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提问训练

2024-05-29

高效提问训练(共8篇)

篇1:高效提问训练

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课堂学习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活动,其主要形式表现为问答活动。有教师问,学生答、文本答;有学生问,教师答、文本答;也有文本问,学生答、教师答。其中小学生的提问往往受限于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师的提问加以引导,而文本的提问又较为单一不能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原因之所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交流对话的“把手”,也是诱发学生开启思维、探究创造的“发动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打破学生思想的平静,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体会,浅谈如何利用有效提问来成就高效学习。

一、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提出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最佳的提问时机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生命 生命》这课时,先向学生课件展示杏林子在写作时身体所患的疾病,接着就抛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说说像杏林子这样一个身体残障的人是怎样面对生命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杏林子是个面对命运不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前置疑提问,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又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是,在学生了解了白杨这种能够常年生活在大戈壁等恶劣环境中的植物后,明白了白杨的品质特点之后,提出了“爸爸看到火车开去方向的大白杨和几颗小白杨为什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引导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明白借物喻人的道理:借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人们。这种适时的提问,一下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师启而生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只有把握关键时机的提问,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启发性。

二、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梯度。这种提问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我接着说:你是怎样理解“奇观”这个词语的呢?课文里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个奇观?接着再问:潮还没有来时,又是什么情境呢?潮过后呢?读了课文后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利来写浙江潮的呢?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是,我是这样提问的: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前,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阅读了相关语段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接着提出“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后,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了解了在百万英镑出示前后,比较老板和伙计对待同一个客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情况下,最后再提出“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生不难理解:金钱在这些势力小人面前,展现了无穷的“魔力”的道理。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深奥。太简单,没有思考的必要,索然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致,也无从学到新的知识,只能停滞不前;太深奥,新旧知识之间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入手。难度过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既具体而又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起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此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文的,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文本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题材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本首诗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显得有点狭隘,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聚焦到诗文的关键处,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推进了教学。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节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如果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那么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仅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我这样追问到:“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探索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适时追问,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灵活多变,我们教师只有潜心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师生的对话,“问”出文本的精髓,从而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有效的提问,才能成就高效的课堂学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当下我们都在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是当下提倡教学减负的必然之路。我们对有效提问的思考还在继续,我们对提高课堂实效的探索脚步仍在路上。

篇2:高效提问训练

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技巧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研究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西方学者德加默的这一观点,道出了提问在课堂有效教学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低年级研究课堂,提问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实现它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

一、提问语言清晰,表达准确

这是实现低年级研究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进行学习的基础,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教师应该能预见学生这样的能力,设计好提问用语。

首先,提问用语要贴近学生的语言。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积极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少用脱离学生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其次,提问语言要明确。研究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研究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二、提问难易适当,吸引学生

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问题抛出后有多少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给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想通过难题来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那教师的教学场所就不能是课堂,是竞赛场;如果提问后只有个别学生能解答,那么只能说这种提问是选拔人才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而提问正是起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知识的作用。因此,提问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兼顾到班集体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提问的难度要适当,同时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难度过大或过小,提问的有效性就会降低,低年级小朋友才会有信心探索。

三、提问要把握时机,当问则问

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在授课前的复习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掌握新知识铺路架桥,但不能停留在对旧知识的重复上,要加深、拓宽,达到温故知新;预习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预习情况,使学生对新知识早知,找出疑点,课上解决;授课中的疏导提问,要注意学生思维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疏导,排除思维定式障碍;结束时的总结提问要注意对新授知识的归纳和总合。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前后知识的联系处提问,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

四、提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一年级学生天真好奇,求知欲强,注意力又不稳定,易分散,并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因此,在研究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小游戏,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我常把游戏、竟赛活动融入教学中。

五、提问在学生的疑问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对于概念教学,解读文本相当重要。语文的文本是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其实,研究同样需要解读文本,把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了解该知识在研究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比重,了解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该知识今后的延续,最重要的是还必须了解该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师只有对所要教学的知识要点,从横向与纵向分析清楚了,才有资格与学生对话,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问题。在低年级研究中更要把教材分析透。

