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教案

2024-07-24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教案(精选6篇)

篇1:《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教案

第一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3、学习和遵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歌舞的产生

2、音乐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3、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为幼儿完善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4、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任务是通过音乐舞蹈的审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幼儿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环境的基本认识和体验,初步学会通过音乐舞蹈的审美手段对这些认识的体验进行表达、交流和分享,进而逐步学会认识人生、把握人生,养成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二、第二节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1、审美性

2、整体性

①学习对象的整体性 ②学习氛围的整体性

3、游戏性

①内容中的游戏性 ②形式中的游戏性 ③方法中的游戏性

4、综合性

①形式上的综合性 ②过程上的综合性 ③目的上的综合性

5、技能性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1、实践原则

2、和谐原则

3、低耗高效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小结

本章学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并从音乐教育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两个角度出发,学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性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 幼儿园的歌唱教学

教学目的:

1、了解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和材料。

3、培养学生用有趣的方式和幼儿共享歌唱活动的快乐,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用有趣的方式和幼儿共享歌唱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一节怎样发展幼儿嗓音的艺术表现力

1、共鸣位置与的美好音色 ① 教师和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 ② 轻声入手和有控制地进行情感表达 ③ 从较高音区开始逐渐向下唱

2、吐字、吐字、气息与歌唱的情感表达 ① 咬字、吐字的情感表达 ② 气息与情感表达 ③ 咬字、吐字、气息与情感表达

二、第二节歌唱活动的教学内容

1、歌曲

2、歌唱的表演形式

3、歌唱的简单知识技能

4、嗓音保护的知识技能

三、第三节歌唱活动材料的选择

1、歌词的选择 ① 内容与文字具有童趣并易于记忆和理解 ② 歌词内容应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富于教益 ③ 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合用动作表现

2、曲调的选择 ① 音域较狭窄 ② 节奏较简单 ③ 旋律较平稳 ④ 结构较短小工整 ⑤ 词曲关系较单纯

3、歌曲的总体选择

教师在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接受性、教育性下、内容、形式、风格、丰富性、多样性,并且注意多选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同时兼顾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作品。

第2课时

一、第四节新歌教学导入

1、从动作开始的设计 ① 教师提出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在幼儿对

教师提供的动作进行模仿或者游戏的时候,老师开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活动伴唱。

②教师提出某种形象或活动,邀请并指导幼儿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表现。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对创编好的成套动作进行模仿或练习时,教师同时开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活动伴唱。

2、从歌词创编开始的设计

①教师直接提供新歌的第一段歌词,并用边演唱边做动作表演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的表述结构”。然后紧接着邀请幼儿创造性地提出另外的新形象,由教师将幼儿提出的新形象填入歌曲“替换”掉原歌词中的相应部分并演唱出来。如此反复,逐步邀请幼儿尝试进行新词的直接填唱。

②教师提供某种情境,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述这种情境,然后紧接着再由教师将幼儿提出的语言组织成歌词并演唱出来。

3、从情境表演开始的设计 ① 教师表演,用动作象征性地表述全部的歌词内容 ② 教师邀请本班或其他班级的个别幼儿事先准备好表演,或教师临时邀请个别幼儿配合教师进行表演。该表演象征性地表述全部歌词内容或只是提示了歌词的主要内容。

4、从故事讲述开始的设计

①教师讲故事时,需要经常使用对话的方式而不是独白的方式,以更好地调动幼儿倾听和理解的积极性。

②教师与幼儿一起讲故事,激励幼儿仔细观察,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帮助理解。

5、从歌词朗诵开始的设计

6、从游戏开始的设计

7、从填充式参与开始的设计

8、从副歌开始的设计

9、从无意义章节玩唱开始的设计

①这种处理可以为较小年龄幼儿设计,作为歌曲学习的导入步骤把这个程序安排在幼儿第一次接触新歌的时候。

②这种处理也可以为较大年龄的幼儿设计,作为对歌曲新的表演处理,可以把这个程序安排在比较靠后的部位。

10、从直观形象开始的设计 ① 突出顺序法 ② 突出重点法 ③ 突出关系法 ④ 突出结构法 ⑤ 突出情节法

a)第五节歌唱活动和游戏的结合

1、从开始处进入的游戏

2、从中间处插入的游戏

3、在结束处插入的游戏

4、贯穿始终的游戏

三、第六节创造性歌唱教学

1、创编新歌词 ① 一般教学步骤(学习范例2-20;21)

② 一般注意事项(分大、中、小班)

2、创编表演动作 ① 一般教学步骤(学习范例2——22;23)② 一般注意事项(分大、中、小班)

3、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 ① 教师提供的“感知体验处理模样”的活动在前,引导幼儿进行“榜样经验迁移”的活动在后。② 教师应尽量参幼儿的各种独特处理作出积极的,建设

4、即兴歌唱说话 ①近似旋律的歌唱 ② 同音歌唱 ③ 模音歌唱 ④ 转换词曲 ⑤ 即兴歌唱

四、总结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斩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从幼儿歌唱时的发声方式入手,阐述了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怎样发展幼儿嗓音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和材料,并得用实际教学案例对于新歌教学的十种导入方法进行说明。

第三章 幼儿园的韵律活动

教学目的:

学习韵律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掌握从动作、音乐、道具三个方面来选择韵律活动的材料及在律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挖掘集体舞的教育价值。

教学重、难点:

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一节怎样发展幼儿身体的艺术表现力

1、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①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②选择安排循序渐进的动作学习序列

③从较慢的开始,采用幼儿最舒适的进度逐步加快速度 ④从幼儿的自然动作开始过渡

⑤不适宜分解学习的动作可以采用“拖”的方法

2、发展动作的随乐性

①让幼儿有机会自己边唱边做动作

②教师自己哼唱或弹奏曲调跟随伴和幼儿的动作过程 ③让幼儿有较多机会跟随比较熟悉的音乐做动作

④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动作如何与音乐的情绪、风格 结构相协调

⑤动作组合应该是简单多重复且有整体美感的

3、发展动作的表现性

①让幼儿有机会观察更多由幼儿和教师提供的动作表现范例 ②让幼儿有机会在同伴和教师的态度和行动鼓励下,观察和用动作模仿各种真实的、运动着的事物。

③让幼儿有机会在美术、文学作品的激发下进行动作表现

二、第二节韵律活动教学的内容

1、韵律动作及其组合 ①韵律动作

一般韵律动作可分为: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 ②韵律动作组合

韵律动作组合一般可分为:身体节奏动作组合、律动模仿动作组合、表演舞、集体舞、自娱舞等

2、韵律活动类型和表演形式 ①韵律活动类型

②韵律活动表演形式

3、韵律活动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②变化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③组织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④使用道具的知识和技能

4、韵律活动的常规

①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②活动进行的常规

第2课时

一、第三节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

1、动作

①动作的类别: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②动作的难度

幼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三条规律:从在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

2、音乐

①节奏清晰、结构工整 ②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3、道具(选择具有以下特点)

①能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扩大动作的表现力,但又不会妨碍幼儿做动作或移动,不会使幼儿因过度兴奋而游离于活动之处又不存在潜在的人身伤害的危险。

②能增强幼儿的美感,引发各丰富幼儿的想象、联想。③不宜在经济或者教师的精力上做过多的投入,尽量使用周围的物品甚至废旧的物品,让幼儿自已决定怎样利用它们来进行舞蹈表演,会有利于幼儿的审美敏感性,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第四节韵律活动教学的导入

1、从观察开如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1)

2、从回忆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2)

3、从基本动作复习或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3)

4、从队形复习或队形新授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4)

5、从舞谱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5)

6、从动作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6)

7、从游戏开始的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7)

8、从故事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8)

