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组规

2024-06-08

小组合作学习组规(精选10篇)

篇1:小组合作学习组规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

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

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2:小组合作学习组规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能力、研究性学习

[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和听课交流过程中对这种学习方式总感觉到一些问题,引起我的很多思考。为此,本人在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同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作了简单总结,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最为凸显的则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强调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尊重、沟通、信任,互相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小组分工合作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小组的成绩就无法得到保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成了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集体的成就感则成了其学习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但本人在实际教学运用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

1.学生对教师分配的任务,不能及时的合理分配和领悟,对所要完成的共同目标不明确,造成小组合作过程中分工混乱,有些学生因无头绪而不能快速 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去加以解决,导致合作学习的成效不高。

2.小组内一些成员由于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依赖性甚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自觉地结合书本,深入思考,一味地坐享其成,或人云亦云,盲目随从,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3.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个人主义”,有时会拒绝或排斥学习较薄弱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前者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一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份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后者则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老师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讨论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计划时间成正比。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做得不是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学生准备不足,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它内容。

5.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的成就,每个学生对集体的成就都负有重要责任。但在评价时,有些老师只看小组成绩而忽略个人成绩,容易造成“搭便车”现象,也就是有可能一个合作小组中,有些成员做出的贡献很少,但是却能享受同样奖励待遇,造成某些学生的惰性滋长,坐享其成。

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呢?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有疑问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4.要培养乐于陈诉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的习惯。5.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习惯。

(二)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1.创情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四年级的第一课时,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的作品:漂亮的电脑画图、十分精致的powerpoint作品、有趣的动画,并告诉他们这是学了电脑用电脑做出来的。这使学生对电脑有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

2.设疑激趣,思贵有疑。课堂合作学习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和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刻。又如在四年级第一课时,我也问学生:“你们现在能说说想在电脑课上学些什 么呢?”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散发思维,激起学习的兴趣。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自己兴趣的激励下学生们都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如:我以后想用电脑画画,成为电脑画家;我以后要自己设计个游戏,给大家玩;我以后要在电脑上做作业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在大家蜂涌而上的气氛渲染下,整个班级也活跃起来,从被动变为主动,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很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深入开展合作探究

1.独立探索。这是合作交流探讨、深入探究的基础。就一般情况而言,没有独立思考探索做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将受到影响,不同层次学生资源的发挥可能受到阻碍,导致小组合作时优秀生“一手遮天”,中、下生成了无从插手、插口的陪客。学生各个个体通过操作,利用各种信息,探索新知,初步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知道哪里不太明白,哪里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深究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如《画图》第一课时,我给学生们展示一幅简单的图,同时问他们:“你们学了画画,平时该怎么画这幅图?”学生们都开始独立思考: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用什么工具画线,用什么填充颜色。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的进行着独立探究。2.小组探讨。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操作方法,提出的疑难,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方法或疑难,指导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索,得出初步结论。如《画图》时,我让学生回忆了平时画图的工具,在打开《画图》程序时,我就让学生先自己画一个气球,有些学生马上就有问题了,“老师,我找不到画画的笔!”这时能干的小组成员马上就会告诉他怎样用笔,在小组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表现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形式可以多样,随学 生特长所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疑难问题有待于共同讨论。3.组际交流。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合作成果,抓住最可行的方法探究,加以辨析,充分讨论,通过互相补充,促使各种操作方法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归纳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在上《画图》这课时,对于碰到的疑难问题,如:不能涂颜色?有些地方的线条多出来了怎么办?颜色太少?不能撤消了怎么办等等,小组再进行讨论方法,如真的无法解决,带着疑难问题,听取别组的意见或老师的启发,在这期间教师应不断给予疏导、点拨,使学生的操作更具有目的性。

(四)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激励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同学间的合作效能,我采用了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多用“看看哪一组思考最全面”、“××小组可不能落后”、“××小组同学进步很大”等激励语气,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把小组合作中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带动全班同学向好组长、好组员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了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例如我教学生了一个“Delete”可以删除选定的内容,一会儿有个学生马上就提出了剪切也是可以当作删除的,我及时表扬并肯定这位学生的发现,不到五分钟全班每个同学都掌握了这个方法。把问题交给学生,进而去实践,学生具有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条件。

