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2024-04-12

幽径悲剧的读后感(共10篇)

篇1: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家门前的这条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里的小径,“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门前的这条路是用红色的砖块铺成的,因为不断有鞋子和车轮的踏过、驶过,它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满脸皱纹。但是,它却留下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如果说季老先生的那条幽径是悲剧的话,那这条路就是喜剧了。

这条路铺成的时候,我才学会走路。听妈妈说,那时候,她总是领着我在这条路上练习走路。妈妈让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几步,蹲下,我踉踉跄跄地扑到妈妈的怀中。

小时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爷爷拿着小板凳坐在小路边,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听爷爷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条小路和我一起认真倾听着爷爷动人的故事,嫦娥姐姐为不让坏人吃下仙药而自己吃下仙丹,飞向了寒冷的月宫而不能与家人团聚了。无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家庭,从此天河两隔,难得团聚,我们听得好感动,好伤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边有一棵石榴树,一到秋天,树上就挂满了只有鸡蛋大小的红石榴,像一盏盏小灯笼,我们这群孩子看到这么美的石榴树,不忍心摘下这些红通通的“小灯笼”,只是轻轻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我们看了都觉得心疼,便把彩带系在树枝上,小石榴树又充满了生机。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戏、打闹,好不热闹。可是不久后,因为路太窄影响交通而被砍掉了,伙伴们也不常来玩了,小路显得寂寞。为了让小路恢复往日的生机,我在路旁种了些迎春花,现在的小路又和从前一样生机勃勃了。

踩着小路我一天天长大。我也越来越懂得,美的事物绝不可毁灭,世界上应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恶丑。

这条路留给我的回忆真的很多,它见证了我的成长!

篇2: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不再把美毁灭,文中以一条幽静的古藤为线索,古藤以它那深邃的一方美景,伤心地倾诉着十年来无情的浩劫,孤独寂寞的古藤始终没有逃过残忍的诛伐,一切春天的美景都毁于愚氓之手,成了只有灵魂的吊死鬼,它标志着一场毁灭美的悲剧,深深地烙下了毁灭美的铁证,永远默默的憎恨着那群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愚昧之人。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自然界的美丽新奇带给人们舒畅的感受。鸟语花香,青山绿水,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装饰点缀着大地,哪怕是一棵矮小的草儿,他也拥有着翠绿的清新;哪怕是一株树苗,他也伴随着生机的蓬勃。人们以那歧视、丑陋的心灵和眼睛,无视美的存在,毁灭着这“无罪”的美丽。就像卢梭真切的话语:“从我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当今的世界,人类主宰了地球。因此,这场激烈的竞争从此拉下了帷幕,似乎再也看不到这场竞争的结束,人们只能看到自己亲手毁灭地球的行为,却没有能力阻止,他们的私心都放在了夺得权威和金钱的欲望上,不停的破坏自然之美,让那些想季羡林先生一样分明目睹了悲剧,却毫不能力将这一切来阻止的人们看到了毁灭美的同类的无知。

人类若继续、固执地想当一名毁灭者,这个被忽略,而且即将要被人们遗忘和抛弃的真谛也会荡然无存,造就了自己毁灭自己的悲惨未来,想要改变悲剧,只有人类齐心协力,我们需要呼吁并且一起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心声――不再把美毁灭。

《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这处“波折”是在作者介绍了“这一条神奇的幽径”,并点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之后,荡开一笔,叙写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还特意交代了北大燕园是一座清代的名园,那里有“几棵古老的藤萝”,且每到春天都把紫色的花“开得满棚满架”,不用说游人喜爱,连蜜蜂也“猬集其间”,至此,读者自然也为这“紫色”所沉醉了。而作者却众人皆醉而吾独醒,将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并对它的形、香、色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甚至为它能躲过“十年浩劫”而幸慰不已。可见,“这一转”不仅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激起了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而且为“这一棵”古藤“悲剧”的发生作了蓄势。

