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读后感

2024-08-05

南京南京读后感(共9篇)

篇1:南京南京读后感

观《南京!南京!》有感

【摘要】

金缕曲

南京大屠杀

回首何堪顾?

雨花台、冤魂尚在,杜鹃啼处。八十五年犹梦魇,倭鬼瀛魔侵驻。

笼杀气,金陵覆怖。

万殁横街城若冢,更填江喋血尸无数。

屠老弱,戮孺妇。

登临咏罢南塘句。

叹秦淮、小楼明月,戚怀谁误? 可恨禽邦招魂社,朝野频频拜赴。

欲裂眦、填膺作怒。

只待残年能雪耻,纵长缨、直取扶桑路。

灭靖国,捣神户。

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85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震惊中外的大屠杀。那一刻起,我们不断失去自己的手足同胞;那一刻起,我们不断失去自己的家园,多少人流离失所。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人性 反思 正视历史 铭记国耻

一.南京沦陷及大屠杀相关历史背景

(一)背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国和日本军队在中国北部卢沟桥爆发了全面战争。日军迅速占领了平津及华北的大片土地,同时又将战火从华北烧到华东。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本军队开始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发生激战。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上海被日本军占领,日本军队的下一个目标:中国的首都——南京。当日本军队攻到南京城下的时候,中国政府已经搬离了这座城市。

(二)灾害:占领南京后,日军畜生的最高指挥松井石根竟然发布了令人发指的屠城命令,一周的时间杀死我军民三十万,这还是保守数据,因为焚烧的尸体和场所都是秘密进行的。中国军队在那场战役战败后,俘虏了众多的中国军人,在当时国际社会有日内瓦条约的存在,俘虏有生存的权利,但是日本畜生却天理不容地干出了坑杀举动,而且还以搜索中国军人为名,直接冲击中国难民营,但杀的确实老人、妇女和儿童。

二.影片《南京!南京!》介绍及感想

(一)影片综述:影片《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分两节为我们剖析其血 淋淋的历史事实。第一节以南京沦陷、日军全规模屠杀中国战俘为主线。1937年冬,国民党首都南京被日军攻破,留下来的国民党军做殊死对抗,最终悲壮牺牲。这一节真实、客观的反映了日本军队凭借其强大的装备实力、人员数量优势对中国战俘及普通平民所做的惨绝人寰的屠杀。活埋、火烧、集体枪杀等惨烈手段令人发指。第二节以身在金陵女子学院安全区的平民,尤其是女性为中心,讲述了日本军队对金陵安全区妇女的蹂躏。这一节鲜活的展现了日本军队人性的丑恶及归国女教师姜淑云为代表的中国女性拯救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的无私美。

(二)情节详谈:

1.剧情:00:05:00 南京城破。

感触:我不能去怨恨那些冲破层层人墙、贪生怕死溃逃出城的国民党军,因为每个人在生死面前都有本能的恐惧与求生本能。我只能说以陆建雄为首的留下来的国民党军的伟大。南京已经失守,可以说留下来的人只能是死路一条,但是他们还是留下来了。为了南京城中未能离开的老老少少,为了南京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份坚强的信念,也更包含了一种必死的决心。

2.剧情: 00:14:30 日本军人角川在维持俘虏秩序时,失手杀死躲藏的中国平民。

01:50:28 受被日本军拉走充当慰安妇的姜淑云请求,角川将其开枪打死。

02:01:25 角川不堪重负,在救下一大一小两个中国士兵后,开枪自杀。感触:角川可以说是在影片《南京!南京!》中唯一一个有人性的日本军人。我一 直清楚的记得当他开枪失手杀人后后惊恐、愧疚的神情。他无措的说:“我不是故意的”。然后就要剖腹自杀。这是其他日本军人做不到的。在后来,他杀死姜淑云也是出于不让她再接受变态的摧残。我可以接受日本军人在经受战乱、背离家乡的混乱情绪,但这并不代表我就能容忍他们变态的屠杀中国人。在影片中角川是所有参与南京战争的日本军人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完全同化、仍然有所坚持的日本军人。

3.剧情:00:22:43 未死日本军人发出警报,残存的国民党军躲藏地点被发现。

感触:十几个稚气未脱,甚至刚刚懂事就要扛枪战斗的小男孩。我原本认为孩子会是最脆弱的群体,可是他们却是奋战到了最后一刻。在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坚定、对生的渴望、对严峻形式的严肃,却唯独没有退缩。或许我比他们的年龄要大,但是要我面临他们所处的那个环境,可能我就是会崩溃、无助的。所以我敬佩他们。

