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与培训

2024-07-17

就业形势与培训(通用6篇)

篇1:就业形势与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形势分析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力促进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农村劳动力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显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二是劳动技能差;三是就业观念落后;四是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五是许多农民(特别是年轻的)还缺乏进取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适应转移就业的需要;六部分农民不习惯于企业严格的时间安排、规章制度,难以适应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作环境,因而工作变换性较大,汇流现象比较普遍。

农村劳动力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现象;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使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明显下降;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等等。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尽管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但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为单

一、就业竞争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2、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竞争意识薄弱,难以进入劳动市场参与竞争。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二是安于现状,存在陈旧落后思想,满足于“有吃有穿,有房子住,吃菜不用买”的现状。三是就业竞争意识薄弱,缺乏竞争上岗的勇气和耐心。

3、企业用工不规范,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不少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企业用工不规范,引发劳动纠纷,影响劳动力市场秩序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训和招工的信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有些贫困农民尚无能力参加培训基地的培训,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种的培训,政府必须加大培训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

(四)转移培训就业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

转移培训工作实施的自评结果显示,开展就业跟踪服务是最弱的环节。农民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于这类再推介就业问题,以及培训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工作都做得较少。

(五)培训深度不够

心理疏导、二次培训有待纳入培训议程。现有的培训,无论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内容的设置方面都比较简单,目的性也比较明缺,满足企业的需求。专业技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问题,但是要想让农民真正适应、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仅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等都应该纳入到培训的议程中来。另外,随著农民素质的提高,他们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如有许多缝纫女工有较强的学习服装设计的愿望),寻求平等、改变身份、地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简单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从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入手,开展二次培训、多

思想,激发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转移就业的主动性。

二是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输得出、干得好、留得住、富得起。加大培训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和技能培训,建立起各种培训机构,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以市场为导向,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多渠道、多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切实加强对农民择业心理的疏导和调适,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进程。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现有的办学资源,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中青年农村劳动力上,对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技能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实地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对城乡劳动者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实行管培分离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广泛调动分布在农村和县城的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动输出(派遣)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良性互动。同时要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强化其法律意识,使其能够用法律知识保障自己的权益。

三是抓好创业扶持,把工作做“实”。用发展的眼光看,劳务输出只是权宜之计,自主创业才是根本之策,它不仅可以开创事业、积累财富,还可以切实解决劳务输出所面临的年龄障碍、两地分居、留守儿童等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应该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要坚持“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增收”的工作理念,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念好“推、助、培、扶”四字经,以送政策、送服务、送培训等途径主动为返乡创业者排忧解难,大力扶持农民工创业,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新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起到以点带面、遍地开花的生动效果,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

四是抓好就业跟踪服务,把体系“健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维权力度,抓住签订劳动合同这一关键环节,督促企业依法用工并履行合同,督促企业为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开展后续跟踪服务,加强对使用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管理和仲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逐步完善农民转移就业的保障制度,农民转移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涉及诸多方面问题,引导用工单位将城镇工伤保险覆盖全体农民工,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对于进城就业比较稳定的农民工,可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对于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主要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医疗保障问题。研究并解决农民工流

篇2:就业形势与培训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重心的北移西阔,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带的隆起,给我省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转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大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就农民工的培训及就业模式问题形成了本报告。报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比分析了当前本地区农民工的培训及就业现状,深入剖析了农民工在培训及就业方面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在分析问题研讨对策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目前职业培训的现状,探讨新的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让农民工进城的路更平、更宽、更多;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更好的服务于农民朋友提供实践指导;为政府部门更好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 农民工 培训及就业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1、“新形势”到底“新”在哪?

