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2024-07-14

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共7篇)

篇1: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摘要:用秸秆做载体固定嗜碱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 SG)降解原油,其原油去除率为73.88%,高于单纯投加菌液或者菌液与秸秆的`混合物的原油去除率.秸秆的最佳投加量(干重)为25.0 g/L,最佳固定化时间为30 h.用预处理过的秸秆固定SG,降低了固定化SG的原油去除率.在固定化培养基中添加无机盐离子,促进了固定化SG对原油的降解.不同初始pH的原油培养基在固定化SG降解原油的过程中逐渐呈中性或偏碱性.固定化SG在pH 6.0~10.0时对原油均有不错的降粘能力.作 者:邵娟 尹华 彭辉 叶锦韶 秦华明 张娜 Shao Juan Yin Hua Peng Hui Ye Jinshao Qin Huaming Zhang Na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32期 刊: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年,卷(期):,28(8)分类号:X7关键词:石油降解菌 嗜碱芽孢杆菌 固定化 秸秆

篇2: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优良菌对原油降解性能的试验研究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长期被石油污染土壤的浸泡液中分离、筛选出2株降解原油的优良菌SY4和SY6,初步鉴定为: SY4和 SY6为芽孢杆菌属.通过降解性能实验的`研究得出:2株菌对原油都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在摇床实验中,单一菌株在5 d后的原油降解率都高于60%,且2菌对原油的生物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摇床实验和静态曝气实验都得出:SY6的降解能力比SY4强.通过本实验研究,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生物基础.

作 者:冯晋阳 FENG Jin-yang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西安,710032刊 名:工业安全与环保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33(10)分类号:X7关键词:原油 优良菌 生物降解

篇3: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与化学、物理法相比,微生物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成本低、效果好以及二次污染小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石油污染修复技术[[2,3]。目前,很多学者在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4,5]。本研究以华中某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为菌种来源,通过富集、筛选出优势菌种并进行鉴定,探究其降解条件并对菌株在土壤中降解能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土样及原油

实验土样取自华中地区某油田倾倒石油点。采用梅花形布点法取距地表15 cm左右的土壤。土样去除植物残根和砾石后,过1.25 mm筛分,密封储存于塑料袋中。

石油样品的制备:取该油田开采的原油适量,经石油醚60~90℃沸程溶解,滤纸过滤后,用65℃水浴蒸出石油醚,并在65℃恒温干燥箱中干燥,每1 h称重一次直至其重量不发生变化为止,将其放入室温干燥器中备用。

1.1.2 培养基

无机盐培养基:NH4NO32 g,K2HPO41.5 g,KH2PO42.5 g,Mg SO4·7H2O 0.1 g,无水Ca Cl20.01 g,Na2EDTA·2H2O 0.02 g,蒸馏水1 000 m L,p H为7.3。

筛选培养基:无机盐培养基1 000 m L,石油0.7g。另加入20 g琼脂,121℃灭菌20 min可制成固体培养基。由于石油与水难以互溶,因此石油用石油醚溶解后,经0.22μm无菌滤器加至固体平板表面并使其均匀分散。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5 g,蛋白胨10 g,Na Cl 10 g,蒸馏水1 000 m L。

1.2 实验方法

1.2.1 石油降解菌的富集与筛选

取保存土样5 g,加到200 m L无机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在30℃,200 r/min的恒温摇床上振荡培养7 d。取上层悬浊液5 m L接入新鲜含油无机培养基中,在相同条件下振荡培养7 d,连续转接5次[6]。

驯化5个周期后,用涂布平板法,无菌操作,吸取0.2 m L富集培养液涂布于筛选固体培养基上,平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 h。挑取形态不同的单独菌落,在筛选培养基的平板上反复划线纯化,得到单一菌落,再将分离出的菌株接种至斜面培养基培养后,4℃保存备用。