4.剧情:00:42:00 大屠杀开始,中国人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感触:烧杀、活埋、枪杀、枪刺、砍头。震撼、心痛、国殇!那歇斯底里,响彻云霄的呐喊声,是所有中国人内心的希翼。是对日本人最激烈、最直接的反叛。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最能激发的是内心的爱国情怀。我想,在那一刻所有中国人都是悲壮的。

5.剧情:01:17:48 日本人要求难民营出100名女性作为日军三周的慰安妇。拉贝和姜淑云向所有难民营的女性们宣布这个消息。

感触:为了解救苦难中的中国百姓,拉贝、姜淑云、华小姐他们竭尽全力、数次落泪。与日本人的暴行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日军提出用100名女性来换取食物、棉被、过冬的煤和孩子们的安全时,勇敢的中国女性为了同胞的生命安全,决然的站出来,甘愿充当慰安妇来保证同胞们的安全。让我感动的是,她们是以一种坚定、壮烈、决然的神情站出来的。她们是伟大的。

6.剧情:01:53:55 日本盛大的庆典及招魂仪式开始。

感触:他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在中国的大地上给那些侵略者招魂。竖起写着某某军师团的旗帜,更像是给无数死去的无辜中国人的挽联。他们有着绝对的差别对待,对中国人可以毫无顾忌的草菅人命,对自己日本人却来举办这么隆重的仪式。可笑至极!

7.剧情:02:02:46 小豆子在得知自己获救后,露出灿烂的笑容。

感触:幸亏„小豆子还活着。这是整部影片中唯一的庆幸。中国的希望还在。

(三)感受:在观看《南京!南京!》以前,我始终认为在战争里,在人们即将死去或面 临危险的时刻,所有的一切不论是家国大义、人生信仰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只有求生的本能和对于死亡的恐惧才是真实的。可是在《南京!南京!》里,我不仅看到了死亡前人们的本能的恐惧和战争带给人们的人性扭曲。更看到了唐天祥甘愿留下牺牲,成全另一中国同胞的悲壮;日本角川渴望和平、看穿生死的无奈„

三.反思

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的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南京大屠杀真真切切的给了我们一个惨痛的教训与警示,我们遭受的苦难是可怕的。当我听到影片中口口声声的“支那军”“支那人”时,总会有一种屈辱的感觉。被践踏的尊严、国弱被人欺的无奈

但是日本当时及以后的当权者之中,竟有许多人不承认这笔血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甚至说是子无虚有,还美其名曰说是进入南京城受到中国军民的欢迎,遵守国际条约,企图隐瞒事实真相,简直是无耻到了极点。但是,毕竟历史就在那儿,事实就是事实,有人经历就会有真相长存,不论何时翻起它总会摆在眼前,历史不容篡改。

四.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站在人性的高度,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应该被祭奠。作为后人,我们是中国的未来与明天,在今天遥望那上千万人曾付出生命的历史,必须多一份慎重。在现今不管是砸牌、泼油漆还是谩骂,都有些简单化了。谩骂与否,历史都在。“罪恶不会因轻薄的解构而抹杀,警醒也不会因愤怒的谩骂而实现”,如果仅仅是愤怒与谩骂,单纯的发泄,发泄过后一起照旧。那么,可以预料的是,这样的事情还可能再次发生。铭记的最好方式是纪念,一段对历史真相更严谨的追录,一段为当年受害者追寻赔偿的具体努力,这才是现在的我们所要做到的人性的真善,这才是对历史最真诚的回应。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今天,只有拿出我们的理性与智慧,纪念历史、正视历史、面对历史、缅怀历史,才能对得起祖辈们曾承担的沉重苦难。

五.展望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痛苦,也是教训,更是一种激励。历史也警示着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中国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外国欺负,才不会被外国蹂躏。只有自己强盛了,才会使人民产生安全感和自豪感。祖国的明天在少年。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定要牢记历史,坚定未来!

莫忘国耻。愿世界永远和平。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9页

[2]陈益民:《民国旧事老新闻1935—1937》,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第244页

[3]中国918爱国网 网址:http://www.china918.net/

篇2:南京南京读后感

据南京大屠杀已经七十多年,但是我们仍记得那种惨痛。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那种痛从各种渠道传达到我们心里,烙在我们的血液里。我们将永远记得那种痛不想忘记也不能忘记,而且我们也将传递到下一代,下下代,世世代。我们记住不是想报仇而是警戒自己,落后就要挨打,要居安思危。

这部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日本人的残忍,有中国爱国人士热血,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拉贝,还有善良的角川正雄。

