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2024-07-17

如何建立文化强国(通用8篇)

篇1: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当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

1、当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增强硬实力,一条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硬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技术过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文化软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理想缺失、文化贫瘠、国民素质低下、人心涣散,对内很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对外很难树立正面形象,很难形成国际亲和力,很难掌握国际话语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在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都有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舆论的原因。

2、必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也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不少代价,比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发展战略、高昂的社会热情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3、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宣传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贯通历史和未来、熔铸精神与智慧、有利于全民族凝神聚气的正确思想观念,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智囊团建设,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研究,多出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和研究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挖掘其中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素,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多创作、生产、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为观众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用美好的精神产品引领社会新风正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的平台、更多的渠道、更大的市场;全方位提升国民素质,努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优秀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人才,特别是那些立场正确、视野开阔、善于创新、敢于负责、甘于奉献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提供广阔舞台;等等。

篇2: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抓住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

陈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文化的凝聚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艺术文化等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不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文化产品数量再多,也不能说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应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文化安全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提

李慎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维护文化安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国家根本制度安全。国家根本制度是一国软实力的核心,是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维护国家根本制度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宪法》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 引起社会振荡的因素仍然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安全在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意识形态安全。即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受威胁与侵害,能够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如果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将导致该国既有政治和经济制度衰落甚至毁灭。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在经济上宣扬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在政治上企图颠覆我国国体、政体与政党制度,在历史上否定我国近现代革命史、我们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价值观念安全。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现象的是非判断和基本态度。每个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它规定着该社会的性质。价值观念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在社会和公民中得以保持、延续和发展。影响国家价值观念安全的因素很多,如来自家庭、社会、政府等不同方位的教育因素,国外的文化影响与文化渗透因素等。维护价值观念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安全。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都积淀在该国、该民族的骨骼里,奔腾在该国、该民族的血液中。因此,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民族,应高度重视维护和弘扬本国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包括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坚持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

周文彰

文化强国的重点是文化强民。围绕这一问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文化强国的含义。文化强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靠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手段;二是建成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目的。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文化在强国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文化在强国进程中可以发挥三种作用:一是推动作用,即提高素养、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组成作用,如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引导作用,即引领时代潮流、引导社会思想观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应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有一些具体的标志,比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等。现在我们与上述目标还相差较远,需

要努力奋斗。

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求文化强民。一方面,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努力使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表现。为此,应提高全民的文化层次,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总体而言,当前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科学精神普及还不够,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不爱读书的现象比较普遍,社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靠发展文化来改变。所以,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即用文化造福群众、提高群众。

文化强民应找准着力点。一是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承担着文化强民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们欠账较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有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协调发展,即在发展文化的同时推动教育、科技、卫生共同发展。三是各级政府应重点加大对基层、农村的文化投入。目前,最需要加大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投入的是基层,即城市社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在文化方面,农村缺少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生活;在教育方面,农村缺少高质量的学校、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科学方面,农村缺少科学氛围、科普人才、科普教育;在卫生方面,农村缺少优质医疗资源。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来牵头解决,应确保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最需要用钱的基层。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大学的文化使命

纪宝成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使命。文化自觉的倡导者。培养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大学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能够与先贤往圣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关注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此,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而继承并不是为了复古,也不可能复古;继承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新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多样性是以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为前提的,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和对立,也可以形成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这就需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大学与文化多样性具有天然的联系: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学不仅应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也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应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沟通与对话。

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大学的文化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强调两点:一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人文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深层次理解和交融的桥梁与纽带。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的交融。在这方面,大学特别是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最有条件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的、社会的、伦理的价值引导。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文化引领的先行者。大学并不排斥通俗文化,但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一方面,大学应对通俗文化特别是同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相结合的通俗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建设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大学应通过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引领。大学应成为大众文化的“防火墙”和“平衡器”:当大众文化趋于低俗时,它提倡高雅文化;当大众文化趋于肤浅时,它追求高深学问;当大众文化趋于功利时,它坚守文化理想„„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人类的文化之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王庭大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着重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能力。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经济、政治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了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思想保证。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更难以巩固。说到底,文化是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杠杆,是塑造民族精神的价值源泉,是引领时代前进的重要力量。所以,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战略选择。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具体来说,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政治保证就是正确制定和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保证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组织保证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建设好文化领

