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评价

2024-07-28

乡村旅游发展评价(共6篇)

篇1:乡村旅游发展评价

乡村旅游发展评价

乡村旅游以其浓厚的乡上性、价廉物关等特色吸引了人批的游客,成为人们周末体闲的重要活动。经过

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调整思路,突破瓶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家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农家乐是一种以乡村牛态景观、农村文化及农民的牛产牛活等为基础,提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体闲旅游方式。在日本、新加坡和欧关的一此发达国家,农家乐已 具有相l规模。在我国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利川闲暇到郊区农村放松、体闲、体验乡上牛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农家乐的旅游服务应运而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农家乐已初步形成原生态自然景观型、旅游景、依托型、农产品依托型、主题公园型和城郊餐饮型等多种模式。尽管农家乐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在经营管理方而却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有针刘一地调整思路,才能突破瓶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匀动关系,马克思种有过这样的论述: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生产着生产,生产生产着消费。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乡村旅游的生产与消费。我国的乡村旅游日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短,经验少;2)我们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诉求、层次、市场等认识不清;3)恐怕也是更为重要的,我国经济尚不够发达,我国的乡村旅游包括生产和消费都缺少创造性。笔者认为在这一初级阶段,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来说,如何以科学的生产理念引导乡村旅游的消费尤为重要。消费生产着生产,乡村旅游要关注旅游者的消费诉求和市场走向,更重要的是,生产也生产着消费,初级生产导向初级消费,科学的生产导向会引领消费市场向健康和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循环而上,终将进一步引导乡村旅游和新农村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的乡村旅游消费

现阶段我国经济处在黄金增长期,居民消费结构己从改革初期的“吃一穿一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演变为日前的“吃奴乐文教服务一穿住一用封示”为重心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结构升级使得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强。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水泥丛林”生活环境的压抑,成熟旅游区人工化的加剧,人们开始放眼新的日的地—乡村,民风淳朴、节奏缓慢、原始的生态环境、真实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人们一直向往的理想栖息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无论是开发还是消费都还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日乡村旅游的日标市场及这一日标市场的消费取向都表现出这一特征,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理解,即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的认识也反映出人们的消费趋向。

1.2.1我国乡村旅游的消费市场

谢彦君认为旅游城市所具有的巨大客源输出潜力构成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5]。杜江等认为乡村旅游是以都市居民为日标市场的一种旅游i }i。刘红艳认为客源市场的定位也应从旅游日的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色及差异入乎,在充分考虑到区位条件的基础上,应该覆盖到所有与旅游日的地景观有较大差别的区域,包括所有在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等方面有别于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7]。黄成林也认为我国乡村“大旅游”除了把城市居民作为自己的日标市场外,乡村居民本身及入境旅游者都将是它的日标客源。我国各地乡村文化之间本身所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富裕起来的农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将吸引大量的乡村旅游客源在乡村之间流动。乡土文化的神秘性和入境旅游者对乡土文化的好奇心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客源流向乡村}8]。实际上,日前我国乡村旅游的日标市场主要是国内城市居民,尽管在我国乡村旅游相比较而言消费水平较低,但我国的大多乡村居民还没

有这个经济上的支付保障或精神上的认识需求,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旅游也是自己个人发展和人权实现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入境游客来说,我国的乡村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不衰竭的源泉。乡村意象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人们对乡村的“意象”的追求下要包含对乡村川园风光、民俗风情的审美欣赏,以及对乡村生活与农业生产劳动体验的向往等方面。很显然,人们进行乡村旅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而日前的乡村旅游者获得的或者说乡村旅游提供给人们的还仅仅主要是世俗愉悦。更深层次讲,乡村旅游应为人类构筑共同的 理想栖息地,在这片人间天堂所在的厚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金霞认为农、旅产业祸合是未来旅游产业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农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人们天生与农业有一种亲近感,农业生活提供了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乡土“是基本的、原生的”,一如孔了眼中的山一样,“草木植焉,鸟兽繁焉,则用出焉,而无私焉C四方皆伐焉,直而无私,兴吐风云,以通天地之间,阴阳}I!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白一姓咸飨此;I 151 }c是人们心中生命的本原。基于乡土川园

情结的诉求,我国的乡村旅游应该给旅游者一个精神家园,在旅游中实现心灵对于自然生命本原的回归。乡村旅游的构建就是精神家园的重建,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远非所谓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享农家福之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

任和听(香港明德创意集团中国大陆总经理)认为日前充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是一种低层次的大众旅游,真II:高品位的乡村旅游应是一种能够给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高端旅游产品,是传统的文化内涵与村寨川园风光完美结合的产物,对于现代化日趋泛滥的都市快餐文化来说,它是沉淀了很多年的历史文物,是珍品、绝品,是文化和环境的盛宴。葛学峰等对乡村旅游偏好差异的调查表明,随着人们收入、受教 育程度、年龄的增长,人们的乡村饮食偏好、娱乐设施偏好依次降低,而历史民俗类偏好则随之增强。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最终指向“乡村性”的精神文化内涵,指向审美愉悦与精神升华的回归。

作为日界头号旅游日的地的法国,吸引游客的既有众多魅力非凡、风格各异的城巾,又有许多宁静美丽的乡村。乡村旅游是法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法国竞争力、}_业、服务业总署(DCCIS)和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I } I的联合调查,2008年法国本上各类日的地(按空间形态分类)的旅游住宿天数分布比例为:海滨34.3%、山地13.6%、乡村28.5 %、城巾19.6%、未知4.0% o

