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23

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秋去冬来,暖意融融。20xx年11月12日,全县中小学思政教师齐聚教体局四楼会议室,聆听专家讲座,拥抱学科春天,共话学科未来!

此次培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

安康市教研员吴万强老师的讲座《拥抱学科的春天》,条理清晰,声情并茂,鼓舞广大思政教师,坚定育人情怀,增强学科自信,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经验,结合具体教学设计,指导大家如何上好思政课,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很多人印象中,党课有些枯燥,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但市党校陈菊主任带来的党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追求》,深深地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陈主任以扎实专业全面的学识,幽默而不失温度的语言,结合历史时政,阐述了何为初心如何坚守初心,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共鸣共情的党课,激发了每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她对党的指导思想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全面而通俗的解读,让我们平日里熟视无睹的几条干巴巴的话顿时活了起来。

下午,张局长主讲《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原因和发展过程,让人感受到共产党从弱小到壮大这个过程的不易和坚韧。整个讲座,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接地气,好吸收,赢得了在场教师阵阵掌声!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培训虽然结束,但我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思政专业的党员教师,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我会坚守育人初心,提升自身素养,争做四心老师,用敬畏之心对待课程,用仁爱之心对待学生,用工匠之心对待事业,用进取之心对待自己!

篇2: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2017年9月20日至22日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培训班暨形势与政策备课会在桂花大酒店召开,全省两百多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济济一堂,共同聆听领导和前辈的谆谆教导。在这三天的学习中,系统学习了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及当今中国的历史定位、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当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等,通过名师讲解、青年优秀获奖教师讲演示范课,我收获良多,感触颇深,结合总书记对“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的要求,把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身上肩负的重任。

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连他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去信心,要通过他的传授使马克思主义在学生的心里落地、生根,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即思政教育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因而我们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二、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正如张建国专家及刘沧山书记在授课中讲到“高校的思政老师要敢于亮剑,对待错误的思潮要敢批判、会批判、能批判,以身作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有扎实的学识,在教学中做到“内容为王”。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过去讲,要给学生⼀碗水,教师要有⼀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潭水。作为非思政专业老师,虽然有多年中职德育知识储备及授课经验,但教学近一个月来,深刻感受到自己在思政方面理论功底还不深厚,备课压力十分巨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以这次思政教育的专家学者为榜样,切实加强自身理论修养,以扎实的学识感染学生。首先:我会再次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经典原著,这是准确传播思政相关理论的前提。其次:汲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等,提高自然科学素养,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这样授课内容才会有广度和深度,才能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再次:还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养。只有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法,才能把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好地“灌输”给学生。

四、有仁爱之心,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是⼀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思政理论课老师要从思想上关心爱护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并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践行的自己要模范践行,要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五、积极实践,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

正如**讲的“思政课教师要敬畏、珍惜、热爱讲台,要让学生真心喜爱,心生敬畏,基本内容以教材为本,同时注重教学技巧、方法、教学水平,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成基本道理,让根本方法成管用办法”,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显得尤其重要,让课堂生动起来,有亲和力是我在目前教学中探求的重要目标。尤其是面对高职的学生,其基础相对薄弱,如何把思政课上得有吸引力,能入脑入心是我努力的方向。正如**教授讲的“优秀的授课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热爱——模仿——成熟并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这次的培训,我对这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方法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是重视授课过程,形象上、语言上、思想上按照课堂教育美学的标准去探索,同时积极去听老前辈的课,取长补短,找到适合自己的授课方式;其次是把握好规律、体系及关系,使上课的内容有完整性和连贯性;最后是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思维方法,外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提高教学实效性和教学吸引力的有效方式。可以参考昆明学院的做法,实践性教学主要集中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方面,既锻炼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加思政教学的获得感。

篇3:高校学习型思政课教师刍议

如何才能成为学习型的思政课教师呢?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 叫“思路决定出路”。如果缺乏一种终身学习的信念, 那又怎么可能有动力和热情花时间在学习上呢?古人孔子和近代伟人毛泽东可以说是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孔子说,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又云“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毛泽东更是以自己的生命实践着终身学习的信条:他从小就爱博览群书, 即使在长征如此艰苦的条件下, 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读书, 甚至在临终前一小时, 仍然在读书。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和“革命导师”的毛泽东, 可以说是给每位立志于教书育人的思政教师上了终身学习的生动的“精彩一课”。