域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作者为中央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

当为必为可为

张国祚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当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

当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增强硬实力,一条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硬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技术过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文化软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理想缺失、文化贫瘠、国民素质低下、人心涣散,对内很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对外很难树立正面形象,很难形成国际亲和力,很难掌握国际话语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在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都有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舆论的原因。必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也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不少代价,比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发展战略、高昂的社会热情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宣传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贯通历史和未来、熔铸精神与智慧、有利于全民族凝神聚气的正确思想观念,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智囊团建设,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研究,多出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和研究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挖掘其中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素,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多创作、生产、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为观众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用美好的精神产品引领社会新风正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的平台、更多的渠道、更大的市场;全方位提升国民素质,努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优秀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人才,特别是那些立场正确、视野开阔、善于创新、敢于负责、甘于奉献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提供广阔舞台;等等。

(作者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篇3:浅析如何建立企业廉洁文化

企业廉洁文化一般指的是把廉洁作为其核心, 文化作为其承载方式的一种特殊企业文化形式, 它是企业打击贪污腐败与倡导廉洁之风的必然要求, 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前提条件。它主要是由以下四种文化结合而成:一是为其提供物质保障的物质文化;二是有灵魂之效的精神文化;三是以外在体现为主的行为文化;四是提供机制保证的制度文化。它们四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同时又相互关联, 并共同决定着廉洁文化的建设效果。

2. 建立企业廉洁文化的重要性

建立企业廉洁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是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因为现阶段正是社会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对于企业来讲它既是发展的机遇, 同时也将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建立企业廉洁文化势在必行;

第二, 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是企业打击贪污腐败与倡导廉洁之风的必然要求。由于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就决定了打击贪污腐败与倡导廉洁之风的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然而它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较为薄弱的环节便是廉洁文化的建设, 由此可见, 建立企业廉洁文化的重要性十分明显;

第三, 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前提条件。企业属于营利性组织, 如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 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虽然廉洁文化的建设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但是廉洁文化的建立, 能防止一些企图以职务之便非法占有企业利益的现象发生, 同时还能通过纠正企业的不正之风, 让企业的品牌与形象都能不断得到提升, 巧妙地将竞争压力转变成了建设企业文化的推动力, 最终再将其转变为企业竞争的动力。所以, 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前提条件。

3. 建立企业廉洁文化的主要途径

第一, 有效增强企业高层的廉洁文化意识, 再以以上带下的方式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企业高层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企业高层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 将对企业文化以及员工思想造成直接的影响, 俗话常说“什么样的将领带什么样的兵”和“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 讲述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因此, 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 首要任务就是要有效增强企业高层的廉洁文化意识, 只有当企业高层具有廉洁文化意识之后, 他的言行才能起到以身作则的效果, 让企业基层的员工从内心接受这种文化, 从而让这种文化深入人心, 唯有如此才能让企业的廉洁文化可以顺利实施, 并得到不断传承。由此可见, 有效增强企业高层的廉洁文化意识, 对促进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 建立健全的廉洁从业制度, 增强企业依法管理的意识。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 其中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廉洁从业制度, 便是企业应该充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提升企业自身的美誉度, 使之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 建立健全的廉洁从业制度, 增强企业依法管理的意识, 对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 为宣传企业的廉洁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搞好企业廉洁文化的宣传工作, 必定离不开物质的支持, 所以, 企业应该根据廉洁文化宣传的需要, 为其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使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更加“有声、有色”。例如: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墙, 举办廉洁文化知识竞赛, 在企业内部开展廉洁奉公的人物评选, 以及播放一些与廉洁相关的影视节目等等, 力求以和谐、积极的氛围, 有效推进企业廉洁文化的建设。