1.2.2 石油含量与石油降解率测定

石油含量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7]。在灭菌后的含油培养基中接种石油降解菌,以未接种石油降解菌的含油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然后同时放入30℃、200 r/min恒温摇床上培养,定时培养数天后,将溶液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20 m L石油醚萃取,剧烈振荡5 min,静置3 min,溶液分层后,下层液滴入三角瓶中,上层液过滤至50 m L容量瓶内,重复萃取过程2次,定容后用UV759S分光光度计,λ=256 nm测定石油含量。石油降解率计算公式:

式(1)中,η为石油降解率,c0为处理前的石油含量,c1为处理后的残余石油含量。

1.2.3 菌种鉴定

经过筛选得到的高效石油降解菌,采用16S r D-NA分子生物学法进行鉴定到属。将纯化后的细菌总DNA适当稀释作为模板,使用16S r DNA的细菌通用引物27F:5'-AGAGTTTGATCATGGCTCAG-3'和1492R:5'-TACGGTTACCTTGTTACGACTT-3'进行PCR扩增。

25μL的PCR反应体系为:模板10.0μL,d NTP混合液2.5μL,Buffer 2.5μL,Taq酶0.5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无菌水8.5μL。

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60℃退火1 min,72℃延伸2 min,以上共进行30个循环,72℃补充延伸10 min,然后4℃保存。

采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后,产物送往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1.2.4 最适降解条件及实际降解能力研究

以含油无机盐培养基为基础,通过改变不同的p H,改变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氮源,不同氮磷比,探究它们对菌株的生长和降解率的影响,可得到各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将各菌株按相同接种量投至石油污染土壤中,添加适量营养元素,定期检测石油烃含量,研究其在土壤中的降解能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筛选及降解率的测定

通过富集、分离、纯化等培养步骤,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8株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菌株,分别编号为S-1、S-2、S-3、S-4、S-5、S-6、S-7、S-8。将石油污染土样加入100 m L无机盐培养基配成泥浆,控制相同土样种类(石油浓度为1 250 mg/L)、重量及外部环境,按10%的接种量分别接种8株菌到泥浆中,以不接种菌株为空白对照,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各菌株的石油含量,每2 d检测一次,振荡培养14 d后,各菌株的石油降解率不再增高,记录各菌株的最终石油降解率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由于土壤本身含有可降解石油的土著菌,空白样的降解率为12.09%,在添加筛选的菌株后,各瓶中的石油降解率均得到了提高。其中,降解率最高的为S-7菌株,降解率为43.53%,降解率最低的为S-6菌株,降解率为20.53%与S-1菌株的20.80%相差很小,S-2、S-3、S-8菌株的降解率基本持平,为29%左右,而S-4、S-5菌株的降解率均超过了40%。因此,选择S-4、S-5、S-7作为高效菌株,用作下一步实验研究。

2.2 菌株的16S r DNA鉴定结果

3株菌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S-4与S-4'、S-5与S-5'、S-7与S-7'分别为平行样)。

由图2可知,3株菌PCR产物的长度均在1 500bp左右,有足够长度,且条带清晰无杂质,序列适合进行测定。

经序列测定,S-4、S-5、S-7菌株的16S r DNA基因长度分别为1 411 bp、1 433 bp和1 419 bp。将序列信息提交至NCBI网Gen Ban K数据库中,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比对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S-4和S-5分别属于肠杆菌(Ente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同源性均为99%;而S-7为Kosakonia属,同源性为100%。假单胞菌和肠杆菌为文献中经常提及并被发现具有高效石油降解能力的菌属[8],徐圆圆等[9]研究表明,肠杆菌X-11是一种良好的石油烃降解菌,其对石油烃代表物十六烷及菲都有较好的降解特性,应用前景广;陆昕等[10]。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假单胞菌Nwu1-mu对陕北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样品进行生物修复实验,在不添加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经过60d的处理时间,石油烃类物质总降解率可以达到86.50%。而Kosakonia菌在降解石油方面鲜有报道,可能为新发现的可降解石油污染物的菌种,且对石油降解效果较好,能为微生物处理土壤石油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