六、提问后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研究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研究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特别在低年级中,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例如:学生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答错了,我们可以鼓励:“没关系,你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得很有创意,我们更可以大家表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收效。

篇3:优质提问 高效课堂

孔子语“: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使学生产生质疑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问。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优质的课堂提问恰似一盏明灯,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信念,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出思维的“暗区”,照亮智慧之路。这样的课堂自然高效。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质量不高的提问。例如:

1.随意性强,未经设计。讲几句就问“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只是随声附和,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甚微。

2.偏好一问齐答。不少老师把提问当成教学点缀,通过一些浅显问题的提出,追求学生齐答的热闹的场面,看似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但实际上并没有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维活动,实效性欠佳。

3.满堂问。有些老师错误地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而这些问题又杂又碎,牵着学生走,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使学生身心疲惫,对所提问题失去了兴趣。

4.自问自答式提问。提出问题不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见无人应答,自己便说出答案。这样的提问不仅起不到作用,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会形成思维惰性。

要做到优质,我认为提问应该具备“巧”、“准”、“广”、“活”这四点。

一、问得“巧”

1.适时

适时指要选好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好提问的切入点,巧妙的启发点拨,激起思维碰撞。

从内容上看,提问要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疑点矛盾处,学生似懂非懂处,通过提问使学生“拨开乌云见明月”。例如,在“浮沉条件”这节课中,开始我提出问题:“木块放入水中为何浮在水面?”学生回答:“因为木块轻”,接着我取出质量更小的石子,继续提问:“石子比木块轻,为何又沉入水底呢?”通过两个简单而又适时的提问,激发了认知冲突也激起了学习兴趣。

从时间来看,应选择学生情绪比较稳定,对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时提问,此时学生思维活跃,事半功倍。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刚要分散时提问,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起到警醒作用。

2.适度

适度就是要在课堂设计一些费时少但是很有实效的问题,以简驳繁。教师若能通过少而精的提问来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高效课堂的体现。

二、问得“准”

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1.提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太难,只有少数优生能答出来,那么中等生与后进生则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提问则变成了走过场,无多大意义。如果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这样表面看起来你呼我应,实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样的提问非但没有价值,而且会养成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提问就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如同让学生摘桃子,应该“伸而不得,跳而有获”,既不能让他们毫不费力地回答,又不能让他们“望而生畏”。这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

(1)课堂上随机应变,提问后若发现多数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以,那就应该及时作出提示或降低难度。

(2)提问时要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思维水平,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例如,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让后进生回答定律的内容,让中等生解释“一切”“不受外力”“总是”这些关键词的含义,让优秀生叙述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得出的。

2.问题要有指向性

提问不能模棱两可,目的要明确,有指向性,要使学生清楚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

(1)所提问题范围大小要适中,尽可能具体化。

(2)提问的用语要准确,能表达想要的意思,但教师的语气尽可能要恰当,别做暗示。

三、问得“广”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些老师只把眼光投向某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课堂变成了“优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课堂上的“漫反射”。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来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个人都体会参与和成功带来的快乐。

四、问得“活”

问得(灵)活,是指教师要注意适时变换提问的方式。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总是提问一些固定形式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这是什么”等“概念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这些做法时间长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内容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提问也要讲究新颖,同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提,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比如,教师提问时可适当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这种“理由式“”方法式”问题,也可以有一些激趣式问题。

例如:杠杆平衡条件F1/F2=L2/L1,可知L1是L2的N倍,F1是F2的几分之一。有的老师可能会直接问“L1是L2的N倍,那么F1是F2的多少倍呢?”,有的老师会变换提问方式“你对公式F1/F2=L2/L1是如何理解的?”。我在课堂上是这样提出这个问题的:请由公式F1/F2=L2/L1分析,你和大象能玩翘翘板吗?若能,说明具备什么条件?这时不需要我的督促,他们都十分乐意地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可见,教师若经常交替使用多种提问方式,会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顺利的进行。

篇4:巧妙提问 高效生成

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巧妙地设计好和运用好提问,才能走出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质疑,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发、精彩纷呈、高效地生成呢?