第四, 切实把廉洁文化当成企业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廉洁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了能净化企业的内部环境, 为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把企业文化的建设比作一个系统工程的话, 那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就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因此, 要把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巧妙地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起来, 这样不但能增强廉洁文化对企业所起的效果, 也能使企业文化更加多样化。

第五, 以廉洁文化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 让员工实现从“被约束”到“自觉遵守”的转变。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循序渐进地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培养与约束, 并且这一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方式方法, 不能一味对其进行说教, 要始终不忘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通过各种形式的廉洁文化活动, 让员工顺利完成从“被约束”到“自觉遵守”的转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 既是一项涉及面广, 又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 因此, 它不仅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 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 为建立企业的廉洁文化创造出一个积极且和谐的环境, 让廉洁文化能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 再以具体行为展现出来。这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样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永萍.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探析.理论探索, 2008 (6) .

[2]王亚斌.浅议企业廉洁文化的构建.科技信息, 2009 (12) .

[3]张学平.论如何深入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工会论坛—山东省公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7 (3) .

篇4: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关键词:文化强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15-03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国内外消费,在内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道德修养及人文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外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输送中华文明特质价值观,确立中国“文化大国”地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一、“文化强国”战略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位

当前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既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国际文化大国建设的主动诉求,同时也是受美、日、韩等国“文化立国”战略实施效果的启发。美国乘政治、经济、科技超级大国之势,大力发展电影、音像制品、出版等文化产业,通过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消费,维护其文化霸权,确保其文化上的超级大国地位。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是在日本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为解决经济至上主义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传统道德沦丧、文化生活贫乏等国内社会问题以及谋求成为国际政治大国而提出的。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重新评估日本的传统文化,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二是提出大力发展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文明程度。三是借助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宣扬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努力实现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1]。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与日本相似,经济上拯救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低迷的韩国经济,在国内增强了韩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在国际上宣扬了韩国的民族文化,韩国文化被视为有别于日本文化的又一东方文明代表。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球前三,但也面临经济模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民族道德文明下滑、民族文化自信丧失及国际文化大国地位难立等问题,“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可算是顺应天时。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随后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对“文化强国”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目标与日、韩的“文化立国”战略极其相似。

日韩“文化立国”之文化,是指其民族特色文化。中国“文化强国”之文化,亦当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灵魂和血脉传承,是世界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要想象,也应该是当代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也能够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价值观资源。《决定》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更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现代性转换及产业化运用,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言,必将任重而道远。

二、当前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传承情况

古代中国,国家天地祭祀、科举考试、公学教学、私学传授、民间婚丧习俗及祭祖拜神仪式等等,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但是,随着清末科举考试的停止,民国初年学校读经科的废除,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文革中从人物的摧残到孔庙、祠堂、典章等器物的破坏,传统文化不仅失去了体制内的传承,而且失去了社会存在的合法性。改革开放以来,鉴于传统文化缺失而导致的道德滑坡、审美缺乏、民族及民族文化自信不足等问题,中国大陆社会自发兴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传统文化传承得以重续。