9、从音乐欣赏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9)

三、第五节创造性律动教学和集体舞教学

1、幼儿园的创造性律动(学习范例3-10)

2、幼儿园的集体舞教学(学习范例3-12)

四、小结

本章以幼儿园的韵律活动教学为重点为,阐述了幼儿韵律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如何从动作、音乐、道具三个方面来选择韵律活动的材料,并例举了九中韵律活动的导入方法,为幼儿园的韵律活动的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第四章 幼儿园的打击乐演奏活动

教学目的:

了解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内容以及材料的选择,通过学习实际案例学会运用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入手,探索打击乐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运用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打击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一节怎样发展幼儿乐器演奏的艺术表现力

1、舒适有效的演奏 ①选择合适的空间安排 ②选择合适的练习速度

③采用明晰、准确的指挥暗示

④创造愉快、轻松、舒适的演奏氛围

2、有表现力的演奏

①提供有表现力的伴奏音乐 ②教给有关的演奏技能

③采用富于感染力的示范、讲解、指令和指挥暗示 ④创造适度兴奋的演奏氛围

3、准确流畅的演奏

①选择节奏明晰的伴奏音乐

②引导幼儿倾听声部音的相互关系,培养相互倾听、相互配合的良好习惯 ③向幼儿提供或引导幼儿创作合适的“变通乐谱” ④采用准确、明晰的示范、讲解、指令和指挥暗示 ⑤创造适度紧张、态度认真、注意集中的演奏氛围

二、第二节打击乐演奏活动的教学内容

1、打击乐曲

打击乐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歌曲或器乐曲进行的打击乐演奏曲;另一类是纯粹由打击乐器或替代性的打击乐器来演奏的打击乐曲。

2、打击乐器演奏的简单知识技能 ①乐器 ②配器 ③指挥

3、打击乐器演奏的常规 ①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②活动进行的常规

三、第三节打击乐演奏活动材料的选择

1、乐器

乐器音乐要好;大小重量适合幼儿;演奏方法要适合不同年龄幼儿运动能力。

2、音乐

选择音乐时须注意节奏、结构工整和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等。为3~4岁幼儿选择的音乐最好是幼儿比较熟悉的歌曲或者韵律活动的音乐,节奏要简单,结构短小的一段体;为5~6岁的幼儿选择的音乐的节奏可以稍复杂一些,结构可以一、二、三段体,最好包括一些鲜明的、有规律的对比因素,乐句或乐段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4、配器方案 ① 配器方案的特点 ② 打击乐曲的统配步骤 ③ “变通总谱”的设计

四、小结

第2课时

一、第四节打击乐器演奏的整体教学法

1、整体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整体教学法包含三种重要的具体方法:变通总谱法、击节奏型指挥法、引导参与创作法。

2、整体教学法与以前的教学方法的区别 ① 程序上的区别在于,以前所使用的教学法是先分声部,再合奏。整体教学法的程序是:“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

② 方法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先前的教学法是示范、摹仿、练习,目的主要是学会演奏打击乐作品;整体教学的方法是示范、摹仿、练习与有引导的创造性表现相结合,目的主要是在参与演奏打击乐作品的活动过程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新作品教学导入 ① 从总谱学习开始的设计 ② 从总谱创编开始的设计 ③ 从主要声部学习开始的设计 ④ 从主要声部创编开始的设计 ⑤ 从音乐欣赏开始的设计 ⑥ 从故事开始的设计 ⑦ 从韵律活动开始的设计 ⑧ 从歌唱开始的设计

二、第五节探索性打击乐器演奏教学

1、从乐器入手的探索活动

① 探索同一物体的不同发声方式 ② 探索不同的物体 ③ 探索乐器的使用

2、从音乐入手的探索活动 ① 探索节奏型 ② 探索乐句和乐段中的节奏型

3、从生活意象入手的探索活动

4、自主小乐队探索活动

三、总结

本章节主要阐述了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内容以及材料的选择,通过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突出了打击乐器演奏中整体教学法的优点,以实际案例说明如何运用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强调幼儿教师要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入手,安排探索性的打击乐教学活动。

第五章 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幼儿教师要将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作为目标,了解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途径、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择,以及掌握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等。

教学重、难点:掌握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怎样发展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1、选择最好的音乐作品

2、选择最好的音响

3、让幼儿有机会利用更多的感知觉通道进行音乐的感知

4、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在伴随音乐进行的表演活动中直接进行感知体验

5、让幼儿有更多机会使用不同的符号体系来表达自身的音乐感受

6、引导幼儿感受倾听环境音响的快乐

二、第二节音乐欣赏教学

1、幼儿园音乐欣赏材料的选择 ① 音乐作品 ② 辅助材料

2、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导入 ① 从完整作品开始的设计 ② 从作品的某个部分开始的设计 ③ 从某种辅助性材料开始的设计

三、第三节其他相关表演艺术的欣赏教学

1、舞蹈和哑剧的欣赏(学习范例5—

6、7)

2、曲艺和武术的欣赏(学习范例5—

8、9)

3、歌舞剧、木偶剧和其他戏曲的欣赏(学习范例5—10、11、12)

4、影视作品的欣赏(学习范例5—13)

第六章 幼儿园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知识,了解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因其性质和特点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将幼儿园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提出活动目标并进行撰写、活动的设计的原则等。

教学重、难点:

对活动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

1、活动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① 音乐感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② 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③ 价值观念及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④ 范例分析与修改

2、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①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结构功能 ②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学习范例6—

4、5)③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结构分析的其他角度 ④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⑤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设计的书面方案

二、第二节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实施

1、领域活动加上音乐教学方法 ①运用语言指导法 ②运用范例

③运用角色变化

2、实施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原则 ①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

②面向全体幼儿、尊重个别差异的原则

三、总结

本章节将幼儿园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对活动目标进行提出和撰写活动的设计原则,以及活动实施的方法。

第七章 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的:

对幼儿教育园综合主题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讨论,学习相关的实际案例。

教学重、难点:

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支持预定单元教育目标的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在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中,人文主题或科学主题是比较常见的经验组织纽带。音乐教学活动除了要完成自身的、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以外,还需要为整个主题活动的种教育价值追求提供有力支持。

2、学习典型示范的小班入园初期的综合主题活动——来上幼儿园 ①单元核心经验、教育重点 ②健康社会领域案例《化蝶》

③健康、社会、美术领域案例《大指歌》

④科学、语言、社会领域案例《月亮婆婆喜欢我》、《月亮晚安》

二、激励幼儿自主拓展的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激励幼儿自主拓展的音乐教学的设计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发展。教师掌握这一设计技术的前提是:自身对自主学习的深刻理解和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

2、学习两个范例

三、第三节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音乐教学设计

1、各种生活活动中的音乐

2、晨间体育锻炼和运动会中的音乐

3、游戏、区角活动中的音乐

四、总结

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音乐教学设计,尽可能给幼儿更多自主投入、自由选择、自我表达的机会。一方面,老师的热情支持和鼓励能够有效地维持和提高幼儿发起和延续幼儿自发活动的积极性;老师的引导和激励,能够有效地拓展幼儿的文化眼光和独创思路;教师平和的指点和善意的建议能够更有效地缓解活动中产生的人际矛盾,帮助幼儿摆脱组织协调活动的困境。另一方面,教师巧妙地引导还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幼儿提高价值判断能力,提升欣赏品味,避免低级庸俗文化对幼儿的侵蚀。

篇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五章 10以内数的经验与教育

第一节 数概念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

第二节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这反映了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2、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及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能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深刻领会并会运用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并能记住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重点】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活动 的设计与组织,及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深刻领会并会运用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三基本】

基本理论: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并指出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本常识: 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过程以及幼儿学习加减运算中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特点