一、不断增强提问的目的性,走出“盲目提问”的误区,高效地生成。课堂45分钟是相当宝贵的,如果老师盲目地提问,就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只有有目的地提问,才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考虑、描述清楚提问的目标: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还是为了了解预习情况?是为了指导学习方法,还是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知识性理解?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还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好提问,才能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准确又高效地达成。例如:《故乡》是一篇小说,其教学重点应是理解分析闰土及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其教学难点应是如何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人物形象去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们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找出20年前后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根据有关语句的分析,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怎样突破难点呢?既然学生已经明白了人物形象,而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我们只要抓住这一联系的纽带,设置以下两个问题:闰土为何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待水到渠成之时,老师作适当的点拔,难点就会不攻自破了。这样有目的地课堂提问,就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高效生成。

二、努力突显提问的梯度性,走出“问得难与问得易”的误区,高效地生成。由于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所以设计提问,就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顺序。这样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且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尽力丰富提问的启发性,才能走出“问得低级和没创意”的误区,高效地生成。教师的提问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等问题,而要问得富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设计提问内容时就要多编拟一些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和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让学生不但可以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够发现“为什么”;不但不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反而能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启迪自己的思维。

四、竭力选准提问的角度性,走出“提问费事低效”的误区,高效地生成。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那最佳的角度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就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的地方。为了使学生“开窍”,教师就应当注意提问的切入点,选准一个适当的角度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减少理解的障碍。

五、不懈加强提问的拓展性,走出“只局限于教材提问”的误区,高效地生成。拓展性地设计提问就是设计出与文章有一定关系的其他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拿教学《项链》这篇文章来说吧,要探讨“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这个问题是肯定的。但如果只根据文章中的描述得出“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她贪图虚荣的个人性格,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和阶级的这些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所以要想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就必须超越文章的内容和文字的内涵设计出拓展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究。当然,如果还能联系社会现实设计提问,那教学就更有深度和针对性了,文章的借鉴作用就更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也会因为有这样的提问引发出来。课堂教学的生成也会因此变得深广又高效了。

篇5:优化提问技巧 孕育高效课堂

巫山县南峰小学:谭发礼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着提示矛盾、引发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等作用。课堂提问的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努力做到“善问”、“巧问”,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指向

提问是使学生处于“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状态,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判思维技能”。有效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工具,它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问题1: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问题2:路程一定,行走时间和速度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问题3:1/5和1/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问题4:1/5和1/13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吗?

上述的问题范围逐渐缩小,问题2、4的提问方式还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增加了学生给出答案的可能。一般来说,当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应使用窄问题,随着知识的增长或在需要解决过于容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范围较大的宽问题。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安排的是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然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拼成后我适时提出问题:拼成后的近似长方形和标准长方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把边再变得直一点?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会是什么情形?(课件演示)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比较并观看课件演示很快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边越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结论的得出为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打好了基础。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激活自身的创造力。

二、课堂提问要善于开放

开放式地设置问题才能促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话。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戴维斯把问题分为封闭型问题、开放性问题。封闭型问题是指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多数教师的提问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有的问题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答案,而且大多是事实、记忆类的常识型问题。比如:“什么是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从表面上看,学生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老师实际上通过问题牵引、甚至控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既定的轨道。在获取学生的回答方面,开放式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比封闭式的、缺乏思维的问题更有效。开放性的问题,要能够广泛囊括教学内容,又能明确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的思维操作,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对问题的导向作用,以便能够在提问过程中收放自如。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六年级教材学习了“圆的认识”,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学生已经知道了,但“圆心角的大小与圆的大小有无关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等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会明白:圆心角的大小与圆的大小没有关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必须要有在同圆或等圆这一个前提条件才成立,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提问1: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提问2: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呢? 提问3: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以上几个问题都包含了老师认为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而且都是开放性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但实际上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抽象的提问往往使学生不愿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而是消极地等待老师的答案。上面的范例可以改为“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该怎么办呢?”“已知直径或半径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则无疑能排除提问中学生不愿意关注的因素,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的情境状态中。

