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期末考试语文答案20246254766356

2024-08-25

2024期末考试语文答案20246254766356(精选4篇)

篇1:2024期末考试语文答案2024625476635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6)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世界上第一个以政府发布法令的方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此法令为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2.1935年,在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后,美国通过并实施了()。

A.《国家保险法》 B.《社会保险法典》 C.《社会保障法案》 D.《贝弗里奇报告书》 3.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中经常提到的“广覆盖”,是对()的一个表述。

A.社会政策资源 B.社会政策标准 C.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D.社会政策对象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被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

A.价值标准 B.成本一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正式引入了()的思想。

A.参与式扶贫 B.定点式扶贫 C.开发式扶贫 D.多层次扶贫 8.19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

A.计划配置就业 B.全员就业 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D.就业终身制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从()开始实施。

A.1994年6月 B.1995年1月 C.2007年6月 D.2008年1月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1.福利国家的主要危机包括几个方面()。

A.福利支出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B.全球化使福利国家的维系面临挑战 C.意识形态的问题 D.福利引发的负面效应 12.下列哪两个社会保险类别个人不需缴费?()A.工伤保险 B.生育保险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D.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13.中国社会政策调整的隐形程序包括()。

A.政策变通 B.补偿措施 C.分化机制 D.委婉化策略 14.蒂特马斯曾将社会福利模式划分为()。

A.残补式 B.和谐式 C.工业成就式 D.制度再分配型 15.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有()。

A.国家保险 B.现收现付 C.完全积累 D.部分积累 16.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可享受廉价租房制度,内容包括()。

A.货币补贴 B.实物配租 C.经济适用房 D.住房修缮 17.下列是就业促进政策法规的有()。

A.《促进就业法》 B.《劳动法》 C.《劳动合同法》 D.《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18.社会政策实施受组织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

A.科层组织官僚化的影响 B.组织间合作与沟通的影响 C.组织与政策对象关系的影响 D.组织与政策制定者关系酌影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9.现收现付模式:是指在一个或若干个财政内,根据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原则,依照本期的养老保险支出来测算需要收取的养老保险费用,通过在职的劳动者来支付现在的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模式。

20.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社会性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1.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者参加并履行缴费义务,对因失业而暂时失去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维持基本生活。

22.住房政策:针对住房问题,为了实现住房供需平衡,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政府干预住房领域的各种规则和行动,这些规则和行动可能影响住房的供给、需求、数量、质量、价格、税收或占有形式等。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3.社会政策可行性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哪些特点? 答:(1)实证(中立)分析与规范(价值)分析相结合,即这种分析不只是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去对客观事实作出判断,而且还需要对社会政策方案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在各种备选的方案中做出价值优先性的安排。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即既需要用定量方法来对政策方案的实施及其各种影响作出分析,也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以具体把握社会政策与政策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

(3)政策主体意见与政策客体意见相结合,在可行性分析中,首先应当了解公众,尤其是政策对象对这项政策的意见。以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支持和遇到的障碍。

(4)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社会政策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问卷法、个案访谈法、实验法、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

24.简答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答:商业保险是指通过保险公司的商业经营,来收取保费,承担责任,保障风险的行为。而社会保险是指靠国家来强制执行的保险行为。两者的区别如下:

第一,两者的目的不同,或者说属性不同。商业保险是营利性商业行为;

社会保险是非营利性的政府行为。

第二,两者的手段不同。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手段,自愿交易完成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借助于行政体系,强制实施。

第三,两者的运作机制不同。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公司运作管理,社会保险是通过政府下属的非营利机构,借助于行政手段运行的。

第四,两者实现的效果不同。商业保险不关心社会效益,而社会保险最终效果是社会安定和公平的效益。

第五,两者的保障水平有别。商业保险是根据投保人的投保份数提供保障水平,而社会保险是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来规定合理的保障水平,然后根据个人的贡献,订出一个合理的变动幅度。

