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2024-06-30

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共8篇)

篇1: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第五单元 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重点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的图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面积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7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1课时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1~62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3.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4.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出示多媒体:射靶)这个游戏同学们喜欢玩吗?今天咱们来比比赛。老师选择大靶,你们选小靶,同意我的安排吗?为什么?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靶的什么?

师:是指面积。它就是我们这节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1)【新课讲授】

1、面积。(1)面积概念。

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老师现在摸的是课本的什么?你能摸一摸你周围物体的表面吗?你们发现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出示多媒体)你能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国旗面比较小。我们就说国旗面的面积比较小。(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用图形表示出来吗?(动态演示把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都称作封闭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3)概括面积的意义。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名回答。

(师总结,出示多媒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4)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课本封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指哪里?你能指一指吗?(电脑演示)

师: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同学们注意区分。

2、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说说谁的面积大。(出示多媒体)

师:妈妈的手、宝宝的手,谁的手掌的面积大?你们怎么知道的呢?(观察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看不出来呀,有别的方法吗?(重叠法)师:这两个长方形观察和重叠都比较不出大小,这下可怎么办?(方格法:经历方格法的优化选择)

(2)猜猜看。师:你认为谁的面积大?(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3)统一面积单位。教学教材第61页例2。

问题:下面两个图形哪个的面积大?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选择一种图形来比较。

(4)应该用哪种单位表示图形的面积更合适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统一意见:用正方形表示更合适,因为正方形表示最标准。师:看来,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6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注意:第二、三个图形有的不够一个正方形可以用三角形来拼成一个正方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自己打个分吧!(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学会反思)【课后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教学板书: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3页例3及“做一做”,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5~8题)。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

1、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2、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

3、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准备:

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模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知识回顾。

什么叫面积?什么叫面积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顾、交流。

(表示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千米)

2、导入。

我们这节课来学习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2)【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63页例3:面积单位的探究认识。(1)1平方厘米。

① 在白纸上剪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板书:1平方厘米)

② 用手比画大小,闭上眼睛想一想。③ 说一说1平方厘米的大小。④ 举例。

⑤ 请你们用这个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的面积,怎么样?

说一说:要测量笔盒的一条边有多长,应该用什么为单位?要测量笔盒的上面有多大,应该用什么为单位?(2)1平方分米。

① 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分米)

② 大家猜一猜它的边长。③ 动手量一量,验证。④ 说一说1平方分米的大小。⑤ 举例。

⑥请你们用这个1平方分米去量地面的面积,怎么样?(3)1平方米。

① 你们还能想到什么面积单位?

② 同桌讨论1平方米的大小。(板书:1平方米)③ 黑板上的正方形就是1平方米,请四人围一围。④ 说一说1平方米的大小。⑤ 举例。

⑥估计1平方米的地面可以站多少学生?(多媒体影像展示)(4)巩固。

判断大小,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还是1平方米?(5)表示物体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学生相互讨论后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课后作业】

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5~8题。教学板书:

第2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6~67页中的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合例题要求)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出示下图,并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吗?

(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教师肯定同学们爱动脑,积极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的做法。

(1)提问:要想知道操场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面积去测量)要想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 使学生感到:用单位面积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2)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单位面积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新课讲授】

1.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2.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①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按组分别发给每个同学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求学生先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并做好记录。

②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长方形的面积,并记录。

③出示教材第66页例4(1)学生摆小正方形的图,得出面积是15cm2。④思考讨论:

a.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长方形的长边摆,一排可以摆()个1平方厘米,摆一排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b.沿着长方形的宽边可以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排。

c.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活动反馈。

四个小组测量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总结: 每排摆的个数×排数=面积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课堂作业】 1.选择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面积是()A.32平方分米 B.32分米 C.24平方分米

(2)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10厘米,面积是()A.100厘米 B.40平方分米 C.100平方厘米(3)长方形长1米,宽3分米,面积是()A.30平方分米 B.3平方米 C.3平方分米 2.计算操场的面积。操场长50米,宽30米,面积是多少?

