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2024-07-19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精选15篇)

篇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从娃娃开始及时引导。有位母亲通过朗读简单的诗词引导她5岁的孩子思考问题。她先读一首诗:如果世界上堆满了馅饼,如果海水全部化为墨水,如果所有的树都结满面包和奶酪,那么,我们喝什么?然后,她问孩子:“一个句子以‘如果’开头,是不是意味着它不是真的?”由此引起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领孩子去博物馆,与孩子一同阅读,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参观博物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

篇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第一阶段计划

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与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5.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2.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完善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4.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非常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总结出一套适合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创世纪人才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研究措施:

1,实验前评估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2,在每周两节教研活动时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师进行专题发言。

3,利用每位教师定期举行的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

4,实验后进行全阶段的效果测评与成果总结。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成立课题研究组,论证课题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实验点展开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参与课堂教学试验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讨课。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价,以点带面,扩展全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收集积累资料,学年末作阶段性总结。

3、小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篇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张晓风

这是每一个家长的担忧和期望, 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

一、问题的提出

现象1:笔者在听课教研中发现, 一些学校严重偏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6~8模块) , 在结束高中英语1~5模块的必修课教学后, 直接从高二上半学期即十一月进入高考的复习备考阶段, 这样, 高中三年的英语新授课教学被压缩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 其余一年半的时间, 英语课堂教学以海量试题操练为基本形式, 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知识点, 学生和教师淹没于题海之中, 苦不堪言。更为悲哀的是, 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英语课程的目标自然无法达成。

分析:长期的应试教育 (张文质先生称之为“应试训练”) , 导致一部分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云亦云, 沦为“应试机器”, 甚至有校长提出“抓升学率, 以不死人为原则”的口号。于是, “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管来应试”的教师层出不穷。在长期的应试导向和机械操练、题海战术之下, 学生和教师身心俱疲, “学校”作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已然成为一座“失乐园”, 有些学生甚至厌恶学校, 学校在他们的心目中面目狰狞, 这样的学生何谈创造力?

无独有偶, 一次在参加西安交大附中的教研活动时了解到了西安交大附中开设的国际课程———澳大利亚的“优飞”课程 (主要针对国内学生直接参加澳大利亚高考而设计的课程) 的有关情况。该课程必须严格执行澳大利亚的课程进度和考试评价要求, 即学完新课以后, 立即进行考试, 绝对不允许有专门的复习时间进行知识的重复和操练, 一旦发现有学校进行复习, 就取消该校的考试资格, 且执行非常严格。

对比中国和澳大利亚高考的两种思路, 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中国重知识的积累和熟练, 教育的功利性较强———直奔高考;澳大利亚重教育的过程, 知识性的重复较少, 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个中原因很复杂, 涉及历史、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 在此不赘述。

现象2:笔者在英语课堂教学视导中发现, 我市的一些学校在实施“杜郎口模式”的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点拨和拔高, 任由学生讨论、展示、交流, 并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他们没有学习和领会到“杜郎口模式”的精髓, 只是照猫画虎, 结果课堂教学“萝卜炖萝卜, 土豆炖土豆”, 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分析:西安市的许多区县和学校正在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进以“导学案”为抓手的高效课堂改革 (有人称之为“有效课堂”, 有人称之为“高效课堂”, 关于“高效”与“有效”, 笔者认为只是名称的无谓之争) , 其实质是“先学后教, 学生主体”, 这与我国的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 在实施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只是在学校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被动而为之, 自己并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 于是照搬模式, 以为“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是将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 教师的指导作用完全缺失, 再加上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对教师的误导 (其言论是“学校的门卫都能当老师”) , 使教师对自己的“教”产生极度的不自信, 从一个极端 (教师完全讲授) 走到另一个极端 (放任学生) 。

