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近代史纲要

2024-06-05

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精选6篇)

篇1:对中国近代史纲要

认识:

谈及中国近代史,其实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都有学过,只不过那时作为理科生的我们都只是学习中国近代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何发生,有何意义而已,并这意义,也是来源于前人的总结。我们并没有考虑过学习它除此之外还有何意义。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我们平时的历史知识的扩充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的近现代史的学习中,老师补充了很多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学到了以前没有学到和了解的东西,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背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历史的人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让我了解生活中的鲁讯,初中学习鲁迅的作品,就很喜欢鲁迅。。

就这样,通过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我找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从此人生的宽度又增了不少。这便是我关于该门课程的认识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记录了从1840至今一百年多年里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通过学习我们把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以及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行径与原因,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并且,理解晚清时期中国反抗侵略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农民群众、地主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亡与自强的历史过程与失败的原因、教训。认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并且理解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原因,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时代呼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了解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中国的历史线索和。。

在这本书中我深切体会到中国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挫折,中国人民也经历了各种磨难。其中有屈辱,有抗争,有懦夫,有英雄。有令人唾弃言行,也有大量的令人感动的为中华民族发展而不懈努力地人和事。这些历史在今天看来就像一个一个的故事,但现今有些人觉得这段历史并不是那么的清晰与深刻,更有甚者公开对历史进行诽谤,诋毁英雄的形象,这些都是历史知识的匮乏所造成的。中国这一百多年经历的血雨腥风是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百折不挠求发展的真实记录。在这一百年的历史也为我们今天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值得我们去挖掘。同时这不平凡的一百多年也使得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和华。所以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历史的学习,而且我们应给努力把它学好,在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升自己的爱国品质以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学会利用历史这份宝贵的财富为我们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这一远大目标提供借鉴。总之学习历史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我们学习历史态度要端正,要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历史,努力学习好历史,并在学习中深刻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所得所失,以史为鉴,并牢记自己的责任,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继承先辈们的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进程,所以我觉得要多结合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可以发现清政府许多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结合社会的意识形态去分析,可以把例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的历史事件处理处一条清晰的思维线,并且对其有着深刻的认识。

至于老师的教法,我是很喜欢。

记得初中给我们上历史课的老师,就是照着书阅读给我们听。到了大三,知道又要学中国近代史,觉得无聊极了,因为在开学时翻阅了这本书,感觉就是老生常谈,很多内容中学都有上过。本以为以后上近代史的课就是这样。但是,第一次上近代史的课就看到一个很有热情的老师,个人很喜欢上课带有个人积极向上感情的老师,上的课很津津有味。即使有时候在做其他事,也会被老师说话的声音拉回思绪,然后不知不觉的开始认真听课。这样的老师很有个人魅力。这就是虽是同样的课程,上课的老师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却不一样,有风趣幽默的,有严肃古板的,也有照本宣科的。在老师的课上,老师经常以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对某个历史事件作解释,不仅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活跃,还使得道理浅显易懂。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能听到老师讲更多的历史知识,让同学们的大脑不断地充实起来,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我坚信经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多数同学的历史观念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至于教材,我是一直有一个难点,课本编写采取的都是专题与时间顺序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结构简单,形式灵活,便于把教法和学法容纳进去,当然,它也有缺点,那就是课与课之间联系性不强,不容易鲜明地表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体系。这应该是老师们共有的体会。很难把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老师的教法中,就会经常给我们谈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很多新颖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

通过老师对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意义的介绍,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以前见识的肤浅,总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却从没深刻的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而去学习了近代史,今天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这门课程对我们自身发展的意义,使我受益匪浅。

对于纲要课的建议,我只有一条。

书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在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方面的总结,时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多,学生不好掌握,所以应该放归到相应的历史阶段中,并且用丰富的史料来呈现知识。

比如: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以及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丰富的资料和手段再现那段屈辱的历史,通过对战争场面、不平等条约以及抗战英雄的渲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加强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教学活动建议】(1)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2)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填入表格,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篇2:对中国近代史纲要

