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点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论文

2024-06-03

浅谈几点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论文(精选9篇)

篇1:浅谈几点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论文

浅点几谈物中高学教理法

龙中三口孙 兆 明在现在的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课堂,我在向老前辈学习的基础上对高中物理教学总结了几点看法。

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培养尖子生的课堂,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 还原过程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让基本概念、物理定律深入人心,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

我们的老师一定不要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使学生们的思维循序渐进,更主要的的是培养学生方法而不是现成的定律。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平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平,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三、解题能力提高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习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习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习题教学:(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习题教学

一般的习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习题.例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相同解决方法的习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2)采用“台阶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解题方法.学生有一道难题不会做怎么办?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怎么做,而是另外出几道与这道难题内容相似,难度较小一点的题让他去做,或者是出一道内容完全不同,但所用方法有某些类似之处的题让他去做,直至他领悟出这道难题应该怎样解为止.我们称这种方法是搭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往上爬,用这种“台阶法”进行习题教学能使学生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解那道难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以上只是我们分别从物理定律、物理实验以及物理习题教学三方面介绍了我们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篇2:浅谈几点通用技术教学的体会

一、要认真领会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及课程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在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 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高中教学普遍存在着偏重科学而忽视技术, 然而在生产和社会实践生活中人们又处处离不开技术, 离不开技术创新。通用技术课就是为了改变教学现状及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 它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 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即要考虑基础知识的传授, 也要考虑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尽可能搞多样性和有所选择性,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避免机械而单一的学习或单一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注重拓展学生技术能力, 也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 敢于质疑, 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 利用丰富的案例分析、思考、讨论、探索, 利用小实验欣赏和自己动手等栏目内容为载体,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使学生的技术创造潜能得到良好引导和有效开发, 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要理论联系实际与科技教育融为一体, 注重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发明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高、精、尖技术出钱也买不到的, 只有中小学阶段有小发明, 将来才会有大发明、大创造。通用技术课的老师, 就是要引导中学生走技术创新之路, 为国家培养人才奠定基石。要创造情境, 在主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教材丰富的案例分析、思考、讨论、探索、小实验欣赏和自己动手等栏目内容为载体, 让学生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参与社会生活, 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例如:在“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学时, 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绘制一张老校园平面图, 找出人机关系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这个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 平时生活在学校里, 还没有仔细观察过, 学生的研究结果很快出来了, 确实有很多人机关系不合理的地方, 如:自行车车棚离学校大门和教学楼太远了, 学生停放自行车再回到教室所需时间较长;教学楼靠近马路, 噪声很大, 影响教学。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 可采用如小课题研究、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成立园艺、木工、电子制作、自制教具等兴趣小组,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教室、学校苗圃花园、实验室, 使之成为技术教育基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亲眼目睹, 接触了社会, 体验了技术的价值与技术的快乐, 渗透了对技术内涵的理解, 逐步形成以学习技术为荣, 只有提高了技术素养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理念, 也促进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与能力进行迁移。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 加强自己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课的内涵很广, 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自然和社会科学, 且有技术特色的语言、概念、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与现阶段中学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 作为通用技术课的教师, 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修养。吃透教材、教参是最基本的要求, 空余时间还要进行自身的补课, 学习多方面的技术, 借鉴各版本的教科书, 互相补缺, 互相对比, 这样才可以丰富教学案例, 有利于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同时还要钻研课程标准, 钻研课程标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素质教育就是要追求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 并为将来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这里的“学生发展”, 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发展, 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内涵的核心, 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落脚点。总之, 通用技术课作为高中阶段崭新的一门学科, 虽然面前困难重重, 我们会刻苦努力, 让通用技术的学习成为学生们豆蔻年华中夯实基础、挑战自我、享受创造与发展乐趣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

篇3:浅谈几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方法 温故知新 语言描述 动手操作

一、引领学生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策略,找出难点重点,测试题务必将主要知识围绕其间,测试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要求独立完成、自我检测、小组商讨、课堂评定、测后总结等等。至于关键的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容易混淆、不易辨识复杂易忘的内容,做为复习计划的重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倍努力,认真复习加深记忆,不断温故知新,勇于进取。