二、培养教师反思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 以上两种现象的产生, 与我市部分英语教师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对自己的教学缺少反思精神有关。教学中人云亦云、盲目照搬的现象严重, 具体表现是: (1) 对于领导和权威的绝对服从。如第二种现象提到教师对教学指导的完全放弃, 完全遵从某一种模式, 自己没有根据学生和学校情况进行研究、变通和改进, 缺乏自己的思想。 (2) 缺乏科学探究精神和责任心。如第一种现象, 高中英语只完成1~5模块的教学, 大量时间用来“炒剩饭”, 搞题海战术, 效率十分低下。对于这种教学方式, 教师没有反思, 没有研究, 没有任何改进的措施, 甚至没有任何想改进的想法, 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种惯性做法, 其实质是教师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缺乏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之问”向我们基础教育的每一位教师抛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那么, 创新型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爱因斯坦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兴趣、专一、顽强工作, 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的理想境界。”综观世界上的杰出科学家, 他们共有的特点就是:具有对某一领域强烈的兴趣和自我反思、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对于教育有强烈的兴趣吗, 抑或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我们教师自己具备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吗?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具备反思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拿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的培养, 其首要之诣在于培养其反思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唯其如此, 我们才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能力的学生。

三、培养教师反思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条件

大自然里, 在极地严寒地区不可能生长参天大树, 穷山恶水处不会有绝美风光。教育也如同此理。新课程倡导构建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这种氛围里, 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舒展和发展, 才能成为健康、阳光、张扬着生命力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个体。教师的成长也同样需要民主、和谐、宽松的校园氛围,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理论来源———人本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 就是要尊重人的需要, 发现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管理比较民主的学校, 她的教师一定有思考和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有自我实现的舞台, 有舒展、柔软的心灵, 有师生间的辩论, 有同事、领导间的争辩, 甚至, 能经常发泄牢骚和不满。只有这样的氛围, 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培养教师反思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 “以校为本, 在学校中, 为了学校”校本研修方式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个人反思”的校本研修理念的引领下, 读书学习、教育教学反思、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都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反思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 广泛学习

1.读书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当下, 我们的教师太忙太累, 职业压力、生活压力过大, 没有读书的时间, 也没有读书的心情, 但缺乏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原因 (肖川2002) 。读什么样的书有益?首先是教育类的书籍, 如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卢梭、陶行知等的书籍。读教育名著、读教育大师的文集, 会使我们站在较高层次上思考和追问教育的本质和追求, 使我们免于陷入纯粹的追求教育技巧和方法的泥沼, 从而使教育视野更加宽阔。其次, 读学科专业类书籍, 如英语教师读《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的原理及方法》以及围绕专业教学的最前沿的理论与实践等。再次, 书要读杂。英语教材中涉及了中西方文化、地理、天文、历史、自然科学、人物传记、求职等众多的百科知识, 涉及面非常广, 要求我们教师要“上至天文, 下到地理, 无所不知, 无所不闻”, 所以, 我们的阅读面要宽。最后, 读一些人文书籍, 如龙应台的《目送》, 周国平的《妞妞》, 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柔软、温润、宽容, 少一些麻木和倦怠。在读书的同时认真思考, 将所读的书尽可能和当下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发生联系, 去思考其中的价值。

2.多听多看一些专家讲座、视频

现在,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网上的各个大学的视频课程免费对外开放, 我们坐在电脑前, 足不出户就可以“去”世界名牌大学聆听教授们的精彩讲课, 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 如《幸福课》《西方世界的爱情哲学》等风靡一时;中国各大学视频公开课, 像《学习心理学》《中华文化20讲》等, 非常丰富, 很能给人以启发。

而一些教育专家的讲座, 则凝聚了他们研究的精华部分, 非常有价值, 我们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了解到最核心、最前沿的教育理论, 如程晓堂、张连仲、龚亚夫等的讲座, 受益匪浅。

图为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西安培训教师时的资料, 对我们很有启发。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正好和这项研究成果相吻合吗?我们的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不就是运用的这种“主动学习”的方法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吗?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是正好“歪打正着”地验证了理论研究吗?

