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024-07-31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精选8篇)

篇1: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养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中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能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青少年德育的有效途径。

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人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九九八年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从而把养成教育提高到德育的高度,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

一、养成教育的内容

从当今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指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平时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原则和一些有关礼仪常规。凡公民要做到的,中学生都要努力逐步做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还有地方政府提出的对“中学生的礼仪常规”、“市民公约”等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综合归纳为十个必须培养的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礼貌待人习惯,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良好的安全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实施方略(1)构建全方位结构系统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子女、教化子女,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宏观结构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共青团。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以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我们规定与家庭教育接轨;共青团对内有各团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让它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任课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

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六合镇中心学校校园常规》、《六合镇中心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制定了《中心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以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学雷锋小组”等,围绕爱国注意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育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4)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遇事就犯愁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来势和家长学的,要树立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钱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苦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5)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

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双周雏鹰争章,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团队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养成教育即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体现,古代人民宣扬“椎刺骨,头悬梁”的精神教育青少年刻苦学习;歌颂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迹感染青少年机智勇敢;称赞孔融让梨给哥哥吃学习他从小就懂得礼让。这些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更应把养成教育提高到德育的高度,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养成教育成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以培养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所以实施养成教育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中小学教师坚持长期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它需要家长同志积极配合,它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形成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使青少年按照我们指导的规范得到健康的成长。

篇2: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 爱国主义是学校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才能增强历史厚重感和民族自豪感;与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教育结合,方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基本国情和实践教育结合,则可让青少年学生找到爱国的始发点和克服偏激情绪;与成才教育结合,则是青少年爱国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追求。

【关键词】 爱国教育;内容体系;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道德情感,已成为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大德育潮流。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重要、最普遍、最恒久的知国、爱国、建国的教育体系。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思考与探索,我们以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根据其内容体系,构建一种长效机制实施,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在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譬如,《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孟子的“以民为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出一种整体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把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方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可教育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方可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相联系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爱国主义与爱党是一致的。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创立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了热爱党,爱国主义就无从谈起。其次,党的领导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建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是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政党和爱国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热爱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爱国主义往往与“忠君”思想相联。在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爱国则多与救国相联系,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则必须同爱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井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强中国、富中国、发展中国。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实现中国梦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惟其如此,才能激发起青少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改革开放教育相结合

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的困惑与迷惘,难免产生种种糊涂认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当代爱国主义不应该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循守旧、闭关锁国不是真正的爱国;我们学习借鉴西方,是在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民主专政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与半封建殖民地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掠夺与剥削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把握机遇,勇于吸纳世界各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改革开放强强国、富国,实现中国梦。其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富裕的国民生活等等。在横向比较中,容易导致自愧弗如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让他们明白:我们曾经有过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辉煌,近代之所以落后,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疯狂掠夺所致。我们要用曾经的屈辱和辉煌,去鼓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创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将我国现实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受教育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情况溶入教育中,引导青少年学生辩证地认识我国国情。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勤俭节约;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如果仅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便觉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但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却非常贫穷落后。只有让学生对我国的国情多了解一分,才能使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增加一分,责任感、使命感也才能增强一分。我们的“母亲”很美,但很穷。我们既要承认落后,更要不甘落后,要后来居上。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应注重实践教育。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倩,体验劳动的甘苦、创业的艰辛、幸福来之不易,从而沟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埋怨、偏激、冒进等思想情绪,引导他们勤奋学习,以便将来更好地投身现代化建设之中。

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成才教育相结合

篇3: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长跑是一项简便而有益的运动,它作为高中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中长跑运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学生由被动运动转变为主动运动,从而缓解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状况。

一、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地强调素质教育,反对“高分低能”,但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在全社会关注“升学率”的面前,素质教育始终面临挑战。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最终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好坏,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竞争力。令人遗憾的是,本应该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却显得死气沉沉,已渐渐失去了属于他们的快乐。各类文化课成了他们唯一的“朋友”,他们每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中,身体素质日渐低下。再加上,家长们只关心孩子的营养和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锻炼问题,致使“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了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加减弱,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自然呈滑坡趋势。