基本技能:能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深刻领会并会运用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并在实践中能记住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案例法 【教学过程】

一、关于数的实际意义: 基数: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时,叫做基数。基数通常表示为“几个”。

序数: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时,叫做序数。序数通常表示“第几个”

二、关于数的序列

(一)自然数列

如果从自然数“0”起,逐次添上一个单位,就得到一列数:0,1,2,3...........由这个依次排列着的全体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列。

自然数的性质: 1.有始 2.有序 3.无限

(二)数序

数序即自然数的排列顺序。

(三)相邻数

自然数列中某数前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一个数,叫做这个数的相邻数。

三、关于计数

(一)计数(数数)

“总数”所代表的就是那个集合元素的个数。在计数的过程中可体现出计数的特性:

1.只要没有遗漏、没有重复,无论集合里以什么方式排列,计数的结果总是一样。2.如何用其他的食物代替要数的事物,计数的结果不变。

3.无论数什么,无论怎么数,最后出现的数都是代表计数都是代表计数的结果,即总数。

(二)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指的是一组物体的数量不因其体积大小和排列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

四、关于数的组成 数的组成从本质上说关于数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包括数的分解与组合,指的是除了“0”和“1”以外的整数(总数)可以分为两个以上的部分数,这两个的部分起来又是原来的总数。

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分数涉及总数和两个部分数三种逻辑关系: 1.总数与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2.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3.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第二节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计数能力及其发展

1、口头数数

也称“唱数”,意指没有动作以及具体的被数对象,仅是口头上按顺序说出自然数。

2、按物点数

意指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使说出的数词与手点的物体一一对应。

3、说出总数

意指按物点数后将最后一个数词代表所数过的物体的数量。

4、数的守恒

(二)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因素

1、计数的对象影响幼儿计数活动

2、计数活动的方式影响幼儿的计数水平

二、幼儿认识数序的特点

(一)比较前后两数的大小

(二)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三)数的排序

三、幼儿认识序数的特点

幼儿认识序数需要有按物点数的经验,幼儿对序数的认识晚于对基数的认识。

四、幼儿认识数的组成的特点、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涉及到总数和两个部分数共三个数群之间的包含关系、互换关系和互补关系。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基数和序数的概念,自然数的性质,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幼儿认识数序的特点及幼儿认识数序和数的组成相关知识。

作业:

1、基数和序数指的是什么?

2、自然数的性质包括哪些?

3、幼儿计数能力有何发展特点?

第21、22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节 10以内基数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10以内基数的教育的教育内容要求

2、知道认识10以内基数含义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3、掌握数序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教学重点】

1、认识10以内基数含义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2、数序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教学难点】

1、认识10以内基数含义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2、数序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

一、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小班

1、初步认识4以内基数的实际含义,会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会按要求取出10以内的物体。

2、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在4以内的事物。

(二)中班

1、认识10以内基数的实际含义,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是,会按要求取出10以内的物体。

2、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或排列形式等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3、能比较10以内相邻数的大小,知道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三)大班

1、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在10以内的事物,能以2个、5个物体为单位进行计数,并能认识单双数。

2、能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相邻数。

3、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对1~10的数进行正向排序和逆向排序,能对1~10的数列进行“顺数”“顺接数”“倒数”“倒接数”。

二、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认识10以内基数含义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1、计数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1)引导幼儿按物点数和认识点数,感知和体验数词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2)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数词与物体数量之间的联系。

1)感官计数 A、运用听觉感知数量 B、运用触觉感知数量 C、运用运动觉感知数量 D、同时用多种感官感知数量 2)按物找(说)数 3)按数找(说)物

(3)设计和组织计数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要让幼儿反复感知体验数词和多种相应数量物体的对应 2)要适当启发引导幼儿抽象概括数词和相应数量之间的关系

2、比较数的大小的活动设计和组织(1)比较相邻两个数大小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1)利用数的形式直观呈现相邻两数及其大小关系。

2)借助相邻两数的数量比较和数量转换,启发幼儿理解两数的大小关系。3)通过多种活动,巩固两数关系的认识。

3、数的守恒教育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二)掌握数序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1、认识相邻数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1)利用认识相邻两数数差关系的感性经验,将直观教具和数字结合,引导幼儿比较到连续比较,逐个认识2~4的相邻数。

2)借助2~4的相邻数经验,引导幼儿发现数的相邻规律,启发幼儿运用规律探索学习5~9的相邻数。

3)通过多种活动方式予以练习巩固。

2、熟悉数序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1)结合数的比较活动,让幼儿按物体数量排序并匹配数字,感受数的排列顺序。

2)提供数卡,启发幼儿利用相邻数知识学习排列数序。3)通过多种形式的口头数数,帮助幼儿熟悉数序。A、顺数和顺接数 B、倒数和倒接数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10以内基数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关的活动设计和组织。作业:

1、中班的10以内基数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包括哪些?

2、如何设计认识10以内基数含义的活动?

3、设计和组织计数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23、24课时

【教学内容】第四节 10以内序数的教育

第五节 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10以内序数的教育的教育内容要求

2、知道认识5以内序数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3、掌握序数和数的组成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教学重点】序数和数的组成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教学难点】序数和数的组成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1、能理解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区别。

2、会从不同方向判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3、能用序数词表达物体的排列位置。

4、能初步理解生活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次序标记。

二、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认识5以内序数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1、通过演示讲解,使幼儿感知物体序列及序数词。

2、通过游戏和操作,让幼儿感知不同形式的物体序列。

3、通过操作体验,帮助幼儿分辨基数和序数。

(二)认识10以内序数的活动设计和组织

1、组织活动,使幼儿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序数。

2、进行综合练习,提高幼儿判定物体排列次序的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内容设计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序数的意义和培养运用序数的意识。

第五节 1 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育

一、教育内容和要求:

1、掌握2~10各数的组成形式,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2、领会数的组成中部分数和部分数互换关系。

二、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从直接感知到抽象列式,引导幼儿探索学习2~5的组成。

(1)提供材料,诱发幼儿进行分合操作活动

(2)利用分合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进行抽象和列式

(3)通过巩固练习,帮助幼儿熟悉掌握数的组成形式

(二)从发现规律到运用规律,启发引导幼儿学习6~10的组成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10以内序数的教育的教育内容及要求,10以内数序数的活动设计与组织。10以内数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等知识内容。

作业: 1、10以内序数的教育的教育内容及要求包括哪些?

2、如何设计和组织认识5以内序数的活动?

3、如何设计和组织1 0以内数的组成的活动?

第25、26课时 【教学内容】第五节 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育

第六节 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2、了解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3、掌握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重点】

1、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2、掌握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难点】

1、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2、掌握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践 【教学过程】

一、从发现规律到运用规律,启发引导幼儿学习6~10的组成

1、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数的组成规律

2、引导幼儿通过迁移推理来学习新内容

(1)在部分操作的基础上运用规律推出全部组成形式。

(2)鼓励幼儿的口头表达,组织幼儿共同讨论与验证。

3、通过巩固练习,帮助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形式。

二、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1、中班:能正确认读1~10阿拉伯数字,并能用数字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2、大班:能正确书写1~10阿拉伯数字,笔顺正确,书写工整,姿势正确。

三、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认读阿拉伯数字的教育活动(1)要用形象化的手段帮助幼儿记住字形(2)要指导幼儿读准字音和区分形近数字(3)认读阿拉伯数字联系具体事物。

(二)书写阿拉伯数字教育活动

1、要通过示范和纠正来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书写规范

2、书写练习要循序渐进

(1)书空练习

(2)试写

(3)书写练习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活动设计和组织,了解了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学习了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相关知识内容。

作业:

1、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2、如何组织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育活动?