村落是乡村地区的基本聚落形态,也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载体。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以居民数量为准,将人数超过2000人的聚落称为“城”(ville),低于2000的称为“村”(vil-lage)o根据2006年公布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I I : 1999年底法国本上共有31927个村落,聚集了全国人口的25.3%(约1500万人))1z1。由于法国已处于后}一业化阶段,发展旅游业成为许多村庄摆脱萧条、重振经济的核心战略,但仅凭一村之力要想从如此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确实不易。于是许多村庄联合起来成立协会,创立一个共同称号,通过开展品牌化营销和网络化协作共谋发展。这一协作模式自从在法国诞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产生了不少成功案例,尤以“法兰西最美丽的村庄”协会的实践和经验最受称适。本文以该协会为例刘一这一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指在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

启发和借鉴。

在我国,乡村旅游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许多学者对乡村旅游做了研究,但是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上,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提法也多种多样,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体闲农业等。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界定的不完整和不准确可能导致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构建困难,从而导致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和开发思路上的单一化①。直到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与会的国际与国内专家们才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认识,他们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二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

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一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十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二是乡村旅游的日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川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鉴于以上所述,同时结合其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在此对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日的地,以乡村特有的景观和资源为吸引物,针对都市城镇居民的体闲、解压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设计乡村式的旅游活动项日,以满足游览者观光、体闲、度假、等方面的需要而开展的乡土气息浓郁的旅游活动。我们应该从旅游供给者和旅游消费者两个角度来理解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涵义。乡村体验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完全地站在游客需求的角度,利用乡村的资源设计开发的、需要游客主动参与的、以创造游客美好回忆为核心的、以提供满足游客食、住、行、购、娱、游等感官和情感的需求为辅助的旅游活动。它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强调游客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游客对旅游过程的感受。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止处于快速成长期,己经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个亮点。乡村旅游企业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应运而生,最近几年增速加快。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的确定,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己达359家。”,从此,乡村旅游企业如I=IO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郊区遍地开花。据农业部对北京、浙江、江西、江苏、湖南、安徽等20个省区_市的小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共有各类体闲农业企业(园区)47 524个存在的问题及原囚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乡村旅游企业当前仍以农家乐形式为主。山于其进入成本低,较普遍表现出“散、小、弱”二大特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而问题:第,开发层次低,经J营规模小,接待能力有限;第二,产品形式单,以吃农家饭为主,参与性小强;第二,经营管理者索质小高,管理方式落后;第 四,乡土特色小明显,旦档次提升就出现城市化倾向;第五,经营理念落后,短视行为较严重,创品牌意识淡薄;第六,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小健全等。鉴于存在上述问题,当前乡村旅游企业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少数农家乐规模大、档次高,经营方式小断创新,迅速做大做强,而另些几年前还生意兴隆的农家乐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乡村旅游开发之初,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小高,以上问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但新的旅游方式的出现,对乡村旅游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很多乡村旅游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远远小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传统农家乐,已难以激起都市人的消费动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如果乡村旅游企业小能与时俱进,很多乡村旅游企业将很快进入衰退期,甚至小得小退出市场。

参考文献:

论乡村旅游的消费导向与乡村性塑造的基础 陶玉霞(河南师范人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法国旅游村落联合体的经验与启示 沈世伟’.z(1.宁波人学人文与传媒学院_浙江宁波315211: 2.昂热人学人文与社会地理国家实验卒_法国昂热490541

论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开发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ience RuralTouri}n安贺新张立晓 央则经人学商学院

乡村旅游企业应对现代旅游方式转型策略探析 廖洪泉(交顺学院,贵州‘妇llN561000)

论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 谢凤云共肇庆巾委党校.一东肇庆(526020)

篇2:乡村旅游发展评价

摘要:云南省具有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生物品种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石林彝族自治县的7镇1乡位于云南旅游的中心位置,是滇中旅游区的重要支撑地之一,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石林旅游资源具有雄厚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地貌特征、灿烂的民族文化等优势,同时也面临景点分布较散、空间布局无序;空间资源利用混乱;文化内涵体现表象化;旅游模式单一等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评价旅游资源,对正确的认识旅游地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同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云南石林 旅游资源 评价方法 规划开发

正文: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特色旅游产品,在世界上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国外乡村旅游已有百年的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规模,质量,等级,开发前景及开发条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国画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使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的更加健康和完善,本文针对云南石林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客观的评价。

云南是中国西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省

份,是中国的旅游大省,旅游业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宝贵经验。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属昆明市所辖的远郊县。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连。2006年底,全县辖7镇1乡,88个村委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459个村民小组和49个居民小组,387个自然村,县总面积1725平方千米。县城距昆明78千米,县城海拔1679.8米。2006年,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913.9mm。云淡风清,空气清新,是最佳的旅游目的地和最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云南石林以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于此参观游览。所以我们更有必要运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石林进行深一步的了解,打造自己的品牌。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可大体上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主要通过评价者观察后的印象得出结论。定量评价则是利用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

首先,我们运用“三三六”评价法先来看一下天造奇观“云南石林”,所谓“三三六”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三大价值是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m—1900m之间,属亚热带低

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距省会昆明78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齐名,成为中国四大旅游胜地之一。大约在2亿多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许多厚厚的大石灰岩。经过了后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以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剥蚀,形成了今天这种千资百态的石林。石林地区,奇峰怪石,平地挺起。有的矗立如林,有的峻拔如墙。有的石峰高达三四十米,也有的只有几米。天晴时,石峰呈灰白色,下雨时则变为赫黑色。石林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列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还是云南距今80万年前旧石器和新石器遗迹遗址最丰富的地点之一。这就是其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及科学价值的体现。同时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极其丰富。云南石林地质公园“石林”是世界上最早的喀斯特术语,公元前300年的屈原的“天问”著作就有石林一词;19世纪末叶在法国巴黎的期刊上出现有关石林彝族撒尼人和文化的文章;1931年石林受到政府注意,初建石林公园;二十世纪30年代有了石林的科学研究文献;4