首先,农民工群体有了新的变化

“农民工”现象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形成“民工潮”。2000年以来,“二代”农民工逐渐进入劳动市场,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

其次,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体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紧跟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好的搞好培训,培养出跟上时代发展的适用型人才,也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第三是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也就是说,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获得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快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约三成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2、何谓“农民工”

对农民工的界定,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例如,郑功成认为,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孙立平则指出,农民工这个词表明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其中的农民表明的是他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的是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农民这种身份与工这种职业的一种特殊的结合。农民工一直以来就流动于城乡之间。从职业上看,他们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从身份上看,户籍制度仍把他们认定为农民。他们既离开土地又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

3、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

“ 培训模式”是指采取哪些途径让农民工有效获取从“工”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学得来,用得上。甚至能为其后续发展和技能的提高、升级提供保障;“就业模式” 是指农民工以什么方式从“工”,这是农民工由“农” 转“工”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搞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和大学生的学校学习和毕业就业不同,农民工的培训学习和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实践表明,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应采取更多样、更灵活的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5年2月26日和3月23日,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对农民工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研究室会同有关部门从深层次研究农民工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策安排下,国务院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方向。创建和谐社会,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成为当前政府工作主要内容。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培训机构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培训机构应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2003年,国家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提高农民工劳动素质,在全国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9年,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我省实农村“双带”工程培训。相关课题研究情况

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是伴随农民工的出现就有的,各级报刊、杂志都有选录。如: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华东经济管理杂志刊登的朱贵平吴静波 赵国艮撰写的《安徽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无为、颍上等地66位返乡农民工的访谈》;

重庆大学徐艳撰写的《重庆农民工就业保障制度研究》;

韩俊,崔传义,金三林撰写的《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主要特点》(http:///xwxx.asp?id=1008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与代际对比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年06月21日01版)等等。

上面所列的研究内容都是围绕农民工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尽管都涉及到了农民工培训及就业问题,但都没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报告抛开对农民工问题的宏观研究,站在培训机构、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的立场仅就农民工的培训及就业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以谋求发现新的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做为职业教育机构,我们立足于行业领域,去研究探讨农民工的培训及就业问题首先是对们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教育部门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教育部门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教育是服务于社会的,发现及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2、为政府部门更好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研究基础。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产物,也必将伴随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过程。解决农民工问题不仅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深入农民工群体,进行调查询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所得数据和信息都是一手数据。这些数据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深入调查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状况和职业预期,总结几年来在培训转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现有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发现新的培训方法和就业模式。研究内容

1、农民工培训模式如何更好的适应农民的需求,长班,短班结合;学校培训 与企业岗位培训结合;企业的技术师傅和学校的专业教师换位培训,使理论和技能融合。

2、农民工就业模式如何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如:以招工的形式招生或以招生的形式招工的“批发”模式;劳务派遣的“出口”模式。另外还有“订单”模式。

3、结合本校近年来的培训和就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分析现有模式的不足,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在进行课题理论研究时,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从资料、期刊、图书中以及从因特网网上(即从电子媒体类(electronic media)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情况及理论上的应用等。在了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进行培训及就业需求分析时,我们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在进行农民工培训模式和就业模式研究时,采用案例分析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理论研究阶段

开题后,我们立即开展了与农民工培训转移与就业相关政策的研究。同时,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为课题的深入展开打好理论基础。

2008年7月初,我们召开了有全体成员参加的第二次课题组会议。在会上,我们小结了前阶段为课题开题及开展课题研究所作的工作,布置了近阶段大家要完成的任务,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打算和设想。将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立项通知及课题研究进度计划表等有关资料印发给本课题组全体成员,以便大家能够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一步一步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同时,对课题研究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也提出了要求。

课题理论研究主要研究与农民工培训转移与就业的相关政策,特别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政策的研究;同时从同类项目研究中吸取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所用。