2.3 石油降解菌的降解条件研究

2.3.1 最适降解p H

p H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需要酶的参与,而不同p H对酶的活性有影响,所以需找出菌株降解石油的最适p H范围。其他条件保持相同,配制初始p H值分别为3、5、7、9、11的含油无机盐培养基,分别加入相同接种量的S-4、S-5、S-7菌悬液,连续振荡培养5 d后,检测残余石油含量,各菌株的石油降解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三组高效菌在初始p H为3时石油降解率最低,在p H为7时均达到最高降解率,分别为50.08%、48.82%、51.31%。三组高效菌的石油降解率在初始p H环境为碱性时的石油降解率要高于酸性环境,且S-4、S-5菌株,在p H为7~9时,其降解率要明显高于其他p H时的降解率,这与土壤p H呈中性或碱性情况相符。其中,p H对S-7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初始p H为3时,石油降解率仅为10.63%,而在初始p H为7时,降解率高达51.31%,是p H为3时的5倍。所以,三组菌株的最适降解p H为7。

2.3.2 氮源的选择

氮源是提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核苷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的合成原料,微生物对不同氮源的利用效果不同,因此氮源的选择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石油降解有重要影响。其中氮源分为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对3种代表性的无机氮源硝酸铵(NH4NO3)、硫酸铵((NH4)2SO4)、硝酸钾(KNO3)以及有机氮源尿素(CO(NH2)2)进行研究,保持各N元素含量相同,其他条件也相同,在30℃、200 r/min摇床上振荡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菌株对原油的降解率和生长量OD600值,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由图3可知,氮源不同时,菌种的石油降解率也不同。当氮源为硝酸铵时,三组菌株的石油降解率均最高,分别为45.09%、51.94%、48.69%,相比以硫酸铵为氮源时,分别要高10%左右。以尿素为氮源时,3株菌的石油降解率最低,只有20%左右。究其原因,仍然与环境中p H有关,以硫酸铵和尿素为氮源时,铵离子被菌株吸收后,环境呈酸性;以硝酸钾为氮源时,硝酸根离子被吸收后,环境呈碱性;而硝酸铵中,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同时被利用,环境p H基本维持在中性,菌株降解石油无影响。

对照图4可知,不同的氮源对各菌株的生长状况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别。当以无机氮为氮源时,各菌株对氮的利用效果大小为:硝酸铵>硫酸铵>硝酸钾。以有机氮尿素为氮源时,各菌株的生物量,要比以硫酸铵、硝酸钾为氮源时的生物量都高,而低于硝酸铵。虽然各菌株的对尿素的利用效果也不错,但是有机氮尿素同时也是碳源,将优先于石油被微生物利用,会影响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则出现生物量虽高但石油降解率低的现象。

综合以上,以硝酸铵为氮源时,三组菌株的生物量最大,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因此,选择硝酸铵NH4NO3为该三组菌株的最佳氮源。

2.3.3 最适氮磷比的选择

N源和P源的可利用性一直以来都被考虑为对石油烃降解最大的限制因素[11]。营养元素不足时,微生物生长繁殖缓慢,将影响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物的降解,而添加过量,不光会造成浪费,甚至会起到抑制作用。黄廷林等[12]研究表明,当氮、磷比为4∶1时,菌株对石油的降解效果最好。而武海杰等[13]发现,氮、磷比为10∶1时微生物降解石油的降解率达到最高,氮、磷比继续升高,石油降解率反而下降。由此可见,不同的菌种对氮、磷营养元素比例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确定了硝酸铵NH4NO3为最佳氮源的基础上,保持磷元素含量不变,改变氮元素含量,使得氮、磷质量比分别为N∶P=1∶1、3∶1、5∶1、7∶1、14∶1、28∶1。进行振荡培养数天后,检测石油降解率,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当磷元素含量不变时,随着氮元素含量的增大,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效率逐渐升高,在氮、磷比为5∶1时达到最高值,继续增大氮元素含量,则降解率呈下降趋势,可见若氮元素过量,会起到抑制作用。因此,该三组高效菌的最适氮、磷比为5∶1。

