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公司的心得体会

2024-07-08

进入新公司的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进入新公司的心得体会

心 得 体 会

进入**公司已有两周。很感谢公司给了我这个机会,使我有缘和大家聚在一起。在生活上我们相互照顾、相互帮助;工作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彼此之间就是亲兄妹般的相处。我很享受这种工作氛围,每天都在不断的汲取知识,不断的积累经验。

首先,参加公司入职后的培训,使我对公司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走访各个部门,熟悉了办公环境,了解了公司的行为规范;通过工作中相关单位的沟通与交流,使我逐步理解了公司的企业文化;争取早日融入其中。**集团,是专业的化学技术及产品的领导者,并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书。公司所经营的产品,虽然只是汽车中的一个小部件,但是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的减少和防止,汽车因外部原因而导致的损坏;使购车者深切体会到更安全更舒适的驾驶。

在这短短的两周工作经历中,得到很多同事帮助,思维得到开阔,团队意识得到提升,情操得到淘炼,使我受益匪浅。

公司不断地发展,我们也要与日俱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未来,我们要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更要不断地提升技术、提高产品的品质;从而使公司傲视群雄,成为真正的标杆企业。

公司正走进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就像开始发动的高速列车,而我则是列车上的一颗螺丝钉,伴随着列车奔驰远方。。。

篇2:进入新公司的心得体会

来公司了,一切都变了。生活、工作、习惯、时间,有时候连性格都要去改变。就是觉得好委屈,陌生的环境,压抑的空间,没有自

由了。这原本是我想要的生活,可是真的来了以后,有何想象中差了好多。这才让我明白,生活不是想象,更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

人们的思想都在拐着弯的拐,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似乎都不值得信任,又似乎都值得信任。看到这点,我才发现自己真的太单纯了,单纯到没有任何心机,就像个傻子。

所有人都告诉我,要学着稳重,学着有深度,有思想。我要学的就是,认清老板就是老板,永远不可能是你的朋友。可是,为什么以前的老板就能成为朋友呢?那就是说,在公司,等级分明,生活中,是可以做朋友的。

以前说话、做事都以自己性子,现在就要学会说话、办事,思前想后。说话,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说话做到思前想后。我在想,我又不是要当老狐狸,干嘛那么累呀。但是,现在的环境告诉我,没有内涵,很容易被别人看透,会让人瞧不上眼的。做事有条理性,有工作安排,要有计划。什么时间干什么,都要做好计划。才能有条不絮的,要有时间概念。

篇3:进入新公司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上市公司,进入新行业,事前证据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国内外有关多元化的实证研究文献很多, 但至今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虽然众多研究表明, 多元化经营会损害公司价值, 并成为一种统计意义上的共识。但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从静态角度研究多元化的, 极少有从动态角度进行的研究。在能查阅到的外文文献中, 只有Sharma and Kesner (1996) 对进入前的条件和进入后的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而多元化是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必须考虑其长远与动态影响。从长期动态的角度分析, 某一特定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企业至少应在产品处于衰退期考虑更新产品或进入其他业务, 因而没有一个能真正始终处于专业化经营的企业, 专业化总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多元化战略系统则是稳定的。正如Schoar (2002) 指出, 分清处于多元化的静态效应与实施多元化的动态效应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从静态角度看, 多元化企业一般比专业化企业更有效率, 因为多元化可允许企业利用协同效应寻求新的产品或市场机会。从动态角度看, 多元化通常是对持续经营中存在低效率业务的合理反应, 因而效率损失或者多元化折价交易就是难免的。因此, 从行业的进入与退出角度研究多元化, 就可从源头上揭示企业实施多元化的动因。

