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三自经”

2024-07-02

我们班的“三自经”(共3篇)

篇1:我们班的“三自经”

我们班的同学-我们班的同学作文600字

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名曰杨怀瑾,人称“山羊哥”。他手里掌握着几门“绝技”,全班无人能及。

第一招:搞怪

只见教室门口,一人头戴遮阳帽,一手撑着下巴,摆出了一副很酷的造型,不用说,又是杨怀瑾在搞怪了。

自从那一天他戴了顶帽子,就一刻没有消停,一会儿把帽子正着戴,一会儿把帽子歪着戴,一会儿把帽子反着戴,自诩为流氓兔。看,杨怀瑾又开始搞怪了。他来到一位同学前面,左手叉腰,右手一抹头发,还把帽檐儿转到后面去,然后开始两眼瞪着那位同学。那名同学也没理他,低下头看书。可他还是不走,一直在那瞪着。终于,那名同学被他瞪毛了,一手在他腰间推了一把。“去去去,你赶紧死一边去,别在这儿打扰我看书。”他也不恼,笑嘻嘻的走开了,又晃荡着捉弄别的同学。晃荡来,晃荡去。然后数学老师进来,指着他:“你,作业交了没?”他一拍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状。“哎呀!……”然后悲催了……

第二招:伶牙俐齿

美术课上,老师教我们做手工,之后让我们两两合作,完成美术作业。我和另一位同学合作。杨怀瑾正好就坐在我们旁边,美术老师坐在我们前面。

“白泽中,我也来做了。”

“美术老师说要两两合作,不然,你问问美术老师吧。”

正好我们有个技术上的困难,请教美术老师。杨怀瑾也就真问了:

“老师,能不能三个人合作?”

“不行哦,两两合作的.。”

“没事,加一个人也没啥……”

……

杨怀瑾见说服不了美术老师,心生一计。他摆了个poss:

“孔老夫子不是说过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做手工也是一样……”

额,汗了。孔老夫子如果能在九泉之下听到这句话,还不得气得吐血。

过了一会儿,我问杨怀瑾:“美术老师同意了吗?

“那当然了。在我不懈努力费尽心血口干舌燥的劝说下,还能不同意吗?”

旁人总结:太自恋了。

谁知美术老师来了一句:“对呀,我也有份。不是在我的指导下才完成的嘛。加上我,正好三个人。”

杨怀瑾彻底晕倒。

这就是我们班的杨怀瑾。一位超搞怪又十分自恋的“山羊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篇2:语文教学“三自经”的实践探索

高中阶段,学生似乎都很“稳重”,语文课上或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或埋头伏案、奋笔疾书,绝少有学生能激扬文字、直抒己见。整个课堂气氛严谨有序,但缺乏活力,显得异常沉闷。其实教学应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是一种双向交流。那么如何科学地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素养?我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我的方法,简而言之为“三自经”,即“自读质疑、自说自话、自圆其说”。

一、“自读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得和进行创新。所以,“自读质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质疑。

1. 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质疑。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的词语和句子是关键词句。比如,描写事物的定语和动作的状语、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概括的句子、过渡的段落等。其次,引导学生看看它们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从而作为质疑的依据。在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时,部分学生对文末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杨绛先生对老王有愧怍之怀?这一质疑燃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吃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抑或是拿钱去玷污了老王的善良与扶助?文中作者自己做出了“都不是”的否决。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碰撞,豁然开朗,这“愧怍之怀”不仅有浅表的送香油和鸡蛋时“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的“抱歉”之愧怍,还有本该得到更多关爱和尊重的老王却对“落难”中的杨绛一家付以真情和敬重之愧怍,更有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一个社会底层受人诬蔑的“车夫”竟然有如此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光比照下相形见绌之愧怍。后两层“愧怍”之怀的揭示,学生是在质疑中拾级而上悟出来的,因此这样的质疑就带领学生逐步地融入了文本。