第六,两者的保障能力有别。商业保险本身是有风险的,如果经营不善、或者风险突变,保险公司就会破产,从而失去保障能力。社会保险因为是一种国家政府行为,所以不存在经营风险。

第七,两者的保障范围有别。商业保险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提供可保的保险。而社会保险是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要求尽量扩大覆盖范围,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基本人生风险。

25.根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政策分为哪些模式? 答:根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扮演的角色或承担的责任,邓尼逊和温格逊将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政策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雏生型、社会型和全面责任型。雏生型住房政策是指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人们往往以违规自建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政府虽然已经开始对住房采取某些干预措施,但政府倾向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应对住房需求。社会型住房政策指的是将市场当作解决住房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住房问题,政府扮演一种拾遗补缺的角色。全面责任型住房政策是指政府把满足全体国民的住房需求作为自己的责任,并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在分析中国慈善事业存在哪些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答:中国的慈善事业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时代背景,但同时也面临着慈善意识落后、法制建设滞后、慈善机制发育不良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慈善的观念意识比较滞后,很多人做慈善更多地是从“积德行善”、“造福后人”、“因果报应”等角度来进行的,缺少自动、自发、并内化于心的动力,慈善的工具性色彩较浓。慈善的“恩赐”性特点依然存在,无论是慈善组织、政府还是社会大众并未从根部上改变“施予者”的视角,没有从平等的角度去看待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这与现代慈善理念也是不相符合的。

(2)慈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中国的慈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但是综合性的《慈善法》和《慈善事业促进法》并未出台,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捐赠者的法律责任并未严格规定,对捐赠的具体方式、办法等也未明确。

(3)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待提高,正是由于慈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慈善组织的行为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和行为规范,因而监督、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滥用捐款、挪用捐款的事情时有发生,影响了大众对慈善组织特别是官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

(4)慈善行为的行政色彩依然浓厚,中国的慈善组织是从政府中剥离出来的半官方组织,比如扶贫-、教育、儿童和妇女等慈善组织。这些组织拥有政府的资金、人事、政策等方面的各种支持,通常是接受捐赠款物的最主要组织。但是这类组织的行政化色彩非常浓厚,人员往往属于政府事业编制,工作上受政府领导和指导,缺乏独立性,工作效率不高,专业化较差。从改良国民的慈善意识、健全完善慈善法制、促使慈善组织运行机制等角度论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27.论述艾斯平一安德森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体制类型的思想。

答:艾斯平一安德森将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保守主义和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

第一,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这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可以部分包括英国。这类国家的福利制度主要依托家庭调查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带有少量的普遍式福利津贴,再加上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他们主要奉行自由市场调节理念,反对国家过度干预,把福利对象污蔑为道德堕落者,把国家再分配计划说成是通向集权主义和人类奴役的道路。所以,他们尽量压低福利救助,促使人们投身市场,接受市场给出的任何社会分层结果。

第二,保守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这类国家典型代表是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些欧洲大陆国家从来就不对自由主义表示臣服,而是对阶级身份和社会地位极力维护。他们由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转向了合作主义的政治体制,主要依靠国家、雇主和劳工组织代表组成三方协商机制,确立社会保险计划,保障既得利益者的社会权益。而对于那些体制外的失败者,通过严格家庭财产状况调查提供社会救助。强大的天主教传统使得它们的社会保险制度把家庭妇女排除在外,让她们成为外出挣钱丈夫的受益人,附庸在丈夫身边,提供家庭服务。

第三,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这些国家只是北欧少数国家。他们奉行普遍主义和劳动力非商品化原则,追寻社会的平等和团结。他们有普遍的非缴费型保险体系,根据生活需要来确定给付水平,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缩小收入差距。他们把家庭成本社会化,通过家庭补贴、社会服务来分担家庭的责任,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活,而且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的平衡,以确保福利资源的充足。

(从体制类型及其代表国家、社会分层与平等、主要社会福利计划、性别效果四个方面回答)