3.常读一些学者的博客文章

如周国平、俞敏洪、石述思、刘良华、张文质、夏谷鸣、尹建莉等的博客文章, 他们的思考常常给我们打开另一种思路, 展现另一个世界的别样风采。

(二) 实践、反思

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另一个 (群) 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教育实践, 有时一不留神就会掉入“重复、枯燥和乏味”的泥沼之中, 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是走出职业倦怠、成为教育专家的必由之路。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 一位是宫本武藏, 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 柳生拜宫本学艺时, 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 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答:“至少也要十年。”柳生一听十年太久, 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 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听还以为自己的努力不够, 就说“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苦练, 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说:“如果这样的话, 你就只有死路一条。”柳生越听越糊涂。这时候, 就听宫本说道:“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 就必须留下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他只知道注视剑的招式, 不知道回观自我, 不断反省自我, 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剑客。”宫本不愧为一流的剑客, 字字珠玑、一针见血地点醒了柳生, 让柳生顿时开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有多么重要, 要不断反观自我、反思自己, 才可能不断进步。朱小蔓认为,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这种沟通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反思?

1.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

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都会收获这样那样的成绩, 也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正视成绩, 正确归因, 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而对于失误的态度, 尤其是如何从失误中汲取教训, 并变成教育财富, 使自己迅速成长, 则是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区别所在。

2.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

虽说理论来源于实践, 且高于实践, 但盲目迷信理论并不可取。我们应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审慎反思教育理论中可能存在的偏颇甚至错误之处。如教学中广泛存在的三维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等。尤其对于当前的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 以及各种教学法, 要辩证地学习和思考, 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去完善和发展理论。

3.反思教育现象

以科学的态度和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和反思身边的教育现象, 是一个有责任的教师必备的素质。对于身边的教育现象, 我们努力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去剖析整个教育, 从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我们的教育究竟做了什么?《中国教育报》刊出文章《高考“状元”为何难成职场“状元”》, 是对高考30多年来2000多位高考状元跟踪现状统计以后得出的结论 (见2012-07-12《中国教育报》) 。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状元并没有在后来的职业发展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衡水中学现象”的思考, 对目前在线教育教育热点的反思, 对于教育现状和问题的思索, 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中的问题, 从而寻求更好的破解之道。

(三) 课题研究

西安市教科所从2011年开始面向全市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小课题”研究, 到2014年底为止, 已经有近万项小课题结题。小课题研究是教师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 进行持久关注, 不断反思追问, 积极进行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其研究的特点是“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成果即成长”。西安市的小课题研究实践反映出教师的研究能力在增强, 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见, 开展课题研究无疑是培养教师反思精神、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的佳径。

五、结束语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思想丰赡、深刻, 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光明;教师的知识贫乏、品格低劣, 就有可能把学生导向阴暗、卑劣和偏狭的境地 (肖川2005)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反思精神和独立能力, 使教师的思想更加深刻、知识更加丰富、理念更为先进, 是校本研修的首要之诣。

参考文献

顾骏.高考“状元”为何难成职场“状元”[N].中国教育报.2012-07-12.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肖川.2002.教育的理想和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

肖川.2002.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

肖川.2005.教育的智慧和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

篇4: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关键词:引导 独立 培养 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场所,教学时必须讲究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动口、动脑,突出主体性教学,使学生提高创造能力。那么课堂教学中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究:

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增长,培养创造能力。如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小女孩没有死,她来到了我们的中间,手中捧着一把火柴叫卖着。让同学们试想一下,我们会怎么做?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追求新的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创造的萌芽,应给予正确指导、耐心解释,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如我教学《林海》一文时,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前面对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了解,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因为大兴安岭上的“岭”、“林”、“花”不仅美丽,而且是那里的千般宝,每种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树木,更是建设事业所必需的良材,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有的说:大兴安岭的美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景色美,只供人们观赏,更是因为它为人们所利用,为人们创造着财富,它美得有内容、有价值,因此说:“它美得并不空洞”。这样,即使学生说得不完整,理解得不全面,我也让他们说一说,鼓励他们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学习了《鸟的天堂》一文后,我让学生画一画那棵少见的大榕树,再加上几只活灵活现的小鸟,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鼓励、激励学生不囿于现成答案,要不断探索,正确引导,循循善诱,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断培养和发展。

篇5: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长不大”的症结在哪里?莱山一中的徐轶敏老师说,现在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子女”。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人格品质和能力,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孩子长不大,与家长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分保护型的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家长中有52.5%的人“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的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62.0%的家长“比其他家长管教孩子严厉”等等。在家长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从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来看,现在的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些家长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大人的附属物。所以孩子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便反映出“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人云亦云”的品格,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使他获得自信。

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另外,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作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

篇6: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面对孩子们的身心疲劳,我不禁反思: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发展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新《纲要》在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的同时,关注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参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科学的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如果继续充当“知识传递者”不仅没有实际意义,更会禁锢幼儿思维,限制幼儿对外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妨碍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引导者,教师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我根据幼儿的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激发幼儿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并引导幼儿亲自操作与实践,如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到展览馆参观等,或给幼儿提供一些问题动脑筋思考,从而保持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不断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的一切,促进他们创造意识的萌发。作为幼儿探索世界的支持者,教师是鼓舞幼儿“士气”、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援助的“后盾”。我积极鼓励并支持幼儿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未知世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科学探索活动“我是小侦探”中,我从幼儿自身特点出发,通过设疑,调动幼儿当小侦探的兴趣,并投放大量“侦察”工具,让幼儿主动猜测,积极探索,启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让每位幼儿都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线索;有的幼儿拿明胶片取指纹进行对比;有的幼儿收索着周围可疑的现象……我及时表扬大胆尝试、不怕挫折的幼儿,不讥笑看起来似乎荒谬怪诞的观点,不强制幼儿只接受一个模式的答案,使所有幼儿都能体验到探索的喜悦,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所有幼儿的创造能力都能够自由迸发。

篇7: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孩子一岁左右时,就可以进行独立自主性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你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

还要了解孩子的“特别性”。知道孩子有哪些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对这些特别之处,要相应地采取特别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孩子的强项,那么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若孩子生性敏感、胆小,那么应该多鼓励他大胆尝试。

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家长应该陪伴在身边,给予鼓励。

循序渐进,不随便批评。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

把握培养独立自主性的关键期---孩子两岁时。两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做,拒绝别人的帮助。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执拗期”。家长正好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时地提供给他适当的帮助、指导和赞美,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篇8: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 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 故人能创造。”因此, 开展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 真正具备创新素质。那么, 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烈, 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索, 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强了, 学习兴趣也就浓了。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 他们好奇好动, 提问的意识、能力强。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广, 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多, 关键看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 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需要去发现去想象的未来知识, 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不断去发现、去创造新知识, 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发现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提。例如在分析中国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而日本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 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也同日本一样搞改革, 会不会成功?”“假如你是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官员, 你将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既能思考多种答案, 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都有跃跃欲试的兴趣。

2.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其学习动机

有了明确目标和学习动机, 也就有了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请学生举出世界上重视教育的国家。学生不仅答出日本、西欧一些国家, 而且还认识到国力的增强要靠科技, 竞争要靠人才, 21世纪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 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突破的意识与能力, 开展创造性的设想和假设, 使学生懂得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在于把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1. 多设疑问, 提问题, 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索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不断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的怀疑感是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可贵心理品质。设疑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利用教材内容来设疑。众所周知, 课本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和依据, 为教学活动提供知识内容。如中国在鸦片战争后,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权遭到了破坏, 人民受到了奴役。学生往往认为这是一种倒退, 为此教师干脆提出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进步还是历史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入侵?问题一提出, 学生必然会去思考, 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就被挖掘出来了。