(五)实施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小组分配的平衡性;合作是为了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以达到共同提高目的。这就要求组与组之间的实力水平应该是相对平衡的,这是小组活动的前提。要实现分配的平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性格特征。在 四年级,我是这样去做的:首先通过两个星期的接触,初步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哪些学生特别善于表达,哪些学生特别内敛,不善言辞,哪些学生组织能力比较强,哪些学生思维比较敏捷„„

2、小组活动的适时性;小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是小组活动的关键。我坚持三点:一是问题很值得讨论;二是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过高或过低时不活动;三是解决结论单一的问题时不活动。教者切忌在自已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活动,那样可能造成看似热闹,实为混乱的局面,这就冲谈了小组活动的意义,降低了小组的作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时间要留足;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4、教师的适当指导;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教师在安排学习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5、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要使得学习合作有效,必须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责任相合。也就是说,当合作小组达到规定的目标时,必须给予小组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都对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当一名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成绩负有责任时,所有成员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使所有的成员都有取得进步的机会。

当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势,作为教师本人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做好工作,如:关注组队的技巧;课堂提问的技巧;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多方面还需进行探讨。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让这种教学法在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个性化教学中结出课改的硕果。

参考文献:

① 《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 卢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3: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一、 小组制的意义

小组制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把个人自学质疑、小组交流展示、全班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组学习、讨论中,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小组之间合作、竞争,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 使学生共同提高。

二、 小组制的实践

(一) 小组的建立

1.人数和成员的确立

在小组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小组的人数, 一般6人一组, 因为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并且小组人数一定为偶数, 可以实现 “一帮一”, 结成“学习对子”。当然也可以是“一帮二”, 但是效果不如“一帮一”理想。

人数确定后要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 分组时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中把每个小组建设成两个A类生, 两个B类生, 2个C类生。A生教B生, B生教C生。而大部分同学都有偏科现象, 没有几个A类生, 因此笔者在小组组合时要求各小组都要有单科优等生, 虽然每个组的6位同学都有偏科现象, 但是可以保证每门学科在该组都有一名“学科带头人”。另外分组时要尽量使每一个小组在学习和纪律方面有同等的竞争力, 否则难以评价。

2.组长的选定

小组确立后, 每个小组要选出组长。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 还要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组长由学生自荐后小组同学选举产生。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 工作不出色的, 应及时更换。组长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人缘好, 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强, 三是责任心强, 四是成绩中上。

3.座位的编排

在座位编排时, 我们最初的选择是图一的模式, 起初设想是让小组6位同学能够以围坐的形式进行讨论, 畅所欲言。4、5两位学生讨论时背对讲台, 听课时再转回来。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坐在4、5号位的同学上课时都喜欢背对讲台, 有的甚至开小差, 使得老师组织课堂时出现难度。平时6位同学面向黑板学习, 需要讨论时4、5、6号位的同学再回头。这样既照顾小组的讨论环节, 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 但是这种模式只能是“一帮二”, 做不到“一帮一”。

(二) 小组的学分评价

小组建立后, 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 那么小组就流于形式, 徒有其表。笔者的班级小组建立后马上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机制, 对各小组同学的上课展示实行学分制, 当然也可以对每天值日不到位, 出勤不到位和作业完成不到位的同学, 实行的减分处理。小组的学分统计应实行交叉统计, 避免监守自盗。例如由A组组长统计B组的学分, B组组长统计C组学分, 达到循环。这样从早上的出勤情况、作业交纳情况到课堂表现情况都有所评价。

(三) 小组的奖励机制

既然有了学分, 就要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一般的方法都是用班费进行一些物品奖励。笔者在奖励机制上进行了小组学分和个人学分分开考核。

小组考核每周一次。每周末考核小组组长和被考核小组组长进行学分核查, 防止出现错分、漏风现象。核查完毕后, 各组的一周小组积分进行累加, 公布排名, 各小组根据排名进行位置选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 通过组内讨论决定下周小组的座位。

个人考核每月或每学期一次。考核时男女生分开考核, 按照个人积分进行月总分或学期总分排名, 选取表现优越的男女生各前三名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 小组制的成果

通过小组制的实践, 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的 参与度明显好转。

(一) 学生学习情况好转

通过实行小组制, 班级同学实现了自我管理。从每天的出勤到作业的完成, 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的展示, 同学自发的进行相互监督, 相互帮助, 相互促进。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课堂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 教师教学良性循环