(二) 国内文献 国内的大多数研究参照西方的研究思路, 较少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贾良定等 (2005) 在比较了西方理论界与中国企业界关于多元化动机、时机与产业选择的基础后发现, 在对多元化动机的认识上, 两者的认识共性着重从资源和资产组合角度来考虑企业多元化的动机, 两者差异主要是西方比较强调资源论、交易费用论和代理论方面的动机因素, 而中国比较强调资产组合论、政府政策论和制度论方面的动机因素;在对多元化时机的认识上, 西方比较强调当企业面临威胁时进行多元化, 而中国比较强调当企业有实力时进行多元化;在对多元化产业选择的认识上, 西方非常强调产业选择的关联性, 而中国比较平衡地考虑关联性和吸引力。这意味着, 按照西方范式研究中国的问题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因此, 本研究将从上市公司进入新行业的角度分析多元化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并使用公司进入前一年度的数值与进入新行业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寻找公司进入新行业的事前证据。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 本文选择2001年前上市的519家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逐年比较公司主营业务所涉及的行业, 考察在2001~2005年公司经营所涉及行业的变动情况。在最初的分析中, 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 按公司经营涉及的行业变动情况进行统计, 共发生430起行业变动, 其中进入新行业234起, 涉及32个行业;退出原行业196起, 涉及29个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标准进行分类, 公司进入与退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几个行业, 按进入或退出数排名的前10大行业分别占进入或退出总数的70%与65% (见表1) 。可以发现, 按照进入数与退出数排名的前10个行业中, 竟有6个行业相同, 且排名基本一致。进一步比较公司各年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数发现, 有31家企业在早些年进入某一新行业, 旋而又退出了该行业, 且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医药制造业上。一般情况下, 退出原经营行业是在对投资项目成本效益权衡基础上做出的一种理性决策, 是公司基于该行业的竞争状况与自身条件所做出的合理选择, 也是对公司产业政策的一种主动调整, 没有对退出原经营行业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本研究将视角集中在进入新行业上。为此, 本文重

注:某公司在同一年中同时进入几个新行业, 按多次计;若该公司在不同年份中进入新行业, 也按多次计。如该公司在进入行业的同时退出原有业务, 仍按1次进入计。这可能出现企业进入新行业后, 其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数仍为1的情况。进入或者退出制造业按两位数代码分类, 其他按一位数代码统计。表内括号中注:某公司在同一年中同时进入几个新行业, 按多次计;若该公司在不同年份中进入新行业, 也按多次计。如该公司在进入行业的同时退出原有业务, 仍按1次进入计。这可能出现企业进入新行业后, 其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数仍为1的情况。进入或者退出制造业按两位数代码分类, 其他按一位数代码统计。表内括号中数字为进入或退出某特定行业的公司数

(二) 数据来源 本文有关公司基本资料、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缺失数据以及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于深圳巨潮信息网公司所披露的相关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

(三) 模型及变量定义 在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考察上市公司进入新行业的原因, 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ENTRY=α+β1ROA+β2NCF+β3PBI+β4TOP1+β5MC+β6MO+β7BSIZE+β8DUAL+β9INDR+β10A+β11IMPL+β12HI+ε。式中的有关变量说明见 (表2) 。由于公司是否进入新行业要考虑进入前的条件, 因此, 除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用进入当年的数据外, 其余变量均用进入上一年度的数值。在对样本公司特征值按年度进行分析后发现, 除了变量ENTRY在不同年度间有显著的差异外, 其它变量无明显差异, 因此, 对上述模型按不同年度的数据进行混合回归不影响结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皮尔逊相关系数见 (表3) 。结果显示, 进入变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赫芬达尔指数、员工人数以及资产规模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与高管持股在0.05水上显著正相关, 但相关系数都未超过0.1;而与公司绩效、高管报酬以及董事会制度变量 (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与独立董事占比) 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意味着, 是否进入新行业是公司的重大决策, 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 而不仅仅只受到个别因素的重大影响, 单纯依靠相关性分析尚不能说明公司进入新行业的原因。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双尾) ,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双尾) 。除了第二列括号中的数值为中位数外, 其余的括号内数值为P值

(二) 回归分析 由于新行业进入变量ENTRY为二分变量, 可利用SPSS13.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Backward (条件) 法的回归结果见 (表4) 。可以看出, 尽管Cox&Snell R2数值较小 (0.128) , 但模型正确率较高 (0.712) , 预测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10, 且不能从模型中淘汰出去, 因此, 模型总体上是合格的。新行业进入变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主营业务收入能力、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生产能力、多元化指数以及员工人数均显著负相关, 而与公司业绩、高管持股比例以及独立董事占比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除了MO (0.046) 与IMPL (-0.188) 较小外, 其余变量均较大, 尤其是ROA与NCF的回归系数分别达到-3.223与-2.182。此外, 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资产规模与高管薪酬均未进入方程。 (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进入新行业的可能性负相关。本文认为, 在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我国上市公司中, 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其自利天性与机会主义行为, 可能会导致其利用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于是就产生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委托代理的问题:一种是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另一种是中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事实上, 在大多数国家中, 根本的代理问题不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而是外部投资者和控股权股东, 尤其是能完全控制管理者的股东之间的冲突。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 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程度较大, 对于中小股东的掠夺就越不容易, 通过多元化进行利益侵占的动机就会增强, 多元化水平也就会上升。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时, 企业的股权制衡程度就较低, 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占越容易, 也就越不愿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进行掠夺。因此,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可能与进入新行业负相关。 (2) 主营业务能力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生产能力越强的公司进入新行业的可能性越低。本文认为, 由于资产专用性的存在, 资源在不同业务之间转移是要付出代价的, 企业原有生产与技术能力的移植通常会有效率损失, 因此, 如果公司保持着较强的主营业务能力, 维持既有的业务维度就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相反, 如果公司的主营业务能力较弱, 尤其是经营现金净流量长期入不敷出时, 进入新行业寻求新机遇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公司业绩与进入新行业之间的关系表明, 绩差公司有着较强的动力进入新行业寻求发展机会。因为对绩差公司来说, 停留在原有行业里继续经营只能等待判决, 而进入新行业可能是较明智的选择。由此可见, 与绩差公司相比, 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较少通过进入新行业的方式寻求发展。

