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游学小结

2024-07-17

英国游学小结(精选6篇)

篇1:英国游学小结

英国游学小结

回国已经一周了。

时光匆匆,四周的英国游学生活转瞬即逝,在summer School里每天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还记得出发那天,在飞机出发那一刻,心中有一种落空的感觉,的确盼望了几个月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还记得刚来英国的那天,从下午5点飞机抵达希思罗机场开始,我们一直沉浸在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中。目之所及到处是干净马路,到处是简洁古朴的像童话世界中的积木似的房舍,古建筑。马路两旁行人稀少,道路并不宽阔,但却十分干净。耳之所闻,没有喧闹,没有繁杂,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惬意。英国的日落来的很晚,晚上9点的时候还能看见落日的余辉。

而如今,带着学到的知识,见到的世面和那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回到了祖国,心中总有一离别的伤感与回来的喜悦。

到英国的第一天,虽然大家都经过了十一个小时的飞行,五个小时的长途大巴到达了普利茅斯大学,但很多人都略显疲劳,大家各自冲回宿舍,搞定各自的事,各自睡下了。

随后几天我们,我们上午上课,下午有时由学校的教授的专题讲座,例如,海洋污染,海洋安全,让我们受益匪浅,有时组织的游览了德文郡的著名景点,例如:达特茅国家公园,德文郡首府埃克斯特,港口城市达特茅斯,这让我了解了德文郡当地的一些民族文化,并在照片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而后的几天,我们了解了英国的教育机制和英国大学的学业制度,他们一年有接近一半的时间在放假,但是他们的假期里会有很多自主学习的任务,必须要花时间去找资料,自己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这为我们出国求学打下基础。还有英国各地的习俗,最重要的是他让我们有了开口和当地人对话的机会,这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还增长了我们开口说英语的自信,这大大提高了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最后一个周末,我们去参观了英格兰最大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伦敦。在伦敦的街头,果然不出我们所料,人满为患。但一眼望去,正宗的伦敦人没有几个,满街都是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有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阿拉伯人,穿着披纱大袍;有黑黝黝的非洲人;有相当多的印度人,他们是英国的殖民,进英国无需签证;有欧洲周边国家的游客;时不时地还可以看到中国人。在伦敦我们去了大英博物馆、塔桥、伦敦眼、大本钟、白金汉宫、格陵公园、海德公园等著名景点。

在英国的30天里,我学到了许多,与其说这四周是旅游还不如说是学习。我们遇到了很多英国人,无论是苏格兰人、英格兰人还是威尔士人,他们都很绅士,很有礼貌,很爱助人。我们锻炼了自己的口语。我们学会了自己独自生活,做饭洗衣。我们了解了一个不同于我们祖国的国家。我想文化、社会、文明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比如在英国大多是平房别墅,吃饭排队从来没有人插队违反规定,街道上基本看不到路人留下的垃圾,服务周到,仔细,细心,从不厌烦,面带微笑,慢慢讲解直到你懂为止,学校的老师总是以鼓励为主,从来都是笑着说:“yes it’s good , lovely.”这些为我以后的出国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觉得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次英国游学。感谢学校和父母给我这次机会。

船舶102

杨新杰

篇2:英国游学小结

近年来,利用寒暑假参加国际游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国际游学人数已达65万人次,市场规模达195亿元,同时每年正以20%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其中美国游学和英国游学最受欢迎。此外,大批量的游学机构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约束,导致国际游学市场稂莠不齐,游学机构层次不一,选择哪个游学国家以及如何选择靠谱的国际游学机构成了家长们的难题。

美国和英国是热门游学选择

记者走访了新东方、西地球、世纪明德等权威知名游学机构,了解到,在众多国家和地区中,美国一直是最热门的游学国家,其中,2017年去英国游学的学生比例有所增长,美国游学与英国游学的学生人数占到总招生人数的六成以上。

其中,西地球国际游学的负责人建议,想要参加寒假游学的学生们可以选择美西地区的游学线路,因为气候适宜,而且寒假期间美国中学不放假,可以插班美国课堂,深度浸泡,真正体验一把地道美式教育。

选择游学机构的五大攻略

2017年暑假国际游学高峰期间,有不少家长投诉报名的游学机构收费不透明,报名之后才发现还有各种机票费、签证费,出国后还有购物费、住宿费、景点费等;有的家长还反映实际游学线路与报名时给到的游学线路不符等,各种纠纷让家长们烦恼不已。

西地球国际游学负责人介绍说,如果家长无法判断一个游学机构的真正优劣时,可以通过一些角度来判断机构是否靠谱,在机构性质、产品与线路、费用、安全、品牌等方面进行筛选和甄别。

1.机构性质

一般游学机构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旅行社开拓的游学市场,这种多数是迎合家长的喜好,以“名校游”为噱头,以游为主,很难兼顾到学。但因旅游公司的机票和酒店成本有优势,相对价格实惠。