2. 不平常处设疑,从“看似矛盾,却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

例如《守财奴》一文,有学生质疑:当葛朗台看见欧也妮手里捧着他侄儿查理留下来的那口精美的梳妆匣时,他“瞪着金子的眼光”“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为什么76岁高龄的葛朗台身手这么敏捷?本文主要是写葛朗台怎样诱骗女儿的继承权,为什么要插入写葛朗台太太的死?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文中提到“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既然课文说“她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为什么还觉得这是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呢?经过课堂的讨论研究,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背后,学生终能理解葛朗台的“丑”,他的贪婪与残暴;居里夫人的“美”,她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3. 在别人提出的结论上设疑。

在学习《邂逅霍金》时,学生大多着眼于他的卓越成就或高度残疾的身体状况,而对于应该如何对待“霍金现象”却思考甚少。于是,我引导他们对不幸与幸运,尤其是对幸运进行深入理解。学生们通过思考准确把握了文章主旨:天才的成长除了科技因素之外,更需要“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因为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才能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自说自话”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

“自说自话”直白地讲就是:说话,说自己的话,即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语文教学要落实“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说”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说”来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关键是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说,甚至争先恐后地说。我想这就要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学习要求来处理。如果文章浅显易懂,且在理解上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比如《一碗阳春面》,就可以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如文中母子三人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感悟,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些智慧的火花闪现。而对于一些思想内涵深厚、学习难度较大的文章,如鲁迅杂文之类,学生在理解上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呈阶梯式由易而难,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一层一层说清。同时,在回答过程中允许学生质疑、争论,直至全部弄懂。另外,对有些课文可以从中提炼较有意义的是与非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辩论。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为救女画家雨夜画叶子而染病身亡的行为是否可取?学生也会像模像样地来个“对方辩友请注意……”争个面红耳赤,从中提高认识,获得启迪。

当然“说”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回答问题。上课前,我们可以先请学生就课文相关内容作简单介绍,如作者生平、代表作、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大家互相纠正补充等。“说”的形式也可打破常规。既然让学生做主人,那就要由他们做主,有话要说,就自己站起来,说完坐下,换别人。有时会出现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提高学习的兴趣,更积极地投入思考,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自圆其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自说自话”绝非胡言乱语,必须能“自圆其说”,做到言之有据,持之有理。这是“说”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在高三复习阶段,要练习很多高考模拟试题,这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才能有效提高的。对于学生“说”的答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先让他自己来“圆其说”,说说这样回答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在阅读材料中能否找到相关的语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圆”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而一旦“圆”不下去了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也能对其他学生有所启发。语文学习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提问的回答,教师不必强求一致。

在教学《雷雨》这篇课文接近尾声时,我让学生们谈谈“你是如何评价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名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周朴园是可怜的,是值得同情的。”这个答案超出了我心中固有的“残忍、自私、狡猾、伪善”这个标准答案。但是我继续引导他,让他谈谈得出此结论的依据。他认为:周朴园尽管是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但是在感情上,年轻时被迫放弃所爱的人而接受包办的婚姻,以及后来妻子和大儿子的背叛,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在事业上,他的儿子周萍只知道吃喝玩乐,不能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另一个儿子鲁大海带头在他矿上罢工,极大地打击了他蒸蒸日上的事业,所以他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尽管这位学生的理解是点滴零碎的,或者说有偏颇之处,但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解读了作品中的人物。所以,我对他的回答马上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启发他再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我想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就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对学生个性化的抹杀。

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对作品的各种不同理解。只要是立足于作品本身,又不牵强附会、能自圆其说的,都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这样不仅使学生从这种支持和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让他们的独立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他们的虽不深刻却是自己的认识,要比虽深刻但却是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篇3:马超君:“三自经”引导学生成长

书信亦传情

马超君的教育方式非常丰富,多样的方式让她能完成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虽然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已经成为很多教师教学的一部分,但是,马超君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书信的形式与学生、家长交流。马超君总结了她采用书信的方式:开学时,师生书信传情,新学期祝福跃然纸上;母亲节、父亲节,亲子互动传情,真切感恩淌在纸笔间;家长会后,亲子互动传心声,殷切希望传达鼓励;心有千千结时,师生及时通信,化解烦恼、消除误会、心与心贴得更近;作业本微信互动,家校沟通无距离;一对一书信互动,特殊对象频关注;学期末,师生书信传情,学期总结再回味。

