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爱国主义

2024-07-11

初中历史爱国主义(精选6篇)

篇1:初中历史爱国主义

【论文类(A类):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深层次整合研究】

让爱国主义歌曲激活初中历史课堂

----因地制宜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襄阳市第三十一中学贾芹杨勇

【摘 要】结合我市目前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技术运用的现状调查,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学科特点,谈谈如何运用爱国主义歌曲激活初中历史课堂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现状调查因地制宜爱国主义歌曲激活历史课堂

通过调查,我市目前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技术运用的状况是很不平衡的,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历史教学非常不现实。我们应将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鼓励中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技术制作优秀教学软件,另一方面应因校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播放歌曲便具有灵活、机动、简便易行等特点,有利于创设情境,渲染教学氛围,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化静为动,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爱国主义歌曲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家们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画卷当作他们创作的土壤,创作出了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歌曲。这些歌曲旋律优美,琅琅上口,给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学会善加利用,使爱国主义歌曲成为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认识文化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的钥匙,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学习历史课程,培育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我在应用爱国主义歌曲开展历史教学方面有如下体会:

一、爱国主义歌曲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自由空间。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在的驱动力。爱国主义歌曲可以作为引发学生产生兴趣的导语,优化导语设计,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如八年级上册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前三分钟我先在教室播放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慷慨激昂的乐曲声把学生不约而同地吸引回教室,个个脸上充满了新奇,显得兴趣盎然。学生们马上便有了上课的自觉,有的自然地把书翻好开始阅读,有的展开小声讨论,还有的在跟着哼唱。学生的注意力明显的都集中到这首歌上来。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这歌的歌名以及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引出了南昌起义和本课的课题。

爱国主义歌曲的应用,使得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喜欢学,教师当然就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二、爱国主义歌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供新颖的学习方式。

第斯多惠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夸美纽斯也指出: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爱国主义歌曲生动直观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原貌,能烘托氛围,学生可以如身临其境去感知历史,从而触发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

如第14课《难忘九一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马上烘托了气氛,把学生带回那饱含痛苦的1931年,使学生产生了憎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蒋介石不抵抗的情感,也引发了想了解历史的后续发展进程的渴望。

又如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引出课题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学唱《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我把歌词用小黑板展示出来,学生兴趣格外高涨。在抑扬起伏的歌声中,学生经历了一次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洗礼。也正是在歌声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激发触动。有的同学问:“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红军还要走这条路呢?”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这首歌前一部分悲凉,后一部分欢快激昂?”“这首歌的歌词有没有特定的含义?” „„学生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争论,非常自然地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成为可能,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这种情境下,播放《长征组歌》,把学生情感诱入了音乐的境地。“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浪断------”随着缓慢而低沉的音乐,学生仿佛进入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行列------有的学生听懂了反映红军艰难困苦的音乐语言而潸然泪下,有的感慨万千,谈论重走长征路的壮志豪情。从而激励了他们要把现代化建设新长征进行到底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爱国主义歌曲,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了开发和提升,在不自觉中由过去的老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地置疑、问难。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开放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出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爱国主义歌曲有利于推动学生探究解答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张扬个性。爱国主义歌曲曲调优美向上,能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形成师生平等合作与互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在《长征组歌》的背景音乐中,我让学生思考“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学生们结合歌曲去看书思考,非常放松地开展讨论回答,歌曲迅速地把学生带回以往看过的影视片的场景中,这样有形有声,既节省了时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学生真正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学习用已有经验认识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而且在学生互问互答的过程中,有名学生在分析红军遇到的严重困难时还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他给同学们打了一个数字谜语,“2、3、4、5、6、7、8、9”。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开动脑筋,最后得出了“缺衣