另一类是教育机构的游学项目,以教育出身,能从教育和学习的角度去规划或者选拔线路,在“学”上有保障,线路也更深入。缺点是在游上考虑的不一定多,所以这类线路收获比较多,缺点就是价格不便宜,做的比较好的如新东方、西地球、启德等。

2.产品线路

选择好的国际游学机构还要看线路,有些线路是以“游为主,学为辅”,有些机构以“学为主,游为辅”,所以线路选择很关键。家长可以仔细查看各个游学机构的推出的线路,结合孩子的兴趣自己自行判断。

3.收费透明

一些不正规或者缺乏经验的机构,往往会在费用上含糊其辞,想先拿下客户再说,还有一些机构确实没有经验,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其他的费用。

一般来说,正规的机构会在网站或者手册说清游学过程会发生的所有费用,并列明线路的报价,包含和不包含的费用,方便客户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大家要仔细查看机构官网或与销售人员核准费用,必要时还需要以合同的方式进行约定。

4.安全保障

送孩子去国际游学,安全是首要,多数实力强的机构在安全上都会有一定的措施,比如说购买境外医疗意外保险、安排有经验的领队、24小时的国内外紧急联系人等安全措施。

记者了解到西地球国际游学还会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GPS定位仪,家长在国内登陆手机就可以查看孩子的GPS轨迹,一旦发生意外可以马上联系国内外的24小时紧急联系人,即时掌控孩子的安全情况。

5.品牌实力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而言,可能没有太多的精力或者能力在短短的时间就去甄别机构的实力,比如可以百度搜索公司品牌,查看官网,从网站的内容和设计感受公司实力;百度搜索品牌,看是否有相关的媒体报道品牌的权威性;百度知道搜索品牌,问答重口碑不错,说明机构是值得信赖的;机构总部坐落北京、上海的要比内地其他城市的国际化视野更好一些。

篇3:英国游学小结

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实施教育?为什么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将近20年的一线教师,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外许多名家都对教育给出了不同定义。孔子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 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 充实生命, 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综上所述,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帮助人能更好地生活, 帮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离不开生活, 教育是从道德、能力、情感、思想等方面完善生命个体, 帮助生命个体更好地体验这个世界。然而, 当前教育达到这个目的了吗?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我国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有幸到英国学习交流, 感受到了两国教育的不同。

二、个人视角下的英国教育的现状

一个国家的教育优劣状况直接体现在国民的基本素质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 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英国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 人的塑造。

在英国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Excuse me (抱歉, 打扰一下) , I’m sorry (对不起) , Thank you (谢谢你) 使用的频率之高, 人们对规则和秩序的遵守与国内差别很大, Queue (排队) 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每个人都尽量做到不妨碍别人;稍有打扰到他人, 就会感到不安并道歉。

这得益于英国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 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 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 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 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英国人还有个观念, 即“道德是被感染的, 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 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道德准则, 而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 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 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 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 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 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学会照顾自己, 同时注意不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 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西方其实有很相似但更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到处渗透这一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教育下, 英国绅士 (gentlemen) 和女士 (ladies) 成为英国人的标志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这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2.“材”的培养。

在英国学习期间, 实行小班教学, 每个班不超过20人。groupwork (小组活动) 和presentation (现场讲解展示) 经常让我们忙到顾不上休息, 老师在课堂上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称为input (输入) 。之后, 要求我们对学到的理论或技能进行运用或展示, 称为output (输出) 。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去图书馆查资料, 弄不懂的就要和老师讨论, 没法蒙混过关。英国的图书馆功能区分很细:资料查阅室、复印打印室、研究室 (不可以讲话) 、讨论室 (可以交流) 、学习室 (可以小声交流) , 咖啡间 (沙龙) 。工作人员不像我国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一样坐在办公室里, 他们全部在前台, 随时为你服务。藏书及学术期刊更是丰富和先进, 图书馆里的资料都是学习资料, 是课本, 是课外导师。在教学过程中, 英国的教师课堂上可以随时联网, 使用网上资源。可以随时根据学生或自己的需要打印资料, 制作handout或其他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教室四周的张贴版可以张贴和展示学生或教师的作品或资料, 桌椅是活动的,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由组合。总之, 教师教学是绝对受到重视和支持的。

显然, 英国教育以能力教育为主, 注重独立思考和分析;小班授课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怀, 尊重个人之间的差异, 因材施教。英国大学没有统一规定的教材, 学生也没有固定的课本, 学生的课本是整个图书馆里的书。导师会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内容教学。在课堂和讲座之余会经常安排一些小型的、非正式的小组指导, 学生可以与教师自由交换意见和观点, 这也是一个鼓励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过程。英国大学的考试不是太多, 但学生大量的课程作品项目 (Coursework) 和现场讲解表演 (Presentation) 及其锻炼动手能力。这样在英国教育的熏陶下, 学生不仅能全面掌握学科知识, 而且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管理。

