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2024-07-30

浅谈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精选10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贵州省务川县蕉坝中心完小 覃智能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越发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性的提升,积极实现对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调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积极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出发,倡导将数学建模融入到小学教学中去,首先分析数学建模的含义,对于将数学建模使用到小学数学体系中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如何将数学建模运用到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希望可以给予实际小学教学工作以参考。

篇2:浅谈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一、数学建模的概况

1.1数学建模的含义

所谓数学建模是指以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简单来讲,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和知识实现对于现实中问题的解决。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很多情况下,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可以使得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形象,并且便于学生的理解,这是实现实际教学质量提升的良方。

1.2数学建模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小学生良好数学基础的教学任务,更在培养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探析数学建模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数学建模的理论本质就是研究数学应用方面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去,使得数学教学主体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数学的魅力,由此实现其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简单来讲,数学建模思想可以运用来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以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开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过程显得更加高效。

二、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依然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习惯性的使用传统的教学去开展教学,这不仅仅不符合当前课改精神,也不利于新时代对于小学生数学教育的宗旨。()因此,积极尝试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去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将数学建模理论运用到小学数学过程中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进行课程设计,以保证最大化体现出数学建模在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方面的优势。笔者结合自身参与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尤其是在运用数学建模思维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方面,有着很多的尝试和探索,当然也存在不足和缺陷。现在将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2.1突出小学数学的实践性,培养数学建模意识

在将数学建模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小学数学的实践性,使得学生懂得数学是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并且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去实现数学问题的解决,由此实现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和实际,积极引导学生从过多个角度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且积极尝试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其二,高度重视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的激发,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实现数学建模思维的培养。

2.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数学的简单化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极为活跃的,一旦他们的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就能够形成更加强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抓住他们这样的特点,积极为促进数学建模打下基础。具体来讲,对于部分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或者算术题,教师可以以设置具体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融入进去,以便其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并且积极尝试去进行解决;另外,尽可能的简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去应对,使得学生可以自由的使用数学建模实现对于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以这样的方式去开展教学,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还能够使得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2.3合理选择数学建模案例,构建真实数学情境

合理选择数学建模案例,构建相对真实的数学情境,是将学生融入数学建模课程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案例应该鲜明的体现出教学目的,是教师结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保证案例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真实性,最好是与小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以保证学生可以以较高的热情参与进去。另外,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最好选择可变性强,有着较为明显的典型性的特点的,以保证真实数学情境的构建。

2.4注重建模过程的引导,实现学生自主建模

在通过多次演示数学建模过程中后,学生对于数学建模的效能以及过程有着比较清晰的了解,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去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简单来讲,将原本使用的案例进行条件的改变,或者情境的调整,要求学生同样以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最好是以合作探究式的方式来开展,以保证小学数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切实利用,并且渐渐的使得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数学建模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去,不仅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改变以往小学数学灌输教育的模式,是当前很值得推广的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和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应该不断学习数学建模思维,实现其在小学数学过程中的融入,以保证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进步。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数学建模将成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此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棉花。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策略探究――以“认识时间”教学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A)。(07)

[2]赵艳东。浅谈小学信息课教学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1)

[3]朱静南。对“抓中间,促两头”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02)

篇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对于年龄低、经验少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为其创设出一定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绪,为其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常见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故事情境等,下面我就以故事情境的创设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就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熊大和熊二在森林里玩耍,不小心掉入了光头强的陷阱里,光头强给熊大和熊二出了两道数学题,[1]39+45=?[2]76-58=?并说只有熊大和熊二都答对才能放了它们。但是它们俩都没有学习过数学,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计算,看着这奇奇怪怪的数学题,它们犯了难。”故事讲到这里,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不禁为熊大和熊二担心,我便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帮助熊大和熊二吗?那就要先帮助它们计算出这两个问题喔!”学生都点了点头,面对不曾学习过的内容,他们表现出了更高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于是在浓厚而热烈的学习氛围中开展了本节课的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感受到助人为乐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有助于学生良好素养的养成。

二、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提出来的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教学渠道。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使其在思维的发散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就先为学生出示了一道题,并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思考探究。例如,每套书有12本,李老师买了14套这样的书,那么李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学生在讨论时都十分积极,根据所列出的算式12×14=,他们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想法。[1]14可以看成是7×2,那么12×7=84,84×2=168。[2]14可以看成是10+4,那么12×10=120,12×4=48,120+48=168。在计算出了正确答案后,我便引导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的方式来求解。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在讨论中学生便逐渐地找到了计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总结反思,温故知新

在课堂教学中,总结与反思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既要总结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便及时得到解答。在反思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进行,学生主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对不足的地方及时地提出相应的改变策略;教师则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的参与互动情况等,以便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

另外,教师在上课时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复习,在上课一开始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或者是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将这些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使其可以温故知新,真正地掌握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要结束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串联,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其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机的融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课堂教学,从而在确保高效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代红梅.先进理念与行为创新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2015(4).