(一)少食

(十)”的结论,全班同学都非常激动。

歌曲的烘托让学生有了感同身受的意识,在对知识的探究解答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权威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创新历史,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爱国主义歌曲有利于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节课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某旅行社要组织一个‘重走长征路 ’的学生旅游团,需招聘导游。请应聘者设计此次旅游路线及导游词。”应聘的“导游们”很轻松地唱着《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沿着长征的历程把路线点了出来。并设计了学唱《四渡赤水出奇兵》活跃旅游氛围这一环节,还对整个长征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定性介绍。种种设计别开生面,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爱国主义歌曲有利于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上与时俱进。并帮助学生整合教材,加强学生对旧知的巩固和新知的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如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课,通过《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学生很自然地就能将改革开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有机地串起来,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学生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救国之路和强国之路很好地加以联系,并形成对单元体系的整体认知感。

爱国主义歌曲的应用,使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经过了“意向---接受---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师生互动,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还能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情感。所以把爱国主义歌曲恰当引入历史教学,是当前推进课堂改革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2002年襄阳市历史中考中也有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的材料题,2011年建党90周年作为中考热点,很多地区的考题都引用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之类的歌曲作为材料引出问题,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采用爱国主义歌曲,此类题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做起来游刃有余。

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也不断得到推广。教师要努力提高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水平,不能坐待。但爱国主义歌曲在历史课教学中始终显示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歌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让它激活我们的历史课堂,打开学生的心扉,渗透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新课程怎样教》 《走进新课程》《著名思想家教育名言》

篇2:初中历史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国家和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学校各科教学注意和体现德育,这就不可忽视德育的重要阵地——历史课。但现在许多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开历史课;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即使开课也是由一些“圣贤”(剩闲)人士任教,学生学无所得。这一状况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祖国是在历史长河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而历史正是祖国成长和发展的真实记录。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就应该指导他们学好历史。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来源于对祖国历史的深刻了解,只有清楚地知晓祖国的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祖国的现在,也才能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献身。有些青年学生分不清侵略与反抗、爱国与卖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别,甚至对伟大祖国的感情谈漠,盲目地崇拜西方,一谈起中国摇头叹气,慨叹如何落后,对我们伟大民族的前途丧失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历史知识,不了解中国在世界古代史时期,曾经有过辉煌的封建文明,不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革命英烈反抗斗争史,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九百年发展史,更不知道新中国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祖国新貌。不了解历史,认识问题必然浮浅和片面。

历史知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历史教师如果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挖掘教材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然后有感情地讲述教材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教育,就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作用。同时,历史教师还可以再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游览、参观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请老红军讲革命故事,查史迹,访前辈,忆传统。还可以组织学生搞演讲、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使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代表,爱国主义表现各不相同。如一些地方志上记载的本地“先圣人物”,其实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老师一定要用阶级分析观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人类历史上,爱国主义历来都是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衡量每个社会成员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的起码尺度。对那些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勇于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都应给予高度的赞扬。

比如我在讲到岳飞这位历史人物时,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岳飞抗金是阻碍历史潮流,还是愚忠保大宋皇帝?通过激烈地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使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生懂得,宋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金军的烧杀掠夺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岳飞的抗金阻止了金军南进,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岳飞的抗金为人民所支持,也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但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是抗金名将。通过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理解民族英雄这一历史概念的能力。

篇3:初中历史爱国主义

关键词:爱国主义,初中历史,中华民族,热爱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 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利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尤其是历史教师更应该自觉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 引导他们怀爱国之心, 树报国之志。本文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一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纵览华夏五千年文明史, 中国最早进入统一封建社会, 比欧洲早700年。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群星璀灿、成就辉煌。无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和领先世界的重大发明, 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科技革命。在众多的发明中最负声望的当推“四大发明”, 马克思曾把其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作为“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此外, 有轰动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 有堪称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 有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诸如此类, 丰富多彩、不胜枚举。

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了不起的民族, 曾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伟大的贡献, 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 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创造出更高、更美、更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文明, 为人类作出新贡献。

二学习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中国近代史, 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部不应该忘却的苦难史和屈辱史。1840年英国侵略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 随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制造一次次的侵略战争, 一条条的不平等条约, 让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无数爱国人士挺身而出, 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中国共产党人更是进行了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 也是他们的不懈探索, 才使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民族危难之际, 表现出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其浩然正气垂范后世、彪炳千秋。

