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2024-07-03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条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

2. 理解生词的意思,能通过“巴望、相持”等词语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两个故事。4.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揠苗助长

一、看图猜故事

二、揭题课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寓言两则,学习“寓、则”。

2.出示“揠苗助长”:猜猜“揠”是什么意思?说说整个成语的故事。3.围绕“揠苗助长”质疑:知道了课题的意思,谁来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揠苗?怎样揠苗?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查:(1)认读生词。平舌音

理解词语:焦急(换近义词)

一大截(在身上找到“一大截”)(2)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解答疑问

(一)为什么揠苗(起因)

1.找出农夫为什么“揠苗”的具体的句子来读一读。2.用自己的话说说农夫为何要揠苗。

3.从哪里读出农夫很焦急?(巴望、天天、十分焦急)巴望:换词比较

从动作、语言想象农夫“焦急、巴望”的样子。4.讨论:禾苗有没有长高。

提醒:喘气 喘 翘舌音;

转来转去 转是多音字,这里是四声 ;

自言自语 自 比较句子:

可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5.感情朗读

(二)怎样揠苗(经过)

1.想想,如果放在平时,农民伯伯会用什么办法帮禾苗生长。(浇水、施肥、除虫、拔草)

2.自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农夫是怎样揠苗的。3.交流所画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揠苗的。

5.理解“筋疲力尽”,想象筋疲力尽的样子。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筋疲力尽”了?(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6.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7.感情读第三自然段:虽然很累,可看着被自己拔高的禾苗,农夫是多么的高兴。读出农夫的高兴、得意。

(三)结果怎样?(结果)理解“纳闷”

五、想象说话,揭示寓意

1.说话练习: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飞跑着回去告诉自己的父亲。农夫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连忙赶到地里。邻居们也来了。这个时候,面对着这样一片枯萎的禾苗他们会说些什么呢?面对或许还有一两棵禾苗奄奄一息这一情景,他们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2.小结寓意。

3.送农夫几句话。

五、写字

鹬蚌相争

一、揭题课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

2.出示鹬和蚌的图片,看图说话:说说鹬和蚌的样子和特点。3.围绕课题质疑,确定本课学习重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检查初课课文情况。

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了解内容

1.引导学生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能简单地说说主要内容。2.品读故事起因:扣住“猛地啄”、“牢牢地夹”体会鹬蚌相争的起因。3.重点朗读故事的经过部分

(1)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鹬和蚌,读出争的语气。

(2)全班展示,评点。相机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4.创设情境,体会鹬和蚌互不相让的情景,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5.体会故事的经果。

6.练习概括:简单地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7.小结:我们把故事读成一两句简单的话,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故事读完了,你觉得文中的鹬和蚌怎么样?

2.默读课文,体会鹬和蚌傻在哪里? 3.交流,揭示寓意。4.故事拓展,升华寓意。讲述《唇亡齿寒》。

五、课后作业

1.练习讲这则寓言故事。2.再找几则寓言故事读一读。

篇2:《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第11课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讲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

(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三、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第11课

6.教师示范。

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四、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不小心 掉 不着急 刻记号 不慌不忙 船靠岸 捞剑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可提示如下: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根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查字典。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2.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讨论。

3.引导讨论说明寓意。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想像说话。4.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原因:巴望禾苗长快一些 做法: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

篇3:《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好! 于老师来自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天鹅项下的珍珠城、冰城等称号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你们生活在有着甲天下山水的广西桂林。能在祖国的版图中,快速找到你的家乡和我的家乡吗?

师:看,我可是从这儿跨越了八九个省,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和你们相聚在今天的课堂上的。远吧?刚才同学们从祖国的版图中发现了我的家乡和你的家乡。从这幅图,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看到大树,还看到几只小鸟。

生:我还看到一张人脸。

师:看看这儿,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 :我看到了 鸟儿回窝喂食。

师:仔细观察,还读出了图中的故事呢!再来个有难度的,你还能发现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

师:看图有意思吧!刚才咱们在读这幅图的过程中,体验到不断发现的乐趣。读书同样能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比如说大家都读过寓言,每次读寓言你都会发现什么?你都读过什么寓言,发现了什么道理呀?

生:寓言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你能说一个寓言故事的道理吗?

生:我知道《亡羊补牢》告诉我们有错误要及时改正。

生:我知道《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眼界要开阔。

生:我知道《守株待兔》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

师:看来大家很有经验,是读寓言的能手呀!那今天读《纪昌学射》,对大家来说是小菜一碟呀!有信心吗?咱们来读读。

师:在读这个寓言之前,先要交代一件事。这个“纪”是个多音字,当姓氏讲的时候,读三声。不过,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氏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所以按照习惯,我们还读四声。这是其一。其二,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比如说这则寓言中还有个人物,叫飞卫,他显然不姓飞。再比如《愚公移山》,愚公肯定不姓愚蠢的愚,智叟也肯定不姓智。所以我们确定,“纪”不是这个人的姓,所以我们读四声。大家先读读课题。(生读课题)好,上课!

