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

2024-09-07

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精选4篇)

篇1: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

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1、西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1.1 自然条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西吉县土质条件的优势:土壤类型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结构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0.4-3.33%,平均含量为l%,速效氮30-50mg/1000g,速效磷5~10mg/1000g,速效钾130-180mg/1000g,pH值6.1-7.0之间,土壤条件非常适应马铃薯生长发育。其次,气候条件的优势:西吉县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均气温5℃至7℃,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468毫米,其中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降水分布冬、春季少,夏、秋季多的特点。年日照时数2500小时,总幅射126千卡/cm2。海拔高、气候冷凉、风速大、蚜虫少;雨热同季、降雨适中、真细菌发病轻,因此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是自然形成的传统种薯基地和商品薯生产集散地。西吉县社会经济条件也有一定优势:固原市境内有纵贯南北的宝中铁路,101、109和211等多条国道、省道纵横全市五县一区,尤其是西吉县,位于陕、甘、宁交界的三角地带,距西安、兰州、银川均为等距离300公里,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运输方便,商品薯及马铃薯加工产品当日便可直运西部的三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马铃薯主产区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及甘肃、青海相比,西吉县具有靠近长江和南方市场、运输距离短等优势。

1.2 马铃薯的种植规模有优势。西吉县由“八五”期间的15.45万亩上升到“九五”末的50万亩。进入“十五”时期,全县马铃薯种植稳定在55万亩左右,占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总产70多万吨,成为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第一大县。2006年,全县种植马铃薯113.4万亩,占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8%以上,总产在179万吨以上,种植规模是“八五”未的7.34倍,增长634%,是“九五”末的2.27倍,增长127%。据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全国马铃薯专家屈冬玉同志讲,以县域为单位,西吉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县。2004年西吉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确立了马铃薯种植大县的品牌地位。

1.3 马铃薯的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马铃薯生产上,全县以良种良法配套为途径,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把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栽培技术相结合,通过深入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逐步形成了马铃薯综合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中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因地制宜选用优质专用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引进选育了宁薯9号、内薯7号、陇薯3号等高淀粉品种;实行合理轮作,推广地膜覆盖、宽窄行平种垄植、坑种等新法种植方式;实行脱毒化种植,建立以芽栽、小整薯播种为途径的留种和保种制度;发展薯豆套种、玉薯间作等立体复合种植;推广以“增施有机肥,巧施氮肥,多施磷肥,补施钾肥”为原则的优化配方施肥;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等。2005年,综合增产增效技术推广面积达50多万亩,保证了当年马铃薯在出现严重秋旱的情况下,平均鲜薯单产仍达到 1

1500公斤以上。

1.4 马铃薯种薯脱毒繁育基地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成立马铃薯科研机构,新建马铃薯脱毒中心,十五”期间,累计生产原原种2230万粒,建立原种繁育田1800多亩,一级种生产基地5万多亩,累计推广脱毒薯120多万亩。初步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繁育与推广体系,即由县脱毒中心生产原原种,火石寨、白城等高海拔、冷凉阴湿、病毒传播少、天然隔离条件好的地区繁殖原种及一级种,在全县推广应用脱毒薯。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种薯“1+1”脱毒繁育与推广模式,达到就地繁殖,就地贮藏,就地应用,组织串换。不到5年时间,使优质脱毒专用薯的推广面积达到50多万亩。

1.5 龙头企业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目前,西吉县马铃薯加工业已形成大、中、小多元加工结构。其中宁夏佳立淀粉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县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具备年生产马铃薯精淀粉6万吨、全粉0.5万吨、预糊化淀粉3万吨,加工转化马铃薯40万吨的生产能力。生产的“银鸥”牌淀粉产品已成为中国马铃薯淀粉第一品牌,除畅销全国各地外,还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出口。除大型加工企业外,全县已建成民营、个体私营淀粉生产企业100多家,“三粉”加工重点户1800多家。年设计淀粉生产能力约10万吨、粗淀粉约4万吨、全粉约0.5万吨、“三粉”约3.5万吨以上。