战争对于双方都是残忍的,中国当时国力落后武器单一,而日本人国力强大武器先进。步枪对大炮,可想而知那是多么的惨烈。然而最让人担心的是大炮不但打开了我们国门,占据了我们的土地,还轰碎了中国人的勇气。日本军的士气压制了中国人,以至于几个日本人和几杆枪守住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当然,也有许多爱国认识想要救助那些难民,可是没有武装力量的支持,像唐天祥,虽然他的女儿因为日本人活活摔死,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抓去做慰安妇,最后疯了以至于死亡。但他没有放弃一直想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那些妇女。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坚强,看到了中国胜利的曙光最后在他和他妻子只可以活一个的时候,他没有犹豫的选择了他的妻子。在死的那一刹那他笑了说了一句,那笑有希望有信心还有对中华民族的无比信任,那句话感动千万人好像那句话就是中国人的勇气。

拉贝虽然是外国人,但他对中国的爱不亚于任何人,他极力的想要保住难民的性命,想保护那些妇女的安全。他的无奈,他的悲愤代表了千千万万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对中国人的关怀,对中国人的同情与支持。虽然最后他回国了,但他的关怀永远留在中国人的心中。

战争是残酷的,不仅仅是对被侵略,还有侵略者。日本士兵他们也并不像战争,他们也不是天生那么坏,他们的国家给予他们使命虽然是非正义的使命,但作为一个士兵一个武士命令就是一切。他们祖国上层人士的错误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战争中他们渐渐丧失了本性,渐渐麻木渐渐变态。角川正雄是另一种日本士兵的代表,他的善良战胜了麻木和变态。在那种情况为了不再受良心的责罚,又不想违背一个士兵的尊严,他选择了死亡。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武士,他的武士精神值得我们敬重。

南京大屠杀的惨烈远不止电影上所表现的那些,那些感情值得我们记住,但是那种伤痛也不能因此而变淡乃至消失。不管人们怎么不想,落后就要挨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永远不变的相处准则。虽然现在的中国不像以前那样对于别人的“打骂”毫无还手之力,但是我们也是处处受制于人。像台湾问题,本是我们的国内问题,我自己应关门解决。可是总是有那么些人把它升级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与日本我们与它虽然已经建交,可惜总是无法和平共处,钓鱼岛问题总是无法解决。无硝烟的战争总是无助不在,强大是我们现在应该放在首位的事情。我们不是为了欺负人或报仇而强大,我们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想南京大屠杀事件再次重演。

那种痛我们无法忘记也不会忘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想忘记我们所受那些屈辱,作为一名中国人更不能忘记那些迫害。强大,强大!为了不再让历史重演,为了不再受那些非人类所能承受的痛苦。

篇3:南京志向&南京印象

南京志向:打造国际人文之都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始发地。

金秋时节, 美丽的南京迎来了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和第三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这次盛会是建国以来在南京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

世界城市论坛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南京, 并了解了南京, 也是南京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它不仅展示了南京的文化, 还把其他国家的文化带进了南京。南京在今后的发展中, 不仅要保留自身的文化, 还要融入世界的文化元素, 将南京打造成一个国际人文之都。

这次论坛还是一个合作的平台, 有利于加强南京与其他国家城市的合作, 尤其是青年人之间的合作。

南京市长蒋宏坤

南京目标: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也是南京新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南京在优化人居环境方面不断探索, 坚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重点实施“一城三区”战略,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以解决城市扩张中的环保问题。

坚持彰显城市特色魅力, 在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 建设向新区集中, 高校建设向大学城集中的同时, 疏散老城人口。坚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一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 一边发展循环经济, 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持续加大对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与郊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让全市人民共享人居环境创建带来的成果。

南京将借好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的东风, 更多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地提升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实践, 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 大力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居住环境,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与环境互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与生态共同进步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南京副市长陆冰

南京方法:城建运用“加减法”

近几年来, 除了秦淮河综合整治, 南京还致力于沿江综合环境整治、中山陵环境整治、历史街区整治和保护等各方面工作。

南京自2001年起便启动了老城保护工程, 政府的规划、文化等部门和相关专家一起, 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调查, 制定了相关保护规定, 并经人大批准后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与此同时, 南京2001年也启动了新城建设, 5年多的时间, 政府投入200多个亿的资金, 成功拉动社会700多个亿资金的投入。而为了改善老城区面貌, 南京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 又要满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建设就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加减法”。南京对具有丰富历史遗存的老城区的城建上要“减压”, 即只是就地调整, 不搞大拆大建, 以免再增加老城负担, 使老城区内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而在河西等新城建设上则要充分用好“加法”, 即加快建设新城来适应城市化进程。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

南京速度:两年大变样

两年前, 当人们带我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这里还是一片农田, 而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非常好的会议设施和精彩的展览。你们的建设速度太快了, 而且质量这么高,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做得非常好。

在飞快的城市化进程中, 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结合在一起, 把城乡共同平衡发展起来, 南京对秦淮河和河边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改善, 同时又保护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体现了南京正把很多美好的想法付诸行动。

篇4:跳出南京发展南京

吴先满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同时他还是南京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1月27日,吴先满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他认为,南京是苏浙皖赣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是具有古都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是它最本质的定位。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来后,南京成为了“两带一路”的交汇点,南京既向东开放又向西开放,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吴先满。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南京的经济落后于苏州、无锡两地,对此你怎么看?