在教学中实践小组制, 老师的工作重心进行了有效的转移。作业有班级同学自己检查, 这样九可以将老师们从作业中解脱出来,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展示,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推进教学进程, 而且在讨论中经常性的会生成新的火花, 让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完善课堂内容, 从中找到问题的纠结点。

四、 小组制的核心

要想在班级实行小组合作模式, 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 教师方面

在小组制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明显。首先在备课环节, 教师要对每节课的学案精心编制, 准备好学生的自学质疑问题和讨论环节的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小组制, 在提问时就要有意识的把“请哪位同学发言”改为“请哪个小组发言”, 引导学生变个人活动为小组集体活动。第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平衡, 不能过度关注某一个小组, 要给所有小组或大部分小组展示的机会, 注意组织和调动课堂, 避免激发矛盾。第四, 小组展示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评价,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 学生方面

学生是小组制的实施主体。学生要积极的参与课堂, 要有主动性。课前学生就要对老师所发的学案进行研究、讨论。课堂上要积极参与, 不能出现光看不动现象, 还要注意良性竞争, 避免矛盾。

五、 小组制的遗留问题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夜避免不了问题的出现, 有的老师在上课时拒绝使用小组制, 或者在使用小组制模式时有失公平, 照顾不到大部分学生, 引发学生矛盾。有的同学性格内向, 在小组讨论时从不发言, 很难融入小组内部。还有点同学因出现了组内矛盾, 申请换组现象。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 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施中需要各科老师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大家都有所参与, 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莉

[2]《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关得才

篇4:小组合作学习组规

一、合理分组

在教学班内将学生分成6—8个学习小组,将学生按照学力水平和学习成绩分为A(学困)、B(中等)、C(学优)三个层次后,进行平行的“异质分组”,各小组的成员构成要均衡。一般为C层学生1—2名,A和B层学生共3—5名。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我校学习小组构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小组成员在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年龄、性别、个性等方面应该具有差异性;而各个小组之间应该大体均衡。

二、分工明确

小组的分工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设小组长、记录员、监督员、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小组长由小组民主选举和班主任授权,需要一定的权威,并有较强责任心,在小组内有较好人缘,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小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监督员负责维持纪律等。第一发言人汇报完后,第二、第三发言人可进行补充。记录员、监督员、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由小组其他成员轮流担任,一般一个月轮换一次。

学校有些班级在小组成员分工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如有的小组以学科划分,设置学科组长,负责收发作业、督促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帮助教师检查任务等;有的小组按照功能划分,专门设置纪律委员、清洁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等,各司其职。

小组组建后要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默契和较强的认同感,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也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三、制订小组规范

小组合作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怎样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动而不散,这就需要制订有效的小组规范。

1.参考了杭州市某实验学校的小组讨论规则,具体如下:

①每位小组成员在发言时,应该控制好时间,做到言简意赅,不啰嗦;

②当小组某一成员发言时,其他组员应该认真聆听,不插嘴,等到他人发言完毕,才能进行补充、评价;

③每位小组成员在发言时,应该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做到既能让小组内其他成员听到,又不影响到其他小组的讨论;

④未经允许,不得发言;

⑤不讨论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生最容易受影响和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小组规范的形成,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时非常有耐心,不打断发言,那么学生就会无形中形成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习惯,而在小组中那些不尊重他人的态度就会受到来自组内其他成员的批评。

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1.制订合理的小组目标

合作学习的小组目标既要使学生在认知上有所发展,即合作学习的学术性目标;也要保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即合作学习的合作性目标。因此,在制订小组目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小组的目标分为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两个部分,例如,教师可以将集体目标定为小组内合作氛围的形成、小组在班上的排名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具体的考虑,考察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发展、人际关系情况等。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辅相成,小组的凝聚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2.学习小组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应体现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团队意识深入人心。

①组建小组后,进行小组文化建设,每个小组根据本组情况,依据学生意愿,确定小组名称,还可以设计小组口号、LOGO等。

②在班级事务管理中采取小组形式,如值日、做卫生、办班级板报等,都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换,让学生在日常班级事务中增进了解。

③在校级事务中,尽可能采取小组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一日志愿者、校运动会、元旦汇演、诗歌朗诵、户外远足等各项活动。