2.3.4 各菌株在石油污染土壤中降解效果

取等量相同的石油污染土壤,检测其石油含量为1 869 mg/L,p H为7.5。将相同接种量的各菌株和添加适量氮、磷营养物质使土壤中氮、磷比为5∶1,与细木屑拌匀,一同投加至土壤,这能使其在土壤中分布均匀,以不投加细菌和营养物质为空白对照。每4 d取定量土壤检测其石油浓度,各土样的石油降解率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在不投加菌株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土壤依靠自身土著微生物的石油降解效果很低,48d的降解率只有19.08%,而在投加了高效石油降解菌的土壤中,石油降解效果显著提高。降解约40 d后,由于土壤中营养物质被耗尽,各菌株的石油降解率趋于平缓直至不变,S-4、S-5和S-7的最终降解率分别为74.24%、71.66%和80.29%。

土壤中的环境因素较摇瓶中要复杂许多,三个菌株在土壤环境中的石油降解率仍然很高,由此可见,在添加适量营养元素的条件下,三个菌株在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中的降解效果较好。

3 结论

(1)以华中地区某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为菌种来源,通过富集、筛选出8个菌株,检测8株石油降解菌的降解能力,降解率最高的为S-7,达到43.53%,最低的为S-6,只有20.53%,另两高效菌株S-4和S-5的降解率分别为41.60%和40.59%。

(2)通过16S r DNA序列比对,确定S-4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5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7属于Kosakonia属,其中Kosakonia可能为新发现具有降解石油能力的菌种。

(3)通过实验确定,三菌株最适p H值为7,氮源为硝酸铵NH4NO3,氮、磷比为5∶1时,生物降解效果达到最佳。

篇4:水稻秸秆降解菌的筛选

关键词:水稻秸秆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酶活

中图分类号:S15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6-0014-02

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是土壤改良修复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我国北方秋冬季气温低,秸秆腐熟程度影响下季的生产[1]。采用微生物菌剂降解秸秆,促使秸秆高效还田,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2]。本试验从稻田土壤中筛选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菌株,为研制秸秆降解菌剂提供试验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

取沈阳市东陵区稻田10~20 cm深的土壤存于密封袋,置于4 ℃条件下保存。

1.2 培养基

1.2.1 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

1) 初筛鉴别培养基[3]:梭甲基纤维素钠20.0 g,硫酸铵2.0 g,磷酸氢二钾1.0 g,七水合硫酸镁0.5 g,氯化钠0.5 g,刚果红0.4 g,琼脂20.0 g,水1 000 mL,pH自然。

2) 液体复筛培养基:60目稻秆粉10.0 g,蛋白胨5.0 g,硫酸铵5.0 g,磷酸二氢钾0.3 g,七水合硫酸镁0.3 g,二水合氯化钙0.3 g,蒸馏水1 000 mL,pH自然。

1.2.2 筛选半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

1) 半纤维素初筛培养基:半纤维素20.0 g,氯化钠5.0 g,酵母膏5.0 g,硝酸铵2.0 g,磷酸二氢钾2.0 g,七水合硫酸镁0.2 g,琼脂20.0 g ,水1 000 mL,pH自然。

2) 液态复筛培养基:半纤维素20.0 g,氯化钠5.0 g,酵母膏5.0 g,硝酸铵2.0 g,磷酸二氢钾2.0 g,七水合硫酸镁0.2 g,水1 000 mL,pH自然。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处理

称取10 g土样溶于90 mL带玻璃珠的无菌水中,振荡30 min后静置15 min。

2.2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无菌操作,移取0.5 mL土样上清液于初筛平板培养基上涂布,然后置于恒温箱30 ℃倒置培养3~5 d,选取透明圈和菌落直径比D/d值大的菌株进行划线分离[4]。将初筛得到的单菌落制成菌悬液后,接种到液体复筛培养基中,并在恒温振荡器中30 ℃,130

r/min振荡培养48 h。将发酵液以5 000 r/min离心20 min,得粗酶液,采用DNS法测其纤维素酶的活性。

2.3 半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吸取土壤样品上清液0.5 mL在初筛培养基上涂布,置于恒温箱中30 ℃倒置培养3~5 d,挑取有水解圈的菌落转接至固态复筛培养基[5]。菌落培养出后,各挑取一环分别接种到液态复筛培养基中,恒温振荡器30 ℃、130 r/min振荡培养48 h,将发酵液以5 000