篇2:2024期末考试语文答案20246254766356

2.优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4.美起源于“游戏”的审美发生学说被称为“游戏说”,其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

5.人的外在美体现在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三个方面。

6.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画面运动性、时空自由性、心理真实性.7.在审美文化中,有三种主要行为方式,即审美生产、审美调节、审美消费. 8.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主要特点包括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和普遍性。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9.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

不对。自然美是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评价,自然美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产生以期自然的物质属性虽然存在,但自然是自在之物,不能自觉为美。只有在人类开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改造了人类自己时,自然美才产生了。

10.感知、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因素是以情感为中介形成有机统一体的。

对。审美心理的突出特点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审美中的情感活动以感知因素作为基础,审美中的情感活动通过想象因素自由扩展和抒发,审美中的情感最能在感性里表现理性。情感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1.简述优美的美学特征。

答:(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3)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12.简述喜剧艺术“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和基本方法。

答:(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

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

(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五、论述题(共30分)14.请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答:(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比分析:

(2)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

(3)时间上的慢与疾。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4)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篇3:2024期末考试语文答案20246254766356

一、公开范围, 划分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所有知识点, 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只能掌握绝大部分知识点, 有一小部分知识点, 他们就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依然无法很好地掌握。对于这部分知识点, 我们可否进行如下测试改革, 使教师敢于减负呢?

新学期伊始, 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 将课本知识划分为基础内容、提升内容和非重点内容。基础内容是相对简单的知识点, 提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但大多数学生是能够掌握的, 这两部分将在期末试卷中出现;非重点内容则是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太大, 无法很好掌握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只在平时作业中有所体现。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为例:

人教版三下语文期末考试范围

二、试卷分块, 保底促优

后进生是学习上的弱势群体, 我们应当尽量呵护他们的自尊心, 只要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合格就不用担心。当然我们也要激励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不至于因为试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而埋没了才华。因此, 我们尝试在一张试卷中, 分设A、B两部分。

1.A部分内容为基本题。A部分内容是比较基础的, 旨在考评学生对书本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试题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的答题门槛, 争取让后进生能够取得“合格”。例如, 针对部分后进生拼音拼读有困难的现状, 可以将看拼音写词语改为听写词语。再如, 考查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情况时, 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一段画面感比较强的提示语, 以便唤起学生的记忆:春天, 在金黄的油菜花旁, 小朋友正忙着追赶蝴蝶, 这让我想到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就是希望他们有朝一日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 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所学的典籍, 形成共鸣,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试题的语用价值, 使学生在考试中、在知识的检索与运用中经历学习过程。

2.B部分内容为提高题。B部分的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旨在考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试题的表述方式也可相对灵活多变。例如, 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学校将邀请几位家长参加我们的六一联欢会, 需要他们每个人为大家讲点节日祝语。假如你是主持人, 你准备怎样安排他们的讲话顺序?请罗列出你的安排顺序, 并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张海霞王军刘瑶丁俊山

学生作为六一活动的主持人, 拥有安排家长讲话顺序的权利, 怎样安排才合乎礼仪呢?这就要引导学生用到拼音排序、笔画排序等语文知识, 这样不仅贴近学生, 而且也可更好地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3.分值的计算方式。为了能更好地达到“保底促优”的目的, 在分值设置方面, 可以考虑将A部分设置为100分, B部分设置为20分。在计算总分时, A部分考到60分的就计60分, 超出60分的部分除以2后计入总分, B部分的分数直接计入总分。之所以不采用附加分的形式, 是因为我们平时习惯于将附加分与学生前面的分数区别开来, 这样有可能会使出卷教师将最后的附加题出得太难, 不利于中上游学生作答。而且这样也势必要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挪移到前面部分, 后进生要想取得“合格”就有一定难度。

三、等级容错, 淡化分数

百分制的考核标准看似精确, 其实是一种伪精确。因为同一分值的题目, 它们的难易程度是有差别的。阅卷过程中, 教师对于主观题只能给个大概分数, 所以一个人的学识是难以量化的, 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更是无法量化。