统计调查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课题计划安排,课题组成员于2008年12月——2009年3月利用农民工年底返乡过年的时机对本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及就业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发放调查表及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同时,在农村劳动力特别集中的场合,我们也就调查表中没有具体问到的问题和他们做了更深的交流,为本课题的研究搜集了准确、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阶段 案例一: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与河北泛美服装公司签约开办服装制作专业,首次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当年该专业招生262名学员。尽管这数据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已是不少,但与协议约定的每年400人的目标还差不少。2007年,学校加大宣传力度,该专业招生人生达到360人,6个教学班,服装制作专业招生的火爆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同时,该专业的所有师资及实训设备都超负荷运转,理论学习和实习操作交替进行。河北泛美服装公司也经常派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氛围空前高涨。首批262名学员由于河北泛美服装公司延期开工,推迟了2个月进厂。而进厂后,由于学员对服装流水线的工作方式不适应或不熟悉,导致日产量很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相应的公司也压低了工人的工资,这引起了工人的极大不满。有部分工人陆续离厂,有的改行做其他工作,有的投向其他服装企业。这样的结果,在给企业带来很大影响的同时也波及到还没毕业走进工厂的学员。07年的虽然很大,达到360人,但公司员工离厂事件的潜在影响很大,学校领导与公司紧急磋商,随后公司提高了员工的工资待遇,也没有效遏制这一现象。2008年8月,第二批学员入厂时,就有近100名学员没有进去。同时,08年服装制作专业的招生量也明显下降,只有70人,2010年,该专业取消了招生计划。分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虽然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是企业的发展的不稳定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和招生

我国的企业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方式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各不相同。企业的发展有起步期、鼎盛期与衰落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变化尤其明显。而实施“订单式”培养要求企业有稳定的、良好的发展前景。否则,企业一旦走入低谷,“订单班”学生的违约现象就会比较严重。

二是学校的资源配套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岗位结合不够紧密。学校教学一般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独自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可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但是由于用人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有时候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往往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相互脱节。“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是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的,能够很好地克服人才培养计划的缺陷,尤其是为企业设置的专业课程可以由企业工程师专门授课,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但是,其他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并不很强,其教学内容很难量身定做,往往与非“订单班”基本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订单式”培养意识不强以及教学管理对“订单班”教学计划的跟踪管理力度不够。二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实训设施不能因需设置。实训是“订单式”培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过程。由于实训内容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定,与生产实际非常接近,因此,有些实训项目可能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从未开设过的,必然会对指导教师与实训设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同类专业的不同学校及企业缺乏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举措,而同类专业的不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比较缺乏,合作则更少,不能互通人才需求信息,导致“订单”小,难以组班,或“订单”太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订单式”培养方式在实施推广过程中尽管存在以上局限性,但这种方式可以促使技能培训学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客观要求。那么怎样克服上述校企矛盾,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要形成办学特色

要获得企业的人才“订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根本的因素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实力以及社会声誉。专业实力强的学校有充足的师资、合理的教学计划、完备的教学设施,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岗位适应能力快、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的学校更容易引起企业的关注,最终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其次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学校设置专业必须与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匹配;要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使实训设备满足“订单”要求。在教学硬件满足之后,还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精通理论和业务,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进行实际指导。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自己首先精通,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订单”教育的实现。

最后是可灵活采取“阶段式”、“菜单式”、“配送式”等形式的培养模式

“阶段式”是指学校培养完成一半之后,由企业挑选人员组班,校企共同合作,完成后一半的培养;“菜单式”是指由各企业提出具体培养要求,由学校汇总企业需求,将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偏重的必备知识与技能罗列制定出分门别类的详细的培养“菜单”,并依据“菜单”实施模块化教学与实验实训;“配送式”是指针对一家或几家企业选才(不同工种、不同需求量)的特殊要求,与企业共同商讨制定培养方案,对组成的班级实施公共教学、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强化岗位培训后,直接送入企业上岗。这些灵活的“订单式”培养更具特色,更有实效。

案例二:

2009年秋季开始,我们学校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短训班(学期6个月)实行招企业进校培养模式,这是学校在培训模式上的创新。原来,该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专业理论+实习车间实训,实训的材料也就是买来的铁管、铁棒,指导老师要求加工什么就加工什么,大点小点无所谓,加工坏了扔掉再重新加工一个,导致学员对产品加工的概念一无所知。产品的加工过程要有其他能力的辅助才能完成,因为任何产品的完成都是有质量控制标准的,尤其是在尺寸精度上。这种模式培训出的学员与进厂操作的水准还差一定距离。