④有意识地安排组织一些拓展活动。例如学校2013级高二(6)班的班主任每月会安排一至两节活动课,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拓展活动,“水果蹲”、“松鼠大树”等轻松活泼的小游戏不仅使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业之余得到了放松,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成员间相互关爱的真挚感情。

五、关注全体,评价多样

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更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等。应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学生个人和合作小组共同发展。

学校制订了学习小组成员课堂学习评价表和学习小组课堂学习评价表,据此可将我校小组评价体系用下图进行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目标,我们要坚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小组合作宗旨指导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继续探索适合校情的学习小组的建设,以期发挥其最大功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篇5:“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心得

我在上一学年有幸到李XX、XX县XX中学去观摩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给我的印象是:震撼!很有成效。我也在网上收看了一些小组合作模式视频,和书籍、博客。使我抛弃了以往的看法,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值得推广地。但要想有成效必须师生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共同努力,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成功。

我觉得我们学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各班参差不齐,效果不好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应该制定一套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各学科小组合作模式,一套对班级学生的管理、考核、奖励方案。而非各老师自行摸索,各班、各科步调不一。

2、学校是否可以单独对课改年级老师进行单独考核和政策倾斜。如可否对课改年级同学科

老师进行捆绑考核,以缩小差距。避免某些老师“留一手”,真正达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目的。像上期大家按小组合作模式非常努力地工作,结果大家考核分比较低,经济受损。今又再坚持,何来动力?

3、对各老师小组合作模式培训(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际操作模式方面)都有待加强,我有时都觉得小组合作模式必须呈现的规定动作,我脑海里是模糊的。以致上课模式,随心所欲、前后不一,到最后就是杂乱无章。

4、对各班学生小组合作模式的培训有待加强。特别是各小组长的培训。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如讨论的形式、集体展示的要求、移动的要求、小组发言的要求等,各班不统一。最起码各班的各学科要统一。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

5、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老师们要统一思想,落实行动,把小组合作模式理念真正贯彻到每节课堂中.。平时要认真的编写好学案,用好学案。要全面的备课特别是备学生、备讨论问题。

6、学生课前预习普遍不到位,家长督促不到位;也可能是学科作业较多,等其他原因。

7、某些课没必要用小组模式,某些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如果课课都合作、都讨论,那样会使小组合作模式流于形式,反而适得其反。

我个人觉得自己应做好这几点:

1、我无法阻挡教育浪潮,就只有主动接受而非被动。无法改变家长教育观念,就改进管理措施。多学习、多观摩、多交流互相促进,从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起来。

2、每一天课前多构思一下上课环节、思路。课后多反思一下上课的得失。以更好指导下一节课。

3、多走进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以更好推进分组模式;关爱每一位学生,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4、上课的小组合作教学与下课的个别辅导相结合,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好些。

篇6: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

丛淑玉

我在英语教学中实践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1.初三学生是两两同桌,四人一大组。两人一小组,分师友、学友,互帮互学。

四人一组,按照学习成绩等将学生变为1-4号。1号为学科长,2号为副学科长。两人一组和四人一组的编排形式非常实用,可操作性强。

2.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两人组或四人组活动。两人组适合Pairwork,便于

对话操练或者简单问题的讨论。四人组适合复杂一点、难度大一点问题的讨论。

例如:

在教学初二上册第三单元的时候,通过两人组的Paiwork来练习一般对话。A:What do you look ilke? B: I’m medium height.I’m thin.I have long straight hair.然后设置书面练习,用目标语言描绘班里一位同学。先独立完成,然后在4人小组中交流、竞猜。这样的极短的时间内,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操练、展示自我的机会。小组学生互帮互助,效果很好。

3.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做课前学习和本节小结。预习课文、查生词,给

生词分类,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找出难句等等。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做本节小结时,鼓励学生用Brainstorming的形式,积极思考、互相补充。

4.小组活动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了

解和解决学生在小组互动时出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及时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通过Show time, 提供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的机会。

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教学中,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很重要。如果在整个班级内、多学

科协调,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可能效果会更好。

篇7: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城关街道小学

张传霞

2014年2月28日

一、问题的提出:

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的平台。

271教学模式要求把70%的时间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地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1)个别平时表现好的同学唱独角戏;(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不积极主动;(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无法组织小组展开讨论;(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发言,这样就不清楚没发言的组的讨论结果等等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及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此课题,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它的功效。