英国教育管理给予教师自主权和教学上的支持重视。教育管理者认为教育不可能改善, 除非挑选优秀人才教书, 除非给老师不断支持和专业发展机会, 老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花费, 而是投资。

短短的学习生活, 无法让我们全面感受英国的教育教学管理, 但有种“窥一斑知全豹”的体验。在英国学习期间, 教师进行教学, 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培训项目的质量, 教学管理非常具体。项目开始前的问卷调查、学习期间对每门课程、每个班学习状况的了解, 项目结束与学生的座谈都是项目负责人亲力亲为, 每天都能见到项目负责人在跟教师交流情况。教师对教学状况的反馈非常及时, 教师们每天相互沟通教学情况。除此之外, 三个班级还配备了三名年轻的social organizer (管理员) , 负责教学外所有社会活动的组织。分工非常明确, 教学、社会活动、管理, 各司其职。这不仅杜绝了人力的浪费, 而且出了问题互相推诿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生。教师教学是中心, 其他人员和设施、活动都围绕教学提供支持和配合, 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得到了保障、监管和支持。

三、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反思

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 中国游客的素质有时候会令人汗颜。而回国之后在教学方面的尝试也让笔者感受到:改变我国教育现状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从教育的理念入手, 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审视我们办教育的方法。在英国的学习交流中, 笔者感受到英国教育是以师生为中心的。即便如此, 西方教育改革者认为当前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师生的需求, 仍然对教育现状感到忧虑, 提出:不能靠改革 (reform) 教育体制扭转教育质量不高这一局面, 需要对教育进行一次深刻的转型 (transform) 。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在亲历英国的教育教学后, 笔者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回国后也试图进行改革, 深切感受到进行教学改革的艰难。笔者参照西方教育改革者提出的观点, 结合我国教育现状, 对我国进行教育转型提出一些建议。

1. 改革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是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从小学的《品德与社会》, 中学的《思想品德》, 高中和大学的《政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导也贯穿始终, 可是效果如何呢?一个到中国来感受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美国年轻人被问到他对中国的感受时说:I don’t know. (我不懂他们。) They are aloof. (他们很冷漠。) They do not care. (他们不在意你的感受。) (注:他举例说人们挡着你的道却无视你的存在。) 据对我国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排队观念的调查, 笔者发现学生在小学阶段排队意识最强, 而大学阶段最弱。如果说我们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 那么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道德意识应该是逐渐增强的, 可是调查结果相反。

西方教育者认为道德不靠教导。没有规则就没有道德。有规则、没道德, 久而久之, 道德自会成型;有道德、没规则, 久而久之, 道德亦会沦丧。在我们的教育中, 加强具体的社会秩序规则的建立, 减少空洞的道德说教。在日常生活中, 加强规则的执行。排队、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诚实守信等基本的道德准则应该融入日常生活中, 学校、家庭、社会需要一起努力, 将这些作为规则来实施, 违反了规则必须受到惩戒或提醒, 而不是全社会默认和容忍一些恶习。比如建立信用档案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方式。孔子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我国对于道德的教育要落实到“做人”上, 也就是将人的行为、人对规则的遵守情况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高尚与否的标准, 而不是看一个人对道德学习了解了多少。必要时, 可以强制性地执行一些规则, 引导人们逐渐自觉遵守规则。

2. 教学与学习个人化,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西方教育改革者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体系应该吸引学生, 重视好奇心、个别性、创造力, 才能让学生想要学习。长期以一种工业化的方式管理学校, 这种管理方式把学生看做一个个的零件 (mechanism) 。其后果是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得不到尊重, 生产出来的是同质化的“产品”。我们应该应用农业化的思维模式思考教育。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organism) , 他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和气候。农民的任务是保证种子拥有最佳的生长环境, 校长亦然。

我国目前取消一些学校, 合并一些学校, 进行资源整合、大学扩招, 每个自然班的人数动辄40、50人, 何谈因材施教?由于班级人数太多, 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比如, 在英国学习时经常需要做的presentation (展示) , 20人的班级每组4人, 5组效果还不错, 可是到了国内, 10多组展示会占据课堂太多时间, 教师为了进度更多时候选择“满堂灌”, 这样, 枯燥乏味的课堂教育和标准化的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才能。我国有学者质疑:我们的教育质量在提高吗?笔者接受基础教育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 每个班人数很难超过20人。而现在, 在一些乡村地区, 撤销一些学校之后每个班的人数也是几十人。不是我国的教师太多, 而是教学班级太大,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过剩是一个假命题。据笔者了解, 目前很多城镇小学教师每周课时甚至只有5节, 一方面, 教师工作量不够, 另一方面, 班级太大无法实现小班教学, 更谈不上重视每一位学生。为何不合理利用师资, 将班级规模在现有条件下相对缩小呢?学习资源缺乏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 我国大学校园比英国大, 图书馆建筑恢弘, 可是图书馆服务几乎没有, 功能少, 藏书陈旧。

