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试行)

2024-07-07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试行)(共3篇)

篇1: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试行)

附件9: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稽查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省局组织查办税务案件的管理,根据安徽省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风险应对和集约稽查工作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是立足于全省现有稽查机构和人员基础上,采取省局牵头组织、在全省范围抽调稽查业务骨干的方式,通过竞争与合作的“主辅查”和预案检查模式,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的申报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核实并作出处理的工作流程。

第三条 本规程共包括案源接收、查前准备、检查实施、案件审理和执行入库五个环节。

第二章 案源接收

第四条 省局组织查办案件的案源主要包括:总局下达的稽查案源,经省局领导审批后由征管科技处转交的稽查案源。

总局下达的稽查案源是指总局布臵的协查、专项检查涉及的案件。

经省局领导审批后由征管科技处转交的稽查案源是指:对省局每年必须稽查的重点税源企业、行业税收风险模型识别的高风险纳税人、经纳税评估后符合移交稽查条件的纳税人,由省局征管科技处统一汇总并报省局领导审批同意后转交给稽查局。

第五条 省局稽查局案源处理岗接收总局下达的各项稽查任务,并筛选出具体检查对象,或接收省局征科处发布的检查对象名单,然后制作检查对象清册。

检查对象清册内容应包括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行业明细、主管税务机关等。

第六条 省局稽查局领导根据检查对象清册,研究确定一名检查组织岗人员具体负责案件的组织查办工作。

第三章 查前准备

第七条 检查组织岗根据检查对象清册制订实施计划,交省局稽查局领导审核。

实施计划应包括的内容有:1.实施检查的纳税人及需要延伸检查的关联纳税人名单;2.实施检查的税种和所属期;3.抽调检查人员的来源地、数量;4.检查工作实施期限;5.检查过程中的阶段报告制度、督查督办制度;6.负责协助检查的单位(即稽查

文书出具单位,原则上是被查纳税人所在地市级稽查局,以下简称当地稽查局)在检查过程中的职责;7.其他应明确的事项。

第八条 省局稽查局领导对实施计划是否可行、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批准实施,如属于重大案件或一次性抽调人员较多的大型检查,报经省局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实施。

第九条 实施计划获准实施后,检查组织岗将稽查任务下发当地稽查局,由当地稽查局按规定向检查对象送达《税务检查查前告知书》和《分税种分自查情况统计表》,约谈检查对象,给予7天时间要求纳税人自查自纠(重大违法案件、举报案件等不适合提前告知的除外),并要求纳税人在自查完成后向当地稽查局提交自查情况书面报告和《分税种分自查情况统计表》。

对同一企业集团开展的系统性检查,由省局稽查局直接约谈检查对象省级管理机构,各市稽查局组织当地检查对象开展自查。

第十条 检查组织岗根据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检查实施岗抽调人员名单,报省局稽查局领导批准后,通知抽调人员所在市局稽查局,并为抽调人员制作临时检查证。

检查实施岗抽调人员标准及其数量按以下原则确定:1.同一个检查组的人员原则上在同一个市范围内抽调;2.检查组应至少有2名总局或省市级稽查人才库成员或稽查岗位能手;3.根据检查对象的行业及检查税种,按专业及以往检查工作经历抽调检查人员;4.如需抽调其他单位或岗位的专业人员参与检查的,提出建议,经省局分管领导同意后进行抽调;5.抽调检查人员数量根

据检查对象的数量多少、业务规模大小、检查税种的多少、检查所属期的长短确定,一般每个检查组人数不少于2人,不多于7人,但对于采取审计型检查或对经营规模特别大的纳税人及企业集团开展检查,可不受此限制。

第十一条 检查实施岗按照《安徽省国税系统主、辅评(查)工作办法(试行)》中有关预案的基本要求,独立制作稽查预案。

第十二条 省局稽查局按照《安徽省国税系统主、辅评(查)工作办法(试行)》中稽查预案评审的相关规定,组织预案评审工作,确定主、辅查人选,成立检查组。主查人员牵头组织检查组对稽查预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十三条 检查组织岗根据实施计划和检查预案,形成最终的工作方案,并按程序下发。