测试形式要新颖,要有系统性、实践性,在复习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精髓。教师也可当面提问,让学生即兴回答问题,要详略得当,难易适中,层层递进。

二、注重语言描述

小学生年纪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好胜心强,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加强自己在语言方面的表述能力,通过娓娓动听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描述,让他们深刻理解每一个数学问题的所在,从而激发起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读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看图说话”,形象生动地应用数学语言。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时候,我诗意地解读:这边有三十二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那边有七只陌生的蝴蝶非常羡慕,感觉很孤独,就主动前来,打算找这三十二只蝴蝶交朋友,一起做游戏,他们组成了一个欢快和睦的大家庭,同学们,现在的蝴蝶大家庭中一共有多少成员?

再如,在学减法的时候,我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那三个苹果属于奶奶,右边那三个苹果属于妈妈,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奶奶年龄大了,吃不了太多苹果,为什么不少给奶奶一个?——是因为爸爸是个孝顺的儿子,给她们买苹果的时候考虑到谁也“得罪”不起,所以两边的苹果一样多!还有,奶奶吃不了再给妈妈,能够让婆媳感情升温呀!学生哄然大笑,在轻松中,学习的枯燥荡然无存,乐趣无限,课堂上温馨一片。

三、增加动手操作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最大的好处是各种感官一起活动,对数学的知识能够有深刻的印象,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数学教学不是语言学,不是历史学,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因此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知识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好做实验的工具:小刀、土豆、苹果、西瓜等等,之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要求尝试切割,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展示。

再比如,学习了比例尺,为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为所用,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所学到的知识为学校设计一座图书馆,要求个性化,设计上要美观大方,经济上省钱适用,尽最大可能地体现出学到的知识,这样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丰富了情感,提高了能力。

总之,教师采取别出心裁的方法教学,精益求精,学生的数学成绩必然会节节拔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一定会更上一层楼。长此以往,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更加高效。

篇4:浅谈几点化学教学经验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再创造

新教材使用之初, 确实让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教材的老教师耳目一新。教材原来可以是这样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科素材, 丰富多彩、内容新颖的学习栏目, 数目可见、操作简便的各种实验, 还有大量美丽精致的图片……这些变化, 让刚拿到新教材的教师们对教学有了新的感想和憧憬。但在使用中, 我又有更多的感受。

1. 对新教材的体会

使用新教材, 高兴的同时我逐渐感受到了一些困惑:新教材中某些课程内容的教学表达和体系都比较生疏, 与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存在极大的偏差。例如, 新教材中有以前未接触过的, 如乳化作用、水溶液的基本性质。还有一些内容的体系编排与旧教材有着较大的差异, 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等;还有一些内容与特定社区环境中的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不易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 还有一些实验的素材较难获得, 无法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其中。

2. 面对困难, 我们齐心协力

面对这些困惑, 如何尽快、妥善地解决?单枪匹马, 肯定行不通!因此, 我们采取了同备课组集体备课, 相互探讨对教材的处理意见、实验教学的改进建议, 共同摸索与领会教材内容安排的知识主线, 体会课后习题编制的意图等。

3. 深入研究, 透彻理解教材

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还会对教材中各单元内知识体系的设置意图, 或一些活动探究的设计意图发出来自内心的惊叹:“新教材内容安排得确实巧妙。”

实例:在进行酸、碱、盐的教学时, 困惑最大的是酸、碱、盐的教学, 后来, 我们认真研究了教材内容的设置, 发现教材的知识主线是:

(1) 从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溶液 (如白醋、酸果汁、稀盐酸等) 的酸碱性, 提出在不允许品尝化学试剂的味道时, 怎么确定物质的酸性或碱性入手。

(2) 通过石蕊、酚酞试液检验, 认识到溶液具有的酸碱性;再从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不同, 进而认识溶液的酸碱度, 并引出了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这一重要主题。