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内容提要: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从各自的阶级出发分别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虽然最终,这些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道路皆以失败告终,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对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启蒙、对推翻封建统治的促进、对继而的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成功都有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推动作用

正文: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各阶级对中国国家出路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的建立

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赔款,弥补财政空缺,加重了对本就受地主压迫的广大农民税款的征收,且各级官吏的浮收勒扣,横征暴敛,使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致使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的经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后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极具进步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对内,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农民领袖身上固有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日益暴露出来,组织上结成宗派集团,争权夺利,在生活上贪图安逸,奢侈腐化,终于导致了天京变乱。此外,具有建设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未实行。对外,外国侵略势力与清政府的勾结,在太平军踏破江南大营,直捣上海时,英法组织洋枪队随同清军一起对抗太平军。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国运动失败。

失败的原因可总结为: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它也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与此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背景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由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组成了洋务派。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最初冯桂芬指出洋务派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洋务运动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首先兴办了军工企业,代表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以及一些民用企业,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2)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改用洋枪洋炮,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和军事学堂。并先后派遣留学生200多人。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洋务运动具有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使其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三.维新运动

1.维新运动的背景

维新运动发生在1898年,这时的中国正面临被帝国主义划分的严重危机。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之后,明清两代达到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制度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并与外国侵略势力结合,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权。改制已势在必行,制不改,国家不可能强。且在此时很多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资于新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2.维新运动的经过

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又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百日维新”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冲击了封建制度。这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守旧势力的反对。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在探索期间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维新变法,这些运动,这些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革命的道路,走出被压迫的年代,走向胜利的曙光!

参考文献:

篇3:对中国近代史纲要

(一) 慕课的相关知识。1.慕课的含义。慕课是在新课改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 它是一种在线教学工具, 它是过去发布学习资源以及管理学习资源工具的升级版本, 它的英文表达为“MOOC”, 其中“M”代表的是Massive, 意思为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 意思是开放: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 意思为在线: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 意思为课程。2. 慕课的教学范围。慕课教学形式是以开放理念为基础的, 它的课程覆盖面是十分广泛的, 既包括一般大学的基本学科, 也有一些科技学科, 类似于数学、计算机等, 同时也有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3. 慕课授课形式。慕课的授课形式是将世界各地不同的学习者和教学者通过某一主题联系起来的方法, 这些课程对于学习的人来说是没有特定要求的, 但是在每周会有研讨会, 为大家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 而且会给大家提供每周一次或多次的讲授、为求学者提供阅读建议和相关的研讨问题。最重要的是测试, 慕课每门课程都有规模不同的测试, 而且是比较频繁的, 但是不同于传统测试的是, 它的评分往往是由同学来评分的, 学生成立网上学习小组进行互评, 每个小组成员的评分求平均数, 才是相应小组的成绩。4. 慕课主要特点。它具有的特点, 从它的含义中就可以看出来, 剧透规模比较大, 开放程度高, 与互联网联系密切等特点。

(二) 慕课应用的概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投入教学当中, 目前的教学可谓是百花齐放。就拿“慕课”来说, 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慕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资源送到世界上最为偏远的地区,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二、慕课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我们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 主要的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 虽然也有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但是课堂教学仍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这并不影响慕课与我们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结合, 我们可以将慕课应用于课堂的环节中,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具体的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 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 利用慕课平台, 丰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目前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 并且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的, 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资源实现共享, 但是其范围是有限的, 而且经我们研究发现, 目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积极性比较低。慕课平台可以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它可以使全球范围内有关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资源实现共享, 慕课平台的使用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完善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 丰富发展了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方式方法, 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借鉴慕课的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教学是比较单调的, 而且缺乏活力。在不少的学校甚至存在教师在讲台讲课, 而学生在下面睡觉的情况。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需要及时的解决, 慕课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在慕课平台中, 有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既可以在宿舍, 也可以在家, 完成网络作业, 在遇到难题时, 可以在线向教师请教, 教师可以在线解决问题, 而且教师也可以利用相关的软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慕课平台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免费的供师生享用, 促进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三) 学生应用“慕课”的自主学习模式。多媒体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手段方式, 这也是受到教师好评的一种方法, 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种方法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最为常见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学习的自主能力较差。而目前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就是以这样的方法为主导, 为此我认为很有必要引进慕课这一新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它可以使全球范围内有关中国近代史纲教学的资源实现共享, 慕课平台的使用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完善了中国近代史纲教学内容, 丰富发展了中国近代史纲的教学方式方法, 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的目标。