三、课堂提问要富于逻辑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间没有问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却无助于他们完整的思考问题,也影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

逻辑性的设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有逻辑性的渐次推进提问,需要老师讨论的内容有递进式的把握,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

很多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无法看出其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有时答案正确而理由却是错误的。教师在提问时可多采取探询性提问的方式,即在学生对提问有一个回答后接着迫问几个问题,它常常能起到激发新信息、扩展答案、重新引导提问发展方向的作用。试比较下述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提问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提问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提问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提问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上述提问一个接着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问得好即教得好,它所具备的变化使得追求高质量的提问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

四、课堂提问要追求超越

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的认知水平与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能带来较好的成绩,因此教师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凡是回忆具体的,前面学过的事实、定义、公式、性质等提问都属于较低的水平,而高级思维水平的提问往往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或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解决新情境下所遇到的困惑。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人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 “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做了充分准备。

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个好的设问,不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提问内容要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由此,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另一片认识与思考的天空。

篇6: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陕西省眉县金渠中学 杨少明

通过一年多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推进,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当堂展示的新课改理念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显然导学案的精心设计和使用是课堂高效的第一突破口,而精心设计导学案的重点是问题的设置,即提出的问题是否是有效性的。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问题范围和角度不明,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有些问题不贴实际又难又偏,有些问题随意性大质量不高,更有些提问抽象、空洞、死板,有迷惑和禁锢学生思维的现象等等。可见一个教师不能有效提出问题,就不能发挥好导学案的作用,就很难有现代高效课堂。

一、为什么要精心设计提问?

大多数老师认为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的内容,只把提问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只关注“记忆性”或“复述性”提问,把提问变成了询问、甚至审问。提问不仅是评价学生、调控教学的手段,更重要的功能是充分展开师生的思维并促进教学对话。那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教学对话的问题,才是高效课堂所需要的,才是有效的提问。

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获悉学生的种种错误理解。如果不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无法意识到学生学习的思维状态和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问力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他们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或理解,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学习程度,进一步调整或改进提问的内容、角度和形式,诱导学生进一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问能使学生处于“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状态,并引导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课堂提问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该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展示和当堂训练的生长点。正如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所说的:“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对话来实现的。有效提问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习,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一种自然、自发的探究行为。从而远离传统说教的满堂灌特性。

二、怎样提问更有效?

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真正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建构,从而生发更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好的提问,不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提问内容要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由此,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如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驰骋远思的空间。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间没有问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却无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也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逻辑性的问题设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以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而有逻辑性的渐次推进的提问,需要老师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

三、怎样建构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并不只是教师抛出问题,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师生、生生的动态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有策略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和思考,才能构建课堂的有效提问。

1、鼓励学生提问

在我们的传统课堂上,课堂提问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提问。即使有学生的提问,可能被老师忽视,或者因为出乎老师的意料而轻描淡写的忽略掉。在新课改理念下的高效课堂,要求课堂以生为本,“学、议、展、点、练”充溢课堂,强调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功能,因而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提问,是高效课堂首先要完成的任务。犹太人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犹太小孩在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么?”。因此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新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最能反映他们所关注的事情,教师可以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出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逐步意识到他们也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则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控制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暴露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程度,教师可以通过回答进入学生的大脑,考虑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设法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把时间和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的思考方式上。为了能娴熟地引导和完善学生的思考,教师要通过内容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思维火花,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想法、心情,与他们心心相印。

3、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

提问的过程不仅仅是诱导学生参与教学,它还要尽量引导学生探究回答的理由,也就是当学生给出回答后,教师要继续追问他们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深度追问能够帮助学生减少盲目回答的消极心态,诱导学生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回答,教师都要努力让学生自己给予证明,而不应该仅仅质疑不对的或有分歧的答案。在给出证明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以往的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学生也会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回答,可能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自觉发现自己认知上的矛盾。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运用答案、问题并给予即时反馈

