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2024-06-29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精选14篇)

篇1: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是教学中的心得,记录得与失,使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没有格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反思一样的,教者上完课后,对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突出解决了;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达到你所要求的,课堂预设与生成等逐一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查缺补漏。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可以选取上完课回来后印象最深的那个方面去写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第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第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第三,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第四,师生活动的和谐性 第五,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灵活性

第六,于洋表达的正确性 第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第八,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第九, 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第十, 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第十一,思是否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第十二,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可以写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写失败的教训,进行探究与剖析,分析原因

我认为和其他科一样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主要看学生在动手实验时,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总结实验结论。

总结一节课成功的环节在哪里,如果再第二次上,应怎样改进的地方都写下来。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写出新的"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篇2: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如果没有了声音,我们的很多活动将无法正常开展。然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很熟悉的东西,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和声音有关的一些问题。在11.15四年级家长开放日执教了《听听声音》一课,本课是声音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让学生了解对声音的认识,引发学生关于对声音问题的思考。主要是让学生静下心来用耳朵倾听周围世界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声音,并且能够对不同的声音加以区分,进行辨别,在此基础上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有一定的了解,最后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内容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1.听周围的声音; 2.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3.听敲击装有不同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学生在第一个环节的发言非常踊跃,能够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并对这些声音进行描述,这些声音包括读书声、风声、脚步声、水流声、汽车发动声、喇叭声等等。在聆听了周围那么多的声音之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通过学生们对声音产生的认识,我们一起进行了总结:物体之间的撞击和摩擦等都会发出声音,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下面带领学生认识一种专门用来发声的仪器——音叉,再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先轻轻的敲打,然后是重的敲打,从活动中明确音量可以用强弱来表示。最后通过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让学生认识音高,更深入地了解声音。

篇3:浅议小学科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 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 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 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 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 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1、从全局入手, 读通整册教材。要上好科学实验课, 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 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列出清单, 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 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 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 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 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 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 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 做到心中有数, 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 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 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 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 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 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 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 哪些材料需要自制, 哪些材料需要购买, 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 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 轻松自如, 从而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 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 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 哪些现象不够明显, 哪一项器材要换, 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 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 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 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 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 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 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 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 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 那麻烦就大了。因此, 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要想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 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 导课有很多的方法,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 无论是操作实验, 还是观察实验, 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 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 用科学实验的方法, 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 一种科学素养, 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 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 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 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 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 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1)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 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 每一句, 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 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 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 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 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 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 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 才不至于囫囵吞枣, 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 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 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 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 安排得井然有序, 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4) 、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 种凤仙花、养蚕等等, 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 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 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 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 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篇4: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学课一直被视为副课。这种主观上对科学课的忽视导致科学课的课时数偏少;另外,科学课还总是被挪用为主课的复习课,更加削弱了教学效果。长期以往,学生们也会潜移默化,认为科学课不重要,进而影响学习热情和兴趣。

科学教学方式存在误区。科学是一个在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作出解释的过程。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概念改变的过程。为达成概念转变,学生要通过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去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做出解释,而不是直接背记答案或者现成的知识。科学课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是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

科学课考查形式也欠规范,仅仅以卷面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显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实验教学,并且将其逐步纳入考查范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如果单纯将科学原理灌输给学生,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果将科学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等结合起来,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就可把各式包装的食品带进教室让同学们辨认识别以获取信息,再同书上内容相对照,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社会热点(如苏丹红事件、三鹿毒奶粉等),以讲述案例或播放视频短片的形式,提醒学生时刻注意食品安全。又如《天气》这一单元,教师在课上播放学生们所熟悉的天气预报视频作为引子,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这有助于学生更快掌握各种天气现象符号及概念。

三、鼓励探索性学习

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学习和教学科学的方法。探索性学习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进行。

1.提出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发兴趣,引人深思。教师除了从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问题外,还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回家后通过询问父母、搜索网络、亲自实验等途径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分析问题。这就是教师在科学课堂上所做的工作。带着之前的提问,学生们已经对问题有所思考和研究,那么这些探索的正确性验证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围绕着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如教师展开“头脑风暴”游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大问题进行多角度假设和分析:其中一些小问题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当场进行假设与验证;一些关键问题可以开设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以解决。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3.解决问题。通过课上的讲授和实验,问题解决了,但是教学任务还没有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有联想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和任务,以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科外延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其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抽出时间,进行展览、评比、交流,使学生们感受和体验创新后的乐趣,激发其创新的欲望。

四、学习国外科学教学

美国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McGraw-Hill的一个分公司Macmillan/McGraw-Hill于2005年出版的一套小学科学教材《科学》(SCIENCE),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关注儿童的身心和思维特点及发展需求,通过问题和故事方式呈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资料库使用。另外,科学课的考查方式也可以向国外学习。学生平时可能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做小研究课题,课题的题目和完成目标由教师酌情而定,课题的最后研究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看著名的科技探索类节目DISCOVERY来拓宽知识面,激发兴趣。