吴先满:南京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州、无锡经济发展是不一样的。从历史上讲,苏州、无锡两地乡镇企业发展较早,民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而南京则向来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南京乡镇企业发展比苏州、无锡较晚,尽管南京郊县也发展乡镇企业,但是相对苏州、无锡而言,规模和质量上还是比不上苏州、无锡。从这一点上比较,南京乡镇企业发展相对落后。

但是从城市经济以及CBD经济角度来看,南京的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从经济体系来讲,南京比苏州、无锡更完备,产业构成,重化工业制造、装备设备制造,这些方面还是南京更强。此外,从创新经济、科技经济来讲,南京要比苏州和无锡强很多。南京有很多原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两院院士、科学家、工程师很密集,尽管利用率不是很高,转化得不够好、不充分,但是毕竟是集中在南京。南京科教资源深厚,潜力大,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从外向型经济方面来讲,,苏州无锡属于较早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化程度高,南京在进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这些年来也不断增长发展,但经济的外向化程度没有苏州、无锡那么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无锡外向型经济比南京走得快。

这些年来,南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也在追赶。发展外向型经济,南京在总量上不和苏州无锡比数量,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情况下,南京可能要着力发展新业态的开放型经济,追求比较高的开放型经济层次,比如人才的国际交流、教育的传播与服务、服务贸易进出口、科技进出口、海外投资和国际金融等等。在这些方面,南京要比无锡苏州后劲更足一些。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的不同,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苏州无锡受到的冲击要比南京大一些,从中显示出南京内生的经济、经济的自主性比苏州、无锡要强。

从总体上讲,在江苏的城市经济当中,甚至在长三角地区,南京的产业体系还是比较完备、现代化,创新能力较强。在江苏来讲,南京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综合实力还是居于首位。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南京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

吴先满:近10年,南京也在努力往前追赶。第一,软件产业的制造和发展,IT产业发展,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也是有效果的。南京有著名的软件城,有这方面资源;第二,南京在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方面应该说也是在持续努力的。从前几年开始,南京服务业就已经超过工业制造业,这在全国省会城市当中是走前列的。南京服务业的发展仅次于上海、北京。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更符合南京?

吴先满:如果让我来定位的话,我认为她是苏浙皖赣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具有古都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是它最本质的定位。

中国新闻周刊:现任市长缪瑞林曾说,“不能就南京论南京,要跳出南京发展南京,协同发展就需要从更大的区域来审视南京,要把南京放在全国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意味着什么?

吴先满:从现代化角度来看,文明的结合体大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中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尽管经济增长在换挡减速,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在不断扩大,这些是要靠中心城市来支撑的。像南京这样具有特色的城市,十朝古都,相当一段时期,是集大成的一个地区。南京不同于一般的省会城市,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南京的发展和进步,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比如外国人士来旅游,在逛完上海北京城市外,一般都会到南京看看,感受南京的古都文化。

我认为南京在全国城市当中至少居于前五的地位。如果南京的发展,就南京论南京,显然是把南京的手脚束缚住了,南京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在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后,南京又成为“两带一路”的交汇点,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与南京都有关系,南京既向东开放又向西开放。南京发展要跳出南京发展本身,我认为缪市长说的是对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给缪瑞林市长的信中,你对南京的经济发展有何建议?

吴先满:就南京而言,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挖掘潜力。

一是巩固、延伸、扩展、深化南京青奥会的成果,包括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的多方面的成果。

南京河西新区的规划沙盘。图/IC

二是抓住用好七大国家战略(即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密集叠加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打造南京作为长江经济带上向西和向东双重意义上的重要门户城市,充分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中心城市功能作用,主动积极寻求与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四大中心城市的战略联盟,合作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既为全局作贡献,也为自身经济增长与发展增强动力。

三是探索南京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策略与路径。着重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生态化经济,发展与镇江、扬州等的同城化的都市圈经济。与此同时,甚至还可以设想筹划江苏与安徽互动合作,联手打造宁(南京)合(肥)都市经济圈,促进苏浙沪皖长三角地区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应着力发展南京作为苏皖浙赣交汇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