3. 提升教师地位, 将自主权还给师生。

在我国, 教师地位比几十年前的确有所提高, 但是学校行政化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一直是自上而下的, 政策往往是通过管理者的会议决定的。然而, 教育并不是在会议室进行的, 而是在教室和学校进行的, 老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如果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就会产生问题, 必须把自主权还给他们。当前, 普通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教师是否受到足够重视不仅从收入高低上可以衡量, 教育教学设备的配备是否以师生的需求为标准也是一个参考值。师生需要怎样的教室和设备?根据笔者调查, 在被问到“你是否会将学习到的教学活动进行使用时?”一半教师给出的回答是“偶尔会用, 坚持不了”, 原因是几乎每所大学对于教师打印活动材料都没有提供设备支持, 甚至是因为“教学经费有限”, 教师只能尽量少用打印材料和活动材料。总之, 教师获得的支持不够, 没有自主权, 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二十一世纪, 资讯日益发达, 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交流更加便捷和深入, 我国教育转型是必然的。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尊重每个学生, 发掘每个学生的天赋,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天分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教育才回归了本来面目———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志全, 李跃进.从英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看教育的传统与变革[J].宿州学院学报, 2006 (02) .

[2]李霞.自由教育通往理想人格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1) .

[3]郭三娟.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0) .

[4]张俭民.论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2) .

[5]潘正初, 肖娟.自由:教育的最高追求[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篇4:英国游学札记

寄宿家庭里的女主人

剑桥(Cambridge)是一座美丽、宁静、典雅的城市,8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一代代勤俭友善而又优雅的英国人。在剑桥游学期间,我们师生40人全部寄宿在当地英国人的家里,与寄宿家庭二十多天的相处,让我们大家都感受到了英国人的热情友善。

我和小罗老师寄宿在Niky的家里。Niky是我们寄宿家庭的女主人,也是家里唯一的成员。她身材高挑,衣着时尚,飘逸的大波浪金发自然地垂挂在肩上,若不是眼角眉梢那几条若隐若现的鱼尾纹,你很难猜到她已经五十多岁了。Niky有一辆挺好的小轿车,但为了环保,也为了省钱(在英国乘坐巴士挺贵),她每天都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上班。头戴一顶西瓜皮似的安全帽,利索地跨上自行车,然后回首对我们朗声道一句“Bye bye, see you later”,每天早上活力四射的Niky去上班的这一形象总让我觉得自己目送的不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妇人,而是一位可爱的妙龄女郎。

傍晚下班回家,Niky把自行车往后花园一搁,便立刻到厨房为我们准备晚餐。刚来的几天,我饮食不习惯,沙拉青菜、肉酱意粉,吃了我只想吐。Niky见我食欲不佳,就变着花样弄晚餐,今天是炸鱼炸薯条,明天是比萨,有时还煮米饭。她很细心地留意我的食量,看到我对某种食物吃得津津有味,第二天便会立刻去超市再买回来。一般的英国人家庭厨房都很干净,绝无油烟。可是Niky却不大计较,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自己下厨煎炒鸡蛋或蔬菜。有一次,我们煮菜的油烟弥漫了整个厨房,我们很过意不去,一个劲地向她道歉,她却不太在意,笑意盈盈地说“Not at all”。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她第二天竟然也学着炒了一碟青菜给我们吃(英国人吃青菜都是生吃的),炒得还蛮香,我们都称赞她是中国大厨。吃饭时我们邀她一块吃,她连连摆手,其实她并不爱吃炒熟的青菜,全是为了我们。从此,我们再不提炒菜了,无论她做什么晚餐,我们都尝试着吃,还尽量吃完,一来是怕浪费,二来也是尊重她的劳动,让她高兴。

Niky是个开朗的人,很爱笑,只要一说话,总是笑声朗朗,感染力很强。因为我不会说英语,我和Niky的沟通,主要通过小罗翻译,这挺不方便,因此我和Niky语言交流不多。但无论我做什么,她对我总是说“Good Good”,同时还伸出大拇指。刚来的时候,我还真以为自己有多棒哩,后来发现这只是她友善的表示而已。于是我也常用这种方式对她,无论她为我们做了什么,我都笑着,伸出大拇指,用略带夸张的声音说“Good”“Thankyou”。这样的手势和赞扬鼓励,把我和她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在二十来天的相处中,尽管我们语言不通,但我们的关系就如这里的旭日一样温馨。

在剑桥与Niky一样热情友善的寄宿家庭还有不少,有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在寄宿家庭得到了家庭所有成员的真诚相待,有的主人不仅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还主动询问他们在贝勒比斯学校(BellerbysCollege)的学习课程,告诉他们,如果学校哪些课程设计不合理,可以向学校提出建议,说这是我们同学的权益。因为彼此之间相处融洽,游学结束与寄宿家庭临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有的寄宿家庭还赠送果酱等礼品。

英国的天气是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一瞬间就会倾盆大雨。但我要感谢Niky和与Niky一样友好的英国朋友们,因为在剑桥的日子里,他们的热情友好使我和我的许多学生每天都有沐浴在阳光里的温暖感觉。

