是我国农村承包经营活动必须依法进行。根据《民法通则》与《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我国农村承包经营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组织的全体成员, 不区分村干部与村民;农村承包经营的客体是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集体使用的土地、森林、同岭以及水面等自然资源;承包经营的内容是由承包对承包客体实施占有并从事农林牧渔等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相关收益;承包人与发包人签订的合同是承包活动进行的依据。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农村因为承包所经营活动所引起的合同纠纷, 必须要在法律制度规定下进行解决, 而不是仅仅告政策与情感来解决。

其次, 村干部作为承包人与发包人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这个问题是法理上的合同主体资格的问题。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村干部不能作为承包人的要求, 意味着村干部和其他村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承包经营权, 在一些民风比较保守的地方, 甚至需要村干部带头进行承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村干部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容易让人将其与村委会联系在一起, 甚至是相提并论, 普遍认为村干部参加的承包合同存在发包人与承包人身份重合的问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村干部在承包经营活动只代表其自己, 而不代表村委会, 村干部参加承包经营活动, 意味着他和其他农民一样, 只是一个普通的承包人, 所以对此时的村干部应该与其他村民一样对待, 采取相同的标准。

再次, 本案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情事变更原则”原则。所谓“情事变更“是指作为合同订立时合同存在的基础或前提的情事, 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 发生了不可预料的变更, 导致原合同显失公平, 从而应该根据情况酌情变更或是解除合同关系的原则。法律规定情事变理原则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当事人利益, 维持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 它体现的是经济活动中的公平原则。从本案来看, 承包经营合同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因为山药价格持续上涨, 特别是2005年暴涨后导致的发包方与承包方利益相差悬殊, 利益的驱使让本合同在执行十年后才发生冲突, 也就是说, 本案的焦点不在于是否有村干部参与, 以及村干部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而在于山药价格的持续猛涨, 承包人获利甚丰的局面让村民眼红, 难以接受, 从而不顾当初签订合同的行情以及违约责任约定事项, 执意要求进行情事变更, 直至上法院起诉。二审法院在一审法院审判结果的基础上, 依法判决承包方胜诉, 对发包方的要求不予支持。本案纠纷最终以这样的一个判决结束, 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 承包经营合同由于其承包期长, 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外部环境时刻发生着变化, 长时间后, 可能客观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的利益平衡可能已经被打破, 在此情况下, 承包方与发包方应该重新协商合同条款, (如增加承包价格或是改变承包期限) 或以情事变理为由要求法院依法变更合同或是依法解除合同, 从而解决双方的矛盾问题。

篇9:电子合同缔结方式法律问题探析

但是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这要求银行法律工作者对电子合同领域的新问题必须有回应,出对策,求解决。因此,法律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优质的研究成果将有效提高银行法律工作水平,推动业务发展;长远来讲,银行作为电子金融活动的重要主体,这方面的研究必然推动相关立法和司法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作者主要就电子合同缔结方式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电子合同概述

电子合同的内涵

我国法律没有对“电子合同”做出明确的定义。《合同法》对“合同”的定义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电子合同仍是合同,其用以确立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本质未变,较之传统合同,只是合同的表现形式有变化,即合同载体变化了——这种新的载体是“数据电文”。

《电子签名法》第2条对“数据电文”的定义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数据电文是法律所认可的合同形式,以数据电文形式达成的意思表示一致是法律所认可的合同。《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可见合同法不仅认可了数据电文,还将其归为书面形式范畴。《电子签名法》第3条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可见《电子签名法》从正面确认了数据电文作为合同形式的有效性。

给电子合同下定义可以套用合同法对合同的定义的结构,并着重体现电子合同订立过程和表现形式的电子化,具体定义可以参考最高院民二庭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中的定义,即“电子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以数据电文形式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级小标题:电子合同的外延

《合同法》第11条明确的几种电子合同形式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同时,根据《电子签名法》第2条对数据电文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出电子合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还包括例如通过手机短信、电子聊天记录、电子视频、电子音频等手段达成的合同。