篇5: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第一单元 骨骼和肌肉

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从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开始,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体上的骨并且通过拼图和观察,来感受骨骼的存在,帮助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骼的作用。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骨骼。从问题——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在把全身骨头分为四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摸各部分的骨头并完成记录;再结合X光下的手骨的观看,说明什么是骨骼,骨骼由多少骨构成;最后要求学生把骨头的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使得学生能充分认识骨骼。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骨(如猪等),借助认识其他动物骨获得的经验,说明人骨的构造及其与其他动物骨的相同点。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感受人体的奥妙。同时也对骨骼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上网查询有关骨骼的结构与特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有机的结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不仅了解了书上骨髓等问题,也可以更多的获得有关信息,比如骨密质、骨松质、骨膜等。

篇6: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第五单元 动物王国

蚂蚁

本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请学生找一找蚂蚁的家,观察一下蚂蚁的生活。

2.用一个谜语导入新课。

3.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蚂蚁的认识。

4.讨论观察方法,解决观察难题。

5.小组观察蚂蚁,认识蚂蚁外形。

6.蚂蚁与蜗牛和蝗虫的比较。

7.进一步观察蚂蚁。

8.课堂小结,送小蚂蚁回家。

课堂上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

首先,蚂蚁个体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强,学生很难控制住,经常出现让蚂蚁丢失或压死的情况。

其次,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时,很多同学都照着书上画,没有遵循客观.真实.科学的原则。必须在课堂中提醒学生。

篇7: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第一单元 巧妙的用力

4.斜坡的科学

本课以“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宗旨,力求在课堂中充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等科学素养。

因此,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首先,从问题入手设置情境,教学一开始就出示“工人叔叔搬运油桶”的画面,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工人叔叔想想办法,很自然的引出斜面的话题,拉近学生与研究主题的距离,使他们更主动、更直接地投入到斜面的研究活动之中。接着,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研究斜面的作用。通过表格统计每组实验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学生得出“斜面能省力;斜面不省距离;斜面越长越省力”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等科学素养。最后再学习应用,迁移拓展,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篇8: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

关键词:科学教育,历程,改革,反思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 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如今科学教育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正规的学校科学教育而言, 我国应从“癸卯学制”算起, 距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 我国科学教育已经取得明显的成绩, 但也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 怎样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发展完善科学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 应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科学教育改革历程

科学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科学教育在使受教育者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应使其更能明辨是非、具备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 20世纪50年代末都陆续开始科学教育改革, 早期的改革以学科为中心,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组织科学研究专家和科学教育专家学者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 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 其中著名的课程项目有:美国的《小学科学研究》 (ESS) 、《改进科学课程研究》 (SCIS) 和《科学:过程的研究》 (SAPA) ;英国的《牛津初等科学》 (OPSP) 、《纳菲尔德初等科学》 (NPSP) 。可以看出这个阶段似乎过度推崇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 而且未能及时对实施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 所以很多课程改革在实践上都以失败告终。之后, 20世纪70年代, 由于“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科学教育也进行了心理学视角的研究, 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其中重要的工作有杰亚夫 (R.Drive) 的发现:学生科学学习的成绩与其先前经验的相关性研究。这也成之后为科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比之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全体民众的科学素养。但是, 也应该注意到这一时期出现了极端建构主义思想, 过分强调儿童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这在根本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极端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教育质量的下降。科学教育改革的成熟的阶段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科学教育质量而有史以来第一次推出全国统一的科学课程标准。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已于1985年启动了举世瞩目的“2061计划”, 并于11年后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而作为科学教育发祥地的英国, 在1989年正式颁布了英国历史上首部《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经过几次修订和完善, 英国政府又于2000年公布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1997年, 加拿大出台了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纲要《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代表着一种新的STS科学教育范型的建立。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也于2001年6月正式推出。2005年开始实施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

二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我国科学教育起步较晚, 在以人才选拔为主的考试制度、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 现阶段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以下方面。

第一, 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往往更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而非对科学的全面认识, 这显然违背了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础, 科学教育必备的探究、实验等科学方法, 创新批判的科学精神恰恰被忽略了, 这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最主要的表现。

第二, 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取向。中国近代社会, 由于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需要, 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高级实用人才上, 因此, 科学教育也定位在实用上, 同时以升学和考试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科学教育的手段, 导致科学教育选择大量难而深的科学知识作为学习内容, 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创新、创造带来的喜悦, 甚至缺乏基本的对科学的好奇。