祝福Niky,愿你永远快乐!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守纪、谦让有礼,这是有口皆碑的,比如过马路不闯红灯,上巴士不争先恐后,这些他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还是令我们不少中国人赞叹不已。

但那天在马路上目睹的一幕,就不仅仅令我赞叹,还令我对英国人油然而生敬意了。

那天,我行走在火车站通往剑桥市中心的一条马路的行人道上。马路上行驶的车辆虽不算繁忙,但也川流不息。我一边走着,一边看四周的风景。忽然,一辆City 3大巴在距离我十几米的站边戛然停下。而与我相距二十几米处,有一个约摸50多岁,腿脚不甚灵便的矮个子妇人,正牵着一条大家犬从人行道上缓慢地向大巴走近。她走得极慢,脸上似乎还有一些犹豫之色。大巴稳稳地停靠着,司机没有催促她,车上大约有20多位乘客,所有的乘客也都静静地等待着这位妇人。大约二三分钟后,从车上走下一位60多岁高高瘦瘦的老人,他从容地走到妇人身边,搀扶她,想帮助她上车。可是妇人向车上仔细地张望了一下,又向司机询问了几句什么,然后连连摆手,并说“Sorry Sorry”。看她的表情和手势,我估计City 3不是她要坐的车。那位搀扶她的老人得知她不上车后,便从容地走回车厢,待他坐稳后,司机才缓缓启动车子开走了。整个过程,至少耗费了六七分钟,但自始至终,我没有看到一张焦急不满的脸孔,也没有听到讪笑声。

我就这样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一幕,我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在国内,在“时间就是金钱”和“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成了共识的广州,这样温馨动人的情景是罕见的。为了一个普通的妇人和一条家犬,司机、老人、乘客,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所谓的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今天常说的文明和素质。只是这样的文明和素质早已渗透到了英国普通百姓的骨髓,并成为日常的一种行为习惯。然唯其如此,才更令我动容,并让我油然生起深深的敬意。

泛舟康河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再别康桥》这首优美的诗歌让许多中国人爱上了诗人徐志摩,也爱上了那遥远的康桥。记得在多梦的花季,灯光下我第一次吟诵这首诗,少不更事,不懂得夏虫的沉默,更不明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的洒脱,但那一夜,梦中的自己竟然也“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来登上了七尺讲坛,语文课上,每次讲到《再别康桥》这首诗,我都有与梦中情人相见般的欣喜,那深情的诗句,那缱绻的情怀,总把我的思绪带到那金柳依依、柔波绵绵的康河。即便已过不惑之年,我还是禁不住要用想象的彩笔在自己的心底细细勾画那令人神往的康河的身影。可是,无论想象的彩笔多么绚丽,勾画出的康河的身影总是模糊的,我心有不甘。

“这条小河就是康河?就是剑河吗?” 7月17日晌午,我和我的学生们来到了剑桥,面对一条宽约50多米,河面上漂浮着一些水草和浮萍的小河,学生发出了这样的质疑。我环视河岸,只见岸边有几棵柳树,但柳树的枝干很老很粗,没有“夕阳中的新娘”的一丝韵味。岸上熙来攘往的游人,似乎在提醒我们,这是一条给当地船夫挣小费的河,它没有诗意,没有诗人的影子。我的兴奋之情陡然落到了河底。

上船吧,领队吆喝着。我和4个学生跟着一个船夫悻悻地登上了一艘小木船。其他的同学也都三五成群地分别上了其它船只。我们的船夫是一个头发卷曲的白人小伙子,身材健硕,穿着一件白恤衫。招呼我们坐好后,他很郑重地给我们打了声招呼,便将小木船划离了喧嚣的河埠头。河水渐渐清澈起来,一簇簇在河里浮动的水草清晰地映入我们眼帘。“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知是哪个学生“诗兴大发”,矫情地吟诵起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杂草”,哈哈哈……另一个顽皮的学生竟然篡改了诗句。孩子们很快就用笑声感染了彼此,刚才那份失落和惆怅瞬间荡然无存。

康河绕着剑桥镇蜿蜒流淌,河的两岸,一边是一栋栋爬满青藤的石壁校舍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古老教堂,一边是垂柳依依、青葱翠绿的大片草坪。 船行渐远,我惊喜于岸边的柳树越发浓密,柳枝轻垂向水面,和风吹拂,沾着水滴的绿柳轻舞飞扬,像翩跹的舞女。一会儿,阳光直泻而下,柳叶儿顿时金光闪闪,披着光彩的柳条,俯首低眉,含情脉脉。呵,夕阳下的新娘又该是怎样一番情致?多情的徐志摩一定沉醉于霞光里婆娑的绿柳了。

