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初二作文

2024-05-28

回到家乡初二作文(精选6篇)

篇1:回到家乡初二作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周六,妈妈带我回到了离别一年多的家乡。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左转驶入了乡间公路。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麦田里农民伯伯在辛勤地劳作,有的在喷洒农药,有的在浇水施肥,这画面构成了一幅丰收在望的春景图。

又约十分钟路程,便到了家乡。这是一个中心集镇,经过几年的经济建设,妈妈儿时玩耍的街道已经变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镇上学校、幼儿园、卫生院、银行、超市、饭店等应有尽有,我还看见了榨油铺、磨面铺有特色的商铺,生活真是便利至极。

镇上建设了休闲娱乐广场。我来到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的巨大文化牌,上面写着“永远跟党走”五个大字。广场分文化娱乐区、休闲餐饮区。到了傍晚,劳作了一天的村民来到这里,广场便热闹了起来。文化娱乐区大舞台上一群辣妈在跳广场舞,小舞台上有七位美女在录制快手视频。休闲餐饮区生意兴隆,或三五人,或七八人,围成一桌品尝美食。

舅舅在这里开了一家餐饮店,全家人齐上阵,紧张忙碌地招待客人,我询问舅妈一天的利润,舅妈告诉我:两千多。我顿时谅讶了,这可是我妈妈一个月的工资啊!餐桌上,舅舅讲了他的见解,近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便农政策,地方政府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经济,百姓从中受益,过上了小康生活。家乡的变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证明,从城市到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步步提高,随着祖国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有更美好的变化。

下午六点多,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乡,文化广场在放着嘹亮的歌曲《走进新时代》。

回到家乡初二作文

篇2:回到家乡初二作文

大片的绿地离我们越来越远。随之代替的是一片荒漠。周围空气变的燥热,妹妹和我身上不由得渗出了水。愚蠢的人们也许会认为,那是空气液化的自然现象。有没有人可以明白那是我们不愿离开家乡的泪水。沙漠里的寂静令人害怕,一个如此陌生的地方,叫人毛骨悚然。我在四处张望,希望能够找到一点家乡的气味。我看到了妹妹,她是我心中的慰籍。纵然我与妹妹早度过了几千年,但家乡的一切都让我们那么新鲜,犹如一个新生儿一般,对所有事物都好奇。然而,现在呢?仿佛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孩子,被带离了生生母亲的身边。内心藏不住的恐惧,眼里撑不住的泪水。那个开吉普车的人在打电话,商量着要把我和妹妹卖多少钱。我不想听,便与妹妹依偎在一起。沉沉的睡去。梦幻着这只是一场噩梦,醒来就没事了。可是……

一声棰子敲打桌面的声音,惊醒了我。拿棰子的是一个身穿黑色燕尾服的中年男子,满脸堆笑。他很高兴地说:“第三次。”全场掌声雷动。“妹妹!妹妹你在哪?”我心急如焚。“姐姐!”我眼睁睁地看者妹妹被关在一个红色的锦盒里。血一般的红色。被一个浓装艳抹的妇人拿走。我好恨,恨我的无能,我的软弱。最后我被拍卖给了一个博物馆的馆主。馆主把我雕刻成了一只如意,放在博物馆的最高层。硕大的空间却只有我孤身一人。参观我的人有很多。看着玻璃里映出我的样子,和以前截然不同。在精美又怎样,此时我只觉得可笑。

一天,我听见有人在和馆主说话。“馆主,我愿意把这块玉卖给你。当时你不是很希望得到吗?我不该一时逞强,将它买下。因为它,我已经濒临破产。”馆主洋洋得意地点点头。妇人掏出一只红色锦盒。正是它,带走妹妹的恶魔。我浑身都沸腾起来。果真是妹妹。馆主把妹妹放在我身边,却安上了厚厚的玻璃。