第四章 检查实施

第十四条 检查组按照工作方案的规定,向检查对象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对检查对象开展检查。检查组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检查,可调取账簿资料、其它有关证据材料、询问有关人员、查询存款账户、开展外调或函调,当地稽查局应积极配合检查组进行检查工作。

第十五条 当地稽查局负责给检查组提供检查所需的各类执法文书及检查对象自查资料,并负责《税务稽查立案审批表》、《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等内部文书的制作。

检查过程中,当地稽查局应确定专人负责联系检查过程中的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 检查进程达到工作方案规定的阶段汇报的时限,或检查组已经完成全部检查工作,或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涉税疑点问题,或出现致使检查无法继续进行等情形,主查人员经由检查组织岗请示省局稽查局领导同意后,进行检查情况汇报。

省局稽查局也可根据实际检查情况主动对检查工作开展督查、督办,听取检查组汇报。

检查情况汇报可采取书面汇报、会议汇报等形式;督查、督办一般采取现场督导的方式。

第十七条 检查过程中,如发现被查对象有避税嫌疑的,检查组应及时向省局稽查局提出反避税调查建议,经省局稽查局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规程》有关规定,将反避税调查建议提交省局征管科技处处理。

第十八条 检查组织岗根据检查组实际汇报情况,提出相应建议,经省局稽查局领导批准后,对检查实施工作进行跟踪管理。

若检查仍需继续进行的,应收集、分析、整理检查发现的问题,并反馈给各检查组以指导后期检查工作;若检查中发现重大涉税违法问题需要公安机关提前介入的,向公安机关通报案情,并提请提前介入;若检查中出现了造成检查中止的情形,当地稽查局按规定办理中止检查手续,并继续跟踪关注被查纳税人情况,若发现造成中止检查的情形消失,应在2日内向省局稽查局汇报,检查组按省局稽查局指令恢复检查;若检查中出现了造成检查终结的情形,当地稽查局应按规定办理终结检查手续并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汇报,检查组织岗整理有关资料归档,并向案源布臵单位进行反馈。

第十九条 检查实施工作完成并向省局稽查局汇报后,检查组会同当地稽查局将检查发现的违法事实向被查纳税人书面告知,听取纳税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并接受纳税人提交的陈述申辩证据和书面反馈,然后整理案卷资料、制作《税务稽查报告》。

第五章 案件审理

第二十条 省局稽查局按照《安徽省国税局组织查办案件前臵性审查工作规程(试行)》的规定牵头组织案件的前臵性审查工作,形成审理指导性意见。

第二十一条 当地稽查局参考省局审理指导性意见,按规定进行案件审理。

经审理没有税收违法行为的,按规定制作《税务稽查结论》;经审理属于一般税务违法问题的,按规定将拟处理、处罚意见向检查对象进行告知,并组织听取检查对象的陈述、申辩或听证;

经审理应补税款大于300万元(包括本数)或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涉嫌犯罪行为的,当地稽查局将案件提交当地国税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由当地国税局作出拟处理、处罚意见,拟处理、处罚意见应向检查对象进行告知,并由当地国税局组织听取检查对象的陈述、申辩或听证;在审理中发现新的违法事实的,当地稽查局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汇报并经省局稽查局同意后,对新发现的违法事实自行补证后审理。

第二十二条 告知检查对象拟处理、处罚意见,检查对象放弃陈述、申辩或听证的,或经陈述、申辩或听证后,对纳税人的理由未予采纳的,当地稽查局将《税务稽查审理报告》上报省局稽查局。

经陈述、申辩或听证后,对纳税人的理由倾向采纳或部分采纳的,应收集有关证据材料,并书面报告省局稽查局,参考省局稽查局意见重新审理后,将《税务稽查审理报告》上报省局稽查局。

