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救济科

2024-08-27

救灾救济科(通用7篇)

篇1:救灾救济科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抗灾、救灾和社会救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提出抗灾救灾救济工作方案。

2.负责查灾核灾和灾情上报工作;组织协调抗灾、救灾工作和抢救、转移、安置、慰问灾民。

3.指导灾后重建和灾区生产自救;管理和分配救灾款物,承担国内外对市政府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工作。

4.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督查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5.负责城乡社会困难户和其他特殊对象的救济工作;组织和指导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

6.负责对福利单位资助方案确定的前期调查和申报工作。

7.指导农村敬老院建设和五保户供养工作;协调完善捐赠救助工作。

篇2:救灾救济科

一、规范操作程序。在城乡低保工作中,我们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对保障范围、标准的确定与调整、申领程序和管理要求等都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做到了既有章可循又简便易行。我们始终严格按照户主申请→书面初审→入户调查→张榜公示→填写申请表→居委会、街道办审核→民政局审批→张榜公布→资金拨付的基本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发放低保金。在界定居民收入时,采取“问、看、访、算、议”五字核查法进行;在调查隐性收入时,采取机动而灵活的方式核实,如通过组织有劳动能力无工作的低保对象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公益性义务劳动,由于时间上难以调剂,使得那部分有隐性就业收入的低保对象因无时间参加义务劳动而显露出来。

二、规范资金管理。在城乡低保资金管理上,我们切实做到不断完善“三个程序”,即资金审批(注销)程序、发放程序、标准把关程序;抓好“三个落实”,即落实保障金,落实优惠政策,落实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三个公开”,即向保障对象公开,向居民公开,向社会公开。通过建立健全上述的“三三制”,有力地保证了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目前我区共有城市低保户867户,1731人,月发放城市低保金27.3万元;农村低保户206户,467人,月发放农村低保金4.3万元;且均能按时足额发放。

三、积极推行三项救助制度。今年7月起,根据市民政局文件要求,积极宣传并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救助制度、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至10月为止,我区共有1324人次享受到医疗门诊救助,30人次享受到医疗住院救助;将78名重残人员纳入重残救助;17人纳入临时生活救助。

四、加强督促检查。我们把低保工作列入考核的重要内容,经常教育和督促全区低保工作者要自觉过好“三关”,即人情关、亲情关和廉政关,把低保工程作为“阳光工程”,抓紧抓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规范和完善申请、审批、发放、监督等工作程序,完善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制度,并在每个社区(村)都成立了城乡低保工作评议小组,聘请10名热衷于服务群众,责任心强,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具体负责评议和监督工作,使城乡低保工作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切实使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救助,使得有限的经费发挥了最好的社会效益。

篇3:救灾救济科

关键词:华洋义赈会;1924年水灾;建设救灾

中图分类号:k26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民间慈善救灾机构。该会以“筹办天灾赈济”和“提倡防灾工作”为宗旨,自其成立到终结的近三十年间,在我国灾荒救济、防灾减灾、农村合作运动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界对社会史研究的重视,有关慈善史、灾荒史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与华洋义赈会有关的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现。从内容上看,对该会的研究成果可以分為两大部分:一是侧重于论述其救灾举措及社会作用。二是侧重于研究该会的合作运动。本文拟在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将关注视角放在义赈会成立后所参与救济的第一次全国性大水灾——1924年水灾上,研究早期义赈会的赈济举措,分析其与中国传统救灾方式的不同,揭示其深刻的救灾理念并评价其在民国灾荒赈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一、灾情调查

华洋义赈会结合西方科学的调研方式并从多年的民间义赈经验中,归纳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灾情调查方法:首先对灾区进行综合调查,确定成灾标准;然后视灾区面积选择逐户调查或是抽样调查;最后制定赈济计划。

1924年入夏后,义赈总分各会均收到来自灾区请求赈灾的电报。因受灾面积广大,涉及省份众多,该会特派了大量的调查员前往湘、直、贛、闽、粤、鲁、豫、鄂等八省进行灾情调查,并将灾情状况上报总会,总会经过专家讨论及一系列筹赈会议,评估出各地成灾等级,估算出需要筹集的赈款数额,最终由特设的公告统计部整理出灾情报告书及筹赈计划书,并在《申报》等全国性综合报刊上进行刊登节录。据《申报》载该会报告:“死于此项水灾者,为13115人,内有三千人死于张家口,义赈会估计湘直赣闽粤鲁豫鄂八省灾区难民,当有1500万人,而赈款需两千万元,预计可得之赈款如下:附税八百万元,中国境内开募赈捐二百万元,运输附税二百万元,合计一千五百万元,尚缺五百万元,冀在国外募集之,义赈会现尚未能付定水灾损失”。对于1924年水灾调查情况,义赈会在该年的《赈务报告书》中也做了总结: 1924年6月中旬,湘省连日普降暴雨,境内湘、资、沅三江水位同时暴涨,洞庭湖涨水三丈有余。随后水灾很快遍及江南诸省以及华北直鲁豫等地,受灾省份达到16个。 “本会所接各方面报告约计生命丧失者为13600人,决堤二百处,淹没村庄共达11000所,直至十四年正月一日天津之西依然有两千方英里之地水淹未退也。”

