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2024-06-22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精选5篇)

篇1:《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篇2:《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娄山关攻坚战的情景,而娄山关战役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后重掌兵权之后得意之作。那为什么这首词情绪表达如此之凝重呢?词的上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写西风猛烈、雁叫凄厉,还有一钩残月,再加上细碎忽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的喇叭声,这一切都显示是战场氛围的那样的一种严酷的给传达出来的一种感受。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用血这样一个喻体用在战场上似乎最容易看到可是我们读起来,其实又最触目惊心的鲜血,来比喻黄昏中的残阳传达出了是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情绪。或者说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真的是在雄浑壮阔之余,有那么几分悲壮凝重。如果说用画面来表达的话,是一个很惨烈的画面,可是在字里行间当中透露着一种情绪,一种状态,是十分雄浑壮门阔的气概。其实也表达了他深沉的这个隐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他十分清楚娄山关大捷虽然说取胜了,可是在未来对于他来说包括对于他麾下的这个红军将士来说仍然有无数的硬仗要打,仍然有无数的难关等着他们去攻克。因为这次拿下遵义城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大家一扫阴霾感觉前途充满了光明。所以才有那样很昂扬振奋的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的诗词往往是愈是艰难时愈是显示出了奇光异彩。

篇3:《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1 总体特征的表现

1.1 词牌忆秦娥

忆秦娥是词牌名, 词牌名即词的格式的名称。“忆秦娥”这个词牌名, 据传系起自“李白于唐明皇奔四川”以后所作之词, 因其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之句故称。

1.2 娄山关

娄山关是一个地名, 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 两侧群峰险峻, 壑底山路陡立, 易守难攻,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闻名中外的娄山关战役而著称。

1.3 创作背景

1935年1月15日, 在遵义城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离开遵义后, 准备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 封锁长江, 严守川黔边境, 毛泽东当机立断, 改变计划, 挥师东进, 再渡赤水, 重占桐梓。贵州军阀手忙脚乱, 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娄山关激战后, 毛泽东在后来追写而成。

1.4 诗词的文学特色

这首词慷慨激烈、雄浑壮阔。从词中可以听到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从词中还可以看到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 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从词中还可以感觉到毛泽东的英雄豪气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2 艺术特色的表现

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通常包括声音、强弱、快慢等方面。下面, 笔者主要从声音表现、力度表现、速度表现三个方面, 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2.1 声音表现

声音就像一个人的外衣, 它能赋予整个作品的色彩。合唱音响色彩和音乐风格的关系极为密切, 它随着音乐风格的改变而变化。

《娄山关》是一首以特定的历史为背景, 以我国近现代诗词为原型而创作的混声合唱歌曲。作品的第一句就很有特点:“西风烈”, 从语言的角度可以感受到这三个字的内涵:西风正壮烈的吹送。作曲家在这里用双八度的写作手法来营造宽阔饱满的音响和激动人心的画面。所以歌者在演唱这一旋律时, 要在强有力的气息支撑下把音唱的饱满坚定, 才符合词曲的要求。再例如作品的第二段:“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曲家采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 用了四次模进把全曲推向高潮。这一段的色彩比较丰富, 既有单音色 (主题第一次出现, 是由女低声部单独演唱的) , 又有混合音色 (第二次主题是由男高音声部来完成, 女低音复调进行国际歌旋律, 第三次主题是由男低音声部完成, 女低和男高声部以复调进行国际歌旋律。第四次是由女高、女低、男高音声部共同完成的, 而男低音则演唱复调旋律) 。在演唱这段时, 要求旋律声部的声音色彩稍亮, 伴奏声部的色彩稍暗, 只有这样, 才能主次分明, 复调感明显。

2.2 力度表现

力度就像调料, 没有力度变化, 音乐作品就缺乏生动感。而在力度的变化中, 即能给人以感情上的起伏, 也可以造成变化着的音响上的“体积感”和远近的“距离感”。

在《娄山关》的第二段中, 节拍改变了, 由第一段的2拍子变成了三拍子。从三拍子的律动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者的信心, 和革命者的步伐。他们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坚定不移地向我们走来。所以当主题第一次出现时, 我要求女中声部以深沉的气息用中弱力度有控制的演唱,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 各声部的依次进入, 音响强度也逐渐提高, 一直到“从头越”。此段的力度变化很大:从中弱———中强———强———很强, 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 才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这种形象使歌者热泪盈眶, 也让听众为之陶醉。

