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培训教师层次

2024-07-18

艺术培训教师层次(通用8篇)

篇1:艺术培训教师层次

桐林中心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培训年度计划

(2010-2011年度)

桐林中心小学

2010年9月

桐林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培训年度计划

根据教育部有关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我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特制订2010-2011年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培训年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9月底,我校专任教师人数为13人,学历合格率100%,专科以上专任教师人数12人。占教师总数92.3%,本科学历人数6人,占46.1%。

二、主要措施:

1、,根据上级提高学历层次的规划和计划,要把提高本校教师学历层次培训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层次培训;

2、合理开发使用教育资源,努力做好教师的安置工作,使在编在岗教师的管理合理化、规范化;

3、学校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请进来、走出去,两手结合,积极开展各项学习培训活动,为教师的提高培训提供方便;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提高学历层次的自学、函授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的提高培训,根据实际折算成校本培训的课时。

篇2:艺术培训教师层次

论多层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

作者:封栩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3期

[摘要]文章在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深化岗前培训、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搭建专业技能培训平台以及鼓励外出进修培训等多个层次,对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培训

[作者简介]封栩琛(1973-),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57-02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育队伍的特点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的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呈现三个显著的特点:

1.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根据教育部2006年的统计,如以40岁为界,普通高校40岁(含)以下的专任教师数为692214人,占教师总数1075989人的64.33%;如以35岁为界,普通高校35岁(含)以下的专任教师数为520130人,占教师总数的48.34%。纵观1997年到2006年这十年间,30岁以下的教师增幅最快,年均增幅约15.04%,其次就是31~35岁之间的教师,年均增辐也达1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青年教师构成了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2.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渐提高。目前,国内普通本科高校教师中的硕士、博士生的比例一般均超过30%,相当部分高校达到50%,重点大学达80%以上。①学历层次的提高,对于整体提升高校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学历层次的提高只是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提高的一个充分条件。正如马克斯·韦伯曾经所说,具备学者的资格与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又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②

3.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居多。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培养高校教师的院校,师范院校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强,因此,高校教师一般都由同类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担当。虽然他们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渊博,但由于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课堂实习等专门职业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不强是普遍现象。

简言之,青年教师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专门人才的重任,但他们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研究,并着力提高其教学能力,对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对如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经有所思考和探讨,但从实践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尚未能开展系统化的培训,沿用的仍是以往的培训模式,即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作为大学教师的必要条件,由各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开展,以宏观上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职业道德为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课程以及普通话的培训和考试,补充了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但限于培训时间短暂,教师很难得到深入的提高。除岗前培训外,部分高校亦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培训方式,但总体上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指导不够。具体表现为:首先,培训缺乏系统设计:开展的培训活动往往分散于人事处、工会和教务处,缺乏统筹规划。其次,培训内容偏颇:现有的培训更多注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或注重于学历层次的提高,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培训欠缺。第三,缺少职业化的培训指导师:现有的培训指导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深入③,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第四,结合高校性质和专业特点而开发的个性化培训匮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其教

学能力和教学法的具体指向存在着一定差距,现有的培训针对性不强。

三、构建多层次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教师教学培训机构,建立以“岗前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外出进修培训”等多个层次有机衔接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1.深化岗前培训,实现宏观培训与微观培训相统一。岗前培训的目的是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提高基本素养,并了解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目标,为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因此,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首先必须参加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组织的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培训;除此之外,立足于学校自身相关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对于青年教师迅速进入教学岗位也是不可或缺的,故应将其纳为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是微观的具体化的内容,是对宏观层面培训的必要补充。因此,学校要组织进行专题讲座学习,由党政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介绍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目标,教学、科研、推广工作经验,机关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改革进程,使青年教师对工作及学校发展均有一定的了解,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2.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实现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统一。为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要每年制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同时聘请教学理论丰富、实践水平高的退休老教授担任专职的培训指导师,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

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其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讲评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则包括导入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试误技能、结束技能等。为使青年教师在最快的时间里对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在理论培训的同时,要组织开展以微格教学为基本模式的模拟课堂实践培训。为此,学校应建设一个教师培训专用的微格教室,将青年教师按其专业及拟授课程的相近性分成若干培训小组,各小组的培训过程均由培训指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每组的培训过程均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教学录像,对小组成员的模拟讲授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录音。模拟讲授结束后进入培训的第二阶段,小组成员共同观看录像,以学员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反馈。