电子合同是否是书面形式的合同的判断

《合同法》与《电子签名法》对此做出了差别化规定。《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数据电文形式属于书面形式的一种。《电子签名法》第4条规定: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书面形式。

可见,在这一问题上,《电子签名法》的规定对《合同法》的规定进行了修正——将书面形式的标准提高了:数据电文需要同时满足“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和“可以随时调取查用”两个条件时,才视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书面形式。也就是说《电子签名法》出台后,数据电文不再当然被认定为是(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书面形式,关键要看技术上能否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判断某一数据电文是否是书面形式的意义主要是:在要式合同情况下,如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应以书面形式缔结合同,那么特定数据电文能否被认定为是书面形式,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成立与否。另外,数据电文能否被认定为是书面形式也关系到其作为证据使用时的证明力大小的问题。

对银行业务而言,由于根据监管规定或银行与客户间的约定,银行多数电子合同都应当符合书面形式的要求,也就是说银行制作的电子合同的技术标准应达到《电子签名法》对“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和“可以随时调取查用”这两方面的标准,否则,银行作为合同提供方将承担不利后果。

电子合同订立模式分析

合同法对合同订立的规定

合同的订立和成立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概念,《合同法》对此有着很严谨、细致的规定。根据《合同法》第13条、第22条的规定,合同订立的基本模式是“要约+承诺”方式,承诺做出的形式是以通知形式为主,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做出承诺的情况下,承诺可以以行为做出。

电子合同的订立方式

《合同法》和《电子签名法》都未对电子合同订立方式做出特殊规定,那么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应遵循上述合同订立模式的一般性规定,即“要约+承诺”方式。但由于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意思表示的表现形式为数据电文,即要约、承诺的载体电子化了,因此可以将电子合同订立方式总结为“电子要约+电子承诺”方式。以下立法和权威观点也确认了该电子合同订立方式:

1.《合同法》第16、26、34条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时,要约和承诺生效时间、承诺生效地点做出了特殊规定,说明法律既承认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又注意到了电子承诺和要约在生效时间和地点方面的特殊性。

2.《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是我国相关立法的重要参考,其第11条规定:就合同的订立而言,除非当事各方另有协议,一项要约以及对要约的承诺均可通过数据电文的手段表示。如使用了一项数据电文来订立合同,则不得仅仅以使用了数据电文为理由而否定该合同的有效性或可执行性。

3.最高法院民二庭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著作中对“电子交易合同成立及效力”部分内容进行阐述时,使用了“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的概念。

虽然电子合同的要约和承诺的表现形式电子化了,但其实质没有变,仍应遵循《合同法》对要约和承诺的诸多规定,比如电子要约构成要件仍应符合《合同法》第14条规定,即内容具体确定,表明经受要约人的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相关问题

电子要约的撤回

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之前,使要约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要约可以撤回,但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通常情况下,电子要约的撤回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而几乎没有现实意义。因为电子传输速度具有的瞬时性,要约一旦发出几乎同时达到受要约人,要约发出和到达几乎无时间差,《合同法》规定的撤销通知应在要约到达“之前”或“同时”到达是难以实现的。

但法律贵在严密,不能因为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否定要约人撤回权的存在,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由于电力和线路故障、网络病毒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要约的发出和送达间的时间差延长,要约人欲撤回要约,撤回通知依然可以先于要约到达相对人,或与要约同时到达。

电子要约的撤销

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生效之后,要约人欲使其丧失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要约可以撤销,但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电子要约能否撤销要区分不同电子合同形式进行判断。判断的关键在于撤销通知是否具有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之前到达受要约人的可能性,如有则可以撤销,如没有则不能撤销。例如电子数据交换(EDI)情况下,由于要约达到的同时系统自动发出承诺,所以不存在上述可能性;而电子邮件(Email)情形下,由于要约到达后,受要约人往往不会无时间差地发出承诺,中间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间隔,自然有撤销的可能性。