二、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

高校思政课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 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对涉及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 即使不能成为专家, 至少应该有超出一般人的知识储备。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如何把自己有限的学术生命运用好, 这则是一个大课题。因此, 要求我们既要有主攻方向, 又要有全面的知识架构。这方面, 管理大师德鲁克可以说是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他除了进行自己的专业管理学著作的写作外, 每三年时间集中学习一门学科。三年的专注学习能确保自己学得深入全面, 又可以提醒自己不断涉猎新学科、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 需要在成为教师之前, 就对自己进行一个比较细致的学术规划。

三、丰富学习手段

要真正构建好自己的学习资本, 除了看书外, 其他的方式, 比如观看视频、听讲座、参观实践、参加理论提高班、短期进修和较长期的学位学习都是必要的。这些手段可以互为补充, 因时、因地而宜, 选择适合自己客观情况的方式来学习, 以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应特别注重通过科研来促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本来就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 而进行科学研究时, 我们能通过带着问题思考的办法, 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 如此不但能多出科研成果, 也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1) 将自己的课程全部制作成型, 并制作电子文档。每一课以课时命名, 分别存作一个文件夹, 并在其中建立子文件夹, 其中应包括Word文档讲稿、PPT展示稿以及参考资料文件夹。

(2) 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对知识进行管理。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是提高大脑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提倡手绘思维导图, 这样可以激发思维, 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脑来绘制思维导图, 并将绘制好的思维导图打印出来, 这样在更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及时找到知识的索引, 提升知识管理的效率。

成为学习型教师是必然的要求, 我们要从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丰富学习手段和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打造学习型的思政课教师, 不负自己岗位的职责和人生的使命。

摘要:成为学习型思政课教师是由课程的性质、教师的角色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等决定的。笔者认为, 可以从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丰富学习手段和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打造学习型的思政课教师。

关键词:学习型,思政理论课,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2003.

[2]彼得.圣吉, 等.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M].王秋海, 等译. (出版地不详) :东方出版社, 2001.

篇4: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当前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关键在于思政课的教师,因为他们是这一历史重任的实际担负者和具体操作者。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变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与表现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在1974年首先提出的,并把它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作为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马斯拉池则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思政课教师处于长期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和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消极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

(二)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根据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其表现主要有三种:

1、情绪衰竭。思政课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疲惫的状态,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失去创新与活力,减少工作投入与参与,缺乏教学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极大地降低了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人格的解体。思政课教师面对过大的压力,易焦虑、恐慌、性急易怒;拒绝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消极地对待学生和同事,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和敏感,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个人成就感较低。现阶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其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普遍较低,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社会作用与地位的价值肯定相对偏低,并有自我贬损的趋势,习惯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足,知识欠缺,产生了过度的自卑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这都是个人成就感较低所导致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近年来出现的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表现主要有三:

1、有损教师个体身心健康。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会比较疲劳、不安、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与热情,害怕交往,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产生衰竭、无助感,严重损害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

2、不利学生健康成长。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冷漠、麻木,备课不充分,课堂沉闷,内容陈旧,教法传统单一,势必会影响到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不但不能使思政课为大学生所真心喜爱,更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达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1987年)慨叹: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不利社会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西方“和平演变”的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同时,职业倦怠使思政课教师队伍里的人力资源遭到损失,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增加了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的费用支出。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学生及教师个体等因素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1、过高的社会期望。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界和家长对我国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学生成绩好、品德高、能力强,一旦学生表现不佳,尤其是大学生思想产生偏差、出现不良行为时,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因为社会习惯地把所有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责任都记在了思政课教师的账里。同时,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思政课老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在这种不恰当的过高的社会期望下,思政课教师的压力感与紧张感与日俱增。

2、组织支持不足。首先,高校领导不重视,缺乏民主管理与激励机制;缺乏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其次,与其他经济、金融、管理等专业相比,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待遇、设备与经费的投入、进行深造与培训的投资明显偏低与不足。第三,领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以及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普遍较低甚至产生排斥和歧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对思政课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与自豪感,反而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的不良现象。

3、学生的复杂性增强。今天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差异性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独立性越来越强的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而且思政课作为公共课,每班上课人数多,师生比过高,在1:20以上,甚至更高,大大增加了思政课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和紧张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速度极大提高,使思政课教师在掌握信息方面的优势削弱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选择了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英语、计算机等资格考证上,忽视思想道德的提升与修养。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益严重,教师必须得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这些问题。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思政课教师产生倦怠心理。此外,学生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过多的测试与纸上工作,在大大增加教师工作负荷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

4、思政课教师的个体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既看不清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也看不到自己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结构不

完善,缺乏工作热情;教学工作量大,科研压力大,职业稳定性下降,与学生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师生情感淡薄,因此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对思政课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自我评价低等不良反应,造成了思政课教师心理紧张、压抑,失去进取的驱动力,长期以往就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转行的心理与行为。