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能够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当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时,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恰当的反馈或指导,使学生趋向真正的理解。如果老师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再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联系,则可以学生的回答来展开教学。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被关注,就会更有兴致地投入自己的学习。

5、给予等待时间

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模糊、冲突、迟缓的想法,或者陷入等待的时刻。此时,老师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发言不积极。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能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如果我们期望学生给出理由充分的回答,那么我们就要有耐心。一旦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意识到回答问题是一种责任。

篇7: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思维训练

1、急问抢答题

教者发出一连串的急问,促使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例如:在单元教学的起始阶段,为了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个概括了解,可作这样的急问:“这一单元包括哪几篇文章,作者是谁,他们生活的时代如何,各篇文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也可对单元某一方面的内容,诸如线索、人物、体裁的细微分类等问题作连珠般地深追细问。例如,这一单元的小说,各属于小说的哪一种;这一单元的诗歌分属诗歌的哪一类?在课文讲授之中,也可作这样的急问,让学生抢答,讲《师说》问道:“《师说》论述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择师?教者在各教学环节中,发出一串串急问,学生奋疾抢答,课堂上常呈现出一种紧张寂静,继而又轻松愉悦的氛围,令教者兴奋难抑。这种题型宜用于教材中较易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回答。

2、平问审答题

教者平心静气地发问,发问的题目,使学生不思则不能作答。

例如,讲读《土地》、《樱花赞》、《秋色赋》、《老虎团的结局》课文,平平地提出下面的问题,“这一单元的文章都属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请同学们统观全体,纵横比较,谈论它们的共同处和不同处。”同学们作良久审思后,陆续作答,教者在学生作答的过程中,于愤悱之处,导而弗牵,令学生的“愤悱之气,思有所泄”。其结果,同学们从散文的细微分类、线索贯穿材料,详略处理以及叙事、议论、抒情、描写等写法的交叉综合运用等方面作出精细的比较,从而对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和复杂记叙文的写法,会有较深刻的理解。

再如,讲授《土地》一文,总结时,可提出,“平时常见的土地在作者笔下却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启示,原因是什么?希望同学们从多方面去分析,并联系自己作文时的心理进行思考。”学生审思后,会从作者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饱满的激情、娴熟的技巧、深沉的思索等方面作出回答。

平问审答题,宜用于单元总结和课文小结。经常注重此种题型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比较答问题

教者引导学生比较思索,使学生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分析归纳,然后再加以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材中可作比较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散文诗《海燕》的第一部分,写了海燕之后,紧接着写了海鸥、海鸭、企鹅,这是作者颇费艺术匠心的构思。在此设题,让学生从声音、行动、情态等方面将其他水鸟与海燕逐一比较分析,这样,海燕和其他水鸟的反差便得以突现,各自的象征意义也得以揭示。又如散文《绿》,作者为了突出梅雨潭“绿”的特色,用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场”,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秦淮河的“绿波”作衬托比较,使学生深刻地触摸到如此写来的妙处。

在同一的内容中设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领悟到“这样写好,不这样写不好”的道理。例如《祝福》中,作者用相同的两大段文字(约五百余字)描述祥林嫂因阿毛被狼衔去而着魔的絮叨。《纪念刘和珍君》中几次写到她(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二六七号牢房》一开始就写着:“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是的,这一切我也很熟悉。”对这些表面重复,平淡无奇的语言,若不设题,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很容易被忽略过去。为了使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知其所以然,每遇此说,设题作正反发问,学生会乐于跟随教者发问作入情入理的比较分析,一个个脸庞上会由于心悟而浮现愉悦之情。

4、研讨争辩题 庄子说:“知出乎争”课堂教学中,在难度较大的内容上设题,学生研讨争辩,于求知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分析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思想僵化、顽固保守、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后,提出:“当今的中国正值改革的年代,但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并不乏别里科夫式的人物,然而现实中的别里科夫与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请你们在比较中,追究其根源所在。”