3.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因为“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所以作者觉得虽有“幽径翠色”、“众藤千紫”、“浩劫幸运”的衬托还不够,于是他推波助澜,尽情地铺陈其心中的“快乐”,赞“古藤”为燕园的“鲁殿灵光”,称其为自己悲愤惆怅时惟一的安慰,并由其淡淡的幽香、嗡嗡的蜂声羽化出对人世、人生美好的留恋。显然,在作者心中,“这一棵藤萝”已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美的化生,是对生活的一种信赖和寄托。可就在此时,“然而”一折,南柯梦醒,现实的荆棘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幽径的这棵古藤下面已被砍断,成了“吊死鬼”在风中摇曳,更可怜的是它那初绽的淡紫的花朵还浑然不知,“还在绿丛中微笑”。可见,这处“波折”可谓天上人间,大喜大悲。强烈的对比,突现了作品的悲剧效果,增强了作品对人们的警示教育作用。

4.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可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驰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作者不愧为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具有深邃的哲理,并没有将笔触止于“美”的毁灭,而是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的心情,进一步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再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这里关于“我”的震惊、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写,也为下文写自己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了伏笔。

5.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你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注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文章结尾的这两段文字,先连用三个“决不……”和四个“偏偏……”在极其鲜明的对比中将对古藤被毁的忧伤归为一个特例,不用说它没有引起社会起码的重视,就是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无比的偶然。然后,用“但是”一转,强调了“我”愿意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永远永远地背下去”的决心,通过“我”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偶然趋向必然,特殊成为普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篇3:《幽径悲剧》难点指津

全文共17个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幽径之美。首先交代了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凸显周遭景物特殊的美。按时间顺序, 作者从“春天”写到 “夏天”, 再写到“秋天”, 强调“总有翠色在园”。作者描写了拥有夺目生命力的、“过一阵换一个颜色”的小花的春天;写了“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的浓烈的夏天;写了“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的秋天。写了虽有“白雪覆盖”,但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的冬天。总体看,作者注重表现的是幽径的浓烈勃发的生机,而写幽径,其实是为了烘托幽径中藤萝的形象。

第二部分为了突出藤萝的美, 作者采取了特殊的写作手法。为了使藤萝的形象真切立体地跃动在读者面前,文中既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 又有侧面烘托。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形状“盘曲而上”,香气“蓦地”扑鼻而来,有着“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动人颜色,还有那“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可谓有形有色有味有声。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白, 此藤萝不仅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也显得“最得特色”,令人难以忘怀。

第三部分的藤萝悲剧, 作者主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完成。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自然结合, 令悲剧更加震撼人心。作者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见过的藤萝“成了吊死鬼”的吓人景象 ,为了凸显此景的令人震惊与痛心, 作者特写了藤萝花朵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还在绿叶丛中微笑”的画面,花在此时的绚烂和注定要消亡的命运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作者说,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为了渲染“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 作者还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的神态和动作———“紧闭双眼,疾趋而过”;作者还真切地描摹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古藤岂会落泪,这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两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结果落得如此下场, 作者以议论之笔替其表达了万分委屈,可又投诉无门,孤立无援,“只有哭泣,哭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让文章有着催人泪下的力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事物毁于愚氓之手的痛悼之情。

篇4:《幽径悲剧》的“有我之境”

一、“幽径”有我之踪

一条曲径,幽藏在北大燕园之中。季老这一走就达二三十年之久。“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漠然”,说的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歉疚之情。幽径中所有的一切景致都是那么自然、亲切,以至于常常忽视了它们的存在。但在季老记忆里还存有它与《红楼梦》的某些联系的模糊印象。所以,季老就说,“不能等闲视之”。

这是一条怎样的“幽径”呢?在季老的心中,“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有山才有高处的美景:“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点染出了对“小花”的喜爱之情。“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穿行于鸟鸣中,小径就愈发的“静”。穿行于绿雾中,小径就愈发的“幽”。置身幽径,如同身临仙境。秋天,赏“苍松翠柏”,遍山的“枫叶”,这是怎样的心旷神怡啊!有湖便有了荷花的神韵。“引人注目的主要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无穷的感染力。”季老对“荷”驻足“赏玩”,毫不吝啬地寄情于“荷”,这不仅使人看到了夏天荷的美,而且更领略了季老的品性与人生操守。这美,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一到冬天”,有了白雪的覆盖,幽径中便别有风致。”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这松柏、翠竹,蕴含了季老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这真是“一条神奇的幽径”啊!幽径中四季的景致都深深烙下了季老的身影。“曲径通幽之趣”,溢于言表,又为下文写藤萝之悲作了极好的反衬。把“美”的事物毁灭,这难道不是人间的悲剧吗?