大学的文、史、哲等专业是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主要领域。在方法论上,学者们从80年代之前的批判性研究、80年代的辩证性研究、90年代的同情性理解到21世纪的正面性弘扬,大学的传统文化研究与教学越来越具有传承的特征。全国各个层面的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全球性、全国性学术论坛层出不穷,天人关系、道器、理气、心性、中和、仁义、民本等传统文化范畴得到了深入研究并能做出现代意义的发挥。另外,各重点大学面向社会高端人群举办的各类国学培训班,教学内容包括儒学、道学、佛学、兵学、易学等,参加者基本是大型企业高管、政府高官等,他们本身较大的社会影响及立足于本职单位的传统文化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不但扩大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而且将传统文化贯穿到最底层社会成员,实现了以大学学术传承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大陆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儿童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此活动先由台湾王财贵博士发起,后得益于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支持与推动,再由中国大陆的青少年基金会正式立项推动而蓬勃发展。少儿读经活动以“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口号,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为方针,以“小朋友,跟我念”为方法,活动开展十年就有受益儿童近500万,影响成年人超过3000万。至于面向成人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佛教界高僧净空法师倡导并由其弟子蔡礼旭等人组织推动的以《弟子规》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论坛为代表。蔡礼旭等人于2003年10月在海南创办“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得益于净空法师在大陆佛教界的巨大影响及其庞大弟子群的主动宣传与推介,蔡礼旭团队前往全国各地举办教师、企业家、大学生、服刑罪犯等各个层面的传统文化论坛,开设《弟子规》研习班,并于2004年在安徽庐江汤池镇投入两亿多资金创办庐江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招收志愿者进行儒家圣贤的封闭式培训,立志打造可以影响全球的现代圣贤道场。由于各种原因,庐江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创办三年后解散,但由净空特色传统文化理念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分散全国各地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另外,清末民初王凤仪(1864-1937)及其弟子的儒化村舍运动,通过以道德教化为人治疗身心疾病的方式在民间弘扬传统文化,创办女子义学,组织对传统伦理有着共同认知的家庭通过自愿迁徙合聚于一村,道德共勉,经济共谋,生活互助,这些活动因中国大陆解放后政治情势大变而停顿。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王凤仪提倡的讲病化人、兴办义学、新农村建设等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重新兴起,影响日益扩大。

在政府层面,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开始对祭孔、祭祀黄帝等活动采取有限度支持的态度,如每年一度的山东曲阜祭孔大典都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省部级官员参与或主祭。随着各地政府对于旅游经济的重视,各地开始重视本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古文化建筑的恢复,如孔庙中的孔子铜像重新竖起,河北衡水、福建武夷山、浙江余姚等地立起了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的大型铜像,围绕这些文化雕像,各地的传统文化祭祀活动或传统文化学术活动随之兴起,虽不乏旅游经济的考量,但仍有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功效。

三、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

当代中国社会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须实现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方法论上的创造性转变。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指出,“文化强国”战略和传统文化传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当代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并不一定要江湖一统,而是应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出发看待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及其坚持者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利益,尊重不同传承者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播方式,或主张辩证地继承,或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最为优秀而无一弊端,或执着《弟子规》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或坚持完全公益,或大张传统文化之目并收商业之利,各种文化理念、文化传承形式和传承者和而不同地置身于国家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之中,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维持文化发展的动力,共同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在传承上更多提倡正面性弘扬,培养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升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在传承体系建立上,可以成立国家级的中国文化建设联谊会、中国文化战略研究院和中国文化建设基金会,借鉴日、韩、美等国实施“文化立国”战略的经验,最好由国务院直接牵头并领导,将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组委会、教育部语言委员会、社会上有着全国影响的传统文化推广组织纳入到联谊会理事单位中,将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著名的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民间著名传统文化学者、各传统文化推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文化产业企业高管等纳入到文化战略研究院的专家队伍中。研究院以“文化强国”战略理念和传统文化传承为中心进行总体理念和总体实施方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联谊会通过定期的理事大会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各机构的具体实施方案,基金会则为研究工作和具体实施方案提供资金资助,研究院再通过联谊会调查研究各组织机构的实施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先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再组织联谊会理事成员研讨,促进学界、政界、民间等多领域的联系与合作,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共同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文化战略研究院的工作,要有文化公益和文化产业的区分,文化公益活动只能由国家投入资金,文化产业研究前期可由国家投资,后期则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省、市、县三级政府可以参照国家级组织的架构和运作方式,与国家级组织保持业务上的指导和资源上的共享,吸纳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推广机构、文化产业企业、企业高管及专家学者等为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乡镇一级,可由文化站和政府教育科共同成立文化建设推动小组,在本乡镇幼儿园和小学中推广儿童经典诵读活动;为已有的传统文化学习群体提供场所和服务;挖掘本乡镇的传统文化人才,组织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村一级,基层政府可以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人才,向上级文化组织申请活动资金,利用少数保留下来的孔庙、祠堂等,建立村传统文化活动中心,因地制宜组织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当代社会,政教分离,但国家可以资助孔子学会、儒学会等民间组织主办祭孔大典,力求还原古代祭孔仪式之宏大庄严,借助现代传媒将影响扩大到全国。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象古琴、昆曲那样建立传承人制度,在有传统文化人才的地方选拔传承人,在缺乏人才的地方培养传承人,给传承人的文化传承活动给予资助。国家及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政界、学界、企业界、民间等领域传统文化活动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文化公益与文化产业的共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李彦辉.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图谋[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1996(3).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篇5:如何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