教学实录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再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则寓言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把书翻开,自由地读一读,把声音放开。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来,你来说。

生1:勤学苦练 才能有收获。

师:他说勤学苦练才能有收获。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勤学苦练的?后面那个女同学你来说说。

生2:我是这样体会“勤学苦练”的:就是按别人说的话,你每天都在坚持练,以后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师:哦。谁还能从文章当中的语句体会到?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

生3:勤学苦练的意思是说 ,人非常勤 奋努力地 做一件事。

师:那你知道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

生3:(读)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好,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的勤学苦练?

生4: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他勤学苦练:“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能练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就能想象到他之前付出的勤奋和刻苦。来,你来说。

生5:(读)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是吗?你看看,抓住了这样的语句,你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也把 它写在课 文纸上 ,好吗?

师:谁还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不一样的道理?

生6: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就是他在练习把东西看得很大的时候,每天都站在虱子旁边。这个句子写了他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都坚持练习。

师:说得好,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就是说明什么?

生7: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大声说。

生7:(大声地)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对吗?

生:(齐)对。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有同样的感受?

生8:飞卫让他回家练习,睁大眼睛注视着东西,然后他两年就练成了本领。有人用针刺他的眼 皮 ,他的眼睛 也不会眨(zhá)一下。(学生说话不流畅)

师:眨(zhǎ)一下。

生8:眨(zhǎ)一下。

师:练了几年?

生:(齐)两年。

师:第一次练的是两年。告诉你们,原文中写到他第二次又练了三年。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生:收获)。又发现一个道理,把它记在课文纸上。(生记录)

师:同学们,有没有感觉怪怪的呀?课前交流时,每则寓言你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儿怎么读出两个来呀?怎么回事?

生1:因为他想要成功的话要勤学苦练,也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师:听清楚他的观点没?也就是说纪昌成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看来我们所悟出的道理正是纪昌成功的———(师生齐说:原因。)

师:那么读出两个道理来,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有了这些就能成功吗?纪昌成功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如果再看书,你肯定能发现。不急着说,给大家点时间,默读课文,换一种颜色的笔,把你的新发现记到书旁。看谁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一会儿交流。

(学生读书,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谁发现纪昌成功的其他原因了?

生2:第1自然段说他很喜欢学箭。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2:他很想学射箭,就向能手飞卫去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哟,看来同学们没有听清,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请你再讲一遍,他成功的原因是———

生2:他成功的原因是,他想学射箭 ,就去找能 手飞卫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你来说。

生3:他喜欢学射箭。

师: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同学们,恭喜你们,又发现一个成功的秘密!但是用“喜欢”这个词儿好像程度不够,成为一个射箭能手是他的———

(生七嘴八舌:梦想……)

师:大声说。

生:梦想。

师:还是他的———

生:爱好。

师:是的。

生:还是他的爱好。

师:你看,又发现一个成功的原因。有梦想,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师:其实从刚才这个同学的观点里 ,你还能明 白一个道理。

生: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还可以用一句名言来表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是的,你的观点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勤学苦练。他的观点里还有一个,你自己读这一段中的这句话,你也能像他一样发现。来,说。

生:我发现了“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了起来”,这句话说明了纪昌他听了飞卫的话马上就行动起来。

师:哦,他说的“听了飞卫的话”,这个老师的话那么值得相信吗?哦,从哪儿看出来的?大声说。

生:因为他想成为能手,所以射箭能手说的话他总是会听的。

师:他关注到一个词———“射箭能手”,圈出来。“能手”两个字漏掉了,一个成功的原因也差点没发现。我们把教师中的能手称为名师。你明白成功的原因了吗?

生:要想成功还得找名师。

师:对!你看,有名师的指点,你就能少走弯路,就能更快地达到成功的彼岸。拿起笔记下来。

师: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吗?

生:要加强练习。

师:对,我们已经说过了,这叫坚持不懈。还有新的吗?你来说。

生:他做每一件事都聚精会神。

师:哦,那我们就说勤奋刻苦,也说过了。看来,没新的发现了,是吗?再给你一个机会,你来说说。

生:“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和“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说明他……喜欢射箭。

师:对,用我们刚才那句话就是有梦想。看来,要想发现更多的成功的原因,我们还得去看看这师傅是怎么教的。给你们点时间,读读飞卫师傅的话,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生读)

师:谁又有发现?你看,读了语言文字,你的发现多了。来,这个机会让给你。

生:飞卫的指导要求很高。

师:哦,他指导他干什么?

生:指导他射箭。

师:是吗?再读读。

生 :师傅让他 下功夫练眼力。

师:你再说说,干什么?

生 :师傅让他 下功夫练眼力。

师:你是来学射箭的,让你练眼力,练眼力有这么重要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如果不练眼力的话,射箭就不能瞄准目标。

师 :对 ,不能瞄准 。还有吗?