二、“藤萝”有我之情

徜徉幽径之趣之美,其实就是为了托出这“一株古藤萝”。古藤萝,在季老的笔下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物,更是—个生命的主体。它不单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也“最有特色”。

季老没有直接切入描写“古藤萝”,而是联想到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回忆“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看到几棵明代的古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都“开得满棚满架”,“猬集其间”,使人沉醉于这“紫色”的“春天一景”中。而幽径中“既无棚,也无架”,并极具“盘曲而上”之形的那棵古藤萝将是一番怎样的情形?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人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闯入鼻官”之香,隐约所见之色,甚至“袭入耳内”之蜂声。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这些都令季老流连忘返。面对这样的大美之景,季老赏心悦且,“顾面乐之”,陶醉其中。在季老心中,“这一棵藤萝”已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美的化身,是对生活的一种信赖和寄托。

不幸的是,十年浩劫中,它却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而季老“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在“今年春天”呈现出“吓人”景象,给予季老沉重的打击——凌空的一段“成了吊死鬼”。初绽的花朵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痛苦。古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只能发出了“隐隐约约的哭泣声”,它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这是怎样的一场悲剧啊!“物我双会,心物交融。”这时,季老的心情是“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从此,这条给季老带来无穷快乐的幽径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释然痛苦、悲伤的地方。大喜大悲。强烈的对比,更能彰显季老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愚氓”有我之思

“愚氓”毁灭了“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的“古藤萝”,给燕园“幽径”带来了悲剧,给“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带来了无限悲凄。在季老眼里,他不仅仅戕害了一株“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的藤萝,更是戕害人间“真、善、美”的刽子手。季老揭露这“愚氓灭美”的现象,就是在抒写自己的悲愤、痛苦和无奈。他对于这种愚氓的行径给予深刻的批判。“愚氓”触发了季老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深思考。“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季老悲怆的呼喊,何尝不是他人生境况的真实写照。季老,曾经的“学界泰斗”“一代宗师”“东方学大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被批斗、挂牌、游街……甚至还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季老在“文革”中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伤害。那是—个失去理智的、疯狂的年代,期间受伤害的又何止他—人呢?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愚氓”灭“美”了。荒唐、愚昧的流毒在“文革”结束后十几年里还依然存在着,作者感到非常悲愤、痛苦,可又无可奈何。这悲剧不仅是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些“足以缓解他如此惨淡经营的学术生涯,使他的心灵中所贮藏的人性的温暖得以释放,将自己诗人般的情态自由找到归宿”(范曾《彼美一人——谈季羡林先生散文》)。幽美与悲悯成了他人生最绚丽的华章。

走进燕园,也就走进幽径。走近古藤萝,也就走近了季老的人生世界。

篇5:《幽径悲剧》的教案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3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时教学目标:

1、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岁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阅读、概括

3 、组织交流 交流

三、研读课文

(一)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之美的部分

1、“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

2、古藤萝之美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阅读、赏析、绘画、交流

3、幽径四季之美

藤萝之美,作者并没有一下笔就写,而是在此之前先写幽径四季之美,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是如何描绘幽径四季之美的?

请同学朗读。

4、总结:很显然,作者写古藤之美的思路是这样的:先写幽径四季之美,再写幽径古藤之美,你能说说作家为何这样安排吗?

明确: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以环境之美来烘托古藤萝之美。

5、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

明确:反衬。

(二)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萝悲剧的几段文字。

1、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

明确:“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2、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引起人们的共呜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五段。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

明确:悲哀至极

2、你能说说作者为何如此伤心吗?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第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2)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3)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的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3、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古藤毁于愚民之手,这就有了更深的揭露意义,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4、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是“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小结课文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毁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这是一篇美文,文章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精练、通俗而雅致的语言,我们下一节课体会研讨。

五、拓展延伸

1、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写作、交流

2、假如你现在站在死去的紫藤萝面前,碰到悲剧的制造者,你会说些什么?

篇6:幽径悲剧

教学目标:

1把握内容要点,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学习层层铺垫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3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难点:

1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时间:2011年9月2日—3日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积累项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词汇量。)

应答应当抖擞惆怅等闲视之 ....

摇曳绽放潋滟猥集漠然 .....