二、中长跑运动会提高体质

中长跑运动这项简便的运动形式,不受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械的限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达到锻炼目的。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讲,参加中长跑运动可以使人心脏机能和血液循环系统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心肌逐渐增强,心壁增厚,心脏容积增加,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到中长跑运动中来,能促进青少年周身的血液循环,使他们的骨骼和肌肉获得比平时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为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体质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中长跑锻炼的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各项发育指标均超过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年龄组青少年。

三、强化中长跑运动的对策

1.制定激励制度,运用比赛规则来激励学生。针对中长跑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制定一些相应的激励制度,从而激发学生练习中长跑的积极性。如,设立奖励分制度,即对严格遵守课堂常规、组织纪律,思想表现一贯优良的学生可酌情给予加分,记入学期考核总分(一般不超过5分),以资鼓励。另外,设立名次分制度,即实行练习加减分制度。比如,对练习中名次较好的学生给予加分,名次不好的学生给予减分,并在练习结束后进行“奖优惩劣”。

2.利用心理学手段,克服学生对中长跑的恐惧心理。首先,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激励学生。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做跑步的准备活动,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约束力和榜样感,从而克服对中长跑的恐惧心理。其次,运用异性激励法,男女搭配,激励学生。异性激励法是利用男女之间能产生好感的异性心理,激发学生练习中长跑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利用青年学生在异性面前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根据男女学生的耐力水平分组,进行男女让距离的追逐跑等。

3. 正确使用语言和肢体语言来激励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学生语言或行动上的鼓励。如,在800米跑步练习中,可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得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得较慢的学生在前面,两人同时起跑,到达终点后,分别给两名学生以口头表扬和行为上的鼓励。这样,一方面,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能增强其运动量,增加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树立成功的信念。

篇4:青少年爱国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爱国教育;内容体系;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道德情感,已成为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大德育潮流。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重要、最普遍、最恒久的知国、爱国、建国的教育体系。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思考与探索,我们以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根据其内容体系,构建一种长效机制实施,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在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譬如,《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孟子的“以民为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出一种整体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把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方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可教育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方可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相联系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爱国主义与爱党是一致的。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创立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了热爱党,爱国主义就无从谈起。其次,党的领导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建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是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政党和爱国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热爱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爱国主义往往与“忠君”思想相联。在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爱国则多与救国相联系,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则必须同爱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井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强中国、富中国、发展中国。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实现中国梦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惟其如此,才能激发起青少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改革开放教育相结合

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的困惑与迷惘,难免产生种种糊涂认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当代爱国主义不应该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循守旧、闭关锁国不是真正的爱国;我们学习借鉴西方,是在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民主专政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与半封建殖民地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掠夺与剥削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把握机遇,勇于吸纳世界各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改革开放强强国、富国,实现中国梦。其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富裕的国民生活等等。在横向比较中,容易导致自愧弗如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让他们明白:我们曾经有过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辉煌,近代之所以落后,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疯狂掠夺所致。我们要用曾经的屈辱和辉煌,去鼓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创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将我国现实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受教育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情况溶入教育中,引导青少年学生辩证地认识我国国情。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勤俭节约;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如果仅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便觉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但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却非常贫穷落后。只有让学生对我国的国情多了解一分,才能使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增加一分,责任感、使命感也才能增强一分。我们的“母亲”很美,但很穷。我们既要承认落后,更要不甘落后,要后来居上。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应注重实践教育。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倩,体验劳动的甘苦、创业的艰辛、幸福来之不易,从而沟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埋怨、偏激、冒进等思想情绪,引导他们勤奋学习,以便将来更好地投身现代化建设之中。

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成才教育相结合

篇5: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摘要: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职责。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大基本途径,本文分别在把握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阐明和剖析了它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和论述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基本途径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指青少年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共同教育及自身的习得,从一个完全的自然人转变为一个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道德判断能力、拥有良好道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是青少年早起发展中对家庭成员道德标准的内化阶段,第二阶段是青少年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对道德价值标准的掌握阶段,第三阶段是青少年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形成的主动判断、选择和遵守价值标准的最高阶段。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个基本途径,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社区德育则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三者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缺一不可,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分别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个基本途径即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的内涵、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改进对策等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论述。