2.3 速度表现

要准确无误的阐释作品, 尤其要注意速度, 因为速度决定歌曲的性格。

像《娄山关》这样的作品, 段落多, 速度变化也多。没有准确的速度, 整个作品会很杂乱。如第一段第一句“西风烈”, 单讲这个“风”字, 谱面上标记的是七拍, 如果在唱这七拍时, 没有速度变化, 将失去了戏曲的味道, 同时也失去了原词的霸气和意义。再如“喇叭声咽”的“声”字, 在尾音处做了渐慢的处理, 再加上一字一顿的写法, 让作品充满了张力。

《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优秀的合唱曲, 更是一首诗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作品。通过这部作品, 让我们了解一段历史, 更让我们懂得用美的声音、准确的速度、完美的力度表现等技巧去感悟作品, 并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摘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写下的一首著名诗词。后由作曲家田丰为该诗词谱曲, 使其成为了一首优秀的混声合唱曲。本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声音表现、力度表现、速度表现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忆秦娥,娄山关,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篇4: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比较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能够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证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证明喇叭声不怎样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能够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能够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那里的景物描述其实可是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境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境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境沉郁。

下阕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能够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经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

激抒自我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能够“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证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经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述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贴合苍凉沉雄的大写

篇5:《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札记

一、 怎样理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①《教师教学用书》(广东版):“红军队伍正在行进,烈烈(疑为“猎猎”。笔者)的西风中传来了一阵阵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悲沉的喇叭声。”“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日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纾盘,军号不像平时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上西风劲吹,山谷响应,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②《知识。方法。能力》(与教材配套,广东出版):“用一‘碎’字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的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表达吹号员用尽了全身力气来吹进军号,甚至把嗓子都给吹哑了。]这就极好地衬托出红军战士冲锋的勇猛,势不可当。”

③《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家注意‘马蹄声碎’的‘碎’字和‘喇叭声咽’的‘咽’字,马蹄的声音是细碎的,不是散步奔驰所发出来的响声,不是使人震耳的声音,而是很细碎的声音。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很低的哑声。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一个‘碎’字和一个‘咽’字,把红军行进的严肃敏捷烘托了出来。”

上面三种解释对“马蹄声碎”的理解比较一致,而对“喇叭声咽”的理解有很大出入。谁更有道理?

首先说②,“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不通顺,是病句。“用尽力气”的说法很值得考虑:作者描述的是一支挺进的红军队伍,不是溃败的军队,前面的“马蹄声碎”就是写红军在快速行进,写的是战前的紧张气氛。司号兵都应该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开始冲锋,你的嗓子就哑了?不好想象。按照常识,没有力气,要么吹不出声音,要么吹不成曲调,和“咽”的“哽咽”、“嘶哑”意义相去较远。

其次说③,“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的很低的哑声。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这样解释也不能让人信服:既然怕敌人知道,就不要吹号角啊;吹号角还又压低声音,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滑稽情形呢?这样又怎么能把红军战士行进的严肃敏捷烘托出来?军号嘹亮,振奋士气,军号呜咽,影响士气怎么办?

再说①此时诗人的位置在哪里?从全诗看,诗人应该是在红军队伍中的,(能听到“马蹄声碎”)。但照①的理解,喇叭声从远处传来,诗人似乎成了旁观者。“喇叭声咽”,也就成了纯客观的描写。其实此处的“咽”字除了客观描写以外,还应该充溢了作者的情感。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咽”字曲折地表达了这种情感,宋代词人姜夔《扬州慢》“到黄昏,清角吹塞,都在空城。”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均是通过这种写景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因此,此处的“咽”字除了客观描摹军号的声音外,还应包括主人的主观感受。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号声,才会像是鸣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

二:怎样理解“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④《教师教学用书》:“这两句前句崇高磅薄,后句悲壮奇丽,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神韵悠然,回味无穷,不仅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而且引人产生深重的`思考。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如烟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的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雪”的傍晚)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⑤《知识、方法、能力》:“这两句既状眼前景物,又展示了未来的前途,成为写景寓情的传颂(应为“诵”,笔者)佳句。作者曾说,是在战斗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点头胜利的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他自成为成功和两句话。”

⑥《毛泽东诗词鉴赏》:“‘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完全是自然景色,山高大得不得了,多得不得了,站在山头上放眼望去,一片望不尽的山峦起伏,好像翻滚着的大海一样。将落的太阳像血一样红。色彩非常浓丽,气象非常壮阔。”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相关文章: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07-25

忆秦娥娄山关范文06-04

忆秦娥娄山关拼音07-25

忆秦娥娄山关名师07-25

忆秦娥娄山关反思07-25

忆秦娥娄山关朗读07-25

忆秦娥娄山关课件07-25

忆秦娥娄山关节奏07-25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07-25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07-25

上一篇:小学喜迎元旦活动总结下一篇:野外拓展实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