第六章 执行入库

第二十三条 当地稽查局按规定将《税务稽查结论》、《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送达纳税人。

如税收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同时按规定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第二十四条 被执行人按规定的时限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罚款后,当地稽查局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报告执行情况。

被执行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处理、处罚事项的,当地稽查局应在3个工作日内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报告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需要延期缴纳税款的,应附被执行人分期缴款书面计划,经省局稽查局审查确定后执行。当地稽查局在执行完毕后上报执行结果。

被执行人在规定期限内拒不履行处理、处罚事项的,当地税务机关应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执行到位后,当地稽查局上报执行结果。

执行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当地稽查局按程序规定办理有关移送手续。

第二十五条 被执行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除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条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停止执行的情形,一般不停止执行。

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止执行的,当地稽查局应及时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报告,待复议、诉讼结束后,根据相应结果恢复或终结执行,并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报告执行结果。

第二十六条 待执行结束后,检查组织岗整理有关资料,登记台账,并向案源布臵单位反馈检查结果。

对经省局领导审批后由征管科技处转交的稽查案源,在每批检查任务结束后,省局稽查局整理分户的稽查结果,提炼纳税人违法违章行为的共同特征,提出分类型、分行业的管理建议和行业税收风险模型指标完善建议等,编写汇报总结材料,提交省局征管科技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程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流程图省局稽查局接收案源检查组当地稽查局外部门或外单位案源接收分配任务制订、审核审批实施计划是否是企业集团检查是省局稽查局组织纳税人自查制作检查预案评审检查预案否当地稽查局组织纳税人自查查前准备确定主查和辅查制作工作方案主查修改补充预案并接受工作方案实施检查检查情况汇报跟踪管理检查终止中止检查,待合适机会恢复检查检查终结需公安提前介入终结检查公安提前介入案件审理检查实施完成检查告知检查结果省局前置性审查案件审理报告审理结果制作、送达文书解缴税款是否复议、诉讼结果反馈否执行入库是行政复议、诉讼

篇2: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试行)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前置性审查

工作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安徽省国税局组织查办案件的初审工作,确保办案质量,提高稽查效能,促进案件查处,降低执法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有关规定,结合安徽省国税局税源专业化试点工作要求,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组织查办案件前置性审查,是指省局组织查办案件检查对象所在地的市国税局稽查局(以下简称“当地稽查局”)对案件进行审理之前,省局对案件有关资料进行审核、查验,并提出审理指导性意见。

第三条 本规程适用于省局稽查局抽调人员组织查办的各类案件。

案件查办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衔接,按照《安徽省国税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试行)》规定执行。

第二章 资料审核

第四条 资料审核是指省局稽查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检查组在检查实施阶段完成后提交的《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及有关证据资料进行的审阅、核对。

第五条 资料审核一般采取召开资料审核交接会议的方式进行。

第六条 资料审核交接会议的参加者包括:省局稽查局领导、案件检查组织人员,当地稽查局负责人、审理部门人员,检查组。

第七条 资料审核一般不涉及案件的政策适用问题,只对检查组提交的稽查报告中的违法事实描述是否清楚完整,案卷材料中的证据是否充分、数据是否准确、资料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合法进行审阅、核对。

第八条 案件有关资料经审核通过的,检查组应与当地稽查局办理案卷交接手续。案卷交接后,若再有需补正的问题,由当地稽查局负责完成。

第九条 案件有关资料经审核未通过的,当地稽查局应一次性提出补充完善要求,检查组应按当地稽查局审核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有关资料后,进行案卷交接。

第三章 省局审理

第十条 省局审理是指省局对经审核通过的《税务稽查报告》的政策适用情况进行审查,并提出审理指导性意见。

第十一条 省局审理工作由省局稽查局负责组织。

第十二条 省局审理主要就《税务稽查报告》中的税务处理、处罚建议是否适当,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恰当,定性是否准确进行审查。