生:还有就是,如果不练习眼力,比如说看目标的时候,你就不能射到那个中心。

师:哦,如果练好了眼力,飞禽走兽都逃不出你的眼睛。那把小的东西看大,有这个必要吗?

生:就是如果很远的猎物,能看清楚,那他就可以射到它。

师:百步穿杨,那样才能够想射到哪儿就射到哪儿。你这回又发现他成功的什么原因了?

生:纪昌练了两年的眼力,飞卫还是不满意,纪昌又练了三年的眼力,一共练了五年的眼力,飞卫才满意了,才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师:也就是说练眼力很重要。那你发现了没有?这练眼力和射箭是什么关系?练眼力是学习射箭的———

生:关键。

生:基本功。

师:听清楚了吗?通过读书,你又发现了成功的秘密。快记下来:要想成功,还得练好基本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书,发现了纪昌成功的这么多原因,每一个成功的原因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来看,第一遍读书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二遍读书又明白了这么多个道理,如果再读,还有吗?

生:(齐)有。

师:可惜课上时间没有了,你们还得在课下接着读,接着发现。相信你对纪昌成功还会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明白更多的道理。我们下面来学学这个寓言中的语言。给你们点儿时间,请你们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看看哪些语言写得特别生动,特别形象,让你读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拿起笔,把它们画下来。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来,这位同学,你读一读。

生:(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 :“练到后 来”———再读读。

生:(读)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好,请坐。你们看,这个句子到底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它写得好,是因为它是个很夸张的写法。

师:能让我们感受到纪昌练得效果好,是吧?哦,你还想说。

生:就是“有人用针……”

师:哦,你还想读这个句子是吗?而你好像没有读完整,你再看看!对!从这儿开始,读读吧。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哦,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儿啊?

生 :特别夸张 ,让人感觉到 纪昌的练 习水平特别高。

师:技艺高超。

生:用他学习的成果来衬托他的学习努力。

师:说得好!你看,当我们理解了文章内容,再看看这个句子你们体会就深刻了。如果我把后 面的去掉 ,你们再看看。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后面去掉,读起来还有那种感觉吗?

生:没有了。

师:噢,就这样……自己读一读。

生:(齐)“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谁来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你来。

生:(读)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听出惊叹了。谁再来读?

生:(读)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听出佩服了,给你们一点儿时间 ,你们自己 再练读一下。

生:(全班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 领练得相 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 :后面那个 句子 ,再读读。

生:(全班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佩服他吧?

生:佩服。

师:你看看,刚才我们发现了描写学习效果的句子。这篇文章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也有很多,你看,于老师就积累了两个,一起读。

生:(读)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类似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能!

师 :快换一种 颜色的笔把它圈出来。谁发现了?读给大家听。

生:(读) 取得了那样大的进步。

师:没错,还有吗?

生:还有“你就要成功了”。

师:非常正确。

生:还有“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是的。还有吗?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师:前面再加两个字“成了”。生:(读)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来看屏幕,是这些吗?来,一起读。

生:(读) 学得差不多了;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再仔细看这些短语,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是不同的。你觉得哪个短语表达的学习效果最好?

生:我觉得“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表现了学 习效果很好。

师:再想想,其他同学呢?

生:“练得相当到家了”效果很好。

师:是的。

生:还有“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师:嗯,最厉害的是,成了———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对,一起来读。

生:(读)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接着读。

生:(读) 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再看剩下的,哪个表示学习效果比较好?

生:(读)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师:不要落掉“感到”。

生:(读)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来,一起读。

生:(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师:剩下的就是学习效果一般的了,一起读。

生:(齐)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学得差不多了。

师:我们积累得还不够,如果你能用一用,你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自己试试看,来。

生1:二年级……

师 :大声说 ,让大家听清楚。

生1: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刚参加几次活动就学得差不多了?你们觉得呢?

生2: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填错了不要紧,你可以接着说。

生1:又练习了一段时间,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练习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想法,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3:我觉得应该改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你们觉得呢?

生:(齐)嗯,很好。

师:接着说。

生1: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我的书法技艺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你接着说。

生1:就是爱好书法的爷爷也赞叹 不已 ,老师高兴 得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就要成功了!”

师:对吗?

生:(齐)对。

师:好的。

生1:后来我成了书法的能手。

师:掌声送给他。回答得不错。

师:你们看,归类积累词语,能够让你更好地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你的运用、你的表达就会更加准确。给自己掌声吧。

(生鼓掌)

师:文章还有一类表示“看”的短语。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 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

师:课下将两类短语分别摘抄积累下来好吗?