四、结论

本文以2001年前上市的519家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逐年比较公司主营业务所涉及的行业, 考察在2001~2005期间公司经营行业数的变动情况, 发现共有212家上市公司进入新行业, 约占样本总数的10%。在此基础上,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了公司进入前的条件与进入新行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 公司规模越大, 主营业务能力越强, 经营现金净流量越充分, 公司业绩越好, 高管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进入新行业的可能性越低, 董事会制度对公司进入新行业没有显著影响。国内目前尚未有类似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研究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种研究路径。但本研究尚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没有考虑公司进入新行业的规模与性质, 视所有进入为同质的, 可能会导致结论简化;二是没有考虑公司原经营的行业对新进入行业的影响;三是没有进一步考察期间先进入而随后又退出的样本。

参考文献

[1]艾健明, 柯大钢:《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经济管理》2005年第14期。

[2]贾良定等:《企业多元化的动机、时机和产业选择:西方理论和中国企业认识的异同研究》, 《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3]Schoar, A.Effects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on productivity.Journal of Finance, 2002.

[4]Sharma, A.and I.F.Kesner.Diversifying Entry:Some ex ante explanations for survival and growth.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篇4:进入新行业的演进之路

不要局限于你现有的客户基础,而要探索所有可能用到你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这正是奈尔·瓦哈万和拉贾·拉赫贾共同创立Heratwood工作室时所做的。当25岁的瓦哈万通过亲属关系遇到32岁的拉赫贾时,瓦哈万还是大学的学生。他们共同创立了一家为建筑师和设计师做三维视图和动画的公司。“我们知道三维动画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在实体完成以前使其形象化是了不起的。”瓦哈万说。

2002年开办公司之后,瓦哈万和拉赫贾认识到三维动画不仅仅对建筑师至关重要,于是开始寻找其他能用上他们这种服务的行业。不久,他们开始为国防和航空航天行业的客户服务,甚至进入体育界,为达拉斯“小牛”队和新泽西“网”队提供运动场动画服务。

一种新技术诞生以后,除了最初设定的行业之外,往往也可以应用于多个其他行业,这些行业可能相隔很近,也可能跨度很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技术在一定范围是普适的,找到其他行业对这种技术——比如三维动画——需求的角度和可能性,有时这种需求是显性的,有时候则无此先例,但有隐性的需求,若应用其中,就会带来产品和服务的提升。找到你的技术和这一行业的关联性,并思考如何应用于其中,是扩展到新行业的最重要的步骤。

拓展任何一个特定行业市场都需要认真准备,瓦哈万说,对每个不同行业他们都制定了不同的市场策略和不同的切入点。但是他也指出,与一个行业的客户分享另一个行业的方案有助于销售。“比如,通常体育界的客户喜欢看看国防的方案,这使得他们理解了数字技术可用来做任何事。”

扩展到新市场意味着在你的战略市场营销版图上设立新目标,美国东北大学企业和创新小组协调人马克·H·迈尔说道。他还是《公司成长最快的路径:针对新市场应用的杠杆知识和技术》一书的作者。“你的技术必须是强有力和稳定的。它必须是一个能适应不同种类应用的平台,而无须重新设计。”迈尔解释说。

但是,别一想起将你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新行业,头脑就过度发热。“年轻的企业家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他们倾向于扔一大堆东西到墙上,然后看哪些能粘住。”迈尔说。相反,你需要系统地细分你的市场,根据市场规模、增长率和技术的适应力来衡量你的机会有多大,未来发展道路在哪里。“你不是要生产一种产品,你要建立整个产品线。”