另外,《合同法》第19条所规定要约不可撤销的情形,同样适用电子合同范畴: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准备工作。

电子承诺的撤回

与要约的撤回相似,承诺的撤回是指承诺人在承诺发生法律效力之前,使承诺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

电子承诺能否撤回问题与电子要约很相似,即应承认承诺人具有撤回权,但是现实情况下,操作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级小标题:电子合同成立时间和成立地点

电子合同成立时间和地点的判断仍遵循《合同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但是考虑到电子合同的特殊性,传统的意思表示传递观念不宜直接嫁接于电子合同领域,因此《合同法》和《电子签名法》对电子合同成立时间和地点问题同时做出了一些特别规定。

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

电子合同成立时间仍遵循“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合同成立”的基本原则,同时法律对“电子承诺的到达标准”做了专门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见《合同法》第26条和《电子签名法》第11条)。上述立法精神可以概况为:只求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支配范围内,而不论要约人是否已知情。

电子合同成立时间的判断在适用基本规则之外,还应遵循法定的几项特殊规则,且特殊规则优先于基本规则。

1.需要确认收讫的,收到收讫确认时合同成立。

根据《电子签名法》第10条的精神,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数据电文需要确认收讫的,承诺人收到要约人的收讫确认时,数据电文视为已经收到,收到时合同成立。确认收讫规则是《电子签名法》创新性规定,是对上面介绍的“进入特定系统即视为到达”规则的重要补充。其立法精神可概况为:不仅要求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支配范围内,还要确认要约人已知情。

2.需要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

《合同法》第33条规定:以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约定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这种情况下,电子承诺达到后合同并未成立,当事人签订确认书时才是电子合同成立之时。

3.通过承诺行为达成合同,做出承诺行为时合同成立。

根据《合同法》第26条,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做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电子合同成立的地点

根据《合同法》第34条和《电子签名法》第12条,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对于通过承诺行为达成的电子合同,笔者认为:做出承诺的行为的地点为合同成立地点。

一级小标题:如何理解“电子合同的成立以双方约定使用数据电文为前提”

《电子签名法》出台后,讲到电子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时,大家必然会引用第3条: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即电子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以当事方约定使用数据电文为前提。

对本条解读的焦点在于如何才算“约定使用”了。对此,存在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必须以传统合同形式进行明确约定,一派观点认为无须通过该方式,签署电子合同即视为约定使用定。由于对此理解上的差异将直接导致对合同成立、生效与否判断上的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其探讨清楚。《电子签名法》的司法解释尚未出台,我们只能从立法本意和合理性等方面综合理解这个法条。

《电子签名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就明确数据电文属于合法有效的

合同形式,因为法律需要迎合科技进步,鼓励电子交易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对法律进行的逆时代的解读都是站不住脚的。

假设《电子签名法》要求当事人必须通过一份传统合同作为前缀(因为口头合同难以举证,往往会选择纸质合同),明确约定使用电子合同后才能订立电子合同,那么结果会是传统合同被强化,电子合同和电子交易被削弱。因为当事方既然要签一份传统合同,那么没必要再签电子合同,因为电子合同往往只有在当事方不便签传统合同时才具有优越性。可见,按此观点,估计电子合同的生存空间已不大了。

而且抛开上述立法本意的分析,单就法条本身来说,a.当事人使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行为本身就说明同意以该形式订立合同,非要“明确约定”似乎多此一举,是对法条过于死板的解读;b.“约定使用”的具体方式不论是怎样的,都不影响当事人享有充分的合同形式选择权——如不希望使用数据电文形式,约定不使用或实际上不签订电子合同都能达成这一目的——那么非要做苛刻的解释意义何在呢?因此笔者认为法条中“当事方约定使用”其实是“选择使用”的概念,并非要求明确约定。

上一篇:音体美组教研活动安排下一篇:工程部库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