一、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

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是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直接、最长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具有德育效果针对性强、影响方式潜移默化、优化过程长期性、影响结果持久性等特点。家庭德育是一种在家庭生活中按照家长意愿和要求开展的、旨在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怀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家长、青少年良性互动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将社会道德要求、道德规范、道德观念内化为青少年道德品德的实践活动。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家庭德育的本体功能与家庭德育外在功能,有着主导青少年道德发展、奠定青少年道德品德形成的必要性,有着教育针对性强、感化性好、延续性佳的可行性。

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道德教育职责的必然性与道德观念的奠基性。教育子女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家长天然的职责,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道德价值的传递性。家庭德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伦理等各个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的特征。家庭成员的文化层次、道德理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家庭成员就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等良好道德价值传递给青少年的。三是家庭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与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家庭德育中,父母子女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关系,还是师生、朋友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基础,这种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是学校德育、社区德育所没有的,是不可替代的。父母的行为是青少年模仿、学习的对象。四是家庭德育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道德指导的针对性。家庭德育方式有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有目的的显性教育;也有潜意识的道德感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还有有计划的针对性

教育。家庭德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道德行为反思、道德解释、道德选择等服务,促使青少年道德理性选择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当前,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家长家庭德育认知偏差,忽视了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和加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对青少年过度放任、专制或溺爱,重视青少年智育的教育却轻视了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家长道德行为不恰当,使得青少年道德行为也呈现出非正常的发展趋向,家长对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的漠视行为,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道德的判断和道德的选择。究其原因,主要与家长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文化的冲击、盲目的爱子爱女观念、家庭德育氛围差、家长道德教育能力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首先要优化好家庭德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二是要转变家庭德育观念,倡导德育并举、知行统一的家庭教育理念。三是改变传统的封闭式、保护式、说教式的家庭德育教育方式,倡导实行开放式、感化式、互动式的教育方式。四是要本着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社会同质、同向、同步发展的教育要求,实时更新家庭德育教育内容。五是要注重家庭德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探讨式讨论提高法”、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实现由灌输向疏导的转变,以提高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六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和家庭外部环境。要形成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示范。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社会等的联系与沟通,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德育外部环境。

二、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

学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1]。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传授青少年道德认知、培育青少年道德情感、锻炼青少年道德意志和提高青少年道德实践能力的职责,在青少年道德判断、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培养以及青少年道德知识体系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德育主要包括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等内容。

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德育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它不仅仅考虑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何而教的问题。二是学校德育有着良好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有着强硬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内容、稳定的教学客体,客观上有着良好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三是学校德育注重向青少年传递正向的价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态度,着眼于青少年的全面性、长期性发展。四是学校德育有着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行为等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因而能保证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

当前,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校德育环境支持的缺失,使得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失范与无序。这种青少年道德失范与无序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以忠孝、仁爱、诚信、勤俭、助人的传统道德规范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滋生,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和失信、浪费等不良道德习惯正在形成和蔓延。二是学校德育理

论整体建构滞后,尚未形成对道德教育理论地位和作用的明确认识,尚未形成对如何继承好传统道德教育经验和吸收好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经验的正确认知,尚未完全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体系,尚未有效解决好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失范、道德裂痕等问题。三是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异化。青少年主体性不突出,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割裂。四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重视私德教育而缺乏公德教育,重视道德理想层次教育而缺乏道德原则、规则层次教育,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品德、伦理、法制的教育而缺乏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宗教观、消费观、性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的教育。究其原因,主要与学校德育理论认知与研究不足、重视力度不够、执行强度不足、主客体建设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密切相关。目前,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必须优化好学校德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增加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加强青少年公德教育,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公德、公益心和公德意识;增加道德原则、道德规则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先进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增加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注重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增加生命教育、品德修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内容,积极培育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精神。二是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好他们的建设性作用,实现教师主导和青少年主体的有机统一。三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和道德教育的特征来选择学校德育方式,既要灵活多样,也要客观实际。既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体现学校德育的规范性。四是要注重学校德育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建设。一方面,要优化好学校德育的内部要素,实现对它们的高质、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教”整合的学校德育系统,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外部环境。五是构建优质的学校德育模式,要从满足青少年道德需求和尊重他们的道德教育主体性出发,重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和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有效解决青少年道德实践异化的问题,实现青少年道德实践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