小结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必须要时刻保持先进性, 无论是课程设置, 还是教学方法应用, 都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新课改的背景下慕课的提出, 对我们大学教育理念, 教学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可能会促进大学教育变革, 推动大学的课程改革, 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张维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案例教学法实际操作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年17期.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型教学之管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05期.

篇4:对中国近代史纲要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医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080-02

“不读史无以爱其国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既是历史课也是思政课,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纲要》课教学中永恒的主题。怎样才能把爱国主义精髓传导给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教育对象,这是一群充满着朝气的几乎都是90后的孩子,他们追求个性,强调自由,思维独立,特别厌恶说教式的教育;又由于医学知识更新比较快,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医学生课时比较多,学业负担较重,作为理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受社会上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影响比其他大学生大一些。怎样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诉求,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和能力。下面,笔者谈一谈在医学生“纲要”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有感同身受的体验譬如在讲授绪论时,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只有让国人引以为傲的长城、四大发明,而且在浩如烟海的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中,医学也是一枝独秀,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的成就, 有了医学分科;扁鹊提出了四诊法;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医学专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翔实的药物学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讲述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奋勇抗敌时,多找些有关近现代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同时可以利用有关爱国主义的影片,穿插在讲课的过程中,这样配合书本的内容,加上图片、声音的效果,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其次,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家乡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的事迹,如请临沂的同学讲一讲红嫂的历史,让微山的同学讲一讲赫赫有名的铁道游击队的历史等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纷纷讲述自己家乡英模的事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讲述同学看到其他同学因自己讲述的人物而动容时,一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而爱国的前提是爱家乡、爱家园,如此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这种对家乡的热爱会进而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情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努力探寻教学的“启情点”近些年来,经典案例法受到各个基础学科的青睐,“纲要”课的经典案例更是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情感教学法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情绪的刺激和情绪感受使他们的心灵有相同的情感体验,师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当前形势,通过生动的故事,巧妙地迂回发问,积极探索“启情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对一些难辨、易混淆的观念的剖析,需要更多的情感和立场,正确地引导学生判断是非。如在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时,“侵略有功吗?”这一问题曾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教师以步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民族尊严与经济利益哪个重要?中国社会是主动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还是被动卷入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如何?最后教师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表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在经典案例教学中,教师更不应将史与情截然分开,应该努力挖掘经典案例中的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心理播下含情的历史认知。根据时事,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能更好地把历史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如针对持续发酵的钓鱼岛、南海争端,不光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讨论我们的立场和解决方法,并且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写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怎样爱国的论文,让学生针对时事思索在新时期怎样爱国。

