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矫正案例

2024-07-23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精选6篇)

篇1:儿童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 智障程度:中度智障 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 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不适应,感到危险很多非常紧张,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五、主要干预措施

(一)爱的教育

教师帮助冯某了解周围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们。并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引起挫折的外在障碍的能力。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给冯某提供充分展示活动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温暖,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另外,训练冯某降低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

(二)利用模仿法减少攻击行为

模仿的类惩罚的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让冯某观看攻击行为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和是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的,从而减少其攻击行为。

(三)利用消退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

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映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例如:对于冯某的某些攻击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

(四)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减少其攻击行为

1、暂时隔离法

隔离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这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叫隔离。当冯某发脾气较长时间,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就会被强制带到隔离室独坐,直到不良行为消失。(隔离室四壁空白,是一个正强化较少的环境)

2、身体限制

身体限制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控制个体参与与行为部分的身体,限制他不能做出问题行为。例如当冯某出现打老师耳光这种攻击行为后,老师恩著他的胳膊1分钟,使他不能再打人。

3、反映代价

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拿走一定数目的正强化物,可以是钱,玩具或看电视,旅游的机会等。例如如果冯某发生打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后,将取消其本日观看动画片的权利。

(五)使用代币制增加冯某的良好行为

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例如,将冯某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1角钱硬币,并拟定了代币交换系统。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主动擦黑板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两角钱硬币;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角钱硬币等。最终硬币能

换取后援强化物。如10角硬币能得到一本书;20角硬币能得到和妈妈视频聊天一小时的机会,100角硬币能得到回家的车票一张等。

六、研究结果

通过2个月的观察,冯某攻击他人的不良行为基本消失了。最初冯某每天攻击行为出现1~2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周出现攻击行为平均一次,且良好的行为出现越来越多,已经能与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和生活。总的来说,已经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努力配合训练老师康复训练和教学,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七、分析与讨论

1、这是一个成功的个案矫正案例,有效的矫正了冯某的攻击行为。在对冯某攻击行为的干预中,主要采取了行为改变技术,从结果看,还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时,训练人员一定要保持平静,对于训练者来说,平静的语气和心态可以使惩罚的实施更客观,避免由于实施者情绪波动对惩罚的效果产生影响。、攻击行为可能对孩子自身和他人产生伤害,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从促进儿童的发展出发,以积极认真全面负责的态度,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训练。

篇2:儿童行为矫正案例

洪洪,男,5月12日出生,三岁之前和爸爸妈妈生活在广州,三岁之后和姑姑一起在北京生活。二岁半发现有智力问题,经北京第六医院诊断为自闭症。洪洪认知范围较广,有简单的语言,不善于沟通。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表现无持续性。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维持环境不变。对于不愿意的事又哭又闹,乱跑乱跳,行为不稳。洪洪对情感有一些理解,理解对方情感但与人基本不交流互动。现很眷恋姑姑,当听到“姑姑不要你了”的话很激动也会因此发脾气,与姑姑会有某种互动,但构成关系很少。经常表现的很亢奋,有很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家长常用口头表扬及实物奖励洪洪。曾送入普校和幼儿园接受教育,但其刻板等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习,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莫大的干扰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中洪洪的刻板行为在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更加严重。于是在10月进入北京某康复中心接受教育。

篇3:儿童行为矫正案例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该研究对象为小茜 (化名) , 独生女, 小学三年级, 10岁。出生于普通家庭, 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 家长的文化水平一般。母亲在当地的一家美容院工作, 每天工作时间达11个小时, 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她的日常生活。父亲是民警, 十分宠爱她, 对日常生活中她提出的要求都尽力满足。小茜不吃苹果、青菜、煮鸡蛋的蛋黄等常见食物, 只喜欢吃西瓜、草莓、薯片、巧克力和冰淇淋等食品。小茜现在体重偏重, 母亲对此非常担忧, 希望能想办法帮助她改掉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二、研究过程

1、寻找原因及确定矫正方法

通过与小茜及家长的访谈, 了解到小茜挑食和偏食的原因是: (1) 小茜只吃喜欢的食物, 不吃不喜欢的食物, 认为对健康没有影响。 (2) 小茜的父亲没有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认为女儿爱吃什么就是缺什么食物的营养, 致小茜养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通过了解个案挑食和偏食的原因发现: (1) 个案觉得“只吃喜欢的食物, 不吃不喜欢的食物, 对健康没有影响”, 说明个案对挑食和偏食的危害没有正确的认知, 缺少合理膳食的动机。所以本研究还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方法, 向个案传授合理膳食的知识, 改变其错误的认知。 (2) 对个案的父亲的错误饮食观念采用认知疗法给予纠正。 (3) 个案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 欢喜吃零食。所以本研究决定采用代币制的方法来帮助个案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2、确定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AB研究设计, 先进行1周的观察, 此为基线期;然后进行1个月的行为矫正, 此为治疗期。通过基线期和治疗期挑食和偏食的次数比较及追踪期的访谈, 探讨治疗对个案的有效性。