0年代有大批学者研究石林与彝族文化;50年代至80年代,国内外学者云集,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动物、民族和社会经济等有了系统认识,先后成为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林旅游开发研究产生显著效益;90年代中期分别召开了一次国际喀斯特学术会议,两次石林专题国际研讨会,完成了石林地质地貌等专题研究,石林科学价值和国际地位得到确认; 1999年石林管理局与中科院北京地理研究所等联合成立石林研究中心,国内外著名喀斯特学者组成石林基金学术委员会,设立石林研究基金,从石林旅游收入中划拨资金资助石林研究,国内外学者申请,资助项目已超过50项,石林的动力机制、石林生态系统、石林开发保护等得到深入研究;2000年在石林召开了国际彝族文化研讨会;科学研究为石林开发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大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石林旅游业开发以来仅在门票收入一项上就累计超过4亿元。1990s末,石林旅游业的年总收入超过3亿元,占全县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石林旅游业成为石林县的主导产业,提供直接就业机会超过5千个。现已形成年接待300百万人次游客以上的接待能力,石林旅游业占昆明市旅游业份额的15%以上。石林旅游业改变了岩溶山地的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减轻了岩溶地土地的经济负担,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发挥

了重要作用。石林地质公园的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石林岩溶美,又有其它岩溶美;既有各种岩溶类型的组合美,又有岩溶地貌与土壤、植被的协调美;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类,更有自然与人文的协调美。人类学价值石林地区居住有较多的彝族支系,如撒尼、阿细、黑彝等,他们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很早就受到中外学者的注意;石林地区的新旧石器遗址遗迹、青铜器遗址遗迹,对探讨人类活动选址和云南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等的交流有一定作用。保留完好的彝族聚落地、生活习俗等在研究彝族文化渊源的发挥着作用。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随着石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很大的破坏,卡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植物遭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而生态环境静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为使石林地区有一个好的生态系统,有必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六大条件是指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地域组合条件,旅游资源的容量条件,旅游资源的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和施工难易条件,下面将针对石林地区一一分析。石林地区位于云南旅游的中心位置,石林县境内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和铁路,而公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中占主导地位。另外石林乡村的旅游资源

类型丰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存,其周边奇风洞,芝云洞景点同样值得欣赏,与周边各市交通业极为便利。石林乡村的客源市场分布极为广泛,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欣赏着具有重要价值的景点。石林是彝族撒尼人世代生活地方,石林已融入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习俗与石林密切相关。因其便捷发达的交通条件,公园也已成为国内外独特的喀斯特教学与研究基地。尼人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撒尼人的舞蹈多为群体舞,这说明撒尼人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是齐心团结的民族;撒尼人的舞蹈大多为刚健、粗犷、奔放,这说明撒尼人是强悍、热情的民族;撒尼舞蹈大多使用道具,这说明撒尼人的舞蹈多源于对大自然和生产劳动的模仿。撒尼人的音乐虽然只用1、3、5三个基音组成,但通过巧妙的排列,能出奇妙、优美的效果。撒尼人的民间美术历史悠久,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现已发现,在石林风景名胜区有东汉时期形成的岩画。以撒尼民族特征为特色的石林农民画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06年,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申报的“阿诗玛”,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8。

石林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众人皆知,无论是观赏游憩价值还是知名度及影响力都不可限量。作为一个小镇,其品牌乡村旅游是特色,要使石林乡村旅游发展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是从全方位考虑,分析其旅游资源的价值及景区各方面的条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考虑,相信石林的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1.石林县林业局(石林彝族自治县县域经济社会2008—2010年发展规划)

2.石林县交通运输局;石林彝族自治县“十二五”公路建设规划

旅管0901

篇3:乡村旅游发展评价

关键词:两型社会,乡村旅游,发展

1 前言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了5区18片示范区的建设。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 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 调整乡村旅游发展结构, 推动乡村旅游成为两型示范性产业, 刻不容缓。

2 文献回顾

欧洲联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 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买点”。杜江等认为,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 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 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王兵认为,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 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2]。研究表明, 乡村旅游会对乡村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3,4,5,6,7]。国内学者研究认为, 乡村旅游开发可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扩大劳动就业;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 体验农家生活气息, 享受农业成果, 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开拓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 以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8]。

2005年, 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即“两型社会”, 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一般旅游形式相比, 乡村旅游更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属性特征, 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性产业, 具体表现在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乡村旅游不但能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而且有助于我国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复兴[9,10,11], 因此具有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性产业的潜力。总之, 乡村旅游与“两型社会”建设能够相互依托, 相互促进。图1为两者的关系模型。

发展乡村旅游是对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及手段的具体落实, 乡村旅游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性产业, 但乡村旅游需要进一步深挖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性, 通过自身的提升, 切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在实践中, 我国某些古镇、古村落乡村旅游开发中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矛盾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古镇整体景观, 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12,13]。Abby Liu认为, 一些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区的承载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14]。因此, 乡村旅游要实现健康发展, 必须要有清晰明了的指导思想, 必须发挥其自身拥有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先天优势, 融入到当前“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 一种新的旅游理念——两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我们将这新的概念定义为“两型乡村旅游”。“两型乡村旅游”是以“两型理念”为指导思想, 依托乡村良好的生态系统、完整的社会文化资源、和谐的社会秩序、舒适的旅游环境吸引旅游者, 并在旅游活动中实现利益相关者与旅游资源、生态系统、旅游地环境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一种旅游理念。在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下, 创新旅游发展和管理机制, 实现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 是两型乡村旅游与生俱来的一个基本属性。