篇5:观南京南京读后感

当讲到爱国这个主题时,我不敢说自己对祖国有多少热爱,也不敢说自己对过去的历史有多少了解。然而当我看那曾经的纪录片时总是会掀起我心中的那一片波澜,乃至毫不夸张地说刻骨铭心甚至心痛。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纪录片就是2009年陆川导演的那部《南京!南京!》。虽然看过也有数年,然而有些画面有些情节有些国耻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我不忍心再去看第二遍,我不忍心再次目睹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血腥画面,我也不愿再去看日本鬼子那丑恶的面孔和他们恐惧的灵魂。可是当我如今想起,那些画面却依然那么清晰那么完整地出现在我的脑海。

我还记得当年那黑白而摇晃的镜头,仿佛让我身临其境般地到达人间地狱,当我听着那一声声的枪林弹雨,当我目睹那惨不忍睹的杀戮和血流成河、生灵涂炭的场景,当我看着国民党烈士的英勇就义,当我看到那被日本人蹂躏至死的中国妇女,当我看到我的同胞像无助的羔羊注定要被饿狼吞噬。。我的心变得异常压抑,在摇摇晃晃的镜头下甚至要窒息。

《南京!南京!》以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在影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一滴血,可是我们却能想象得出比血流成河更令人恐惧的画面,陆川导演以一种若隐若现的拍摄手法,演绎了历吏的一幕,既还原了历吏的真实,又不至于让观众出现视觉疲劳,相比之下二十年前的那部《南京大屠杀》显得特别血腥,该片也精致不少!或许这就是陆川导演的成功之处。

影片一开始就将我拉入了硝烟弥漫,枪声阵阵的阴暗而恐惧的场景。整个南京城一片废墟,除了尸体还是只有尸体,到处都是惊恐的惨叫声以及祈祷的眼神,生命在这里如同草介一样微不足道。活活烧死、推入长江、生生掩埋、被当作标靶一样的射杀、刺杀、肢解,所有能想到的杀人方式,均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练!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义愤填膺,心中的波澜久久无法平息。我知道战争都是残酷的可怕的,结局并不是什么所谓的胜利,而是死亡,不管对哪一方而言都是失败,可是日本人的杀戮手段以及他们蹂躏中国妇女的恶行实在太过残酷,他们的行为已经到达禽兽般的境界,没有人性没有良知。

《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民悲惨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严,亲人„„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奢侈”的东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国人在枪弹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国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丽的中国女性被强奸被欺辱致死„„在那个年代,活着真的比死更艰难!这样的场面或许是历史上最悲惨的局面了,这样的场面怎么能叫人不动容,怎么叫人不伤心。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人物来体现,从他们身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情景。

陆剑雄--国民党军官,当耳边传来阵阵密集的枪声,已经绝望的战俘知道那是日军正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屠杀自己的同袍同胞,不愿再迈步走向死亡的刑场,枪声响起,一个个麻木的被捆住双手的躯体倒下。愤怒、失望和羞耻让陆剑雄这个战士无话可说,他不愿坐着死去,为了保留作为一名军人面对死亡时的最后一点尊严,他选择了沉默着迈步走向刑场。姜淑云--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拉贝先生在一起,与日本军作抗争,她尽全力去保护难民营的人。这个难民营的一直的守护天使,当拉贝不得不奉召回国后,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起拉贝留下的担子。当她冒着巨大的危险一次次的去以妻子的名义认领那些不是自己丈夫的丈夫而被日军识破并抓住她准备带走的那一刻。她向只有数面之缘的懂英语的角川说了一句:“Killme!”(杀了我)。那一刻,我原谅了她曾经的懦弱,原谅了她在日军向难民营索要100名女性去做慰安妇时她不曾举手的退缩。

江香君--小江,本来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也无所谓的角色。当难民营中要求所有女性都要把头发剪掉,换上男人的衣服时。妓女小江却不愿意剪掉自己的头发,还说“仗打完后还要靠它吃饭”呢。此时妓女小江给人的感觉完全就是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样子。可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她的恿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了。她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她用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尊严,尽其所能的保护了那些曾经用充满鄙夷的眼光打量她的同胞。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后笑到灿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小豆子在这部黑白影片中几乎经历了所有事件。影片结束,屏幕上打出“小豆子,还活着”。影片中的小豆子和现实中的小豆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必将永远的将日本军国主义钉在耻辱柱上。