第27、28课时

【教学内容】第六章 1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经验与教育

第一节 有关整数加、减法的一些基础知识

第二节 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和学习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运算

2、知道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的水平

3、掌握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的水平

2、掌握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知道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的水平

2、掌握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举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有关整数加、减法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集合的运算

(一)交集

(二)并集

(三)差集

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整数加法

(二)整数减法

第二节 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和学习特点

一、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

(一)动作水平的加减

(二)表象水平的加减

(三)概念水平的加减

二、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

(一)幼儿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二)幼儿学习加小数,减小数比学习加大数、减大数容易

(三)幼儿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容易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有关整数加、减法的一些基础知识:集合的运算,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和学习特点,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及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等知识内容。

作业:

1、集合的运算包括哪些?

2、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包括哪些水平?

3、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有何特点?

第29、30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节 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2、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难点】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重点】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方法】讲解法 练习法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育内容与要求

1、会解答生活和游戏生活中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2、用模仿和描述的方法学习自编简单的口述应用题,初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3、认识加号、减法、等号和加减算式,理解算式表示的意义,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活动设计与组织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加减含义

1)通过游戏和生活中实例,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加减含义 2)通过口述应用题,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A、教幼儿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B、教幼儿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3、引导幼儿学习列加减算式

A、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加减运算过程和结果,理解算式的含义 B、使幼儿理解一个加减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件和多件事情

4、引导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

1)观察三幅情境图,学习自编应用题

2)观测一幅情境图,按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习自编应用题 3)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自由编题。

三、活动设计与组织中的注意点:

1)重视口述应用题在幼儿学习、掌握加减运算中的作用

2)引导幼儿感受加减运算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3)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 A、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 B、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

C、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引导幼儿学习一些表现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4)引导幼儿运用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10以内加减运算的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以及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的注意点。

作业: 1、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包括哪些?

2、如何设计与组织10以内加减运算的活动?

3、活动设计与组织中的注意点包括哪些?

第31、32课时 【教学内容】第七章 常见量与计量的经验与教育

第一节 有关量的一些基础知识

第二节 幼儿对量的认知特点

【教学目标】1.在理解有关量和时间的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幼儿感知量和时间的特点。

2.掌握引导幼儿认识量和对他们进行时间教育的基本方法。使幼儿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的事物,为幼儿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升入小学学习做准备。

【教学重点】掌握引导幼儿认识量和对他们进行时间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引导幼儿认识量和对他们进行时间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有关量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量的概念:

量是客观世界中一定的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

二、量的计量:

把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

常用的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

第二节 幼儿对量的认知特点

一、幼儿对量的感知特点

(一)三岁以前儿童对量的感知特点

(二)3~4岁幼儿对量的感知特点

(三)4~5岁幼儿对量的感知特点

(四)5~6岁幼儿对量的感知特点

二、幼儿学习量的特点:

三、幼儿感知时间的特点:

(一)主观性

(二)含糊性

(三)易受实际生活经验影响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量与计量是概念,幼儿对量的感知特点及学习特点,同时也学习了幼儿感知时间的特点。

作业:

1、量与计量指的是什么?

2、幼儿对量的感知有何特点?

3、幼儿感知时间有何特点?

第33、34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节 常见量与计量的教育

第四节 认识时间的教育

【教学目标】1.在理解有关量和时间的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幼儿感知量和时间的特点。

2.掌握引导幼儿认识量和对他们进行时间教育的基本方法。使幼儿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的事物,为幼儿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升入小学学习做准备。

【教学重点】

1、常见量与计量的教育活动的设计

2、认识时间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教学难点】

1、常见量与计量的教育活动的设计

2、认识时间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教学方法】讲授法 练习法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节 常见量与计量的教育

一、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小班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和长短不同的物体,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等词语。

2、能在一堆(不超过四个)大小伙长短有明显差别的物品中找出并说出哪个最大(最长)或最小(最短)。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或量(大小、长短)的差异对4个以内的物体排序。

(二)中班

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等。

2.能在一堆(不超过6个)大小或长短有差别的物品中找出并说出最粗和最细的,最高和最矮的。

3、能在日常生活中简单描述自己所熟悉的比较粗和比较细,比较厚和比较薄,比较高和比较矮。

4、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大班)

1、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和轻重,能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

2、在日常生活中会正确运用宽窄、远近、轻重等词语描述物体。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初步感知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关系。

4、能正确地感知物体的量,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二、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引导幼儿感知和比较量的特征

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量的特征 2. 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应有利于幼儿比较 3. 针对物体量的不变性、相对性的特点设计活动

(二)引导幼儿学习描述物体的量

(三)引导幼儿学习自然测量

1、使幼儿理解测量的要领,掌握测量的方法

2、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与组织中的注意点

1、引导幼儿在比较中认识常见量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常见量的教育

3、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比较不同的量

4、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常见量的教育 第四节 认识时间的教育

一、时间概念: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特点:

1、流动性

2、不可逆性

3、周期性

4、抽象性

二、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小班

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

(二)中班

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时间词语

(三)大班

1、认识钟表、学会看整点和半点。

2、学会看日历,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以及7天的名称和顺序。能说出今天是星期及,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

三、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感知时间

(二)帮助幼儿学习并理解时间的词语

(三)有意识地向幼儿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要求,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

(四)引导幼儿认识钟面及整点、半点

四、活动设计与组织注意点:

1、创设生活情景、发展幼儿的时间感

2、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时间的教学

3、帮助幼儿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常见量与计量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量与计量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及活动中的注意问题;认识时间教育的教育内容与要求,认识时间教育的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及活动中的注意点等知识内容。作业:

1、简述幼儿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2、什么是测量?简述幼儿学习测量的过程和特点?

3、说说时间具有的特点.结合幼儿时间概念的发展,阐述如何对幼儿进行时间概念的教育?

第35、36课时

【教学内容】第八章 空间与几何形体的经验与教育

第一节 空间与几何形体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幼儿对空间和几何形体的认知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空间与几何形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幼儿对空间和几何形体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阶段。

2.在理解“空间”与“几何形体”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空间、几何形体、对称与等分三部分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

3.了解相关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方法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掌握如何向幼儿进行空间与几何形体教育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如何向幼儿进行空间与几何形体教育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空间、几何形体、对称与等分三部分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空间与几何形体的基础知识

一、空间方位:

1、主体对它周围客体的相对位置

2、周围客体对主体的相对位置

3、各个物体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平面图形

(一)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

(二)三角形

(三)圆(半圆、椭圆)

三、空间图形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圆柱

(三)球

四、对称与等分 第二节 幼儿对空间和几何形体的认知特点

一、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特点

1、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里外、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2、幼儿认识空间方位,呈现出由及远逐步扩展的趋势。

二、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知特点:

1、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知从粗略到精细 皮亚杰提出幼儿图形知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能分辨开放图形和封闭图形,但不能分辨欧氏几何的图形。

第二阶段(4~6岁):是过渡期,能初步辨认区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

第三阶段(7岁左右):具有逆向思考能力,能辨识直线形成的封闭图形。

2、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从配对到指认,再到命名

3、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经历从视觉到触摸觉,从内部到外部的过程

4、界定图形的标准,易受图形非本质特征的影响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方位空间、平面图形、空间图形、对称与等分,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特点,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知特点等知识内容。

作业:

1、理解并解释

方位空间 几何形体 对称 等分

2、或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例分析说明幼儿对空间和几何形体的认知特点?