第三, 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匮乏。深受考试制度影响的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教育也基本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 学生死记硬背, 缺乏科学实验和探究学习, 削弱了学习科学的乐趣, 背离了科学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的本意, 即用非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

三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

1. 科学教育目标设置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而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即科学的态度与精神、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知识与能力即科学素养的主要要素。所谓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则是基于对科学的本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各种信念、态度等。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是指对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科学的知识与能力, 是指对于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等。所以要根据这些目标要素来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培训科学教育的师资、调整科学教育的模式方法、更新科学教育的评价指标,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 对于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以及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的养成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能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2. 科学教育课程取向

20世纪以来,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的数目与范围越分越细, 科学的层次日益增加;而且, 很多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逐渐增加使科学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因此, 科学教育的课程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其一, 因科学分类越来越细化, 按学科来学习将导致门类繁多, 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其二, 科学的本质是综合统一的, 各门学科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当然综合时要注意科学综合的层次, 合理设置适合一定年龄层次的课程: (1) 一门自然科学内部的综合; (2) 两门相近自然科学的综合; (3) 多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 (4) 自然科学与科学史的综合; (5)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 (6)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 (7)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或艺术之间的综合。

3.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长久以来, 我国的各种教育在教学设计上都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作为出发点, 教师们都十分注重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其个人经验的积累。实践证明这有好处也有局限, 因此在保持发扬优势的同时需要改进。

第一, 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殊需求。科学教育中需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 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的,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其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就能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 就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 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都认为学校教学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 所以科学教育理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有探索, 是否掌握探索的方法, 是否发展了批判性、逻辑性的思维, 是否在探索中感受到科学教育本应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教育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的堆砌。

第三,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的学业成就感是学习动机的主要诱因, 科学教育中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难度、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去共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高, 那么即使在面对艰难复杂的任务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研究兴趣。同时合作学习能锻炼人与人共事的能力, 学会合作与竞争, 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4. 运用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科学教育因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裹挟, 亦将考试、升学的结果作为主要的考核手段。这不利于学生选择性、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怎样合理评价是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为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评价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全面评价。科学素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 是综合性的, 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从整体出发。 (2) 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合作交往的过程。 (3) 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以支持、激励学生为主,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前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 有效的科学教育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但很有价值的专业工作。我国的科学教育起步较晚且存在很多不足, 但欣慰的是改革的步子已经迈出, 期待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将推进其向着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红、王祖浩.我国科学教育急需厘清的几个关系[J].教育科学, 2006 (1)

[2]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8)

[3]陈琴、庞丽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2)

[4]刘健智.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8)

[5]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2)

[6]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7]马宏佳、周志华.中外科学教育教学策略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

篇9:论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應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篇10: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认识固体

一、几点不成熟的成功之处:

1.本课中研究的是固体的性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和描述。能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受效果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物体,真正达到了学而用之。

4.运用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固体性质的多方面认识,既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又实现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特高,教学效果特好。

5.在每一个实验前,都让学生计划实验的步骤和目的,从而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二、不足需改进之处: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至使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更惭愧的理当自己发现时,还用让学生看书的方法去弥补少的时间,失败呀!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而我却没能做到。很是不应该呀!

篇11: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第二单元 太阳与时间

认识太阳

《认识太阳》一课时,我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在这节课中,有收获,也有不足。下面,我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讲课体会。

一、成功之处

1.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全员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

2.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科学课教学我注重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搜集信息,搜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4.教师设计的主旨在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小组之间的讨论,缺少评价的环节。组内能解决的自己内部先解决,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合作参与、倾听的能力。

2.学生讨论之前应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之上,自主学习形式不能流于形式。

3.教师的每一言,每一句都应明确,教师准备的课件应具有指向性,不能盲目。

4.科学课应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要求更强一些,目标性强,对学生应重点指导,对于太阳的角度,高低对影子的影响。教师应该讲透,使学生头脑清晰。

5.教师设计的内容过多,想要给学生的东西太多,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没有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

6.由于摄入的内容过多,大环节显得过于紧锣密鼓,好似赶场。存在原因还是教师钻研的教材不够透彻而形成的。

篇12: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10.保护土壤

本课是在前一课时学生探究了解了土壤的成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在活动二:水土流失的环节中最让学生兴奋的莫过于那一组模拟对比实验了。原先我还在为弄不到草皮而烦恼,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样用其他材料来代替,说来也巧,正好有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到靠近我家新村那边的马路对面堆放着一捆捆草皮,这时我真是兴奋不已,真想拿上一块,可是想想就这么拿走又不太合适,只得作罢。这一天我就一直惦记着草皮的事情,等到下班回家时,我在车子行驶到这个地方时就开始张望,还好还有些草皮堆在路边。下了车步行回家经过此地时,我就和那里负责铺草皮的工作人员说明了我的需要,结果他们很爽快地给了我一块草皮,于是就有了课堂上效果特好的这一组模拟实验了。学生们从这一过程中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植物对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了爱护绿化的意识。在课后面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时,学生能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想法:从关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开始,从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物品开始,共同加入到保护植物、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作为一名自然教师很多时候都有不为别人所知的“苦处”,但只要让学生有所学、有所乐、有所悟,那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课上好后,竟然在某处看到了这首小诗,以后作为总结还不错,暂且先收藏着:

《爱土壤妈妈》

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

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

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

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

篇1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1构建“3+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1课程实践与教学方式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饲料科学方向) 试点实施“3 + 1”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注重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 1”实践教学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分为3个层次和1个结合,即基础验证实验、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科研实验,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相结合。学生由大学一年级的验证性实验,到二、三年级的专业综合性实验,再结合四年级毕业论文( 设计) 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等科研项目或课题以及生产实习,开展创新性、 设计性试验,构成4年不断线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研究思维。 “3 + 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比例增加了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大幅提升,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8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总数的比例达41%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在实验内容上,增加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验手段上,提高多媒体实践教学设施及丰富的网络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满足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克服传统教学“注入式”,多采用师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改变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所要开展的实验的基本情况,如测定的样品指标的基本情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再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完成整个实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不只是单纯列出实验结果而且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果实验结果出现偏差,要求学生分析原因并制订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

1.2专业实践与教学方式

“3 + 1”实践教学模式中最后一年主要进行专业实践,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完成毕业论文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导师负责制,学生作为助手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研究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另一种是大学生自主选题并提出研究方案,向学校申请研究经费,使学生的志向、情趣和才能得到施展。学院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草业科学专业( 饲料科学方向) 有95% 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并完成毕业论文,另外5% 的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类学术科技活动,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内容。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也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发挥科研在教学中的潜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草业科学专业创新研究型人才[4]。

生产实习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方提供2 ~ 3个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就业趋向及意愿统筹分配。校外实践教学以紧密结合的学科为基点组成实践课程群,由学校实践课程群教师组成课程组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商讨学生在农牧企业生产中的实践环节以及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在农牧企业生产实践中强化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实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初步认识, 毕业后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

2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及实践活动

2.1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及实践活动

草业科学专业校内实习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基地,主要有牧草试验区、牧草材料圃与示范区、饲草加工和贮藏室、晾晒场等。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科技含量,可以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科研创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农牧业生产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参与农牧业生产,使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实用化。根据培养方案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制订实践设计,例如学生需要根据西宁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牧草进行栽培并制订试验方案与设计,研究其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生长动态及合理的加工利用方式等; 另外,牧草栽植后病虫害、杂草等不确定因素又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最后指导教师根据实践设计和完成情况予以考核。综合性的实训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显著。

2.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实践活动

校外实习基地是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的重要场所。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校外实习基地付诸实践,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职业岗位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质,这些都为将来就业作了良好的铺垫。本着校企合作共赢的原则,选择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的实验条件、生活基本设施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2013年草业科学系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草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对青海大通牛场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条件进行了改善,搭建了彩钢房教室、宿舍, 构建了简易实验室,购置了基本实验、教学设备,购置了桌椅、床、炊具等改善了基本生活设施。学校的投入建设与企业实习基地共享,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多渠道共同寻求横向联合项目,例如,草业科学系教师与青海同德县牧场联合申请青海科技厅科研项目并获得资助。尽管如此,目前草业科学专业等农科专业普遍都存在着找不到专业对口、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实习单位的现状; 因此,探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模式、机制是农科高校实践性教学所面临的迫切问题[5]。

3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根据青海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数据,本校草业科学专业饲料科学方向2000、2006届的就业率均为100% ,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涉及与草业科学专业 ( 饲料科学方向) 有关的饲料企业、农牧局等企事业单位,继续深造读研究生的比例达15% ,主要就读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青海大学等大学及科研院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三等奖。“3 + 1”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的本科生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意向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通过双向选择最终2人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并就业。“3 + 1”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就业竞争优势。

4小结

篇14: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反思;自主探究;互动;反馈

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甚至是高效,是广大教师一直都在探寻的问题。教师或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或对备课更兢兢业业,或对教學过程的设计更力求形式多样,或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实现新旧教材的无缝对接,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教师在进入新课程后,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实现教学的有效化。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化,除了之前提到的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设计教学过程、上好每一堂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教学的反思。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但是,从目前来看,虽然很多学校都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认为教学反思是可有可无的,因而使得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1.教材重难点把握是否到位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

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有反思才会有超越。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身教育的一次次超越。

上一篇:中国古诗词之最范文下一篇:xx年初二入团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