为使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不贻误后期赈济活动的开展,义赈会刊印《赈务指南》《查放细则》对调查员的调查活动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如外派调查员“调查灾情,须照本会调查表,逐项切实查填,不得听凭地绅之请求,随意填报,将来办赈时,如所报与事实不符,惟调查员是问”;“调查灾情,除依照调查表填列外,须另绘全县灾区图一纸,以资考证”;“调查员津贴经费,均由本会开支,下乡均须步行,不得受地方及灾民之供应”等。另外,该会还在本次灾情调查过程中动用了飞机进行航拍,对灾情做了更为直观的调查。

二、募捐筹款

华洋义赈会在募捐筹款上有许多独特的方式,这些方式既发挥了其与西方慈善机构的合作优势,也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慈善组织募集善款的经验。

首先,义赈会与国内外多方合作,募集善款。与中国红十字会通力合作,筹备举行全国救济水灾大运动,设立全国水灾募赈大会,募捐巨款。与国际慈善组织的合作。该会曾多次致电西方各大慈善团体及海外华侨组织,希冀国际外援,曾获美国红十字会捐资十万美金。全国水灾募赈大会除在国内尽力募捐外,还派李方代表募赈大会前往香港、南洋各处鼓励华侨捐款,派熊崇志赴美向美国华侨设法宣赈。与各地方政府的合作。在各省的水灾救济筹备会上,义赈会各分会都派代表出席并发言,提供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支持。其次,华洋义赈会利用其全国性慈善组织的地位和良好的社会信用,组织遍布全国的各地分会,建立各式各样的募捐队进行募捐活动。如组织汽车游行队, “由该会事务所出发,分南北西组,游行九城。沿途散布传单,募集义金,以拯灾黎。”又如女子募款队,由颜惠庆夫人任全国水灾募赈大会女子募款队队长,队员有冯玉祥夫人、唐在复夫人及中央医院院长曹锡庚夫人等 10 人,分途出发,从事筹募。除特色募捐队外,该会也有摊派到各省的常规募捐队,并制定详细的各地应募之款的摊派计划。再次,华洋义赈会还提议海关赈灾附税。关于将海关附税作为赈灾之款一事是该会一直所倡导的,但一直因外交问题无法促成。海关的征收附税需要与外交团商议才能实施。由于义赈会的国际性,因此其在海关附税一事上进行了多方的斡旋。红十字会会长兼华洋义赈会董事颜惠庆,一直为此事与各国公使接洽,“各使对于中国拟办之附加税,口头表示均已赞同。惟尚未得其本国之最后训示。附税若能办成,每年可得 800 万,半年可得 400 万。”此外,根据该会的提议,北京政府决议征收路电邮航附税6个月来赈济水灾。最后,在募捐方式上义赈会充分发挥筹赈集会号召作用。如与组织赛马助赈活动:“华洋董事近决定??售出马票,附抽赈捐百分之五,专作赈济水灾饥民之用。”另外在全国水灾募赈大会召开期间在多地举行游园募捐活动:“十月四日至八日五天,同时开放北海、三殿、历史博物馆、天坛、雍和宫、中央公园等处,皆可游览。”该会创设年捐形式,“即每年预筹定款,留存积储,于无事之秋,用作建设经费,以防灾患,一旦变生不测,随时拨充赈济,以拯生灵”。

三、建设救灾

nlc202309081708

华洋义赈会将以工代赈作为主要施赈手段,将救灾与灾后重建甚至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融为一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工赈效果更加显著,该会还成立工程股,聘请美国人塔德为总工程师,负责对义赈会工程进行勘察、设计、论证。工程股虽设于总会,但对全国分会负责。在国内慈善团体中,只有华洋义赈会设立了与工程技术相关的部门,并拥有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其“防灾胜于救灾”理念的结果。1924年水灾后,该会根据前期灾情报告制定出工赈计划,并在报刊上广而告之:“义赈会工程部已经着手筹划进行手续,届时希望各地教育慈善家,以及热心公益士女,竭力帮助。”对于中期所募善款,义赈会与红会两慈善团体进行分工,“所募之款之五分之四将由华洋义赈会分配,”“华红二会为便利工作起见,采分工方法。红十字会,主办临时赈务??而义赈会则从事于永久计划??以及防阻灾害之发生等事。”[]此次灾后重建计划中,该会的工赈主要是以修路、筑堤、改良河道为主,辅之以农业垦荒等赈济项目。

(一)修筑公路。修筑公路是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的主要形式。良好的交通路况使得不管是移民就食还是移粟就民都更加快捷便利,极大地提高了救灾的效率,更使灾民保全生计免于其結党成为流寇。1924年水灾前后,该会出借工程款,或与政府及其他组织合作出资等方式,修筑了湖南的湘潭到宝庆、山东的烟台到潍县、浙闽省道等多条省内或省际大型公路。