三、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

社区德育是指在社区内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一切教育机构、文化组织、社会团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需求,借助社会控制、社会教育等手段对青少年等社区成员开展的、内容涉及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实践活动[2]。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所在,有着起步晚、发展快、涉及面广、实效性强等特点。我国社区德育的出现,虽然说受到西方国家社区教育成功经验的熏陶,但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创造。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学校青少年德育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因为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庭、社区、学校的共同责任。所以,社区教育一开始就以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为重点的。其次,这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建设学习社会的内在要求。最后,这是贯彻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办学理念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社区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享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社区德育具有培育青少年道德知识的认知与熏陶功能、促进青少年与社会交往的调节与参与功能和带动青少年道德实践与道德人格形成的综合育人功能。二是社区德育资源有着积极重要的价值,对青少年道德品德发挥着导向、陶冶、激励的作用。三是社区德育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宫等显性的资源,也有社区文化、社区氛围等隐性的资源;既有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机构等管理资源,也有学生家长、知名人士、劳动模范等服务资源。四是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它能够给青少年创造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并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当前,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社区道德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社区德育缺乏政策支持,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混乱。社区德育政策政出多门,政策协调性、科学性不强;政策不够细化,要求比较宽泛,使得政策指导性不强;政策不被青少年所了解和认可,政策支持率低。二是社区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体现出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等特点,显得比较盲目和缺少必要的规划。三是社区德育教育模式形式化,社区德育模式没有形成体系,而是往往流于形式,社区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脱节现象明显。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区德育教学理念滞后、教育模式单

一、政府宏观指导不力、制度建设滞后、教育资源开发不足等。

目前,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需要优化好社区德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是要坚持和把握好地域性、主体性、供需性、实践性、情感性、全员性、全方位性、全程性等原则,从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区、贴近青少年出发,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德育体制机制,以从制度上保障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要采取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三教”整合的社区德育模式,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三者之间协调互动的体制机制,注重三者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上的合作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共建。三是开发利用好社区各类德育资源,更新社区德育理念,借助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宫、档案馆等社区资源建立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的青少年社区实践基地,实现青少年社区德育的生活化、制度化、趣味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6: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喻伟林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有效沟通必先修德,沟通需要从“心”开始,尊重是沟通的桥梁,注重培养沟通的方式。

【关键词】有效沟通;从“心”开始;有效途径

“德技双馨,育人为本”是很多职业学校提出的育人方针。班主任对学生的严厉要求,苦口婆心的教育,有可能招致学生情绪的对立、内心的怨恨。所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是治班的关键,而且是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有效沟通必先修德

班主任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求班主任知识渊博,而且要求道德高尚、为人师表。以德育人不是空洞的说教,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用自己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过程。所谓言教,就是班主任要用正确的理论观点说服教育学生;所谓身教,就是班主任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不仅是纪律的约束;行为的规范,而且是父母的代表、人类的楷模。学生崇拜品德高尚的教师,并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乃至音容笑貌、行为举止,有些学生从教师的品行中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从教师的言行中发展了个性潜能。因此,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形象,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能让学生信服,又能做到让学生佩服,彼此之间产生心灵的沟通。