其次是对中外历史事件、历史的前后史实加以比较和联系, 在对比和联系中设疑。如17、18世纪是历史的大变革时代, 面对这种情况, 中俄各采取什么对策?结果如何?学生会积极思考, 得出结论。

2. 让学生创新, 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任何创新都是由于受到某种启发而形成的。没有思索、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的学习, 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启发, 在讲解时要注意留有余地。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落后就要挨打”, 我提出假设问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教师先给予启发, 让学生讨论回答, 得出结论。这样, 学生的思维有了用武之地, 这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 使学生认识到“不创新, 就会被动, 受穷挨打”, 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激活其动手操作潜能

“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并支配, 调节着实践活动, 同时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受实践检验”。人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同时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可见实践对开发人的心理, 尤其是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 让学生充当历史学科学习的主人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 让学生从众多历史材料中, 找到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学习方法, 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 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模拟考试试卷, 开发学生的创造才华。教师把这些试卷分类精选, 发给学生练习, 学生的成果得到大家承认, 他们的实践积极性与能力也提高了。

2. 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改组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时, 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另辟蹊径, 把自己所获取的新知识进行分解重组, 总结出新结论来。如学习“洋务运动”时, 教师鼓励学生把洋务运动的作用总结为引进西方科技, 迈开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步, 抵制外来侵略具有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作用。可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改组, 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割, 而是让学生从分解组合中寻找出新观点, 得出新的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篇9: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关键词:培养 创造能力 思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地主要场所,教学时必须讲究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动口、动脑,突出主体性教学,使学生提高创造能力。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

一、启发学生展开想像,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离不开想像,创造必须以想像为基础,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像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冠以的想像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四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像力的增长,培养创造能力。假如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来到了我们的中间,手中捧着一把火柴叫卖着。让同学们试想一下,我们会怎么做?学生们纷纷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所欲言。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还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和追求新的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际尚就是创造的萌芽,应给予正确指导、耐心解释,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如我教学《林海》一文时,文章中有这么一句:“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前面对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不仅美丽,而且那里的千般宝,每种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树木,更是建设事业所必需的良村,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有的说:大兴安岭的美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景色美,只供人们观赏,更是因为它为人们所利用,为人们创造着财富,它美得有内容、有价值,因此说:“它美得并不空洞。”这们,即使学生说得不完整,理解得不全面,我也让他们说一说,鼓励他们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要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学习了《鸟的天堂》一文后,我让学生画一画那棵少见的大榕树,再加上几只活灵活现的小鸟,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鼓励、激励学生不囿于现成答案,要不断探索,正确引导,循循善诱,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断培养和发展。

篇10: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楚江二完小

向志兰

教学课题:培养孩子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家长们明白家庭审美教育的作用,及如何培养孩子欣赏美和发展孩子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如何培养孩子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是美好情趣的升华。审美教育是实施家庭素质驾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美育是重要作用,给孩子一双审美的眼睛,培养孩子孩子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合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二、了解家庭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1、促进美好道德情操的形成。

生活中的善恶是一种客观的是非标准,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审美的眼光与能力却是内在的。美育就是激发和净化人的情感,以美导真,以美导善。

2、启迪智能开发。

出示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他的父亲懂数学,就用数学打通他的思路,他的母亲懂音乐就用音乐来开掘他的智能。

3、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出示名言: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三、怎样给孩子一双审美的眼睛。

过渡: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1、2、3、四、1、发现、认识自然美。发现、认识社会美。发现、认识艺术美。

怎样培养孩子欣赏美的情趣。欣赏音乐的情趣。

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听。二是唱。三是奏。

2、欣赏美术美的情趣。

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认识色彩。二是看懂线条。三是培养立体感。3、4、5、欣赏体育运动美的情趣。欣赏文字美的情趣。欣赏自然美的情趣。