5、家庭的压力。“两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其学科地位相对较低,国家和高校对“两课”的重视与投入相对不足,从而造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与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不成比例、高期望并未使得他们获得相应的高社会地位的困境。这种尴尬情境,在注重物质追求的社会里,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来自家庭方面抱怨、不满的强大压力。另外,思政课教师往往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致使其体力与精力消耗很大,因此,很难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和照顾,这势必会增加他们内心的愧疚与不安。这种莫名的压力,也是思政课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最主要的塑造者和承担者,因此,面对这一群体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决。

1、社会方面。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住房条件,医疗、保险等待遇;在人员选聘配用、职称评定、激励制度、经费投入等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并大力维护思政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为培养一支立场坚定、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奠定坚实的物质与制度的基础。其次,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应对思政课教师有一个合理的期望,理解他们,热爱、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减少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压力,让他们心情舒畅,满怀激情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表明,公共信任与理解,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选择与工作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

2、学校方面。第一,高校领导在情感上要尊重、关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在物质上要给予必要合理的设备、经费等的支持;在制度上要实行民主管理、科学评估、合理激励、必要培训,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满足感和创造性、积极性。第二,其他专业课的老师,要尽快改变对思政课教师的偏见,正确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不可替代的地位。理解、悦纳思政课教师,创造和谐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共同为祖国培养优秀英才和合格接班人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以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3、思政课教师个人方面。笔者认为,教师个人应尽量做到以下方面: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对思政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崇高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要求,激发自己工作的热情,克服教学过程中的不快与挫折,不断开拓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保持一种恒久的内在驱动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培养自己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做到干这行、爱这行。我们常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么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更不用说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了。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第四,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尤其是学生,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达到共鸣;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学会品味生活,放松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快乐从教,让职业倦怠无影踪。

4、家庭方面。家是人们经历风雨后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心灵受伤后疗养的净土,是人们受挫后扬帆的起点。改变人的思想是难度最大、最复杂也是最难做的一件事,思政课的教师正是做这件事的。因此,来自家庭真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来自父母、妻子(丈夫)的安慰,会使从事思政课的教师们轻松愉快地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永无职业倦怠感。

篇5:思政课教师培训简报

为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教师成长,积极准备全省高校思想政治了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公共教学部思政教研室于9月17日上午在日省楼S101开展了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特邀请省内专家于咏华教授、李六合副教授,针对思政教研室王丹丹老师主讲的《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新时代前列》作出有关教学技能方面的点评,思政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交流学习。

本次活动,首先由王丹丹老师就《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新时代前列》一课进行现场教学;随后由授课经验丰富的于老师和李老师就授课中的技巧问题、使用教材能力等方面分别给出中肯的建议;最后思政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两位点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授课中的问题展开交流。

教研活动是教师探讨教学技能、进行业务切磋、相互学习、提升自我的平台。本次教研活动促进了思政教研室各位老师之间的思想碰撞、理念交流,使每一位教师都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让每一次的授课不再是一个人的冥思苦想,而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篇6:思政课教师培训方案

抓好二个“落实”――辅导(教师、计划、内容);考核(组织、条件、办法)。一、指导思想、目的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事业成功和发展为本。

目的:建设一支高素养,现代化,适应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新教师队伍,以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实施计划纲要

(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为新上岗教师。

(二)对新教师培养按类别,定目标,分阶段进行。

培养类别指三个方面:

1、常规教学工作培训。

2、班主任工作培训。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学科研基础理论和实践培训。

培养阶段及其目标

1、常规教学工作培训,建立“一对一”帮带关系。

2、班主任工作培训,建立“班主任结对”制度,全程参与学生管理。所有新任教师,任班主任者,接受被指定的有经验的班主任的帮带指导。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育科研基础理论和实践培训。

由学校教导处创建各种有利学习培训的条件和机会,营造学习和发展的宽松环境,组织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推动和促进青年教师加强业务素养,专业水平,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与提高,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教改教研探索与实践。具体阶段和目标如下:

第一步,入门阶段。(1)学上课,新教师要适应学科教学各项工作,掌握学校工作的一般规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谦虚谨慎,勤奋努力,初步掌握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功,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懂得课堂设计;能够调控课堂。(2)学习班主任的教育及管理工作。(3)能初步应用教育技术服务教学。

第二步,(1)会上课。要对照落实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突出学科教学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掌握教学基本功。(2)可接任班主任工作。(3)在教学过程中,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理论服务和指导教学。

第三步,(1)上好课。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大纲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在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补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争创优质课,教学基本功全部达到合格。(2)胜任任何一个年级班主任工作。(3)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行教改教研实践。