近几年, 国内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开发问题。柯珍堂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两型社会”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独特作用, 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建议[15];邹宏霞分析了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切入点;蒋磊从长株潭一体化的角度, 提出“两型社会”建设中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销和构筑景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建议[16,17]。但这些分析并未明确提出两型乡村旅游的概念, 也未分析其具体内涵, 更未制定对“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因此研究两型乡村旅游的意义重大。首先, 两型乡村旅游可有效规避乡村旅游对经济、农村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负效应;其次, 它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对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第三, 两型乡村旅游融入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低碳旅游等指导思想, 它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当前“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应建立示范基地, 逐步实现从试验到推广。

3 两型乡村旅游的功能分析

3.1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两型乡村旅游要求改变过去粗放型旅游发展方式, 更加注重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系统的稳定, 注重投入—产出的比率、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分配、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

3.2 促进消费方式的改变

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是与游客的互动, 通过两型乡村旅游的引导, 可改变游客的消费方式, 建立绿色的旅游消费体系。如引导游客的行为文明化, 引导游客尽量少占用相关资源, 甚至主动地改善环境;通过制度和项目, 引导旅游者消费方式的转变, 形成旅游消费行为的适宜化、环保化、礼仪化、修炼化、日常化;对居民, 主要通过两型乡村旅游的发展, 引导新的健康和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3.3 促进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

两型社会是一个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先进社会。两型乡村旅游要求乡村旅游地发展网上预订系统、网上客户管理信息系统、乡村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等, 以现代科技带动旅游的发展。同样, 以两型理念指导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可确保两型乡村旅游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两型乡村旅游还要求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成立地区行业管理协会, 转变政府职能, 扩大居民参与, 建立科学的、权益分配合理的乡村旅游地管理体系。

3.4 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资源节约型乡村旅游是指节约的理念贯穿于旅游业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政治等综合性措施, 降低旅游资源消耗强度,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旅游效益。两型乡村旅游要求探索新的资源产权制度、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开发管理机制。理论基础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它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以及对旅游者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研究, 并要求改变旅游重开发、轻节约, 重速度、轻效益, 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片面追求旅游收入增长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因此, 两型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严格控制“三废”的排放量, 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型乡村旅游的另一个重大功能还在于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人地矛盾往往是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突出矛盾之一, 两型乡村旅游通过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 创新耕地保护模式, 完善农村征地用地制度, 创新农村土地市场机制, 进而有效化解这种矛盾,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5 创新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

乡村旅游和其他旅游形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乡村自然风貌的强大吸引力。两型乡村旅游要求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原有文化和建筑景观。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往往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而两型乡村旅游强调“以人为本”, 遵循地区社会经济规律, 创新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节能减排机制、环境美化激励机制, 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3.6 推动环境友好、社区和谐

环境友好型乡村旅游是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以遵循乡村旅游地规律为核心, 以旅游发展为动力, 以政府、科学技术为支撑, 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构建旅游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环境友好型乡村旅游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旅游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旅游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旅游经济体系、开放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公平的权益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旅游业民主管理体系。

4 两型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

4.1 指标的选择

根据两型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功能, 结合王柳、石书正[18,19]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乡村旅游的正面、负面影响, 初步构建了两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4.2 指标解释

资源节约类指标:资源节约为两型乡村旅游的核心与前提。资源节约要注重旅游生产过程中的开源节流, 它包含了清洁生产、消费节约、资源节约、科技支撑等四个方面。两型乡村旅游必须要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旅游产品。在产品开发方面, 特别要注重绿色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 降低旅游消耗,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施用, 发展乡村地区的旅游循环经济, 利用科学技术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 实现乡村旅游地的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指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指标为两型乡村旅游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对旅游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包括“三废”排放量、水质、空气质量、噪声达标率;生态建设方面的指标包括农田、草地、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同时, 还要控制工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尽可能使用绿色出行工具, 以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稳定。

经济发展类指标:促进经济发展是两型乡村旅游的首要目标, 不仅要注重旅游收入的稳定, 还要注重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旅游收入、游客接待量增长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旅游产业收入占GDP的比重等是经济增长方面指标, 游客季节波动幅度、游客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CPI系数是经济稳定指标。此外, 市场发育程度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其包括旅游业就业人口数、旅游商品交易额。

社会发展类:社会发展是发展两型乡村旅游的重要目标, 也是环境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的二级指标包含社会进步、旅游满意、人口两型、文化认同;社会进步的子指标包含旅游地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旅游满意的子指标包括居民满意度和游客满意度;人口两型主要指居民素质的提升;文化认同指旅游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对资源价值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强的旅游地可减少游客的不良示范效应, 防止旅游地过度商业化和外来文化的入侵。

5 结论

篇4:乡村旅游发展评价

摘 要: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方面来进行构建,具体可从宏观到微观分解为四个层次。本文共设置了32个指标和相应的权重,并设定了各指标的标准。本指标体系及标准的建立有利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量化分析和有效评定,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区;指标体系;权重;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4-0104-05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and standards of demonstration plot of country tourism

Li Yan-Na,Huang Da-Yong

(School of tourism,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ier study on country tourism,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standards of demonstration plot of country tourism were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standards were mainly constructed on 3 aspects,i.e.,tourism system,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system,and social economical system. From macro level to micro level,the whole 33 index and corresponding weights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ir acceptance criteria. These evaluation index and standards can be applied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fficient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tourism.