专业:网络工程班级:网络11-1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110341201**成 绩:

如何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

所谓文化强国实质是通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强国。现在,谈及文化强国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该话题涉及的核心名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产业?文化产业,总体来说,它是一种新兴产业,是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与新技术、新创意紧密结合的,能够比传统产业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技术含量比较高,二是未来发展潜力比较高,三是可能代替传统产业。

为什么说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强国?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国家希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消费,而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契合了国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国家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的历史机遇。第二,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我国解决了基本基本温饱问题后,就得解决文化精神的消费问题。这个消费需求现在越来越大,文化产业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间接的实现经济强国。第三,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文化精神和精神文明的价值,具有提升和展现国家实力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我国作为大国参与国际竞争,文化竞争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文化竞争中重要的竞争力来源来自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那么,在我国,该如何实施文化强国呢?

第一,需要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立法,完善各项扶持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要加快文化与科技结合领域的相关立法,同时借鉴各种高科技领域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扶持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体系。各级政府根据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产业配套发展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第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

第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当今世界,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第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应在大胆利用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第五,持续培养龙头企业。目前我国的文化企业还是小而散,缺乏龙头企业,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企业家和艺术家的关系,从而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第六,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求文化强民。提高全民的文化层次,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总体而言,当前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科学精神普及还不够,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不爱读书的现象比较普遍,社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靠发展文化来改变,需要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协调发展,即在发展文化的同时推动教育、科技、卫生共同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应重点加大对基层、农村的文化投入。

第七,建设高端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人才,是文化企业的第一资源也是核心资源,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最核心的要素还是解决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若我们能踏踏实实地走好这几步,我们离文化强国的日子就不远了!

篇6: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张家兴

我们知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一句中不难看出,文化成型的前提不仅仅体现在数量和积累两个概念上,而且它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和物质的结合其实就是整个世界的一个整合,换句话来说,就是整个世界这样一个大环境。因此,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以下两个关键点:第一,数量的积累也就是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营造一种时间长,稳定性强的氛围来引导人们不断的创造。第二,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客观要求,需要我们不仅仅在物质上,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在精神上宣扬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来激发人们对文化的渴求。

当然,我所谈到的营造文化氛围来刺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是一个侧面或者说是一个辅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并不是围绕文化氛围,而是围绕人,这一理念是绝对不能含糊的。“以人为本”是任何社会主义的大方针和大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前提。而文化亦是如此,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在人类从猿人进化成人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曾经的智慧,同时也映射出未来的脚步。因此,文化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的发展方向是几近一致的,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文化的目的,文化的核心是人。

谈到这里,如何通过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难题就瞬间豁然开朗了。我认为以人为“本”,从四个方面入手,可以让这一目标顺利达成。