(二)筑堤修坝。水灾导致多省堤坝损毁严重,因此筑堤修坝成为除修路外最主要的工赈计划。与抢修公路的紧迫不同,筑堤修坝一般要晚于修路,而此时的工赈资金相对减少,因此需要进行二次募捐或与灾区的地方士绅合作。除资金外,对于大型筑堤工程,义赈会总部还会特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此次水灾赣省毁堤最为严重,该会特派总工程师塔德到江西勘察灾区圩堤,塔德在主持修筑过程中还对工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细节做了详细的安排。

(三)改良河道。因为此次水灾导致全国众多河流的河床冲毁,河道变形移位,河流承载力减弱,河堤抗灾能力下降,易造成二次成灾,所以改良河道成为了义赈会在此次灾后工赈方面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该会曾计划在天津试点改良河道,天津分会的赈务报告曾言“此河若成可宣泄上游各河道,直省平陆永免水患实为当务之急”。并且还计划将此种办法应用到其他河流众多的省份中,与农田灌溉相配合,变灾为利。

(四)农业垦荒。在修路、筑堤的基础上,大力扶持灾区农业恢复与发展成为了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义赈会各分会纷纷根据各省的灾情,进行调查,测量制定出了垦荒计划。该会总工程师塔德在赣省指导工赈时曾表示:“垦荒事业,大可有为,如此不特数十万灾民得免冻馁,而江西一省富力,且因有增加。据塔氏估计,苟堤防略修,则田亩之可以归复者约 400 万亩,每亩平均以 50 元计,则获利当在 2 亿元之谱。至工程经费,则极为有限。”

(五)其他施赈措施。除工赈项目外,义赈会还进行了简单易行的施赈计划。天津分会组织灾民以手艺自活,如织蓆制绳以及编筐篮等物,然后再按公平价值收买,此法赈济灾民三万余人。湖南分会计划设立贫民贷款储蓄处,以期调剂灾时金融。湖北分会召开“防灾扩充经济会议”,邀请中外各方人士前来拯救灾区经济。

四、结语

华洋义赈会成立后将西方先进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与传统中国的义赈相结合,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赈济方略。这与中国传统的救灾模式已大不相同。

首先,在前期的灾情调查中表现为:第一,综合性。传统慈善组织对于灾情的调查多集中受灾原因、面积、人数、经济损失等常规灾情数据上,而义赈会的调查员还对灾区的商户、学校、医疗机构、政府机构及地方团体的现状,灾民迁徙路线,灾区卫生环境,灾区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调查与分析。这些纵深性调查为灾后的施赈方针提供非常有利的数据支持,并且为灾区以后的经济发展以及城乡建设提供大量的原始数据。第二,技术性。传统灾情调查,技术含量较低,而义赈会调查员多为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有些还有西方留学背景,因此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许多科学的调查方法。此外,还特派飞机对灾区进行航拍,更为直观的了解灾情,提高调查的效率。第三,时效性。该会注重灾情报告的时效性,在总会中特设公告统计部,所有灾情报告均先经此部核阅汇编,分送中西报章登载以资众览。第四,纪律性。传统慈善组织多为自发性组织,工作人员主要靠道德约束,而义赈会对其工作人员则进行严格的纪律规定,制定系统的规范,其中涵盖调查人员的比例构成、人数安排、调查经费的使用与上报、调查行为的监管等内容,并将这些行为规范整理成《赈务指南》、《查放细则》,以便遵守和监督。这些举措有效的防止了公共资源的滥用,树立了义赈会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其社会公信力。其次,在募捐赈款方面,华洋义赈会体现出其在中国慈善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与红会联合设立全国水灾募赈大会,还是斡旋于西方诸国争取海关附税作为赈款,无论是与政府各救灾机构的协调配合,还是与地方士绅的沟通合作,都反映出其良好的公信力。从募捐形式上来看,诸如赛马会、游园会、汽车游行队、女子募捐队等既融合了中国传统义赈的募捐方式,适应了中国民众的募捐心理,又融合西方劝捐形式,扩大了募捐对象和范围。最后,华洋义赈会 “以工代赈”的建设型救灾理念及其实践最值得借鉴。该会的工赈有其独有的组织系统运作模式,专门设立工赈股这类工程技术部门,灾后所建工赈项目均根据当地的水文、地形、气候等条件,经过充分实地勘察和科学设计后,再进行建设。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灾害频发,政府救灾不力,慈善组织在救灾济贫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慈善组织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其组织性质由地域性走向国际性,救灾理念由“以养为主”走向“以防为主”,救灾措施由传统的“施粥送药”到完备的建设型救灾机制,华洋义赈会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慈善组织既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对于义赈会在民国救灾史上的特殊贡献,当时的新闻舆论就曾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该会不但做了许多慈善性质的救济事业,而且做了不少建设性质的社会事业,后一种事业是最值得我们来称道的。”华洋义赈会把西方先进救灾理念运用于中国的救灾实践,开创了近代中国救灾事业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中国水灾之被害情形[N]申报,1924-8-15.

