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2024-08-20

宁波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通用4篇)

篇1:宁波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宁波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甬编办发[2012]5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以下简称编外用工)管理,规范编外用工行为,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和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及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事财政管理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条 本办法所称编外用工,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使用并承担相关费用,履行一定岗位职责,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不编制内管理的人员(不包括服务外包、退休返聘的人员及季节性临时性用工)。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经费由县(市)区和开发园区保障的工商、质监、国土、规划、地税其编外用工委托各县(市)区和开发园区管理)。

条 编外用工管理坚持依法管理、总量控制、自主招用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分工

条 编外用工管理工作由市机构编制部门、人力社保部门、财政部门、用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协同管理条 市编委办负责机关和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编外用工计划的核准与下达,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合理从严确量。

条 市人社局负责做好编外用工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指导、督促编外用工单位执行相关劳动保障法定,并加强监督检查。

条 市财政局负责对机关和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经费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条 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并上报本系统机关和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编外用工计划,并对系统内编外用工进行监督管理条 用工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负责本单位的编外用工管理。具体负责单位编外用工计划申报管理、岗位培训和考核等。

第三章 岗位要求及用工方式

一条 编外用工的岗位要求原则上限于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辅助岗位和后勤保障岗位。

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依据《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采用劳务派遣、单位聘用等用工方式,使。

第四章 申报审核程序 十三条 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外用工实行计划申报、核准、备案的管理制度。涉及机关和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编外用办负责核准。

十四条 编外用工计划实行一年一报制度,每年8月底前用工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填写《宁波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表》,由主管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编委办审核。确有特殊原因需要另行追补的,须附书面材料说明原因。

十五条 市编委办提出编外用工计划,商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后,核准下达各部门(单位)编外用工计划。各部门委办核准的计划,做好人员招用等相关管理工作,并将实际使用的编外用工数于每年8月底前报市编委办、市人社。

第五章 经费保障

六条 各单位根据核准的编外用工计划结合实际使用情况,按现行经费渠道保障。

七条 编外用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得低于政府规定的当年宁波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用工单位要根据编外用工的岗以及岗位考核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的确定其薪酬标准和形式,可适当拉开差距,以调动编外用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六章 日常管理和监督

八条 用工单位或主管部门应建立编外用工考核制度,加强岗位考核,对违法违纪和考核不合格人员应及时解除劳派遣公司。实行劳务派遣的编外用工,由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公司共同负责考核。

九条

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公司均应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等规定,切实维护好编外用工的合法权益。

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的编外用工,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排本地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未就业人员。

十一条 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劳务派遣公司,必须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相应资质并在宁波注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十二条 市机构编制部门、人力社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共同协作,加强对编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定的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领导责任。

第七章 附则

十三条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编外用工计划由主管部门和用工单位自行确定,按照“谁用工谁出资”的原则,自行,并将实际使用的编外用工情况由主管部门在每年8月底前统一报市编委办备案。

十四条 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园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地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外十五条 本办法由宁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十六条

本办法自文发之日起执行。原《宁波市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办法》(甬人[2002]32号)同时废止。如法的,从其规定。

篇2:宁波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宁海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宁党办[2010]7号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编外用工的权益,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是指由机关事业单位聘用在临时性、季节性、辅助性或特殊岗位,以及少量因编制紧缺而招用的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的不在编工作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中的行政管理、涉密、财会、法人代表等岗位不得由编外人员担任。退休人员(除高级专家外)、辞退(解聘)人员不得聘为编外人员。

第三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应与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行统一管理、统筹使用,按照“编内为主,编外为辅,严格控制”的原则,充分发挥编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控制行政运行成本。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由机构编制、财政、人事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管理。具体用工指标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承办。

第五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继续实行计划申报(备案)、核准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原则上计划数不得超过本单位编制数的25%。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必须使用编外用工的,应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由用工单位或主管部门书面报告机构编制部门,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有关管理部门根据用工单位工作需要研究后提出具体意见,审批后下达编外用工指标。

第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计划实行半年一报制度。追加使用名额应向机构编制部门递交书面申请;未按规定程序申报编外用工指标的,一律不予办理。

第七条

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外用工采用服务外包和劳务派遣两种方式。

服务外包是指机关事业单位采取“花钱买服务,办事不养人”的办法,与有相应外包资质的服务外包公司签订服务外包协议,购买提供的服务来完成原来由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完成的工作。服务外包的岗位主要包括:保安(门卫、传达)、保洁、保绿、食堂、会议服务、维修、维护、理发等后勤服务岗位。

劳务派遣是指事业单位与本县劳务派遣机构签订派遣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后,由劳务派遣机构在核定的编外用工指标内,向用工单位派遣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