(三)培养工作实施措施

1、组建“一对一结对子”的帮带关系,落实教学工作培训。

在学科教学中,由教导处指定一个同年级同科的老教师为指导教师,与一个新任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帮带关系。特殊情况下指定同科跨年级老教师为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要有多年教学经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责任感强。

(2)指导教师要指导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解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教法的具体指导,全程指导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

a、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总结的书写;

b、备课及教案书写;

c、作业批阅及学生学习评价;

d、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说课、跟踪听课、评课);

e、习题选编及命题制卷;

篇7:一省一策思政课培训心得感悟

首先,思想课能否吸引学生,主要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当前思想课教材比以往内容简单,同时设计了较多活动与链接,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要注意课外知识的扩展,将课堂内容与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课学习的重要意义。当然,教师也不能一味追求各种教学素材的堆积,使思想课成为一节各种故事、图片、案例的展示课,除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外一无所获。教师在开展活动和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要积极参与,耐心指导,让学生领会活动所蕴涵的道理与观念,在活动中实现认识的深化。我们在把学生从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要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其次人,学校及老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篇8: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建设策略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

大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指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任,可以称得上是每个大学生的人生导师。随着近些年博士进入高校的比重增加,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如何使这些青年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的进步对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时代需要,也是完善国家人才体系的必经之路。为了使高校中的青年思政课教师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提升职业素养,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对其进行职业引导。

一、增强思政课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利。”这句话精辟地将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德”放置于国家兴衰的条件下,表明了个体坚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强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既要以德律己,又要以德施教,这样才能担负起道德建设的重任,以身教发挥好道德教化的作用。在提倡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今天,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应以全新的姿态应对道德变化的挑战,做到道德自觉与道德自愿的统一。这是因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求多种领域内的知识建设,不仅要求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全方位地了解时代信息,还要加强相关领域的道德建设。单纯的职业伦理会使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视野受到局限,应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伦理思想,突破职业限制,以多角度的形式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建设,以合力的形式增进自身实力的提升,大力促进自身的成长进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身教型引领,还要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道德,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作用,开放性地做好学生道德建设的引路人。为了升华自身的道德境界,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明确人之为人的基本内涵,进一步体会人之为师的基本意义,做到以德修身,努力做到“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针对道德分裂的现象,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统一思想认识,用文化软实力将自身和学生的道德转移到正面道德上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还要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其内涵,有效引导多种社会意识,使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上来。为了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应从个体和社会双重角度突出国情教育,担当起国家发展的重任,进而促进自身快速成长。从国家治理体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刻理解,将涉及自身和学生道德要求融为一体,做好师生同步道德建设。

二、继承红色基因,确立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主导思想

以主动的姿态继承红色基因,时刻牢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从革命历史中寻找前进的精神动力,这不仅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责任的需要。红色基因是我们国家需要继承的革命传统,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的精神动力,可以通过追溯战斗环境的艰苦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当下的幸福生活。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升华性总结,也是时代精神的需要,更是改革开放需要承接的精神动力。由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较为年轻,对中国继承红色文化而大力发展的感受较浅,难以用自身的经历感染学生,这就需要他们从图文资料上学习当时的社会楷模。只有深刻理解红色基因所传递出的奋斗精神,将其作为工作和学习的制胜信仰,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才能够将其内化于心,进而逐渐在课堂上渗透。面对西方势力的多种“政治转基因”的慢慢渗透,我们必须坚定自身的思想意识,以我们自身的红色基因进行对抗。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阵地的坚守者,必须在政治舆论范围之内弘扬红色文化,继承红色基因,使主旋律的红色永远鲜艳。为了使红色江山代代传,及时为大学生补充红色营养,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可以丰富红色文化的形式,使之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红色基因作为信仰的种子,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新时期的大学生一定要跟随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红色传统,吸收红色养分,保持舆论阵地的鲜红性,形成崇尚红色文化的新风气。高校中的青年思政课教师要跟随老教师学习,不仅要学习红色文化的教学方法,还要学习开展红色活动的各种形式,大面积、大幅度地播散红色种子。此外,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对抗战老兵等红色老人等先进事迹多学习,追忆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回想激昂澎湃的战斗过程,自己同学生一起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以感恩的形式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