为了改变这种弊端,学校与校外企业联系,代加工产品,这样一是省下买实习原料的费用;二是可以稍微收点加工费,创点收;最重要的是,学员通过加工产品。极大的提高了理论和实操能力。但代加工产品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是废品的解决问题,学员的加工能力处于初学乍练阶段,废品率绝对很高,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只能是产品方和学校协商。但也不能像企业内部一样废品率超过规定就扣工资。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则没有企业会拿产品让学员加工,这是一对矛盾。二是管理问题,实训老师在教授技术的同时,还要负责学员(人)的管理,质量管理缺位。代工产品无形中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因为老师在产品管理方面并没有专长。三是技术问题,负责实训教师是解决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的主角,有些关键技术限于教师的能力,解决起来也有难度。但如果只加工很简单的产品,学员会在干熟后就厌烦,甚至产生其他想法,也学不到什么技术。

招企业进校培养模式实行近一年来,整体的运行很好。首先要照顾到学校、企业、学员三者的利益,只有“三赢”才能保证此模式的正常运行;其次是指导教师要和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在相互学习和磋商中,让学员真正掌握实际生产的技术和经验,这也是这种模式的最终目的。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企业进校最适合呢?课题组认为所选企业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实力,这样的企业生产能力强,设备种类多,加工产品的门类广,和这类企业合作可以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企业不能太小,因为小企业没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甚至生产设备和技术都不完善。

另外,学校在专业教学上要积极做好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更好的服务于学员,以让学员满意为目标。毕竟学校的目的是教学,企业的目的是生产产品。不同目的的两个个体只有协作才能实现共赢。成果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我们从2010年6月中旬开始了课题结题准备工作,接着开始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回顾近二年时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老师克服了许多困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基本完成了本课题研究任务,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根据分工不同先后完成了课题小论文、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初稿、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初稿等材料。课题组又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定稿等工作。期间,学校领导也对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给以指导和建议,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认识。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深刻的体会到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它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改变过去重形式、重宣传、重过程的传统培训做法,树立实事求是、务实高效的培训理念,综合评估培训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创业需求等状况,量身定培,因人施教,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培训班,并开展国家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

2、增强了学校知名度,办出了专业特色,社会效益明显。

课题进行两年来,在专为农民工转移培训而设立的电焊,车工、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进行了很大改革,从教学内容到培养模式,这些都工作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用人单位也感到满意,每天打电话要工人的很多,有的学员还没到期,就已经被用人单位接走或预定下。随着学员就业形势的趋好,报名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2010年春季招生346人,短训学员在9月份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本县一企业向学校预定20名氩弧焊操作工人三个月后进厂工作。

八、问题与思考

1、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如何搞?是先就业再创业好,还是以创业代就业。我们认为农民工群体因为其自身原因和自己技术方面的现状,应该走先就业再创业得路子。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他们无论是在社会经验,还是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相对缺乏,不具备创业的条件。另外,政府部门支持、鼓励农民工就业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注,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从政策的层面,特别是国土、建设、信贷、税收等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的统一的扶持政策,对农民工就业创业支持的力度还不够。

2、就业培训组织机构众多,标准不统一。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主要有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培训,农业局的阳光培训,扶贫办的扶贫培训,还有残联、工会、妇联等根据各自的管理对象开展的培训。这些培训上面都有一定的资金补助,但标准不一,各自为阵,既造成了培训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又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有的培训机构师资薄弱,设施设备简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新的培训及就业模式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企业需求需要不同的培养模式。各培训机构应在实践中多摸索研究,绝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应付多样的需求,那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

篇3:就业形势与培训

国家对就业培训工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 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 为稳定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 各级政府都将技能提升培训纳入中长期规划建设项目, 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培训工作措施。当前的就业培训工作在机制体制方面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就总体上来说, 仍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就业培训工作现存问题

1. 劳动者对于就业培训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部分劳动者对技能提升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即便掌握了培训技能对自己找工作也没有什么作用, 而且怕耽误赚钱, 不如自己边找边干, 所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 难以转变。

2. 培训缺乏针对性及适用性。

受培训工作机制和体制的影响, 上级下达的培训目标都是以任务和项目为考核标准的, 存在重培训数量, 轻培训质量的现象。很多培训机构缺乏优秀师资队伍, 专业培训人才明显不足, 培训专业的设置也比较单一, 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培训结束, 立即走人, 缺少后续帮扶手段, 不能够满足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 就业效果不够理想。