生:(齐)好。

师:本篇课文当中有两个要求会认的字,不许看书,看谁在读寓言过程中就认识了。第一个,会读的请读。

生:妻子。

师:不够大声,再读一遍。

生:妻子。

师:好,第二个。

生:虱子。

师:换个词你还认识吗?你看。

生:视虱如轮。

师:文章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找到的同学快读。

生:(齐)“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 里一天天 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 像车轮一样。”

师:这就是———

生:视虱如轮。

师:本课还有三个要求会写的字。第一个,我们二年级就学过“歌唱”的“唱”,那不用学,大家都会吧?

生:会。

师:第二个,妻子的“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来说。

生:它的一竖不要出头。

师:注意一竖的收笔。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生:刺(cì)。

师:这个字背后是有故事的。你们看,左半部分,你知道念什么吗?

(生试着读)

师:也念cì。甲骨文是这样写的,(板写“朿”的甲骨文字形)你看,像不像带刺儿的植物?

生:像。

师:发展到金文是这样的,发展到小篆是这样,后来又发展成了我们学习的楷体。(分别板写“朿”的金文、小篆、楷体字形。)凡是用“朿”作形旁的字,都跟带刺儿的植物有关。比如说我们常吃的———

生:大枣的枣。

师:对,枣树的树枝上就带刺儿。再比如说,荆棘的“棘”。“朿”加上一个立刀就变成了左右结构的字,你注意观察,捺要变成———

生:点。

师:嗯,要谦让。这三个字要写得漂亮,那是有规律的,你们来看,多横多竖,要注意疏密匀称。拿起笔来,选一个你觉得最难的写一写。

师:注意头正身直脚放平,两臂张开略挺胸。

师:(巡视)注意女字的一横是最长的,要做到主笔突出。好的,你做到了结构疏密匀称。是的,“刺”的一点儿要注意谦让。

师:今天我们学了《纪昌学射》,不断读书,不断发现,收获了这么多道理,同时我们又积累了两类短语。《寓言两则》中还有一则叫《扁鹊治病》,注意不要只读出一个道理就满足了。如果你也能像今天读《纪昌学射》一样,不断读书,不断发现,你就会从治病的过程、病人对病的态度、病人对医生的态度等方面得到很多启示,同样你也就会积累到与看病有关的短语。课后可以读读。下课!

教学反思

我们平常看到的语文教学,都是先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再进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模式。为什么我会反其道而行之呢?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都不是想当然的,既然合理,定然符合规律。回顾一下我们的常态阅读,首先吸引我们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是那些陌生的词语和句子呢?答案显而易见。至于那些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完全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揣摩其意思。除非这个词语对理解文章产生障碍,如果不明白它的意思就不能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才具有解词的必要。这也是汉语学习的一个规律,即模糊意会。至于那些要求读准的生字新词,会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中复现。教师只需相机指导,最后再进行系统的学习。

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我的观点,不得不提及我们南岗区语文名师团队工作室的研究。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读学分导”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大量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本质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加快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速度和提升质量。

何为“读学分导”?“读”就是阅读理解,在语言的实践中读懂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学”是积累语言、品味写法并尝试应用,这也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的。为什么要分开引导呢?“读”和“学”都是以文章架构起来的,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种事物 。打个比 方说吧 ,“读”和“学”就像是一座完整的冰山,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有一小部分,水下的部分往往要大得多。我们把暴露在外的部分称为显意识,水下的部分称为潜意识。当我们“读”的时候,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时的“读”是不受语言学习干扰的,不让写法的习得打断系统的阅读,使理解文章的过程 一气贯通 。此时 ,“学”处在潜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语言,属于无意识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忘言”。当“学”的时候,“学”处在显意识,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大大方方地积累语言、大大方方地拓展训练,迁移到其他语言环境中运用。此时,“读”处在潜意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再次加深了对“读”的理解。这就是“以意烛言”。以上,是“读学分导”教学模式的大体框架。

提到“模式”,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有概念化、机械化的印象,空谈模式,死守教条主义、极端主义更是要不得。唯有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才有生存的土壤。接下来我就以 执教的《寓 言两则———纪昌学射》一课为例,反思得失利弊,希望能带给大家思考。

一 、紧 扣“ 道 理 ”,凸 显文体

一个阅读者,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经验。如果用阅读小说的经验去阅读童话就会疑惑不解,同理,用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去阅读游记就会枯燥乏味。寓言这种文体的阅读就是要收获道理,启迪智慧。作为教师,就要发现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丰富其不同文体的阅读图式。

本节课,我始终引导着学生探寻寓意,符合寓言教学的规律。如:这则寓言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一问题始终贯穿于学生第一遍读书的过程中。接下来,我抓住《纪昌学射》与以前阅读寓言的不同———“给人以多方面启示”这一特点,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课前交流时,每则寓言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则寓言只读了一遍,怎么就读出两个来呀?怎么回事?在讨论中修正其原有寓言阅读的认知图式,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内驱力。最后,我抓住本则寓言“审智”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纪昌成功的原因,领会新的学习启示,从而丰富其原有的认知图式,感受阅读发现的乐趣,从而契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的主题和目标。