唐先生,那个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唐先生,他一心想保全他的家人,甚至不惜为此去充当告密者。但当他失去了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努力去保护的家人后,面对那座已经沦为地狱的城市,在有机会可以走出南京的时候,他选择了留下面对死亡,让一个假扮成拉贝助手的军官把自己怀孕的老婆带出了城。他选择了坦然的面对死亡来为自己之前做错的事赎罪,临刑前夕,他不无骄傲的告诉那个日军大佐:“我的妻子怀孕了,我的妻子怀孕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枪声响起的瞬间,他以死亡为代价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角川,在我看来他是影片的主角,也是影片的主要线索。他是屠杀中国人的日本士兵中惟一一个有良心的,也许还有很多。导演通过他来描述南京大屠杀,使我们认为有那样一个日本人并不十分可恨,这也是人性的表现。他杀了人没错,但他的内心是是忑不安的,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他知道百合子是为了日本士兵才来到中国的,到他并没有把百合子当成一个猪狗不如的人;他明明看到了姜老师多从卡车上多救了人,他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但最后姜老师还是被日本军官发现了;当姜老师被拉走的时候,用英文对他说了“杀了我”时,他的善心还是没有办法逃避,他知道姜老师被士兵拉去会失去尊严,所以他答应了姜老师的恳求,让姜老师能够有尊严地死去;当日本士兵在杀死唐天祥时,他背过了身子,不想看到这一幕发生,因为他知道唐天祥是好人,他为了救难民,为了让他人活下来,他选择了留下;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也许是他不忍心看着这么小这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就这样被枪毙了,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 电影中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无论他富贵贫穷、高低贵贱,随时都会像烟花般消散,我无法想象在这种人间地狱下,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更确切的说是如何生存的。而这些也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艺术性概括,更为悲哀的是,电影之于现实或许还要含蓄几十倍,只有经历过这场劫难的同胞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苦楚。

还记得影片结束后,我的心很久都无法平息。当我再次看到荧幕上的“南京南京”个字,我想现在的我已经不是那个刚进电影院的我了,陆川导演将一段历史诠释得那么淋漓尽致,令我敬佩不已,而影片的内容更让我刻骨铭心,感慨万分。想想现在的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浪费时间,每天上网,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难,甚至到自杀,离家出走的地步。。现在的我们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多么美好。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尽管有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回首自己历史时都没了勇气,那就太可悲了。我们不仅不能忘,还要将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沉重转化成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逐步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

篇6: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首先,其中大部分的对话是日语的,再加上我看得是枪版(原谅我看盗版片子,实在是这里的电影院不上映),听起来相当的累人。拉贝还要讲德语,另外两个外国救助者要讲英文,群众们还要讲上海话苏北话和不标准的普通话,我的脑子无时无刻都不停在转换这些语言。

其次,陆川同志对大屠杀的理解由电影的表达方式来看是:日本人很无奈,中国人很懦弱,所以造成了南京大屠杀。一开场,偌大一个教堂里,站了满满的中国人,几个日本兵进去,连他们自己都害怕了,要偷偷溜走去叫后援。中国人做了什么?中国人举起了双手,老百姓的,军人的,连枪都举起来了!难道我们的军人就那么没用?那么怕死?这么多人都制服不了几个日本鬼子?

接着刘烨出场,带着一个儿童在那里打仗,我只能说,中国男人都死光了,连小孩都能应对这样的场景。再后来,被拉去屠杀的时候,开头大家都害怕了,死活赖着不走,这是抗议么?这是怕死的表现!后来刘烨带头走,小豆倒是义无反顾得跟上,开头都那么怕死的人,却在枪决关头喊出中国万岁,有这么刻画人物的么?日本人冲进难民营枪杀受伤的中国兵时,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包着头的伤病拿着手枪对准自己下颚就是一枪。我只想说我日,你有枪,又不怕死,为什么不朝敌人开,死也拉几个垫背的?然后拍难民营的时候大家麻将照打,戏照唱。简直无忧无虑阿,这是真实的难民营么?

接着说说里面几个关键人物,唐先生,不说了,为了小家牺牲大家,不懂他为什么被日本人害过了还会接着相信日本人。真以为会说日文:我是良民,日本兵就饶你性命了。拉贝,他是唯一让我感动的人,一次号召大家出100位女人,1次临走前的跪别,都让我感触颇深。一个外国人都可以这样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为什么中国人民就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呢?角川,一个在教会上过学的日本小队长,会说蹩脚的英语,会跟打死的人讲:我不是故意的。。。我觉得编剧很白痴,能当上队长,难道会是第一次杀人么?他的那个好朋友,前一分钟跟唐先生称兄道弟,后一分钟就把他送上刑场,行刑的时候还不忍看,可能么?现实么?还有剧中为日本人跑腿的都是中国人,日本兵抢中国人的鸡鸭等也是因为‘这下我们可以吃饱一点了’,真是很傻很天真。

不过陆川的电影着实反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就是女人撑起大半边天。在要求牺牲100个女人时,小江轻描淡写得带头出来,于是她们拯救了整个难民营;在最后抓中国兵时,女性又去解救她们的同胞,姜老师一次又一次得带人出来,直至最后被发现。我觉得陆川简直想说,中国的女人们简直就是救世主,中国的男人们就只会扯着嗓子喊:姜老师,救我,救我。