1.教师提升对学生容错等级制评价。“等级制评价”的实质就是将学生相差无几的成绩划在一个等级, 弱化差别, 淡化分数竞争。“容错”则是指我们应当容许学生在考试中犯错, 对于部分错误不计入总分。在B卷的编制过程中, 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例如, 针对课外阅读可设计以下题目: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任选一题完成) 。

(1) 指因过错而自恨。………………………… ()

(2) 一样东西都没有。………………………… ()

教师在阅卷过程中, 依然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 对日常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这样的“容错题”不宜过多, 以免部分学生审题不清, 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浪费考试时间。

2.学校淡化对教师平均分的考核项目。如果能够切实落实等级制评价, 那么就不存在用平均分对教师进行考核的项目了。但目前的情况却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学校在期末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时, 往往采用班级平均分进行教学质量考核, 有时教师因为自己班级的平均分比平行班要低上一点, 在期末的考核中就将被扣奖金, 虽然钱数并不多, 但是总归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 这就逼着教师不得不“分分计较”。如果能够淡化平均分, 那么将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测评结果回归理性, 使学业测评真正成为只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一种调研方式, 成为教师改进教学过程的导向。

篇4:语文考试如何参考“参考答案”

我们再来看近年来在省级考试题中,命题者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答案值得商榷的部分试题:2004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1题和第19题;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第16题。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回过头来,再来回味一下已经离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2004年上海用全国卷语文试卷第2题的答案,高考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D项,其中四个词语固然没有一个错别字,但A项中的四个词语也没有错别字。许多参考答案注明“班配”的“班”是“般”的误用。查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发现既有“般配”又有“班配”。“班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般配”;“般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结亲的双方相称(chèn)”,“也指人的身份跟衣着、住所等相称(chèn)”。而在《现代汉语常用常考字词类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中,竟然将这两个词作为异形词收录在第92页中并作注释。其实,“班配”和“般配”是一组异形词;这一题C项中的“流言蜚语”与“流言飞语”也是一组异形词。固然同形词“一词多形”给人们读写交际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并不能认为它是错字或别字,既然考题中出现了异形词“班配”“流言蜚语”等,那也不要紧,只要答案不认为它们是别字就行。所以,“班配”的“班”与2003年全国卷第2题的“伶牙利齿”的“利”一样,都不能看作别字(注:2003年全国卷的第2题的参考答案并不唯一,A、B两项都没有别字,都属于应选答案)。如此说来,第2题A项中“班配”中没有别字,其他三个词语中也没有错别字。这一题的答案应该有两个:A与D。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1题和第19题。命题者在设置答案时沿袭教参说法,有失周密。如第11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节奏划分参考答案沿袭教参说法,将“不以”与“封疆之界”断开,与实际朗读不符,准确划分应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第19题要求学生回答“母亲”“突然抱紧我”“在我肩头啜泣”的原因,准确答案应包括:为儿子懂事而感动和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内疚、心疼、痛苦和无奈两个方面。但参考答案却只注重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有失周密。另外像2004年沈阳市的第20题,在给出的参考答案中,缺少必要的术语,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的第16题的参考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作为权威性考试的中、高考,命题者在设置参考答案时,都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失误,我想并不奇怪,作为命题者,他们恐怕也一定会想到万一命题时出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权威考试的权威性,其中包括参考答案的提供。这么多年以来,几乎是每年都出现参考答案值得质疑的试题,这让我们对参考答案心有余悸、信心不足。既然如此,是否就意味着参考答案没有参考的价值呢?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往往就会作出错误的回答。