[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13号,民国十三年度赈务报告书 [M].1925.

[3] 义赈会筹赈要闻[N]大公报,1924- 8-17.

[4] 华洋义赈会干事乘飞机视察京津一带水灾.[N]晨报,1924-8-2.

[5] 华洋义赈会赈济水灾计划[N]晨报,1924-8-8.

[6] 昨日省属筹商急赈办法之大会议[N]大公报,1924- 7-3.

[7] 汽车游行队将开始募赈捐[N]晨报,1924-8-29.

篇4:救灾救济

这次救灾救济业务培训内容主要是灾情信息管理、救灾救济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农村五保户的申请、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信息的管理

现在上级民政部门非常重视灾情信息工作,县以上民政部门全部用灾情统计软件,规范了灾情信息报送工作,所以我们乡镇一级的灾情信息也要规范,这也是我们经常强调和要求做好的工作。

(一)报灾时间:一定要及时,就是每次灾情发生后,我们民政站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汇总你辖区受灾情况,突发性自然灾害上面要求县级民政部门在2小时内上报,所以乡一级最起码在1个半小时内报来,先报送大体估计情况,等灾情稳定以后,全面及时上报。

(二)报灾形式:等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完后,请示乡镇政府(办事处)并以书面传真形式报送区民政局,书写一定要规范。

(三)报灾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灾害种类、受灾人口、受灾情况、伤亡情况、损失情况、救灾工作情况。

这里面相关指标按照咱们区情况给大家解释一下:

1、灾害发生时间:是指灾害发生的日期和时间,采用公历年月日和24小时标准计时方式。

2、受灾范围:是指本行政区域内受到灾害影响,且造成一定损失的区域,具体讲就是涉及的村、户、人数。

3、受灾人口:是指在受灾区域内实际生活的人口。

4、灾害种类:是指干旱、洪涝、风雹(包括龙卷风、飓风、沙尘暴、冰雹等)、地震、低温冷冻、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病虫害等。

5、受灾情况:是指农作物和其它设施受灾情况,农作物分别按照类别计算出受灾面积(公顷)、减产程度(损失程度)经济损失,房屋倒塌和损坏间数,因灾死亡人口等数据。

6、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农业直接经济和其他直接经济,计算方法是重置受灾体所需费用、折旧率、损毁率(损毁程度)三者之积。

7、救灾工作:灾情发生后、当地组织所开展的救灾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指标解释不能清楚的,经常查阅我们发的民政救灾救济工作手册。

二、救灾救济物资的管理和使用

(一)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必须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在发放使用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重点保障自救能力较差灾民的基本生活。

(二)每次救灾款物下拨后,乡镇、办事处应根据本区域内灾情实际,按照村民评议、村委会上报情况提出分配意见,经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研究后,及时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三)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救灾款、物的发放应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准确,账款、物相符。

(四)尤其是整理好各类台帐。《冬春灾民需救济人口台帐》9月底到10月份上报、《冬春灾民救助花名册》、《因灾倒房台帐》、《因灾死亡台帐》等表册档案。

三、农村五保对象的申报。

(一)农村五保对象包括: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村民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履行法定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二)农村五保对象的申请。各乡镇的民政助理员在延安宝塔民政网站上下载《宝塔区农村五保供养申请审批表》,严格按照申请流程执行。(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提供身份证、户口本等有关材料,是残疾人的提供残疾证明,本人不能表达意愿的,由其他村民代为申请。村委会接到申请后审查评议,对符合条件在本村范围内公告,上报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民政工作站,民政工作站收到材料后,入户调查,对符合条件的整理相关材料,签署审核意见,上报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把关后报区民政局审批。)

(三)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根据陕西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提高全省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2011年10月1日起,我市农村五保供养最低限定标准,集中供养由3200元/年.人提高到4200元∕年.人(其中现金不低于4000元∕年.人),分散供养标准由3200∕年.人提高到4000元∕年.人(其中现金不低于3800元∕年.人)。

四、临时救助的申请

临时救助本着救急救难,及时有效的原则,各民政工作站一定要摸清申请人底子,掌握本辖区内民政对象基本情况,尽量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不得随意推脱责任,上交矛盾;因特殊情况确属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报民政局。

(一)临时救助的对象。

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之外,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保边缘家庭;

2、虽已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制度救助范围,但因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

3、遭遇临时性、突发性特殊困难的城乡困难家庭。(具体情况参照《宝塔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试行办法》)

(二)临时救助的方式及标准

1、临时救助以户为单位,采取现金救助或实物救助的方式,一般以现金救助为主。当年救助原则上不超过两次。

2、临时救助的标准。按照“一事一议,分类施救”的原则,根据救助对象困难程度,确定不同的救助标准,原则上每次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元。

3、临时救助申请流程。申请临时救助原则上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居住一年以上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宝塔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申请表》并提供以下材料:

A、居民户口簿;