3.搭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平台,实现教学培训个性化。专业技能培训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培训,是各学院(系、部)在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开展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各学院(系、部)要每年制订具体的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针对本单位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青年教师熟悉相关课程及对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为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技能纯熟的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要由各教学单位遴选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结对指导、教学规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搭建专业技能教学交流平台,使青年教师较迅速地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及要求,较好地进行教材、单元(章节)分析,形成较强的授课能力。

4.鼓励外出进修培训,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要拓宽培训平台,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制度,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实现有明确目的性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或高级研讨班,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新办专业或新开课程进修培训等,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提供进修机会,明确支持培训经费、保留学习期间相关福利待遇等,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注释]

篇3:艺术培训教师层次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

培训课程一般包含四个层次:课程———模块———课———活动。这里使用模块概念而不用单元概念,是因为模块一般是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对完整的,便于在内部培训课程体系中交流和互用。在内容少的情况下,为课程———课———活动的层次。也就是说,首先把课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而设计模块,然后将模块再细分为多个课时,在每节课中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课程大体上可分为3~5个模块,每个模块可再分为2~10个课时,每节课依据课的类型及特点来决定活动的数量。课程、模块、课、活动等层次的含义虽不相同,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各个层次的界定如下:

(1)课程:能够实施集中培训的一个单位;

(2)模块:课程内能够达成1~2个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为2~8小时不等;

(3)课:达成1~2个具体目标,1小时左右的教学单位;

(4)活动:为达到每节课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单位。

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涉及层次的划分和层次关系,包括同一层次的序列和不同层次的递进关系。培训课程的教学是按照预先确定的层次实施的,层次结构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培训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各个层次上,而层次结构的设计要受教与学理论和观念的影响。

二、教师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模式

1.WPW 学习模型

美国学者理查德·斯旺森 (Richard A.Swanson,1992)等提出了WPW(Whole-Part-Whole)学习模型,体现了学习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自然节奏,基本的WPW模型如图1所示。[2]该模型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化的模型,可以为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框架。

2.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整体”

第一个整体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先行组织者给受训者提供一个心理支架,便于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二是通过与受训者已有经验相联系,使所学内容更有意义,从而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Knowles.M)的研究指出,成人学习者自主性较强,其个体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更乐于接受学习任务与其社会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内容的学习。[3]首先,培训者通过确立先行组织者,使受训者关注将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受训者回忆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图式。[4]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成人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经验基础,受训者是基于经验来理解和接受培训者的观点的,成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因此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成人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有助于受训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成人学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往往对那些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工作问题或能带来回报的学习有更强的动机。因此,在第一个整体教学中要将新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经验联系起来,让受训者认为自己能驾驭学习材料,并且学习能帮助他们解决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时他们的学习动机最强。

第二个整体是主要成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受训者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掌握,它把单个的部分结合起来,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的内容,而且通过“整体”使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增强了对内容的完整理解。只有从教学材料整体出发,才能建立内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保持教学的完整。因此,培训者有必要通过形成教学的整体,如完整概念、完整定义来回顾和强化“部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整体形成的基础上,教学的“部分”在整体中就有了新的意义。在认知整体形成后,需要安排练习和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

3.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部分”

培训课程设计模式中的“部分”,是通过系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教授具体的结构化的材料,从而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者在培训者指导下,认识循序渐进地深入,在每个部分中成功地达到相应的行为标准。在这里重要的是,首先,受训者只有掌握每一个“部分”,才能使第二个整体有效;其次,每一个“部分”都要以WPW形式组织,也即每一个部分内都是W-P-W结构,这样在更大的WPW课程设计中有了它的子单元,能使受训者在每节课中都受益。

培训课程层次结构设计模式给培训设计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化设计框架,适合于各种类型目标的培训课程的设计。这个模式能用于整个课程和每节课的设计。以系统观点来看,课程的每一个成分,无论是作为“部分”还是作为“整体”,都是连续体的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课程的每一个成分,都是一个教学时段,开始的时段侧重于建立第一个“整体”,随后的时段就自然逻辑地成为“部分”,最后的时段就作为了“第二个整体”,而每一节课或子系统也同样是W-P-W结构,如图2所示。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和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如下。

1“.课程———模块”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目的是让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形成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一切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并具有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5]依据培训课程设计模式,将该课程分为六个模块,依次是:初识信息技术应用、“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果整理与展示、总结与提高。图3为课程层次的结构设计图。