二、课题界定 :

以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该课题的探究,使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研究依据:

以“271”高效课堂教学思路为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认识活动的平台。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地体现出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2.以“271”高效课堂为指导,通过对课题的实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3.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发挥个人的潜能与集体的合作精神相结合,使每名学生都获得相应发展。

五、研究内容:

在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的引导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把时间还原给学生。俗话说得好: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他们学会合作,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成果,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1)立项课题,申请上报;(2)落实课题研究及班级;(3)制定

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1月)

(1)以四至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先进行班级教学研究,分项落实研究内容;

(2)定期讨论研究总结,每学期做一次阶段总结研究报告。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1)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整理总结;

(2)研究成果的鉴定评审,做好结题工作。

七、研究方法及对象:

(1)理性思辨: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途径;

(2)调查问卷:了解我校当前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3)比较鉴别: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与前段时间进行比较,查漏补缺。

研究对象是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

八、预期研究成效:

1.初步构建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教学模式

2.教师的观念也随之更新,在学习观上,认识到要突出学生的主题性地位,把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观上,认识到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标新立异,自觉参与集体学习。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了科学的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固定模式。

篇8:小组合作学习函数

[教学案例]

1. 学案引导,自学自研

课前,教师为每个学习合作小组提供视频(展现全国最高的摩天轮——锦江乐园的“上海大转盘”)和几何画板(显示出一条和正弦曲线相似的轨迹),引发学生兴趣,并提出下列问题。

(1)一游客在A处登上大转盘并开始计时,当时间为t秒时游客达到B点,问此时游客离地面的高度h是多少?

(2)建立高度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

(3)此类函数y=Asin(ωx+Φ)(A>0,ω>0,Φ#0),怎样得到它的图像?

(4)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三种变换。

设计意图:好奇是探究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课前使用贴近生活的视频能有效激发学生小组探究的兴趣,上述四个问题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保证了课外合作学习顺利完成,其中通过小组成果展示的形式回顾上一节课学的三种变换,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 互学互研,跌入“陷阱”

回顾上一节课中的三种变换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尝试用图像变换得出y=3sin(2x+π/3)的图像。教师先请几组学生回答他们的答案,并将其中两种平移变换在前的变换方法分别输入几何画板,画板按顺序依次变换作图,得出与刚才黑板上五点法作图相一致的图像。两个小组的变换方法得到教师认可。教师当即得出结论,只要将上节课的三种变换任意组合,再按其各自的变换方法操作就能得出图像。而后教师提问,先前的变换都是平移变换在前的,将它放在后面是否可行?有一小组组员给出如下结论:先将横坐标变为原来的一半,再向左平移π/3个单位,最后将各点纵坐标变为原来的3倍。

此时,教师将变换方法输入几何画板,得出的图像与五点法作图不一致,学生们震惊。教师先表扬了该组员认真听讲,正是因为认真才会按教师的结论说出方法,可这个结论却是教师由一两个正确的特例主观臆断得出的,实践证明它并不正确。这时,教师提出让小组们都来找找“茬”,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设计意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本堂课中,教师精心预设各个环节,为了达到预设,教师在演示图像时又有意选择先平移后周期变换的方法,以便为归谬提供依据,使得小组学生自然产生错误。

3. 深学深研,辨析矫正

落入“陷阱”的学生急切寻找错因,课堂气氛热烈。终于,有一个小组提出,能用五点法作出y=sin(2x+π/3)的图像,然后对比y=sin2x和y=sin(2x+π/3)的图像。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表示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追本溯源,把错误之处找出来。各小组迅速作图比较,接着,发现了答案:从y=sin2x的图像变换到y=sin(2x+π/3)的图像不是移π/3,而是平移π/6个单位。

教师进一步发问,这是特殊的例子,那么对于更一般的函数y=sin(ωx+Φ)的图像,由y=sinωx的图像怎样变换呢?有小组回答,平移个单位,但对原理却语焉不详。教师引导其从代数式角度考虑三种变换时究竟哪些量在变,最后全班达成一致结论:平移变换时只有横坐标在变,因此平移量都是仅对x而言的,和它前面的系数ω没有关系,将y=sin(2x+π/3)写成y=sin[2(x+π/6)],由x变到x+π/6,因此x平移了π/6个单位。

