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房地产调研报告

2024-08-20

宿迁市房地产调研报告(共5篇)

篇1:宿迁市房地产调研报告

关于宿迁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民盟宿迁市委员会

2006年7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共同印发了《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并确定无锡等30多个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就业定点城市。今年6月,我们随队前往无锡考察学习,同时对宿迁本地情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宿迁虽然没被列作定点城市,但城乡统筹就业发展工作却做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新增就业及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634人(其中企业吸纳就业5747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10917人,各种形式灵活就业8387人,公益性岗位新增就业583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773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3.16%。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绩突出。1-6月份,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92073人(其中单位就业76678人,灵活就业13441人,自主创业1954人)。

三是劳动力培训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共完成城镇就业再就业培训19701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8713人;城乡劳动力创业培

训592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50347人,农民工在岗培训22048人。

四是制定了一系列促就业、稳就业的政策。今年以来,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宿政发〔2009〕23号、24号、48号以及宿劳社发〔2009〕19号、61号等一系列具体贯彻意见。同时,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等多项指标分解下达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并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重点督查。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就业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和指导,保证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

五是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进展迅速。市政府出台了宿政发

[2009]48号文,对援助困难群体范围、公益性岗位认定申报和岗位补贴标准等作出具体规定。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将公共安全保卫、公共卫生保洁、公共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管理等纳入公益性岗位范围,增强了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能力。

六是组织实施了特别培训计划。实行培训券制度,将有培训愿望的返乡农民工纳入培训范围。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三来一加”项目培训、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和鼓励定点培训机构下乡入村培训,为农民参加培训提供了方便。截止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72394人,就业再就业培训19701人,技能提升培训36531人,困难职工在岗培训3503人。

七是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卓有成效。通过“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方式,不断完善创业培训、项目开发等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降低创业门槛、减免相关税费等措施来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通过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创业指导中心、成立创业专家指导团、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见习(实习)基地等措施来完善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健全创业培训机构、加强教师选拔和管理、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提升了创业培训质量。

八是就业专项资金得到进一步落实。今年市、县(区)两级财政共安排就业专项资金1.2亿元,并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调研也发现,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尚待克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 农村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统筹城乡就业基础尚待夯实

目前,乡镇劳动保障所和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虽已建立,但没有经费保障,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没有达到2008年市政府出台的有关文件的要求,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由于没有完全形成城乡完整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筹就业发展的速度。

问题二 用工不规范和工资偏低问题仍较突出,就业环境尚待改善

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时,存在着报酬偏低、超时工作、拖欠工资的现象。厂地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不理想,农民进城务工需换乘多路车才能到达,耗时较多,迫使多数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就近寻找工作。这些,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挫伤了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和就业稳定性。

问题三 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较为薄弱,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尚待提高

素质偏低,就业竞争能力薄弱,这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又一主要因素。一是文化水平低,尤其是35岁以上的群体;二是技能缺乏,有技术专长尤其是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很少;三是部分人员对技能培训兴趣不浓,就业竞争意识淡薄。

问题四 就业培训吸引力不足,专业设置尚待科学规划部分专业实用性、实效性不够强,在社会上缺乏吸引力。游离于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缺乏对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和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没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整体培训规划;“订单式”培训不多,针对性较差,培训与就业脱节;培训资源分散,教学条件简陋,规模不大,种类不多,整体合力尚未形成。

问题五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不够,劳动力本地就业的信心尚待提升

大部分农民工转移到二、三产业后,普遍采取临时性、季节性的就业方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大多在一年之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如何增强农村劳动力对本地就业的信心,是当前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的又一关键。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地方党委、政府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乡镇劳动保障所“六到位”的建设,建议严格按照市政府2008年2号文件的要求进行。建议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协作,分工祥细明确,责任落实到位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界定各职能(协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相应义务,并将之纳入目标管理与考核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劳动就业、劳动保障监察的力度。广泛推行全日制、非全日制、弹性工作制、轮岗制等多种用工形式,鼓励先就业后择业、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妥善解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社会保险等具体问题。加大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力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的监管,督促用工单位与求职者依法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

三、进一步扩展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可在资源调查、空岗报告、开发就业、开业指导、就业训练、创业体验、职业介绍、失业保险、事务服务、失业救助、创业孵化等公共事业方面扩展就业服务领域,在已搭建的地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实行职业指导、培训、就业、创业、事务服务等各个领域的互动,统筹地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进一步完善城镇弱势群体就业援助制度。明确城镇就业援助对象: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弱者、农村进城务工的就业弱者、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失地无业少技能的农民,以及新增青年失业人口(包括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的重点:就业信息网络、职业介绍和指导制度;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制度。

五、进一步健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企业要坚决贯彻《劳动合同法》,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把好用人关,对取得相应学历与资格证书的优先录用;另一方面,企业要重奖重用技术人才,提高其工资待遇和福利标准,改善其工作条件,使技术人才有地位、有前途、有奔头,受尊重。

六、进一步建立反就业冲突机制。由于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政府有时对劳动力市场调节缺位等原因,就业冲突问题日益突出,冲突性失业日益严重。要尽快出台反就业冲突的对策措施,并形成长效机制。

七、进一步形成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重点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形成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创造条件。

篇2:宿迁市房地产调研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宿迁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取得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主要指标取得重大突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9亿元,增长12.8%,人均达2.76万元、突破40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76.2亿元,增长34.3%;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登上百亿元台阶、达121亿元,增长35.1%。发展速度保持全省领先,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存贷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民生投入实现大幅增长,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投入达125.4亿元,增长30.4%,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7.9%。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应对宏观形势,经济运行平稳健康。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全面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化解要素制约,规模以上企业净增251户,累计达1773户,完成增加值372亿元,增长21.2%。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