首先,要达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体现在数量这一概念,另一方面体现在积累这一概念之上。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在求索和创新,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文化,不断的在发展和宣扬这些文化,不断的在引进先进的有价值的文化,这都体现了人们对不同种族不同形式不同阶级上文化的客观需求,且不说这些文化冲突与否,因为这是主观层面上讨论的问题。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应该不断地鼓励创新,支持和接受新形势的文化,积极的面对外来文化,并且注重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举个运动方面的例子,跑酷是一种新形式的运动文化,它伴随着鼓励人们在拥挤的城市随时随地的运动起来;橄榄球是欧美流行的运动文化,它同时也伴随的在精神上敢于直面对手,在身体上善于超越对手;像太极拳,抖空竹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运动本身,还包含着阴阳相合,完满圆融等等的精神境界。这个例子就能够充分的证明,浓厚的文化氛围必须要有多元的文化基础才能够形成这样的一种良性的氛围,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氛围。就好比有的人热爱新的跑酷,有的人则喜欢打太极拳,尽管形式不同,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对运动文化有着一种渴求。反过来讲,如果有那么多的文化形式让人们来抉择,那么让人们主动的去接受,去创新,去发扬文化便是水到渠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不会只是纸上谈兵。

篇7: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响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系所在,是衡量小康社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春风雨露,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也是体现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党全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我们广播电视媒体是传播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广泛最便捷的桥梁和细带,在建设文化强国中,不仅是文化繁荣发展的直接体现者,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间接推动者;不仅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自身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发挥媒体优势,切实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报道,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精神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广播电视各类宣传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如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几点感悟:

一、大力宣传报道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时刻滋润着我们民族的生命,涵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生活。中央和省级广电媒体,应带头按六中全会《决定》要求,从宏阔视野上疏理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精髓和表现形式,结合时下正在向纵深延展的“走、转、改”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力度宣传和推介,从战略高度继承好、弘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宣传报道精华,抨击摒弃糟粕,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反对过度娱乐,自身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净化声频荧屏,拒绝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传播;地方城市广电媒体和县级广电媒体,应坚持本土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大力加强区域性特色文化宣传,推进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市、文化强县迈进。例如我们盐城市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又是海盐之城和沿海开放城市,红色文化、白色文化和绿色湿地文化的资源稟赋相当丰富。盐城又是中国淮剧和杂技的发源地,市辖9县(市、区)曾被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及相关协会命名的“中国书法县”、“中国散文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二胡之乡”、“中国小戏之乡”、“中国发绣之乡”、“中国面塑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中国龙舞之乡”等“国字号”的持色文化县名称有10多个,区域文化资源富甲天下。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除了由文艺中心创办了《唱响淮剧》《民间大观》《快乐多看点》等专门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的电视栏目外,新闻中心、社教中心、广播传媒中心、盐城广电报《今周刊》也都设定专栏、专版从不同侧面报道文化强市建设的千姿百态。还结合“五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新闻行动,沿着204国道、沿海大通道、331省道等交通要道,进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题采访,从而保证文化宣传报道在密度、深度、广度、锐度上都浓墨重彩、超出以往,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酿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大力宣传报道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广电媒体宣传报道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价值目标、社会功能和实践作用,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比如说,我台社教中心《法眼生活》、《7点看法》栏目通过节目形态,采访报道“孝文化沦丧”的案例,抨击不孝行为,弘扬中华民族“百贤孝为先”的文化内涵;通过纪念雷锋逝世50周年喜看“社会道德依然向善”的系列报道,反映广大市民救死扶伤、拾金不昧、慷慨捐助、助人为乐的各种类型。同时通过具体案例,抨击一些官员道德缺失,一些企业和商人坑蒙拐骗道德沦丧、一些文化名人道德失范、一些公民道德滑坡的不良行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再如,我台新闻中心的《今晚播报》栏目,今年二、三月份浓墨重彩地加强了“雷锋精神”文化内涵的报道,通过系列访谈告诉青少年一代一个寻常的雷锋,阐明“雷锋精神”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是“真善美”的化身,70年代是“爱憎分明”的代表,80年代是“钉子精神”的典型,90年代是“爱岗敬业”的模范,21世纪以来是“大爱奉献”的标杆。较为详细地解读了不同时代赋予雷锋精神的不同的含义。这组系列节目不仅老年人、中年人爱看,就是青少年看了也传递善心、传递大爱。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十要有益的。