3.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

要求:计算数学书本封面的面积。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

师问:你首先做了什么?(要求长方形面积必须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数学书本长约()厘米,宽约()厘米,面积约是()平方厘米。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感受是什么?(发现的感受、失败的感受、成功的感受、探究的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

教学板书:

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7页例5,第68页练习十五第1~5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2.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 ; 正方形面积=。

2.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67页例5。

让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了什么条件,求什么?(给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也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1)学生尝试完成。(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本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3)教师板书:

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26×18=468(平方厘米)答:这本数学书封面面积应该是468平方厘米。老师提示学生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2.练习。

(1)摸摸课桌面的表面,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课堂作业】

1.完成第67页“做一做”,估计教室的面积。2.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3.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3题。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做什么?怎样求面积?(2)学生先测量,再计算交流。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利用公式长×宽求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2、3、5题。教学板书:

第4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应该是468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6~10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操作的实用性。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锻炼学生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练习课 【练习讲授】

1、出示教材第69页第6题。锻炼学生估算能力。(1)让学生读题。

(2)学生先估算,然后测量计算。(3)交流评价。

2.完成教材第69页第7题。出示第7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围栏,求围栏的长度。

①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②怎样求花坛的占地面积?围栏的长度指的是什么?怎么求呢? ③学生思考、讨论。④交流、汇报。

解析:花坛的占地面积就是指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可知,花坛的占地面积:50×25=1250(平方米);

围栏的长度指的是围栏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50+25)×2=150(米)。答:花坛的占地面积是1250平方米,围栏的长度是150米。

a)完成教材第69页第8题。出示第8题情景图。

李小林要从右边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只能是长方形的宽,最大为6厘米。(3)剩下部分是什么形状?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4)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实际操作,讨论、交流。

(5)通过剪下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0-6=4(厘米)宽还是6厘米,所以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可知,剩余的面积:4×6=24(平方厘米)。(6)引导归纳小结: 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大为长方形的最小边,剩余的部分依旧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它的面积=(长-宽)×宽。4.完成教材第69页第10题。(1)出示第10题情景图。

在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

(2)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3)学生按照图示剪下相应的长方形。

(4)思考讨论:正方形原来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现在又是多少?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5)引导分析:这个正方形原来的面积都是10×10=100(平方厘米),剪下一个长方形后面积就减少长方形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所以剩下部分的面积就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100-24=76(平方厘米)。正方形原来的周长是10×4=40(厘米)

按图示1剪下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后,它现在的周长与原来相同还是10厘米;图2增加了长方形的两条宽,也就是4×2=8(厘米),那么就是40+8=48(厘米);图3增加长方形的两条长,也就是6×2=12(厘米),即为40+12=52(厘米)。归纳小结:

比较三种不同剪法,发现问题: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相应的长或宽。教学板书: 图一:

剩下部分的面积:10×10-6×4=76(平方厘米)周长:10×4=40(厘米)图二:

剩下部分的面积:10×10-6×4=76(平方厘米)周长:10×4+4×2=48(厘米)图三:

剩下部分的面积:10×10-6×4=76(平方厘米)周长:10×4+6×2=52(厘米)【课堂作业】

有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长都是20厘米,宽都是10厘米。(1)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9题。教学反思:

第6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0~71页例

6、例

7、“做一做”及第73页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组准备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猜一猜: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我们认为是100„„)

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新课讲授】

1、引导探究,发现新知。教学教材第70页例6。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投影出示: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①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②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方法

(一):用摆的方法。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时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方法

(二):用直尺量后再求。我们用直尺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方法

(三):推导法。

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这种方法真妙!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知识迁移。

(1)启发: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出两个问题:

①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③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两个相邻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面积单位: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教学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情景图。

(1)下图是一块正方形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含多少平方分米?