Key words:demonstration plot of country tourism;index system;standard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在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的同时,由于整体建设水平较低、缺乏示范精品项目、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等因素,给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针对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评价,制订一套科学、统一、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以求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能进行量化分析和有效评定,使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及权重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建立了一套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大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第Ⅰ层、第Ⅱ层、第Ⅲ层和第Ⅳ层。使用德尔菲法,经过三轮问卷往返的调查,最后共计选取了10个一级指标(第Ⅲ层)和32个二级指标(第Ⅳ层)。然后课题组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其过程如下: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对指标间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其次,对各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计算;再次,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组合权重。通过上述步骤,得到了评价体系各层次指标的权重(表1)。

二、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具体内涵及评价标准

对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课题组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来进行确定:对已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对定性指标,主要采用专家评判法或问卷调查进行综合汇总分析而得到五个等级,既“很好、好、较好、一般、差”。[1]

(一)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具体内涵

1.旅游系统(B1)

(1)景观资源价值(C1)

﹡艺术观赏价值( D1):指乡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美感度、奇异度、规模度以及经营景观观赏性。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可分为五级: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美丽奇特,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五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丽奇特,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为四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丽奇特,在省内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三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丽奇特,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二级;景观比较常见或普通为一级[2]

﹡历史文化价值(D2):主要指乡村聚落的建筑、历史、宗教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评判的指标可包括以下方面:乡村聚落中现存传统建筑及文物古迹的修建年代;拥有集中反映地方建筑特色的宅院府第、祠堂、驿站、书院等的数目;拥有体现村镇特色、典型特征古迹(如城墙、牌坊、古塔、园林、古桥、古井、300年以上的古树)的数量;拥有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和特色传统风俗类型数量;源于本地的诗词、传说、戏曲、歌赋的流传范围等[3]

﹡科学价值(D3):主要指科学考察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评判的指标主要为:吸引科技教育人员数(人),吸引科技项目数(项)。

﹡游乐价值(D4):主要指农事活动及旅游景观的参与性。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

﹡资源地域组合特点(D5):指旅游资源的集群性、相邻地区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旅游发展现状。该项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意见来进行评判。

(2)开发利用条件C2

﹡区位条件(D6):从地理区位、交通区位(可进入性)、经济区位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客源条件(D7):从客源数量、客源层次、旅游节奏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旅游设施(D8):主要指旅游接待和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娱乐设施,如游览道路、娱乐载体、宾馆和停车场等,主要从设施的完备情况来进行评价。

(3)旅游支持系统C3

﹡规划编制(D9):本项指标对乡村旅游示范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乡村旅游示范区保护规划编制后要得到正式审批方具有法律效力,并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造成新的破坏。

﹡保护修复(D10):保护修复措施反映乡村旅游示范区目前开展保护工作的力度,主要从资源的登记挂牌、规划公示、保护标志等方面评定。

﹡保障机制(D11):政策法规、机构人员和资金支持等因素是实施成功保护的必要保障措施。

2.农业和生态系统(B2)

(1)大气和气候条件C4

﹡旅游气候舒适期D12:该项指标反映的是一地适合旅游的季节的长短,可从气象部门获取气象资料,计算出温效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然后根据舒适度列线图计算出全年的舒适度日数[4]

﹡空气负离子浓度D13:空气负离子具有杀菌、降尘、清洁空气的功效,其浓度高低已成为评价一个地方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

﹡空气污染指数D14: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

(2)水资源C5

﹡饮用水体D15:根据GB3838的I类标准进行评价。

﹡与人体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D16:根据GB12941的A类标准进行评价。

﹡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D17:根据GB12941的B类标准进行评价。

﹡一般景观用水水体D18:根据GB12941的C类标准进行评价。

(3)生物资源C6

﹡森林覆盖率D19:由国家环保总局制订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试行)》,对不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要求不同,山区70%、丘陵40%、平原10%,课题组参考专家意见,依据此指标值对乡村旅游示范区达标绿化覆盖率作等级标准划分。

﹡物种多样性D20: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4)土地条件C7

﹡土地利用D21:从土地总面积、农田转为旅游设施面积、退耕面积、农业生态旅游地面积等方面进行评价。

﹡农业生产D22:从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比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农产品生产D23:从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率、食品安全性、农产品绿色及无公害程度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

(5)噪声C8

﹡观光游览地段D24:根据GB3096的O类标准来进行评价。

﹡游客食宿地段D25:根据GB3096的I类标准来进行评价。

3.社会经济系统(B3)

(1)社会因素C9

﹡社区参与D26:从从业人员中社区居民所占比例、居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社会地域容量D27:分别设计针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调查问卷,综合评价获得当地的社会地域容量的容量值(容量值不一定要得到具体的量值,可以是一个定性评价结果)。

﹡公共卫生D28:从公共设施(主要看休息场所、厕所、广场等是否满足旅游者需求)、乡村的清洁卫生状况、提供医疗服务的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

﹡社会安全D29:从犯罪率、游客在街道和景点等场所是否有安全感及是否碰到被盗被抢事件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2)经济因素C10

﹡生活水平D30: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进行衡量,课题组参照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中的标准,设置相应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生活水平五级标准(表2)。

﹡效益水平D31:包括示范区的年接待人次数、示范区的年旅游收入及GDP的年均增长率。课题组参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和《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两份文件综合得出五级效益水平标准(表3)。

﹡科技管理D32:该指标主要是对示范区管理是否科学合理以及示范区农业发展蕴涵的科技含量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要采用专家评估法。

五、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

在确定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后,我们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评价体系总分值:P=∑32i=1C璱W璱

其中,P为评价总得分,Ci为单项指标的得分,Wi为单项指标的组合权重。评价采取100分值,80分以上为优秀,既达到示范区标准,低于80分的则说明还未达到示范区标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是通过运用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公正、客观地衡量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水平,以确保乡村旅游示范区在乡村旅游中处于领先水平,使其切实发挥示范的作用,同时还可利用该体系得出各个关键指标的分值。

参考文献:

[1] 郝杰.旅游景区价值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报(西部论坛),2005(S1):82-83.