五、发展孩子创造美的能力。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发展孩子的创造美的能力要进行度方面的指导。怎样指导呢?家长们讨论交流。

1.美化家庭环境的指导:避免杂乱无章,颜色宜明快淡雅。2.形体、着装美的指导。3.举止、言谈美的指导。

4.写日记,游记的指导。

六、欣赏家教故事。

《达尔文的故事》和作家苏杭教育孩子的故事。

七、课堂小结:

篇1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妈妈会怎么做?是给他一个玩具?还是跟他说,别发呆了,不要浪费时间了?妈妈不要一看到孩子发呆就一副忍无可忍的样子,至少要关心一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需不需要帮忙。

想到自己小时候就是喜欢仰望天空,喜欢什么事情都不做,沉浸在一个人的遐想之中。

如果 孩子在一个人发呆,不要认为他什么也不做,不要认为他不是在想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要私自去干涉他。

妈妈们总是希望孩子不停的学习,为了能超过同龄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弄得像牛一样,在各个培训学校之间赶来赶去。

妈妈们无法忍受孩子有空闲的时候。孩子失去了仰望天空、享受阳光的快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别说树立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才能,处在这种没有喘息的生活中,他们早已经疲惫不堪了。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就不会有发展的机会。

不止如此,总处于妈妈的监视之下,孩子做事会变的畏首畏尾,对世界有着极端的看法。

孩子需要自己进行思考,塑造自己。只有给孩子适当自由的时间,孩子才能有更大的创造性。父母不能剥夺孩子的自由,无论谁都要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

篇12: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体来说,美国小学共设有八大课程,分别是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健康卫生、艺术、音乐和体育。六个年级课程的设置几乎一样,只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渐有所加深和拓宽。由此可见,其艺术类功课要比中国丰富得多。

笔者以为,算术语文固然重要,但艺术熏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艺术想象又与创造发明大有关联。同样是绘画涂抹,中美学校的教学也有不同之处。在中国小学,老师通常会拿出绘画样本让全班同学临摹。谁模仿得最逼真,谁的得分就最高。

在美国小学,你几乎看不到全班学生都画同一个大熊猫。与此相反,老师会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比如在绘画课上,老师告诉学生:来,你们都画一个外星人吧。最后的结果是,老师收到了几十个完全不一样的外星人图片。无所谓标准答案,更谈不上模仿得是否逼真,只要是用心设计外星人的孩子们,最后都得了高分。

除了绘画课,美国小学的音乐教学也非常值得称道。美国小学生到了三年级,人人都要选修一门乐器。然后,这些孩子要参加学校的乐队。每逢节日或者学年结束时,乐队都要上台作汇报演出。

到了初中和高中,这门乐器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升学。在中国选修乐器的孩子肯定大有人在,但在中国小学里,高质量的音乐普及教育确实不如美国。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总体缺陷,无疑会影响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也许有人会不解,音乐和想象力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

创造美妙的音乐,一定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失聪后的贝多芬,他后期的创作被认为是“超越了以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最高领域翱翔”。

2 、课堂实践五花八门

在国内上学时听说过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在我看来,美国学校可谓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美国中小学几乎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外出远足(field trip)。距离有远有近,内容却极其丰富多彩。

也许你会好奇,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重视艺术教育,美国学校就没有什么其他新花样了吗?当然有,与创造最直接的相关教育就是科学研究。美国中小学每年至少会举办一次科学节(Science fair)。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科学节的比赛。这种比赛选题非常随意,没有标准命题,孩子们对什么拿手,对什么感兴趣,就拿什么课题去报名 来试试身手。

一位朋友的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据朋友介绍,女儿的班主任创意无限,在班上开办了“银行”和“自由贸易市场”。孩子们可在课间休息时出售自己手工制作的小商品,当然是用本班“银行”发行的假钞买卖。