通过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学习, 同学们深深懂得了“落后就会挨打”“挨打应当思变”“思变才能崛起”“崛起方能御辱”等道理, 从而激发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 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自觉地把振兴中华的神圣责任担当起来,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学习对外开放,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500多年前, 明王朝实施禁海政策, 从此开始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几百年的闭关锁国, 让昔日富裕的中国江河日下, 最终变得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独立自主, 深刻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我们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国之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实行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次对外开放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30多年来, 使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小康、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奥运会, 等等。昔日的辉煌正在一步步重现, 改革开放的成果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是充满活力的政党。

通过对外开放的历史知识学习, 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更加激发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使命感, 立志积极融入世界大潮。

四采取具体的教学手段,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 介绍历史背景,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 有的课文通俗易懂, 有的课文内容则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这时, 教师应通过介绍历史背景, 帮助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领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中爱国主义的内涵, 教师在讲述该历史背景时, 介绍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要让学生见贤思齐, 深刻体会并学习张骞的忠贞爱国、不辱使命、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爱国主义种子”作为己任, 并作统筹安排, 通盘考虑。学习历史不仅让学生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还要结合现实社会和时政热点, 如告诉学生丝绸之路在2013年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借助名言警句,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中, 有许多杰出历史人物留下了大量名言警句, 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一两句名言警句, 对学生心灵, 对他们的爱国情感, 会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 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霍去病的“匈奴不灭, 何以为家”;李大钊在绞刑架下“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共产主义……”的最后一次演说;林祥谦在军阀的淫威下, 被连砍数刀仍高呼“头可断, 工不可开”的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等等, 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教材。教学时, 教师如能善于借助这些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其效果是自不待言的。

3. 品析人物,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中, 历史人物的介绍占相当大的篇幅。教学时, 可根据人物不同的特点, 有侧重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中英鸦片战争一课, 在讲述虎门、定海、吴淞等战役时,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有关插图, 以突出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的形象,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用对比方法, 从中揭露琦善、奕山等投降派贪生怕死、妥协投降的可耻行径, 歌颂关天培等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英雄行为, 加深学生的爱憎感情。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的展示, 可结合今天的毒品问题, 进行一次德育教学, 让学生明白是非曲直, 远离毒品。

4. 创设情境, 激发爱国情感

课堂上, 通过图片、图表、实物或多媒体等教育手段, 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 创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 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例如教学九一八事变一课时, 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渲染课堂气氛, 结合图片, 学习教材史实, 以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有条件的学校, 还可以配合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三大战役》等电影, 从直观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透过历史事件,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中, 也有许多历史事件,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如“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 前者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后者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由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的影响全国全民的爱国运动。教师可就这两起运动事件, 启发学生向“五四”时期和“一二·九”时期的爱国学生学习, 关心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一二·九”精神以及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 从中收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6. 充分利用乡土教材,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加里宁曾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故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教材, 如介绍大理周保中的抗日事迹, 建议学生去参观周保中故居, 这样将使学生备感亲切, 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光荣感, 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此外, 还可举办历史专题讲座,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篇4:初中历史爱国主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96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应让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利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一幅幅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及其生平事迹交织在一起的画卷。利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挖掘历史人物的内涵,特别是他们值得后人借鉴的精神财富。初中历史教材有丰富的历史人物材料。从战国时期的将相和到文天祥的正气歌,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关天培、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的不屈不挠,从李大钊、瞿秋白、刘胡兰的从容就义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的无私奉献,无数的爱国志士忧国忧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富强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抗争。教师重视利用历史人物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讲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等,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勇于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与事迹;通过讲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抗日战争等,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通过讲为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而进行的三年解放战争等,让学生明白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美好的国家,中国人民走过了漫长的探索道路,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此奋斗一生,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利用历史名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有很多千古传诵的历史名言充满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浓浓的爱国情。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并介绍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不仅能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结合历史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联系一些有意义的历史纪念日,将历史纪念日和教材结合起来,既有历史意义,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屈原时,可以结合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来讲;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时,可以结合五四青年节来讲解,让学生弘扬五四精神;讲到中共一大的召开时,可以和七一建党节结合起来讲解,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讲到南昌起义的章节时,可以结合八一建军节来讲解;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可以结合国庆节来讲解等。这些都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纪念日,每一个纪念日都可以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进去,引导学生始终牢记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流血牺牲的艰辛创业史,永葆振兴中华的进取精神。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历史纪念日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感恩社会,报效祖国,为社会多做贡献。