[2]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篇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鼓励;策略

一、創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发挥学生潜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四、教师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

运用发现式教学,让学生先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到课本、课外读物等去研究探索。但作为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较小,经验储备、知识基础和思维、研究能力相对较弱,认知能力、感悟能力毕竟有限,思维空间狭小,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加强调控、加强引导,以防学生的思维偏离学习的轨道。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收集处理信息、组织合作探究、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因此教师不仅要“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人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

教师的适时点拨、适时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刚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把握好引导的“度”,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果引导“过度”,便会偏离这个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科学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研究方法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进行集体指导,也可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各个学生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中教师要力求使用二种方法:一是激励法,当学生在研究中有突出的进展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豪感。二是激将法,当学生在研究中受到挫折时,教师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勇气。培养他们知难而进的争胜意识。

总之,我们必须有灵活使用各种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在课后用心总结修改,这们就会找到很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但都必须简单易操作,自然适合。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习惯。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这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益。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探索、挖掘各种教学策略,不断地拓展、总结、完善,以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精心打造一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篇5: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

小学生虽然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定期找组长交流意见,提出建议,对管理较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对较差的小组教师要给组长使加一定的压力,让组长觉得自己的小组管理不好是由于自己的不负责或无能,这样促使小组长更认真的干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三、评价让学生更心悦诚服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管哪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正确的评价,只有评价得当,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因为我们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班内学生一般又比较多,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所以应选择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

1、课堂提问评价。

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可以用举手指累计各组回答问题的次数。对回答问题过程可以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能有不少不足和偏面的地方,但只要回答合理,对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就让学生举起一个手指。学生经过回答、讨论,对问题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可再设计回答问题的第二阶段,再找一些较差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加分,如果回答不正确,小组减分。下课时可以比一比哪个组是优胜组。这样,就能形成了组内互帮互助,组间展开竞争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组内合作的习惯。

2、对作业评价。

我们批改作业,一般只打对、错号,很少打分,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但这样也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认真做作业的积极性,培养不出学生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作业以组为单位量化,每组基础分为100分,做完作业后,小组间互查,每错一题最多减5分,如果组内全部成员都没有错题,得分就是100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组间竞争,组内互助的做作业氛围,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总之,教学的策略有千条万条,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之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应注重哪些教学策略?

提交者: 丁绍先(提交时间: 2011-10-8 15:27:44)答题内容:

(一)新知识转化旧知识的学习中,沟通的策略。

(二)习得新知以后深化旧知,用新的视角看旧知的策略。

(三)在学习新知时,关键处设问引发思考点拨思路的策略。

(四)设计开放练习,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

(五)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

(一)新知识转化旧知识的学习中,沟通的策略 .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分为两个阶段,长、正方体体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学习了圆柱体积计算之后,可以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看成是柱体,他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如图,它们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成(V = sh)。.学习了小数除法,要沟通整数除法中有余数的除法,和小数除法的关系。

例如:教师设计的开放练习;

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 12,余数是 8,如果商用小数表示是 12.5,那么甲数是(),乙数是()。

(二)学了新知以后深化旧知,用新的视角看旧知的策略 学习了分解质因数之后,可以深化整除的概念。

A = 2 × 3 × 5 ; B = 2 × 3 ²× 5 因为我们知道 B 包含 A 的所有因数,那么 B 是 A 的倍数,A 是 B 的因数。

质数、合数的概念,是依据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多少来分类建立概念的。学习了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后,学生又认识到,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表示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教师应及时深化概念。从新的角度看旧知。

(三)在学习新知时,关键处设问引发思考点拨思路的策略 1 .关键处点拨:

案例:商不变的性质教学片段。

首先是计算: 8 0 ÷ 4=()÷()学生都能找到一个正确答案,方法无一例外都是先算出商 20,然后想哪两个数相除商是 20,学生很难将两个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建立起联系。第二是观察:我写出一组算式: 20 ÷ 2=10 40 ÷ 4=10 80 ÷ 8=10,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都发现了商没变,被除数和除数变了,具体说说怎样变了?有的学生说被除数增加了,除数也增加了,有的学生说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也扩大了,学生习惯上从上向下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或扩大了,但对于被除数和除数变化之中的内在联系却很难发现。

如何让学生主动探求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并有所发现呢?我通过对情境的加工,提取出数学实例,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反思等学习过程中,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商不变的性质,从而丰富学生探索规律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猴王分桃子的情境: 只小猴子,猴王给了 6 个桃子,小猴子说不够不够,每人才 2 个桃子,太少了。猴王说:“少?没关系,我有神奇宝盒,那给你们变一变,”

猴王利用宝盒变成: 60 个桃子分给 30 个小猴子,600 个桃子分给 300 只小猴子。

600 和 300,你们猜结果怎样?真让你们猜对了小猴子还是觉得少,奇怪了,桃子明明是越变越多了,小猴子为什么还说不够呢?学生很容易发现虽然桃子也就是被除数多了,分给猴子的只数也就是除数也多了,每个人分得的桃子也就是商没变。

• 真是神奇,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都变了,商竟然没变,那是不是不管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都不变呢?