至此,教师再次提问,由y=sinωx的图像平移多少得到y=sin(ωx+Φ)的图像?学生们几乎是一气可成,将ω提出,得到,因此x平移了个单位。教师赞许地鼓掌,学生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生暴露错误并寻找错因,从中体会到先周期变换再平移变换时平移量变为个单位是个易出错的地方。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向学生指出,尽可能先进行平移变换再进行周期变换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办法。

设计意图:以“错误学生析,规律学生找,结论学生得”为原则,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在关键处导一导、推一推,采用小组竞争形式,让学生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成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产生的不良情绪及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疏导,构建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案例反思]

这是阐释难点的一堂课,教师采取了三学三研的教学模式,将一个常考常错的问题提前暴露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和小组之间激烈竞争的形式,师生双方就此追本溯源,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渗透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篇9:学习小组与语文合作学习

关键词:大班额 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

大班额的存在给新课标的具体实施带来影响,教师的精力难以应付这种教学局面。尤其是在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中,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教师每天应付备课、作业、辅导,殚精竭虑,而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过探索和尝试,觉得学习小组这种形式在大班额条件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一、学习小组提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2013年新语文课标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班额下,学生间的差异较大,个体需求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足的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而学习小组的建立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大班额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学习小组是基于"合作学习"而成立的学生组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强调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成功,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达到小组成员共同学习的预期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学习(在群体学习中的个体学习行为)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与组竞争”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得到满足,学生之间的差异得到互补。

二、学习小组提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习小组内不同层次成员之间的“合作”,博采众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也减轻教师的负担。其合作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作文前合作。在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本次习作的要求和范围,在师生共同审题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组内成员的写作材料,分两个层次:其一看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有没有离题、偏题;其二看材料是否新颖、生动。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组长总体把关。教师巡回指导,解决组内同学不能解决、有不同意见的问题。

2.作文中合作。材料确定后,先个人构思,列提纲、写梗概或作简稿。然后组内讨论怎么写,从材料选择、段落详略安排、写法运用到中心表达。该讨论中,大家互相启发、借鉴,并逐步修改自己的提纲。

3.作文后合作。学生写完作文后,先自行修改自己的文章。然后进行组内共改:由一位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其他成员边看边听。在评定过程中,作者本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小组成员对自己作文的评论,从而明白自己的得失。最后,小组通过交流可以给小组每个成员的作文写下评语,评出等级。

三、学习小组提升语文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批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班额下,教师的工作量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不能做到全面分析。教师批改作业虽然消耗了大量时间,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作用。在大班额下,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批改,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待作业的责任心,提高作业的正确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时间进行针对性地面批面改。

学习小组的同学围在一起共同批改作业,同学之间很快就会互动起来。被打错的同学会问个究竟,改的同学会为对方说明分析改错的原因。这样的交流方式,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之间敢问敢说敢争,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收获往往会大于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效果。对于有争议的地方,小组之间也会互相交流探讨或请教老师,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语文作业中还包括一些朗读、背诵等口头作业。大班额下,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口头作业。这时让学习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检查,组长总结汇报检查情况,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个别抽查。

总之,当然,要想真正发挥学习小组在大班额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加强学习小组的管理和培训,使每个学习小组都能良性发展;二是学习小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参与其中。

篇10: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作品制作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

但是在课堂上我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小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往往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操作,其他人在旁边看,或者是小组成员都在做,但是一遇到问题就是叫老师或小组长,不愿看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一节课下来小组长忙得不亦乐乎。讨论的时候,大家都在说,叽叽喳喳,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老师找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这种没有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没有任务的分工与责任的小组合作显然形式化了。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就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也被抹杀了。那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做好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与角色轮换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方法。做好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因为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所以在小组化分之初就要对全班学生进行摸底,然后将小组成员按异质分组,操作好的、中等的、差的在每一个小组中要均衡。上作品课时,老师布置给小组的任务一定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也要明确,如这个小组中组长负责什么,谁负责规划、谁负责搜集资料、谁负责作品加工、谁负责作品的汇报说明等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小组成员自由发挥,互不理会,如同一盘散沙的状况出现。

另外,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最好能采取角色轮换制,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各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能有所了解,都会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个人认为轮换的时间不能太短,至少要一个月,因为学生一周只有一节课频繁的更换角色也起不到巩固的效果。

上一篇:家,伴我成长下一篇:会议接待欢迎词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