1.6 马铃薯的市场销售体系不断完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马铃薯的销售市场从无形到有形,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规模的县城、新营和将台马铃薯销售市场,内联全县1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的销售服务点,外联广州、内蒙、河南、重庆、浙江等10多个省、市的客商和销售市场,已形成了内联外引的马铃薯销售市场服务体系。同时,因受气候特点和土壤土质条件的综合影响因素,我县生产出的“青薯168”菜用型马铃薯,因其芽眼小、淀粉含量低,菜用脆而不糊,很受外地客商的青睐,据调查,从我县统一包装后运往广州等地的马铃薯,每吨要比其他地方的马铃薯多卖100多元,这充分说明,我县马铃薯的品牌地位已确立,效应明显。

1.7 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使马铃薯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大提高。已发展起来的马铃薯信息中心、马铃薯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种薯经营公司、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和马铃薯加工销售协会等市场体系和流通中介服务组织,产前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种植、施肥和田间管理等各项技术服务;产后为农民提供销售信息和销售市场,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西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劣势

2.1 马铃薯的种植结构单一,品种更新任务艰巨。西吉县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宁薯4号、宁薯8号、青薯“168”等。近年来引进选育了一些高淀粉品种如宁薯9号、内薯7号、陇薯3号、青薯2号等,但种植面积较小。同时,由于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轮作周期缩短,导致病虫害蔓延危害,造成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种植效益和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落后。马铃薯是鲜活易烂产品,目前大多数农户仍沿用传统土窖贮藏,贮藏分散、规模小、烂窖损失大、转运成本高,很难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农民种植的马铃薯集中在收获期抛售,导致企业生产期短,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一定损失,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西吉县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中取得了成效,但种植生产—加工转化--市场销售,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开发链条。常因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服务而导致脱节,还没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有时出现了价格低、农民收益少等问题,影响着该产业的进一步提升。

2.4 产品精深加工滞后,深加工还需提质扩量。目前国内马铃薯加工产品的类型主要有马铃薯食品、马铃薯粉条粉丝、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全粉四大类。西吉县马铃薯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淀粉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其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规模效益、产品档次与马铃薯产业发展要求相差较大,产品的精深加工滞后,产品附加值低。

2.5 企业与科研机构、基地、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马铃薯产业开发从生产到经营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户是企业的“第一车间”,但长期以来,农户缺乏企业和市场的引导,信息不灵,加之农民受传统经营的影响,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一家一户的多品种分散种植难以与企业及市场需求相协调。对策建议

3.1 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定位,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区、市党委、政府关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基地建设与流通、加工相结合,以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为重点,粗加工与精细加工相结合,整合联强个体私营和民营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合理规划发展重点区域,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产业链。根据全县各乡(镇)不同的气温、土壤、降雨、海拔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制定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区域规划,围绕全县整体发展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以市场为导向,本着结构调优、品质调高、机制调活的原则,有重点、有步骤地调整优化马铃薯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加快优质马铃薯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马铃薯产业带动下的其他二、三产业,提高马铃薯产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在现有种植基地规模、加工规模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和完善原原种、原种繁育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着力研究开发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加工、销售体系,做好治污环保措施,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3.2 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围绕马铃薯主导产业,形成一批上下关联度高、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把龙头企业做多、做大、做强。其主要途径,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做多龙头企业。瞄准国内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形成“大树成林”的集群效应。二是通过企业联合做大龙头企业。对全县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品牌整合,努力建设同行业内加工龙头“航空母舰”,减

少“内耗’,实现多赢。按照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加工能力的不同,围绕业内骨干龙头企业,搞好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上下衔接和产品粗、精、深加工梯度对接,延升产业链条,提高对产品的加工利用率,形成系列产品。

3.3 推进基地建设规模化。根据西吉县的土地资源特点,可分区域建立3个50万亩共计150万亩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川道区为重点建立50万亩淀粉加工型生产基地;以西部黄土丘陵区为重点,建立50万亩外销型鲜薯生产基地;以东部土石山区为重点,建立50万亩优质脱毒薯繁育生产基地。在具体措施上,一是通过树立品牌理念,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效应赢得市场,让基地规模在市场的拉动下做大。二是严格产品标准。把“标准化生产”作为重要内容,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定体系为主要任务,以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建设目标,按照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来组织基地生产,做到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要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和农业投入品安全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机制。进一步引导农民、企业转变观念,逐步将基地建设机制从政府行为为主变成企业行为和市场调节为主,推行订单种植,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由龙头企业和市场促进基地建设规模化。