3. 培训机构监管成难题。

目前多数地方采取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由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先行组织实施免费培训, 然后通过审核将培训补贴拨付给培训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培训补贴, 有些培训机构千方百计扩大生源, 甚至组织一些没有培训需求的人员参加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补贴资金的浪费, 没有真正发挥就业资金应有的作用。比如农村转移就业培训, 一般情况下, 春节过后, 人们都选择出外务工, 在家的很少, 培训机构就可能把农村的“留守人员”召集起来进行培训, 其中有多少人真正需要培训与就业, 作为监管部门无法审定。

二、就业培训工作革新措施

1. 加大对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首先,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就业培训工作对于稳定和促进就业不仅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 同时又是动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 促进充分就业和积极推动创业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民生与维护社会安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就业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 并从资金扶持上, 人员配备上不断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扶持力度。其次, 应该通过各方媒体广泛宣传就业培训的重要性, 通过典型人物宣传, 培训就业引导, 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就业培训的重要性认识, 增强劳动者对就业培训工作的信任度。最后, 培训机构应该对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 忠实履行工作职责, 全心全意为参加培训人员服务。

2. 转变就业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

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快,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和转变。原本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 就业培训工作应着眼于市场, 一切以市场为引导, 以促进就业为原则, 加大改革培训模式力度, 拓宽就业培训广度。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以符合社会需要为标准, 兼顾劳动者的个性差异,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应该把握住市场就业信息, 深入了解当前人才需求, 积极调整课程结构, 有前瞻性地更新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应充实优秀师资, 积极引进有质量的高素质和高技术的优质人才, 注重培训工作者的综合技能培养, 保证就业培训人员能够游刃有余的教授专业课程。

3. 加强培训机构监管, 建立联动体系。

就业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 单纯依靠培训机构与企业来实现培训工作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 必须建立全社会、全方位“联动式”培训体系。一是严格实行就业准入, 加快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建立劳动力市场“一条龙”服务体制。促进就业与培训的有机结合, 达到参训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专业进行培训。三是建立严格培训考核和反馈制度, 严防弄虚作假。严格培训机构的开班审批程序, 对其办学场地、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按程序进行审批, 动态管理培训过程, 同时将培训成果介绍给劳动力市场, 以便增强培训效果, 提升培训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营造社会关注氛围, 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三、结语

就业培训工作的发展过程中, 相关部门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 直面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提供相应的对策, 争取培养出更优质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 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

参考文献

[1]杨建勇.新世纪职业培训政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12.

篇4:就业形势与培训

【关键词】高等教育;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专科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已大大超过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医学专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对医学专科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何提高医学专科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进行探讨。

一、当前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成因

1.毕业生总量增加而就业总需求则相对减少

近几年来,医学高等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各级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再扩大规模而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靠提高质量、增进效益来促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因此,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形成医学专科生的就业难。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目前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择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缺乏远大理想更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从而更加加重了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医学生就业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就业去向定位为城市或者县城。有八成以上的学生择业定位在大中医院,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目的是为个人需求,能考虑社会需求,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少之又少。这与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

造成学生就业误区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固守“精英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抱着“宁做大医院一条虫,不做小医院一条龙”的择业标准,让整体就业流向过于集中。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内容使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不足,使学生在做就业选择时不能全面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当然,目前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缺乏人才流动机制,也容易使毕业生滋长“一次择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

3.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目前,由于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存在,使一些毕业生对社会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就业靠关系”错误思想,从而忽略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技能的培养,这又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医学专科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对策

1.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

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择业技能,信息面狭窄,心理压力大,不知从何着手,相对而言学校信息面宽,老师经验丰富,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到:①针对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把学校每年的毕业生生源及专业情况及时向用人单位进行通报,有需求的单位可到校选择。②充分利用在全国各地的校友,拓宽新的就业渠道。③组织召开各种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挑选毕业生。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政策和毕业生信息,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双选”氛围。