马超君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教育要做的不是揠苗助长,而是给每个孩子创造自由呼吸、自由成长的外部环境。营造自由的环境从运动开始。马超君坚持每天和学生一起晨跑,让每个孩子爱上一项体育项目,尽享运动之乐;定期开展班级微型运动会,让所有的孩子踏上操场的起跑线,尽情释放活力。每天清晨,操场上总活跃着孩子的快乐身影!篮球、羽毛球、跳长绳、立定跳远、接力赛跑……通红的笑脸、爽朗的笑声、轻捷的身影构成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

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马超君非常注重和家长、学生的沟通。多年来,马超君都坚持 “届届访、生生访”。家访的路远了,和学生的心近了。马超君的家访坚持“三访四看三不”:访在进步时,报喜家长、激励学生;访在邀请时,配合家庭教育,纠习惯、正态度;访在困惑时,教师专业指导,家校合力,促学生自育;看卧室,关注学生休息状况;看书桌,观察、评估学生学习自理能力;看玩具,走进童心世界,引导学生休闲趣味;看食品柜,了解学生饮食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不突然袭击,提前预约,方便家长;不喋喋不休,家访时间控制在40分钟之内;不接送吃请,杯水即可。马超君有原则的家访,没有学生抵触;相反,他们还经常邀请她继续来做客。加强沟通的另一个渠道是将家长们请到学校来。马超君将家长请进课堂,谈他们擅长的话题,谈孩子们感兴趣的知识。练书法、玩穿花绳、打快板、谈旅游、赏邮票、辨车标……家长们这些有趣的经历与知识,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我的班级我做主”

马超君首先教会学生的是:“我的班级我做主。”她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日常事务中来,打破常见的干部任命“终身制”,要求班干部自荐、竞争上岗,由全班学生投票决定。日常事务中,马超君坚持机会均等、人人轮值的原则。确保班级事务细分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马超君认为班级活动的组织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所以,她选择完全放手,任凭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组织活动。“马老师,这次环保节能的班会由叶紫琪当导演啊!我们感觉她的设计比较合理,有创意。”“今天中午,我们6个志愿者准备把教学楼下的花坛清理清理!”她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马超君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每次活动的举办其实应该是学生自己内心需求,而不是教师或者学校的某些需求。给学生的主动权越多,他们参与的热情就越高,接受教育的面就越广,教育效果自然越理想。

马超君还创造性地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把作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作业自助餐”以菜单形式罗列出餐前小点、今日主食、饭后甜点等三大块,如,今日主食要求为4选2,内容涵盖复习、抄写、阅读、预习等4项;饭后甜点中,听音乐、和父母交流见闻、为家长揉肩捶背、练习自己喜爱的才艺……都成为“家庭作业”。马超君介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爱好及学科学习现状,在师生共同设计的菜单中自选。学生叶楚拉翰开心地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像抄写容易写错的生字新词,这样的作业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我坚决不选。”“作业自助菜单”让学生对课余时间有了真正的“话语权”,孩子们因为这样的自主规划、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变得更自信、更快乐。

马超君语录

充分享受运动的孩子最幸福,分享阅读的孩子最幸福。

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自主性,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学生应享有“真实的幸福”;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要遵循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守护孩子的心灵,班主任应该永远在最近的服务区。

当班主任需要从容,让学生从容地成长,不轻易打乱他们的成长周期;班主任还需要远见,要立足于过去看现在,立足现在看未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我们班的“三自经”】相关文章:

我们班的07-04

我们班的“冠军”05-18

我们班的风07-02

我们班的“童话课”09-11

我们班的变化05-01

我们班的“大活宝”05-29

我们班的“小书虫”07-02

我们班的“小白”作文07-23

我们班的缤纷日记07-18

我们班的班长作文07-18

上一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下一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整改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