我们的小船行驶了二十多分钟后,就远离了其它游船,流淌不息的康河上只有我们的小船在自由自在地飘荡。同学们拿着相机仔细地捕捉一个个美景,没有人说话,除了潺潺流动的水声和偶尔传来的鸽子“咕咕”的叫声,我感到安静极了,我忽然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此刻康河是属于我的,而我也完完全全属于康河。

“看,那是国王学院的教堂,有好几百年历史了。”突然船夫打破了寂静,用一口纯正的颇有穿透力的英语给我们介绍。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座气势恢宏的古朴建筑呈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惊讶不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巨人,屹立在康河边,让人肃然起敬。当我们从船夫的嘴里得知徐志摩当年就在这个学院求学后,我们师生都兴奋不已,年轻的诗人为这座古老的学院增添光彩,我们不觉也自豪起来。有学生询问船夫是否知道徐志摩写的诗,他朗朗而笑,说这里的人都知道,有的还会背几句。他还告诉我们,去年国王学院在国王桥畔,柳树近旁的草坪上安放了徐志摩诗碑,碑文上刻着《再别康桥》一诗的开头和结尾各两句。诗人和他的诗成为了剑桥和中国联系的纽带,这又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我再次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撑长篙的小伙子,下意识地想把他与那个“向青草更青处慢溯”的浪漫多情的诗人联系起来,希望现实能与那久远的历史在此时的康河上交汇。可是这怎么可能呢?我不禁哑然失笑。

将近一个世纪了,时光荏苒,岁月无情,诗人早已消失在他迷恋的土地上,然而诗魂长存,康河的柔波和水草,康河的夕阳和金柳,康河畔古老的学院……全都烙上了诗人的爱恨情愁。我们挥一挥衣袖,能与云彩作别,却无法割舍下诗人留在这片土地上,留在这条康河里深深的爱。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小船靠岸时,我回首康河,轻声吟诵起这不朽的诗句。康桥,给予了诗人爱、自由和美的洗礼,她必将也会给我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作者单位:华南师大附属中学)

篇5:英国游学体会

第一部分:英国给我的总体印象

2013年3月10日凌晨6点50分,我们一行八人带着领导的嘱托和老师学生的期待,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经过近20小时的飞行,(在迪拜转机,并短暂休息)终于当地时间在晚上9:00点钟到达了曼城机场。

尽管经过了进20多小时的旅程非常疲劳,但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心情还是非常激动,对即将开始的行程充满了期待,我们八人分组被安排到四家home stay居住,从房东来接我们那一刻起,我们开始认识英国。

一、英国人做事认真、严谨给我上了良好的一课。

英国房东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取完行李已经接近晚上10点了,长途旅行让我们疲惫不堪,我们迫切希望有地方休息,home stay的房东了来接我们,我的房东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当她得知我们需要乘坐公交车去上课时,非常严肃告诉我们不可以,并找接洽的公司负责人米歇尔协调,她态度坚决的说我们必须乘坐火车到市区,她负责明天买好我们的火车票。上车后她解释说,她住的地方是农村,坐公交车比较远,而且不安全,那里曾经发生过事故,最安全的方法是坐火车,她要对我们的安全负责。听完她的解释,突然对陌生的老人产生了敬意。在以后的一周,每天晚上她都会认真的给我们核对行程,计算我们起床、吃早餐、出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睡觉前还再一次叮嘱,不要起晚了,好像我们的事就是她的事。一次,我无意 1 中问到土豆的价格,她竟然把橱柜里的四种土豆一一向我展示,哪种土豆产自哪里,价格几何,看着老人的认真劲,更加深了对老人的敬意。

特顿中学的戏曲表演更震撼了我。听课的第一天,我们听了一节戏曲课,老师带领学生在排练话剧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这段历史我是了解的,二战中希特勒大量屠杀犹太人。可当我看到孩子们排练时的认真劲,还是被震撼了,希特勒没来之前,犹太人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可希特勒上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孩子们表演希特勒指使盖世太保屠杀犹太人时,犹太人发出了痛苦的声音,他们被砍、被杀、扑倒在地,孩子们表情严肃、认真,没有一个孩子溜号,没有一个人嬉笑,配以悲伤凝重的音乐,仿佛又回到了那恐怖的时代,心都被揪紧了。那些孩子的认真劲深深打动了我。想想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在想办法“糊弄”,糊弄群众、糊弄领导、糊弄学生,有太多的事在糊弄中不了了之。英国人的认真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英国人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肃然起敬。

火车是一个流动的图书馆。由于我们住的地方较远,我和孔老师有幸乘坐火车上下班,我们乘坐的是比较小的火车,只有7节车厢,第一次乘坐小火车,感触颇深,一是英国所有的报纸都是免费的,候车室好多乘客都会取一份报纸来读。二是多数乘客在有序的上车后,都会从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书来读,整个车厢非常安静,像是一座流动的图书馆。英国有非常多的图书馆,都是免费开放的,每个英国人每月都可以凭借书证免费借阅28本书,牛津大学就有104个图书馆。2 英国人的阅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道晚安时,都会看到房东太太会在灯下阅读,这一习惯直接提升了英国人的整体素质。可回头看当代的中国人,好多人都心浮气躁,有点时间都在忙着觥筹交错,忙着成名、忙着挣钱,追求短期效应,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一点书,提升和完善自我,都说书籍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一个民族如果不读书,即使经济发展了,那也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民族整体素养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