二、有效沟通需要从“心”开始

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由于受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或者说是有其特殊性,导致职业高中学生的性格普遍具有其特别之处。如何打开心扉,坦然面对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尤为讲究。在我看来,班主任与学生沟通首先要有一颗真诚的爱生之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师以爱育人,以情动人,循循善诱的进行教育,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你的关心和爱抚,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所以,班主任要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和家长的放心。例如,遇到犯错误的学生,叫到办公室不是当着其他老师的面把他训斥一通,而是像对待客人那样招呼他就坐,推心置腹的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和后果,那么他的抵抗心理慢慢会消除,惶惶不安的心情也就自然而然的放松,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开导,同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以免再犯。反之,如果教师劈头盖脸的把他训斥的一无是处,学生就将失去自信,破罐子破摔。有些学生好惹事生非,一方面是为了表现自己,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如果单纯的用禁、堵、防的办法处理,这种积压在内心的闷气,就会像座火山,随时可能爆发。所以教育必须有效沟通,有效沟通需要从“心”开始,教师充满爱心,坦诚相见,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

三、尊重是有效沟通的桥梁

尊重是一种品格,是对他人人格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尊重是一缕春风,可以化解他人内心的不良情绪;尊重是一种期望,可以激励他人奋发前进。同样教育也是一种尊重,对成功的学生给予尊重,表明自己对学生成功的祝贺、赞美和激励;对失败的学生给予尊重,表明自己对学生失败后的安慰、鼓励和鞭策。自尊心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健康的发展中发挥潜能,可以说尊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真情,尊重构建了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以尊重表达的期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有些教师就把批评学生当做是苦口良药,逆耳的忠言,认为这就是教育,殊不知学生的好学、自信、乐观上进,甚至创造力就在批评中走向泯灭。教师不是法官,不要把学生的过失都记得一清二楚,而是要有一颗宽容的爱生之心;教师应该是一名播种者,而尊重就是播种机,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中。

四、注重沟通的方式

在师生有效沟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沟通方式。当然,沟通的方式很多,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个别交谈。学生是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所组成,再加上年龄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遗传基因的不同等因素,形成的个性差异很大,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的同一产品、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所以班主任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共性的问题需要在全班教育外,更多的是采用与学生个别交谈的方式进行个别教育。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情理疏导第一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谈,以表扬为主,肯定比否定好,启发比强迫好,即使批评,可采用寓否定与肯定之中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品味弦外之音,做到思想启迪与行为约束并举,化解问题与有效防范并举,强调自律与强化纪律并举。

(二)周记。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积极撰写周记,把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体裁,随意抒发。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使教师通过阅读周记了解学生的情趣、爱好、性格、品质以及心理困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等等,且教师可以通过评语与学生进行对话,思想交流,达到彼此信任、相互理解、感情沟通,从而引导学生的品德、个性向良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早日成人、成才。一些中职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面对面沟通,针对这样的学生更应加强心理的引导和疏导,阅读学生的周记,运用“文字”语言与学生对话,是有效沟通的极佳方式。

(三)即时性评语。即时性评语,重在即时,即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随地的抓住契机,进行教育、鼓励、点拨等。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师生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的爱心得以明确的体现,教师的先进教育思想得以付诸实施。它既可以使教师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称赞学生最细微的进步,让每一位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又可以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它既可以给优等生加油鼓励,使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可以给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指点迷津、雪中送炭;它既有益于成功教育,又适合挫折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

(四)特殊问题的沟通。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暴露出如下一切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厌学心理、社交恐惧、早恋、逆反心理等。作为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能做到换位思考,尊重他们,改变以往单一的严厉批评的语气,尽量对他们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的用心沟通交流,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走进学生的内心,充当朋友般的角色,逐渐改变和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师生沟通的桥梁才能畅通,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与职业教育。11期

篇7:比看写讲――国情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情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有效地加强国情教育呢?笔者认为,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做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比”、“看”、“写”、“讲”等系列形式,取得较好效果。