(2)思考:这个面积是多少呢?(3)学生讨论、交流。

根据“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可知,这个标志牌的面积是:80×80=64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那么6400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是多少? 学生交流。

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课堂作业】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分米=()厘米 1米=()分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教材第71页“做一做”。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评价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

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4、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板书:

第6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教学反思:

第7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2页例

8、“做一做”及第73~75页练习十六第4~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填空。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平方米=()平方分米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情景引入】

小明家装修,要贴地面砖,你会根据这个情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72页例8。

1、出示例8情景图。

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客厅是一个长方形及长6米和宽3米,而地砖是一个正方形,边长是3分米。要求用多少块地砖?

3、分析与解答。(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方法一:

先求出客厅的面积,列式为:6×3=18(平方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再求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列式为:3×3=9(平方分米); 最后求出要用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

答:要用200块地砖。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地砖:

长6米=60分米,铺地砖块数:60÷3=20(块)宽3米=30分米,铺地砖块数:30÷3=10(块)

再求一共铺的地砖数:20×10=200(块)

答:要用200块地砖。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2)学生讨论、交流。(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9×200=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结果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小结:要求数量,可以用总面积除以每一块的面积。在计算时,注意要将单位统一。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73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六”第5~11题。

教学反思:

篇2: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几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搭配。

2.让学生在探索搭配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

了解搭配的意义,并根据连线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指导】

1.关注技能教学,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技能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有效学习和高效教学的需求,本节知识在教学中要涉及数字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比赛球队的搭配等,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富有现实性、开放性、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对学生的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等课标要求。

2.关注学习效率,让效能像习惯一样自然。

教学质量年的开展更关注课堂教学效率。本节知识除了要使用多媒体提高效率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设计新颖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感悟、探索,提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能。另外,对教材本身也有所拓展,为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3.关注教师本身,让文化像自然一样和谐。

本节课教学要追求文化的和谐、人性化的色彩,教师句里行间充满对学生的期待与鼓励,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4课时:

搭配(1)1课时 搭配(2)1课时 搭配(3)1课时 我们的校园 1课时

第1课时 搭配(1)

教学内容:

搭配(教材第101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

能够有顺序、全面的地思考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及符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导入。

(课件出示密码门)

师: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门口,发现门紧锁着,想要出门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四个数字0、7、8、9组成的一个两位数,猜一猜可能是哪个密码。

问:如果不告诉你正确的密码,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 师:要求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实际要知道什么?(用0、7、8、9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2.课堂实践,破解密码。

师:请大家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无序的组合:有的写的数重复了,有的少写了一些数)【新课讲授】

活动一 摆一摆、写一写——探索搭配 1.感知搭配。

师:你们做事情真是细心,你们是老师学习的好榜样。下面就来看看这几位同学写的数。(把写的有顺序的数放一起,把无序写的数放一起)师: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会不同呢?大家议一议。2.操作理解。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动手摆一摆,看看到底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给学生提供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生反馈(上台操作展示),学生在摆时引导学生一种一种的数出来。操作完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谁来评价一下他摆的怎么样?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摆的怎样?你觉得应该怎样摆能让人很清楚的数出有9种搭配方法?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哪种更好呢?好在哪?

最后引出:我们在搭配中要按顺序,搭配时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这样才能准确的找到全部的搭配结果。(这边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师:刚才第二位同学用数字卡片进行有序地搭配,让人很清楚的数出有9种搭配方法。咱们应该怎样进行有序搭配呢?

活动二 想一想、议一议——深化搭配 1.首位固定法。

观察有规律搭配的数,引导学生读懂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十位为7的有3个数,十位为8的有3个数,十位为9的有3个数。

师:为什么十位不能为0?

师:如果是组成三位数,我们应该先固定什么位? 2.连线法。

师:你还能用你自己的方法又快又准的找出全部的摆法吗?(生动手记录并汇报结果)

师:你是怎样做的?(学生展示)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谁的表示方法更好一些呢?好在哪?