工、机械电子四大百亿级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70亿元,增长45%。规模以上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312亿元,增长41.8%。智能电网等5个园区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园)。苏酒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稳居白酒行业前三强。“梦之蓝”、“玖久”、“SPCC”获批中国驰名商标,累计达10件,总数位居苏北第二。质量兴市先进市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农业生产再创佳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增高效农业45.4万亩、渔业15.9万亩。实施水稻“四改”工程,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三县两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部获批省级园区,运河湾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苏北花卉、金水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4亿元,增长12.1%。旅游业加速突破“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市软件园获批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省第七届园艺博览会、省第四届森林生态旅游节成功举办,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是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5.8:46.2:38,二三产业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增长动力持续增强。持之以恒加大投入,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64.4亿元,增长24.6%。组建市直八个专业招商局,举办中国(宿迁)首届经贸洽谈会、省属企业洽谈会,赴苏州、南通、厦门、香港、台湾等地举办招商活动,新引进亿元以上合同项目339个、新开工111个、新竣工84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6亿元,增长18.1%。完成进出口18.8亿美元,增长54.1%,其中出口15.3亿美元,增长66.3%。宿迁国检挂牌成立。南北挂钩、共建园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融资水平逐步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998亿元、760亿元,增长23%和22.2%。秀强股份、双星新材成功上市。农村小贷公司新设立10家,累计达41家,总数位居苏北第一。农合行全部改制为农商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首届宿迁生态科技博览会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成功举办,东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个科技平台挂牌运行。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4户,累计达29户,实现产值161亿元,增长88.3%。我市被科技部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千人计划”正式启动。节能减排扎实推进。采取有保有压措施,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40个。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6万吨,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基本完成。

三是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城乡面貌变化显著。城镇功能持续提升。洋河新城、骆马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正式挂牌。古黄河水景公园、生态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宝龙城市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星辰国际酒店、华东农业大市场等开业运营,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等体育场馆建成使用,宿迁1897、雨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运河文化城、项王故里等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沭阳蓝天国际商贸城、泗阳雨润新天地广场、泗洪富园广场等加快推进。截污导流工程投入使用,市区第二水厂并网供水,七堡引水枢纽工程管道贯通,西民便河等灾后治理工程按计划实施。小城镇新增住房2.85万套,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住房3.28万套。城乡环境逐步优化。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启动国家级生态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建成8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和26个市级生态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02%,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0.92%和37.1%。精品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效,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积极开展“美好宿迁建设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疏浚县乡河道912公里,整治河塘1031处,创成省康居示范村4个、省人居环境范例奖1个。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宿淮铁路、宿新高速、205国道宿迁段等扎实推进,326省道、330省道等启动建设,京杭运河宿迁大桥建成通车,“虚拟高铁站”正式运营。新增城市公交车101辆、更新52辆。全市新建农村公路212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1%。

四是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高度重视民计民生,扎实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926元、8315元,增长17%和19.2%。新发展私营企业1.14万户、个体工商户6.38万户。新增城镇就业4.1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4900人,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农村零转移家庭。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五险”扩面20.8万人次,新农保扩面接续184.3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21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

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280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70元、230元。建立物价上涨补贴联动机制,发放物价补贴5500万元,受益群众达26万人。新开工经济适用房6688套,新增廉租房1048套、公租房9968套,建设拆迁安置房213.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启动实施西南岗新一轮整体帮扶,研究部署成子湖周边地区集中连片开发,提前完成省定脱贫攻坚任务。

五是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科教优先”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培育优质教育资源,组建教育集团34个。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56.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3%,省三星级以上高中、职业学校比例分别达56.3%、65%,高考本科达线率首次达到全省平均线。校安工程开工量、竣工量位居全省前列。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以“补需方”为原则对接基本药物制度。积极筹建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获批三乙医院。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水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提高到25元。启动实施文化强市“三步走”行动方略,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0.9万户,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六届宿迁创业文化节成果显著,我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市第三届运动会、亚洲小轮车锦标赛等赛事活动成功举办。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积极构建“社会保障、社会平安、群众问政”三大网络,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小区物业实现属地化管理,“六进”小区工作稳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得到进一步巩固。认真做好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工作,“双拥”创建扎实推进。民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扎实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公众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一,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六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发扬苦干实干快干作风,落实巧干会干善干举措,坚持对政府工作每周一会商、重点项目每月一会办,确保工作环环相扣、项项落实。建立健全市区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动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综合性行政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扎实推进。“网上宿迁”在全国近300个地市级政府网站评比中进入前十强,“网络问政”栏目荣获“用户满意奖”。依托市行政学院,设立市情研究中心,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咨询和研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行政复议、出庭应诉制度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得到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推行行政效能监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我们深深体会到,宿迁发展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城乡面貌发生的每一点变化、广大群众得到的每一点实惠,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省级机关各部门和苏州等兄弟市的鼎力相助,离不开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劳动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宿单位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参与宿迁建设的海内外客商、高层次人才、广大援宿干部,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宿迁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稳固,部分行业企业运行较为困难,趋紧的宏观环境影响了项目推进;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科技人才支

撑能力较弱;三是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步伐较为缓慢;四是改善民生任务还很艰巨,部分小康指标完成压力较大,惠及民生的各项标准还相对较低;五是政府自身建设亟待加强,社会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实现新一年又好又快发展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压力与动力并存,挑战与机遇交织。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十分复杂严峻,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正加速向发展中国家传导;我国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制约愈加凸显,趋紧的宏观政策环境仍将持续并成为一种常态,给我们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我们既要足够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央改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取向十分明确,省委省政府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尤其是经过长期实践的磨砺,全市上下已形成改革创新的锐气、跨越赶超的志气、敢于拼搏的勇气,这是迎战困难、夺取更大胜利的制胜法宝。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三六七”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扩大有效投入、加快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增进民生幸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进出口总额增长25%,实际到账外资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节能减排确保完成目标任务。这些指标的安排,充分考虑了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充分考虑了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充分考虑了发展需要与现实可能,有利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