B、居民身份证;

C、低保证或家庭成员收入及致困原因证明;

D、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火灾需出据房屋、财产损失证明;溺水、车祸、矿难对象,必须附相关单位证明;危重疾病对象,必须附经医保部门确认的医疗费用结算清单;其它对象,必须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社区服务中心证明)。

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民政工作站在接到申请后进行调查核实,对其中符合条件的在辖区内张榜公示,群众无异议的填注审核意见,报同级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服务中心主要领导把关,同时将申请人相关信息录入《陕西省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服务中心主要领导对上报的申请材料要严格把关,对无异议的签署意见,由民政站负责上报民政局审批。

五、其他救济对象的管理。

篇5:紧急救灾救济工作方案

为了保证我县在遭受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时,迅速、高效地完成救灾救济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

作方针,按照统一指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集中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全方位做好救灾救济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㈠组织机构

成立**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担任。

成员由各乡(镇)乡(镇)长,政府办、水务局、防汛办、民政局、卫生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

㈡主要职责

1、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县救灾救济工作;负责上报我县灾情和救灾救济工作情况;督促检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对所需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度;根据灾情发展情况,研究解决有关救灾救济工作的重大问题,适时发布命令、通告;协调**林业局等客属单位,参与行动;决定请示省、市支援。

2、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迅速开展抗灾救援工作;收集、综合灾情进展情况,随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及时传达领导小组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3、成员单位职责:

各乡镇:负责制定本区域的灾害应急预案和救灾救济工作,组成专职巡查队,进行灾情监测和预报,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参与救灾和转移灾民,进行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

县武装部: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指挥灾区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救灾救济工作;视情况发展,根据县政府需要,协调驻军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县防汛办、县水务局:制定防汛应急预案,负责水情、汛情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负责组织抗洪抢险救援。参与洪涝灾害的灾情评估和上报;负责水利设施的修复工作。

县民政局:制定灾害救助、灾民安置、灾民生活保障应急预案,负责储备救灾物资,申请、管理救济药品;安置、转移灾民,设置避难场所和物资供应点,做好死伤人员的善后安置工作;负责组织开展救济捐赠活动及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下拨工作;协调灾区搞好重建家园工作;负责组织核查报告灾情。

县卫生局: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负责组织紧急救援队伍,抢救伤病员,对重大疫情、疾病情况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传播蔓延;保证灾区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

县国土资源局: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负责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群测群防的监测体系,协助抢险救灾、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安监局:制定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负责安全事故原因调查、处理、上报。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灾区社会秩序,保证灾区社会稳定。

县武警中队:制定灾害应急预案,负责抢险救援、转移灾民、疏散群众,协助县公安局维护社会治安。

县消防大队:负责制定火灾应急预案,灾区火灾处理及事故调查。

县气象局:负责对天气、雨情、汛情的预报和监测。按期发布气象预报,及时提供气象资料,特别是雨量测报。

县地震局: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负责地震监测预报,承担抗震救灾的具体工作,组织地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分析会商,及时提供震情发展趋势,组织地震灾害调查,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

县环保总站:负责对受灾区域进行环境监测,对污染进行治理。

哈铁分局绥棱段、县交通局:负责交通设施的修复;负责应急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及时运送和组织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

县教育局:负责灾区损毁校舍的修复工作,补充教学设施,恢复正常教学;组织18岁以上师生参与应急救援。

县文体局:负责组织宣传队,深入灾区鼓舞士气;组织义演,筹措抗灾资金。

县信访办:负责做好受灾群众的思想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矛盾,避免出现越级访和集体访。

县粮食局:负责为灾民提供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建立紧急情况下的粮食供应制度。

县经济局、发改局、财政局:负责救灾计划制定和经费的预算下拨。争取救灾项目,增加救灾投入,做好救灾款的及时下拨,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负责应急资金筹集、拨付和监督。

县审计局、监察局:负责对救灾款物的审计和监督。对上级下拨的救灾款物的接收、使用和发放进行检查和监督。

县建设局:负责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和工程设计施工等指导工作;负责群众所需的煤气供应及保障煤气安全;负责现场破拆、输通道路和障碍,防止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

县农委:及时掌握农业受灾情况,负责农业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

县林业局、国有林场管理局:负责落实防汛抢险所需木材等物资,并做好林区病虫防疫和森林防火工作。

畜牧局:制定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负责动物疫情的监测和上报工作;参与疫情调查评估,协调重大动物疫情防治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县商务局:负责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用品和急需救灾物资的组织储备供应工作。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紧急救助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负责县内外捐助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检验工作。

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局:负责协调和组织救灾救济工作的宣传报道。

县石油公司:负责救灾抢险车辆的油料供应。

县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物价局:负责打击不法商贩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县财险和人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的规定,履行保险职责,做好保险理赔工作。

县电业局:负责组织抢修因灾害损坏的各类电力设施,保障救灾期间的电力供应。

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负责提供灾区建设和灾民生产生活所需信贷资金。

县网通、移动等通讯部门:负责抢险救灾的通讯保障和灾后通讯设施抢修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灾害监测预警机制