同学们会发言热烈,有的叙述,有的描写,有的剖析„„,纷纷给现实中的别里科夫画像,在画像中作比较,在比较中争辩。在此基础上,再引用列宁关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习气、习惯、传统和偏见是社会主义最危险的敌人”的言论,让学生联系自身在改革的年代中应追求的自我价值进一步议论。青少年学生的时代感、使命感,会油然而生,并说我们决心不做套中人。

5、启发想象题

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青少年学生内心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向往。启发想象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此,可注重从三方面设题。

第一,抓富有想象色彩的文体,例如诗歌和散文。教何其芳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就可用启发想象的语言,让学生为自己编织五光十色、美妙灿烂的未来,从而使他们受到想象力的锻炼。

第二,注重从记叙中有丰富内蕴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中设题。例如,鲁迅的《药》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线,写了两个故事。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儿子病死;革命者夏瑜因革命被杀,随着情节的发展,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但作者对第二个故事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仅写了“——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这小东西不要命„„”“他这贱骨头打不怕„„”抓住这几句话组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讲述《夏瑜的故事》。夏瑜在作品中未出场,但一个意志坚强、胸怀坦荡、为革命不惜捐躯的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却栩栩如生浮现在全体同学面前。

第三,在与习作的结合上设题

在讲授《土地》一文的最后,可启发提问说:“作者骑着思想的骏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谈古论今,任意驰骋,把人们常见又毫不介意的‘土地’变得那样震慑着读者的心,同学们的脚天天踏着土地,请你们以《路啊路》为题,同作者一样纵横驰骋,布局谋篇。”接着再提供马克思、毛泽东、鲁迅等伟人关于‘路’的名言,同学们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谈及正面的路,反面的路;历史上的路,现实中的路;集体的路,个人的路;开拓者的路、沉沦者的路„„

语文教材中令人思索想象之处是许许多多的,教育若能不失时机地编织启发想象题,促使学生不时展开想象,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能迅速提高。

6、质疑问难题

学贯有疑。“疑”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训练上,可以采用以下的做法。

第一、于自己有疑处质疑

在小说《药》的尾部,作者对夏瑜坟与小栓和别人的坟作了以下不同描写。前者,“„„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一圈红的花„„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后者,“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对作者这些奇妙的描写,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疑团。但通过对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情境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连贯思考,获得了清晰作答的思路。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中,教者依照自己释疑之路,设题对学生质疑,对学生质疑解难能力的培养大有补益。

第二、养成学生起疑的习惯

起疑源于思考。在课堂教学的启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是培养学生起疑习惯的重要环节。《竞选州长》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会被误为“我”是小说的主人翁。为了启思解难,可让学生带着“小说的主人翁究竟是谁”的疑问阅读课文。学生会边读边思,众口争说。在上完一篇课文后,留出四五分钟给学生思考提问。一个单元结束后,上一节“清理课”为学生解惑。在这些时间里,学生会提出许多有见地的问题。例如:学《秋色赋》一课后,学生认为文中“老汉”和“春风”方面的内容是作者在“三面红旗”的政治框架束缚下生硬地添枝,有损于文章的怡静美。如是经常做下去学生会逐步养成起疑的习惯。

在提问中,有些学生存有答问的惰性心理,“你不问我,我不答”。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答问的思维训练,在课堂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可设计定答题,使提问加强针对性。另外还可设计一套课堂记分的方法作为答问的杠杆。

二、课堂提问教学心理上的三点体会

课堂提问的教学实践说明,要取得整个提问的最佳效果,在课堂提问的教学心理上应注重以下三点。

1、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心理因素,好奇心会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里遨游探索。而索然寡味、表面应景的提问,不仅无益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会使学生厌烦,以致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2、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思索。这样设计的问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茫茫然无所寻觅,而会在旧的神经联系上,形成新的神经联系,因而思维的链条上就会展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3、问题的设计应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使其有所发展,因此而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快乐会激起答问的更大兴趣,这样就会逐渐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使学生不断地跟随教师的提问去探幽寻微,增强思维的深广度。

课堂提问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赢得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还应力避以下三点。