好势头。

实现上述目标,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导向。“稳中求进”,就是在保持经济运行平稳、物价总体稳定、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上,继续抓住和用好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民生改善上取得新成效。“进中求好”,就是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与质量、全面与协调、生态与和谐,加快从外延扩张型增长向内涵提升型增长转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好中求快”,就是在毫不放松发展质量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快人一拍、先人一步”的理念,做到措施快落实、项目快推进、目标快完成,始终保持一个相对较快的速度,推动宿迁发展后发快进、跨越赶超。

新的一年,我们将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投入扩总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牢固树立抓投入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两手抓。

全面推进重大项目。今年,全市共安排实施重大项目和中心城市建设项目318个,总投资2086.2亿元,计划投资842.2亿元。这些项目如期建成后,城市配套功能将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体系将进一步健全,综合经济实力也将进一步提高。对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立融资责任机制,落实平台公司融资、土地出让收益、财政性资金安排等渠道筹资责任,为项目推进提供可靠资金保障。对由社会投资建设的运河文化城、可成科技二期、苏酒酒业园区等项目,强化服务保障,力求能快则快,争取早日达效或完成更多的投资额。对其他没有列入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的项目,也将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步伐,确保完成建设任务。

全力引进重大项目。在坚定不移推进在手项目的同时,着眼长远发展,谋划运作好重大项目的引进和争取。眼睛向外引项目。抢抓产业转移、企业重组的市场机遇,大力吸引国资、民资、外资等各类投入,对有投资意向的促其快签约,已签约的促其快开工,已开工的促其快推进,尽快形成

实际投资量。眼睛向上争项目。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机遇,全力争取中央和省交通、能源、工业等重大项目布局宿迁,重点加大对徐宿淮铁路、燃气热电厂、国电二期、林浆纸产业园、PTA等重大项目的争取力度,力争年内取得新的突破。

全身心服务重大项目。坚持主动服务、超前服务、贴身服务,努力在趋紧的大环境下创造有利于宿迁投资的小环境。加强项目调度。健全市领导联系挂钩和项目各方主体联动推进机制,积极协调各类生产要素供给,有效化解项目推进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提升帮办水平。认真落实驻厂帮办、检查申报等措施,不断提高为投资主体和项目建设服务的实效性。严格督查推进。对项目建设实行逐月通报、半年考核、年终评比,以鲜明的考核导向和奖惩措施,把全市上下的主要精力集中到项目推进上来。

二、调整结构促转型,推动工业经济新跨越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集聚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科技支撑力。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坚持把传统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加速向技术高新化、管理现代化、品牌高端化方向发展。抓技改促升级。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突出抓好100个5000万元以上省市重点技术改造工业项目,年内完成技改投资360亿元,增长22%。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推动整个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年内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四大百亿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增长40%。抓融合促升级。以20个市级重点企业“两化融合”项目为载体,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抓品牌促升级。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年内争创省著名商标6件、省名牌产品15个,支持“双星”、“新箭鹿”等商标创建中国驰名商标。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年内力争规模以上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增长40%。聚焦重点产业。支持

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速突破,鼓励发展生物技术及新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全年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0个以上。培育领军企业。落实好专项引导资金,促进各类要素向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双星新材、北斗星通、金田塑业、元大科技、欧亚薄膜、荣马新能源、斯迪克新材料等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市场前景的领军企业。建设特色园区。聚合力量支持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等方面集约集聚发展,年内争取建成国家膜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以创新引领产业提升,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平台建设。推进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统筹运作好宿迁设施园艺、泗阳杨木加工利用技术、沭阳工业设计与创意等研究院,继续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强载体建设,年内新建企业研发机构100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达5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户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0亿元。注重创新人才引进。深入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千人计划”及省智力支持宿迁“双百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年内市、县(区)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分别达3%和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

三、强农惠民助增收,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为抓手,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对农民倾注更深的感情,对农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对农村给予更大的倾斜。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完善科技培训、种苗繁育、质量检测、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平台,年内确保新建省级园2个、市级园3个以上。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扩量提质,重点支持绿港农业、苏北花卉、中粮肉食、益客食品、蒙牛乳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和推广力度,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市区重点支持华东农业大市场等龙头型市场,优化功能定位,加大产销对接,有序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各县集中改造提升或发展一批特色专业批发市场。精心组织好第二届生态农产品展销会。充分发挥江苏农民培训学院的作用,加强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向农村经营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集中,鼓励各种主体兴办各类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年内创建“五好”示范社100家,新增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5万亩。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皂河、来龙等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旱涝保收田12万亩。推进农村沼气、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新建大中型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15个,新解决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入开展“美好宿迁建设行动”,继续抓好“六整治、六提升”和“三整治、一保障”,年内完成2231个村庄整治,创建省环境优美乡镇10个。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年内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全面落实各种惠农补贴,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继续实施“三来一加”工程,支持农民有效增加经营性收入。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多方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强化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稳妥推进“双置换”试点,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利。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确定帮扶农户和经济薄弱村,深入实施西南岗、成子湖周边等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开发,加快贫困农户脱贫奔小康和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步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倒逼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促进转型升级。节能方面,严把项目节能评估关和环保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实施40个重点节能和工业循环经济项目,确保节能10万吨标准煤以上。减排方面,认真落实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健全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年内所有已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厂管网全