Heartwood工作室的创始人自然研究过他们的目标市场,甚至想着将他们的服务扩展到在线零售商,这些零售商如果有了三维平台,顾客就能在网站上看他的商店,就像在看一个真正的商店一样,当然,也能看到所有商品。随着持续创新,他们希望将2007年的销售额提升到200万到300万美元之间。同时,他们希望将公司角色定位为“视觉故事讲述者”。“将好莱坞带到Heartwood里,” 瓦哈万这样描述,“每个行业都需要三维技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最大的挑战将是决定不做什么。”

篇5:进入新公司自我介绍

进入新公司自我介绍篇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鞠躬)我叫XXX,来自湖南XX,我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容易与人相处;平时爱好打篮球、爬山和跑步。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的加入到“XX”这个大家庭中来,这里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也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新同事、新朋友。——借此,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谢谢您们能给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鞠躬)我初来乍到,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向大家学习,还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能够多多指教!我相信,通过我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我们不但会成为事业上齐头并进一起奋斗的战友,更会成为人生中志同道合、荣辱与共的朋友。最后,我愿能和大家一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鞠躬)

进入新公司自我介绍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我叫,家在甘肃天水,今年刚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我性格开朗,容易与人相处;做事认真并善于总结,乐于与他人交流。能够应聘到国虹工作我倍感荣幸,而能来到采购部工作,我不知道用哪些更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首先,请允许我借这次机会表达对各位领导的谢意,谢谢你们能给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一次如此之好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其次,我刚刚离开大学,对公司的规定、公司所要求的人际关系、公司所要求的能力等等的掌握程度几乎为零,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请各位领导和前辈能够多多指教,多多包涵!最后,我很想很想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适应这个环境,掌握作为一名采购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这个部门,为公司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不怕吃苦,我也愿意吃苦,如果以后有哪位前辈有什么需要我去做,我不敢说能做到您所要求的标准,但我保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我的新入职自我介绍就到这里,真诚的谢谢大家!

进入新公司自我介绍篇三:

大家好,我是刚被公司从**部门调过来的***,来接任你们之前**主管的工作,当然了,不是因为公司认为他做的不好,是因为工作原因相互调动,都是为了我们之间能相互学习.在这之前我很少接触我们部门的人,对大家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从别的地方听说了不少关于咱们的事情,心里觉得非常荣幸能和我们公司的精英们一起合作.我对咱们这边的业务也不是很熟悉,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多支持,我也会虚心向大家学习的,希望在我们一块合作的日子里,大家能非常愉快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谢谢大家.进入新公司自我介绍篇四:

大家好,我叫YJBYS,来到XX公司已经有一个星期了,对于一个新入职的员工来说,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上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需要去向很多同事们、领导们去请教,在此,先谢谢大家了,我会以最快的时间去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高效率完成公司领导安排的每一项工作,为XX公司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

篇6:跳槽进入新公司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对于职场空降兵来说,在履新之前,就要对可能面临的挑战有所准备。那么,职场空降兵,成功履新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跳槽的失败率较高,与跳槽者没有认识清楚新环境的新挑战,没有很好地把握“破”与“立”的尺度有很大关系。跳槽进入新公司,面对新环境、新面孔,新人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①在做事的风格上,如何使领导认同自己的观点;

②如何赢得领导的信任;

③如何平衡公司长、中、短期的目标,克服公司急功近利追求业绩对自己造成的不利影响;

④如何平衡公司与下属的利益,争取下属的支持;

⑤如何在短期内了解公司的情况,尤其是那些没有明文规定的潜规则;

⑥如何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减少磨合过程中对组织整体绩效的影响;

⑦如何得到工作流程中其他部门的真正配合,克服人际基础缺乏的困难,快速进入角色;

⑧如何适应公司原有的文化,克服“水土不服”的困难;

⑩如果公司内部有胜任的人未被选用,如何面对其可能存在的不合作态度;

篇7:进入公司工作体会

从公司的组建到现在,已经历时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作为公司的一名行政人员,在此期间经历的更多的是关于公司架构调整、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以及到目前各规章制度的出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可见他的含义又是显而易见的。