3.4 完善机制,加强对马铃薯产业的组织领导

加强对马铃薯产业的组织领导,在全县形成大家集中力量抓规模,上水平的工作氛围。县委、政府要成立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制定一套工作机制,集中精力抓好对马铃薯产业的领导、指导、协调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单位)也要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经常研究制定具体的规划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县委政研室、农牧局、发展和改革局、县佳立淀粉有限公司等部门(企业),要认真调研,配套制定中小企业产业发展、马铃薯产品促销、科技服务、马铃薯小型企业信贷担保、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具体激励政策、引进人才激励政策等实施意见和办法。要将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各项目标任务、工作进展情况列入目标责任考核,严格责任制,严格考核制,切实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XXX(1976-),男,宁夏党校2005级在职经济管理研究生班学员,从事马铃薯产业、经济、党建工作)

篇2: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分析总结了宁夏西吉县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界定有效的.林草地产权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建设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的对策,以形成内生机制促使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研究结果对宁南山区及其它生态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马彩虹 赵先贵 郝高建 MA Cai-hong ZHAO Xian-gui HAO Gao-jian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9(4)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生态建设   生态模式   特色产业  

篇3: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

1 发展现状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 县域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175万亩。主要地貌类型有河谷川道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三种, 年日照时数2322小时, 年均气温5.3℃, 无霜期130天左右, 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辖3镇16乡306个行政村, 4个居委会;总人口4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4.2万人, 回族26.3万人, 分别占92.1%和54.8%, 是宁夏农业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近年来, 西吉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 把发展草畜产业提到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位置, 以发展草畜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稳粮、扩经、增草、兴牧”的总体思路, 树立“立草为业, 以草促牧, 以牧带草, 草畜结合”的观念, 以市场为导向, 坚持政府投资、信贷扶持、项目带动、科技推动, 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不断扩大总量、提高质量, 把草畜产业建成我县最具潜力和后发优势的支柱产业。2007年底, 全县多年生人工牧草 (紫花苜蓿) 留床面积80万亩, 大牲畜存栏12.22万头, 出栏5.56万头, 其中牛存栏10.98万头, 出栏4.75万头;羊存栏14.2万只, 出栏12.2万只;猪存栏5.63万头, 出栏5.88万头;家禽存栏20.9万只, 出栏29.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44万吨, 实现牧业总产值2.65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5.7亿元的46.5%, 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31.7元, 占全年人均纯收入2215.4元的10.5%。初步培育形成了以什字、兴隆、马莲为核心, 辐射葫芦河川道区的肉牛生产基地;以东部土石山区的沙沟、白崖为核心, 辐射西部黄土丘陵区的肉羊生产基地;同时, 在县城金豆工业园区和兴隆镇单家集民族工业园区建立了两个高标准的养殖业示范园区, 并培育发展了兴隆镇、单家集、县城三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兴隆王河、单家集、代段, 什字马沟, 玉桥下范, 将台火集村等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种草养畜示范村、示范户。全县养殖业基本形成了种草、良繁、育肥、屠宰、销售一条龙发展的雏形。

2 发展趋势和有利条件

一是有正确的草畜产业发展方针。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高度重视草畜产业发展。中央明确提出, 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要大力发展草畜产业。自治区财政厅、农牧厅、发改委、扶贫办、科技厅、林业局六厅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过去自治区实施的“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十万贫困户养殖工程、中部干旱带草畜产业工程、宁南山区生态养牛工程、小额信贷担保项目”等工程项目整合为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建设工程。《意见》和“工程”的实施, 对进一步加快我县草畜产业发展步伐, 合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 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整合及使用效益, 促进我县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西吉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是有适宜发展草畜产业的自然资源条件。西吉县饲草料资源比较丰富, 品种多样。山坡地多, 机修农田地埂坡面大, 水、光、热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牧草。加之地膜玉米、麦玉套种, 不仅可为发展草畜产业提供精饲料, 还可供给大量的饲用秸秆, 物质基础比较雄厚。