• 提出猜想:你认为被除数、除数发生怎样的变化,商就能不变呢? .在观察中引发思考。.在确定思考方向处教师应设问点拨

蜘蛛有 8 条腿,蜻蜓有 6 条腿。现在这两种小虫共 18 只,共有 118 条腿。问蜘蛛有几只?

列表解答鸡兔问题,可以从中间设数枚举。但是下一个数需要思考。确定试算的方向。教师应设问点拨。

(四)设计开放练习,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1 .追根寻源 : 如果下图中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圆的周长是 16.4 厘米,阴影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阴影部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加 1/4 圆周 = 16.4 ×(1 + 1/4)= 20.5 厘米。2 .估算要有方法。

三位同学晨练,张华 5 分钟走了 351 米,李明 2 分钟走了 131 米,陆宇 3 分钟走了 220 米,()走得最快。A.张华 B.李明 C.陆宇

李明+陆宇=张华。张华1分钟大约走了 70 米,李明 1 分钟走路不足 70 米。所以陆宇走路最快。3 .整体考虑:

用下面的三个图形可以拼成一个轴对称图形,把拼法画在下面的网格中,并画出所拼图形的对称轴。

三个图形拼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可以有三个方向,沿着对称轴等成分两部分,每部分面积是 8 横向: 3 + 5 = 8 层次:易。纵向: 2+3+3=8 层次:易。

三个图形拼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可以有三个方向,沿着对称轴等成分两部分,每部分面积是 8 45 °方向: 0.5 + 3.5 + 4 = 8 层次:难。

°方向: 2.5 + 3.5 = 6 每部分+ 2 = 8 层次:难。

(五)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有效发展推理能力 案例: 感知、猜想、验证、结论、推广应用五步教学法

三年级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体验到数学计算中的趣味与魅力,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题组,清晰地呈现题组间逻辑关系,为学生提供充分观察思考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感知、猜想、验证结论、推广应用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探究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1.利用题组,初步感知规律

先计算下列乘法算式的乘积,然后再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

因数的特点: 1.一个因数都是 67 2.一个因数数 12,15,18 „„都是 3 的倍数 积的特点: 1、积的前两位数都是后两位数的 2 倍。2.根据发现,提出猜想

是不是只要是 3 的倍数与 67 相乘,它们的乘积就可能具有这个 2 倍的关系呢?

3.结合实例,验证猜想

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的算式,让学生亲自对猜想加以验证: 练习:

通过计算以上题组加以验证,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那为什么这些乘法算式的结果会呈现有趣的 2 倍的关系呢?会不会是 3 倍、4 倍呢? 4.明晰道理,提升认识 3 × 67= 2 0 1 看来这些算式的乘积:前两位数是后两位数的 2 倍,一定与 67、以及 3 的倍数有关,于是在充分谈论的基础上明晰道理,提升认识。奥秘在于: 所以:

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一个两位数与 67 相乘,如果这个数是 3 的倍数,那么乘积的前两位数一定是后两位数的 2 倍。5.拓展结论,再次推理

你能根据一些特殊的数据自己设计一些有意思的题组,使它们的乘积也具有一些特殊性吗?

篇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沙 地 中 小 学 教 师:曾 秀 萍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组织、再组织,设计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二十二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因此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能适合班级所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适当改变;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为什么是它们。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暂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个场景时间过去很久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学生看的电影《扣篮对决》的倒数时的进球和期待眼神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时间是多么的可贵,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情况,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学生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能马上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哪些情感与态度能得到发展。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

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

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牛“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1.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2.从整点到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5)。3.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4.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5.秒针走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6.分针‘圈至几圈等情况。

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对任何意外状况应付自如。

篇7: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

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

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

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四、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

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篇8: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

一、复习准备

(一) 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复习课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学习, 分析思考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 教师对复习每一课时的知识点必须做到了然于胸。复习前教师要将复习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做一番综合整理, 系统归类, 纵横沟通, 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之处。这是教师在做复习准备时必须要做的首要功课。

(二) 了解学生的学情

复习每一部分内容之前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 要做一个切实的估计, 如果情况不甚明了, 可以进行一次书面摸底 (覆复盖面较全, 突出重点而又有不同层次) , 将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从而确定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 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这样, 复习既能做到有的放矢, 又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三) 制定计划和方案