是的,制度还是要不断完善、修订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因为制度的目的所在。我们也多次提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用来服务于人,而不是制约人的。那么,制定合法的、合理的、有效的、人性化的制度就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关键,使我们的制度有法可依,不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员工个人的立场,以及公司的利益方面,公司制定的制度都要站的注脚,经得起各方面的评激,得到各方多数人正确的理解与认可。

在整理修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我们也在围绕制度进行着各项工作事务,制度是维护公司各环节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有效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制度让活动在企业里的每个人有章可循。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每个集体就要每个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的人有一个统一的规程,依照正确的制度和规章安排、完成工作,能够相互之间协调从事。如果没有制度,各人都随意发挥,到每一级、每一环节没有制度约束,谁想怎样就怎样,我们的工作将没法做,将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其中就会有冲突、矛盾,就连浪费都是必然发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制度还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是出现过一些工作的失误,同时公司的各项工作也总有没能按原计划完成的情况出现,其实纠其原因很多就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够过硬,相关的制度也并没有执行,才导致计定的工作停歇。所以,首先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合理完善的制度就不可能有效的去做其他工作,也会给公司的销售经营再到战略发展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一定的阻力。一个完整的企业,它的制度和经营方式是不可能,也不能相互脱节的,是相互紧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次,使员工按照正确的管理制度约束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按照规则做事。工作就是工作,只要按制度、流程来做事不带任何个人主观意愿,一切都能以公司的决策为主,程序也就是程序,不能讲求其他特殊,该到什么环节就到什么环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公司上下都照章办事,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大步前进,不断创新的。

同时,各项制度的制定也是防患于未然的,虽然说是要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能就等待问题的出现吗?不能,我们要通过各种事例和经验,要先预知很多事情的很多问题所在,要掌握主动权,有应对各种问题的措施,以及抑制各种不良现象发生的作用。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如果没有原则,没有事先的方向,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就会应验了。其实,事情都是因果存在的,因为没有预料就会有想不到的或好或不好的事情发生,因为没有预料就会有想不到的结果出现,只要我们有很充分而正确的准备,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我们都会有效的解决,我们应该做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企业。

篇8:进入新公司的心得体会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有关多元化研究的文献,但大多研究的是多元化的事后影响即多元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较少对多元化动机进行研究。即使有多元化动机的实证研究,其更多关注的也是静态多元化,很少有对动态多元化的研究。与静态多元化相比,动态多元化更能抓住多元化企业的特性。因此,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些上市公司在新行业中持续经营的影响因素。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对进入新行业的公司来说,必须弄清楚新行业的基本情况,原因在于: (1) 为取得竞争优势,新进入者通常要投入一笔金额较大且不可收回的投资,以与该行业的先入者展开竞争。假设新进入者退出该行业就会造成永久性损失,因而这些投资可视为沉没成本。因此,了解进入某行业时的初始条件以及进入时的结构性障碍,将有助于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进入后企业的业绩的。 (2) 新进入者将威胁到先入者的市场地位与盈利能力,一般情况下,先入者会做出反击,以把新进入者驱逐出该行业。因此,对新进入者来说,必须弄清楚进入该行业可能遭到的反击。如果新进入者有充足的资源保证进入后能占有一席之地,或者因新进入的行业与原有行业的关联度较高而使进入新行业的成本较低,这两种情况下先入者就可能不会做出强烈的反击。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公司高层为追求短期利益或谋取私利而进入新行业的情况。具体来说,进入新行业可能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行业进入的结构性障碍。

公司要进入一个新行业必须进行事前投资,并支付该项目正常运行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公司必须支付的、独立于生产规模的、不能降低的营运费用;而进入新行业的事前投资是进入者购建固定资产等所必需的开支,该投资在短期内不能完全收回,因而是一种沉没成本。固定成本是新进入者和先入者都会重复发生的费用,沉没成本则是新进入者才需要承担的成本。相比较而言,新进入者将比先入者多支付一些诸如提高生产能力、建立次级销售与分销渠道等方面的费用。如果进入一个需要投入很多有形资产的行业,将有助于驱逐未来进入者。但是进入该类行业的成本极高,新进入者想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就要做出比先入者多得多的投资。最小规模经济是新进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该最小规模所需投资额越大,新进入者所需的增量成本就越高。同时,新进入者为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往往要比先入者支出更多的广告费用。另外,新进入者还要组建销售队伍或建立分销渠道。所有这些增量投资,都会使新进入者处于不利地位。笔者据此提出假设1:行业进入的结构性障碍越大,新进入者持续经营的可能性越小。