3、实施矫正过程

第一步:改变个案错误认知。研究者对个案进行了合理膳食知识的传授, 让个案了解哪些食物多吃了对身体有害, 而哪些食物对身体有益, 懂得科学进食。同时让其了解合理膳食能有效增强自身免疫力, 避免体重过重。

第二步:改变个案父亲的错误认知。首先, 研究者让父亲了解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 这些营养主要从什么食物中获取, 所以在饮食中要注意膳食平衡, 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同时还应注意烹调方法, 尽量少作油炸食物, 以减少营养的损失。其次, 让父亲认识到孩子应少吃或不吃易发胖的高脂肪食物, 如巧克力、冰淇淋等。最后, 教会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个案合理饮食的方法, 如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一些营养知识, 并且经常带个案到户外活动。

第三步:营造愉快的就餐环境。研究者与个案的家长达成一致, 父母要纠正孩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在孩子吃完东西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全家人在一起, 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就餐环境。

第四步:使用代币制。研究者与个案及其家长一起协商如何使用代币制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饭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家长严格规定餐次和吃饭时间, 并让孩子到户外活动, 让她产生饥饿感。第1周兑换代币的时间由个案自己决定, 可以每天1次, 也可以积累足够的代币后向妈妈兑换。从第2周开始, 兑换代币的时间为1周1次, 规定在每周日09:00向妈妈兑换。

4、结果与评估

个案在观察期间挑食和偏食行为严重, 母亲命令她不要挑食和偏食也无济于事。在治疗期, 个案的挑食和偏食行为有所减少, 不吃的食物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其原因是个案能够减少饭前吃零食的次数, 养成每天到户外活动的习惯, 并且可以通过不挑食得到奖励, 及时强化比延迟处罚更为有效。在追踪期, 个案的不挑食和偏食的行为基本保持稳定, 但在结束治疗后的第1周偏食行为有明显的提高, 可能是个案对失去奖励的一种对抗行为, 也可能是习惯的养成需要更多的时间。结果证明, 结合使用改变认知和代币制2种方法矫正个案挑食和偏食行为是有效果的。

5、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1) 治疗中, 家长的协助和支持至关重要, 家长不仅承担着观察者的角色, 而且还是监督者、指导者和鼓励者。家长对儿童的言语赞扬、亲切拥抱都是很好的强化物。 (2) 在家庭中, 家长的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观念都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孩子的问题行为不仅包括该问题行为, 还包括家长对这种行为作出的反应。因此, 家长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问题行为。 (3) 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是治疗的关键。在本研究中, 选择个案喜欢却又不能经常得到的画册作为强化物, 可以很大程度地强化目标行为。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借此对未来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使用代币制进, 除要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之外, 还要注意停止使用代币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实施代币制进, 一开始使用连续强化, 当目标行为有规律地出现时, 可以加入间歇强化来维持目标行为, 如固定比率程序或可变比率程序。 (2) 本研究思路可以运用到其他不良行为习惯的治疗上, 如不按时上床、睡懒觉等。

参考文献

[1][美]Raymond G.Miltenberger著, 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7。

[2]张美兰:《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幼儿进行行为矫正》, 《山东教育》, 2002, 1:106—107。

[3]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5—37。

篇4: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关键词:特殊儿童;社会;不良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为。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在心理层面的具体表现,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心理教育训练,一般来讲,都会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用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有关行为举止进行专门训练,通过不断地模仿、重复、纠正错误行为,使学生形成一种规范化、自动化、习惯化的行为。

一、个案研究

1.学生基本情况

华x,男,1995年出生,2003年9月进入本校就读一年级,家住城区。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独子,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听力损失程度属中重度,沟通理解能力较好,主要依靠手语交流,周一至周五住校。智力水平较高,劳动能力较强,但比较懒。

2.不良道德行为的主要内容

华x在学校里,上语文、数学课时会随意说话,走动,做小动作,注意力很不集中。上体育、律动、美术课时更是不听老师的指挥,独自一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平时爱欺负小同学,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会发生矛盾,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