二、自主发现,点拨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倡导的“生本思想”,虽提倡多年,鲜有教师能主动“让贤”。在全国小学语文最高级别的赛事上去努力践行这样的思想,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学生受年龄、阅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制约,见解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以至于十余次的试教都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开放的课堂,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虽千变万化,但本质的东西不会变,那就是阅读方法。我们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关注之前阅读中忽略的语句,有所发现;自主质疑、讨论、释疑,有所发现;上下文对比阅读,有所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其次,让学生交流起来。现在的课堂很少能够看到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更多的是师生间的对话。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教师没有树立“生本思想”。教师是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的问题指向性过强,学生疲于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怎样的问题才是具有开放性呢?“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还有哪儿也能让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说说你的理解。”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可以一字不易地用在每一节阅读课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都能提升。这样才能出现“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的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不作为,教师的导又该如何体现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细节。比如说,学生知道飞卫说的三段话都与“练眼力”有关,但其中的道理却领悟不到,这需要教师在解读方向上给予引导和帮助———练眼力有这么重要吗?进而体会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有些启示学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却无法清晰地说出 来 ,这同样需 要教师提供 相应的帮 助和辅导 。比如对“有梦想才能成功”这一道理的发现。

作为教师,只有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使学生认知水平得以提升,阅读经验得以丰富,交流能力得以发展。在探究这则寓言带给我们多重启示的过程中,“创造性学习才能成功”这一启示没有在课堂上呈现,留下了些许遗憾。原因有二:首先,学习环境改变让学生缺乏安全感,紧张的情绪影响了灵感的迸发;其次借班上课,对学情不能充分了解,认知水平、阅读能力不同,教学的起点不好把握。于是,我就果断舍弃,把更多的时间让给语言文字的学习。

三、语言学习,扎实有效

在语言学习中,不管是句子写法的体会,短语的积累与运用,还是生字的认写,我都努力做到扎实有效。尤为突出的就是对短语的积累与运用,体现出清晰的层次性。

首先,从表现学习效果的句子梳理品味,过渡到描写学习效果的短语。由于学生之前是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语文知识的盘点过程的,所以教师先示范,列举两个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即“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随后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找到了“成了……的能手”“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学得差不多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短语的细微差别,即表现学习效果的程度有所不同。这是体味语言细微差别的最有效方式,进而根据表达效果的不同进行分类。此时,学生头脑中关于此类词汇的积累就不是一团糨糊,而是清晰的知识框架。其实,还能够让学生根据这类短语回想出纪昌学习射箭取得成功的全过程,对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练习复述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哪个短语漏掉了,就说明相应的情节没有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很可惜,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这一环节删除了,在此补记一笔。

接着,结合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尝试运用。运用的过程不算顺利,但换一个角度来想,正是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才更能体现出在具体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推敲语言、运用语言的价值,这更能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我们来看,整个“学”的过程是在“读”之后进行的,言语学习完全处在显意识状态,迁移运用完全不受体会文章主旨的干扰,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体会。

最后,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积累文章中另外一类描写“看”的短语,课下阅读《扁鹊治病》,积累描写与治病有关的短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能够这样,进行有效的显意识的语言学习,就真能做到加快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速度和提升质量。

四、识字写字,浸润文化

在“读学分导”教学模式中,我们习惯把识字写字置于最后。因为当我们读懂一篇文章之后,会回味文章是怎么写的,是怎么带给我们这么丰富的感受的,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我们就必然会先从文章的布局谋篇谈起,然后是精彩句段、鲜活词汇,最后才到识写汉字的环节。

在识字环节,我是以检查的方式进行教学。“妻”“虱”两个字,教师没有教,为何学生掌握效果却很好呢?客观地讲,本课认字量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次切近生活,学生便于借助经验来认记。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这些生字不断被复现,形成表象认识。如果一篇课文的识字量大,教师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查缺补漏,使识字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那些并非生字,但确在阅读中易出错的字进行指导。比如说“眨”,学生容易读错,是因为受“眨眼”一词,两个上声第 一个字要 变调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如何做到规范呢? 需要教师善于探寻汉字背后的文化和规律。比如说“刺”字的字理讲解,展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又体现了形声字归类识记的方法。汉字疏密匀称、笔画谦让的结构美也让学生记忆犹新。浓浓的汉字文化,需要教师挖掘出最核心的智慧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晓其声、知其义、摹其形。继承和传扬文化做到了,规范、端正 、整洁也就 轻而易举了。

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我的这节课,能在浩瀚的教海中激起一点点涟漪 ,我将感受 到无比的愉悦。

教学评析

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以“创新”为核心词,鼓励老师们在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

“创新”固然可以推陈出新,探寻更多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新路,却也容易出现“总要搞出点名堂来”的形式主义和“自我折腾”。因为教育不是演出,也没有神话,它要求教育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而不允许教育者一厢情愿地去“创造”。令人欣慰的是,本次活动中就涌现出这样一批年轻教师,他们遵从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继承和研究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为观摩者展示了他们新的思考和新的教学方法。于东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纪昌学射》便是其中很好的一个案例。