r/min离心20 min,得粗酶液,采用DNS法测其半纤维素酶的活性[6]。

2.4 水稻秸秆降解试验

准确称量40目水稻秸秆粉5.0 g装入250 mL三角瓶中,分别接种两种菌液2.5 mL,30 ℃下发酵7 d,用无菌水冲洗离心,重复3次,弃去上清液,80 ℃烘干至恒重。发酵前后质量之差即为秸秆降解的质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结果

经过常温分离筛选,得到19株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刚果红平板上有透明圈的菌株,其中D/d值大于2的有6株。将初筛得到的6株菌接种到液体产酶培养基中进行摇瓶培养3 d后测其酶活。菌落直径与透明圈直径值比及CMC酶活见表1,其中X-5酶活最高,为5.53 IU/g。X-5在刚果红培养基上的透明圈见图1。

3.2 半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结果

经过常温分离筛选,得到5株在半纤维素初筛平板上有透明圈的菌株。对初筛得到的5株菌进行摇瓶发酵试验,通过测定发酵液的木聚糖酶活力,进一步考查各菌株的产酶能力,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B-3菌株产生的半纤维素酶活力明显高于其他4株菌。图2为菌株B-3在初筛平板上的透明圈。

3.3 水稻秸秆降解试验

利用筛选出的两株秸秆降解菌对水稻秸秆进行实际降解。在30 ℃条件下7 d后,利用菌株X-5降解的水稻秸秆质量减少了27.4%,利用菌株B-3降解的水稻秸秆质量减少了23.9%。这就表明筛选出的菌株的确对水稻秸秆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4 讨论

具有高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菌株能提高水稻秸秆降解效率,促进秸秆还田。本试验通过透明圈法筛选和酶活测定,得到秸秆降解菌株X-5和菌株B-3,并对水稻秸秆进行实际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在30 ℃条件下降解7 d,秸秆质量分别下降了27.4%和23.9%。接下来将对这两株菌进行分类学鉴定,并对其产酶特性及酶学性质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任俊莉,彭锋,彭新文,等.农业秸秆半纤维素分离及纯化技术研究进展[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0,18(3):56-68.

[2] Robson LM,Chambliss GH.Cellulases of bacterial origin[J].Enzyme Microbiotechnology,1989(11):626-644.

[3] 陈燕,周孙全,郑奇士,等.常温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微生物学杂志,2005,25(3):57-61.

[4] 郝月,杨翔华,张晶,等.秸秆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J].农业生物技术科学,2005,21(7):58-60.

[5] 万先凯.一株高活力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篇5: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筛选、鉴定低温石油降解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富集分离低温石油降解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种鉴定;紫外分光光度法和GC-MS检测石油降解特性.结果:自盘锦油田低温环境土样中分离到1株低温菌,命名为LHB16,该菌能以石油烃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经鉴定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该菌生长温度范围0℃~35℃,最适生长温度15℃.在接种量为2%(V/V),原油浓度为0.5%(W/V),振荡培养10 d时,降解率可达80.16%.石油中长链烷烃C15~C32被完全降解.传代培养数代,降解率为81.06%,降解性能稳定.结论:菌株LHB16在低温地区石油污染的生物治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作 者:李兵 张庆芳 窦少华 孙子羽 王宇 迟乃玉 LI Bing ZHANG Qing-fang DOU Shao-hua SUN Zi-yu WANG Yu CHI Nai-yu 作者单位:李兵,张庆芳,窦少华,孙子羽,迟乃玉,LI Bing,ZHANG Qing-fang,DOU Shao-hua,SUN Zi-yu,CHI Nai-yu(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王宇,WANG Yu(大连轻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篇6: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石油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从大庆油田分离纯化出7株能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的石油降解细菌,并对降解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各菌株均能产表面活性剂,其中油膜面积大于3 cm的`菌株有PW01、PS01、PS02、PS04、PS05 5株细菌,各菌株均能产酸.摇瓶培养菌株PW01 7 d,发现其对石油降解率高达68.33%,最适氮源为NH4Cl、最适磷源为1∶1的KH2PO4/K2HPO4,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极差R大小比较发现各因素对菌株PW01的石油降解率影响次序为:石油>KH2PO4/K2HPO4>NH4Cl.