第八条

劳务派遣机构在县机构编制、财政、人事部门的监督指导下,配合用人单位,做好本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人事关系可由县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

第三章

招聘和聘用管理

第九条

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外用工,应当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使用编外用工指标申请,经机构编制部门同意后,在核定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指标范围内使用;不同类型岗位编外用工指标不得混合使用。

第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招聘,应当优先面向本县户籍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愿意履行机关事业编外用工义务;

(三)身体健康且能胜任岗位工作;

(四)具备岗位要求的资格或能力。

第十二条

劳务派遣机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与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一般实行一年一聘,合同到期需要继续聘用的,应及时办理续聘手续;若用人单位不再续聘,应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劳务派遣机构,否则视为愿意续聘。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工会关系、党团组织关系归属用人单位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考核由用人单位为主负责,在县劳务派遣机构的配合下,根据劳动合同组织进行,考核结果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续聘、工资发放、奖惩的依据。

第四章

工资待遇

第十三条

县编制、财政、人事部门核定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总费用,总费用由编外用工指标与岗位工资限额标准计算而成。用人单位按照“谁用工谁出资”的原则,费用自行负责,并纳入本单位部门预算。

第十四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岗位工资限额标准由县编制、财政、人事、部门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和编外用工岗位性质定期确定。

第十五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工资待遇由基本工资(含单位应缴的社保、各类补贴、加班费)和奖金二部分组成,工资待遇可在总费用限额内协商确定,但最低不得低于本县法定最低工资,最高不得高于本县社平工资的150%。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工资发放形式可由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协商。

第十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社会保险待遇。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纪检、财政、人事等部门开展编外用工情况检查,检查分定期检查、专项检查二种形式进行。

第十八条

机关事业单位在使用编外用工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实施服务外包或劳务派遣;

(二)违反第二条规定的;

(三)超指标(计划)使用编外人员;

(四)编外用工经费超额;

(五)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十九条

对出现第十八条的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督促改正;

(二)通报;

(三)在相应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项目中扣分;

(四)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

第二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工勤人员一律纳入编外用工指标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原聘用编外用工在合同期内的,统一移交县劳务派遣机构代管;合同期满后,因工作需要确需留用的,在核定的编外用工指标内,经用人单位和劳务派遣机构共同考核后可择优继续聘用,按规定与劳动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已取消的岗位或超过指标期限的,未经申请核准不再续聘。

第二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招聘聘用期少于6个月的临时用工人员的,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政府性投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篇3:宁波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青财文[2002]25号 青岛市财政局2002-10-2

3第一条 为逐步推进个人收入分配货币化,合理确定职工住宅冬季取暖补助标准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离休、退职人员。

第三条 职工住宅冬季取暖补助按照我市确定的集中供热期,由房屋承租人所在单位于每年11月份随工资一次性发放。

第四条 职工住宅冬季取暖补贴实行定额补助办法。按照我市房改政策确定的本人职务应享受的住房面积标准(使用面积)、用热收费标准和现行报销比例,确定补助标准和2002年定额补助数额。即:在职、退休人员定额补助标准计算公式:

本人职务应享受的住房标准(使用面积)×收费标准×单位应负担50%

离休人员定额补助标准计算公式:

本人职务应享受的住房标准(使用面积)×收费标准×单位应负担60%

第五条 实行职工住宅冬季取暖定额补助后,职工住宅冬季取暖费由个人交纳。单位不再报销职工住宅冬季取暖费。

第六条 原冬季供暖期每人每年应享受的冬季取暖费80元,继续执行,并随冬季取暖补助同时发放。

第七条 职工住宅冬季取暖补助从单位包干经费中解决,并按原渠道列支。

第八条 本规定自二00二年起执行。原文件与本规定有抵触的,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九条 有条件的区(市)和企业可比照执行。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后勤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并审核。

附:2002年市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宅冬季取暖费补助标准。

职工住宅冬季取暖费补助标准

一、在职 退休人员

正市1130元/人.年

副市、正局900元/人.年

副局790/人.年

处级680元/人.年

科级570元/人.年

科员及以下490元/人.年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00元/人.年

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80元/人.年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70元/人.年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90元/人.年

工人490元/人.年

二、离休人员

正市1350元/人.年

副市、正局1080元/人.年

副局950元/人.年

处级810元/人.年

科级680元/人.年

科员及以下590元/人.年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80元/人.年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10元/人.年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80元/人.年初级专业技术职务590元/人.年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工人590元/人.年

篇4:宁波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市属事业

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甬政〔1999〕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市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宁波市市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第三条 第三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内容包括:机构名称、性质、隶属关系、职责任务、级别规格、领导职数、内部机构、编制员额、人员结构比例、经费预算管理形式等。