认真学习于东老师的课,我有如下体会:

一、课前谈话彰显智慧

按比赛规则,执教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几分钟的交流。如何运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为自己的教学做铺垫,历来是参赛选手们用心思考的事情。

于东老师与学生的“课前谈话”至少实现了三个目标。

1.文体先行,凸显语用

《寓言两 则———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教师在课前谈话中引领学生明确“寓言”就是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让学生利用自己读过的寓言《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去验证这一文体特征,为接下来的掘“寓”、学“言”明确了学习的方法。这种自然的文体联想,在凸显“语用”的教学中极为重要。于东老师以他敏锐的文体意识做到了文体先行,凸显“语用”。

2.体验成功,激励发现

课前“看图找发现”的游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更让学生知道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没有一种快乐比不断“发现”更能激励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了。“发现”的过程与之随后学习课文的过程是多么的相似、相通,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心理基础,也让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学而不厌的道理。

3.以身作则,严谨治学

关于“纪”字的读音,于老师没有采用简单的“告诉式”,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说法及自己的研究结论。第一,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氏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按照习惯,可以读四声;第二,《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不姓愚,智叟也不姓智,《寓言两则———纪昌学射》中的飞卫不姓“飞”,“纪”也未必是姓,所以可以读四声。想想看,如今有多少语文教师这样备课,又有多少语文课能够呈现教师的学习过程示范给学生?于东老师的课,一开场就彰显智慧,令人耳目一新。

二、学习过程至真至简

阅读教学,多少年来我们都是按照“字、词、句、篇”的顺序带领学生学习,也有人为了顺应学生阅读的兴趣尝试过解读在先,识字、写字在后,但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成功案例。于东老师的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先得意,再得言,得言中再得新意,如此在课文中反复几个来回,字和词也达到了不教而得。“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有 法 , 但无定法”。于东老师的课“创新”在此,大智在此,这是具有颠覆性的教学设计,值得语文教学同仁好好研究。

在于东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心怀梦想”“名师指点”到“练好基本功”,学生一次次读文后这一个个惊奇的发现,每一处都令人惊喜,都源自于教师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交给学生去交流。而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又见教师不露痕迹地去点拨、激发和引领。比如,由“想学射箭”到“心怀梦想”的提升;由“听飞卫的话”到“听射箭能手的话”,再到“名师指点可以少走弯路”;由“练眼力”,到“练眼力与成为射箭能手的关系”,进而到“练好基本功”的概括。可以说,教师强烈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让他的课堂朵朵花开。主导、主体的关系,在于东老师的课堂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这是于东老师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语言的重要提示。在他的提示下,学生每一次“得意”必先读言,近而“得言”,并从中学到作者表达的技巧与智慧。这是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使然,它让于东老师的课始终关注“语用”,重视“语用”,以学生语言的发展为目标,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三、语言运用独辟蹊径

为了彰显“语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挖空心思设计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内容补白、情动辞发、拓展想象、续写仿写……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却极少出现从课文中挖掘语言要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现学现用,一课一得,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于东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也彰显了他研究教材,充分使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的功夫。

于东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找出来,比较其程度,并在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课堂里,学生稚拙的填写,让所有观摩的人听到了他们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可以说,这样的语言应用练到了实处,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是最有实效的教学。

不仅如此,于东老师还列出了课文中表示“看”的短语“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等让学生积累下来。这些短语,又一次让学生眼前一亮,似乎发现了新的秘密。这样的发现多么神奇,这样的作业多么有趣,这样的设计,无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到了课外,激发了学生更多探究的好奇与学习语文的乐趣。

篇4:《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1.课前借助工具书,解题,自学生字词,会认“窟、窿”等5个生字,会写“寓、叼”等12个字,止确读写“寓言、羊圈”等11个词语。

2.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故事阐明的道理。

3.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知道故事阐明的道理

学习难点: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看图猜成语

1.看图猜成语导入

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坐井观天、揠苗助长

2.引入课题:《寓言两则》

边板书边解释“寓…‘言”“则”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

1.解题

第一则是:亡羊补牢

第二则是:南辕北辙

读课题(渎出节奏)

检查对“亡”“牢”“辕”“辙”的理解

2.检查生字词

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结结实实把式盘缠

三、演读中感悟

1.演一演,读一读

(1)你喜欢扮演哪个故事里面的人物?

第一组:演《亡羊补牢》,谁来当街坊?谁来当养羊人?

(设计意图:用课本剧学习文章,让孩子们扮演文中角色是适合低年龄段学生的活泼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灵动活跃起来。)

你能否用个词语或者成语评价评价这个人?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成语的兴趣,此处不动声色地调动孩子们学成语用成语的积极性。)

第二组:演《南辕北辙》,谁来当赶车人?谁来当他的朋友?