有的孩子会做宣传甚至强行推销,就生意火爆;有的孩子比较低调,东西好却卖不动。同学之间还不断发生畅销商品的“盗版侵权”纠纷。为了应对,好朋友间还自发组成合作伙伴及上下线销售网络,俨然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格局可谓现实市场销售的缩微版。

3 、家长通融,实践宽松

篇1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一、美术教学中的艺术创造

美术教学的目的, 不仅是使学生能客观地描绘对象, 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写实能力、创造能力、主观感受能力, 都不能离开现实生活。

“人类生活是由为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不仅是一个艺术哲学概念, 即并非只是艺术本质的问题, 而且是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有关的问题, 艺术创造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兴趣与热情, 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 就需要使学生对艺术创造的性质和特点有初步了解。然而, 艺术创造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现实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这也是有关艺术本质的一个基本观点。笔者认为应从培养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的能力着手。如训练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能力, 即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着力使学生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 开发自身的想象和创造潜能。

1.培养直觉想象力。直觉是观察的结果, 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是对生活观察和认识的产物。在学生心目中, 生活总是鲜明的、美好的, 只有广泛接触生活、热爱生活, 接受多方面的熏陶, 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加以描述, 注意积累绘画素材, 以丰富、充实自己的想象力。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家, 他们的创造都离不开现实生活, 如:毕加索对生活中的牛有了深刻理解, 所以才创作出了《公牛头》这一名画。可见现实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基础, 艺术创造离开了现实生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进行准确性绘画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以后, 就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正确的美术绘画技术、技巧的训练, 此项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时可以利用简易造型要求学生运用透视原理准确把握写生对象, 以训练目测能力及对空间位置的表达能力。

3.进行结构理解训练。此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物体结构的分析能力, 并由此获得对事物结构特征的准确把握和完整认识, 首先要明白和理解“形”和“体”的概念。“形”是平面的概念, “体”是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感念。形和体是互为依存的, 没有形也就谈不上体, 没有体的形只是平面的形, 就像圆是平面的, 球是立体的一样, 没有圆也就不能塑造出球来, 自然界的形体特征虽然千变万化, 但可以概括为最简单的几何形体, 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 一开始就要用体积观念观察、分析、表达物象。物体的内在构造反映在外表、基本形象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上, 如人的骨骼肌肉, 树木的枝干, 建筑物的骨架, 等等。只有通过对物体结构的研究和描绘, 才能更深刻、更形象地再现物象的本质特征。

4.进行质感、立体感、空间感写真训练。此项训练强调对材料形态的认识和感受, 使学生逼真地描绘物质的质地, 掌握光和影的规律, 了解光和影与物体变化的相互关系, 以提高对明暗关系的反应能力, 并尽可能自觉地体验各种材料的视觉效果和多种表现方法。

明暗调子素描是学习写实造型的基础, 在写生中主要解决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整体观察和立体观察的问题, 变部分观察为整体观察, 变平面观察为立体观察, 具体训练方法是将复杂的物体简化为最单纯的基本形, 树立形体观念, 抓取对象基本特征。写生时从整体出发, 画好大关系, 即大的比例关系、空间关系、结构关系、色彩关系和明暗关系。一幅好的调子素描可以十分逼真而生动地将对象的各种因素充分表现出来。

5.进行创作想象的培养。学生要将自己的想象表现在画面上, 还要有一定的创造力, “创造”既不是生活的照搬, 又不是记忆的重现, 它是在观察、回忆、联想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和取舍, 发展形成有价值的思维结晶。因此, 发展学生的创新想象应当结合绘画创作进行。创意想象, 是想象力发展的最高层次。要创造出美好的图画, 就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 追求真、善、美, 挖掘深层次的、丰富的有趣内容, 从而使创造力新颖、独特、充满生命活力。