[2] 中国国家旅游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S].2002.

[3]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S].2005.

[4] 吴章文.旅游气候学[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夏 冬)

篇5:乡村旅游发展

当日下午,市政协副主席王全兴在达州宾馆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农家乐业主座谈会,会上调研组一行认真仔细听取了我区莲花湖、王家山、北外朱家沟、徐家坝和达县火峰山、翠屏山等10余位农家乐业主的发言,业主们激情高昂、勇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以及个自今后的发展思路。省政协调研组在对我区乡村旅游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认为达城周边的农家乐尚处于粗放式的起步阶段,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政府引导、指导、扶持力度,充分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打捆使用各项惠农资金,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二是要科学制定本地区的乡村旅游规划,明确开发重点和推进步骤,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三要坚持瞄住市场、依托资源、农民自愿的原则,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要积极做好动员、引导和示范工作,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四要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加强烹饪技术、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卫生知识、消防常识的培训,稳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五要加强管理,明确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制定旅游设施、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统一,加强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加强卫生和保洁工作,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区乡村旅游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关于翠屏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旅游局课题组

一、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区乡村旅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主要是市民在城市周边风光秀美、环境幽静的农家小院去休闲、游览,吃农家饭,伴以棋牌、垂钓等娱乐。自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兴盛,也带动了农家乐餐饮的繁荣,据统计,农家乐最多时,全区共有500余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年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随后,乡村旅游也逐渐从近郊延伸到较远乡镇,其中凉姜乡九里村举办“桃花节”和赵场镇佛现山举办“栀子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逐渐形成规模,并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2008年,全区乡村旅游人数达173万人次,占全年旅游人数的46%,旅游收入达1.34亿元。

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经调研,目前我区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资源:白塔山景区,比邻三江汇合处,居高临下,林木茂盛,距城区仅一江之隔;七星湖景区,环境清幽,水绕山环,是理想的休闲之所;佛现山景区,为全城的高峰,森林覆盖非常好,宜于夏季避暑度假;南广镇红岩山景区,未开发的森林氧吧,植物茂盛,且生长着较多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树;凉姜乡九里村桃花潭景区,有百亩两岔河水面,伴以桃花及各类水果供游客观赏;金坪镇和邱场乡之间蜿蜒曲折的金秋湖,湖光山色,伴以茶园风光,可体验采茶制茶之乐;另有宗场乡绿色环抱中的双龙湖和思坡乡古代名人流连的会诗沟;还有待开发的明威乡森林河谷、李庄镇的帅家沟水库、宋家乡的卫星湖、牟坪镇的金银湖、菜坝镇的防洪堤等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家乐。十多年来,农家乐发展经历了自然兴起、遍地开花、竞争淘汰几个阶段,目前全区生存下来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10余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规模和档次上得到了提升,而且部分农家乐除了餐饮娱乐还能提供比较标准的住宿。按照市农家乐的星级评定标准,目前我区已评出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以下10家。近几年来,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收入也在迅速增长,也给景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初步统计,平均每户农家乐年收入达7万元。但全区仍然还有很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仍然很大,全区乡村旅游发展仍然有很大潜力。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目前,乡村旅游作为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也可以看作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我区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一些乡镇发展迅速,但很大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如发展较好的凉姜乡九里村桃花节和赵场栀子花节,近一个月农家乐收入即可达到50万元左右,而多数乡镇乡村旅游几乎是空白。

(二)缺乏规划意识。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全区乡村旅游中仅凉姜乡桃花潭风景区做了一个规划,其余乡镇没有作出较专业的乡村旅游规划,表现出各景区没有自身的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特色不明显,主题不突出。

(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乡村旅游,交通是首要条件,当前待开发的景区多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如南广镇红岩山、宋家乡卫星湖、明威森林河谷等,道路可进入性差,游客想前往游览,但受交通限制。景区旅游设施简陋,有的地方缺乏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部分农家乐卫生条件较差,卫生设施未按要求设置。

(四)旅游产品的水平和综合效益低。我区目前乡村旅游的产品单一,新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餐饮和棋牌等娱乐的低层次水平上,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很少,具有条件较舒适档次较高的度假型较少,能让游客玩后带走的农产品也很少。乡村游的收费仅停留在吃、垂钓、少量住宿上,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的“行、游、购、娱”基本没有收费,致使乡村旅游综合效益较低。

(五)宣传促销不够。由于受财力的限制,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的乡镇较少,全区仅有凉姜乡举办桃花节、赵场举办栀子花节时进行了宣传促销,此外很少有乡镇印制宣传图册、资料。全区大部分农家乐缺乏宣传促销意识,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乡村旅游是一项以生态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要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抛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有为,积极引进、扶持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同时,要根据自身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保护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科学规划,与专业部门及规划单位加强协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如:佛现山、红岩山可规划为高山避暑乡村旅游区,凉姜九里规划为采摘体验乡村旅游区,宗场双龙湖可规划为湖景垂钓区,李庄古镇周边也可规划为古镇休闲游览区。规划中要体现“一村一品,特色突出”,在同一景区内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