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成语评价评价这位赶车人? (2)补充相关成语 改过自新 洗心革面 迷途知返 幡然悔悟 改恶从善 从善如流 背道而驰 固执己见 一错再错 执迷不悟 一意孤行 不合情理 2.学会用故事说服别人 简单解释《战国策》,引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劝说别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预设场景,让学生用《坐井观天》来劝说家长需要读书。

(设计意图:这两个寓言故事来源于《战国策》,而战国策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成功说服别人,其中用寓言讲故事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此处是为了让孩子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道这种文章背后深层的含义和功用,也是教师教学应有的深度。)

四、推荐阅读

篇5:《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虎林市第四小学 柳春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寓言的寓意,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做事只有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寓意,能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示。教学难点:理解寓意,能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示。教学方法:研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寓言两则》,教师板书课题。师: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一般通过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出示知了图片,这是什么?(知了)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知了学飞》。知了向谁学习飞翔,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学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读)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幻灯片出示,学生完成:知了学飞这则寓言主要写了_____跟_____学_____,因为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

三、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知了说的三句话,画一画,读一读。

2、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体会知了学飞的态度和做法,感悟寓意。(1、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大雁教给它飞的本领,它只试了几下,又自满地嚷着:“知了!知了!”

3、这时候,知了眼望万里长空中远飞的大雁,它真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可这时已经晚了,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

3、师;《知了学飞》这则寓言主要写了知了跟大雁学飞翔,因为怕艰苦,不认真,结果没学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你有什么启发?(课件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寓意。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二则寓言《蜗牛和蚯蚓》

1、出示蜗牛和蚯蚓图片,引出题目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题,明确学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4、交流反馈。教师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理解,体会蜗牛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总结寓意。

五、拓展延伸:

1、找一找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或事吗?请你说一说。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生交流)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生交流)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听歌曲《蜗牛和黄鹂鸟》),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同学们,有志者事竟成,加油!

七、作业:搜集寓言故事

八、板书设计:

12、寓言两则

怕艰苦、不认真

知了学飞———————————失败

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篇6:《寓言两则》教学随笔

兴胜小学邓良库

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内容,语气都符合儿童的口味,我本想这样的课文我们的学生肯定喜欢读,估计学生在家里已经读了很多遍,对内容相当熟悉,我只做些简单的点拨即可。我的设计理念是由“寓言”导入。先介绍寓言是文章的一种体裁。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寓言的寓意。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并拓展。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麻烦:在检查学生预习时,一问三不知,和我的预想截然相反。于是,我果断的调整教学思路。我啥也不讲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课文读五遍。读完五遍后我再提纲挈领式的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全弄懂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觉得反复的阅读是最简单最有效语文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农村小学生,由于农村小学生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课外识字量小,课外读物缺乏,教材是绝大多数农村小学生的主要阅读资料,加之农村家长对学生期望值不高,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问不管。学生回家后几乎不读书读,老师布置阅读任务和预习任务对农村小学生几乎形同虚设。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很完美,有的教师教学基本功也很扎实,工作也很认真负责,但是课堂效率就是不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老师付出得多而学生收获的少。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学生读的不充分,学生对课文不了解,只是在老师的带动下对课文略知一二,仅仅停留在表皮。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篇7:《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篇8:《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故事就是用来讲的。寓言故事通常贴近生活, 生动形象, 文字简易明白。教师要有引导学生由读故事上升到讲故事的智慧。“讲”比“读”要求更高, 层次也深, 把故事读出来, 那是索然无味的。我们要在学生读好寓言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复述, 体现由简单到复杂、先积累再运用的学习过程。

“讲”出形象感

引领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 不断在脑海里丰富这些文学形象, 并从中汲取营养。如纪昌的“勤学苦练”, 教师可以抓住“躺、睁大、注视、盯”等动作体会身体之劳累;把“两年”细化为“从白天到傍晚”“从严寒到酷暑”“七百多个日夜”, 再想象其间他怎样面对妻子、邻居、路人对他的看法, 他自己怎样忍耐那份孤独与枯燥。这样一来, 纪昌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丰满起来了。此外, 还要让学生学会在故事中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这些人物形象。

“讲”出节奏感

课本中的两则寓言不但寓意深刻, 语言也很精巧。如扁鹊说:“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 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 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 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寥寥数语, 扁鹊就把蔡桓公的病情发展、医治方法、应对态度表述得简洁清晰。关联词的使用也很巧妙, 语言上自然流畅, 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编故事中充分感受这些特点。

二、与语言相处———寓言故事的智慧教学

捕捉言语“缝隙”, 提升言语智慧。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故事教学也同样要落实这一任务。