三、汲取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人文修养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应大力学习祖国传统文化,以文化滋养的形式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基因有助于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吸收精华性文化哺育思想内涵。传统文化能够滋养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心性,丰富其精神生活,更好地从精神层面充盈自身。青年思政课教师要以古为今用的选择形式吸收传统文化,并逐渐内化于心,涵育自身。时代精神要求下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对于青年思政课教师也同样适用,因此努力使传统文化成为自身思想意识中的一部分,是时代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对祖国文化的认同。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成为中国精神的弘扬者,突出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增进自身的修为。传统文化对于国人的心理意识有着积淀作用,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着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使之产生强大的文化认同。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久天长的过程,高校青年思政教师只有多多阅读传统经典,逐渐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增进自身的人文修养。以传统文化作为提升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手段,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国粹的需要。作为一个优秀的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感知适应于当今社会的思想,并渗透给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待完善的今天,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借用传统文化对自身进行育德的同时,还要在行动上体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行。抵制腐朽的、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旧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使传统文化以和谐的形式对接现代化精神。在世界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必然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自主化的趋势,这就需要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各种文化观念之下,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底蕴,个人的修为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正确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四、以多种教育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

生命宝贵,岁月如梭,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用热情使自己迅速转化为成熟的优秀教师。在具体工作中,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吃透教材,做到理解每一个字,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资料备课。通过思政课堂的教导,大学生能够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而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教学方法,精心计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将大道理、深道理讲到学生的心坎里,同时注重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能对理论进行枯燥的讲解,应辅以多种媒介,还要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做到情理交融,充分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诚挚之情、对工作的纯挚之情、对学生的真挚之情。从师资建设角度出发,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应吸收多种信息,使自身成为高层次的战略人才。这不仅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希望,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自身快速成熟的工作需要。精准地掌握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及成长特点,从正面进行引导,有利于青年思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能够更优质、更有效地工作。此外,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摒弃传统思想中的上下级师生关系,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拓展平面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而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状况。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相同的态度进行沟通,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平等感,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平等的情感对待学生,并辅以关爱的态度,这是青年思政课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具有拓展职业人际关系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具体任务,他们既要用自身的行为感化引导学生,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授课形式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大多都是文科生出身,对信息技术掌握较弱,计算机方面亟须加强。现代化社会侧重效率,计算机发挥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也要对此有所了解。操作计算机及各类软件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为系统规模的复杂程度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这就要求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打破文理科的限制,不断地跨专业学习。这并不意味着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习各种代码或者内核数据结构,而是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且做到与时代同步发展。按照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任何人或者组织的发展都需要学习型的提升方式,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也一样,需要对多媒体教学不断深入研习,更好地传授知识。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施辅助授课,对于一些不便书写的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具有学习快等优势,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呈现图片、图表、数据等资料。这种操作方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有效帮助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迅速转型为经验丰富的教师。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必然会以多种形式展示授课内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精通一些与职业有关的现代电子设备,更好地同学生互动。课上,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补充教学内容;课下,可以用微信、QQ、飞信等软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关注焦点、心理状况等。这种双重动态方式能够帮助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因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授课深入浅出,而且要从细节关注学生的各种状况。

六、用法治精神浸润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头脑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正确理解法治精神,明确依法治国的内涵,用法治精神武装头脑。面对高校中逐年增长的各种违法犯罪现象,思政类教师一定要提高重视,在课堂讲授中弘扬法治精神。突出法治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也能间接为稳固社会秩序提供保障。法治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将法治精神贯彻课堂始终,利用现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学生遵纪守法。这是和谐社会法治精神的归宿,也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由于青年思政课教师教龄较短,所见所闻的违法犯罪现象也较少,这就需要在现有的案例中寻找有力度的教学内容,结合授课计划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营造安定有序的校园氛围。培育法治精神,离不开学用结合,否则会造成法律思维与法制手段的断裂。例如,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讲授其危害,进而重申正确的过马路方式,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遵守交通法的明文规定。弘扬法治是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必要授课内容,也是自身快速成长的方式。这是因为一些校园案例的解析,能够使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了解到教师普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守法敬法的同时,激发自己的爱心教化学生。有了爱心教育,学生会自觉树立优秀品质,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弘扬法治精神是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的方式,因为爱心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树立道德自觉的意识,进而自觉守法。强调法治精神的重要意义,能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自觉遵守法制社会中的各项要求。以爱心教育为起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应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共规则意识,让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进而促进校园和谐有序地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积极学习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知识,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爱心为工作的起点,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成长。成长是一个过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不能急于一时,要时刻更新自身的头脑,在有条件的情况多向名师虚心求教,逐步走向成熟。同时,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还要及时调整思维方式跟进学生步伐,加强自身的心理建设,慎独自律,注重提升修养,以积极的态度向教学丰富型教师转变。平时的工作中,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弱化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将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放在第一位,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给予解答。为了方便对学生课上课下的管理,突出信息的流畅,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信息系统操作方法,利用网络的隐匿性见缝插针地加强教育,避免传统说教式的弊端。总之,在以中国梦为主流的社会思潮之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时代精华,紧跟时代潮流,既要在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的理想,又要让学生将理想转换为现实,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9.