虬干万斛愚氓毛骨悚然....

2分析题目:幽径悲剧短语结构为,词义重点在想课文会写那些内容?

3简要概括: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4、速读课文划分结构,概括大意,验证猜想。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

(二)、(—):;

(三)、(—):。

二、导入新课:

教师: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讲到这样一件事:“有

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

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

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

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

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

行李的老人。”

走近作者 :(说明:这一环节中一些资料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补充

一个“心灵独白”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更

准确的理解文本。)

季羡林(1911--2009)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享誉国内外的“东

方学大师”。他一生有众多头衔,如“学界泰斗”、“一代宗师”、中国语言学家,东方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佛学家等,对印度语、文学、历史的建树颇多。精通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

12门语言。

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

我要活到108岁。”(推荐观看央视10套“子午书简”《本色季羡林》)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是季羡林先生一生人格的写照。下面让我们

一起走进这位真实、正直学者的心灵深处,聆听他为我们谱写的一曲民族悲歌《幽

径悲剧》。

三、预习检查:

1、学生字词积累情况:检查预习:大抵:大概;大都。曲径燕园 ..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异化: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应、支配自己的东西。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惆怅:伤感;失意。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向外面人说。

十字架: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是一个十字形的木

架,把人的两手、两脚钉在上面,任他慢慢死

去。据基督教《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被钉死

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教徒就把十字架作为信仰的标记,也看做受难或死亡的象征。

四、感知文意,梳理结构

1、分析题目,:“幽径悲剧”的短语结构为词义重点在据此猜想课文会写那些内容?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板书:藤萝被

毁)划分结构,概括大意

2,(1).文章实际是在写幽径的悲剧吗?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题目“幽径

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觉得换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可换作“藤萝”,因

为“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2).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幽径”呢?哪几节文

字是在写“藤萝”呢? 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抓住以下过渡句:“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

此。”;“……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然而,我快

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五、精读课文,分析感悟

幽径之美,美在何时?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

心体会。幽径四季之美环境:一面……一面……山上:春夏秋冬四时景物

湖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1)哭泣的藤萝

阅读11-16小节,说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藤萝之悲并陈述理由。

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进行分析。

(2)微笑的藤萝

读一读文中描写藤萝美的段落,结合相关语句概括出藤萝美在何处。

学生在书上作批注。

藤萝美在外表:

•形:盘曲、古劲苍龙般(比喻)

•色:苍黑、紫红、淡紫的花、绿叶

•味:幽香、淡淡的幽香

•声:引来的蜜蜂声、隐隐约约的古藤的哭泣

(拟人)

•态:微笑、控诉、万分委屈(拟人)

美在内心:和周围的大树和睦相处,从无害人之意,为人间增添美丽,成为真、善、美的化身。

板书:真 善 美

走在藤萝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也就不由得感受到世界

之美而留恋人生了。作为纯真、善良、美好化身的古藤萝历经沧桑,依然充满活........

力,奉献美丽,释放着力量,给作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藤萝已成了他患难与共的知己。

教师补充资料充分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藤萝类似的遭遇,以及饱受创伤后藤萝给

作者带来的心灵抚慰。

资料链接:

“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被分配掏大粪、看大

门、守电话、发信件。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

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

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五、思藤萝之悲,探写作主旨

A何为“悲剧”?联系本文说说你的理解。(结合板书提示学生得出结论。悲剧:真、善、美的东西被毁。幽径之美衬托出藤萝之美,藤萝之美衬托出藤萝之悲,越美的东西被毁,悲剧色彩越浓郁,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作者仅仅为藤萝感到悲哀吗?从文中找出印证你观点的语句并谈谈看法。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组内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悲剧的制造者是谁,藤萝之美毁灭的现实告诉我们什么?