1、避免提问难易失度

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问之前要对学生的思维应答能力有一个准确的估计。估计低了,设计的问题太易,学生不加思索便可作答,时间长了,会失去答问的兴趣;估计过高,学生搜肠刮肚不能作答,定会影响思维的积极性。

2、避免提问笼统模糊

“笼统”,是说提出的问题大而化之,缺乏具体性;“模糊”,是说语言不准确,甚至模棱两可。这样的提问,学生抓不住要领,甚至无所适从。

3、避免答问强求一律

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回答是不一致的。这是学生“知”和“思”的深广度不一所致。教者不应强求答案一律,这样会压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篇8:高效课堂呼唤有效提问

一、讲究提问的方法

1. 温故知新

知识之间是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的, 运用温故知新这种提问方法, 可以使学生的新知从旧知中发展起来, 既巩固原有的知识, 又通过消化运用原有的知识, 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2. 投石激浪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要在讲述过程中, 相机有意识地“挑疑”, 这种“挑疑”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 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处于积极思考之中。

3. 逐步升级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的台阶式的提问可使学生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 又能显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

4. 反面设计

反面设计是为了突出课文某方面的特色。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课文表述不同的话语, 引起学生思考, 让他们认识课文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 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

5. 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提问, 充分考虑不同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点, 即可比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选择好比较的对象, 确定好比较点。

6. 有意示错

有一些看似简单但很重要的知识, 往往学生容易弄错。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显出这些错处, 并且就这一内容提问, 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二、精心设计问题

1. 问题大小要适当

提问中常见的毛病, 一是大而无当, 一是琐碎不堪。大而无当的问题, 如:“你要从本文中学习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随意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答问的一般评价是“基本正确”、“非常正确”。这样的提问显得空泛, 没有贴近教学目标, 对学生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琐碎不堪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说出一句话的前半句, 让学生说出后半句, 甚至教师几乎把一句话全说了。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样的提问, 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筋。大而无当和琐碎不堪, 两个极端, 同一发源, 都源于教师的主观性和不作深思的随意性。课堂看似丰富多彩, 学生的脑子里却是空空洞洞。试问:这样的提问有何意义呢?

2. 问题多少要适量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密度, 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设计。不适量的提问一是表现在问题提得极少, 另一个是“问题”满天飞, 师生一问一答, 此起彼伏, 就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后者显得尤为突出。多而滥的提问, 使学生总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 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简单呆板的“提问”, 并不能进行认真的冷静的思考, 提问的积极意义因而实际上不存在。那么, 什么样的提问密度才是适当的呢?衡量的标准是能否达到提问教学目的。达到了目的, 虽少胜多;达不到目的, 虽多无益。

3. 问题难易要适宜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 学生即使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对, 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 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答出来, 也会挫伤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读课文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 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 既非唾手可得, 又非可望而不可及, 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

(1) 有针对性。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有的放矢, 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我在教学《一双手》时, 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的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外貌描写的方法, 并在其中体会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上课伊始,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写人, 特别是写人的外貌特征, 往往抓住人物的哪部分来写?”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体现目标重点, 如“那么, 这一双手哪些地方‘奇’?”“作者是怎么写‘奇’的?”这样, 提高了教学效率, 避免了问题的枝蔓对教学目标重点完成的影响。

(2) 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 要善于收集、总结、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 有讨论的余地, 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 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 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 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 而且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以皇帝虚伪的性格, 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 连这样的当也能上, 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 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 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 让他当奴隶, 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 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学生在发言过程中, 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 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尽量少问一些, 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多一些。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 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 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 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 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 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 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 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 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 而且用得很恰当, 很形象, 很有艺术性, 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4. 问题提得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 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一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时。一般教学一开始, 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 教师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二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 要有代表性, 能突出重点。三是在学生研究的目标不明, 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 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启发。四是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时。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 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 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 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 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善于提问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我们应该学会勤思考、多分析, 努力优化课堂的“问”, “问”出学生的思维, “问”出学生的激情, “问”出学生的创造。基于有效提问的课堂, 教学效果才能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堂, 2006, (8) .

上一篇:集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下一篇:友谊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