[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7.

[3]段建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基于人的存在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56.

[4]徐锋.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9.

[5]李春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微[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39.

[6]范跃进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49.

[7]马振清.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203.

[8]陈飞.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7.

篇9: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关键词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一、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它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对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发生影响。情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对每一个环节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导向机制、动力机制。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信息的接收、选择发挥着重要的过滤作用。

在接受对象确定后,接受者会不由自主地对接受客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的产生,有时来源于以往的经验;有时是由于我们对接受客体瞬间形成的第一印象;有时是由于情感的传递等等。这种在接受活动初始就形成的情感,将对接受客体的信息择取、信息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接受主体会有意无意受到这种情感的驱使,从而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指向能满足接受主题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与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同时,情感还对接受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强度发生影响。对喜爱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会保持更持久的注意,且注意的强度也更为强烈,因此也就越容易对接受客体加以接受,所谓“爱屋及乌”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反过来也就越能满足接受者的情感需要。

(二)情感的激发作用。

接受者的情感可能会加强或减弱他在接受过程中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判断力等等。当接受者的情绪状态不好时,他的大脑感受力随之降低,神经反应活动迟钝,从而使感知、理解、想象、判断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接受;接受者情绪状态较好时,大脑的感受力增强。接受者情感不仅影响接受的主导取向,而且影响能否接受。接受主体的情感状态不由自主地将内在情感转移至接收对象,使接受活动充满着一种情感色调,使接受活动具有一定的与接受主体情感保持一致的倾向性。当接受主体处于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他往往对接受客体的感知取向、理解会带有这种否定性情感的痕迹,反之亦然。

二、合理利用情感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变化,适时地将大学生的情感状态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使他们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不断提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效应。总的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情感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要利用情感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首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情感的特征,用多种方式适时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一般可通过心理测试、交友谈心等方式进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普查结果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交友谈心是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大学生沟通情感,消除隔阂,化解冲突,转化后进,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积极的情感状态。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方便、灵活地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实践工作中,还需要对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加以利用。

(二)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环境。

对大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要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即承认大学生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如,对大学生交往的需求要给予尊重并创造条件使其得到满足。特别是大学新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远离家乡,离开了过去熟悉的成长环境,需要建立起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新生有条件尽快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以促进其适应新的环境,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接受新环境对其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

(三)引导大学生的情感需求,避免不良情绪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对一些不合理情感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不能采取无动于衷、冷漠轻视的态度。对不能满足的情感需求应通过引导促其走上正轨,防止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情感、情绪的能力,即对自己情绪、情感产生原因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情绪表现有恰当的抒发,对自己情绪产生的结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另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有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即个人对自己的情绪表达及行为方式进行调节、选择的能力。面对同一情境个人可能有许多情绪表达形式,教育者要引导教育对象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尤其要注意对冲动情绪的调控,对自己的消极情绪更要调控。

(四)帮助大学生实现情感升华,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自觉认同。

帮助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个人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要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了解、尊重、满足、引导、升华这五个方面逐层深化,紧密联系。而升华过程是最艰难的一步,只有实现了升华,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较高境界。要针对学生情感的实际需要,但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解决学生具体感情矛盾,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及时了解、尊重、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加以引导,帮助其实现从情感到道德品质的升华,才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一省一策思政课培训心得感悟

思政课与学生党建具有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思政课与学生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二者在历史、对象、内容和目标上,具有本质的统一性。在党的发展历程中,理论宣讲与组织成员发展一贯紧密结合。从民主革命时期到新时代,在学校课堂、讲习所、夜校等理论宣讲场所,党的理论宣讲者也多是组织发展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或负责者。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更应该将思政课理论讲授与组织发展工作紧密结合。

做好学生党建工作需要思政课的协同配合。在标准上,学生党员发展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程序上,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思政课是对党的知识的普遍化宣传,是党员教育内容的铺垫、延伸与补充,在内容上与学生党员的政治标准紧密相连。因此,无论是对学生在政治标准方面的培养,还是程序上对学生的一贯表现进行考察评议,思政课及其教师都可以发挥重要参考作用。在学生党校工作方面,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党校教学提供了充分的铺垫和理论支撑,思政课教师也应当更多承担党课的教学与辅导。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党校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与贯通,将思政课教师广泛充实于学生党校师资,必将有助于学生党校的课程、师资、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加强思政课建设需要学生党建的配合与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建设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切实做到并保持“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得到提升”的大好形势,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的实际问题,各校应首先从思政课自身建设开始,努力将思政课堂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相结合,理论关注与学生困惑相结合,持续提升思政课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11: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办好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讲好思政课,争做新时代真善美的“播种者”义不容辞。在聆听省特级教师吴晓静校长专题讲座《关注核心素养,落实“关键课程”》后,我心有所思。