三、英国人交通秩序和文明礼仪

英国的交通非常有序,这让我们团队中深受交通拥堵之苦的人们(同行有来自北京新东方的领队)非常羡慕,双层巴士是英国的特色,几分钟一趟,非常方便,加上地铁、轻轨、小火车英国的交通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即使在伦敦市中心,也没见怎么堵车,大家上下车自觉排队和展示买票。在中国我最害怕的过马路,在英国完全不是问题,车会自动让着行人,行人过马路会摁路口的指示灯,等灯变绿了,所有车辆会自动停下来,行人非常安全。一次参加小学在教堂举行的复活节活动,需要孩子们穿过马路到教堂,看到孩子们过来,司机们远远的停了下来,至少距离孩子们有50米,一直等到孩子们有序的过完了马路,没有人抢过,没有人鸣笛。看看每天在我们学校门口乱停乱放、横冲直撞的私家车、出租车,不免感慨。

英国人的文明礼仪。英国人不愧被称作绅士、淑女,在任何场合他们都会自觉排队,商场结账、景点拍照、餐厅用餐、上下车,排队意识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有序的排队可大大节约时间,提升城市 3 的文明程度,同时还会减少很多摩擦和冲突,真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让排队也成为我们自觉的习惯。

四、真诚付出,我学会了与英国人相处。

孔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伙伴,在十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刚到英国的时候,有些自卑的我不太会主动和房东说话,可孔老师却可以主动和房东聊天,她总是很亲切的称房东太太为dear,老人家非常受用,说实话,刚到那里时,我们很不习惯他们的饭菜,可是我们没有不开心,我们努力去适应,去体验。房东太太做好饭,我们认真去吃,真诚的赞美很美味,邻居送来了鲜花我们会大声赞美很漂亮,渐渐地,房东太太对我们越来越好,甚至问我们可不可以多留几天,送别那天房东太太非常不舍,和我们拥抱送别之后开车走了,可一会儿又把车倒回来再次和我们道别。半个月后,我们学会了主动和英国人打招呼,学会了对陌生人微笑,我们知道不管在哪里,真诚的付出,多一些对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回报你的一定是微笑和鼓励。

第二部分:特顿中学的学习感受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训。校训简单,但意义深刻,反映了英国的教育理念,creative、successful、happy即有创造力的、成功的、和快乐的(我宁愿把它翻译成幸福感),虽然创造力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但事实是学生的创造力正在一点点的抹杀,我们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按照照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按我们的期待来思考和生活,忽视了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主体,我们很少关注孩子在想什么,孩子需要什么,4 这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有的老师缺乏对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用严厉的措辞来训斥和羞辱学生,直到孩子们成为一个个听话的流水线上“合格”的产品,创造力被抹杀殆尽。另外,在他们的教育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缺乏的,那就是快乐,施教应该是快乐的,接受教育的人更应该是快乐的,可中国的教育往往忽视这一点,只在乎知识,孩子们本身生活的是否开心,都应经被分数挤到极不重要的位置去了。

学校吉祥物。学校的吉祥物是海豚,在校园的墙壁上,围着可爱的海豚图像,我看到这样的词汇helpful(乐于助人)、fun(有趣的)、friendly(友好的)、thoughtful(有思想的)、strong(强壮的)、intelligent(聪明的)、team player(团队精神)、considerate(体贴周到的)、they are a family(学校就是一个家庭)。虽然我的翻译不一定准确,却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德育是这样润物细无声,面对各种可爱的海豚造型,你怎么可能排斥和抗拒呢?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育人于无形,我想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去尝试呢,一定好过刻板的说教。

我在孩子作业本的扉页上上看到这样的话,是学校写给孩子们的:I try(我尝试),I persevere(我坚持),I achieve(我收获)。比起孩子必须考第几名,考多少分来说,可能孩子会更自信和开心一些,压力小一些。

第二、严格的管理。

一般人以为英国的课堂是宽松和自由的,思想的确是自由的,但管理并非松散的,从手机的管理可见一斑。每位老师和学生进入教 5 学区必须要刷卡,教师还要签到,带上工作证,最让我们惊奇的是他们的学生在学校不玩手机,也不带其他的电子设备进教室。他们的教学区手机是屏蔽的,只有在老师休息室才有通讯信号。学生上课玩手机应该是中国的学校非常头疼的问题之一,在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第三、精心设计的课堂