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我们平时的考试中出现这种参考答案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缺乏参考性的现象更是偶有发生,甚至在实际教学和课外辅导过程中,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些学生这样说,我们的老师在评讲试卷时,总是把命题者所提供给老师的参考答案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作具体的分析,当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懂这道试题时,他就已经开始宣第二条的答案了。我想出现这样的现象,恐怕并不是哪一个教师的问题,可能还不在少数,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来共同探讨参考答案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参考答案,尤其是像语文这类学科,命题者在给试题提供参考答案时,有时的的确确会涉及到弹性较大的答案,甚至就根本无法提供一个科学的相对标准的答案,在这种实在没有办法把握的情况下,是不是阅卷老师就听便于参考答案呢?我想这绝对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完全违背了我们语文学习的初衷。

一、 必须认真研究参考答案

所谓“参考答案”,是一帮成年人的答案,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可以这样说,只有命题老师想不到的,没有在试卷上见不到的。所以我们在阅卷之前必须研究答案、讨论答案,必须研究学生的答案、讨论学生的答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阅卷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没能解读出来的答案,竟然会在学生的答案中出现,有些学生在答题时所给出的答案确实有水平,其对问题的认识深度、考虑问题的周密很令人阅卷老师钦佩,他们的答题可以说比命题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更加精彩、更有道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因此,研究、讨论参考答案就更有必要。研究之后,命题组、阅卷组可以根据研究和讨论的结果,再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参考答案供阅卷老师在阅卷时参考。不少参加过中、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次阅卷都会有一次不小的收获,都会对自己未来的教学产生一次不小的冲动,尤其是阅卷老师对待参考答案的态度,让这些老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事实上,研究参考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 必须仔细参阅参考答案

尽管命题老师在给试题拟参考答案时,冠上了“参考”的字样,并不是没有参考的价值,相反倒是有很多的地方非常值得参考,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完成试题以后,在缺乏老师评讲的前提下,可以参阅参考答案,看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再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重新审题,认准答题的角度,理清答题的思路,最后再用最为精练的语言文字把答案较为详细完整地列出来。

实际上,通过这种与参考答案的交流,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参阅参考答案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和训练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完善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必须严格规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是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也不会一样,这就导致命题老师在给题目设置参考答案时的要求也不会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弊端呢?没有别的办法,唯有规范答题,不该省略的一定不能省,特别注意规范性的训练,不仅思路上要规范,表述上更要规范。比如,试题问“为什么”,你答题时必须有“因为”这样的字样,试题问“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你必须有“形象而生动地……”这样的字样。也就是说答题时该掌握的一些重要的“术语”,你必须学会运用,尽管有时在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中并没有这些字样,但我们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必须运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对待参考答案时也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在参考答案中没有的字样,你必须在平时评讲试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这些“术语”加进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作为考生,你必须弄清楚,答案虽然有时是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你想答什么就答什么,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而要注意答案用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少用白话、口语。不同的文体还得用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去答案,这样以不变应万变,以减少扣分的机会。

四、 必须指导评点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被冠上“参考”的字样,这就意味着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答案,也不一定就是标准答案(当然,绝大多数参考答案还是具有权威性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参考答案。一般可让学生自己组织在一起寻找答案的漏洞,对答案进行增删,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或引用不同的知识作答,进行多向思维,然后重新组织答案。

比如命题者在命题时给出的分数是3分,但是在提供参考答案时只是给了2个要点,我觉得这样的答案就很值得商榷,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从没有出现过0.5分的试题,很有必要重组一下这个试题的答案。在重组答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试题的综合评价要求,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过程,甚至对老师也是如此。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试卷评讲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准备,在学生评点参考答案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点,以引导他们思维发展的多向性,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生生自动和师生互动的目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这里我之所以就参考答案这一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并没有贬低我们的命题老师以及我们的授课老师的意思,只是觉得我们要正确地去对待参考答案,让参考答案真正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参考”的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对命题者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答案,态度是明确的,既不能迷信,又不能完成抛弃。理性的做法是:能够跳出参考答案的束缚,本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态度,给每位考生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对待,就一定会让参考答案真正起到它应有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一路上有你满分作文下一篇:《我爱地球妈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