(人们的愚昧无知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逐渐毁灭。人们的愚昧与贪婪把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遗弃,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是真善美)。

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剧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无知,藤萝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六、课堂小结:

藤萝被一把无情的刀所砍去,美被毁灭。这一刀砍去的不仅是一棵古藤萝,砍掉的更是人性中最美妙的东西----真善美。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发展。作者对民族命运充满深沉思索,并决意承担这个被忽略的悲剧,背负起被大多数人丢弃的人文责任,重视生命美的价值,在美的荒漠上守护最后的墓碑。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愿我们每位同学也学会尊重美、呵护美、不断追求真善美。

七、、课后作业课堂作业

一株古藤萝激起了作者的情感波澜。迅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句说出藤萝被毁前后作者心情的变化。

学生在书上作圈点勾画。

被毁前:板书:爱乐恋

被毁后:怕痛悲

:如果藤萝重生,想像它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

附:板书幽径悲剧被毁

(真 善 美)

藤萝

爱怕

乐痛

篇7:《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通过品析,学习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藤萝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课时定位

《幽径悲剧》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这样的课文不该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周,45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农夫,不停地鞭策着我的学生,赶着完成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先前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统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只是像样地摆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切实的.途径,学生自然跟不上我预想的进度,所以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里,我的确是在自言自语。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判该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仅从这点判断的话,我觉得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之前备学生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却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兀自思索着教学目标,设计着教学环节,等到上课,才发现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不过就是一座装修华丽的空中楼阁。

二、文本定位

《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都是文章的悲剧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绝?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好的法宝就是读。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这堂课中的读书声太少了。在赏藤萝美的时候可以读,在藤萝被毁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悲伤无语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愤慨表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读,甚至可以专门设计一节课,就是读《幽径悲剧》,教师在做一些朗读的指导,在品析的基础上诵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易的走进季老的心扉,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幕悲剧的直面者,不再觉得季老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篇8: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如今,新课程已经深入到老师的教学之中,教师学习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而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设身处地地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之中,让学生和课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了解课文的内涵,把书读得更加深入。学生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能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思想更加积极活跃,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开拓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拓展之美”,在拓展中学习更多的东西。

一、 走近课文——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

语文是一门联系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想象文章作者创设文章的情境和思想情感。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授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文章的结构框架,从而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拓展的美。

照,来强化学习效果。如在进行《背影》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父亲穿过铁路、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艰难,更好地体会“攀”、“缩”、“倾”这几个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表演这一片段。经过认真揣摩,学生表演时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无不诠释着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印象必定更为深刻,感悟必定更为真切。再比如《差半车麦秸》中,如能让学生用肢体语言生动地再现王哑巴擤鼻涕、剔牙花子、碾碎并尝一下坷垃这些细节,文本理解效果必定突出。

3.创设形象

有些作品既无人物,也无情节,但有事物,有联想,就可以创设形象进行表演,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春》一文时,组织学生运用课本剧表演,积极展现“春”到来时旺盛的生命力的特征。在表演“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时,学生或由蹲而躬,由躬而立,由立而挺,并配上“春雨滋润了我的骨骼,春风吹绿了我的秀发。啊!春姑娘来啦,我要发芽”的话外音来展现。还有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天像小姑娘,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些都可以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学生根据文本阅读感受,自主创作表演,创设形象,使小草发芽和春之新、美、力这些抽象的特征变得具体可感。并使其迅速找到自身生命情感的勃勃生机与春草发芽的质同,与一切有生命力事物的神合,增强了学生审美想象力,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感受中,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当然,艺术元素的运用要适时、适量进行。我们使用的艺术是辅助性的,不能冲淡语文味,毕竟语文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在使用之中还要注意,针对教材本身使用什么艺术形式,在什么时候使用,使用的时间,都要恰当。艺术元素只有运用得好,才能获得极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362000)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幽径悲剧》这篇文章中,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这篇文章,开拓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文章读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追求速度,要让学生慢慢品味其中的语句。例如,当学生读到“实有曲径通幽之趣”时,可以问他们能够联想到什么画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再比如,当读到“涟漪”时,能够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来联想,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又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这样一来,语文学习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能够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学生的学习。

二、 投入感情——带动学生的联动能力

语文要求人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深入其中,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老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样强调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要突出强调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文章理解起来才不会那么无味,课堂才会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才更加喜欢学习语文这门课,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从情感上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让文章变得更加有趣。

在《幽径悲剧》这篇文章中,开头即描写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内容,在对事件的描写过程中就能够让学生充分想象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最后以“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季羡林”为结尾让学生惊讶不已,这样一个朴素的老头却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更能让学生对季老充满敬佩之情。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经常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情感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死读书,读死书”的模式,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人。

三、 深入理解——从生活体会作者情感

对于语文的教学,离不开读者对文章作者的情感理解,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文章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够不断地让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应该深入文章之中,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想象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和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理解这件事情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深入。