第十三条 根据具体案情,省局审理可分为稽查局内部审理和省局有关业务处室会审两种方式。

对于事实清楚,政策规定明确,查补税款较少的案件,采取稽查局内部审理的方式。

对于案情复杂,政策难以把握,查补税款较多的案件,采取省局有关业务处室会审的方式。

第十四条 采取稽查局内部审理方式的,省局稽查局召开由稽查局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审理部门人员、案件检查组织人员参加的初审会议,对案件进行集体审理,形成审理指导性意见。

第十五条 采取省局有关业务处室会审方式的,应先召开稽查局内部审理会议,形成内部审理意见,再根据具体涉税问题,书面征求省局有关业务处室意见或召开会议进行会审,并根据有关业务处室书面回复或会审会议结果,形成最终审理指导性意见。

第四章 下发审理指导性意见

第十六条 省局稽查局将审理指导性意见书面下发当地稽查局,指导具体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当地国税局或稽查局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如发现新的证据,确需作出省局审理指导性意见之外或与审理指导性意见不同的处理、处罚决定的,在报经省局同意后,可作出相应处理、处罚决定。

第五章 附则

篇3: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试行)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审计型检查管理工作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审计型检查管理、推动审计型检查工作有效开展,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安徽省国税系统主、辅评(查)工作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审计型检查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稽查方式的新探索,借鉴现代审计技术,以涉税风险为导向,以专用工作底稿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对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财务会计记录和纳税情况进行系统审核、分析、取证,确认涉税问题并作出纳税遵从评价的痕迹式税务检查方式。

第三条 审计型检查对象是上级机关指定检查的企业和纳入全省重点税源管理范围的企业。

第四条

本规程用于规范省局稽查局等有关单位、检查小组、被查单位管辖国税局(稽查局)在审计型检查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及资料归档各环节的工作衔接和相关工作。

第二章 组织构成

第五条 审计型检查组织由领导组、业务小组、检查小组构成。

第六条 审计型检查领导组是检查小组的领导机构,全面领导业务小组、检查小组开展工作。

第七条 领导组成员由省局稽查局和有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组成。省局稽查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有关业务处室指定一名处级干部担任成员。

第八条 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审定推行工作方案;

(二)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

(三)听取检查小组汇报案件进展,指导案件查办;

(四)安排业务小组解决检查中遇到的政策和技术问题;

(五)组织检查审理或会审工作。

第九条 业务小组由稽查局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组成,负责提供审计式检查所需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支持。主要职责是:

(一)提取、分析所查行业有关数据,为领导组提供决策依据;

(二)对检查小组的稽查预案、检查计划提出建议;

(三)对检查小组提出的业务问题进行指导;

(四)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 检查小组成员由省局稽查局检查人员或抽调检查人员组成,为查办案件需要,在报经省局分管稽查的领导批准后,可吸收其他部门人员参与检查。检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获取有关信息资料,分析行业及企业特点,向领导组提交稽查检查预案;

(二)根据领导组审定的检查预案,制定具体检查实施计划;

(三)对被查单位开展审计式检查,填写专用工作底稿;

(四)定期向领导组汇报检查进展;

(五)承担税务行政听证、复议、诉讼的举证责任;

(六)撰写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及有关信息;

(七)审计型检查专用工作底稿归档;

(八)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案源选取

第十一条 审计型检查案源选取包括以下方式:征管科技处移交稽查的全省重点税源企业,上级机关指定的检查企业。

第十二条 上级机关指定的检查企业是指总局布置的协查、专项检查涉及的重点税源企业。

第十三条

征管科技处移交稽查的全省重点税源企业,包括:

(一)省局每年必须稽查的重点税源企业;

(二)省局承担评估任务处室,经评估不能排除疑点的重点税源企业;

(三)税收分析监控中风险级别特别高的重点税源企业。第十四条 省局稽查局接到案源后,应当认真分析研究被查单位涉税情况,按照稽查质量和效率原则,确定是否采取审计型检查方式。