(3) 进一步联系生产实际, 认识用途广泛且极为常见的两种酸——盐酸、硫酸的性质与应用, 两种碱—氢氧化钠、氢氢化钙的性质与应用。

(4) 在常见酸、碱性质基础上, 指出酸、碱具有不同的性质, 并指出酸碱会发生中和反应, 并联系实际认识了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再从中和反应的角度提出盐, 并介绍了常见盐的应用与性质。

(5) 最后, 结合常见酸、碱、盐的应用, 全面认识酸碱盐的两面性, 做到对酸、碱、盐的正确、合理地使用。

纵观教材整体知识主线的安排, 我们发现这样的安排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摒弃了旧教材中以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做法, 而是选择了对学生来说一直有用的,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长远价值的化学核心知识。类似现象在新教材中屡屡可见。

二、我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1. 使用新教材后, 更关注学生变化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教材叙述过于完整的风格, 在实验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现象、解释与结论, 而是设计一些以问题或学案的形式来体现, 由于教材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走出了学习的惰性、依赖怪圈, 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活跃的思维和实践学习方式的转变。

2. 深入钻研与整合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也在成长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些时候如果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或者调整, 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 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按原教材编排的内容依次为“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三、对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中的建议

1. 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研究

对于实验不要只停留在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验证, 而要充分用好实验的探究性。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先确定探究活动的重点, 按照“现象→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这五步进行。探究不仅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更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以及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 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应当充分领悟: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 强调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向过程、方法和能力方面的转变。

3. 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5:浅谈几点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论文

[关键词]:作文 写作素材 写作兴趣 创造性思维

一、作文的概述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①

二、积累写作素材

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②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

(一)立足教材,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③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讲解课文中的实例,并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挖掘出其它的论点。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学透,又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二)着眼课外,广泛阅读,

1.着眼于课外,拓宽视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中外名着的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着,博览群书,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感知生活,细心观察

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糙存精地积累,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学们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积累好的素材,才能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从而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拓宽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

目前作文教学是按照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而渐次展开的,考察这个教学过程,存在两个主要的弊端。第一,作文教学过于封闭。往往只是以教材中的講读课文为基本范文,而这些所谓的范文价值是相当微弱的。第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精神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使作文教学结出具有时代新特质的硕果,应当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

〈二〉几种具体做法

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应,是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综合表现。这就是创造的思维。

1、重视“双基”。

有人认为现在搞创造性思维了,“双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不管了。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掌握“双基”是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双基”的训练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

2、记录灵感。

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思维,高潮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这是极其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质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激情。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受,既可以是片段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创意,都是可贵的。

3、一题多作。

一题多作,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4、变通“模式”。

记叙、说明、议论文体的写作,其结构有一些“模式”、“套路”,既要看到“大体须有”,这是写作实践的总结,又要看到“定体则无”,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所借览,又有所变通。

5、寻找“独特”。

既要指导学生善于在书籍、生活中,获得独特材料感受。指导学生从读过的书引起联想,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多写“材料独特”,“感受独特”的佳作。

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享受写作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④

总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通过积累素材,广泛阅读感知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2] 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320.

[3] 叶圣陶.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篇6:浅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1.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我做过两年语文教师,上了八年历史课,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考中国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2. 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清,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

3. 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教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4.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收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它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5.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借此可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篇7:浅谈几点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论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实践 学习动力 情境创设 利弊 知识性

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揣摩学生心理,反思教学过程

要搞好历史教学,就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比如说学生是不是喜欢历史?有多少人阅读课外历史书籍?学生们不喜欢历史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还在循规蹈矩地照本宣科?多样化的教学是否到位?课堂教学设计得是否完美圆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吗等等,不胜枚举。

(二)搞好师生关系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学中亲切和蔼,慈颜含笑,平日里对学生关怀细致入微,处处为学生着想,时时替学生考虑,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由畏惧到敬重,再到喜爱。