2. 进入规模。

对公司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是决策的起点。只有在企业资源与技术水平允许的前提下,管理者才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决策。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与技术的专用性较强,较大可能选择专业化经营;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与技术通用性较强,可选择开展其他相关业务;如果企业资源丰富而技术水平有限,可进入新行业寻求机会。对在多个行业或产品市场上经营的企业而言,可将一个行业中的优势和竞争力转移到另一个新行业中,实现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在新行业中的投资较多,就可能在新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该行业中的先入者要把该企业驱逐出去的难度就会增加。换言之,企业在新进入行业中的投资越多,越重视企业的运作,无形中就会给先入者一种威慑力。由于把这类投资额较大的企业驱逐出去的成本会很高,该行业的先入者结成联盟驱逐该类企业就是一种不可信承诺,因此,这类企业在新行业中存活的几率就会增加。笔者据此提出假设2:公司在新行业中的投资规模越大,持续经营的可能性就越大。

3. 行业竞争性。

尽管收入超过营运成本能收回投资,但先入者常常压低价格以抑制新进入者的销售,从而使收回投资比较困难。通过投入较多的资源进入新行业,新进入者会对先入者的市场地位与盈利能力造成威胁。先入者则会通过发布攻击性广告、降价、掠夺新进入者的市场等措施,来削弱新进入者的市场力量。换言之,先入者的反击可能降低新进入者的边际收益,从而使投资的风险增大。先入者的强烈反击会导致新进入者的退出或者不得不承受较差的业绩。因此,新进入者也要考虑到先入者反击强度的影响。

根据Aharony等(2000)的思想,中国证监会将A(农、林、牧、渔业)、B(采掘业)、C4(石油、化学、塑料、塑胶)、C6(金属、非金属)、C8(医药生物制品)和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定义为保护性行业,其余行业为非保护性行业。显然,进入保护性行业的门槛较高,企业将为此支付一定的事前成本,但一旦进入该类行业,就可能享受到种种优惠政策,部分行业甚至有保护性定价,因此,在这类行业中先入者不会对新进入者进行强烈的反击,新进入者存活的几率就会增大。笔者据此提出假设3:公司投资于保护性行业,持续经营的可能性较大。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01年前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逐年比较公司主营业务所涉及的行业,考察这些公司在2001~2005年间进入新行业的情况。研究期间,一些公司的经营已发生了重大变更,因此笔者对样本做出如下处理:剔除主营业务收入为零的公司;剔除因发生资产重组、并购等而导致公司经营范围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公司;剔除行业数据提供不全的公司。经过上述处理后,最后剩下51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

在最初的分析中,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按公司经营涉及的行业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共发生行业变动430次,其中进入新行业234次,涉及32个行业;退出原行业196次,涉及29个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公司进入与退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几个行业,按进入数或退出数排名的前10大行业分别占进入或退出总数的70%与65%(见表1),表1中括号内数字为发生变动的次数。

表1显示,按照进入数或退出数排名的前10大行业中,有六个行业相同,且排名基本一致。进一步比较公司各年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数发现,有31家企业在早些年进入某一新行业,继而又退出了该行业,且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医药制造业上。

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司在这些新进入行业中持续经营的事前影响因素,笔者设立了以下计量标准:某公司在同一年中同时进入几个新行业,按多次计;若该公司在不同年份中进入新行业,也按多次计;考虑到部分公司进入规模很小,不到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而个别公司的进入规模很大,超过了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50%,因此予以剔除。同时,考虑到研究的是新行业在2001~2005年持续经营的影响因素,而2005年才进入新行业的企业在当年退出的可能性会非常小,加入这些样本会严重影响结论的可信度,因此,为保证研究的合理性,我们又剔除了2005年的进入样本。经过上述处理后,共得到122个研究样本。

文中有关上市公司基本资料、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多元化数据由笔者查询上市公司年报后计算得到。

2.研究方法。

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企业的持续经营与行业进入的结构性障碍、进入规模、新行业的竞争性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到: (1)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能力、资产流动性、净资产收益率与公司规模等反映财务能力的指标会影响公司的决策; (2) 国有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能对公司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3) 进入新行业是一种动态的多元化,它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多元化程度,而多元化程度不同的公司可能对进入新行业持不同态度,因此,将上述三方面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如下所示(模型中的变量说明见表2):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上市公司在新行业中持续经营的事前影响因素,因此,在模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公司资源有关的变量均采用进入新行业前一年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表3显示,持续经营变量SURV的均值为0.779,即所有在研究期间进入新行业的企业在2005年仍有77.9%的企业在持续经营,因此,从总体上看,上市公司在新行业中的存活率还是比较高的。