2.降低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于专科生来讲,在学历层次上已经处于高等教育的最底层,在学历竞争中处于弱势。目前专科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我欲望过高。因此要对专科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3.面向基层大有可为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技术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待遇明显提高。同时,卫生部逐步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让大部分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在正式临床工作之前都能在大型医院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也消除了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医学毕业生的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学院校应在就业教育中,向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更新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意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公有制医院就业,还可以到医学相关行业如保健、健康讲师、产品专员、医药媒体、咨询服务、药品推广、器械营销、寿险顾问等非临床岗位就业。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从基层岗位做起,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就业观念旧。

4.开展择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择业心态

据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时常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不安、过分谦虚、盲目自大、缺乏自信、犹豫不决等,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这些消极心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择业。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择业心理辅导,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进行个别交谈等,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竞争的良好择业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成功选择理想的职业。

5.加大贫困生就业工作力度

就业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贫困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长远问题,就必须切实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结对服务机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等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做好每一个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收集、分析工作,及时为其提供专业化心理辅导。

篇5:就业形势与培训

严峻形势下如何就业?中文教师异军突起 参加上海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就业无忧!

今年来,越来越多的名校学子应聘城管等一系列事件让大家大呼惊讶,其实,细细想来,就觉得不是什么异乎寻常的事情了。事实上,由于全球经济放缓,我国也处在调结构,就业岗位就出现减少的现象,尤其体现在金融、电子、钢铁等行业。

13年第二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用人需求减少了32.6万人,下降了5.5%。尤其体现在金融、通讯/电信、五金矿产/金属制品等“用人大户”行业。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对外汉语已成求职就业的破冰之选!

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完全可以解释清华子弟应聘城管的目的。一方面,“用人大户”就业形势严峻,而令一方面,一些新兴行业保持着强劲的用人需求,却没有被大众所熟识,导致行业人才紧缺,出现大量的岗位空闲。

在这些行业中,对外汉语无疑是对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之一,如何让大众了解对外汉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就业的坚冰,推动对外汉语的发展成为了一道难题。

据记者从对外汉语官方授权中心儒森汉语了解到,目前,全世界有百余国家、数千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孔子学院更是已经在这些国家中生根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达500多个。随之带来的就业岗位也相当可观,目前全球专业对外汉语教师仅有4万名左右,对外汉语教师目前存在较大的缺口。

汉语热 莫怕就业难!参加上海儒森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就业无忧

据儒森汉语汪老师介绍,在未来几年内,对外汉语已然会保持新兴行业的热度,而大学生们也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学习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考取IPA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CCTV上都有相关报道),对媒介语,专业知识等也有着较强的考核,要结合自身条件和自身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不过,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对外汉语无疑成为了求职者们的新选择,或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就业难的突破口之一。

儒森汉语

篇6:就业形势与政策

【教学内容】高校就业形势和政策 【教学目的】

1、分析当前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形式

2、明确当前就业政策相关内容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就业形势的把握以及对就业政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某招聘会的照片)描述关于当今就业、找工作的一些情况。

总结:就业,是值得我们每位大学生高度关注的。找什么工作?怎样找工作?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的,那么对于就业,我们到底应该了解一些什么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相关政策。

新课教学:

从高等教育、精英教育转向现在的大众教育,分配制度取消了,大学生立即失去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地位,找工作就成为了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就业现状

1、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

从全国情况来看

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就业率为87%,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比去年增加20万,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社会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将始终把其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出示课件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统计表)分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看到从2001年——2005年,整体的就业率都是成上升趋势,而2005年至2007年,就业率开始下滑,高校毕业生也逐渐面临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好转,整体的就业形势好于去年。但这种好转并不意味着就业的形势也会跟着走正比例曲线,而快速呈现利好势头。“就业率是一项滞后的指标。”经济回暖,企业恢复规模,这本来就需要一个过程。而在企业恢复规模之后,它首先需要的肯定是生产所需的技术人员,然后才是研发人员。但本科生的研发能力又相对不如研究生,所以,适合大学本科生的就业时机,是排在最后一环。

从我们省内情况来看。数据显示,2009年省内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275731人,截至2009年8月31日,已就业206800人,就业率75%。研究生毕业12104人,已就业9670人,就业率79.89%;本科生毕业106309人,已就业85728人,就业率80.64 %;专科生毕业157318人,已就业111402人,就业率为70.81%。阐述湖南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特点。