同样以《幽径悲剧》这篇课文为例,当季羡林一次又一次地提到自己是一个没出息的人的时候,学生不能够只停留在理解季羡林是因古藤萝受到愚昧人的欺负使自己伤心难过这一层面,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要通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的语句中,还要深入的理解季羡林当时的感情。当学生知道了季羡林的社会地位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明白他当时为何要说自己没出息,其实季羡林所说的自己没有出息则恰恰相反,说的是自己是个有出息的人,这也能够体现出季老对于教学和做人的原则,能够真实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批判了所谓的“伟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思想更加开阔,理解能力逐步提高。

篇9:幽径悲剧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通俗的特点。

2.积累文中的精美词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等。3.体会真、善、美被毁在作者心中引起的哀痛与悲愤。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简介作者。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二、引导阅读,感知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1.幽径悲剧,那么在这条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找出古藤萝的美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4.文章既然是写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前面要写古藤萝的美? 幽径美在何时?何处?

6、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幽径的美? 是谁砍掉了那棵藤萝?是谁毁灭了美?(孙志强)8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三、拓展延伸

在你的周围是否也有类似本文所揭示的现象或问题。请谈谈感受,并提出你的想法。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通俗的特点。

2.积累文中的精美词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等。3.体会真、善、美被毁在作者心中引起的哀痛与悲愤。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简介作者。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二、引导阅读,感知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1.幽径悲剧,那么在这条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找出古藤萝的美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4.文章既然是写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前面要写古藤萝的美? 幽径美在何时?何处?

6、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幽径的美? 是谁砍掉了那棵藤萝?是谁毁灭了美?(孙志强)8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三、拓展延伸

篇10: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 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 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同目标2、3。

布置预习

1. 识记生字词,巩固两遍。

2. 熟读课文,思考:

①这是一场什么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②用括号标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语句。初步感知其妙处。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问题情境:这是一场什么悲剧呢?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后进生答。)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谋篇布局的特点

1.自学引导:

(1)轮流朗读课文。

(2)思考:

①第一部分(1-11节)写了哪几层内容?这与悲剧有什么关系?(提示:找每一节的中心句或关键词语。)

(3)小组合作讨论:3分钟。

2.师生共同讨论,请优等生补充或更正。

明确:①1-11节先从幽径的情况写起,接着写燕园的古藤,再写燕园的古藤被砍,第11节才写到幽径的这棵古藤被砍(幽径悲剧)。前面的内容为悲剧层层铺垫。

3. 师小结:作者采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构思全篇,大有曲径通幽之趣。古藤被砍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找关键词语或情景交融的句子。)

三、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12-16节),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自学引导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12-16节)

(2) 讨论:①哪些词句充分流露出古藤被砍后作者的心情?随文圈点。

②作者采用了哪种特殊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提示: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③作者对自然物的感受特别深切,感情特别丰富。谈谈你对这位老教授的心灵,有些什么感受?

(3) 小组合作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时间为5分钟。

2.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明确:①有“痛苦”“悲哀至极”“害怕不敢”等词。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诉枯藤之悲,抒发自己的悲哀、惆怅的心情。

③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同时,委婉地批评了有些人不关心自然,不关爱生命。

3、师小结:我们应学习这位老教授,爱护一草一木,因为它们也是有生命的。

四、品读佳句,理解拟人手法的妙处。

自学引导:

品读11节和14节,

(1)举一两例,说说拟人手法的妙处。

(2)小组讨论,时间为4分钟。

(3)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如:第12节中“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接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运用拟人的.手法,反复写“微笑”,并结合抱怨比喻写被砍后的古藤,“悲”味十足,感人泪下。

第14节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古藤在哭泣,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哭泣。感人至深。

(4) 师小结:作者用富有深情的笔触描述了燕园幽径的一棵古藤萝被砍的悲剧,抒发作者悲哀、惆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同时,折射出人性的善恶。

五.当堂检测

见《自主学习》第119页上的“语段研读”。

六.布置作业

1.预习《散步》,熟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并巩固三遍。

2.观察或回忆身边的破坏环境、损坏公物的事,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300字以上。(中等偏上的同学完成)

上一篇:数学估算教学的教学心得体会下一篇:砼拌合站建设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