最后陆川还要用大量的时间来描述日本的葬礼仪式以及角川的自杀,我只是觉得他在说:看,南京大屠杀也不能全怪日本人,我们也是很无奈的,我们也牺牲了很多人。

篇7:《南京南京》观后感

身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它的特别之处,这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农业经济发达,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座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历史上不少朝代建都于此,也使南京城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这里也是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之处,最早进入近代文明的地方。近代也有不少中外人士选择定居在此,因为这里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南京在近代史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也成为了南京苦难史的开始,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南京便历遭灾难。这种灾难在1937年12月的时候达到顶峰,侵华日军攻破南京总统府,占领南京城,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悄悄向南京城袭来。1937年12月13日开始,南京开始遭遇到空前的大灾难,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展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这次南京大屠杀,远过于当年的旅顺大屠杀,日军攻占南京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毫无人性的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南京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南京军民进行了疯狂的屠杀,仅仅六周之内,南京城俨然成为人间炼狱,场面惨不忍睹。影片《南京,南京》正是对这一惨烈的灾难的真实再现,为的是让我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这段不为人知的过去,日军在南京烧杀抢夺、奸淫掳掠,采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我中国同胞,活埋、砍头、枪击等等手段无一不残忍,日本人在南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而他们到现在都不肯低头认错,不肯悔改,一次又一次挑衅我中国人民的忍耐性,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绝不能忘记;或许我们不知道的是,影片中裸体女尸的扮演者皆为南京大学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为的是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也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永世不变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这部电影让我很震惊,当年的大屠杀居然这么的惨无人道,场景又是何其的惨绝人寰。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更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同时富有,才能够自尊自信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外,在这场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南京也得到了很多国际友人的帮助,才得以使南京的部分同胞幸免于难,成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能够向后人传达当年真实的情景,这让我们看到,人也有真善美的一面,当年很多英美的国际友人对南京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也让我们明白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也充分说明了法西斯必然会失败。

篇8:南京南京读后感

一、战争血腥的缺失

不可否认的是, 陆川的《南京!南京!》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心理上的期待, 而在看过影片之后, 却也使我们这些中国观众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在这样的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电影中, 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血腥和仇恨, 没有展现我们期待视野中的日本人残暴的屠戮, 而只是从一个日本军官的视角, 向我们叙说什么是人性, 人性之美在哪里?同时由这部电影所引起的关于历史与人性的战争也在激烈地进行着。

1937年的12月, 南京城破, 尽管有大批的国民革命军士兵溃逃出城, 但与此同时, 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 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军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 在南京即将失守的那一刻, 用中国人最后的抵抗和尊严告诉敌人中国人也是有血性的。陆剑雄最后被俘, 即将面临死亡的时候, 他在日军的集中营中, 抚摸着一个少年豆子的脸, 满是战争痕迹的脸俨然写满了坚毅, 似乎在告诉所有中国人, 其实死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南京失守时的陆剑雄带领的一群残兵, 一群宁死不散抵抗到最后的中国英雄, 有什么能比他们放弃了生的希望坚定的肩并肩抵抗敌人更令人热血沸腾?有什么更比他们面对远多于他们的敌人的枪口无畏的高喊出“中国不会倒!中国万岁!”更壮烈, 更令人震撼?

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 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染红了长江, 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 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 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 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 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但是, 在日军的眼中, 所谓“安全区”, 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 而拉贝的德国人身份, 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 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 而中国的女人们, 则用她们的身躯不断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

这部影片跟以往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都不同, 它是一个全景的视角,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更客观的看待这场战争, 把很多道理都写出来了,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 历史是不能改变的, 给后人的启迪, 就是说战争为什么能使一个日本人一个晚上变成野兽, 又一天之内觉得生不如死, 我们由此应该对人性做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对人的感性、理性的关系有一个更为清醒地把握, 陆川的这部电影也是意在重新的审视当下社会中只注重私人感受、一己欲望而泛滥的审美趋向。

二、战争与人性的纠结

在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中, 重现暴力场景其实并不难, 陆川可以将电影惨烈的场面完整的、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但这也就违背了一个导演的初衷, 在这里, 人性是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的, 前提是我们先把个体的人放在一边, 将单一的品行隐在背后, 仅仅在一个大的视野里探求人之共性与本性, 这才是文中所提的人性。