过渡:

3、我校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院自升格以来,毕业生每年的年终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学院与来自湖南、北京、珠三角和长三角的200多家大中型企业达成了长期的用人协议或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的协议,被权威媒体誉为少有的“供销两旺”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2008年我院就业率高达92.4%,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也已达到90.2%,2010届毕业生现在已经有90%以上落实了工作岗位。不少毕业生已成为诸多物流企业的骨干或职业金领阶层,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也比比皆是。以下是最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一些主要单位,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国企、事业性单位:列如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海关、中国移动长沙分公司、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中国电信长沙分公司等; 二是专业对口类单位:湖南省京阳物流有限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长沙分公司、阿凡提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快运长沙公司、美的集团安得物流有限公司、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天霖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北京中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长沙联运物流有限公司、长沙实泰物流有限公司、湖南恒邦物流有限公司、长沙宅急送有限公司、DHL中国物流分公司、湖南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深圳顺安捷物流有限公司等。总的来看,我校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一方面,就业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态势较好。

二、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1、近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1)就业的供给压力过大

 人口与人力资源供过于求;

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规模逐年扩大;

 大量下岗和富余职工转化为公开失业;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 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就业的需求严重不足

 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加1%,提供200万个就业机会

 20世纪90年代,GDP每增加1%,提供80—100万个就业机会

21世纪,GDP每增加1%,提供约130万个就业机会(3)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 地区结构矛盾;  专业结构矛盾。

2、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1)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 用人单位需求总量有所下降;  部分专业毕业生面临更大困难;  部分地区的人才吸纳能力减弱。(2)就业形势长远乐观可期

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做出重大调整;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 高校毕业生仍有广阔天地可以作为;  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企业发展;

 企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就业;  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指导体系逐步完善。

课外延伸:分析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什么如此困难、当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总结作为大学生如何应对。

(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生过高的回报期望与下降的市场价格之间差异加大

3.国家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延缓了就业

4.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明造成“隐性”失业

5.就业市场缺陷减小就业投资回报率

链接: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应该加强的素质

(1)健康的就业心理,自我认知能力;(2)职业技能、项目经验;

(3)职业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

(4)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5)新事物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市场敏锐度。)

3、毕业生的应对措施

 用全面的观点认识就业问题;  勇气和信心;  合理的期望值;  重视实习实践。

过渡:面对如此困难的就业情况,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三、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

(一)近年出台的重要政策文件

1、《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发办[2005]18号)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而广大基层地区人才匮乏的结构性矛盾,2005年8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办发[2005]18号文,对如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出了具体要求。

2、《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教育部、原人事部、原劳动保障部于2007年11月16日联合发文,要求相关部门与院校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并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关于积极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8]24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月19日发文,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并分别就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强化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该通知虽然是为了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压力,但其内容涉及许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的关键问题,因此,对未来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5、《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湖南省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大对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24号)精神,就切实做好2009年我省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有关事项做了相关规定。

6、《关于积极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15号)

7、《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湖南省组委部[2010]5号)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和我省实际,每年将选派一定名额的大学生到村任职。

8、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24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2009年4月20号,湘政办发文要求相关部门与院校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政策解读—政策所倡导的就业方向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链接

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公益性岗位:指全部由政府出资开发,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基层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指在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开发或设立的相应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链接

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艰苦边远地区:指除上述地区外,国务院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下地区。基层单位:指以上地区县级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水电施工基地、农村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以及地处艰苦地区的气象、地震、地质、煤炭、石油、核工业等中央单位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总分家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1)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2)在选取士官、靠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3)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4)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5)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链接

“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于1997年6月4日由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

“863”计划:即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等4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我国高技术的建议。经严格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纲要》。

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2)为到这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等方面的服务。

(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

(5)参加创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基业援助政策。

(2)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3)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4)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链接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指来自城镇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指在心理、身体、学业、经济、综合素质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

【教学反思】

上一篇:学校舞蹈比赛主持人串词下一篇:老师入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