第35、36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节 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

第四节 认识空间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2、掌握几何形体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3、了解认识空间教育内容与要求

4、掌握认识空间是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教学重点】

1、掌握几何形体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2、掌握认识空间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教学难点】

1、掌握几何形体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2、掌握认识空间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教学方法】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节 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

一、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小班

1、能根据实物或图形的标记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匹配或归类

2、通过比较发现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命名图形。

3、能排除颜色和大小的干扰,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图形进行分类。

(二)中班

1、发现椭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各自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命名。

2、能从周围环境的物体中发现隐含的多种平面图形。

3、有图形守恒观念,即在辨认图形和对图形进行分类时不受颜色、大小和位置摆放的干扰。

4、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既能用若干同一种图形拼成不同的封闭图形,或用多种图形拼成一个指定的封闭图形。

5、能分析图形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属性,发现图形之间的属性差异。

(三)大班

1、能区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差异,辨识空间图形的标记,并在标记与空间图形之间建立关系。

2、能通过比较归类发现正方形、长方形、球体、圆柱体各自的共同特征,能正确命名空间图形特征的物品。

3、能不受颜色、大小、摆放位置的干扰辨认空间图形和给空间图形分类。

二、活动设计

(一)平面图形的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1、发现平面图形

2、认识平面图形

3、再发现平面图形

4、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 a、概括图形种类的活动

B、体验图形边角之间关系的活动 C、等分活动

5、在生活中认识平面图形

(二)空间图形的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1、区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

2、空间图形的分类与比较

3、寻找生活中与空间图形相似的物体

三、活动设计与组织中的注意点

(一)几何形体教育应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形体特征 第四节 认识空间的教育

一、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小班

1、区分并说出自己身体部分的上、下、前、后方位并能做出相应的向上、下的动作。

2、辨别和说出以自己为中心的物体方位和以客观为中心的上下方位。

(二)中班

1、能以自身为中心,按指令做出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外、向内等相对的动作。

2、能以客观为中心,分析两组物品相互上下、前后、里外等相关关系。

3、对于空间方位的相对性有所理解。

(三)大班

1、发现常见空间图形的主要特征及它们各面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2、发展幼儿的左右方位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左”“右”等词语。

3、尝试将地图与实景建立联系,根据路径图确定行动路线及目的地。

二、活动设计与组织

1、认识空间方位的活动

2、认识空间环境的活动 3、3、手眼协调活动与视觉分辨活动

三、活动设计与组织中的注意点

1、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

2、充分利用幼儿的身体和身体动作,帮助其感知空间方位和空间关系。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空间概念的教育

4、在其他活动中渗透空间概念的教育。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认识几何形体活动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及如何组织和设计活动设计教育活动,认识空间教育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以及此类活动如何组织等知识内容。

作业:

1、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与要求包括哪些?

2、如何组织认识空间的教育活动内容?

第37、38课时

【教育内容】第五节 对称与等分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对称与等分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2、掌握对称与等分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教学重点】掌握对称与等分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教学难点】掌握对称与等分的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小班

1、体验物体的对称性,会匹配对称图形

2、能区分整体与部分

(二)中班

1、会剪对称图形

2、按对称与不对称给物体分类。

(三)大班

1、理解等分 的意义,会对图形或物体做二等分和四等分

2、知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二、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对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用对称的部分组合成整体

2、将整体分为对称的部分

(二)等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在分享活动中理解“二等分”的意义(1)不连续量的二等分活动(2)连续量的二等分活动(3)空间图形的二等分活动

2、在折叠、剪切、称量中积累连续量二等分的经验

3、在等分与还原中建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通过迁移“二等分”的经验掌握“四等分”方法

三、活动设计与组织中的注意点

(一)在操作和比较中感受对称和等分的意义

(二)重视对称与等分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对称与等分的教育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对称与等分教育的活动设计与组织以及在活动中的注意点等知识内容。

作业:

1、对称与等分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包括哪些?

2、如何设计与组织等分教育活动?

3、等分教育活动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37、38课时

【教育内容】第九章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 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

第二节 主题活动的特点与价值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园中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 日常生活等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途径。

2、在了解各种活动的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学习各种数学活动的指导和组织以上几种活动的要点。

3、能够利用各种途径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以及数学启发,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

【教学重点】掌握幼儿园中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日常

生活等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途径。

【教学难点】掌握幼儿园中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日常 生活等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途径。【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专门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

一、专门教学活动的特点与价值

(一)专门教学活动的特点

1、专门的教学活动是有系统的活动

2、专门的教学活动是有计划的活动

3、专门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幼儿主动建构数学概念的活动。

(二)专门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

1、专门教学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和关键性的学习经验,为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提供了阶梯。

2、专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直接指导,为幼儿数概念发展提供了支架。

3、专门教学活动所采取的集体教学形式,为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专门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操作活动的设计: 目标 材料 形式 指导 评价

(二)整体教学活动的设计

1、活动名称

2、活动目标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 2)幼儿的经验准备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4、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 活动进行 活动结束 注意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鼓励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 3)帮助幼儿归纳整理已有的经验

5、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

三、专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集体教学活动

(二)小组教学活动

(三)集体和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第二节 主题活动的数学教育

一、主题活动的特点与价值

(一)主题活动的特点:

1、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 生活,而不是学科领域

2、主题活动中包含了各个领域或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主题活动不以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重点。

(二)主题活动对幼儿数学的价值

1、幼儿结合主题内容学习数学,有利于其积累数学经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幼儿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可以亲身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

二、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在主题中寻找数学教育内容

(二)以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的活动设计

三、主题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的注意点:

(一)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实现的,包括:集体活动、区角活动及日常生活。

(二)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应自然地渗透其中,不能因为数学的内容冲淡了主题。

(三)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有时还会生成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对此教师给予关注和支持。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专门教学活动的特点与价值,专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主题活动的特点与价值及主题活动的设计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内容。

作业:

1、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2、试述幼儿园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特点与价值?

3、数学操作活动中材料的提供和规则的制定应注意哪些问题?

4、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第39、40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节 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教育

第四节 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园中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等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途径。

2、在了解各种活动的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学习各种数学活动的指导和组织以上几种活动的要点。

3、能够利用各种途径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以及数学启发,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

【教学重点】掌握幼儿园中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日常

生活等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途径。

【教学难点】掌握幼儿园中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日常

生活等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教育

一、区角活动的特点与价值

(一)区角活动的特点

1、通常是桌面操作活动

2、区角活动的内容,常常和专门教学或主题活动紧密联系

3、区角活动是幼儿自选的活动

4、教师可以对幼儿的区角活动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估

二、区角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

1、区角活动给予幼儿一定的操作练习机会

2、区角活动给予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

3、区角活动使幼儿获得个别指导的机会

三、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

(一)活动空间及材料的提供

1、活动空间的设置与准备

2、操作材料的提供和摆放

(二)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评估

第四节 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一、生活对于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生活中的数学的特点

1、经常性

2、真实性

3、渗透性

(二)生活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具有独特的价值

1、生活为幼儿提供了获取大量数学经验的机会

2、生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并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3、生活让幼儿主动、自信、充满兴趣地学数学

二、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的注意点

(一)善于在幼儿的生活中铺捉数学教育的契机

(二)让幼儿经历真正的问题解决过程

(三)兼顾个别教育与集体活动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区角活动的特点与价值、区角活动的组织,生活对于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已经生活中渗透教育的注意问题。

作业:

1、主题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区角活动的特点和价值?