(二)多渠道加大投入,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要将通往景区的公路贯通,并不断提高等级,可采用各种补助资金、列入项目工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解决道路问题。其次是兴建一些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对景区及旅游设施也可采取多渠道融资、招商引资、合股合资等方式加以解决。各乡镇在引导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上,可进一步放开政策,开放市场,积极吸引企业、个人等外来资金,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如:思坡乡吸引业主投资1000余万元开发会诗沟,成为了乡村旅游吸引投资的很好的示范。同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明间资本投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招商引资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来投资,乡镇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并将乡村旅游产品列入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介名录,加大宣传营销。通过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加大投入与扶持, 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三)拉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要积极引导,改变过去单纯从“吃、游”两个方面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文章,延长乡村旅游的消费链。要积极增加娱乐、购物、体验等项目,如菜地、瓜果采摘、水上娱乐、垂钓、品尝、体验做茶、购买农家绿色特色产品、参与农俗民事节目活动等,延长休闲时间,增加游客住宿,让游客乐于“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玩在农家”,走时还能购买农家土特产品及纪念品。二是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各乡镇对乡村旅游采取成片开发,规模经营。如宗场乡可围绕双龙湖规划布局,进行成片开发,赵场佛现山可集中发展一些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要扶持一批农家乐上规模、上档次,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体验”内涵,提高农家乐的品味,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打造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旅游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打造品牌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如成都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就是很好的乡村旅游品牌。我区目前仅凉姜乡“桃花节”和赵场佛现山“栀子花节”形成了初步品牌,但影响也很有限,其余乡镇基本不知名。因此,要加大力度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宗场的双龙湖、思坡的会诗沟、南广的陈塘关、邱场的金秋湖等。乡镇政府要科学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民俗、节庆、花卉等活动促销品牌,各农家乐经营业主也要联合行动,借助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册等手段,大力宣传促销乡村旅游品牌,扩大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五)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既要借助“外脑”,又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强化培训。一是对经营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乡村旅游业主多是农村人员,知识水平、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旅游部门要多组织培训、学习、交流,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二是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要提高技能,通过举办接待、服务技能学习、培训,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旅游等相关部门要规范乡村旅游的监管,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旅游、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督查,重点检查经营业主“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各项卫生设施。要开展好农家乐星级评定,严格按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评定标准》进行评审,对农家乐授予相应的“星级农家乐”称号,切实规范农家乐的管理。

发展中的通川区乡村旅游—农家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通川区旅游局 点击数:6481 更新时间:2008/11/19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犀牛山风景区位于通川区北外镇、罗江镇、磐石乡交界处,距城区6公里,面积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8%,整个景区林海浩瀚,峰峦叠嶂,植被原始,是达州城区近郊最具规模的城市生态公园。去年起,通川区把犀牛山按照国家4A级景区规划进行开发打造,沉睡千年的犀牛山终于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犀牛山之美,美在林、树、路、崖、洞、石仿若仙境。长满青苔的石阶蛇一般游进大山深处。山间树木参天,松针、香樟、山花、野草盈地,蝶飞鸟鸣,山石奇崛,崖洞深邃,尽显世外桃源的美景。

犀牛山自然景观众多,除了巨石裂缝形成的月牙岩,还有栩栩如生的寿龟问天,惟妙惟肖的佛头,以及蛮子洞、千仞壁、野象石、恐龙蛋、千尺梯等景点。

在犀牛山的打造中,通川区摒弃了简单的修桥铺路,完善了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新建了接待中心、游步道、休闲亭、卫生间等辅助性设施,精雕细琢了少许人工景点。映月湖是犀牛山森林公园最大的湖泊,库容42万立方米,这里水平如镜,清澈透明,是游山戏水的好地方。

一、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功近利,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观念淡薄,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

2.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滞后,建设没有特色。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统一发展规划,导致当前一些农家乐的旅游项目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氛围不浓,游客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是与城里装饰、价格一样的标准间,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活动存在“低层次化”倾向,让人感觉到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与城里没有什么不同,游客只是住宿在农村而已。

3.地方风土人情突出不够,缺乏乡土特色。鄂南风土人情有鄂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赤壁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忽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缺乏对三国赤壁文化、鄂南文化、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弃“土”从“洋”,破坏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4、保护与管理措施缺位,品位普遍不高。赤壁市至今缺少对乡村旅游景区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人工低品位的景点较多,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落实不力。

二、对赤壁市乡村旅游景点的思考与建议

1.要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实行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应彻底改变赤壁市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单打一”的作法,即划定一个区域,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农民单家独户地搞旅游的原始作法。走集约化的经营道路,是旅游业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壮大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的重要举措,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突出三国战争文化、突出赤壁国家级山水景观、突出乡村特色、突出田园风光是赤壁市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的方向。

2.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形式和内容不再局限于农业观光,更重要的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乡村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景区依托其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实践体验活动。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开发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环境与鄂南的乡村文化、赤壁三国文化,下大力气打造好赤壁乡村旅游景区的休闲体验空间。3.要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要与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游居环境一体化。要努力营造以中心城区、主要景点、中心乡镇、中心村为构架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村、居民社区、旅游设施、人文特色、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人文、生态旅游景区新格局。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农村居民社区,美化乡村环境,丰富居民生活。依托陆水湖、沧湖、柳山湖、随阳万亩林海、万亩茶园等得天独厚的山水园林资源,高标准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园林景观,并向农村延伸,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形成城乡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的优美城乡环境。4.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将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有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起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作用。乡村旅游景区应该将把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作为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景区要切实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稳定职业的工人和有稳定居所的城镇居民。