深夜,我和妹妹拼命的.撞击玻璃。我们只想像在家乡一样,紧紧靠在一起,只有这么简单。突然,我和妹妹身体同时感受到了一下狠狠的巨痛——我们碎了。

篇3:作文教学应回到原点

一.观念回归: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问题。对此, 1981年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我想, 这也许跟作文这件事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 教学的作法又不大合适, 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 久而久之, 成了‘老大难’。”

这导致“不大合适的作法”的“不大对头的看法”, 即人们落后而顽固的写作观念──写作是一件特殊的神秘的事。为作文教学改革见,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提高语文素质见, 我们必须消除这一写作旧观念, 树立实际写作新观念。

实际写作是区别于训练性写作的一种写作, 它是为了满足表达需要的写作, 其写作动机产生于有了实际表达需要之后, 其成品不一定是一篇文章, 可以是一则笔记、几条批语等等;对它的评价是看它运用语言满足表达需要的程度。这样的写作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写作, 它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质, 是与传统认识上的写作不一样的。对传统认识上的作文, 大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它就是一篇材料或一个题目, 然后有若干个要求。作文写作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 根据材料或题目及其要求, 写上几百个字。作文写作就是遵命作文, 于是教师就大谈审题、立意、选材、剪材和构思等;学生则抓耳挠腮, 或无中生有, 或拼拼凑凑写上些文字了事。如此, 就算教了多次, 也学了多次, 最终, 教师的水平没有提高, 学生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那么, 为何会发生以上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情呢?我想,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师和同学都把写作当作了特殊的事情, 甚至视之为神秘。

叶圣陶先生在开列的写作须知的第一条便是:“写作必须把它看成寻常事, 好比说话一样;但是又必须把它看成一件认真事, 好比说话一样。”因此, 要知道什么是实际写作, 就应当知道什么是说话, 比照着说话来思考写作, 我们才能理解这里所说的认真是对什么的认真。叶老是主张听说读写并重的, 而且这是他语文教学论中的一条红线。为什么单单写被如此特殊化、神秘化了呢?应试作文的份量及其潜在的影响固然是其现实的促因, 然而我国古代对写作的认识即写作观念也存在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人们从司马迁写《史记》中看到了写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使生命不朽;从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重用中看到了写作的巨大功利性;从曹丕的“盖文章, 经世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的论断中看到了写作的高贵……如此, 写作作为一件特殊而神秘的事的观念便稳固了下来, 根深而蒂固, 以致影响到了现代人们的写作观。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该指语言表达, 是语言习惯的养成, 好比说话一样寻常;好比说话一样认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把写看成与听说读一般,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本质意义上的写作之路, 因为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为我们的全部生活服务 (当然其中包括为应试作文服务) 。

二.训练回归:让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

既然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同时, 它又是在有了表达需要之后产生的, 那么, 它就完全有可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并进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决定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向实际写作靠拢, 我们的作文训练设计也必须瞄着实际写作。然而, 现实情况又绝非如此,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不同, 训练性写作是为了应试而训练写作能力, 其写作动机先具备, 然后才产生表达需求, 它以写出象样的文章为追求, 对它的评价不仅要看它是否充分表达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 而且还要看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可是, 这样的作文不是自然的, 它打上了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烙印, 这样的作文是“首先遇见题目, 得从平时之积蓄中拣那些相应合的拿出来” (叶圣陶语) 。自然的作文应当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是“胸中先有一腔积蓄, 临到执笔, 拿出来就是”, 而这样的作文却满足了现实应试的需求。应试作文是以命题 (材料作文最终也要拟出题目, 可以说是一种间接命题吧) 形式出现的, 于是“定期命题便是不得已的事”了。然而, 这样的训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 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的训练性写作必须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 因为那才是真正实践意义上的作文教学的本质回归。那么, 怎样使两者趋于一致呢?