“初识信息技术应用”为第一个“整体”。在培训开始阶段,引导受训教师通过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与技术有关的教育现象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可以作为整个培训课程的先行组织者,使受训教师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形成初步认识,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促使受训教师把日常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与他们已有经验相联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形成稳定持续的学习动机。

“‘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成了培训课程的“部分”,培训教师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三个方面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实现对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教师也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成果整理和展示”和“总结与提高”为第二个“整体”,这一部分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关键,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培训中,把每一“部分”中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制作出相应的作品(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并与其他受训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最后,不仅培训教师要对受训教师的作品进行评价及总结,而且受训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受训教师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样,受训教师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内容,而且通过“整体”将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完整理解。

2“.模块———课”的设计

下面以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中的模块三“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来说明“模块———课”的层次结构设计。模块结构设计如图4。

在该模块中,第一个整体为“初识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开发模式”。在这一模块培训的开始,要给受训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启发他们回忆教学工作的环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媒体,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等日常教学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及教学模式,成为本模块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激活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心理图式,便于受训教师更深入地认识教学设计。此外,通过把受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与所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师意识到本模块学习对于改进教学和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巩固受训教师的学习动机。

在模块学习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和结果评价与修正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块的“部分”,各个阶段承前启后,相互关联,受训教师只有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更好地认识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开发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最后的“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为了让受训教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一模块达到完整的掌握。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及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可以把教学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起来,不仅能掌握好每一环节的内容、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而且通过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和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对“教学设计”的完整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3“.课———活动”的设计

在课与活动这个层次上,要从WPW学习模型出发,具体考虑教学目标领域,分解和细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划分课的进度和时段。

(1)认知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在认知类培训课中,可以包含多项活动,通常可以设计为案例呈现、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练习与反思五个教学时段。“案例呈现”为“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结合实例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原理;“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为“部分”,分步骤让受训者掌握所培训的知识;“练习与反思”为“第二个整体”,主要用于巩固前面所学。

例如在“学习者分析”这一节课中,首先,用PPT向受训教师呈现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时间约5分钟;其次,培训教师提出问题“案例中谁是学习者?学习者有哪些特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重分析哪些特征?”受训教师思考后将答案写在纸上,时间约15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提供相关阅读资料,让受训教师在阅读后分小组讨论“案例中分析了学习者的哪些特征?还没有分析哪些特征?”从而让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时间约20分钟;然后,培训教师带领受训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做出总结,阐述在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分析学习者,时间约15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如所授年级、所授课程等)做练习并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时间约10分钟。

(2)技能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技能类培训课通常设计为系统概览、开始、操作、关闭、系统缺陷、独立完成六个教学时段。“系统概览”为技能类培训课的“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理解和接受先前工作系统被修改和取代的事实,初步了解将要掌握的新系统;“开始、操作、关闭和系统缺陷”为“部分”,分步骤地向受训者介绍系统的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而“独立完成”为“第二个整体”,让受训者运用前面所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完整理解。

例如在“PPT的基本操作”这一课中,首先,向受训教师演示已经做好的PPT课件,说明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补偿或取代其他演示媒体,并简要指出制作技能的重点,时间约5分钟;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素材的准备,时间约为3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并在操作过程中讲述操作要点,要求受训教师模仿操作,时间约15分钟;然后保存操作,向受训教师演示刚才的操作结果,时间约2分钟;接着小组讨论PPT课件的优势及局限性,教师小结,时间约10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独立完成,时间约20分钟。

(3)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程可以设计为接纳群体和个体、问题 / 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对成功的期盼六个教学时段。其中“接纳群体或个体”和“问题 / 机会”这两个时段合起来组成“第一个整体”,主要是为了改变个体基本的价值观和信念,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并为受训者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构成了“部分”,目的是根据整体中提出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受训者赞同解决方案,最后达到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影响的目的;“对成功的期盼”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巩固前几个教学时段的成果,达到情感或态度上的稳定。

例如在“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一课中,活动过程设计如下:让受训教师通过讨论归纳出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优缺点,接纳技术对教育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时间约10分钟;设置教育情境,提出教学目标,经过讨论选一名受训者扮演教师,其他受训者扮演学生进行教学过程模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时间约20分钟;用视频展示同样目标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让受训教师分组讨论对比两类教学,写出心得体会,时间约15分钟;选小组代表跟大家分享小组心得,时间约15分钟;培训教师做小结,引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赞同并激发受训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情,时间约15分钟。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可操作性和直观性,设计过程快速简洁,能使课程形成由环环相扣的内容和活动组成的层次结构,在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提高教师培训的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2]张军征,樊文芳,张晓红.培训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肖庚.ADDIE教学设计模型在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1(1).