师小结:只有做到了有序搭配,不重复和不遗漏,才能又快又准确的找出所有结果。

3.巩固练习。

出示例题:教材第101页“做一做”第1题。

师:前面咱们已经学会了进行有序的搭配,那现在你能用咱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道题吗?

活动三 总结

师:我们今天在进行服装搭配时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师:应该怎样搭配呢?

生:按一定顺序,不重复也不遗漏的进行搭配。

师:对,做到了有顺序,不重复也不遗漏,就能找到全部的搭配结果。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一起发现搭配的一些规律。但搭配中的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有更多的搭配规律我们没有发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动脑筋找到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规律。【课堂作业】

教材第101页“做一做”第2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教学板书:

第1课时 搭配(1)

3×3=9(种)1.首位固定法。2.连线法。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搭配(2)

教学内容:

搭配(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新课讲授】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相关习题。教学板书:

第2课时 搭配(2)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搭配(3)

教学内容:

搭配(教材第103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多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连线法对多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搭配。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下面是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A组的球队: 出示课件:

谈话:每两个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几场?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一个队和另一个队不讲究顺序进行搭配就是一种组合关系。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 【新课讲授】

(1)通过学生动手画,体会有序思想。

动手操作:让同学们拿出国旗学具,同桌两人相互摆一摆,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种?你是怎样摆的?

预设:生无顺序地摆和有顺序地摆。提出让摆得有顺序的学生到电脑上演示。学生出现两种摆法。

引出:不管是用什么进行组合,在搭配的时候都要进行有顺序的搭配。那有序的搭配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讨论。(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巩固加深:让学生把国旗学具再次有序的进行搭配。(2)由实物抽象为图形,并创新表示,体会符号思想。

谈话:如果老师用图形或符号来表示4支球队。怎样把这些图形进行有序的搭配?

A B C D 生有序回答图形搭配过程。

提问:怎样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些图形所有的搭配方法呢? 讨论:用标数字、作记号、连线的方法„„

再问: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的找到答案吗?指出:在连线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能遗漏。

学生汇报并演示连线过程,教师及时提出:用算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3+2+1=6)启发思考:除了用图形来表示实物,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简洁的表示实物? 引导归纳:用简单的图形、字母和数字来表示更简洁明了。(3)通过变化,体会搭配规律。

谈话:如果再增加一支球队,又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呢?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思考:自己不能和自己进行比赛,所以5支球队应该从4开始进行加起,那么物体的数量与一共搭配方法的种数有什么样的联系?

归纳:物体的数量减去1开始一直加到1等于一共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搭配的规律。

例1:下面6个人,每2个人要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

让学生独立连线解决,并说一说这么做的理由和方法是什么。例2:如果这6个人,每2个人要通一次电话,一共要打几次电话?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搭配,你找到搭配的规律了吗?同桌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奇妙的搭配?你能用搭配的知识出一道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出题)【课堂作业】

教材第103页“做一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相关习题。教学板书:

第3课时 搭配(3)

3+2+1=6(种)

1.连线法。

2.用简单的图形、字母和数字来表示事物。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绿茵茵的草坪多么可爱啊!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场所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 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生7:896×2=1792(元)1792元<3000元

方法二: 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8: 896×3=2688(元)2688元<3000元

方法三: 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9:东边铺白三叶:28×16×2=896(元)西边铺高羊茅:28×16×3=1344(元)896+1344=2240(元)2240元<3000元

方法四: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生10:28×16×2=896(元)28×16×4=1792(元)896+1792=2688(元)2688元<3000元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四种铺草皮的方法。我替校长感谢你们,学校建设的小小“管家”!

但是在这四种方法里,第一种方法铺草皮是最省钱的。

师:在你们这些小朋友的建议下,草坪终于铺好了。学校决定下周在草皮上举行三年级拔河比赛。快来一起看看吧!