他们的课堂看上去比较随意,他们几乎不用统一的教材,其实他们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只是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借助的工具、课件的设计,完全由教师来完成。这样教师课下要有大量工作去做。我们曾问过他们,怎样让孩子对学习始终感兴趣?他们说老师首先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话题,并查找感兴趣的资料,比如举例时他们经常会提到贝克汉姆,并正确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其次通过阅读让孩子们不断探索。最后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是最关键的,每堂课都是有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要通过深层次的学习和实践,最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比如一堂地理课题目叫做《食物的旅行》。这里不做细致分析)内容风趣,有创造性,学生参与度极高。我想我们的课堂最大的问题在于过于教条,缺乏吸引力和创造性,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学生掌握的知识大多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缺乏学习方法,实践能力差。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引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职业规划指导。这是我在特顿中学看到的又一亮点,学 6 校每个月都会安排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职业规划指导。他们会请来社会上有名望和有成就的人到学校来对学生做职业规划指导,比如我们参加的一次就是关于医学方面的,学校请来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医学教授,医院的著名医生、护士,医学杂志的编辑,活动分组进行,每组都先简单做自我介绍,然后由学生来自由提问,孩子们大部分都提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做哪些准备才能从医?当医生需要面对哪些问题?你为什么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当医生需要哪些专业技能等等。而专家们不但了专业方面的问题,还用通俗易懂的话告诉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工作只有读了大学才可以从事;你通过读好的大学就会有更多机会找到感兴趣并能赚更多钱的工作;你能认识新人并可以交到更多更高层次的朋友。这种指导没有空洞的说教,非常直接和实用,我想对我们那些比较彷徨和即将报考志愿高三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

第五、注重尖子生培养。他们对尖子生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尖子生占到全部人数的10%左右,他们的尖子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尖子生,这些学生学校会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他们甚至会安排成绩优异的学科尖子生到小学去教低年级的孩子学习,来培养其专业特长。另一类是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学校会通过领袖培养计划,让孩子们担任社团的策划人、组织者,担任学生干部,锻炼他们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刚到学校时为我们介绍学校情况的就是学生中的佼佼者,这算是充分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做到了因材施教。

第六、学困生得到重视。学困生在我们看来都是不爱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可是,在他们那里这些孩子被称为“学习上需要特殊帮助的孩子”。在他们眼里,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对那些“学习上需要特殊帮助的孩子”,不会有歧视,相反学校会安排专门的老师,为这些孩子提供单独的辅导,费用将由政府买单,这好像和我们有些不同,在我们国家能够得到单独辅导的往往是尖子生而不是学困生。

第七、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老师充满激情,语气是欢快的,仿佛要和知识去赴一个美好的约会,问题是贴近学生的,老师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话,老师经常会蹲下来看孩子的课堂作业,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每个学生得到最多的是肯定和鼓励,没有训斥,没有冷嘲热讽,师生之间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我听到最多的话是great、super、excellent!我想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不带着偏见,不带着抱怨,真诚面对每个孩子,一定会有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两周的学习是短暂的,但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除了国情的差异,我们是不是还缺了些什么?例如尊重、认真、责任心、创造力,我们能做的真的还有很多。

第三部分:流落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宝贝

对于大英博物馆,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没去之前充满了期待,作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博物馆之一,藏品极其丰富。因此,我特意要求接待方在并不宽裕时间中挤出一个下午去参观大英博物馆。

篇6:我的英国游学见闻作文

20XX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英国游学夏令营。经过长达11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终于落地了,我们踏上英国的土地了,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下了飞机,前来迎接我们的汽车把我们带到了圣爱德华私立学校。学校的老师和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食物。美餐之后,疲劳了一路的我们倒头就睡。

第二天上午的安排是体育活动,老师带我们痛痛快快地玩了半天。下午则进行了分班考试,我凭借自己平时的`英语积累,分到了A班。在A班,我认识了英藉老师SoPhie。SoPhie老师对我们很好,我们都很喜欢她。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在英藉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各种丰富有趣的主题教学活动,比如体验英式下午茶,进行科学小试验,角色体验,等等。期间,学校还专门带我们参观了大本钟、伦敦眼等伦敦著名标志性建筑。其中我最喜欢大本钟,它富丽堂皇的外壁包住了巨大的钟表——世界上走得最准的表,我们还有幸听到它敲起悦耳的12点钟声。

我终于与我神往已久的剑桥大学相见了!校园里到处是绿绿的草地、茂盛的树木和古老的建筑,仿佛美丽的大公园。我们还乘船游览了剑河,穿过了十几座桥,最有名的是康桥,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描写的就是这里。

时间飞逝,我和同学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剑桥,离开英国,结束了这次有意义的游学旅行。这次旅行,我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英语口语,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照顾,独立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自理能力有了大大提高,我觉得我一下子长大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英国游学小结】相关文章:

英国剑桥游学感悟04-08

英国游学家长感受07-24

旅游学概论课程小结09-02

合肥游学--出国游学常见问题04-19

游学作文05-15

游学有感07-08

游学汇报08-26

国际游学方案04-08

青岛游学作文04-17

逍遥游学案05-12

上一篇:xx中学教代会制度下一篇: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