3.不良道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

由于听力残疾,华x的父母对他非常溺爱、袒护、一味迁就、放任和纵容。在班级里他经常会支配学生帮自己干事情,同学们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先给华x“享用”。华x主要用眼睛去观察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种种消极诱因的影响,也导致了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不良行为矫正过程

1.认知训练

利用直观教育的方法,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幻灯、录像、行为演示等方式,把活生生的动态形象展示给华x,让他领会到其中的含义。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华x把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有利于让他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用评议的方法,让华x针对某一件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且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既能反映出评议者的道德认识水平,同时又能体现出一种教育的氛围。

2.实践训练

在这一阶段,教师尽可能地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同时通过家校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及道德行为水平,让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如:“手拉手”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会了帮助、关心他人。同时,老师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如:华x和班级同学的关系不好,老师就组织了“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每个同学找一个小岗位,每天为同学服务。刚开始,华x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于是老师利用他年龄、力气比较大的优势,让他每天负责为班级同学领牛奶,渐渐地,他开始变得有责任心、友善、会关心人了。

3.巩固训练

华x犯了错误,经教育后用心改正,却因为缺乏意志力而又出现不良行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为他创设新环境,锻炼、强化他的意志力,培养他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能力,使他在强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训练结果

通过认知训练、实践训练、巩固训练,华x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上课时随意说话、做小动作、擅自离开座位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平时也不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课间休息时能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活动,同伴关系变得融洽了。

四、讨论

1.在对华x不良行为矫正的过程中,家校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向家长传递一定的教育方法,告知训练内容,并及时交流训练成果。另外,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的心灵和行为沿着我们的德育指向顺畅发展。在看到训练成果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可能出现行为上的反复,应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行为再次发生。

2.目前训练的不足之处

道德教育不等于道德灌输,道德素质不是教出来的,不应该把“灌输”“禁止”“防堵”作为工作的立足点,而应是学生在參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中,道德教育通过自身经历和体验发展来的。

3.将来训练的改变及其思考

在开展各类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真正把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内容分解渗透到每一个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对训练过程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训练及教育方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矫正。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5.

[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篇5:论运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行为

论运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行为

行为矫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儿童行为的改变上,行为矫正的作用更为显著.分别从建立希望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这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以改变儿童的行为,从而使儿童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健康成长.

作 者:杜润萍 DU Run-ping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教育系,云南,蒙自,661100刊 名:红河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年,卷(期):1(6)分类号:B84关键词:行为矫正 行为塑造

篇6: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措施

攻击性行为是我们在幼儿身上常常见到的一种行为,我们要全面认识并且积极引导,不要极力强迫制止和指责,否则,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向更极端的方向发展。适时、适度、适量的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快乐地发展。

1、提供非攻击性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2、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3.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中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4.允许有幼儿合理的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

5.给予榜样示范

幼儿模仿力强,他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社会行为。老师通过故事里的好形象去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好榜样 孩子最好的朋友就是孩子,同伴间的好榜样往往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6.了解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对于长期压抑, 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 造成心理挫折而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家长先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幼儿合理需要。老师和父母不能用自己的想象去了解幼儿的需要, 而是通过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 来真正了解幼儿的感受、愿望及需要。在沟通时, 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讲话, 待幼儿讲完后, 老师和父母再对其所讲的内容, 与幼儿进行交流。如果幼儿的要求是合理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他们一些不合理的需要, 也要心平气和地与其讲清道理。7.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在幼儿出

现攻击行为后,应该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这样会避免全盘否定他而导致其心不服

8.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依赖外界控制把其的攻击性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首先,要培养遵守规矩,并且对攻击性行为感到忧虑不安;其次,要培养其的同情心。

9.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

当幼儿刚刚表现出攻击行为时, 不一定非惩罚他们不可, 劝开就行, 或者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然后创造机会让幼儿相互合作, 对他们的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 则大加赞赏, 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不断受到强化。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让幼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社会行为。

10.家园同步,共建教育

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是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的责任。而与此同时,当孩子出现攻击性倾向时,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首先是找出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时地给予疏导。家长切忌以暴制暴,压而不服,使负性情绪积聚,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容易引发更具威胁的攻击性行为。对暴躁和情绪失控的孩子可采取暂时隔离或安抚等方法,使情绪冷却下来再说,千万不要在孩子气头上再说难听的话,防止孩子发生伤人伤己的举动。11.采用代币法

上一篇:保管员培训下一篇:幼儿园语言诗歌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