[4]Roberte E.Slavin,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篇4:艺术培训教师层次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最实际、最有效、最经济的基本途径。一所学校如果能针对本校实际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就会很好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校本培训工作中,我们对教师喊出了“一个口号”,提出了“三个要求”,进行了“三级培训”,收到了“三个效果”。

“一个口号”是:不当教书匠,争做研究型教师。“三个要求”是:理论学习要钻,教研意识要强,业务能力要精。“三级培训”是:对非骨干教师进行程式化培训;对镇级骨干教师进行提高性培训;对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进行创新性培训。收到的“三个效果”是:非骨干教师能够完全胜任教学工作;镇级骨干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能比较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一、采取有效方式,对非骨干教师进行程式化培训

在校本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非骨干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在目的、内容、方法上的结合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培养提高非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

为了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各级骨干教师中,分以下三步进行。

1. 理论学习:对非骨干教师来说,就是将理论具体化、可操作化,即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以我们把理论培训内容定为:(1)《课程标准》对所教学科的具体要求及达到这些要求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2)所教学科的教材教法和教学常规。(3)所教学科的知识编排体系,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容易出现的错误。(4)了解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这样的学习,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决不是原有专业知识学习的简单重复和延续,而是引导教师向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的方向迈进。

2. 实践训练: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体现课标要求,遵循教材编排体系,选准重点、难点,特别要备好教法,如交流、互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3. 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是对理论的综合运用,又是对实践的归纳总结。这一程式的多次反复运用,使理论与实践较好的得到统一,并融为一体,从而使非骨干教师不但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注重实践训练,对镇级骨干教师进行提高性培训

1. 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研究中,我们还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把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同案例分析相结合,即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联系骨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二是把学习新理论同总结交流经验相结合。如学完“新课程的练习课怎样上”专题后,让教师设计一节练习课,然后进行互相交流。

2. 实践训练:我们除了采用研学、研练等常规培训方式外,重点采用了单项式和综合式培训方法。

单项式培训就是在理论学习后,确定某一实践内容,让骨干教师围绕这一内容,进行“五课”实践。在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专题学习后,我们让教师逐人进行备课、讲课、说课、听课、评课,然后组织讨论,从而使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系统的认识,促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综合性培训就是确定某一教学内容,让骨干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新理论进行教研实践活动。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统一确定以《游园不值》为内容,让同一年级的骨干教师同时进行备课、讲课、听课、说课、评课,他们都能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理解,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并合理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技能,从而锻炼了教师对各种新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实施教研教改,对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进行创新性培训

为了使县级以上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我们加大了教研教改的含量。

1. 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研究中,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1)系统的新课程教学理论。(2)教研教改方法、途径的建构主义理论。(3)一些成功的教研教改经验。(4)一些先进的教科研成果。在学习中,我们重点突出了两个结合:一是把理论学习同录像教学相结合。录像课汇集了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精华,在县级以上骨干学习时,我们组织他们看电视录像课,使教师身在学校,放眼全国。二是把理论学习同外出学习相结合。

2. 实践研究:为了使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尽快成熟、拔尖,我们把这些教师推上教研教改第一线,充分信任,大胆使用,敢压担子,促其成才。每年,我校都组织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开展示范课活动,并让他们承担“数学目标教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集中授课,分层指导”、“班主任德育工作深化研究”等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篇5:分层次培训 急诊科

(一)培训目标

1、熟悉急诊室的工作流程

2、熟悉各班职责

3、熟悉预检分诊工作(分诊程序、分诊技能)

4、熟悉各种抢救仪器操作步骤、性能,熟悉急诊专科抢救护理技术

5、熟悉或掌握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以及病情观察、应急处理

6、了解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制度

(二)培训内容

1、急诊预检分诊及鉴别诊断

2、急救技术CPR、简易呼吸器使用、气管插管术的配合、洗胃、除颤、留置针置管、创伤评估

3、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

4、常见危重病的抢救配合、应急能力、危重病人的转运

5、成批伤、集体中毒等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程序

(三)培训计划 第一个月

1、熟悉急诊室环境,包括预检台、抢救室、治疗室、扩创室及各诊室的布局,物品的摆放和管理

2、专人带班熟悉急诊工作流程

3、了解抢救室培训要求和内容

4、掌握CPR、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5、熟悉心电监护仪使用技术 第二、三个月