部配套到位;全面落实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减排责任,加快宿豫污水处理厂二期、宿城耿车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年内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9.25万吨。

四、突出重点创品牌,谋求现代服务业新突破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并进,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培育壮大旅游业。以开展“旅游投入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业加速突破“三年行动计划”。打造重点景区。加快环骆马湖旅游开发,推进运河文化城、项王故里、皂河古镇等重点景区建设,年内确保项王故里、皂河古镇的核心景区及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基本建成;启动建设酒文化广场、博物馆,全力打造洋河工业旅游专线;加快洪泽湖湿地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乾隆行宫、项王故里、沭阳花木生态旅游区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步伐。完善服务配套。围绕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年内运河金陵、开元名都、华夏丽景等高星级酒店建成运营,力争创建五星级旅游饭店2家、三星级以下旅游饭店10家以上,三星级旅行社5家;年内推出旅游特色商品20种以上。加强营销推介。实施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统一对外营销推介,打响宿迁旅游品牌,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亿元。

加快发展物流业。以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以打造公铁水联运的现代物流业枢纽城市为目标,推动物流业规模壮大、质态提升。精心编制“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物流业发展方向,引领全市物流业跨越发展。研究出台扶持物流业发展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整合现有资源,增强承载能力,减少运营成本;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工业企业组建物流联合体。加快“宿迁物流网”门户网站平台、宿迁中心港、通连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年内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降低到19%。

做强做精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瞄准“苏北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排头兵”定位,以招引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培训机构为重点,突破发展文化创意和行业软件两大智力密集型产业,年内新增软件和服务

外包企业80户。继续加大迪信通科技、德俊数码、明俊信息等重点项目推进力度,规划并力争成立苏北工业创意和设计中心,推动京东商城、华军软件、西楚动漫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年内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亿元,离岸外包合同额突破900万美元。

五、完善功能提品位,塑造美好城乡新形象

围绕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中心城市总投资813.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06亿元的151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中心城市年年有突破、三年大变样。

强化规划统筹引领。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立足提升形象、生态宜居,加快推进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年内完成最终成果报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立足优化功能、打造亮点,切实抓好中心城市综合交通、绿地系统、文化设施、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古黄河水景公园北侧地块、宿豫中心商务区、宿城北片区、宿迁经济开发区核心区、洋河新城核心启动区等重点城市片区设计。立足城乡统筹、协调并进,上半年完成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调整。科学定位组团功能。围绕构建功能各异、协调联动的格局,老城区借助旧城改造,建设集商贸、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商业休闲中心;市府新区以发展大道和洪泽湖路为轴线,培育全市的行政中心、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宿豫区依托现有基础,建成相对独立、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的综合片区;宿城新区以南海路为轴线,建设区级行政文化中心及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宿迁经济开发区整合区域内各工业园区资源,形成各具特色、分区协同的产业联动格局;湖滨新城发挥滨湖优势,兴建以休闲度假、总部经济、科研教育等功能为主的科技旅游新城;洋河新城结合区域交通条件的提升,打造以酿酒为特色、厂城共建为特征的中心城市副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加大城市建设统筹力度,高标准推进重点片区的资源整合和功能开发,集聚集中建设组团核心区;全面加强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积极探索在旅游、医疗支付等领域推广使用“同城卡”,促进中心城市各组团“内聚外融”。

加快功能提升步伐。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公铁水等多种运输方式建设,主动对接并利用好周边高铁站、港口及机场,逐步建立布局合理、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205国道建

设打通市域东部的国家主干线通道、以宿新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连接连云港的高速出海通道、以245省道建设打通连接三县的县际快速连接通道,全面实现“三通”;加快建设宿新高速公路北互通连接线、250省道至盐徐高速公路宿迁西互通连接线和宿迁中心港连接线,着力推进344省道、发展大道南延至洋河工程和环城西路北延项目,实现中心城市各核心区域与国省干线公路、港口的互连互通,加快推进“六连”;推进宿迁(洋河)火车站、宿迁中心港和公交调度中心建设,并以宿迁(洋河)火车站客货运枢纽为中心,规划建设集“城际客运、城市客运、城乡客运、镇村客运”为一体和集“物流基地、运输服务、信息平台”为一体的客运、货运“两体系”。提升市区商业质态。重点推进苏宁广场、雨润广场、水韵城、中豪国际商业中心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以古黄河滨水核心区商圈、霸王举鼎商圈和幸福路商圈组成的市级商业中心为主体、片区级商业中心为骨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节点的市区商业格局。继续实施中心城市防洪、第二水厂配套、洋河新城供水等工程,加快推进妇产医院、宿迁学院附属学校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启动霸王举鼎商圈地下人防工程和千鸟园广场等应急疏散场所建设,年内幸福路转盘地下人防工程实现主体完工。

六、改革开放添活力,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实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理念保障发展要素供给,创新举措推动开放型经济突破,创新环境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再造宿迁新一轮发展优势。

保障要素供给。在保障项目建设用地上,以推进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探索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调剂使用建设用地指标,创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有偿使用等制度,通过合理评估用地成本,节约集约使用土地;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要素,保必须、保重点;通过合理引导多元资本,形成整理土地、创造土地指标的整体合力。在保障企业发展资金上,争取浦发银行、浙江稠州银行、苏州银行在宿设立分行,支持交通银行到县区设立支行、苏州在宿银行机构和村镇银行到重点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推动金融机构向上争取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年内力争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发挥创业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引导和规