注:*、**和***分别表示在0.1、0.05和0.01水平上显著。

由表3可知,持续经营变量SURV与多元化程度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资产规模也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余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这意味着,公司的多元化程度越低,资产规模越小,公司在新行业中持续经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公司进入新行业发展的趋势,其一旦在新行业中发展不顺利,就有可能从新行业中退出。这也意味着,要检验前述假设,有必要做进一步分析。

2. 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模型采用条件法的Logistic回归,结果见表4。表中显示,模型正确率为78.3%,Cox&Snell R2为17.2%,因此,预测模型总体上可以接受。

行业进入障碍变量未能进入预测方程,相关性分析也显示它与SURV只有非常微弱的不显著正向关系,因此,结论不支持假设1。进入规模变量与持续经营变量显著正相关,且系数达7.311,说明进入规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而假设2得到验证。PROT与SURV在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行业特征显著影响企业存活率,进入竞争性较弱的保护性行业为公司在该类行业中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而证实了假设3。

在控制变量方面,PBI对公司在新行业中的持续经营影响非常显著,回归系数高达3.883,说明公司每一元资产所产生主营业务收入越高,在新行业中持续经营的可能性就越大。国有股比例对新行业的持续经营有显著负面影响,国有股比例越高,企业越可能放弃在新行业中经营。资产规模与SURV负相关的结论则值得深思,尽管回归系数相对较小,但放弃对新行业追加投资的代价总是要承受的。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大公司更有可能做出放弃追加投资的决策。多元化程度与持续经营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多元化程度越高的企业越可能放弃在新行业中投资。

四、总结

本文以2001~2005年间的122个进入新行业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些公司在新行业中持续经营的事前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新行业中的持续经营受公司进入规模和进入行业特征的显著影响,进入新行业的规模越大,进入行业的竞争性越弱,持续经营的可能性越大,但行业进入的结构性障碍对持续经营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新行业的持续经营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能力正相关,与多元化程度、国有股比例以及资产规模负相关。

国内目前尚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种思路。但是,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没有考虑新行业的规模与性质,这可能会导致结论简化;二是受数据限制,没有考虑公司原经营行业对新进入行业的影响;三是没有进一步考察先进入之后又迅速退出的样本。尽管如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从动态角度研究上市公司在新行业中持续经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上市公司在新行业的持续经营受进入规模和进入行业特征的显著影响, 公司进入规模越大、进入行业的竞争性越弱, 持续经营的可能性越大, 但行业进入的结构性障碍对持续经营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持续经营,进入规模,新行业

参考文献

[1].艾健明, 柯大钢.多元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5;14

[2].Sharma, A., I.F.Kesner.Diversifying Entry:Some exante explanations for survival and growth.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39

篇9:进入新公司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 互联网 大数据

一、引言

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后,立即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引发“地震”,互联网金融迅速席卷整个行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背景下,众多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互联网理财领域,推出了大量的“宝宝”。对于具有较高风险的股票投资基金,在“触网”方面似乎慢了一拍。梳理传统公募基金的业务模式,分析整个流程中的问题以及痛点,方能更好的找到证券投资基金“触网”的切入点以及关键点。

二、传统公募基金的业务模式

证券投资基金指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传统公募基金的业务模式比较简单:基金公司设计产品,确定托管人,然后与发行渠道进行沟通,发行渠道销售产品募集资金,基金管理公司根据合约进行投资管理。

传统公募基金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统公募基金的产品和服务围绕银行展开,远离投资者

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中心,基金公司也是如此。基金公司发行产品,需要和托管银行进行沟通,得到托管银行的支持,然后再上报监管机构,拿到批文后,再和托管银行沟通发行档期,然后基金公司到各家分支行推动销售。整个过程中,基金公司很少和投资者接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基金公司的客户就是银行渠道,而不是终端的投资者。

(二)传统公募基金公司重视投研能力,忽视客户体验

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基金的规模和收益率。长期以来,基金公司以产品为中心,任务都在发产品、做投资业绩,忽略客户服务和客户体验,致使一些基金公司所提供产品的投资周期属性使其投资需求和客户需求之间现错配。