1、熟悉急诊抢救室各班职责

2、熟悉急诊预检分诊,学会采集病史和护理体检,记录并掌握创伤评估

3、掌握抢救车内抢救物品,常用药品的用法、剂量、作用、副作用

4、掌握气管插管术的配合、留置针置管技术

5、熟悉心电图机的使用和维护 第四—六个月

1、能够独立完成抢救室各班职责,进行本科室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2、熟悉常见危重病的抢救程序及危重病人整体护理常规

3、掌握洗胃、除颤技术

4、熟悉洗胃机、除颤仪操作性能和消毒保养方法

5、掌握CPCR技术和复苏药物的使用 第七—十二个月

1、掌握危重病的抢救程序以及病情观察,能够独立完成应急处理

2、熟悉成批伤、集体中毒等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并能够有组织地参与施救

3、掌握危重病人的转运

4、熟悉呼吸机的使用、常见报警的处理和消毒保养方法

二、新入科临床护士

(一)培训目标

1、熟悉急诊室的工作流程

2、熟悉各班职责

3、熟悉预检分诊工作(分诊程序、分诊技能)

4、熟悉各种抢救仪器操作步骤、性能,熟悉急诊专科抢救护理技术

5、熟悉或掌握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以及病情观察、应急处理

6、了解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制度

(二)培训内容

1、急诊预检分诊及鉴别诊断

2、急救技术CPR、简易呼吸器使用、气管插管术的配合、洗胃、除颤、创伤评估

3、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

4、常见危重病的抢救配合、应急能力、危重病人的转运

5、成批伤、集体中毒等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程序

(二)培训计划

第一个月

1、熟悉急诊室环境、物品的摆放和管理;掌握急诊预检分诊的方法,并掌握创伤评估的方法

2、专人带班熟悉急诊工作流程、抢救流程、急诊抢救室各班职责

3、熟悉抢救室仪器、物品的摆放和管理要求

4、熟悉抢救室专科培训要求和内容

5、掌握抢救车内的物品及抢救药物的序号、用法、剂量、作用、副作用

6、掌握CPR、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及复苏药物的使用

7、熟悉心电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图机的使用和维护 第二个月

1、能够独立完成抢救室各班职责,进行本科室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2、掌握危重病人的转运要求,合格完成转运

3、掌握洗胃、除颤技术及气管插管术的配合

4、熟悉洗胃机、除颤仪操作性能和消毒保养方法 第三个月

1、掌握危重病的抢救程序以及病情观察,能够独立完成应急处理

2、熟悉成批伤、集体中毒等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并能够有组织地参与施救

3、熟悉呼吸机的使用、常见报警的处理和消毒保养方法 三、五年以内(含第五年)临床护士

(一)培训目标:

1、各种疾病急救流程及应急预案

2、熟悉预检分诊,按轻、重、缓、急作出应急处理

3、熟悉绿色通道制度、流程、指征

4、掌握专科疾病的基本理论,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在医生到达之前给予适当、准确的处理

5、参加继续教育,完成规定的全年继续教育学分

(二)培训内容:

1、急诊科各类急救流程和预案

2、预检分诊流程及制度

3、绿色通道的讲解

4、专科技能的培训及知识更新

5、护理意外事件应急流程

6、抢救室各类仪器的使用规范 四、五年以上临床护士

(一)培训目标

1、熟练掌握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掌握国内外急救护理新技术、成果、进展

3、具有讲课、带护生、进修生技术指导能力,具有把好质量关,改进工作的能力

4、具备新的服务理念,能协调好病人、家属和医护之间的关系及其他科室之间的关系

5、在护士长带领下,参与科室的护理科研和技术革新工作

(二)培训内容

1、学习文献检索及论文撰写、科研设计

2、护理质量标准册的学习

3、专科技能的培训及知识更新

篇6:护士分层次培训考核制度

为促进护士知识技能巩固、提高和扩展,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使各类护理人员得到充分培养,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现制定护士分

层次培训考核制度如下。

一、培训目标: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各级护理人员能够适应不同工作任

务,培养一支能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护理队伍。

二、实施方法

1、制定培训考核内容及标准:制定不同的培训考核标准,各级各

类护理人员岗位培训考核内容及标准应包括护理工作、2、各级各类护理人员根据培训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评价,与医院和科室绩效分配方案挂钩。