5.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为建立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大力推动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以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6.要与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

篇6:乡村旅游发展论文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

今年是全国乡村旅游年。××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提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了××省乃至全国乡村游一颗闪亮的明珠。截止11月,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0%。在今年“20xx—××乡村游十大美景及十大景区”大型评选活动中,××景区以最高票位入选,并获得最佳影响奖。××在发展乡村游产业的时候,以环境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为背景,以特色为亮点,深度挖掘××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本土化的东西,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使该产业逐渐成为××旅游兴县的主导力量。

一、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基础

该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始终认为,要做大做强该产业,必须紧紧依托本县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态这一品牌,宣传生态、保护生态,以生态留客,以环境聚财。一是××具有资源优势。××是××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区。境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3%,年均气温17摄氏度,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7%,空气质量优良,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5万个,有全国罕见的无菌区,被誉为“天然氧吧”。境内九岭山海拔1794米,是赣西北最高点,从其南麓源出的北潦河南北两支流平行横贯全境,水资源四季充沛,且无污染、矿物质含量高。二是生态产业链初具规模。优良的生态,造就了×ד中国椪柑之乡”和唯一的“中国娃娃鱼之乡”的美名。以无公害椪柑、绿色大米、珍稀白茶、早熟梨、油光板栗、高山蔬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和加工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上市前全部达到了生态和环保的要求。三是生态保护卓有成效。××是全省沼气工程建设先进县,全县沼气池保有量达7000只,有数万农民从中受益,年节约薪材3万多立方米;××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娃娃鱼保护,现已成功繁殖娃娃鱼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20xx年颁布了禁伐阔叶林的政府公告,近年来共关闭30多家粗放型的`木竹加工企业;严令禁止在境内主干河流上游开工建厂。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文化是内涵

国内乡村游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的经验说明,传统文化越丰富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更红火。因此,××注重把自身的文化建设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去,使得该产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该县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唐升元年(公元937年),迄今一千多年,诗词文化、青天文化、禅宗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有唐代诗人刘慎虚、高僧马祖道一,宋代诗僧释善友,明代礼部尚书李叔正、清官况钟,清代著名词人舒梦兰,当代著名导演陈方千。境内座落千年古刹宝峰寺,是佛教禅宗“三大祖庭”之一,南天八祖马祖舍利归骨地,全国各地数百高僧在此修性传佛,享誉东南亚,由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任方丈,并在寺内兴建××佛学院。××是“中华诗词之乡”,乡乡有诗社,妇孺皆吟诗,被认为“踏遍山乡路,诗朋满××”。通过精心酝酿,科学规划,该县在乡村游的各条线路、各种产品中以不同形式铬入本县文化历史的东西,让乡村游注入文化这一元素,使游客在游览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了乡村游的内容,提高了乡村游的品味。

三、发展乡村旅游,政府主导是保障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无限生机与希望。一方面,该县发展旅游的大举措、大手笔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该县县委、县政府本届班子以来,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把旅游列入县域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四套班子领导带领县直单位和乡镇的领导相继外出到四川成都、湖南张家界等地考察学习,对照典型,分析县情,召开千人大会进行部署和动员,把旅游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任务分工方案》、《风景旅游区“穿衣戴帽”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定》和《关于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付诸实施。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该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风景区已形成了由况钟园林、宝峰、盘龙湖、骆家坪“四大景区”组成的百里风光带。景区有国家级景点93个,开发出漂流、户外拓展、滑草、野战、溜索、水上娱乐、农家乐等20多个项目,有山庄、宾馆40多家,床位3500余个,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避暑疗养、观光娱乐、宗教朝觐、名人瞻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是全国著名的“漂流大县”,境内开发峡谷漂流点4个,有船只3000余只,同时,一支上千人的××漂流大军在全国20多个漂流点投资兴业。正是因为该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旅游产业逐产翻番,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实现旅游投入10亿元,接待各类游客550万人次。旅游业的大发展使乡村游的大发展成为可能,并成为该县旅游发展的品牌产品和主打产品。

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特色是关键

在我县,虽然发展乡村游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为基础,有发展乡村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县委、政府始终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创造出××乡村游的特色和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乡村游市场中脱颖而出,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兴县”的发展目标。一是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家乐”项目的发展,目前,中源乡、高湖、宝峰镇等乡镇已开发建设的“农家乐”示范点20多个,让游客住农家房、吃农家饭、种农家地、享农家乐、体验乡村风情民俗。二是丰富乡村游内容。来到××,不仅可以使游客享受到乡村田园风光,探访古村古建筑,还可以体验漂流、野战、滑草、看环球飞车表演,采野果、摘椪柑、观赏娃娃鱼、帐篷露营、篝火晚会、风昧烧烤等,乡村游与风光游、体验游相结合,相得益彰。三是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每年农历2月举办的马祖节,在宝峰寺举行,突出“禅宗祖庭”品牌,弘扬“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教义;每年7月举办的漂流节,突出“娱乐天堂”品牌,打造“锦锈中华第一漂”;每年11月举办的椪柑节,举行采椪柑,垒椪柑、吃椪柑活动及比赛,丰富秋冬季××乡村游内容。由于××乡村游主题突出、特色明显、内容丰富,成为众多游客外出旅游的首选。

上一篇:从业人员的权力、义务、责任下一篇:《听 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