各乡镇、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责任单位要建立监测、防治结合一体的灾害预警机制。当前重点要做好汛期沿河乡镇、村屯和水库、塘坝险工弱段的水位、水情监测工作,以及医院、学校等特殊单位与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灾害预警工作。防汛办、水务局、气象局、地震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要做好气候状况、地理特点、河流分布等方面的监测分析工作,在灾害发生前,将搜集与预测的情况准确及时报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尤其是各乡镇要组织镇村干部、各村民小组、村民代表、防汛人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实施灾害监测,形成监测体系,严密监视辖区内汛情等灾害,及时掌握灾情发生情况。各乡镇、村屯要建立灾害信息通报制度,村村必须有广播喇叭、铜锣、手提话筒等预警设备,遇紧急情况迅速反应,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二)制定灾害应急预案

按照灾害分级响应、分级处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各乡镇、村和有关部门都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灾害即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三)应急响应

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紧急救灾救济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抢险救灾,转移受灾群众,安排灾民生活,并及时向省、市汇报情况。

1、分级响应程序。在接到预警信息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立即组织责任部门或技术鉴定机构对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等情况进行核实和评估预测,准确掌握灾害的实际级别与预警级别,并按照灾害评估确定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预警级别,并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预警级别,及时向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启动预案建议。对一般性的灾害,由所在乡镇进行应急处理,并在灾情发生20分钟内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对乡镇难以控制的较大或重大灾害,可在半小时内报请县救灾救济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织联动救助和处理;对特别重大的灾害,要在半小时内向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要在1小时内及时向省市政府报告,并在6小时内上报灾情和救灾情况。

2、救灾救济物资储备。县防汛办、水务局、林业局、国有林场管理局要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工作;县经济局、发改局、财政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民政局、商务局、哈铁分局绥棱段、交通局、粮食局等部门要做好救灾救济必需的资金、物品、车辆及现场处理防护用品的储备工作,做到及时采购,及时下发,保证质量,确保救灾物资在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运抵灾区,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帮助灾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同时,民政局要做好社会捐赠工作,保证专款专用。

3、应急救灾救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指挥有力、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由驻绥部队、武警官兵、预备役民兵、驻**各有关单位广泛参与的县、乡两级联动机制,努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合力推进、共同应对的救灾工作体系。各乡镇、村屯,各类灾害业务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社区(街道)、居民委都要组成有一定数量人员参加的救灾队伍,并把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组织作为补充。

4、灾民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各乡镇、村屯,社区(街道)、居民委要提前做好居民住房普查工作,对所有危房一律挂牌警示,汛期一律不许居住。县民政局严格按照预案要求,负责做好灾民转移安置,设置避难场所和物资供应,储备、调拨简易帐蓬等物资,并就近转移安置。尤其是对老、幼、病、残、孕、五保户等弱势人群要有具体人员负责。要保证救灾队伍在灾害发生2小时内到达灾区进行抢险救灾,24小时内将受灾群众基本安置就绪,并及时做好灾民急需的食品、饮用水、日用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卫生局和药监局要迅速调集医疗救护力量组成工作组,灾害发生后的24小时内初步建立伤员救治网络,紧急救治伤病人员。抗灾救灾工作结束后,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卫生、防疫等部门对灾区进行消毒处理,预防疾病传染和蔓延。县民政部门要切实安排灾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各乡镇和农委、建设局等有关部门要组织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四、几点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救灾救济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以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精心安排,科学部署,把各项措施落实、落靠、落到位,做到超前预防,严防各类灾害的发生。主要领导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下,深入一线,突出重点,靠前指挥,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有力有序开展救灾救济工作。

(二)加强值班值宿。尤其是在汛期,主要领导要亲自带班,值班人员不许漏岗,手机等通讯工具全天畅通,保证随时了解灾情动态,及时做好灾情的上传下达。因迟报、瞒报、漏报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搞好协调配合。各乡镇、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合力完成各项救灾救济工作任务。要加强对救灾资金和救灾物资的管理,做到专款(物)专用,确保灾民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四)抓好新闻报道。宣传部、广播电视局要大力营造宣传声势,鼓舞士气,并实事求是地对灾情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涉及汛情发展趋势、汛情等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重大问题,必须经过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发布。

篇6:2011救灾救济工作总结

2011年是充实的一年,是精彩的一年,经过这一年繁忙紧张的工作,我们低保科顺利的完成了上级领导布置给我们的各项工作,以下是我对承担的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和慈善超市建管工作的简单总结。