三是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与全国和全区人均肉、蛋、奶等畜产品占有量相比, 差距较大, 即使畜产品产量翻两番, 仍达不到全区的平均水平。随着西吉县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将会成倍增加, 因此, 内销潜力很大。另外, 西吉县工业不发达, 环境污染少, 加之是回民聚居区, 有民族特色, 单家集牛羊屠宰、贩运的基础和兰宜、中静公路过境的运输条件, 畜产品外销也具有一定竞争力。

四是农民认识提高, 发展草畜产业步伐加快。西吉县农民尤其是回族农民素有养牛、养羊的传统和经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广大农民投资兴办养殖场, 发展规模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追求数量发展的同时, 注重质量和商品率的提高。近年, 通过园区和示范点建设, 形成了一户带多户, 多户带一村, 一村带多村, 多村成基地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格局。

3 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草畜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与发达地域相比, 差距仍然很大, 草畜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 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

一是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商品化程度低, 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生产总量不足, 整体规模偏小,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服务手段比较落后, 加之资金投入不足, 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设施陈旧, 设备老化, 技术服务功能单一, 难以满足草畜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缺乏带动草畜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畜产品加工业在该县仍属薄弱环节, 专业市场尚未形成, 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慢, 畜产品仍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缺乏竞争力。

四是科技含量偏低, 农民科学养畜水平不高, 良种与良法不能配套运用, 优良品种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草畜产业整体效益不高。

五是缺乏资金, 启动困难。广大养殖户虽有很高的养畜积极性, 但由于缺乏资金, 无力在规模养殖上进行更多地有效投资, 饲养量少, 规模养殖大户不多, 科技含量低, 秸秆处理、暖棚养殖、快速育肥等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普及, 牧草转化增值率低, 因此资金已成为该县草畜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4 近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近期目标:到2010年, 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100万亩, 一年生禾草种植40万亩;牛存栏12万头, 出栏12万头, 羊存栏25万只, 出栏32万只, 猪存栏7万头, 出栏9万头, 禽存栏65万只, 出栏7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5万吨, 畜牧业产值达到4.35亿, 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500元, 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主要任务:一是良种体系建设。建设设施齐全的畜禽改良服务体系, 尽快形成多元化的牛、羊、猪、禽改良和供种网络;建设完善黄牛冻精冷配改良点30处, 到201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85%。二是商品基地建设。到2010年, 肉牛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养殖户6万户, 饲养量18万头, 占全县总饲养量的83%;肉羊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养殖户4万户, 饲养量35万只, 占全县总饲养量的72%;生猪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养殖户2万户, 饲养量6.5万头, 占全县总饲养量的50%。三是饲草料供应体系建设。建设草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合理布局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及配合饲料营销网点, 到2010年, 建饲草料加工点2000处, 年加工饲草料1.8亿千克, 配合饲料入户率达到50%;年“三贮一化”作物秸秆6000万千克, 占作物秸秆总产量的35%;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达到100万亩, 一年生牧草种植40万亩, 年加工销售苜蓿草产品1万吨。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 暖棚圈舍达到2.5万栋120万平方米;青贮、氨化池达到2万个24万立方米;县城建集中屠宰点1处。五是技术培训。累计培训专业技术骨干200人, 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0万人 (次) 。

5 发展对策及措施

5.1 种植多元化饲草, 奠定物质基础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避灾农业, 养殖户可根据养殖数量多少, 为养而种, 以畜定草。在种植种类上, 可结合各自实际, 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等多年生豆科牧草, 种植甜高粱、大燕麦等一年生禾草, 养牛大户尤其要注意地膜饲用玉米种植, 并有效利用其他农作物秸秆和田间、地埂及林间草, 确保饲草种植多元化、饲草供给多样化。

5.2 加大饲草调制, 提高转化利用率

在全县养牛示范村, 重点养牛户主推行三项饲草调制技术。一是推广青贮技术, 养牛10头以上的大户, 户均要种植地膜饲用玉米3亩。修建永久性青贮池30立方米以上, 一次性青贮, 常年饲喂。二是推广黄贮技术, 养牛5头以上的农户, 种植地膜玉米3亩, 修建适度规模的黄贮池, 在玉米收获后一次性黄贮, 常年搭配饲喂。三是推广氨化技术, 养牛数量少的农户, 可根据秸秆产量, 修建氨化池或购置氨化 (酶贮) 袋, 每季度氨化一次, 分四次将小麦秸秆全部氨化 (酶贮) 处理后搭配其他饲草饲喂。同时, 养牛户根据各自实际, 三项技术可相互调剂使用。