三、大力宣传报道各地如何转换文化发展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发布以来,我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演艺剧团改制转企进度明显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史无前例。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并驾齐趋,文化产业集群也如雨后春笋,令人欣慰。这些,都是我们广播电视媒体宣传报道的极好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我们广电媒体的领导要带头下基层、下文化企业、进文化人家庭。广大广电新闻从业人员也要在文化创新的采访报道中进行体验式“走转改”,牢记“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只有植根基层汲养分,才能贴近实际出精品。”我们盐城市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大型洽谈会和成果展示会”,2010年吸引国内外投资65亿元,2011年引资达到165亿元。引资改建、扩建、新建的项目达到160多个。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都进行跟踪报道。各频率频道根据栏目的定位和表现形式,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和延展。其中像江苏奥斯乐园、“梦幻水城”、“先锋岛文化艺术广场”等百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周周有跟踪报道,月月有专题展示,文化创新的推进力度不断升温加大,市领导多次在不同会议上给予充分肯定。广大市民群众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也使我们的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份额赢得了双超历史的良好成绩。

四、大力宣传报道地方政府和各地文化新闻单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做法与经验

现在,各级政府和文化新闻单位在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过程中,都能自觉做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手强,使我们的城乡建设既拥有“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又拥有“文化”。比如我们盐城市近两年来累计投资300多亿元,新建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镇水街、文化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塔、杂技大世界、新体育馆、新美术馆、新会展中心、新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整修扩建了新四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扩建新建了45家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新建了近400家农家书屋,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以往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民“精神增收难”和老人“精神欠收多”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缓解。我们广播电视媒体抓住亭湖区的“和谐社区天天乐”、射阳县的“文化大逢车村村到”以及有关县(市、区)的“农民上网搞春晚”、“快乐老人才艺大赛”、“民间艺术大会串”、“文化大集月月办”等新老结合的文化活动载体,适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大力宣传报道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强化了艺术教育,社会上各类艺术类培训班更是星罗棋布,灿若云霞。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少儿春节联欢晚会”,推出少年儿童文艺骨干人才300多名,其中有20多人参加全省、全国各类少儿文艺比赛获得一、二等奖或金奖银奖。对这些出类拔粹的少儿文艺人才,我们经常进行跟踪报道或专题报道,鼓励、鞭策他们健康成长。当然,媒体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推介少儿文艺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类宣传报道,在全社会酿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牢固树立人才是的第一资源的思想,推进人才强国的战略顺利实施。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报道好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文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各种决策举措,解读好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方针政策;同时也要宣传报道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人才强省、人才强市和人才强县的战略和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报道好中央和各地如何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如何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方式,如果拓宽文化人才培养领域,提高文化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情况和经验。报道好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是要报道好各种重大节庆、传统节日、重要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时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各类文艺人才在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广电媒体自身也要借助贯彻落六中全会《决定》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为广播电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具体讲,一要通过认真、反复地学习六中全会《决定》,提升广电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好“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尤其是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并永无止境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要自觉俯下身、弯下腰,迈开双脚下基层,不怕一身汗水两腿泥,老老实实地拜人民群众为师,增强对国情、市情、民情的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尊重纸媒体、多媒体同行的创造;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构建新闻舆论的传播臻境,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二要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广播电视人才发现机制和确认标准。注重打披行业、地域界限,实行开放竞争,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三要注重盘活现有人才,做到择善而用,择优而奖,科学使用,分流人才。逐步做到为职择人,任人为贤;四要注重通过绩效挂钩,能者多劳多得的工资奖金分配机制,激发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业绩、锻炼本领。辩识、发现、选拔、使用业绩显著的拔尖人才。还可以通过职称评定、确立“首席制度”、拉大岗位补贴比例、实行优稿优酬、业绩突出者重奖方法提高每个员工适应工作角色的转变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转变能力;五要注重人才治理结构的调整。人才重在使用,古语云:“用当其才则安,用非其才则怨。”人才配置使用也有“青春期”、“旺发期”,要不适时机地在一个人才能上升的阶段,对其才能贡献给予正确的评价,并确保他们的技能、志趣、能力、所得薪酬与战略目标一致,要充分让关键人才在最佳时期能发挥最大效应;六要注重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才培训制度。不管是“外引”的人才,还是“内选”的人才,都要通过不间断的培训来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媒体兵强马壮、人才济济,才有可能促进广播电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广播电视文化繁荣发展了,近而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六、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广播电视产品可以直接走向国际,也可以辅助对外文化交流走向国际。我们要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认真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既要统筹中央台和地方台,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海外落地,又要坚持政府推动,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切实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地方台只有各尽所能,同样也可大有作为。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近年来除了专门成立外宣节目部、不断向央视四套、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组织发稿外,还通过黄河电视台、美国欧洲有关电视频道租频落地,传播盐城的特色文化节目,每年用稿都不少于200篇。最近,正在联系洽谈准备租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有关频率时段,传播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节目。除此,盐城的发绣、农民画、民间剪纸、面塑工艺、葫芦画、麦秆画走向国际展览、盐城的杂技到世界多国演出,盐城的大学生文艺团队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盐城的书法美术作品赴东南亚诸国交流展出等,我们都派记者跟随采访报道,推介盐城特色文化产品。此外,还多次单独组织或配合政府组织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尤其是盐城先后开通与香港、首尔、台湾台此市直航后,我们通过各种民间文艺组织同香港、韩国、台湾进行多次多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优秀传统文化,每次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邓天文 作者为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