第四条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市级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企事业组织举办的国有事业单位。

第五条 第五条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编委)及其办事机构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编办)负责市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管理体制和管理原则

第六条 第六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七条 第七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市编委及市编办(以下统称市编制部门)承办,主管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审批,市编制部门一家行文的制度。

第八条 第八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遵循如下原则:

(一)统筹兼顾和调控的原则。市编制部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发展规划与计划,按计划审批机构编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指导、协调、管理、服务于事业单位,实现政府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总量调控。

(二)科学合理的原则。按照精简、优化的要求确定人员结构比例,限额设置领导职数,有效使用编制。

(三)动态管理的原则。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发展变化的需要,适时调整事业单位的规模、结构、形式,对工作任务长期不足、工作任务转移以及业务相近、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及时载并机构、核销编制。

(四)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除教育单位和少数需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外,积极鼓励其他事业单位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减轻财政负担,逐步做到经费自给。对财政拨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事业单位,严格控制其编制员额。

第九条 第九条 各有关部门必须在市编制部门批准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数额内下达人员计划和工资基金计划。

第十条 第十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事业编制数额和人员结构比例内调配人员,接收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招收合同工等。

第三章 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设置及其编制配备,应根据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社会发展需要和财政状况,综合平衡,精简高效。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设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规范的机构名称;

(三)明确的举办主体;

(四)确定的职责任务;

(五)合法、稳定的资金来源;

(六)适宜的工作场所。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设立学校、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须经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认证资格后,再向市编制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的设置形式有独立设置、合署办公等。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级别规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不高于其主管部门内部机构的规格。依据事业单位的规模、职责任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隶属关系等,可分别确定为相当于行政局级、副局级、县(处)级、副县(副处)级、科级、副科级。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相当于行政副县(副处)级以上(含相应工资标准)、人员编制超过十五名、任务较重的事业单位,可设置内部机构,但不得设三级机构。

内部机构的人员编制一般不少于五人。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行政领导职数应按规定的标准配备。专职党委(总支,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和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领导干部按有关规定配备。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行政领导职数按下列标准配备:

(一)市直属事业单位领导职数一般不超过三职;

(二)市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编制十名以下的一职;编制十一名至二十名的不超过二职;编制二十一名至一百名的不超过三职;编制一百零一名以上的不超过四职;工作任务特别繁重的可增设一职。

每个内部机构的领导职数原则上设一职,特殊情况可配备二职。

学校、医院等单位的领导职数配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采用编制定员标准、审批编制方案等办法进行核定。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核定事业编制的依据:

(一)承担职责任务轻重、繁简;

(二)编制员额比例标准;

(三)财力情况;

(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情况。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增加事业编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职责范围扩大;

(二)工作任务增加。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按其职业和工作岗位分为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除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单位依据已有的定编标准和规定比例配备人员外,其他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一般不超过编制总人数的30%。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第四章 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权限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审批程序:

(一)事业单位的设立、撤销、合并、更名、编制配备(不含放权单位),有财政补助收入或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的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等事宜,由其主管部门提出专题报告,并提交有关文件和论证材料,报市编制部门审批;

(二)市编制部门对增加机构编制的经费来源,应征求市财政部门意见后再进行审批,经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按市财政部门同意的经费渠道执行。

(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分别由市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会同市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审核审批资格条件,其机构和人员编制由市编制部门审核审批。

市直属事业单位及其他重要事业单位的设立,经市编委审核后,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相当于行政处级以下经营服务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由市编办委托其主管部门确定;扩大编制管理权限的单位按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级别规格审批程序:

(一)确定相当于行政副局级以上的事业单位由市编委审核,并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报省编委审批;

(二)确定相当于行政县(处)、副县(副处)级、科级、副科级的事业单位由市编办审批。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领导职数审批程序:

(一)相当于行政副局级以上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由市编委审批;

(二)相当于行政副局级以上事业单位中层领导职业,相当于行政县(处)级以下有财政补助收入或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事业单位的县(处)、科级领导职数由市编办审批;相当于行政县(处)级以下以经营服务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市编办委托其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编办备案。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经确定的机构编制,必须严格执行。市编制部门应当严格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编制部门应责令其限期纠正;逾期不纠正的,给予通报批准;情节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依法对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在申请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中作假欺骗的;

(二)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变更机构名称的;

(三)擅自超编进入的;

(四)擅自超过规定的职数和人员结构比例配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

(五)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市属非国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参照本规定,制定当地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编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1999年9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管理工作会议下一篇:班主任教育理念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