(一) 把握写作契机, 设计作文训练

要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之路上去, 又要为应试而定期命题训练。在这样的尴尬境地之中, 必需找到一条两全其美之途。“实际写作”的根在生活, 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感发, 自然会产生表达需求, 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 且如鲠在咽, 不吐不快。那时训练契机便到来了, 而把握这一契机, 以设计作文训练, 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就成为可能。一次, 我校高一进行军训, 期间有一次会操比赛, 比赛是在训练场上进行的, 结果我班得了倒数第一。这给全班每个人以很大的震动──尤其是心灵的震动。眼见其他三个班的雀跃, 耳闻其他三个班的欢呼, 一向好动的我班鸦雀无声, 甚至有人掉下泪来, 他们的内心在翻滚, 眼前浮现出一周来教官为他们训练时的种种辛苦来, 对不起的心理一下子占据了整个心房, 这种心绪要表达。笔者不失时机地在班上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即“对不起, 教官!”。作文写下来, 收效颇佳。

(二) 引向真实世界, 促进语言表达

有感于毕业前夕学生赠物赠言之风, 笔者曾在高三文科班搞过一次有意义的作文教学改革。高三学生因为即将毕业, 即将分别, 同学之间必然产生离情别绪, 而这种情绪必然会驱动表达需求的产生, 于是有了赠言, 有了祝语。针对这一情形, 我及时统一思想, 让他们每人至少写一篇文章 (当然是自由作文) , 把他们的文章结集成册, 人手一册。至于文集的名称、栏目、设计等一概由他们自己拿定主意, 之前还在班上进行讨论, 最后一锤定音, 于是我们的《蒲公英, 飞呀飞》在各方的协作下问世了。期间, 我还对他们进行了友情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友情不在离别时赠了多少礼物, 不在天天的叙说离愁别绪, 而在于互相鼓励, 团结一致, 共同迎接社会的选拔, 力争一起成才。《蒲公英, 飞呀飞》不正是真正友情的切切实实的见证吗?通过以上活动, 我深切地认识到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真实的现实世界, 如此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当然, 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必须连带着训练学生的语言发生能力──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产生思想的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这方面,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说写作契机为作文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生活里头有的命题”又如同在土壤中播下了种子的话, 那么,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是教学生如何施用化肥。“施用化肥”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以上两例也正体现教师的这一主导作用。

根直接扎于生活中的作文写作必然能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而这必然能为训练性写作 (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级各类应试作文应视为特殊意义上的训练性写作) 打好基础。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应该注重实际写作, 而把握生活中产生表达需求的契机设计作文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而不是用口来表达意见, 抒发情感。根本在于学生有没有意见要发表, 有没有情感要抒发。如果没有, 那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 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学生都成为木头, 岂不是整个学校的失败?如果有, 那不妨先让学生说说看, 口头说得出, 笔下写出来的也必然不会差。词汇少, 用词不确切, 都是平时习惯了的事, 要在平时给他们训练。平时不管, 单在作文的时候怎样怎样, 当然只有失望而已。”叶老的话很自然地把实际写作和训练性写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首先必须要有生活实际, 那样才有话说, 才能产生写的表达需求, 当然, 对此还必须同时予以训练, 训练写作是应该在有了话可说, 有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回归, 才能有效地培养语文素质, 才能有效地为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 才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篇4:我渴望回到家乡

在舟山的时候,倒不觉怎样,因为舟山可以算作我的第二故乡。那时,院子里十多个同龄的孩子,一到晚上便呼啦啦满院子跑。一个大姐姐会给我们讲鬼故事,小点的孩子团团围坐在大理石凳子上,大姐姐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战战兢兢,几个年龄小的女孩子抱作一团。现在回想起来,那算是一段快乐的时光了。

来到宁波以后,住在现在的公寓楼里,我感到冷清、孤单。玩得好的朋友三三两两搬到别处去了,院中只剩下七八个幼儿园的小孩子,我越发地思念故乡了。故乡有许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虽然大家彼此难得一聚,但想念总在心底。

五年级的时候,曾有过一段时间,我很害怕独处。每当要离开家乡的亲人时,我总是哭得特别伤心。那段时间里,也许是青春期叛逆的缘故,朋友之间三天两头地闹绝交,一会儿又和好。我只能卡在看不见的分界线里,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因为,我不希望失去任何一个朋友,我孤独。可我,只有一个人,势单力薄,没有办法去阻止。晚上睡觉的时候,看着窗外忽明忽暗的星光,我不由又回想起亲切而温暖的老家。

宁波的空气不怎么好,常常是灰蒙蒙的雾霾天。这,也是我想老家,想回老家的原因。老家的景色多么美啊!远远的青山,连着一片点缀着朵朵白云的碧蓝的天空,下面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一想到这些,我便更加迫切地想回到家乡!