范民间投融资,探索建立民间借贷阳光机制;改革应急互助基金运作模式,扩大基金规模;严格落实银行信贷有序退出机制,保证企业资金链良性循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企业利用股权融资、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年内力争直接融资规模超过20亿元。在保障规模企业用工上,健全完善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机制,成立市、县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集团,推行订单招工、订单培养、订单服务的“三订”措施,帮助销售收入达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的“双亿”企业及时解决用工问题,叫响宿迁用工服务品牌。

突破开放型经济。以举办中国(宿迁)第二届经贸洽谈会为抓手,坚持一手抓内资集聚,一手抓外资突破,确保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合同项目400个、新开工150个、新竣工100个,竣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实际到账外资增长30%以上。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以台湾本土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台资集聚区为重点,利用“台湾•江苏周”等平台,加强与各地台协会联系,经常性地组织赴台招商,形成深耕台湾、猛攻台资的强劲势头。坚持“主攻港台、突破日韩、拓展欧美”战略,全力推动外资引进大突破,年内力争新增外资企业100户。提高园区承载力。按照“功能完善、先进适用”的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市场、法规、配套、物流、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新的“九通”,建好邻里中心和公共科技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一中心三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全力做好开发区“三创”工作,年内力争宿迁经济开发区创成国家级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创成省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创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外贸总量再扩大。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发挥海关、国检作用,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全年力争实现进出口23.5亿美元。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性地落实好现有扶持政策,支持双星新材、秀强股份等重点骨干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资产重组、品牌联盟等形式,实现裂变式发展,年内力争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0户,其中双星新材突破50亿元。帮助微小企业发展壮大。对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微小企业,专门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引导其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专注于把主业做精做大,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户。促进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坚持把全民创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服务业私营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对新开办的个体工商户免收市权范围内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内新增私营企业3000户、个体工商户3万户。集聚展示城市形象。统筹推进“四城同创”工作,年底前江苏人居环境奖创建达到要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各项指标达到标准并向上申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按计划向前推进。围绕形成“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的目标,推进市区重要道路整体街景的城市设计和整治提升,年内力争打造一批样板街、示范路和精品区。大力实施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加快西沙河、古黄河、西民便河疏浚整治,年内完成古黄河雄壮河湾南岸景区建设,让古黄河成为流动的河、清澈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高标准建设生态廊道系统,年内市区新增绿地12万平方米。加强城市日常管理,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深入开展户外广告、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中心城市出入口美化工程,努力扮靓城市形象。下决心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年内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10%以上,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40%。

七、提升内涵重均衡,实现社会事业新发展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完善重点文化服务设施,启动市图书馆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市博物馆新馆建设。结合运河文化城建设,统筹实施市科技馆、广播电视发射塔等项目建设。规划实施好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继续抓好文化“三乐”、“三送”工程,年内送戏500场、送电影1.5万场、送书10万册以上。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万户。发挥文艺作品“楚风奖”导向作用,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力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年”活动,加快“三带”、“三园”、“六区”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报业传媒集团、广电集团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注重发挥文化

引领和塑造作用,丰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市民归属感和自豪感。

推动教育事业创品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教育发展内涵。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调整优化市区教育布局,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实施集团化办学。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和优质创建工程,加快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年内创建省优质幼儿园20所、省三星级以上高中2所。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年内所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四星级以上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40%。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支持宿迁学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水平。认真落实扶持政策,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推动卫生事业上水平。继续对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现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市所有一级医疗机构推开,年内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限价销售,并通过延伸结报网络等措施,方便老百姓就医和报销。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加快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同步实施人才招聘、引进和培训工作。积极支持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沭阳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全面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鼓励全市所有二级综合医院与乡镇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推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逐步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八、改善民生增和谐,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

始终把惠民生、增和谐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追求,加快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推进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努力优化民生生态,今年财政用于民生投入比上年增长30%以上。

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围绕学有所教,年内新建和加固校舍45万平方米,所有乡镇中心校运动场实施塑胶化改造,为各县区幼儿园免费定向培养100名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教师。围绕住有所居,年内实施危旧片区和棚户区改造150万平方米,新开工经济适用房5150套,新增廉租房620套、公租房2980套,建设拆迁安置房185万平方米。围绕病有所医,年内开展孕前免费健康检查试点,实施贫困儿童大重病医疗救助,对纳入范围的城乡低保对象及其他特困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围绕劳有所得,年内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万人,组织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3万人。

围绕老有所养,年内建成1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增“关爱工程”床位650张,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65%,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00元和3200元,8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发放尊老金。围绕弱有所助,年内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70元和240元;免费为1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1000名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1000名残疾人实施就业培训,帮助100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围绕食有所安,年内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100%安装运行监管系统;新增平价蔬菜商店30家以上。围绕行有所便,年内完成374公里农村公路和69座桥梁建设改造,新增或更新城乡公交车150辆,新辟或优化城市公交线路10条,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实现农村居民一次换乘到县城、二次到市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实施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强化扩面征缴,年内“五险”基金收入达19.5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适龄人员参保和60岁以上老年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两个全覆盖”。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政策,稳定提高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年人均300元,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5%、70%和70%。创新医疗救助运行机制,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平台建设。完善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就业援助政策落实,积极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和退役士兵就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建立“三社联动”机制,重点抓好社区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服务管理模式,全年新增达标社区191个。加大对重要领域、重点行业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力度,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推行校车安全标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学生出行安全。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努力提升突发事件