我们根据省市领导关于惠民工程的两项工作安排,按照市区领导的工作部署,在2011年我们承担了创建一家国家级、二家省级、五家市级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任务。经过调查和研究确定黎华办事处的华北社区定为创建国家级减灾示范社区,大有办事处的嵩山社区及东莱办事处的教育园社区创建省级减灾示范社区。东原办事处的沿江社区、靖宇办事处的丰润社区、三棵办事处的泰祥社区、太平办事处的泰达社区、崇俭办事处的公园社区创建市级的减灾示范社区。根据市领导的工作要求,按照【“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标准】我们不只是分配此项工作到办事处,同样也积极配合帮助各办事处共同完成创建工作,我们为社区制作了社区展示栏、防灾减灾宣传板,宣传册、宣传单、各种功能指示牌,购买了档案柜、防灾减灾工具及医疗救助用具。在戴科长的带领下,多次走访创建减灾示范社区的几家单位,了解他们在创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逐一调整完善创建工作。

此次创建工作比起往年的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难度更

大了,各级创建标准都大大的提高了。从我区各社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区的创建工作难度非常大。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前往了香坊区的国家级示范社区进行了考察学习,我们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之处,如档案不够细致,没有自己的特色等。在黎华办事处华北社区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下,我们重新整理档案,分装成册,丰富内容完善档案使之更好地反映本社区的基本情况。在社区居民的配合下落实了防火演练和社区宣传防灾减灾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宣传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建立了设施齐全的避难场所,由我区出物资建立的物资储备库也已出具规模。为更直观的了解社区情况,我们还为黎华办事处华北社区拍摄制做了宣传片,全面的展示了一所优质的设施齐全的社区全貌。现在的黎华办事处华北社区已经具备了防灾减灾的能力,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做好了完善的准备。我区的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已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省、市领导的检查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在创建减灾示范社区工作中的一些好的做法还被作为案例在市救济会议中重点推广介绍给其他区县作参考。

惠民工程的第二项重要工作就是慈善超市的建管工作,现我区有慈善超市20家,达到市级标准,分布在全区各办事处,基本做到了每个办事处都有一家慈善超市。2011新建立的慈善超市有两家,分别在靖宇办事处的丰润社区和崇俭办事处的公园社区。两家办事处分别开展了以“社区居

民献爱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为主题的捐赠活动,收集旧衣物上百件,经过分类整理后整齐的摆放在由区民政局出资购买的货架上,以方便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靖宇办事处丰润社区还发动本区域内的党员,人大代表捐赠了,米、面、油、棉被等生活用品,充实到慈善超市中,为辖区的困难群众提供了救助平台。定期他们还会搞一些针对困难家庭的赠送活动。得到了辖区困难居民的拥护,有一些困难户还定期到慈善超市帮助社区工作人员整理慈善超市的物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劳动换取生活用品。元旦、春节期间由区慈善会出资购买的大米,都是通过慈善超市这个救助平台免费发放到了困难群众的手中。我们还联络了本区内的一些商场、单位不定期的捐赠物资到慈善超市,丰富了慈善超市的救助物品。仁里街道玛克威慈善超市就是通过街道和企业联合创办的慈善超市,该超市通过动员玛克威商厦的业户捐赠款物,为仁里地区的困难群众提供救助,为慈善超市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为了慈善超市可以长久的更好的运营我们经常走访各家慈善超市,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适合每一家慈善超市的运营体系要想使慈善超市更好的服务于群众。需要我们完善的工作环节还有很多。

篇7:救灾救济工作制度(共)

一、救灾款物接收、发放工作

(一)救灾款:是指中央、自治区下达的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灾后重建补助资金,各级财政安排的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县级以上政府接收后下拨到各乡镇的捐赠款。

(二)救灾物资:是指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为解决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和基本生活,购置下拨的物资,县级以上政府接收下拨的捐赠物资和乡级自行接收的捐赠物资。

(三)救灾款物使用的原则:坚持公开、专人负责、专帐管理、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

(四)救灾款物使用范围: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灾民倒房重建;加工及储运救灾物资。

(五)救灾款物使用的重点:重灾区和重灾户。指五保户和无主要劳动力、无经济来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严重困难户及因灾造成重大损失、家庭非常困难的困难户。

(六)救灾款物的接收和发放工作:乡镇民政办负责分配指标的提出、发放对象和金额的审核、发放工作的组织落实、账 目的整理归档和核报等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分配指标的审定和发放对象和金额的审批。

1、调查摸底。乡镇民政办要依托村、组干部和驻村干部逐逐走访灾民,掌握每户受灾情况,并以村、组为单位登记造册,建立基础台帐。

2、制定款物分配方案。乡镇民政办接到县民政局的拨款、拨物通知后,特大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灾民转移安置款要在1日内提出分配到村(屯)的使用方案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召开会议研究确定,由乡镇领导在分配方案上签字,在2日内发放到户,并报县民政局备案。一般的救灾款物应在5个工作日内根据各村的受灾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分配方案,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