第十五条 省局稽查局初步确定对被查单位采取审计型检查方式开展检查的,应当拟定方案,报省局分管稽查的领导审批后进入检查实施环节。

第四章 检查实施

第十六条 经批准对被查单位采取审计型检查方式时,省局稽查局应及时组织检查人员,成立检查小组。

第十七条 检查小组按照《安徽省国税系统主、辅评(查)工作办法》(试行)规定,产生主查和辅查,主查为一人,其余成员为辅查。主查全面负责案件检查工作,对所查案件承担主要责任。辅查对主查安排的工作承担直接责任。

第十八条 审计型检查分为综合评价、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纳税遵从评价4个阶段。

(一)综合评价。通过采集纳税人的申报资料等征管信息、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及其他第三方信息、电子账数据,询问纳税人

管理层、业务层相关人员,观察生产经营场所,核查相关文件资料,结合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对纳税人涉税风险进行初步判断,以提高检查针对性和检查效率。

(二)控制测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重新执行,对被查纳税人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且一贯执行进行测试,进而从内控层面排查评估涉税风险点。另外,结合实质性程序发现的个别涉税问题,进行相关控制测试,最终由点到面发现全部同类涉税问题。

(三)实质性程序。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盘点、分析、协查等方法,对固化在业务循环中的各会计科目下的基本涉税风险点,按照对应的检查程序并结合相应的内部控制进行实质性检查。

(四)纳税遵从评价。根据检查结果对纳税遵从情况作出全面评价,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指出纳税人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涉税风险,提出完善内控的合理化建议,提高纳税遵从度。

第十九条 综合评价阶段,检查小组应当充分了解被查单位外部信息(包括评估资料、征管信息,媒体信息等),内部环境信息(包括决策层会议记录,内部审计报告,管理层、财务、销售、采购、生产等部门调查表),内部财务信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指标等信息),以及纳税申报信息(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

第二十条 控制测试阶段,检查小组应当全面了解被查对象以下7个环节内控制度并进行相应的穿行测试:销售环节、采购与付款环节、生产环节、投资与筹资环节、固定资产、人事管理、关联和非常规交易、货币资金。

第二十一条 实质性程序阶段,检查小组应当对第二十条所列7个环节下的88个通用会计科目逐一进行实质性检查。对每个通用会计科目所列示的基本风险点进行分析、排查,做出是否适用于被查企业的结论,同时制作该科目的《涉税问题汇总表》和《税务稽查工作底稿》。

第二十二条 纳税遵从评价阶段,检查小组根据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贯彻实施是否有效、税收违法问题是否严重等,对检查对象纳税遵从情况做出评价。纳税遵从评价分为以下4类:

(一)自律遵从。内部控制高效合理,财务核算水平高,自我约束强,能够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未发现较大涉税问题。

(二)他律遵从。内部控制较好,能够自觉缴纳应缴税款,但由于财务人员对税法理解存在偏差、税收筹划不当等客观原因导致税收流失,且流失率未超过10%。

(三)指导遵从。由于管理层在内控设计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等客观原因导致税收流失,且流失率未超过10%。

(四)强制遵从。由于治理层(或管理层)主观故意(隐匿收入,虚列成本,骗取税收优惠等)导致重大税收流失,或税收流失率达10%以上。

第二十三条 检查小组应当严格按照审计型检查4个阶段要求,填制审计型检查专用工作底稿,不得遗漏。

第二十四条 检查小组人员对填写专用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五条 审计型检查可以采取省局组织检查和省局直接检查两种方式进行。