(二)课件出示拔河比赛画面。

(1)明确活动任务。

活动目的:设计一份赛程安排。活动地点:东西两块草坪。活动时间:15:00——16:30 活动要求:每场比赛要用20分钟,准备10分钟。三年级有4个班级。采取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比赛。学生讨论交流。

如何设计赛程安排,涉及到时间、班级等等。学生汇报:

生11:我用复式统计表。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除了这个复式统计表以外,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课堂作业】 请统计出你们班参加学校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想对老师和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生12:生活处处皆数学。

生13:我将来要当一名管家,用最好的方案帮别人建设。

生14:这节课,我对长方形的面积和统计知识再次熟悉啦。„„„„ 【课后作业】

篇3: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篇4: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7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2、过程与方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常用面积单位模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1、面积的含义。

(1)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桌子有桌子表面,课本有课本的表面,我们的脸面有它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学生:用手摸脸、桌面、书面,感受物体的表面。教师: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个大?②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我们就说;练习本的面积比较小。

(2)出示图形:

教师:观察这3个图形,说说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教师: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3)概括面积含义。

教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话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示,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最后归纳面积概念。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出示一组图形(教材71页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2)教师: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们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叠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用其它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方格纸量)小组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第2个面积大,因为它含有15个小方格。而第1个只含有14个小方格。

老师:如果我们不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行不行?如果用统一大小的小圆片行不行?

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得出不行?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3)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 第一: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个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不方便。最好用大一点的面积)。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教师:比平方厘米打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示意图,怎样要求学生做到:

第一,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 学生:不妨边。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③平方米的认识。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教师:什么样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刚好是1平方米? 教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学生说面积单位时请全班学生打手势来表示大小。

四、巩固加深

课本第7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篇5: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教学内容(p71——74)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

(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

二、探究新知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 面积单位)(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

A

B

五、家庭作业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答案:A 1.8平方厘米 2.略

B 1.第一个面积最小,第二个面积最大。

篇6: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混合运算整理和复习

教师:王秀梅

2014/4/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解答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中间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

练习法,比较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14+21)÷7=

7×(36-30)=

48-18+32=

30÷6+29= 师: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18+27÷9

4×8-3(18+27)÷9

4×(8-3)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学校有67个足球,三年级拿了13个足球,剩下的足球平均分给二年级4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问题: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④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⑤解答正确吗?

2.有18个苹果,又买来6个,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个盘放几个?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讲清楚怎么想的,如何列算式。3.有3群羊,一群5只,又来了两只,一共有多少只羊? 课件出示羊群动画,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列算式。

4.一瓶雪碧4元钱,8瓶可口可乐24元钱,一瓶雪碧比一瓶可口可乐贵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复习了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大家在运算中要牢记:同级运算按顺序先左后右计算,混合运算要先做乘除,后做加减法,有括号先做括号里边的。

四、课堂作业

篇7: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

一、我会填。(第1、2题每空1分;第3至6题每空2分;第7题7分,共27分)

1、地图通常是按照上()、下()、左()、右()的方向绘制的。

2、早晨,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3.把钟表平放在桌面上,用数字12 正对着北方。正对着南方的是数字();数字3 正对着()方。

4.小铃面向西站立,向右转动两周半,面向();向左转动l周半,面向()。

5、小明站在阳台上面向东方,她向左转,面向()方。

6、操场在教学楼的南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7、选择“东、南、西、北”填空。

(1)早晨上学,芳芳出家门,太阳在背后,家的大门对着()面;(2)芳芳坐公交车上学,她看到太阳在她的右边,公共汽车开向()方向;

(3)到了十字路口,公共汽车右转弯,公共汽车开向()方向;(4)转弯后,芳芳看到路的左边是医院的大门,医院对着()方向;(5)医院的对面是公园大门,公园对着()方向。