3、学分考核:注册护士每年至少完成25学分的继续教育项目学习

(其中Ⅰ类学分≥10学分,Ⅱ类学分≥15学分)。

三、组织培训、新护士基本护理技术培训与考核、举办内容丰富的继续教育讲

座、,培训形式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

组织不同内容的培训项目,人员参加培训情况与学分考核相结合。

四、组织考核

根据科室及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考核结果,并与岗位绩效工资

挂钩。

篇7: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培训计划

1、加强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教育,举办职业道德教育讲座,每年1—2次。

2、对新毕业的护士抓好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护理部理念、目标、规章制度、考勤纪律、环境介绍、基本技能要求、护士素质、护士礼仪、沟通技巧、院感知识等,为进入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3、护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在内、外、妇、儿、ICU、急诊科轮转,通过实践,以扩大业务知识面,掌握多专科技能。

4、根据各专科特点,各科指定内容,明确要求、示范辅导,鼓励护理人员自学达到学习效果。

5、有计划地通过床边教育、护理查房、病例讨论等方法从实践工作中培养护理人员,提高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和实际工作能力。

6、组织学术讲座,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新业务和新理论内容,并交流个人心得,达到护士群体的提高。

7、组织参加上级或院内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业务学习每月一次。

8、有计划地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9、支持护理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考等形式的学历教育,取得专科或本科学历、力争达到全体护理人员的60%,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研究生的考试,改变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

10、每季度对护理人员进行考试考核一次。对5年以下护理人员进行“三基”训练。

11、开展护理科研活动,引进新业务、新技术、积极撰写论文,11月份进行科研成果展示,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提升护理专业水平。

毕业1—2年以内的护士

培训目的:

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基本功训练,要求能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疾病护理常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参加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理论知识:

1、《医务人员培训指南—护理分册》,分章节进行轮训,每两月考试一次。

2、专科理论讲课,科内每月一次。

3、整体护理的实施在科内带教。

4、专科疾病护理常规。

5、各项规章制度。

6、新知识、新理论培训,护理部组织讲课,每月一次。

7、进行外语知识、药物知识的自学。操作技能: 1、12项基础护理操作训练,每两月2项,且考核80分。

2、专科护理技能操作科内带教考核。

3、计算机过二级。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2小时讲课。

2、护士素质2小时讲课。

3、法律法规考试1次。

工作3—5年的护士

培训目的:轮科,在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进行专科理论和专科技能的培训,逐步掌握对重、危、急病人的抢救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针对专科病人的心理特点,掌握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实施整体护理;并指导护士临床实习,进行个案护理,配合科研工作,撰写护理论文,适应医院发展需要。

理论知识:

1、《医务人员培训指南—护理分册》,分章节进行轮训,每两月考试一次。

2、专科知识:①专科疾病知识;②疾病护理要点;

3、参与科内、院内业务学习。

4、练习撰写论文。

5、参加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

6、参加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学术讲座。

7、订阅护理杂志;

8、进行外语知识的自学。操作技术: 1、12项基础护理操作训练,每两月2项,且考核达75分。

2、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护理部每季度抽查;

2、专科护理操作及专科仪器使用,科内考核。

3、急救技术及高新仪器的使用。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2小时讲课。

2、法律法规考试一次。

毕业5--10年护师

培训目的:在群体轮训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专业重点培养,使其掌握急救护理知识,现代护理理论,具有开展护理新技术、使用新设备的能力,能以护理程序的工作方式为病人服务,达专病护士要求,对护理本科生根据其特长进行对口定向培养,使其逐步成为具有教学科研能力和精通专科护理的高级人才、对中级以上的护理人员以不断增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新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完善其知识结构,有利于发挥创造力,使其成为护理的中间力量。

理论知识:

1、专科危重病人护理知识,参加院内讲课。

2、临床带教知识,给实习同学讲课。

3、临床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写作(自学、发表论文)。

4、参加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

5、进行外语知识的自学。

6、订阅护理杂志。

7、参与并主持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学术讲座。

8、积极争取外出参加培训、进修。操作技能:

1、专科危重病人的护理操作。

2、新技术操作。

3、高、新仪器的使用。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2小时讲课;

2、法律法规考试1次。

主管护师

培训目的:具有护理专科、护理教学、护理管理的专项特长,承担病房的教学工作。能够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开展护理科研,逐步达到副主任护师的水平。

理论知识:

1、加强专科知识学习。

2、对本科护师、护士进行业务培训,拟定培训计划,承担讲课。

3、参与临床护生、进修生的带教。

4、参加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

5、进行外语知识的自学。

6、主持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学术讲座。

7、积极争取外出参加培训、进修。操作技能:

1、专科危重病人的护理操作。

2、新技术操作。

3、高、新仪器的使用。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2小时讲课;

2、法律法规考试1次。

副主任护师

培训目的:使其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掌握国内本专业先进技术,并能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具有处理本专业复杂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带教临床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和护理管理能力。有指导和组织本专业开展护理科研的能力。了解国内外护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理论知识:

1、参加、指导疑难病例的护理会诊及危重患者的抢救、。

2、参加科主任组织的查房、大手术、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

3、临床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写作(自学、发表论文)。

4、承担全院各级在职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

5、进行外语知识的自学。

6、制定本科室护理科研和技术革新计划,提出科研课题。

7、参加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

8、选派外出参加培训、进修。操作技能:

1、专科危重病人的护理操作。

2、新技术操作。

3、高、新仪器的使用。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2小时讲课;

篇8:浅析艺术作品的层次

一、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不同的艺术通过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和手段, 再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的艺术创作, 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这种特有的表现方式和手段, 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各门各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通常艺术语言可以分为文学性的语言、纯艺术性的语言和综合性的艺术语言等。

文学性的艺术语言是通过加工、提炼的人们的日常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纯艺术性的语言一般分为音乐性的艺术语言、舞蹈性的艺术语言、美术性的艺术语言、戏剧和电影性的艺术语言, 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2就拿音乐艺术语言来说, 它是诉诸于听觉的音响、节奏、旋律等特殊的语言, 适应于能够直接表达人得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间接反应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状况。又如戏剧艺术的语言, 它是综合性的, 它既包括文学性的艺术语言、造型艺术语言和音乐性的艺术语言多种, 又以舞台上的真人形体动作和说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美术的艺术语言, 就可以说是诉诸于视觉的造型语言, 以线条、明暗色彩的巧妙组合来塑造出人物、景物、环境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电影的艺术语言更加具有综合性, 它与戏剧的艺术语言还有所不同, 电影的艺术语言主要是以活动的镜头组接——“蒙太奇”为自己的艺术语言。

以电影的艺术语言为事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现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有了很大变革, 比如快速摄影、变焦距镜头、综合运动镜头 (包括推拉、摇、移跟镜头和俯仰拍摄等) 、跳接、定格等电影语言逐渐出现。以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为例, 张艺谋的好多电影中都运用鲜明的色彩语言来强调和烘托气氛, 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 都充分运用了色彩语言来表现人物、展示情节和渲染气氛。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大面积的运用灰色, 如灰色的天空、墙壁、地面来表现这个封建家庭的不见出路的压抑、阴森、迂腐的气氛, 院子里挂起的红灯笼既是中国传统装饰也是这个灰色空间里的唯一色彩, 张艺谋在电影中也将红灯笼暗喻成这个院子里的女人, 丁点的红色和大面积的灰色产生了对压迫的抗争, 然而这场抗争必定是一场悲剧, 因为那微弱的红色终将会被大片的灰色所吞噬。电影的最后, 所有的一切却被一场皑皑大雪所覆盖, 留给观众眼前的是一片惨白的凄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 对黄色的运用凸显了帝王的尊严和庄重, 在整个影片中都透露出一种权利的至上和冰凉冷漠, 金色和银色本身就是金属的颜色, 大面积的金属制品的运用且他们造型优美, 种类繁多, 风格独特, 纹饰华丽, 3这种特有的冰冷华丽的质感表现出人物冰冷无情的内心。从总体来说张艺谋的电影在色彩语言的应用上都精准、细致、到位。这也是电影艺术语言的奇妙之处。

艺术语言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独特个性的媒介, 因此, 优秀的艺术家其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如鲁迅、老舍、赵树理的文学艺术语言都具有幽默感, 但又各有不同, 鲁迅先生的语言严峻辛辣, 老舍先生的语言在欢声笑语中带着浓浓的悲凉辛酸而赵树理先生的语言却朴实温厚、机智风趣。

二、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 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 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中包括个人物形象、情境、画面和意境。艺术形象通常可以分为视觉艺术形象、听觉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形象和综合艺术形象, 它们既有个性, 又有共性。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分别是通过人得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和人的耳朵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则是指诗歌、散文、小说等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塑造出来的形象, 而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性的艺术, 其中包括涵盖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和文学形象。