寓言简短, 语言直白, 情节简单, 不容易吸引学生深度思考, 四年级学生要习得这些智慧有难度, 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寻找“缝隙”来不断丰满文本, 丰满人物形象。如《纪昌学射》, 写纪昌在织布机下看了两年梭子, 在窗口前看了“三年”虱子, 这么多年都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文章里一个字也没写, 这是多大的“缝隙”啊。不深挖、不补白, 纪昌的形象就不够丰满, 学生对于练好基本功的体会就不够深刻。又如《扁鹊治病》, 几个不起眼的时间词对揭示本寓言的主旨之一“防微杜渐”起关键作用, 怎么组合?怎么呈现?这就需要智慧了。又如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都没有写他的内心活动, 这恰恰是体现扁鹊高尚医德的重要内容, 是需要教师的智慧去丰满文本的。

探究结构表征, 领悟表达智慧。

《纪昌学射》一文绝大多数文字是在叙述纪昌如何练基本功的, “学射”只有一句话:“于是, 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 怎样放箭。”寓言的结构就隐含着一个表达智慧:怎样突出重点。

原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二年后, 虽锥末倒眦, 而不瞬也。”“三年之后, 如车轮焉。”这么多年就只在练习枯燥无味、内容单调的“瞪眼睛”基本功, 这告诉我们练好基本功不容易, 更不可能速成, 要静得下心, 下得了功, 吃得了苦, 最后才能像纪昌般成为能手。这算智慧二。

光有恒心、毅力还不够, 练基本功的方法也很重要。纪昌先选择梭子练习眼睛的“定力”, 后选择虱子来练习眼睛的“张力”,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这也是一种智慧。

文章开始写“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 文章结尾则写着“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名师才能出高徒啊!这是纪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智慧。

纪昌能够成功, 还跟他谨尊师教的学习态度分不开:“回家之后, 就开始练习。”“回到家里, 又开始练习。”这肯定能给学生以启发。

此外, 一个大男人躺在织布机下, 一躺就是两年, 而后盯着一只虱子又是“三年”, 难保妻子不怨, 别人不笑, 个中滋味令人嗟叹, 然成大事者不计小节, 这可是大智慧。

作为师者的我们, 在纪昌的老师飞卫身上, 我们至少可以参悟, 教育学生、培养人才要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 要善于指导, 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扁鹊治病》中的蔡桓公明知扁鹊医术高明, 却不肯相信他, 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拜见越来越不耐烦, 最后落了个无药可救的下场。再者, 蔡桓公的病开始在皮肤, 而后在皮肉间, 二十几天后到了肠胃里, 月余才到骨髓里, 病是渐渐深入的, 我们要防微杜渐啊!从中可以得到警示:千万别让自己的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

从形象到抽象, 开启思辨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寓言教学是哲学思想的启蒙教育。我们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认知世界、质疑思辨的能力, 引导学生于无疑之处提出问题, 并且通过分析与讨论,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探寻问题的结果。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 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 在长期训练中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并且把那些作为人类几千年思维结晶的哲理逐步融入自己的日常思维之中。

课题质疑。如《纪昌学射》中纪昌学的“射”与“练眼力”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扁鹊治病》中治的是身体上的病, 还是心理的病?然后引领学生回顾以前读过的课文《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故事, 整合思维, 明白对待别人的意见要“兼听、善听”。

反思过程。在整个过程中, 假如蔡桓公能积极配合治疗, 会是什么结果?假如你是他身边的大臣, 你怎样劝大王就医?假如你是扁鹊, 你会怎样巧妙施治?每一个阶段我们又能吸取什么教训?

古今类比。《扁鹊治病》这则寓言里, 蔡桓公是个反面形象, 但是在现实生活里, 却有许多医术不高、医德糟糕的医生, 甚至有许多以骗人钱财为目的的门诊、医托。这里, 需要教师的智慧, 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既不能讳疾忌医, 也不要谈病色变。

对比思考。两则寓言放在一课, 自然有编者的意图。我们应有找到两则寓言整合点的智慧。两则寓言不是孤立的, 第一, 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第二, 两则寓言的人物是有可比性的。纪昌听从名师的教导成了射箭能手, 蔡桓公不听名医的话一命呜呼。第三, 可以从分析语言特点出发, 让学生学会对比, 学会归纳。我们要让学生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 回归生活, 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生活, 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智慧。

三、语言与精神共生, 寓言教学中的文化浸染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中国文学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还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结, 我们要在学生心理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这两则寓言分别出自《列子》和《韩非子》, 折射出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艺术光芒, 我们可相机提到相关的时代、作品、作者等, 也可推荐阅读浅显的原文, 让学生亲近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提到扁鹊, 我们自然要向学生介绍他创立的“望闻问切”及与他齐名的古代名医华佗、李时珍等, 让学生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与神奇。

学完二则寓言之后, 我们还可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世界文学的殿堂, 特别是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等世界文学经典。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世界文学, 初步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异域文化、民族风情, 在熏陶感染中垫厚精神的底子。

上一篇:小班下学期工作计划安排下一篇:公务员职级晋升条件出炉:正科满15年享副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