二、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笔者在美术教学中, 运用英雄人物头像、山水景物绘画展, 对学生成功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寓教于绘画。在课堂教学中, 在课前的认真准备中, 明确美术教育与育人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在具体操作上, 要求学生用素描在临摹英雄人物头像前, 先认真查阅英雄的生平事迹、家境状况, 青少年时期好学上进的自强自立精神, 追求卓越的高尚情操。并形成简明扼要的文字, 工整地抄在绘制好的头像下面, 不能草率, 同时明确要求学生熟记心中用英雄的思想指导自己行动, 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号召学生从小学英雄, 长大做英雄, 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

2.以文述图, 写心声。绘制山水景物画时, 要求配以一定的能够说明画意文字进行说明。一周后, 学生的作品收上来了, 作品共有200余份。人物头像有孔子、屈原、蔡伦、诸葛亮、林则徐、秋瑾、吉鸿昌、李大钊、詹天佑、华罗庚等。山水风景画琳琅满目了, 有山川河流、高山、大海、有红花绿叶、昆虫益鸟、有巍巍的中山陵, 弯弯的石拱桥, 奔腾的长江黄河, 美丽如画的苏州园林。参天的松柏, 挺拔的白杨, 傲雪的梅花, 艳丽的月季, 高贵的牡丹, 千姿百态, 绚丽多彩。每一幅画都装扮得美观大方, 有的配以镜框, 从这些画中,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用崇敬的心情描绘各自心中所崇拜的英雄人物及祖国锦绣江山的。

篇1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从质疑开始。只有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产生创新的冲动。但我们许多教师只知向学生不断发问,学生根本就没有质疑的机会,更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了。这样长期下去,学生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吗?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吧,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的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片沃土。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之所以为教,不在全盘教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在能自求得之。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支配着创造性活动,教师发挥好了引导作用,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斯宾塞也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可见教师的“导”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的新联系,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正是创造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就水到渠成。

三、热爱创造的学生,给学生轻松自由的创新空间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创造型的学生在儿童时往往顽皮、淘气,甚至“荒唐”,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守纪,或常提些“古怪”的问题,爱迪生小时候就是因为在课堂中爱“捣蛋”,向老师提出了“2+2为什么等于4”这样的问题,而最终被赶出校门。我们教师对待这样的学生要充满爱心,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之路铺设“地毯”。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不会被轻易扼杀。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在学生的脑海中保留一块相对轻松的创新空间,创造一种热烈兴奋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在自然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还师生一片蔚蓝的天空

以一张试卷定教师的“业绩”,以一张试卷定学生的优次,这种一锤定音的教学评价方式,严重束缚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教师为了这个“业绩”,忙忙碌碌地抓题目;学生为了在考试中拿好成绩,从早到晚地背“知识”,泡在题海里。长期下来,教师哪有心思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又怎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偶尔有,也被这种学习环境冲刷掉了。因此,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摈弃。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从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等几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自学能力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等进行评价。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若能依此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我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坚实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反复锤炼,不断矫正,自我完善,才能逐渐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汤湖中学)

篇15: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李长文

(吉林省公主岭市毛城子一中,吉林公主岭 136132)

摘要: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应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思考的欲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独立思考;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积极引导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学生不愿意思考,为了改变这样习惯,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人人都喜欢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予以总结,甚至有的学校,对于提出了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由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敢于提出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任务提出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和学生能够自由的沟通思想,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身上各自的优点。

其次,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提示引导。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启发他思考的有利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

最后,教师还应创建机会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平台。实践证明,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经常发生思维碰撞的班级里,可以大大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培养思维模式,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教学论文 )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来说,最好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的解题思路。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联想思考法、分析思考法、形象思考法,逆向思考法、发散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

再次,要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教师只有依据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关注个体智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四、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独立思考权,把思考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实施有效教学。

三是潜移默化的引导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应充分发挥其激励、引导、解惑的作用,认真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但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把教师作用的发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尽量引而不发,留有余地,尽量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学习。

上一篇:回家的路上400字作文下一篇:愚人节短信:开心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