三、在讨论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教师只是领路人,学生才是主导者和受用者。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结合社会热点,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才不会感觉历史是很遥远的事情,与现实没关系,对历史有隔离感,才能在无形中破解“历史无用论”的谜局。结合钓鱼岛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造成今天的局面,美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讲到近代中国革命中的宣传工作时,我们会记起毛泽东曾经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首先是制造舆论。结合当前社会关于大众媒体是社会良知角色的定位,让学生对舆论功效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在这个网络和物欲盛行的时代,如何杜绝网络谣言,规范虚拟世界道德,如何把握舆论报道的度,体现舆论报道的真实、公平、公正,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监督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纲要”课的教学当中,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才可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逐渐提升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为社会上别有用心的谣言所迷惑,正确认识和评价新时代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集结成篇。只有这样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才有助于形成有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教师才算真真正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让学生们走出去,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对身边事物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大学生亦不例外。他们对高校自身及所处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天然的亲情。因此,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金乡鲁西南战役馆,到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的故地、到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和小岗村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旅游。针对当代大学生总是对书本知识存在疑惑、否定一切,认为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是最深刻的特点,学生在参观旅游中认真观看了馆内收藏大量的遗物、图片、文献资料等,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节和场景,现场感受到历史的气息,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懂、真信、真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过实践教育仅仅是手段,要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实践结束之后,让学生在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旅游体会,写出参观心得,从而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总体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增强凝聚力和对祖国的自豪感。

五、把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校期间,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积累经验和勇于承担重任的勇气,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医学院校,济宁医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以“送医”为主体的“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和不足,而且还可以亲身体会到当今农村的变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个选择”的理解。

在中外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照中,告诉学生爱国并都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爱国更多地体现在一举一动中,在细微中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如美国通过历史教育,加强公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国旗教育,向公众表明国旗代表美国;通过宗教教育,把各种宗教活动和教育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民族精神;通过大众传媒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向公众灌输美国式的价值观。另外,广泛建立爱国教育基地,通过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免费向公民开放,展现爱国主义人物的英雄事迹,使公民在自然生活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因此,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与其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了解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实际上就是爱国的表现;爱护国旗,就是维护自身的尊严,这也是爱国的表现;作为学生认真完成学业,以便在未来更好地建设伟大的国家,这也是爱国的表现等。这就是告诉学生,爱国是具体而实际的,要从自身做起。

事实证明,轻松活泼的教育方式是最有效的,而它的教育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肯用心去想、去研究,利用书籍、音像、影视、歌曲、互联网等各种手段,拉近学生与历史时代、历史人物的距离,就能在互动式的学习与陶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爱国情感。

篇5:对中国近代史纲要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数据源自于“数据统计”)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啊!我们首先要谈的就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与收获。其实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很明显,我们在上面也提到了。但是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是没有必要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它居然占到了54%,如此惊人的数字啊!认为这么课程有开设的必要的人才只不过占到了16%相比之下简直少的可怜啊!大家都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史在高中已经学过很多内容了,所以没有开设的必要。对于学习的收获,大部分的人则偏向于对祖国的国情的基本了解和认识。这也是必须的,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学习了这么课程,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有没有有什么样认识?也就是是说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以及选择社会主义?模棱两可的人居多啊!这种现象不是怎么的好.占到了44%,还好清楚的人也不少,说明当中不乏热爱学习的人,占到了42%。这是唯一能让我们稍微安慰的一点。

下面我们要谈的是第二点,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阅读材料与参考书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个大问题,学习嘛,不外乎两点,一是听老师在讲台上面授课,二是自己阅读教科书。在大学当中,第二点显得更加重要。大学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自己自学,老师将的只是一个引子,稍带的提点一下,自学怎么学?自学就是要你自己看着书学习。多看教材,多去找课外书。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们课程的过程中也不例外。一节课才只有那么四十五分钟,老师即使讲的再好,也不会讲的那么仔细!关键还是靠自己。可是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你不看老师又不会对你怎么样。很明显,经常阅读的人不多嘛!调查分析,人数只占到了12%。完全没读过的居然占到了16%,不过还好,大部分还是期望60分万岁的,都趋向于考试前的几天阅读一下。教材都没多少人读,那参考书就更不用人说了。肯定是没有多少人会去自找苦

吃的。调查的数据显示:会读课外书的只占到了24%,大部分同学还是不会主动去读课外书的。

第三点是我们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调查,这有助于学生自己彻底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更能发现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那些毛病,能方便他们自己对照改正。调查发现他们对自己评价的原因众多。主要的原因是:

1、学习兴趣不浓,只是被动的上课。对于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深有体会啊!主要是由于这课是公共必修课,所以他们不得以而去学的。也就成了所谓的被动上课,被逼的去上课哪还能谈什么学习兴趣呢?这点占得比例是最高的,达到了24%。

2、课外阅读和实践不够,这点都没什么,课外阅读嘛!一般人是不会去阅读参考书的。能阅读教材就已经很不错了。

3、知识积累不够,这也是正常的,上课不听课,课下不看书,哪来的什么知识啊!更别说积累了。

4、学习主动性不够,很少寻找老师的指导,像近代史这种公共必修课去找老师的人很少,除非是考研必考的科目,还有要补考的学生。大家都是求能过就行。所以学习主动性肯定也不会很高

5、懒于思考,没什么想法,这种情况不是很多。

6、不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情况也很少,上课只要是老师说讨论,讨论的声音还是挺大声的。

7、经常缺课,这门课程缺课的现象,从调查上来看不是很多,但是也存在着一部分。

8、缺乏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这种人就少之又少了,因为这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综合上面的分析,对于学生自己评价这一块,主要偏向于对课程没有什么兴趣!曾经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看来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要想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更好的认识,教师课堂效果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元素。所以第四点我们主要分析的就是教师课堂效果。根据调查了解,老师讲课的深浅度适合学生理解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老师所能决定的,所以对于这一点老师还是要好好考虑考虑的。还有就是上课多提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这点也是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积极性的最好的方法,还能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还有评价比较好的是多媒体教学有效果,使我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现在多媒体教学都已经普及了,这样更直接,还能结合图片、视频以及一些其他的信息,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了,效果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还有些是评价比较差的,比如说:上课讲课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够指导学生去阅读课外参考书,教学有针对性。对于这些问题其实只要做的适当就行了。

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也不乏存在着某些问题,第五点我们主要分析一些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进度太快

2、教师照本宣科

3、教师讲课内容太多

4、填鸭式教学,缺少师生互动

5、课程知识太深,不易接受

6、课程内容不能解决实际思想问题

7、课程讲授太多,缺少实践活动

8、考核方式单一,不能真正考核学生实际水平

这些都是很明显的教学问题,据我们口头调查了解,大学上课进度快也是正常的,因为一门课程一期只有那么多课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偶尔也会加快一点速度。教师照本宣科的事情,调查显示数据是17%,也不是很高。教师讲课的内容太多,这点和进度太快有点像似。也就是上的太快内容自然也就多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那才是课堂的生机,如果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就会显得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听起来也就没什么兴趣了。课程知识太深不易接受,这点不怎么高,只有一点点。一般的老师都不会讲太

难的知识,因为要照顾大部分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后面三个:课程的内容不能接触实际思想问题、缺少实践活动、理论的东西太多了。考察的方式也只有一种,也就是考试。这些都是我们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几点。

最后一点我们是对教学建议的一项调查,主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建议以及实践教学的建议。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看能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显示,教学建议偏重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目前开设这门课程的大学,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校并不多。实践方面比较偏重的就是社会调查,居然占到了74%。又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啊!

以上就是我们小组的所有调查分析结果。下面我们针对这次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的调查,我们也总结出了几点:

1、我们大学生应该要主动的对其进行学习,因为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2、我们可以不去看参考书,但是教科书我们一定要看,因为那是基础,老师讲的只是重点,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自己去看。

3、兴趣是培养起来的,不能因为刚一开始没兴趣就不学了,我们没兴趣就要自己学会培养兴趣,多积累知识。

4、老师可以上课多于同学交流,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最好的就是能尽量的上多媒体课,用图片和视频增加同学们的兴趣。

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才是重点。

篇6:中国近代史纲要

关键字:长征艰苦奋斗胜利

历史课带领我观看了电影《长征》。电影的开篇就向我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每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我总会思考现在能在和平年时代里学习和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长征》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又重温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

上一篇:老公对老婆赞美的句子下一篇:哭泣的小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