5.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

在确定的肉牛养殖示范村, 政府补贴每村建一处黄牛冷配改良点, 每户建一座标准化暖棚牛舍, 每户投放一台小型铡草机, 每户建一座青贮氨化双联池, 每户补贴补栏一头基础母牛, 以此改善养牛基础设施, 调动农户发展养牛的积极性。在科学饲养管理方面, 一是根据不同的农户生产、生活及经济条件, 建立不同的养殖模式;二是根据牛的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生理需求、生产性能、饲草料资源, 制定适合当地肉牛养殖的饲料配方, 分群饲养;三是通过饲料报酬和肉质分析, 确定肉牛改良方向;四是实验研究当地肉牛最佳生产性能, 制定肉牛屠宰标准;五是进行无公害质量安全标准的肉牛系列产品开发, 制定微量元素添加剂和兽药残留控制标准。

5.4 积极推广冷配技术,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西吉县东西部山区黄牛品种改良进度迟缓, 所养本地黄牛个体小、产肉量低、饲料报酬不高, 急需换代改良。今后在品种改良上要以直把式输精技术为基础, 推广同期发情、引导发情、妊娠诊断及性别控制技术, 以利木赞、安格斯等肉牛冻精为父本, 逐年提高适龄母牛冻精受配率, 年均完成3万头冷配改良任务, 逐步选育出适宜西吉县农户饲养、育肥的肉牛品种。

5.5 加大防检疫力度, 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动物疫病防控事关草畜产业发展的成败, 事关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 绝不能放松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疫情监测, 要坚持“一手抓发展, 一手抓保护”, 全力做好重大及重点动物疫病预防免疫和疫情监测, 确保其健康发展。

5.6 调整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目标

全县上下要形成稳定发展羊、猪、禽, 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的共识。在具体中, 要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彻底打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 牢固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政府要把发展商品牛生产当作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点门路来发展, 畜牧技术部门要为肉牛养殖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服务。同时, 要结合县情、乡情、村情和农户经济状况, 走家家种草、户户养牛, 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

5.7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工作措施

篇4:宁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

摘要:西吉芹菜产业通过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冷凉和绿色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培育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伴随着产业的发展,西吉县芹菜产业遭遇了瓶颈。针对近年来西吉县芹菜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种植、质量监管、市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芹菜 产业发展 问题对策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地处六盘山西麓,是六盘山特困区的核心地带,也是国家和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战场。近年来,西吉县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芹菜为主的冷凉蔬菜产业。经多年培育和发展,芹菜产业已成为促进西吉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1]

一、西吉县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稳步扩大,产业覆盖面不断拓宽

近年来,西吉芹菜由过去的自给自足零星种植,逐渐发展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化生产模式,形成了葫芦河川道区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产业覆盖西吉县兴平乡、火石寨乡、新营乡、吉强镇等6乡2镇,涉及行政村86个,农户1.6万户。[2]芹菜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5.2万亩发展到2013年8.2万亩,2014年芹菜播种面积已达9万亩,占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的75%。

(二)经济效益显著,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西吉县芹菜亩均产量为5000kg左右,每亩收益在1万—1.6万元之间,远高于其他传统经济作物。2013年全县实现芹菜总产值10亿元,农民人均种植芹菜纯收入达1300元,比2012年增加560元,增长75.6%。芹菜产业收入已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三)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增强

西吉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西吉芹菜优越的品质,西吉县先后荣获“中国西芹(产业)之乡”、“中国西芹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荣誉,2012年“西吉芹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产品实现了95%的外销。[3]

(四)产业服务链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初具规模

西吉县先后扶持西吉蔬菜批发市场、华林公司、绿源公司、吉农公司等16家公司及个体户建立了冷藏保鲜库和制冰车间,日产冰量1000吨以上;成立了175家芹菜代办点及蔬菜合作社,开拓了21个省市43个芹菜外销市场。建立了“中国西吉芹菜产业网”,结合芹菜生产重点乡镇、村及合作社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芹菜种、产、销的技术和信息服务,[4]促进了生产、流通、销售互动和资源合理配置。