应对和处置工作水平。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对社会矛盾和问题多发领域进行集中排查、集中整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治安大防控格局,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升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水平。继续推进“十分钟健身圈”建设,积极申办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办好全国小轮车锦标赛等赛事活动,组队参加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化“双拥”共建,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牢固树立“政务就是服务”的理念,重点在执政为民、依法行政、提升效能、改进政风上再造政务服务新优势,为全市人民安居乐业和广大投资者创业致富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以执政为民的追求让人民更加满意。始终突出民本。把群众呼声视为工作导向,把群众需求作为服务追求,对事关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人民群众要求的事,再难也要抓紧办好。坚决做到凡有面子、没里子的事坚决不干,凡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事坚决不干,凡与民争利、损害民权的事坚决不干。时刻关注民情。组织政府组成部门和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从实践中发现工作推进的问题和不足,从群众中提炼破解难题的经验和做法,从基层中捕捉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向。继续开展“群众不满意的事”大征集活动,关注不满意,解决最急需,追求更满意。致力服务民生。对于政府而言,就业富民的目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改善民生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目标,多施富民之策,多辟富民之道,让群众的腰包在宿迁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更快地鼓起来。坚持从群众

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抓起,重点实施好8大类4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弱者感觉到生活的温馨,让普通人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严格依法行政,以规范透明的制度让人民更加满意。健全决策程序。认真执行市政府工作规则和会议制度,制定出台《宿迁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保障公众在行政决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充分参与。规范执法行为。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现行政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双提高”。主动接受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完善网络问政平台,健全市、县(区)新闻发布及信息公开制度,打造网络发言人和政务微博品牌,进一步畅通政民互动渠道。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让政府工作更加契合时代要求、更加符合群众意愿。

提升工作效能,以勤勉尽责的服务让人民更加满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着眼于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对现行所有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继续进行清理、调整和压缩,做到应减必减、该放就放。全面落实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有利于推动工作的理念、目标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半年市“一办三中心”以全新的服务内容、服务机制和服务面貌进入“便民方舟”运行,加快构建更具宿迁独特竞争力的服务品牌。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意识,积极推行条线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对重要工作采取周抽查、旬调度、月通报、季总结的工作机制,环环紧扣抓推进,毫不松劲抓落实。健全督查考核体系。对人代会及其常委会、政府相关会议形成的决策意见,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督查,确保政令畅通、落实到位。

大力改进政风,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让人民更加满意。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倡导良好的生活作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勤俭办事。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反对铺张浪费,严控行政成本,集中财力保证重点支出。对已批准的在建项目和维修改造项目,实行财政投资评审,按照批复概算组织实施。强化监督考核。加强政府内部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责任审计,抓好重大工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管,坚决制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努力塑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篇3:宿迁市房地产调研报告

江苏是中国东部回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其回族人口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绝大多数, 而宿迁市又是江苏省回族分布较多的城市之一。据宿迁市宗教局统计, 截至2008年7月, 宿迁市共有回族群众1.8万人, 少数民族群众2.4万人回族群众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5%, 全市共有伊斯兰教协会5个, 回族聚居村5个, 民族组11个, 少数民族小学6所, 4座清真寺, 9家穆斯林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当地回族长期与汉族杂居, 回汉两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 出现的民族问题相对较多, 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东部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

本次调查是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 结合政策法规及文献资料, 对宿迁市回汉民族关系进行调查研究。之所以选择宿迁, 一是宿迁是我的家乡, 对此地情况比较熟悉, 开展调研工作相对容易。二是宿迁回汉民族关系的情况基本上是东部的缩影。研究回族这个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对于保障散杂居地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预防不同民族之间突发性事件、正确处理回汉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团结互助、和谐平等的回汉民族关系

1. 回汉民族平等团结, 汉族同胞尊重回族同胞的风俗习惯。

在宿迁, 回汉两族人民群众恰似一家人, 相互之间注重民族平等团结。汉民一般都很尊重回民的饮食习惯, 如汉民进入清真食品店主动不携带猪肉等回民忌讳食品, 在公共场合不说不利于回汉民族团结的话等。宿迁自1996年建市以来, 从未发生过由汉民不尊重回族同胞的风俗习惯而直接引起的两族同胞不愉快。

顺河墓地是宿迁市区的一块回民公墓.由于历史原因, 一直疏于管理。为了加强对回民墓地的管理, 当地民族宗教部门数次召开因涉及土地使用的民众座谈会, 阐明对回民墓地管理的必要性, 经双方最终签订了关于回民墓地的使用权限和时间的合同。当地汉民同胞还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维护墓地。为了明确回民墓地的使用权和提高经济效益, 政府还鼓励当地汉民利用墓地的间隙植树, 既做到防止墓地的水土流失, 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在宿迁调研期间, 我们得知该市上下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一些回民墓搬迁问题, 其中又涉及搬迁费用补偿等复杂问题, 但由于当地民族部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应对措施得当, 全市三县两区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一起由搬迁回民墓地而直接引发的社会纠纷。

2. 政府引导和支持回族同胞的经济发展。

宿迁市在2008年民族宗教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科教卫生事业, 实现民族宗教工作新的突破;要以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为载体, 辐射和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该市每季度定期召开由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市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和回族民营企业家参加的座谈会。政府相关部门听取民贸企业的工作汇报, 帮助上述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按规模不同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 并将其中的骨干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作为重点, 扶持其做大做强, 切实提高民贸企业和少数民族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 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快速成长。该市还建立多个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 鼓励、扶持各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走规模化种养之路, 发展特色经济, 形成“一基一品”, 特色鲜明、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带动力强劲的少数民族经济基地群。

3. 社会呈现尊重、保护穆斯林信仰的新局面。

位于宿迁市区南部的洋河镇是我市穆斯林居住人数较多、较集中的乡镇。由于当地清真寺年久失修, 导致宗教活动中断几十年。当地相关部门得之此事后, 高度重视, 成立工作组, 限期保质保量修复清真寺。最后在多方的共同支持下, 昔日破旧不堪的大殿终于恢复一新, 并于2006年元月恢复了宗教活动, 充分满足了当地穆斯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 为增加洋河清真寺管委会自养能力, 政府“拿一部分”、伊斯兰教协会“捐助一部分“、洋河清真寺解决剩余款的偿还。