一比。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历史国情、自然国情、现实国情多方面的;比较的方式可以是纵向比较,也就是现实和历史作比较。比如我们结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这一大事,拿昨天的“东亚病夫”与今天的“亚运东道主”相比较,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认识这一巨大变迁的本质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也就是中国的和外国的作比较。譬如,笔者曾在班中作过一次一中外人口趣比:湖南省=英国(指人口数相同,下同)河北省=法国江苏省=加拿大四川+广东十河南=美国中国=美国十苏联十日本十英国十法国十西德十西班牙十意大利十加拿大十澳大利亚十荷兰+东德十罗马尼亚+比利时十葡萄牙十瑞典+瑞士这样一对比,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尽管我国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所以资源相对贫乏。要想发展经济,一方面必须坚持计划生育这一 基本国策,另一方面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二看。现代化的`企业和工程,可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进程;改革开放后的农村,让学生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给广大农村注入了勃勃生机的事实;历史故迹、革命老人,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斗争史。

“看”,还可以组织观看电影、电视,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欣赏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三写。所谓“写”,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一是摘抄摘编;二是办好黑板报、墙报;三是组织征文。

学生在广泛翻阅读报刊书籍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摘编,可以集中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并且经由自己动手,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如组织学生采撷中国历史的民族英雄事迹、名胜故迹简介、爱国名句,让学生在阅读、摘录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墙报、板报是学校重要的教育阵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稿,自己设计,自己书写。

篇8: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少年,学习音乐,兴趣,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有趣”少年

营造学校音乐环境,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室、楼道等场所悬挂音乐家的肖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广播站作为宣传阵地,播放、评论优秀的音乐作品,介绍一些重要的音乐家的生平等。

营造家庭音乐环境,培养学习音乐兴趣。鼓励家长可以经常在家庭范围内练习乐器或组织家庭音乐会;聆听各种不同的音乐与孩子进行研究与探讨,还可以通过观看电视音乐节目或者经常带领孩子参加各种音乐演出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欲望。

二、积极引导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乐趣”少年

有效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音乐社团。如合唱团、民族管弦乐团、铜管乐团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实践能力与兴趣。

充分利用集体实践优势,给予认可和赞许的评价。学生有想得到集体表扬的愿望。这种心理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有利因素。我们在日常的艺术实践中,采用表扬、鼓励的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克服一些困难。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学生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也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为大家准备服装、道具;为演出人员化装;为演出人员做后勤保障等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多种形式培养学生 “乐趣”的信念。

三、通过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造就“志趣”少年

1.选择音乐表现力强的曲目,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

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时,在乐曲的选择上,要注重选择音乐表现力强的曲目,或者是把握住少年的心理,让他们与曲目的理解程度祥接近。如在欣赏《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猪八戒变奏曲》时,可以让他们想象音乐中人物或动物的情境;在欣赏钢琴曲《童年的回忆》时,可让他们想在童年或者现在最快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在《梁祝》中引领学生体验细腻柔肠、哀怨委婉的低吟; 在《梅花三弄》中感受“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的情怀。学生感受到美才会更好的理解音乐内涵,才会产生对音乐更多的期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无需让学生欣赏过于富有哲理性的音乐或者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国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2.提高技能技巧要因材施教

音乐技能包括:歌唱技能、演奏技能、表演技能等,一般都是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如听辨音程、大小调音阶、三和弦、简单节奏等。这种方法肯定是实用有效的,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枯燥乏味,而最终选择放弃。另一种是:将对音乐要素的训练贯穿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如在演唱或演奏活动中,聆听自己的演唱、演奏效果,从中寻找掌握诸如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在音乐中的表现力,进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这种训练方法,对普通水平的学生来说,肯定是实用有效的,缺点是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缓慢,但是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帮助较大。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志趣”应该建立在 “适合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和素养不同,我们培养学生的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要因材施教,以保持兴趣为标准,不能一味的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可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的变化选择结合两种方法使用,其最终目标是为学生建造一个终身受益的 “志趣”音乐人生。

3.教师要用身教与言教,推动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能否产生并进一步发展对音乐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音乐教师的影响。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音乐犹如日光、空气、水一样,乃是人类精神生活之必需。经常向学生介绍名人格言一起探讨。如:伍德:“音乐能使人们沟通思想、联系感情、改进德行;它能把人们带到更高更美的境界!”;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都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能够升华人的思想,使之受用终身,是有效促进学生形成音乐“志趣”的推进器。

四、结语

上一篇:快乐是什么排比句短一点下一篇:学校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