(三)唤起学习历史的渴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喜欢学习,从内心深处喜欢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无限的智慧与能力,激烈而持久的动机之源就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历史的价值,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要想方设法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记录,鉴往知来,意义重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做德才兼备的智者,运筹帷幄,驰骋人生,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学生思想逐步成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学生中间存在着贫富差异,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历史人物来阐述。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发他们更准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拥有健全的心理,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不是简单的几个故事的综合,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

二、情境创设的利弊

万事皆有利弊。好的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但是如果情境创设一味考虑趣味性、直观性和探索性等,而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走进了创设情境的误区,无法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情境创设的误区有以下一些:

(一)情境创设没有考虑到知识性

活动情境要针对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创设,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如果只创设情境却没有与知识挂钩,这样反而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

(二)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有的教师只把探究问题的情境化当做是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摆设或是点缀。课前的情境创设激起了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结课时对新课开始提出的情境问题却没有任何小结和说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看着热闹非凡,实际学习效果甚微,学生所得有限。

(三)创设的情境太多,导致“本末倒置”

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创设,一节课上堆积太多的情境设计,反而让学生眼花缭乱,在一阵喧闹中一无所获。所以说,情境创设不能一味求多,应该是以能否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为标准,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

课堂上教师要把需要探究的问题情境化设计,激活学生的认知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渴望学习的天性上,充分调动学生潜力,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也正是新课改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总之,教学历史,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认识到历史是人类的过去,是智慧的华章,是文明的集结,是盛衰兴亡之鉴。认真的学历史,借鉴历史经验,省往昔,辨正误,考优劣,矫过错,预将来,裨益人生,造福天下。

篇8:浅谈几点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论文

小学数学中是以口算和笔算为基础的。 很多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思维, 没有意识到估算与口算、笔算的关联性, 把估算能力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 其实, 估算与口算、笔算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恰当运用估算, 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完成一些判断和选择题。

估算方法很多, 大家耳熟能详。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运用技巧。

一、低位估算法

低位估算法是指只计算算式中的最低位就能预知原式的值是否准确, 这个方法常用来验算加减法的简算结果。 如:463-198 的简便算法, 正确的做法是463-200+2=265。 学生有时对多减几就要加上几和多加几就要再减几这两种简算方法区分不清楚, 常常会做成463-200-2=265。 这时, 只要口算13-8=5, 从结果的个位可预知原式的正确率。 就比很多老师要求孩子用竖式计算来检验简算结果更方便, 更符合简算的原则和要求。

二、高位估算法

高位估算法指的是只计算算式中几个已知数的最高位, 然后根据最高位的运算结果估计整个算式的值是否正确。 这种方法用来快速地检验多位数除法的计算结果。 如:3695÷92, 因3695≈3600, 92≈90, 从3600÷90=40 中, 可判断商的最高位是否正确。

三、数位估算法

数位估算法是根据数位原则及积商的定位规律, 即乘法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 如:578×41=? , 因高位数四舍五入后6×4=24, 24>10, 所以原式的位数是五位数;146×26=, 因高位数四舍五入是1×3=3, 3<10, 所以原式的值的位数是四位数。 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积商的数位, 根据这个规律可以轻松完成与积的数位相关的选择题、判断题以及对笔算结果准确性的初步判断。

例如, 笔者出了“ 390×42”这道检测题, 要求学生先估算, 再笔算。 估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很正确, 约等于16000, 在笔算的时候错误率就相当大, 很多孩子都等于1638。 如果孩子学会应用数位估算方法来检查自己的计算, 4×4=16, 16>10, 所以原式就是五位数, 不用精确的验算, 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 小数乘法也可以用数数位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判断, 如选择题32.7×1.5= () A.4.905 B.49.05 C.490.5。 如果我们用数数位的方法, 一眼就可以判断出正确的结果是B。

当然, 运用这种方法, 在遇到33×33 这样的算式时就要当心了, 因为要进位, 所以不能单纯地看到十位上3×3=9, 9<10, 就判断他的积是三位数。

四、规律估算法

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 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判断9.4×1.12=9.328 的结果正确吗? 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 ( 0 除外) 乘一个比1 大的数, 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大的性质, 轻松地判断这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初步验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是否正确, 小数除法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性质对商的正确性做出初步的判断。