一、了解新课程理念,增强学科核心素养意识

在培训过程中,专家老师们通过精神准备和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课程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要想教好新教材必须认真体会和把握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进行认真精心备课,立足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式整体规划,准确定位,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教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老师认真分析思政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展示,有助于我们系统把握教材内容,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三、掌握教学方法,灵活进行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线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应该结合新要求不断研究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本轮培训,我也学习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引入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采用灵活教学设计,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

篇12: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培育学生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的思想理念,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最为核心的是拥有一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赵平教授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专题讲座,生动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讲述着跌宕起伏的战斗场面;在吴晓静专家关于《新思政课课程标准研修》的精彩报告中,我明白“德育教师,以德育德”,要用行动跨越思想、做出专业、研出专业来。另外,正高级教师丁学武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专题讲座,启发我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专业教师必要技能素养。

在学习党史中,全体学员怀着真挚而虔诚的心,参观了红军广场,安徽抗日战争纪念馆,大湾村红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意识,树立了坚持培养学生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在这短暂的几天学习中,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的是一种境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就是要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篇13: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笔者收集整理了近年来中央等主流媒体对优秀思政课教师代表的真情报道,并对其做法进行了归纳整理,每每读过都让笔者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极大地激发了笔者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老师,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老师,上海大学李梁老师和安徽师范大学房玫老师等都是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懂、真信、真教、真爱”,被学生视为人生导师。他们赢得了明星般的拥戴,他们的课堂“一座难求”,被学生赞为“精彩绝伦”、“紧跟潮流”和“震撼心灵”,被誉为学生心目中“最迷人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的“招牌课”。他们教学的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充满了信心,特别是他们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对教师树立高尚师德,提高专业素质,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具有样本意义,值得研究和推广。

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本文通过解读部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功做法,研析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升途径。

1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培养职业自信和敬业精神,努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动力源。方永刚指出,“我这个人不信宿命,但我信使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为我的学生讲好每一堂课。”方永刚教授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他承担了十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他还完成了10余项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出版专著16部,撰写了近千万字科研论文。刻苦钻研、勤于笔耕的方永刚曾经说到:“一年365天,我有300天睡觉是在凌晨2点。”他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宣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恪尽职守、甘于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宣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知行统一、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当教师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时,才能努力自觉地践行思政课教学各项要求,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力求做到“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

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采取讲授、启发、互动、探究、案例、讨论、辩论、研究等不同方法,就是讲授方法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即根据授课内容采取陈述式、谈话式、鼓动式、控诉式、激情洋溢式等,以此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在2011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活动中,大连海事大学教授贾凤姿指出:要以“情感式教学”感动学生、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以“时尚式教学”吸引学生、以“快乐式教学”寓教于乐学生、以“方法论教学”武装学生、以“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以“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贾凤姿教授的思政课被誉为学生心目中“最迷人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的“招牌课”。经过28年教学实践,贾老师逐渐完善了思政课的教学结构,以及技能、技巧的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并转化为美的教学形态,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内在的理性美、科学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并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学生的整个身心都被吸引与感染。通过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交流抓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生们的语言解读理论、引导青年,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提升了他们的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成为思政课的有力补充。她做到了理论科学性与教学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思政课常讲常新。贾凤姿教授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以真情投入激励学生,以言传身教培育学生,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借鉴。

3 坚持真懂、真信、真教、真爱

80后、90后的大学生视房玫老师为人生导师,学生们都亲切称呼她为“我们的房妈妈”,她的思政课在安徽师范大学成为了大学生们的最喜爱的课程。她3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懂、真信、真教、真爱”。从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坚持“四真”原则,就是她成功最主要的原因。“真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疑惑诉求准确把握,善于用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真信”,就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正如方永刚所说:“理论传播最讲究心口如一。要让别人信你讲的东西,首先要发自内心地信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真教”,在教学中讲述马克思主义原理要充满激情、理直气壮,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真爱”,就是热爱学生,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做到先爱人再育人,用教师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接纳你,才能到达“亲其师、信其道”。房玫曾经讲到,“只要用心去爱,用心去教这门课,思想政治课同样能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