我渴望回到家乡!那个美丽的、没有孤独的地方!’

篇5:回到家乡作文

时间真快呀,二十年过去了,我这位游子已经阔别家乡二十年了。每当到了传统节日,我都会无比思念家乡,正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正是周末,所以,我决定坐飞机会故乡去。

回到家乡,眼前的家乡的变化是我的眼睛变成了灯笼。你瞧,这些的士车尽然是无人驾驶。我叫了一辆的士车,刚想说我要去一小,嗖的一下,我还么来得及反应,车已经把我送到母校了。我下了车,走进母校,来到教室,发现教室里每一位同学的面前都有一台电脑,我纳闷了:咦?他们在上电脑课吗?这时,电脑里闪过了老师那慈祥的笑容,哦!我明白了,原来,科学家为了让教师少吸点粉笔灰,便发明了一种机器,老师只要把要教的内容放进机器里,电脑会通过无线电线发送到学生的电脑里,而且这种电脑还不会伤眼睛。你再瞧,老师的办公室里,每个老师都有一个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在老师很忙的时候,会帮老师改同学的作业,分担一下工作。如果老师改错作业了,机器人便会闪红灯,告诉老师改错了,这样,老师就不会改错作业了。

这就是我二十年后的家乡,它富饶,美丽,现代。

篇6:回到家乡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已成功成为万人的偶像,我走在路上,突然我就听到小学生背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就坐着飞机往故乡前进。一眨眼,家乡到了,我就走进一辆列车,坐上了座位,立刻感到坐垫是那么柔软,可真舒服!这车厢十分宽敞,左边车门旁还有一个小柜子,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饮料。“咦?”我回过神来,“怎么这么久了还没人开车呢?”我纳闷儿极了!这时,一个微型纳米机器人飞了过来,说:“请您在前方的手写地址栏上写下您要到的地址。”于是,我便写下了我要去的第一个目的地——我原来住的小区——金子隆。浮列车就是不一样,从江北机场到我家几分钟就到了。我递给机器人十元钱,蹦跳着下了车,迫不及待的想看看“金子隆”有什么新变化。我来到小区,哇!一座座的房子仿佛像高大威武的机器人无时无刻为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危险。在小区前树木下则是五颜六色的美丽小花儿和青翠的小草,还有那一个个黄色的野菌、野菇,小花儿、野菌、野菇前,流淌着一条清澈的细细的小溪。小溪里,一条条小鱼仔在水里玩耍、嬉戏,还不时激起一层层小涟漪,使溪水发出啪啪声。树木、小草的清新香味,野花的阵阵芳香,溪水的啪啪作响,还有那五彩的斑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再往前走,便看见一栋栋蜂巢型的楼房,这种楼房,可以用最少的材料做出最大的空间 !而且,在下雨时,也不用担心雨“下”到自己的房里去,因为蜂巢的形状是一个个多边形组成的。当雨下下来时,雨水“下”到楼房上,雨珠便会随着多变形的几个面按楼房曲线流下。

参观了小区后,我又来到了母校——树人小学。我来到母校,发现母校已经扩建,给了我们更宽敞的学习空间。两栋教学楼也重新粉刷,显得更加焕然一新。走进教学楼,发现每一间教室都有了多功能厅的投印设备,还安装了空调,桌椅也全部更换,变得更加不易损坏。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天文课、泥塑课……

时间还在流逝,故乡也还在不断地变化,我的心情愈发的畅快与自豪。故乡的美,故乡的进步,都使我感到自豪与欣慰。

上一篇:简单的辞职报告应该怎样写?下一篇:初一新生校园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