作 者:慕庆峰 洪音 Mu Qingfeng Hong Yin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刊 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年,卷(期):20(3)分类号:X172关键词:菌株筛选 石油降解 正交设计

篇7: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关键词: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茄子,还原糖,VC,亚硝酸盐,粗蛋白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品质的要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人们要求一年四季供应花样品种多、营养丰富、新鲜美味、无污染的绿色蔬菜以及保健蔬菜、美容蔬菜、方便蔬菜和加工蔬菜等。同时,人们对蔬菜品质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品质是一个内涵复杂而外延广阔的清晰概念[1,2,3]。影响蔬菜营养价值的因素很多,使用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作物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包括茄子、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秸秆。

1.2 试验设计

进行田间试验,设3个处理,即处理1:用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处理后的秸秆作基质[1,2,3];处理2:只加秸秆(基质);对照组(CK):空白处理,既不加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又不用秸秆作基质。3次重复。茄子成熟后每隔15 d取样1次,共取样5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以粗蛋白、亚硝酸盐、可溶性还原糖、VC的含量作为测定指标,对茄子进行品质评定。其中粗蛋白的测定参照GB5009.5—1985,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参照盐酸苯乙二胺法—亚硝酸盐测定法,可溶性还原糖的测定参照GB/T6194-86,VC测定参照GB12392-90[4,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茄子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由表1、图1可以看出,处理1对茄子中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与处理2大致接近,处理1的粗蛋白含量比处理2高1.83%,比CK高5.03%。

2.2 不同处理对茄子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由表2、图2可以看出,利用秸秆生物降解菌对亚硝酸盐有比较大的降低作用,处理1比处理2降低11.36%,比CK降低15.12%,这说明秸秆生物降解菌可分解某种物质,降解亚硝酸盐,提高茄子的品质。

(%)

2.3 不同处理对茄子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由表3、图3可以看出,利用秸秆生物降解菌对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几乎没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处理1的可溶性还原糖含量比处理2高0.22%,比CK高1.35%,变幅微弱。

2.4 各处理对茄子中VC含量的影响

由表4、图4可以看出,利用秸秆生物降解菌对抗坏血酸含量有比较大的提高作用,处理1的VC含量比处理2高8.62%,比CK高11.50%。说明秸秆生物降解菌能有效地促进抗坏血酸的合成。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试验结果,比较各处理粗蛋白、可溶性还原糖、抗坏血酸含量可以看出,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处理的茄子中各组分比只加秸秆处理的茄子分别增加1.83%、0.22%、8.62%,比空白处理分别增加5.03%、1.35%、11.50%。比较各处理亚硝酸盐含量可以看出,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处理的茄子比只加秸秆处理的茄子减少11.36%,比空白处理减少15.12%。

总之,秸秆生物降解菌对茄子所检测的营养品质不一定都有影响,但有些品质因素提高的幅度还很大,特别是抗坏血酸的大幅提高和亚硝酸盐的大幅下降。可以看出,秸秆生物降解菌对提高蔬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6]。

参考文献

[1]李艳平,马冠生.蔬菜、水果的营养与健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2):42-44.

[2]张石革,程建娥.维生素c(抗坏血酸)缺乏症(坏血病)和维生素补充[J].中国药房,2003,14(4):255-256.

[3]刘静,霍建勇,冯辉.蕃茄风味品质相关性状研究综述[J].辽宁农业科学,2004(6):39.

[4]范伟营.茄子风味食品加工[J].农家科技,2011(2):44.

[5]吴红艳,王智学,陈飞.秸秆生物降解菌对秸秆菌群与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6):3506-3507.

上一篇:小学生演讲稿 爱国下一篇:探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