篇3:幼儿园吴文化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基于此, 我园决定利用本地的乡土文化———吴文化对幼儿进行教育尝试, 用乡土资源引导幼儿的成长, 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苏州的孩子大都是在本土文化———吴文化的哺育下起步并走向未来的。对幼儿进行乡土文化———吴文化的教育, 让他们把自小就耳濡目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理性的认识和知识, 从而进一步深化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对激发民族的凝聚力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吴文化, 即吴地区域文化, 泛指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 在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 我们从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中选择了易于为幼儿接受的内容组织活动, 活动以每学年一个方案, 每学期参观1—2处名胜古迹, 每季一个故事一首古诗, 每月“一歌曲一游戏一节日”的基本形式, 通过点、线、面、体相结合, 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的方法, 实施吴文化教育。其主要策略如下:

一、抓住幼儿兴趣, 因势利导组织活动, 激发自豪感

兴趣是幼儿认知世界的巨大动力, 因此, 在幼儿认知动机的心理成分中, 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推动幼儿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这就决定了吴文化的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吃吃玩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事, 于是我们从“吃”、“玩”这两点入手, 开展了“采芝斋的糖果”、“黄天源糕团大王”、“东山橘子”这几个活动。

首先通过品尝采芝斋的糖果、黄天源的糕点等一系列的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糖果、糕点的不同的外形、种类、口味。再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带幼儿到观前街上的采芝斋、黄天源这两个百年老店走一走, 亲自去和店里的营业员阿姨交流, 问他们想知道的事, 知道为什么采芝斋糖果、黄天源糕点能名扬天下, 简要了解百年老店的历史, 让幼儿为家乡有声誉天下的名优特产而感到自豪。回到幼儿园, 让幼儿在区域角中用橡皮泥做糕点、糖果, 包糖果, 角色区中也开出了百年老店。有些孩子还不满足, 还想知道真的糕点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于是我们又组织幼儿体验糯米变成糯米粉的过程, 准备了石磨、石臼, 磨米、舂米, 买来了松子、瓜子、红绿丝等辅料, 尝试制作真的糕点, 在糕点蒸出锅后, 许多幼儿都兴奋地挑着自己做的那块, 在“吃”中了解苏州特产。

金秋十月, 正是橘子丰收的季节, 又是秋游的好时光, 于是我们组织了“东山采橘”的亲子活动。教师、孩子、家长一同来到苏州有名的橘子产地东山。橘园中一棵棵结满橘子的橘树, 绿绿的叶子, 红红的橘子, 一派丰收景象。幼儿们在橘林中穿梭嬉戏, 和父母一起赏橘、采橘、品橘, 气氛轻松、愉悦。回来后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认识橘子、了解橘子的多种吃法、制作陈皮等。

这种抓住幼儿的兴趣, 因势利导组织的不同活动, 充分调动他们各种感官了解家乡闻名中外的特产, 使得幼儿小小的心灵中就萌发了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布置相应环境, 与环境互动, 加深对吴文化的认识

人是环境的产物, 尤其是对以实际操作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心理发展基础可塑性强的幼儿来说, 环境对其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得以发展。因此,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 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而重要的手段” (《幼儿教育学》叶立群94、5 P266) 。在开展吴文化教育中, 首先我们注重幼儿园外部环境的布置, 如在园内走廊里布置桃花坞木刻年画、园林名胜、小桥流水、戏曲演员演出的剧照;其次注重一日生活中日常环境的设置, 经常播放一些评弹、昆曲的唱段, 并组织幼儿欣赏, 定期向幼儿介绍一些吴文化的专题片, 如《苏园六记》、《太湖风光》等, 通过环境来耳濡目染;再次, 注重活动中幼儿和环境的互动。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将幼儿的探索过程、表达、表现, 在环境中展示出来。如在“黄天源糕团大王”的主题活动中, 将幼儿搜集的糕点资料、各种花饰品种的糕点、小朋友设计的糕点, 以及全园分享糕点活动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在“苏州的桥”的主题中, 将幼儿和家长共同完成的“我家门前的小桥”的调查表布置出来, 布置时小朋友还根据桥的种类进行归类。在“太湖美”的主题中把小朋友合作搭建的太湖大桥呈现在活动室中, 让全园小朋友和家长来参观。小朋友通过与环境的交流和分享, 来认识和吸收吴文化。

三、注重幼儿亲身体验, 感受快乐, 引导自主探索

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 在吴文化传递中, 我们非常注重幼儿直观的感性认识, 凡是能让幼儿亲临其境的尽量满足。如带幼儿到拙政园找画, 到狮子林捉迷藏, 欣赏古典园林的典雅和精致;带幼儿开庙会、轧神仙, 感受风土民情、民俗文化;参观戏曲博物馆, 欣赏评弹演员演出;参观檀香扇厂, 看工艺师制扇, 感受民间工艺的古老、精湛;走走苏州的小桥, 感受水乡的特色。

在幼儿亲身体验中, 我们还注重给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如在开展狮子林的主题活动时, 对一些景点的诠释, 允许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如对“牛吃蟹”、“小猫钓鱼”, 幼儿编出了不同版本的故事。小朋友游玩狮子林后还意犹未尽, 于是教师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眼中的狮子林。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 先让他们自主商量, 合作设计出图纸, 然后分工搭建各个景点, 并将积木搭建、绘画、手工制作相结合, 于是憨态可掬的九狮峰、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形象逼真的狮子滚绣球、牛吃蟹等诞生了, 古典园林狮子林被搬到了幼儿园。但活动并未就此结束, 通过向全园开放, 小朋友当起了小导游, 介绍狮子林各景点的故事。整个过程均是在幼儿们自己兴趣盎然的操作中完成, 他们感受着一种成功的快乐。

四、开展主题活动, 注重整体性, 培养幼儿的能力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的教育, 幼儿教育需要高度整合。我们以每一内容为载体, 设计实施以幼儿为主的主题活动, 注重整体性, 充分考虑环境、区域、家长、社区等多种教育因素的整合,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探索, 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如在桥的主题活动中, 我们首先带领幼儿去走一走我园附近的临顿路, 看看临顿河上的小桥, 数一数有几座, 走一走、看一看桥的外形, 认一认桥的名称, 再和小桥合个影, 激发幼儿了解桥的兴趣。为了让幼儿对家乡的古桥有一些了解, 我们还带幼儿去走了苏州最小的桥“引静桥”, 建造最早的桥“宝带桥”;双休日请家长带幼儿去走一走园林中的曲桥、廊桥, 感受姑苏桥梁的古老、悠久、多姿多彩, 还和家长一起作“我家门前的小桥”的调查, 感受姑苏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在认知区提供各种桥的照片和图片, 让幼儿欣赏, 将家长和幼儿通过各种形式搜集的有关资料, 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在结构区用积木等搭建各种桥梁。通过看桥、走桥、搭桥等一系列活动, 使幼儿感受家乡水多、桥多的特点。并以此为起点, 通过“桥的展览会”“水面上的桥”等活动引导幼儿探索桥的用途、构造, 了解桥的演变、桥的种类等, 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通过“好玩的桥”、“建桥小能手”等活动让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搭建桥梁, 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通过合作搭建增进了幼儿间的合作、交流。整个活动充分以幼儿为主体, 通过幼儿的参与、家长的合作, 幼儿不但了解了姑苏小桥流水的特点, 而且整个过程融合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内容, 在增长幼儿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建立教育网络, 扩展渗透渠道,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吴文化博大精深, 大量的精髓不是幼儿阶段能把握的。幼儿有幼儿的生活, 实施的教育应该适合他们自身的需要和发展, 吴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渗透, 通过环境来影响的。我们除了注重幼儿园的大环境和一日生活的环境影响外, 还注意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对幼儿感染渗透, 将吴文化教育纳入到一个“大教育”的范畴中, 发挥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作用, 建立吴文化的教育网络, 在这个教育网络中将吴文化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空间。如戏曲文化方面, 我们请家长抽空带孩子去书场听书, 或去剧院看戏, 使幼儿对戏曲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进行这些内容时, 我们以感染、熏陶为主;评弹基本上是用苏州方言来表现的, 于是我们请评话小演员来当场作表演, 激发他们的兴趣。请老师来园教唱、学说, 亲自体验一下;昆曲艺术比较深奥, 于是我们与戏曲博物馆联合开展专题活动, 看一看古戏台的神韵, 昆曲演员如何排戏;学一学戏中角色的身段、步子, 并与小学的小昆曲班进行联谊活动, 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戏曲文化的灿烂和优美。