3、张榜公示。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乡镇政府批准的款物发放数额,由受灾户申报,民主评议出分配到户的名单和数额,报乡镇民政办审核,经乡镇政府批准后由 村委会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固定场所张榜公示,并公布投诉联系人及其电话。张榜公布结束且群众无异议后, 村委会要将张榜公布的内容交回乡镇民政办存档备案,并由乡镇发给灾民《农村困难户救济卡》或《灾民救助卡》,4、救灾款物发放。乡镇民政机构可在乡镇、村委会组织现场公开发放救灾款物。受灾群众以户为单位,凭《农村困难户救济卡》或《灾民救助卡》领取救灾款物。也可凭《农村困难户救济卡》或《灾民救助卡》到民政办领取。对救灾款的发放,各乡镇民政机构应通过农村信用社,逐步推行社会化发放,确保救灾资金的安全。

5、建立救灾款物发放工作台帐。乡镇发放救灾款物需填写以村为单位并由灾民签字的《救灾款物发放表》一式两份,乡镇留存一份,报县民政局一份以备核查。每一笔(批)救灾款物发放完毕后,要将《县民政局的拨款、拨物通知》、《乡镇的分配方案》、《村委张榜公布名单》、《救灾款物发放表》及时装订整理归档,建立救灾救济工作台帐,保存期限不少于10年。

(八)应急救灾款物发放:

应急期间指遭遇较大或特大自然灾害期间,对受到围困或紧急转移安置的群众实施紧急救助的行为。

1.直接下拨到县(区)的救灾物资:收据由接收县(区)民政局领导1人、验收人员2人以上签名并盖章。2.直接下拨到乡(镇)的救灾物资:收据由接收乡(镇)领导1人、民政办主任或助理1人、验收人员2人以上签名并盖章。3.直接下拨到村委(或屯)的救灾物资:收据由村委干部、灾民代表各3人以上签名并盖章。应急救助工作结束后,村委会应在本村范围内公示救助款物的来源、数量和发放使用情况。

救灾款物发放流程图

县(区)民政局下发救灾款物文件(通知)

乡镇(街道办)制定到村的分配方案,经乡镇(街道办)领导签字后生效

村委(社区)组织受灾群众申请,民主评议出分配到户的名单和数额,由村委(社区)张榜公示,群众无异议后,上报乡镇(街道办)民政办

乡镇(街道办)审核

报县(区)民政局审批

编制《救灾款物发放表》一式两份,由灾民签字后领取救灾款物

乡镇(街道办)民政办将以上所有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救灾救济专门工作台帐,并妥善保管10年以上

二、冬春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

(一)每年9月上旬开始,村(居)委会应着手分别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本冬季和下一年春季灾民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的情况,入户调查因灾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人口 的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救济人口台帐》,并汇总数据,于9月30日前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接到村(居)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地区情况、汇总数据,于10月10日前报县(区)民政局。

(二)进一步规范救济款物的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严格遵循“一卡一账两公开四程序”的原则,确定救助对象后,救助群众凭《农村困难户救济卡》或《灾民救助卡》领取救济款物,县、乡要有救灾救济工作台账,救助人员名单和救助款物数额要公开,救助对象要严格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四个程序确定,保证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确保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彻底杜绝挤占、挪用和贪污等违法违规现象。

救助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归档,建立健全工作台帐。

三、灾后倒房恢复重建工作

帮扶对象:农村居民中因灾住房全部倒塌的家庭;因灾严重受损,居民住房已没有使用价值,必须进行拆除重建的家庭;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已确定需搬迁的家庭,均可以认定为全倒户。但居民在某一居住点的房屋因灾全部倒塌,在别处另建有住房的不能登记为全倒户。帮扶原则:(1)坚持尊重受灾群众意愿,倒房户自建为主,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个人申请、村组评议、张榜公布、乡镇审核、县区民政局审定确定救助对象及分类 帮扶的原则;(3)坚持帮扶资金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和无偿使用的原则。(4)按照不同帮扶对象,实行分类帮扶、保障重点的原则。

帮扶程序:分散建房的由本人申请、村组评议、村委会申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区)民政局审批、报市民政局备案;集中建房的由村委会申请、乡镇申报、县(区)民政局审核、县(区)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市民政局和自治区民政厅备案。分散建房和集中建房审批结果均要在村级张榜公布。建房资金:主要通过个人自筹、社会保险、社会捐助和政府救济等多种途径解决。

四、灾情信息报告

初报:发生自然灾害时,村(居)委会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接到灾情报告后半小时内汇总上报到县(区)民政部门,县(区)民政部门要在灾情发生后2个小时内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

续报:在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需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即:灾情发生后,每24小时必须上报一次灾情,即使灾情没有变化也必须上报,直至灾害过程结束。村(居)委每天8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小时的灾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每天8时30分之前汇总上报到县(区)民政部门。县(区)民政部门在每天9点之前汇总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

核报:灾情稳定后,村(居)委应在1天内核定灾情,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1日内汇总上报到县(区)民政部门。县(区)民政部门在2日内核定灾情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

五、相关法律法规与预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3、《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4、《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5、《救灾捐赠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5号);

6、《民政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民发[2008]35号)

7、《关于加强救灾资金管理

规范救灾款物发放的紧急通知》(桂政办发[2008]5号);

8、《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六、救灾款物发放的程序:

上一篇:成都市各区的政策下一篇:措施费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