(五)科技支撑效果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西吉县芹菜产业初步形成了县有服务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农民技术员,组有科技示范户的四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县专职从事芹菜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有70多名,技术力量雄厚;建成了吉强万崖、南川,将台明荣,兴隆罗庄4个万亩芹菜优质高效节水示范基地,主推覆膜穴播压沙种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复种绿肥等技术。[5]其中,“西吉县芹菜覆膜穴播压沙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获2013年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先后引进芹菜新品种20多个,通过试验示范确立了以法国皇后、加州王、文图拉、圣地亚哥等为主栽品种,以西雅图、皇冠芹菜、尤文图斯等为搭配品种的栽培体系;西吉县蔬菜工作站在核心示范园区创建农民田间学校,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二、西吉县芹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发展资源瓶颈突出

芹菜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河套地区和水库周边的补灌地,西吉县补灌地总面积约为20万亩,而2014年西吉县蔬菜种植达到了12万亩,占补灌地总面积的60%,土地限制将是芹菜面积扩大的主要影响因子。[6]其次,每亩芹菜全生育期大约需要40—50m3水,装车芹菜每吨需0.6吨冰块,净菜装车需要清水冲洗,这对于水资源短缺的西吉县是一个不小的挑战。[7]

(二)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偏低

西吉县目前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芹菜的大户有5家,种植面积共计不到700亩,占全县芹菜总值面积的7.7%。芹菜种植合作社由于组织管理程度有限,社员基本上各自为阵,组织化程度有限。因此,西吉县芹菜产业仍是以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产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大路菜、低档菜面积较大,制约了专业化及产业化发展。

(三)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菜农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优势,缺乏主导市场的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蔬菜销售主要以外地客商收购为主,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经销合作组织,部分中介组织及代办点压级压价、短斤少两、以次充好、货运司机运输途中抬高运费等坑农欺商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产业有序发展。加之规范的蔬菜运销冷链体系尚未形成,造成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8]组织相关团队,结合芹菜产业现状和西吉县实际,找准芹菜产业的战略定位,做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避免产业盲目扩张、无序发展。[9]二是统筹蔬菜种植区域布局、种植结构、种植面积等,尽量避免芹菜多年复种、同时成熟、同时上市等情况的发生。

(二)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是针对西吉县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完善芹菜种植基地路、电、井、渠等基础设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水库和机井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补灌地面积,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规模化发展需要。二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推动芹菜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联盟以及生产大户等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推动芹菜生产方式从分散到合作经营转变。

(三)强化产业科技支撑

科技是支撑芹菜产业发展的原生动力。一是主动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对芹菜种苗培育、病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进行攻关,攻破芹菜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针对重点、难点、关键性技术难题,通过信息平台向全社会招标,吸引精英团队解决。二是以打造“西吉西芹”品牌为重点,制定和完善芹菜种植技术规程和等级分类地方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三是建立西吉蔬菜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检测、鉴定等技术服务。

(四)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成立以西吉县农牧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整治芹菜市场秩序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对芹菜销售市场秩序进行整顿,对少数强买强卖、压级压价的商贩予以取缔,对有资质的代办点颁发牌证,保障芹菜销售绿色通道畅通,保护菜农、客商和中介组织的合法权益,实现优质优价,避免菜贱伤农。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芹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歌.基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河南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2(12):99—103

[2]李冬等.宁夏南部山区芹菜合理复种试验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3(10):1—2

[3]赵祥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1(1):215—216

[4]宁夏农业信息供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安徽农业科学,2014(1):278—281,283

[5] 宁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贵州农业科学,2014(2):239—242

[6] 施桂仙等.昆明秋芹菜大棚栽培管理技术[M].上海农业科技,2012(4):15—16

[7]张艳红等.芹菜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12(11):25—27

[8]姚彤.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4(22):212—215

[9] 葛干忠.中国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A].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1):128—131

〔本文系2013年宁夏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支撑宁夏六盘山特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ZYZ305)研究结果〕

上一篇:家居装修工程监理合同下一篇:送给好朋友的毕业留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