通过吴文化教育, 使幼儿对吴地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萌发了幼儿对吴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增强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丰富了幼儿的知识, 启迪了幼儿的智慧, 极大地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有助于幼儿良好的品德与个性的形成,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维果茨基指出, 社会文化影响人的认知发展, 更影响正在成长的儿童。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独特、优秀的乡土资源, 引导幼儿的成长, 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文从兴趣、环境创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策略。

篇4:怎样指导幼儿园做好亲子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 亲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21-02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亲子教育迅速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之中,幼儿教师们加大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家长提供更多的走进孩子童心世界的机会;更多的家长开始主动关注孩子在园期间的行为表现,积极参与各种亲子活动,在与孩子的互动之中,了解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如何正确指导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更好的亲子互动机会?

1充分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

随着亲子教育的不断实践和研究,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做好家长工作,是提高课程研究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们积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探索家长工作的有效途径,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使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中间,更好地配合幼儿园与教师的工作。

1.1通过家长园地、联谊沙龙、主题学习网等渠道,宣传课程的结构特点、理念内涵,帮助家长了解学习内容和教育目标,向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并随时针对活动内容为家长答疑。

1.2请家长参与活动。活动前辅导家长了解活动目标、内容;活动中请家长参教、助教;活动后通过交流或书面形式获得反馈;组织家长交流彼此参与亲子活动的心得,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家长间的示范影响作用,明确亲子教育的方向性,提高家长参与亲子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主题内容生成亲子活动,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在亲子活动中互动。

1.3充分发挥家长们的职业特点和特长,为幼儿园服务。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如红军老爷爷来园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故事,让幼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请武警爸爸来园表演擒、拿、格斗,表演列队、行走,培养幼儿良好的坐姿、站姿、走姿;请民间艺人老奶奶来园介绍捏面人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请医生妈妈为小朋友介绍卫生小常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结合亲子教育活动的实施,我们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后向家长下发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和建议;组织有代表性的家长进行座谈,为亲子教育活动的扎实推进提供了依据。

2指导家长随时关注幼儿活动的需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早期教育,亲子教育更侧重家长角色的变化,侧重家长在参与中给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交往。因此,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幼儿和家长间的互动是最为重要的,家长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对孩子来说,这种互动使其积极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为其今后良好个性发展和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对父母来说,通过互动可以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正确引导幼儿的方法和技巧,探求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的适宜途径。因此,我们指导家长随时关注幼儿活动的需要,与孩子一起准备活动材料,创设活动氛围,在共同游戏中发现孩子的能力,体会孩子的进步,分享孩子的成功喜悦。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在商量、争论的过程中达成一致,家长发现了自己孩子潜在的多元能力,看到了自己对孩子能力的低估,重新认识了孩子、重新认识了自己。

2.1在参与亲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家长讲解相应的教育目标与要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以便能更有效地配合教师组织好每一环节。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长层次,便会产生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的家长文化层次高却缺乏基本的科学育儿知识;有的家长虽然懂得一些育儿常识,但处于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而一味迁就,这些都影响了家长的育儿水平;同时,参与亲子活动的家长在年龄上、素质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家长群体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家长。例如:针对家长中的全职妈妈、保姆、奶奶,教师要简单、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对家长进行指导,使家长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带领孩子参与活动。

2.2为了使亲子活动真正成为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途径,教师们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让家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实施教育,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包容孩子的“失误”,等待孩子的成功; 提高家长参与亲子互动的意识,鼓励家长提出问题,引导家长转变自身角色,从旁观者逐渐成为参与者,从不会指导孩子的活动到基本学会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适当安排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其对孩子的发展有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自愿选择,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幼儿工作时家长不随意干扰,应注意观察孩子手眼协调动作准确性、专注力、毅力、耐力等发展如何,注意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一些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急于让孩子学到具体的技能,教师们需要注意做好具体的示范指导,间接引导家长,家长错了要及时给予引导、示范,发挥家长的主体性,以期学会有策略地指导孩子。教师针对家长的指导,主要是通过系列的教育活动,给予家长具体的示范和引导来实现的。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纠正家长对待幼儿的不正确教养态度,制止某些家长由于缺乏对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了解,而导致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的浮躁情绪表现,引导家长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孩子能力发挥的影响,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

篇5: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幼儿园教育指导活动学习后反思查找问题是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成为老师们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山东女子学院的朱海琳教授指出集体教学是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全体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但当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时,我们就有些手忙脚乱了,既想照顾到每个孩子,又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的集体教学活动遇到的问题,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形式,轻内容,失去活动本身的内涵。作为一名工作不满一年的我来说,每次上课都想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但常常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在中班《找相邻数》这一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准备了10个小动物、10座小房子,让幼儿给小房子装门牌号,然后找邻居,继而引出相邻数这一概念。但在活动中,孩子被我营造的过分夸张的情景所吸引,对我所讲的内容兴趣不大,甚 至说出“7比8大”等让我很伤心地话,辛辛苦苦准备的课就“浪费”了。

二、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对活动提不起兴趣。每次上科学时,孩子都等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但我都却很头疼,尤其是实验课时,想让每个孩子都动动手,又怕孩子秩序混乱,出现安全问题,那就适得其反了。在中班课程《寻找空气》中,孩子要做给气球打气、往水盆里吹泡泡、蜡烛熄灭3个实验,虽然实验前我三令五申地讲述实验要求,可开始时,我看着这一组,就顾不上那一组,但孩子们还是兴致勃勃的,但我的心一直悬在半空中,生怕有的幼儿操作不规范,发生危险,所以,第二次时,我只找几个能力强的孩子上前面来和我一起做,其他孩子在下面观察,效果可想而知。

三、语言不精练,浪费孩子的时间。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开始活动前,要求老师把自己该说的话锤炼的非常准确、简单。但在《找相邻数》的“找朋友”这一游戏环节中,贴着一样数字宝宝的幼儿抱在一起,我随口说“你们这是一样的,是双胞胎”,以致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双胞胎”上,而忽视找朋友这件事。同时“虎头蛇尾”这一习惯也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把握不住关键点,导致我总是机械地重复重难点,让幼儿非常疲惫。针对上述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同班老师和徐园长都很着急,帮着我分析原因,让我一次次的演课,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给我点评,让我的确获益匪浅。就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 首先,重内容,形式灵活,丰富活动内涵。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确实适合幼儿园孩子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尤其是数学这么抽象的内容,但这只是为我们更好地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服务,不能忘记这个基本点。所以在开展实际活动时,要理解、尊重幼儿,以适合他们的形式和他们欢迎的方式,去组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第二次执教《找相邻数》时,我从本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合理的设置最近发展区,淡化情境的影响,让还在操作前,我都先示范一次,这样既提供范例,又鼓舞孩子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跳一跳,能摘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良好的常规为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变为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只有纪律的保障,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由的快乐。因此,在同伴老师的指导建议和我自己的观察下,与陪伴老师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对于违反的幼儿,严厉批评教育。同时,对于实验课的开展,我也继续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程中,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及时和陪伴老师同时指导,保证幼儿体验到实验的快乐。最后,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合理安排活动。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这就是教师语言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平实、幽默、机智、激情、激励。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演员,而且是个演讲家,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孩子乐意且热烈地盼望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总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会组织出更优质的活动,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本书通过对对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反思,阐述了幼儿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未来的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因此,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一个世界以前,如果一个人中学毕业,他的知识可能够一辈子使用,而现在不同了,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如果5年内没有输入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可能已经陈旧一半了,甚至更多,这也正是“终身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在人们已经对构件学习的社会的必要性达成了公式,幼儿教师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提到一个日程