三、回汉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 回汉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地一家“马不都一家拉面馆”曾因地界线问题同隔壁小吃店发生了纠纷, 宿迁市伊斯兰教协会在得知情况后, 及时赶到现场, 了解事情原委。事情的起因是因为西边的本地汉民小吃店逐渐占用拉面馆地方, 已超出了两家摊位的中间线, 拉面馆人为了清真食品的严肃性也让了一点, 还用塑料布将中间高高隔挡, 以防对方的肉类汤水泼到这边。然而汉族小吃店又把汤水泼过来了, 遂发生了冲突, 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一起严重违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行为的事件。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 分别做双方的工作, 告知他们不要发生过激行为, 伤了和气, 最终这场纠纷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双方至今相安无事。

据相关材料记录, 我们了解到此次纠纷首先是因为本地汉民小吃店店员民族意识淡薄, 严重侵犯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江苏省清真食品监督条例规定, 本地汉民小吃店应该同清真食品经营有一定的距离, 然而他们不但不远离还逐渐移占别人的地方, 又是违规。其次“马不都一家拉面馆”遇事太过冲动, 极易发生过激行为。

2. 回汉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外来的穆斯林来宿迁做生意的逐渐增多, 尤其来自西北偏远地区的穆斯林, 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 法制观念淡薄, 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商应具备的条件。作为外来流动人口的穆斯林, 他们极易与当地政府、生意人、居民等发生纠纷甚至冲突。目前在宿迁市有来自青海化隆地区 (回族县) 的流动人员一百余人, 在宿迁他们以经营兰州拉面为生, 与淮安、徐州等宿迁周边地区的拉面经营户平时联系频繁。一旦发生纠纷, 短时间就会聚集滋事。

宿迁地区少部分汉民不了解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 民族意识相对淡薄。当地相关部门对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传达不到位。几次外来穆斯林与当地政府、生意人、居民的纠纷甚至冲突事件发生后, 充分暴露出当地相关部门缺乏处理外来穆斯林与当地政府、生意人、居民等发生纠纷甚至冲突的工作经验。相关部门也未能未雨绸缪做好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穆斯林的相关工作。

鉴于宿迁地区在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影响民族团结、有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浅薄建策。

四、构建和谐回汉民族关系的建策

1. 着力解决好外来穆斯林群众的服务管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外来的穆斯林来宿迁做生意的逐渐增多, 尤其来自西北偏远地区的穆斯林, 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 法制观念淡薄, 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商应具备的条件。这就需要当地宗教、公安、工商等部门相互配合, 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各种矛盾和纠纷,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针对外来穆斯林群众经商的特点和困难, 热情指导和帮助他们规范运作, 尽快办妥各项审核、审批手续。管理部门既要坚持原则, 又要做好热情周到的服务。并协助他们解决居住、子女上学、宗教生活等实际困难, 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少数

2. 拓宽创业致富渠道, 改善回族同胞的民生。

首先, 要以强化教育为先导, 把穆斯林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发展上。通过组织穆斯林群众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举办创业报告会、组织创业观摩活动等, 在广大穆斯林群众中形成全员创业, 共谋发

其次, 要加大对清真食品、生活用品生产示范基地的宣传力度, 使之辐射和带动穆斯林群众发展生产。帮助回族生产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 按规模不同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 并将其中的骨干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作为重点, 切实提高民贸企业和穆斯林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 促进其反哺民族事业。同时, 要主动引导民贸企业大量吸纳穆斯林群众就业采取与穆斯林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的措施, 帮助穆斯林群众发展蚕桑、肉牛、良种鸭等种植、养殖业。协调民贸企业与回族民族村组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进一步发挥好民贸企业资金项目信息等优势, 帮助回族聚居村兴办社会事业、开办创业实体, 带动穆斯林群众共同奔小康。

再次, 要以培养民族宗教领域产业经纪人和致富标兵为促进, 带动穆斯林群众共同致富。各地宗教、银行、工商等部门要积极帮助有门路、有优势、有项目的穆斯林群众, 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好自身优势, 重点培养和帮助他们在本领域和本行业内做大做强, 在信息发布、技术支持和吸纳用工上发挥作用, 带动穆斯林群众共同致富。使广大穆斯林群众既保持自身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又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3. 重视培养民族宗教干部和教职人员。

组织、人事、宗教等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民族宗教界人才库, 加大对民族宗教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 对民族宗教干部、宗教教职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加强引导民族宗教干部和教职人员的理论学习, 提高其正确把握党和政府对民族宗教的基本观点、基本政策和基本方针的能力。注重转变民族宗教干部和宗教教职人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与此同时, 要从战略的高度,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努力造就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工作上能吃苦的合格民族宗教干部和宗教教职人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中国东部散杂居地区的回汉民族关系必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多元化选择的基础上, 回汉两族同胞必将会追求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当然,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摘要:江苏回族人口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绝大多数, 而且当地回族居民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回族社会对外关系的主要对象是汉族, 回汉民族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 因此调查研究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 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还又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东部,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民族宗教

参考文献

[1]马平.民族关系研究领域的新颖之作——评《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4) :127-129.

[2]赵杰.论回汉民族关系亲密的四大共因[J].回族研究, 2007, (1) :7-12.

[3]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 2005, (3) :3.

[4]王秀英.理解与包容——回汉关系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典范作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36-39.