在教学小数的乘除法时, 准确率和速度一直是一个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 如果每道题都要求学生用竖式验算, 太费时费力, 计算的速度很慢。 我们就可以利用小数乘除法的性质以及数小数数位的方法对计算题做一个初步的检查。 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习惯, 每做一道题都用这些性质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初步的判断, 计算的正确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这就能充分体现估算在数学计算时快速运算、判断的优势。

五、口算估算法

在计算中, 除了必须熟记加法表和乘法口诀外, 记住一些特殊的数的计算结果, 对于估算也十分有益, 例如:25×4=100, 125×8=1000, 利用这些基本口算也可以进行估算, 如249×41 由于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分别接近于250 和40, 所以利用25×4=100, 估算出249×41 的结果。

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 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倡导“ 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应该摒弃“ 为估算而教估算”的狭隘思想,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让小学生掌握一些巧妙的估算方法, 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

摘要: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多数教师也意识到估算教学的重要性。然而, 部分老师只注重教会学生估算的方法而忽略了对这些方法的应用, 没有领悟到数学教学的精髓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理解,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篇9:浅谈几种有效的声乐教学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方法;探究

声乐,是指用人声表现的音乐。声乐演唱艺术发展至今,歌唱发声技巧与表演的实践经验已不再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而是从发声生理科学的理论出发,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歌唱发声方法,用以指导歌唱实践和声乐教学。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学双方的交流是互动的,学生对歌唱状态最直接的印象主要是来自教师的讲解、指导、示范和演示。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技能和知识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面对受教育者“授业传道”,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一、了解基本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子,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要做到能正确、科学地发声并利用好嗓子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子的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

二、构建科学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声乐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思想禁锢。任何唱法都不可能墨守成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随着作品的创新而发展。作为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包罗万象,大到教学整体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小到每个具体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一点,就在于因材施教。常用的教学法有:

1.演示法。演示法是一种直观感性的教学方法,也是声乐教学的基本手段。通过教学演示可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意图产生直接的印象和共鸣,以利于激发学生歌唱学习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包括动作演示、嗓音演示和表情演示等。

2.分析法。分析法所涉及到的内容应涵盖声乐理论、聲乐技术、艺术表现等三个方面,所研究的对象应包括声乐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两个不同层面。借助分析法,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到歌唱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途径等;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从歌唱艺术现象深入到对歌唱艺术本质的思考;通过分析帮助学生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取得进步。

3.练习法。声乐艺术是具有显著技能特征的艺术,在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之后,需要通过经常性的重复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同时,那些错误的发声技能也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克服和纠正。在歌唱艺术实践中,学生对作品的演唱处理以及歌唱技术方法的设计安排和表演运用,同样离不开练习的帮助。

4.听赏法。听赏法是声乐教学常用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歌唱听觉训练和作品赏析训练。对教师范唱和声乐大师音像制品的听觉赏析,有助于逐步确立正确的声音观点,使之在歌唱训练中起到正确的引导。同时,听赏法必须逐渐渗透到对不同体裁、题材、风格、流派、演唱形式的听觉训练方面,学生在接受技法训练的同时提高歌唱听觉感受、感知和听觉思维创作能力。

5.情境法。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关联的情境内容的创设,为学生勾勒出特定的内心人物、场景、情景、环境、氛围等鲜活艺术形象,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谋求格调高雅的审美品位。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将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训练的实际效果。

四、把握声乐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

1.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坚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是声乐教师应特别重视和严格遵守的教学原则。初学者往往容易犯急于求成的错误,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适当的发声练习和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比如,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歌唱艺术是实践性的艺术,有关歌唱经验、体验、理论方法是否正确、适用,必须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歌唱实践才能得到检查和验证,本文提出的几种教学方法均系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过的有效方法,值得声乐教育者尝试。

参考文献:

[1]胡钟刚,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地形测量下一篇:我的成功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