4 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能力,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直观体现、深刻的哲理朴实表达、人生的真谛深刻呈现,使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得益彰。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课件是手段,为教学服务的,还得符合自身教学特点,课件版面要美观、大方、简洁、得体。上海大学李梁教授,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与推广。在课堂上,他赢得了明星般的拥戴,学生们用“精彩绝伦”、“震撼心灵”等词语来称赞李梁老师的课堂。他讲授思政课的核心价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们听完他的课后,个个昂扬向上、热血沸腾。他在课堂上的讲述生动迷人、课件精美详实、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轻松享受。他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可谓煞费苦心,8个移动硬盘,800G存储容量,1000多张光盘,已经拥有了超过1000G的教学素材,对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也已成为独到“招牌”。李梁老师下了很多功夫,潜心教学,把教材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是他长期积累和追求。生活中,李梁老师是一个普通人,没有特殊的头衔;讲台上,他深受学生们的拥戴,是他们心中的明星。我们大多数普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可以向他学习,我们离他并非遥不可及。

作为社会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是需要榜样引导的。在优秀教师的牵引下,广大教师的就会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升学识人格魅力,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是当代思政课教师的楷模,他们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科学理论的无穷魅力,用真情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他们的先进事迹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激励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佳绩,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项目名称: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研究”(批准号2012G374)阶段性成果

摘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本文通过解读部分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讨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南方.数字解读方永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79223/79365/5562761.html.

[2]林自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3]魏晓文.理论科学性与教学艺术性的完美结合[N].光明日报,2010-04-09.

[4]李陈续.看房玫怎样教思想政治理论课.光明日报,2010-09-16:001.

[5]张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键要在“四真”上下功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篇14: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知行统一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观,也是人类在道德生活中的基本诉求。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毋须讳言,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反思作为教学主导的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知行”问题。只有当思政课教师实现对实践教学的“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后,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一、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知”

(一)知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目的

实践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思政课改革的亮点。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进行有效实践教学的前提。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对目前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理解存在“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与“教学是什么”争论。思政课教师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完整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我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列入教学计划的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主题,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和演练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素质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质的看法,目前主要存在课程说和教学形态说两种观点。课程说认为思政课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由思政课单项性实践教学、思政课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思政课潜在实践教学构成。[1]教学形态说则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独立的教学形态。[2]我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教学活动,但这种教学活动不是随意的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一定课程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应该是课程与教学形态两者的有机结合起来。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

(1)目标特定性

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参观、调研考察等活动,也不是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而是服从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定目标,让理论“进头脑”,产生认同乃至内化。社会实践是手段和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

(2)主体双边性

实践教学一方面必须在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教师在场的学生分散的参观调查之类的活动不是教学活动。而且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前都要撰写详细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当在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技能、方法、理论思考和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帮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内容关联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依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开展的,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是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

(4)空间广阔性。从空间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可以在现实空间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3]进行,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一种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虚拟软件,创造一个虚拟世界,在虚拟网络空间进行。

(5)形式多样性。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既可采用课堂讨论、演讲、知识竞赛、观看音像教学资料、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模拟教学)等在课堂实践教学形式,还可以采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教育实习、课外读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自办刊物、社会服务等课外实践教学形式。

二、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行”

思政课教师对充分了解实践性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只是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落实到思政课教师组织实践性教学的行动上。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行”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核心。

(一)统筹规划,构建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新体系。目前实践性教学具有“三无”特征:一是无统一的教学大纲。二是实践性教学分散,无教学体系。三是无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实践教学特点,构建适合各校的“合身、合体”的教学大纲,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整合成一个整体。

(二)创新形式,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吸引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发展感悟实践教学模式。这一形式主要有参观见习、录像见习、观感报告等。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二是实践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分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直接体验主要是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和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社会实践。如:利用双体日去实践教学基地义务劳动或蹲点学习;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间接体验,就是组织学生听社会实践报告等。三是实践问题研讨教学模式。这一形式可以采取实践课题研讨和实践模拟。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与教学有关的科研小课题,就一些热点、冰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道德冲突、模拟法庭等实践模拟方式,加深对有关实践问题的了解。四是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其具体形式有网络虚拟、网上调研、实例分析、影像体验等。

(三)转变观念,打造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只单纯考核结果,要注重对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思政课教师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应采取硬评价与软评价、过程评价观念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这一评估体系去考察和诊断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差距,以便为下一次实践教学提供新思路、新经验。

总之,知行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对“行”具有指导约束的作用;而“行”是“知”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结果,可以促进“知”的提高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用对实践教学正确的“知”,指导自己实践教学的“行”,才能不断开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局面,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云霞. 于金秀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104-108.

[2]王祝福.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研究,2008,(11):67-69.

上一篇:党风廉政信息范文下一篇:《给新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