二、选择题(共5分)。

1.太阳()是东升西落。A.一定 B.不一定 C.不会 2.与北极星相对的方向是()。A.东

B.南

C.西 3.小明座位的西南方向是张强的座位,那么小明在张强的()方向。A.东南

B.西北

C.东北

4.三(1)班教室的黑板在教室的西面,那么老师讲课时面向()面。A.东

B.南

C.西

D.北

5.张丽面向南站立,当她向后转之后,她的左面是(),右面是()。A.东

B.西

C.北

二、问题解决。(毎空2分,共68分)

1、三个小朋友都从家出发去看电影,请你根据下图填一填。

(1)奇奇向()走()米到电影院。

(2)格格向()走()米,再向()走()米到电影院。(3)皮皮向()走()米,再向()走()米到电影院。

2、(1)20路汽车从火车站到体育馆的行驶路线是:先向()行驶()站到新新小区,再向()行驶()站到菜场,再向()行驶()站到体育馆。

(2)从机场到南园的行驶路线是:向()行驶()站到百货商店,再向()行驶()站到菜场,再向()行驶()站到南园。

3、在()里填上“东”、“南”、“西”“北”。

(1)小松鼠住在小兔的()面,小猫住在小兔的()面。(2)小熊住在小兔的()面,小兔住在小熊的()面。

4、蜗牛和蚂蚁要去甲壳虫家。(1)蜗牛先向()走()米,再向()走()米,就到达甲壳虫家。(2)蚂蚁先向()走()米,再向()走()米,就到达甲壳虫家。

四、拓展题:

1、小明面向东向前走5步,左转向前走4步,再左转向前走5步,现在小明面向()方向。

2、请写出玲玲上学和放学的路线

上学:

篇8:201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课题一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师准备: 教学彩图。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出示彩图)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25分钟)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把学生带到操场)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0分钟)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五、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回家三人以上同学互相指方向辨认。板书设计:

一、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课题二

绘制平面图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师准备:挂图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课题三

看简单的路线图

(一)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5 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教师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

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课题四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

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反思:

课题五

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5、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教师准备:挂图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课题一

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师准备:挂图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2题。教学反思:

课题二

除法的估算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师准备:挂图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教学反思:

课题三

口算练习课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练习三第5至8题。教学目标:

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练习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7题。教学反思:

课题四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1、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四第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师准备:挂图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

280÷7 300÷

5540÷9

24÷

284÷93÷

3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25 ÷

563 ÷ 7

÷ 9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

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

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教学反思:

课题五

笔算除法练习课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3).全班订正。(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课题六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小学生估算的意思,通过估一估,来确定商的最高位是几。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挂图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8÷6

24÷4 360÷6 35÷7 12÷6 360÷3 72÷8

90÷9 810÷9

2、计算:

81÷9

÷

439 ÷ 3

÷6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54÷6你是怎样算的?

二、合作体验,获取新知

1.谈话: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挂图,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列式:238÷6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能估算一下大约要插多少页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如果列竖式计算该怎样算呢?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

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23个十除以6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呢?23除以6为什么商是3而不是4?

提问: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23减18等于5,这个5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与5个十合并起来是58。58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9?

3.教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些相片大约要插40页,而现在通过计算得出39页余4张,这4张也要用一页,所以,插这些相片要39加1等于40页。

列式:238÷6=39(页)„„4(张)答:这些相片需要插40页。

教师:本题的解答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5.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片吗?2本呢?)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评判。板:6×24=144(张)

因为44张<238张,所以一本相册不够插,板:6×24×2=288(张)

因为288张 > 238张,所以2本相册够插。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把估算的数写下来,然后再进行计算。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写横式得数时别忘了写余数。2.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先判断是几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红色,如果商是三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黄色,并说出片断的根据。

3.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4.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3题。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问题,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课题七

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第4~8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4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看谁算的又对又快)。2.指名选择其中的题说说口算方法。

3.练习口算(口算卡片)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2、练习五第6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五第7题:(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4、练习五第8题(1).说说题目意思。(2).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300÷2=

560÷8=

7200÷9=

3200÷4=

210÷7=

96÷3=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进行计算。7650÷6=

2874÷3= 教学反思:

课题八

除法的验算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用一位数除的笔算除法,并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除法验算,初步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师准备:挂图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2÷6

36÷9

567÷7

64÷8

6×7

4×9

7×8

8×8 2、18÷6

27÷9

8×8 想:()×6=18

()×9=27

()×7=63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246÷246 ÷ 2

488÷ 4

488÷8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教师:我们已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我们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就需要我们为除法计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给于及时纠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题4。

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例题4及挂图。

(1)蓝笔记本每本5元,小明有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学生列式:100÷5=20(本)

提问:请说出除数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现什么? 发现:商 × 除数 = 被除数。

教师:如果我们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大家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

来验算。

(2)红色笔记本每本7元。小明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100÷7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100÷7=14(本)„„2(元)提问100、7、14、2各表示什么?

教师: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14本需要98元,那小明付了多少钱?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要求他们要验算,讲评时要求他们说出验算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2题。教学反思:

课题九

除法验算练习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3~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计算除法和用乘法验算除法。2.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

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0÷6

560÷8

320÷4

810÷9

210÷3

280÷7

500÷7 学生口算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26页练习六第3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独立完成。(2).说说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指导练习:

1、第26页练习六第4题:(1).学生读题审题。(2).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3).汇报解题方法。

2、第26页练习六第5题:(1).出示挂图。(2).笔算比赛。(3).讲评。

3、第26页练习六第6题:(1).出示图表,学生读题审题。(2).分小组进行估算和计算。(3).集体讲评。

4、第26页练习六第7题:(1).学生读题审题。(2).讨论解题方法。(3).讲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十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一)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例5、6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教师准备:挂图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2=

3×0=

0×9=

8×0=

0+25=

29+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92÷

2358÷6

2147÷7

605÷

53、出示:14、104、140。

提问:0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教师:四个西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那还剩多少个西瓜?平均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什么都没有怎样表示?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0÷3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0÷3=0(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3相乘得0?

因为0×3=0,所以0÷3=0。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0÷2

0÷4

0÷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出示例题6(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09÷3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3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他起占位作用。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学生独立列式:420÷3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提问:商的个位上是0不写行吗?为什么?

小结: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后面数位上

还有0,可以不要再除下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 比较: 402÷2 和

750 ÷4有什么相同点?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2、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3、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3题。请学生找出每一组题的错误,并说说怎么订正。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七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课题十一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二)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3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师准备:挂图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292÷

2358÷6

407÷9

420÷2

2、()里最大能填几?

()×8<67

7×()<58

()×5<48 70>9×()

()×9<73

50>8×()

3、列竖式计算。

320÷8

408÷4

960÷6

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列式:532÷4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的下面。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个位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④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3、出示例题7的第⑵小题,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②讨论:十位上商是4表示什么?这时被除数的十位已除尽,个位上的2除以6够商1吗?怎么办?在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3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32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0?

2、教科书第33页第2题。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四、课堂小结: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33页第1题。教学反思:

课题十二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例练习八第3~7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000÷6

3200÷8

545÷9

301÷3

354÷7

280÷4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游戏:谁的火车跑得快(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5题):(1).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评价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①.读题、找条件、问题。②.列式。

③.估算:你是怎样想的? ④.笔算:你是怎样算的?。

2、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3、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8题。①.看懂题意。②.进行计算。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

三、数学游戏:教材第32页“数学游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6、7题。教学反思:

496÷7

课题十三

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矣旧小学

马自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35~37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九第1~6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回顾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特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工合作,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

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可以用文字、表格或图框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

例题之间有哪些练习?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的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大家对展示的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竖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教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那些成功的体会可以向同伴介绍的?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1、出示讲课书第35页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讲评。

2、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提问:“大约”表示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全班讲评。

4、提问:

(1)这3道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1、2、3、4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口算除法 :估算除法

除法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笔算除法

除法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除式中的0 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上一篇:2024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下一篇:印度泰戈尔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