五、通过爱国影视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影视作品将多种艺术形式与高科技融为一体,优秀的影视作品以其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运用爱国影视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我国中小学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在讲授《火烧圆明园》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人间艺术宝库被付诸一炬,这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南京大屠杀》片段,让学生目睹日本侵略者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的那种惨状、那种血腥,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落后被挨打,祖国只有强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懂得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铁道游击队》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振奋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利用爱国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培养发奋学习、努力进取、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通过社会热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少学生认为,学历史就是了解那些已经过去了的枯燥的历史事件。要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的这种认识,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将历史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当今的社会热点就是今后的历史事件,在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今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进行讲解,教育学生要坚决反对日本、美国等反华势力支持台湾少数人搞“台独”活动;在讲西藏和平解放、收复新疆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2008年3月14日发生在西藏拉萨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以及2009年7月5日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进行讲解,教育学生要坚决反对境内外恐怖分子、民族分裂分子的犯罪行为,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在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发奋学习、努力进取、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有用人才。

篇5:初中历史爱国主义

(钟育芬)

面对着21世纪以来各种世俗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学生自我观念的强化,外来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混乱,造成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就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谈谈几点意见。

一、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

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涉及地理气候、世界史、中国古现代史、科学技术、市场经济、资源环境等内容,教学素材可谓丰富多样,而正是这些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立志报国”,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是统一的。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三、利用时代信息和热切关注的时事是对爱国主义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们传承着的伟大中华民族

精神中,不管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长征精神还是井冈山精神,不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抗洪精神,从古至今,无不都是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爱我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高昂的民族凝聚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其次,对于一些热切关注着的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利用,比如“9.7”钓鱼岛事件,对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历史缘由加以说明,再加以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遭受的屈辱历史教育,以德引导,旁敲侧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当然,分析钓鱼岛事件,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是说要下一代记住历史,报仇国耻,而应该以此为动力,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由此不但有效地落实了教材和时政知识,更诱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保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当前的教学不再是教师长篇大论的“灌输式”教学了,取而代之的是还原课堂本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堂课学习的主角的创新性教学,由此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有多媒体电子教学,比如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屈辱岁月,可以通过《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资料,给学生一个更加饱满的、贴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9·7”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在课堂上播放由中国感恩教育专家、著名演讲家一横老师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公开发表的爱国演讲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分钟时间,但使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而此时再加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则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这才是一堂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最大实现。当然,除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在《屈辱的岁月》一课完成后开展全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可以通过朗诵《七子之歌》、演唱《爱我中华》等方式加以学习,使学生不但增强学习的乐趣,而且深切体会到爱国的重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小论文,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历史,珍惜时光,热爱美好生活,让爱国主义永驻心田。

五、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是对爱国主义教育最后的完善“爱国始自爱家乡”。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

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篇6:初中历史爱国主义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不能有效地利用历史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现状实在是令人痛心。下面我将结合我十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并立志为实现祖国“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历史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

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三、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的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愈到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叛国集团,赢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又一重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突出重点,是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

奋斗。

四、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现兴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把它渗透个过程当中。2 其次,要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而且具有反抗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用和风细雨般的渗透,才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的讲述历史故事,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在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将彩陶、瓷器、地动仪、长城等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讲帝国主义侵略的暴行时,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要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上使用表格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就课堂上将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当时的清政府丧失了国格,丧失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领事权、驻军权等等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

认识到“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从而达到复习以及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目的。

第三,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兴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向洋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农民自发的义和团运动,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落后挨打的状况,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上一篇:流程再造理论及实例下一篇:小学教研组十一月份检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