三、畅想未来,颠覆传统

(一)基于大数据的投资者情绪挖掘

基金公司的生存依赖于其投资管理能力,因而非常重视投研能力的培育。股市变幻莫测,投资者对外部冲击事件的理解和反应非常复杂。在真实的投资行为中,投资行为不完全由意识层面的理性做主,而是屈从于潜意识的驱使。固有的分析方法无法对投资者情绪进行高质量的研究,而大数据时代这个局面有望打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阿里巴巴、微博、微信、百度等互联网平台沉淀了大量商品交易、社交、个人情感、搜索等方面的数据,拥有了洞察投资者“心动”的宝库。云计算的发展,则提供了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利用云计算来分析互联网上的沉淀的大数据,对投资者情绪量化挖掘。通过大数据,新的投资策略可以实现金融、数学、心理学的跨学科应用。

1.利用搜索关键词来构建证券投资策略。在构建影响因子的时候,可以把基本面因子、交易數据因子与金融大数据因子结合起来,其中金融大数据因子可以根据每只股票的搜索增量或者搜索总量来量化,将搜索平台的金融大数据信息与股票信息综合测度,构建基于搜索关键词的投资者综合情绪模型,进行指数化选股。

2.利用微博、微信社交平台的数据构建证券投资策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根据讨论话题的内容,识别出有关股票讨论的话题,可以量化股票的热度,再结合传统的基本面因子、交易量因子,构建出基于社交话题的投资者综合情绪指数模型,精选出具有超额收益预期的股票,进行投资。

(二)基于C2C模式的投资策略交易

进入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会发生巨大变革。如同国外证券投资行业一样,证券投资管理行业将走向数量化,然后数量化的投资管理行业将走向互联网化,互联网量化投资从B2C转为C2C。

利用互联网构建证券投资策略超市,一边对接投资策略提供者,另一边为小额投资需求的策略使用者。策略提供人一般拥有实操能力和碎片化的投资管理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这些零碎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衍生出投资方法策略。策略研究员也可以通过出卖自己的策略,根据投资获取回报,投资策略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

策略提供人提供的策略托管在云端,只要投资者购买投资策略之后,云端托管策略直通交易所,保证交易的保密性和交易及时性。云端智能托管,也让投资者省去了天天看盘的精力,节约大量时间。

为了方便投资人选择策略,以及对策略进行定价,需建立一套策略评价体系,如同淘宝商城的评价和买家秀,展示这个策略的前世今生。一个投资策略可以先被观察一段时间,通过后台确认是否审核通过,才可以上线。策略的定价可以根据投资收益率的变化,进行动态定价,这样整个C2C模式的投资策略交易平台就搭建起来。

在这种背景之下,证券投资基金可选择的投资策略范围变大,投资的方向也得到扩张,可以大幅降低基金管理的费用开支。同时,证券投资基金也可以在平台发布自己的策略需求,让很多人同时开发策略,进行投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策略研究的效率。

(三)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证券投资分析与交易

随着大量关于人们行为、情绪等大量数据的积累,以及云计算、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能会在云端催生出人工智能,使智能代理也可以通过学习,“贡献”新的认知。那么,证券投资领域因此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1.投资策略生产的变革。传统的投资策略生产模式将被颠覆,投资策略的生产将变得更快、更短、更个性化,且源源不断。机器学习的强大挖掘能力,结合大数据,将会产生更多以往无法通过经验和理论推导出来的新认知。完全个性化的、实时的投资策略生产成为可能,每个投资者都可以按照其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投资策略。投资策略本身将成为可以买卖的产品。

2.交易的变革。智能代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和更敏捷的反应执行交易。一个智能代理交易程序能够轻易地同时跟踪许多不同的证券,同时还能通过实时观察申报单的态势、高频交易数据,拟订最优交易指令,并准确无误地执行。跨市场、跨品种的交易将能够很轻松地实现,投资人可以所有的事情委托给云端的机器人自动完成所有的交易。

四、结语

目前来看,移动支付、大数据、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等,这些构成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应用极有可能在证券投资领域引爆一场巨大的革命,金融很有可能成为继电商之后又一个互联网应用的热点领域。互联网对于投资领域的颠覆已经近在眼前,一场投资领域的革命已经开始了。

参考文献

[1]陈宝卫.互联网基金发展现状、影响及监管对策:以余额宝为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5,10.

[2]李峰.互联网基金喜忧并存[J].新财经,2014,09.

[3]陈宝卫.互联网基金发展现状、影响及监管对策[J].金融会计,2014,06.

上一篇:梦想启动下一篇:小学生作文:给自己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