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每一单元内容要制订一个复习计划, 每一课时要写出具体的教学方案 (即教案) 。

二、复习策略

(一) 立足学生学情, 合理安排课时复习内容

我们在利用教材的同时, 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考虑复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每课时的复习内容, 使每节复习课更加扎实有效。

(二) 创设有效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复习

复习课上教师要善于根据复习的内容和知识的编排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既激活学生对所要复习内容的回忆, 帮助学生复习了重要的知识点, 又使学生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 创设一个装修房子给门刷油漆的情境, 让学生从门上找到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 很自然引到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当中。然后通过学生的计算, 唤醒学生对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回忆, 为下面复习面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打下基础。这样的情境, 针对性强, 与复习内容紧密相连, 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三) 自主合作整理, 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归类、对比, 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 使之形成一个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连点成线, 由线成面, 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1. 把握知识的横向联系。

如果知识内容之间存在着相近性或相对性, 那么这些知识内容之间就存在着横向联系。如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是横向联系, 学生极易混淆, 复习时, 教师可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

2. 把握知识的纵向联系。

小学数学中的有些知识是连续、渐进发展的, 梳理这些知识的纵向联系, 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前后连延关系。如: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3. 把握知识的多向联系。

有些知识的结构及其发展, 具有多向联系。如:

平行、两组分别、平行四边形、垂直、长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只有一组、梯形、垂直。

在学生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引导、调整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在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同时, 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握知识结构。

(四) 精选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 复习课采用的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上复习课感觉很乏味, 教学效果不好。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角, 给学生创造机会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之间的智慧互相碰撞, 互相帮助提高。同时, 当学生存在错误时, 通过学生来讲解自己错误思路, 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再着重讲解, 这样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五) 精心设计练习题,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周玉仁教授曾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 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 但要有个度。复习课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又要注意综合性练习, 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内容和要求上有一定的开放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创新发展。

1. 梯组型练习。

设计梯组式的练习题, 在复习中非常重要。练习要有层次性, 体现练习的基础性、应用性、拓展性, 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一些能直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的问题, 同时, 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补充少量延伸题, 使所学知识得到提升。

2. 综合性练习。

复习中的练习题, 不能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 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练习设计可紧紧围绕章节复习内容的重点, 确立一条清晰的主线, 使练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某教师设计这样一组综合练习: (1) 小金鱼的家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 (2) 做一个这样的鱼缸要用玻璃多少平方分米?容积是多少? (3) 计算出鱼缸中水面的高度。 (4) 小金鱼放进鱼缸, 水涨了, 算出小金鱼的体积。这样的综合练习, 信息容量大, 包括了整个小节的复习内容, 通过这样的一道题, 达到了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的目的, 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练习。

复习课不能旧知重现或机械重复, 而应该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 达到“旧中求新”的效果。这个新的收获, 就是以问题为主线, 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如何上好复习课,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很重要:回顾、梳理、应用、拓展四个环节是一个整体, 要注意形成系列。精心设计拓展练习, 能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篇9: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整体把握《大纲》与教材的情况下,弄清本节课的重点、要害、难点以及本节课的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A层学生只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有良好的数学素质。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经过努力,“跳一跳,摘到桃”,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要求能灵活运用。当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既定目标时,后进生有了学习信心,中间学生的潜能被挖掘,优等生的能力不断被释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學,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课堂上,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否则,任由学生“自主”的课堂,只能表现为看似活跃,其实低效的课堂。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克和千克》时有这样一个片断:老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老师话音刚落,小组内便忙活起来,同学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好不容易意见达成一致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而另一些人却在那儿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杂乱无章的状况下进行着……。这样的课堂,缺少老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忽略了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本案例中,如果老师能够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如果组长能够控制全组,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担负明确具体的任务,并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那么,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

四、让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所谓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篇10: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它是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新观念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课堂生活既是知识的整合和获得过程,也是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协调和整体发展过程。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构建有效的课堂氛围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一、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问题,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二、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讨论的是个体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当代教育研究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更要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发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运用激励、多样化的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多样化的评价可以稳定学生学习兴趣,但不管再好的评价方式只要学习一长,就会失去作用,所以要常变常新。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经常表扬。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我都不吝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往往对物质奖励更喜爱。我就常常剪些小的红五角星,画些小图片,制作些头饰胸饰,奖给他们,以表对他们学习的肯定。把个人荣誉和集体挂钩,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在评价时,可由老师评价,也可由学生、小组长评价,但都要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

三、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人们越来越反对传统的“填鸭式、操练式”教学方法,主张合作互动、平等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和宽松的环境。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课堂上,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都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否则,任由学生“自主”的课堂,只能表现为看似活跃,其实低效的课堂。

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的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的备课理清了思路。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更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

上一篇:《三个火枪手》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记忆中那感人的一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