篇8:如何建立“个性化”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要求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人学习和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优良作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对良好班风的形成以及班级集体力量的形成都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班级文化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一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

一般而言,一些中学生的成绩不是十分理想,如果单纯地以考试分数去评价学生,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打击,因此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特别是那些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对其失望的学生。一旦将班级文化建设付诸行动,学生就会发现其实自己的情况与其他同学相比或许不算太差,如果他们能在班级活动中及时发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并且将这些爱好不断地发扬起来,学生的不良情绪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这样,由于集体的存在,学生的人生观得到了重新定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需要将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让他们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不好并不意味着今后不能取得成功。其实,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敢于表现,使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有了良好的班级文化,就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三)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班级管理

班级文化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具体的规章制度上,但是大多时候,这些规章制度是无法约束学生的,因为班级制度的约束力往往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以只有建立起好的班级文化,学生才能养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集体合作的意识,这主要体现在班集体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以及凝聚力上,而凝聚力则体现出了学生的合作力与协同力。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班级管理自然会变得轻松许多。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完成一件事情时往往会有一些抱怨和不满,会产生自私自利的想法,而对学生而言,这些想法的出现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家长的溺爱使学生对他人的帮助感到理所当然,所以在学校也会觉得教师给予其的支持和帮助是理所当然的。面对这种情况,班级文化必须将感恩加入进去,并且要让学生将感恩付诸行动。班级文化的建设必须以学生的感恩行动为基础,如可以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演讲活动或者是感谢教师的班级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慢慢学会感恩,进而促进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

(二)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应每一个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家要集思广益,每个人都提出自身的想法和建议,并且在互相讨论中总结出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东西。这样,班级文化就是在遵循了全体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大家就会努力去维护。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完成,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特别是针对中职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更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心,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同时,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因为这对中职学生和学校的教育目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丽娜.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中职班级管理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2]郑婷,郭雅静.浅谈赏识教育对班级管理的启发[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

上一篇:致公司全体团员青年倡议书下一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