第二十六条 审计型检查采取省局直接检查方式时,由省局出具稽查执法文书。采取省局组织检查方式时,由被查单位所在地国税部门出具稽查执法文书。

第二十七条 检查小组原则上集中办公,主查应按照审计型检查的要求及时组织开展检查、核实、取证工作,集中调取所需数据资料,注重检查质量和效率。

第二十八条 在检查过程中遇有政策问题或者技术问题需要业务小组解决的,主查应当及时将问题书面向领导组反映汇报,由领导组安排业务小组帮助解决。

第二十九条 业务小组在接到领导组安排的任务后,应积极研究解决。政策问题经研究不能解决的,应及时向领导组汇报,并按照有关规定向上级请示解决。技术问题无法实现的,应向领导组书面说明原因。

第三十条 检查过程中,如发现被查对象有避税嫌疑的,检查小组应及时向领导组提出反避税调查建议,经领导组审核同意

后,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规程》有关规定,由省局稽查局将反避税调查建议提交省局征管科技处处理。

第三十一条 检查小组按照领导组要求的检查时限安排检查进度,不得无故请假。主查请假需报领导组组长批准;辅查请假需经主查批准。因检查人员缺勤可能影响检查进度时,主查应及时报告领导组组长。

第三十二条 税务稽查人员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不得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不得泄露被查单位商业秘密、商业信息,或向被查对象通风报信、泄露案情。检查人员有上述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三条 检查小组应于初查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汇总检查发现的问题,向领导组汇报检查情况,经领导组同意后可以将发现的税收违法事实和依据告知被查单位;必要时,可以向被查单位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其在限期内书面说明,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 检查结束时,检查小组应当根据专用工作底稿及有关资料,制作《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报告》应当包括被查单位意见,以及检查小组是否采纳被查单位意见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 检查小组应将《税务稽查报告》、审计型检查专用工作底稿及相关证据材料,在《税务稽查报告》制作完毕个工作日内,移交省局稽查局或被查单位管辖稽查局,并办理交接手续。

第五章 案件审理

第三十六条 检查小组在《税务稽查报告》制作完毕后,应及时将报告提交领导组。

第三十七条 审计型检查由省局出具稽查执法文书的,领导组在接到《税务稽查报告》后,组织开展审理,形成《审计型检查审理意见》。

第三十八条 审计型检查由被查单位管辖稽查局出具稽查执法文书的,领导组在接到《审计型检查审理提请书》后,组织开展会审,省局有关政策部门、被查单位管辖稽查局参加会审,形成《审计型检查会审意见》。

第三十九条 检查小组根据审理或会审意见,进行补充、完善证据资料和工作底稿。

第四十条 被查单位管辖稽查局收到会审意见后,应尽快组织审理或提请被查单位管辖国税局审理。

第四十一条 被查单位管辖国税局或稽查局在审理案件时,应以会审意见为参考,形成审理意见,制作审理文书。

第四十二条 被查单位管辖国税局、稽查局审理意见与会审意见有分歧时,应说明作出不同审理结论的理由、依据,书面上报省局。

第四十三条 根据检查时出具的文书不同,分别由省局(稽查局)、被查单位管辖国税局(稽查局)根据审理情况,下达税务处理、处罚或稽查结论等文书。

第六章 案件执行及资料归档

第四十四条 被查单位管辖稽查局负责审计型检查案件的执行。

第四十五条 被查单位管辖稽查局应于审计型检查案件执行完毕后10个工作日内,将执行报告和滞纳金、补税、罚款等入库凭据的复印件报送省局稽查局。

逾期3个月仍未执行入库的,被查单位管辖稽查局应将相关执行情况书面报告省局稽查局。

第四十六条 每年审计型检查任务结束后,省局稽查局整理分户的稽查结果,提炼纳税人违法违章行为的共同特征,提出分类型、分行业的管理建议和行业税收风险模型指标完善建议等,编写汇报总结材料,提交省局征管科技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所称“被查单位管辖国税局”、“被查单位管辖稽查局”,是指根据税收管辖权规定的被查单位所在地级市的国税局和稽查局。

第四十八条 各市国税局组织实施审计型检查时参照本规程执行。

上一篇:关于落实国家对学生伙食补贴政策的通知下一篇:税法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