篇4:宿迁市房地产调研报告

发表日期:2008年12月2日出处:建筑业协会【编辑录入:base】

为全面了解全市建筑施工企业运行情况,及时反映企业的呼声和企业的生存情况,市建筑业协会于10月下旬,组织人员对三县两区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施工企业308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5家,二级资质企业52家,三级资质企业203家,组建了187家专业、劳务公司。资质结构呈现一种金字塔形,队伍结构基本趋于合理,逐步形成总包、专业承包分包、劳务分包同步发展的格局。1-9月份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7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约24亿元,同去年同期增加了25%和24%。从业人员13.1万人,营业利润2.4亿元,建筑业施工企业基本保持正常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5个显著特点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建筑业发展目标任务,并进行考核。2006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建筑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06〕15号)、2007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07〕135号),有力的推动我市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2、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建市初,我市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是从事房屋建筑施工。经过近十年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截至2008年10月,房建总承包 121家,市政总承包23 家,水利总承包9家,公路施工总承包5家,专业承包钢结构企业13家,装饰装修企业55家,园林绿化企业2家,劳务企业55家,企业施工能力逐步覆盖了大建筑业。

3、一业为主,产业触角不断延伸。我市建筑企业以前主要是从事建筑施工单一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现呈现出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部分房屋建筑施工企业涉及市政、装饰、钢结构、水利、园林等利润空间较大的行业,相应的装饰、钢结构、商品混凝土企业、建筑智能化等专业承包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部分企业着手申请增项公路桥梁资质,更有的企业成功转型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带动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新

局面。

4、外埠市场开拓成绩显著。宿迁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素有外向开拓建筑市场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组织成建制施工人员开赴新疆南疆油田;80年代初期就组织人员北上,参加首都建设,至今果实累累。目前在新疆、北京两地完成产值近20亿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等地都有所建树。外出施工占我市建筑施工总产值超过20%以上。广泛带动了农民工就业,每年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多元。

5、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明显。宿迁拥有一级资质企业5家,分别是宿迁市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铭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兴邦集团有限公司、宿迁中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恒通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均在省外开拓。目前,江苏铭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房屋建筑一级总承包资质,同时具有建筑装饰、机电设备安装、防腐保温三个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主要在省外承接业务,每年承接10亿元以上的业务,是典型的“外向型”企业。宿迁市建设集团在北京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带动了大批农民走出家门,发家致富。

三、宿迁建筑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建筑施工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约束建筑业发展的“瓶颈”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建筑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建筑业后发强劲之势的浙江省,从上到下、从省到市县有专门负责建筑业的领导,在企业的发展壮大、政策扶持、企业融资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使得浙江建筑业蓬勃发展,迅猛的占领上海乃至国内的主要建筑市场。我省南通市,建筑业的发展在全省遥遥领先,也都有专门的市县领导分管。我市建筑业总体规模小,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得到象重视工业企业一样来发展重视建筑业。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存在垫资、压价、拖欠、乱收费等众多问题。税务部门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由于计税方式问题,给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清欠农民工工资方面,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模式,没有从体制上来解决问题,政府的拖欠,开发商及其多数业主采取不验收、不结算等手段拖延时间,恶意拖欠施工企业资金,造成了施工企业负债累累,劳动部门按工程造价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雪上加霜的加大施工企业周转资金的困难,工商部门在企业的营业执照年检过程中,采取变相手段收取企业的费用,招标代理等许多建设费用应有业主支付移嫁到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承接一个工程,缴纳各种保证金占到工程造价的10%以上,使得施工企业不堪负重。二是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弱。我市虽然有5个一级施工企业,但整体规模不大,资金匮乏、人才奇缺、装备不足,科研几乎没有投入,建筑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承接高、大、难的高利润工程能力不强,多元化经营尚没有形成规模,企业抗风险能力低。三是建筑市场不规范,建筑市场无序竞争。建筑施工企业上规模的少,小而全的企业多,造成“僧多粥少”,恶性竞争,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宿迁建筑业发展思考

1、全方位多层次开拓省内外建筑市场。我市建筑业要快速取得发展,就要以5家一级企业龙头企业,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举办宿迁市建筑业优势企业推介会,市政府及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同外地建筑主管部门的联系,对外地的市场规模、发展潜力进行调研考察,进一步提高我市骨干企业在省外重点市场的知名度和覆盖率。还要以依据市建设集团对外签约权的优势,在境外市场开拓承揽境外工程。

2、规范建筑市场,树立诚信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走入低谷,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检查,规范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加大对招投标代理等中介机构监管力度,实行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自律。在监督检查中,对企业的不良行为列入“黑名单”,在媒体上曝光。及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限期整改。促进建筑市场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3、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宿迁建筑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积聚为基石,是宿迁建筑业做大做强必由之路。鼓励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开展省级施工工法、QC成果的申报与应用,有条件的应积极申报国家级工法。为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建设主管部门、建筑业协会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科技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同科研部门、高校加强合作,促使科技进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人才开发方面,继续加强培养和造就各个不同层面的优秀人才。

4、树企业信誉,创企业品牌。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的信誉、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寻求发展不可忽缺方式,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规范自身行为,诚信经营,抓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创企业品牌,树企业信誉;另一方面在建设主管部

门领导下,行业协会要认真做好企业和建造师的评先工作,同时出台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的奖励政策,引导企业多创精品工程。

篇5:宿迁农村信息化调研报告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薄弱的行业,工业落后,封闭分散落后的生产方式,确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我们的农业要走农业信息化建设道路。资讯科技的广泛应用,在农业部门是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随着城市的工业化农业,农业标准化,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信息系统已迫在眉睫。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还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更能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

上一篇:总结会心得体会下一篇:个人开立外币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