这是一段需要重新审视的历史, 也需要深刻反思, 中国人在历史上被侮辱是已成的事实, 不能忘记, 对待这场战争我们也不是束手无策, 遭遇了日本人的惨烈的屠杀, 也还是有小豆子这样的希望存在着的, 然而杀戮者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早晚会崩溃。陆川想将自己的新发现通过他挚爱的电影展示给每一个人, 可是这又注定是一份过于敏感而冒险的题材, 因为有些段落必定是触目惊心, 也因为陆川对真相的孜孜以求, 他要将曾经屠杀中国人的日本“禽兽”还原成“人”。

在这样的一个残杀中国人的军队之中, 角川是日本十六师团的一名普通士兵, 被队友称为“读过书的人”。他敏感、涉世未深, 而他的同乡队长伊田, 则已经是一名老兵, 在南京城作为占领者的“生活”中, 他们体验了种种为维持这种“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价。角川本是一个拥有美好灵魂的日本少年, 但正如哲人所说“当你在拥有人的灵魂时做了非人的事, 你的灵魂就不再美好了, 你俨然是一个魔鬼。”在1937的南京, 双手早已沾满无辜人们的鲜血的角川站了起来, 环视四周他和所有侵略者犯下的恶行, 良心的谴责最终使他崩溃了。角川最终做出了他的选择:他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 然后举枪自杀。他希望借此来洗刷自己被中国人的鲜血浸染的灵魂, 也试着做了最后一丝的忏悔, 也许最后举枪自杀对他来说才是完成了一种人性的救赎。

陆川在评价自己的这部电影的时候说:“我要做的是将历史的记忆留住, 在日本人看完这部电影后, 不会说这是你们中国人的观点拍成的电影。而是要他们信服地说:‘哦, 那真的是曾经的我们。’”历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有时间的烙印这是我们无可置疑的, 但历史终究是人所创造的, 角川在这段令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往事之中, 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部分甚至是一批日本人的真实心理写照。

三、“有生命的电影”

“我希望这是一部有生命的电影。”这个把电影视作生命的男人陆川, 在接受了各方面对《南京!南京!》这部电影的评论之后, 作出的回答, “我更加觉得必须要把这件事的真相完整地告诉大家, 不是看我们曾经怎样被人糟蹋, 也不是要让大家看了哭, 而是要让中国人知道, 我们曾经怎样拯救自己。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 也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与信仰的救赎。”

我们不能要求一部电影去承载这一个国家几十年前所曾受的苦难, 也不能将这种历史的重担压在一个导演身上。电影终究是电影, 只能从某一个角度去看待一段历史, 这部电影的上映, 带给观众视觉上的效果的同时, 也让人们在电影落幕之后, 能够深入地去思考, 去回味这段历史, 这场战争, 这历史、战争中的人, 这人性之光环, 这应该是这部电影的初衷吧。一个真正的电影文学大师应该既有民族的气质, 又有超民族的视野和情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被这样的的一种共同的情感所牵引, 才能够产生普遍的共鸣, 这应该也就是陆川在《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中所追求的。

摘要:陆川的《南京!南京!》从其初映, 就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性和民族情怀的论争。真正的人性为何物?中国人应该以怎样的胸怀来看待发生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战争所带来的民族仇恨和苦难, 本文就此为引进行探析。

关键词:人性,民族情怀,《南京!南京!》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 周星主编.《影视文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2) 石衡潭著.《电影之于人生》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3) 李洁非.跨越历史、政治与人性的文本——评长篇小说《当青春成为往事》, 《小说评论》, 2008年第5期.

篇9:陆川:《南京!南京!》

38岁的陆川看起来十分年轻:他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穿着黑色羽绒服,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滔滔不绝。虽然按中国古话,他该是年近不惑,但陆川给人的感觉,却仍像20多岁的小伙子那样轻松与鲜明。在拍摄了两部话题沉重的电影之余,他甚至不吝于在博客上展现自己小小的幽默感;又因为年轻有为,模样清秀,在最近的媒体上,陆川的感情事也成为娱乐记者们很愿意提及的话题。

这给人一种陆川不务正业的印象,但实际上,陆川实在太忙了。采访时间很难敲定,经过多次协商,采访定在了下午一点钟,但陆川两点钟才到,又一头扎进内室,过了半个小时才出来。与此同时,在外屋,他的工作人员正在与合作单位探讨字幕的问题,双方排出的时间表以10分钟为单位。陆川的时间就交付给这些分割开来的10分钟。字幕,剪辑,审查,他还有一堆事要做,而助理已经在提醒奔赴香港的时间了。

是的,《南京!南京!》就要公映了。然而,在审查阶段,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这注定是一份过于敏感而冒险的题材。因为有些段落必定是触目惊心,也因为陆川对真相的孜孜以求,他要将曾经屠杀中国人的日本“禽兽”还原成“人”。

上一篇:初二暑假500字日记满分作文下一篇:认错检讨书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