良渚云华歌罗桥分园 章忠英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

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

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

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浅析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学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就拿我们熟悉的舞蹈课来说吧,老师在教幼儿练习舞蹈时,只是把碟片放出来,让幼儿欣赏一遍,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动作的模仿,边学边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学完后,配上音乐跳几遍就OK了。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动作要领讲解,也没有让幼儿熟悉舞蹈动作示范,幼儿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舞蹈,更别说他对这个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多少快乐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不仅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我们每个幼教者的身上,还存在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幼教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a、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也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B、师资缺乏。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很多幼儿园经常更换老师,造成老师流动性扩大,促使幼儿教育出现空缺与托尾,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两教一保,这就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师每天对着几十名幼儿,而且是形影不离,再加上月、日工作计划的拟定,哪有时间去更新教学方法。C、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会跳、会唱、会写、会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们脸上也会光彩照人了,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对于一个三至五六岁的孩子是一种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了。

2、教学内容欠规范化 在教学上出现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按照《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来说,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得随意性的上课,讲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加上户外游戏活动的欠缺,完全把小学教育提前教育了。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原因:a、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少玩少动。幼儿的天性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B、在知识学习上,灌输知识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有用的人,却没有考虑到给孩子增加的无形压力。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心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用权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b、促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c、阻碍了幼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而塞,强迫他们学这学那是不行的,应该让孩顺其自然的发展,在玩中学。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就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私办的幼儿园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开设识字、数数、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开设外语班,他们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行为来考评幼儿教育成效,来向家长交差,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品质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强化建立稳固的动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并且自动化。却没想到,幼儿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却被无形的知识压力抹杀了幼儿脸上的天真灿烂笑容。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A、娇惯 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B、替代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胎换骨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下,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为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C、过渡保护 “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限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撑职工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开展幼教知识宣传活动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B、提高幼师整体素质水平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C、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师队伍 无意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原来是做什么的?幼师。怎么现在不做了?幼师很好呀”。听到如此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为什么有的幼师会放弃幼教事业,谋求第二职业,这就是幼师的保障问题了。同一样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任教资格的教师,幼儿老师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工资待遇没保障,同属教师行业,同样要求德才兼备,要上岗证,要为人师表,为什么不能拿相当的报酬?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工种每天超八小时上班时间的,还不能分心,背负着巨大的责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学好乐好,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却拿千来块的工资,还要担心被投诉?“尊师重道”不应该只存在学校教育,而且还要存在于幼儿教育,幼师应该与学校老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幼师把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到最后连医疗,养老的问题都还得自己解决,更别说个人的发展了,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句话:“学前班的老师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工作,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未必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确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儿童的教育,幼儿园的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幼师的合法权益,使她们更加专心热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D、逐步优化幼教环境,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 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应该都充分利用起来。活动室,户外活动场所都应该逐步趋向规范,.各种工作室,环境条件都因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减少为幼儿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政府部门应多少给予帮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学设备方面,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观看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发现、创作、交流,体会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以上是我对我镇幼儿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也许写得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届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会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孩子们也会更加全面地得到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优秀人才。

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实施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情况

行动研究的成果展示以及相关的研究报告的撰写一直面临两种危险:一是满足于“小故事”而导致研究报告过于“随意”而失去“研究”的规范;二是为了追求研究的“规范”而丢失了行动研究的魅力。出色的行动研究报告往往在“规范”与“故事”之间权衡。它既显示行动研究的规范过程,又显示行动研究自身的个性和特点。

一、从“规范格式”开始 就中小学教师而言,部分教师之所以愿意做研究而不愿意撰写研究报告,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套路,以至于他们感到为难、退缩。对于这些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专门的关于如何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训练。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术并不困难,对某些教师来说,也许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巧。

教师研究最好先严格练习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等到熟练掌握了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之后,再逐步自由写作、自由发挥。否则,教师很可能因为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丧失行动研究的信心,也可能因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败坏行动研究的名声。行动研究报告虽然有多种风格和风度,但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问题与假设”;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结果与讨论”。这三个要素实际上是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形式。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之所以接近实验研究报告,原因就在于:行动研究原本就是“准实验研究”。也就是说,当行动研究者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时,最好先阅读和参考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规范格式,然后,通过对教育实验研究的规范格式的模仿,逐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

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原型”是实验研究报告,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同样包含了“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和“结果与讨论”三个部分,但是,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还是在某些细节上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一)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问题与假设”这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简要的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假设”等三个要素。(1)问题的提出。比如,研究者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学英语,英语成绩低下。(2)简短的文献综述。已有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已经解决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研究的假设。研究者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计划或研究假设。比如,将传统的“听说领先”英语教学变为“听领先”的英语教学,这样做的假设是:“听领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于是,行动研究的主题就显示为:“听领先对学生英语成绩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过程”、“方法”和“研究的工具”等三个要素。(1)报告该研究的时间、地点、人物(被试)等研究“过程”。在哪个年级哪个班做的行动研究,该班级有多少男生和女生。该研究持续了多长时间。之所以需要详细地报告时间、地点和人物(被试)等“研究的过程”,是因为,研究者需要让公众相信该研究是在某个真实的地点所做的真实的研究,而不是虚构的、伪造的研究。(2)解释具体的改革的“方法”,详细报告研究者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或方法。比如,在展开“听领先外语教学对学生外语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这个课题研究时,研究者需要详细地解释这个“听领先”的外语教学方法有哪些具体的革新措施,它和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元素。此外,研究需要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分枝”和“循环”。这些分枝和循环使行动研究的过程呈现出哪几轮研究。(3)说明收集资料或解释资料的工具。研究者一般采用“试卷”的工具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发生的变化。除了“试卷”之外,研究者也可能采用“访谈”或“问卷”的工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显示的差异。

(三)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包含“学习成绩的变化”、“学习兴趣的变化”、“预料之外的结果”等三个要素以及对相关结果的讨论。(1)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可以通过研究之前的考试成绩(前测)和研究之后的考试成绩(后测)的对比显示出来。为了增加解释的说服力,研究者可以利用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比如,前测与后测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中测与后测三次测量所显示出来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及格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优秀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男女生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等等。(2)学习兴趣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可以通过访谈或某种特制的问卷显示出来。行动研究当然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探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教育领域中的人(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等)的情感(比如学习兴趣)往往很难被测量。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日记”或“周记”中写下自己对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改革)的体验和感受。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受纳入研究的结果与讨论的范围。(3)是否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结果,并对预料之外的结果进行讨论。

三、走向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在“叙述”的过程中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尤其当研究者将学生的访谈内容或学生日记的体验纳入行动研究报告时,行动研究报告则显示出“叙事的行动研究”的风格。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传记”式的、口语化的叙事文本。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篇6:《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教案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

在本书中的所有内容中,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书中讲述了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自然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准备性原则,为我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提供了导向,其次书中还提供了八种观察幼儿的方法与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可以对应一种情况,为我在实际教育活中提供了指导。

第四章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和集体活动的不

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过分干预、不能千人一面、不必始终如一,而是应该按幼儿各种表现不同进行帮助,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指导幼儿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以幼儿个人的兴趣爱好为主,启发幼儿思考,在小组活动时引导幼儿明确小组活动目标,充分认识、挖掘、利用“小组共同体”的教育作用,鼓励幼儿自由结组、自行分工,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冲突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上一篇:寒假生活体验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园长新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