对于视觉艺术形象来说, 它的构成材料是空间性的, 如一幅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或者是一个建筑物, 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 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4由于视觉艺术形象是直接诉诸与欣赏者的视觉器官, 所以非常富有直观、生动性, 这类艺术形象往往具有再现性, 例如摄影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纪实性和再现性, 它所呈现的都是客观所存在的事物, 又如古代人们所创作的一些图腾纹饰, 也是具有直观性, 所以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 并世代相传。5听觉艺术形象的构成材料又是时间性的, 我们所说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其实就是指音乐作品。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是听觉器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由于音乐作品在欣赏时往往具有抽象性和空灵性, 所以人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是要依靠情感的直接体验从而把握音乐形象。音乐形象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特点, 是音乐艺术的局限性但也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欣赏者可以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为艺术欣赏留下更大的发挥空间。文学艺术形象就更加有趣了, 它不像视觉艺术形象或者听觉艺术形象可直接的用眼睛看到或者用耳朵听到, 他是欣赏着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情感经历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 来塑造出的艺术形象, 所以文学艺术形象有人称之为“想象的艺术”, 这也是文学艺术形象简介性的表现, 所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古代,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 6所以文学艺术形象作为语言的艺术它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 既能塑造静态的空间环境又能塑造动态的人物形象更可以通过文字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里活动, 所以文学形象是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艺术形象。不管在哪一个艺术作品中, 艺术语言都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 并且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当中的, 所以可以说没有艺术形象就不存在艺术作品。

艺术形象即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又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优秀的艺术形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特征, 甚至说到这个艺术形象它就可以代表这一类人或者事物, 如巴尔扎克著名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 他虽然是法国索漠城最有钱、有威望的一个商人, 但是他却极为吝啬并且异常贪婪、狡猾。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把某个有钱却吝啬的人称之为葛朗台。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学形象中不仅有个性存在往往还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的共性,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 通过生动的刻画, 使这些人物具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们普遍有的共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国民性”, 是辛亥革命时期, 我国农民阶级普遍具有的病态心理, 殊不知自己伸长的脖子像鸭脖子一样看着的热闹正是自己受着苦难的同胞兄弟。所以, 但凡是优秀的文学艺术形象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普遍概括性特征。

三、艺术意蕴

艺术欣赏中, 能打动欣赏者让欣赏者为之感动的不是单靠线条、色调的匀称也不是考音节旋律的和谐组合, 而是靠付诸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家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情感诉诸。所以艺术意蕴对于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所谓“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思想真谛和精神内涵。艺术贵在创造性, 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7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海是在有限的作品中体现出无限的韵味, 让人只可意会却又不可言传。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意蕴也是在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正因为它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所蕴含的必然性在偶然间打动了欣赏着, 所以不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这样的必然性, 只有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才有这样的特质。比如罗中立先生著名的油画作品《父亲》, 作者运用多层面画法的厚实色层, 塑造出一个肌肤黝黑粗糙、沟壑纵横的老农民形象, 这个头上围着白头巾耳朵上别着一直圆珠笔脸颊上挂着豆大的汗珠的老人, 背景是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 他代表着那个时代里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形象, 虽然岁月的车轮和艰辛的生活在老人的脸上留下了饱经风霜的痕迹但是老人却依旧敦厚朴实的微笑着, 从他朴实、善良、诚恳的微笑中感受出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让无数欣赏过这幅作品的人在他面前黯然落泪, 这正是因为这幅作品引发了欣赏着心中的共鸣, 激起了欣赏者心中的涟漪。作者罗中立先生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使人动容和震撼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作者当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 和这位老人及其他的家人共同生活朝夕相处, 在他临走离别时对这个老人有深深的感谢和留恋之情, 表达了对这位老父亲的尊重, 也是对中国千千万万这样的老父亲致意, 是他们的善良和勤劳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以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8

一般来说,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艺术意蕴, 不是全部由艺术形象来体现出他的主题思想, 相比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 艺术意蕴更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 用一句话可以形容, 那就是“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9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正是因为艺术意蕴赋予了艺术作品永垂不朽的生命力, 不论相隔多远或者相隔多少年, 它都能打动欣赏者, 让欣赏它的人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感悟、探究。优秀的艺术作品所散发出的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 不但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看法, 有时候就连艺术家自身也说不明白。

总而言之, 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中, 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这两个层次是必须具有的, 但是, 艺术作品的低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 却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具备的。比如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所产生的一些快文化的艺术作品就不具有艺术意蕴。艺术能启迪智慧, 拓宽思维, 增长才干, 10只有通过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投入使这三个层次完美和谐的结合才能创作出垂世不朽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8, 第2期, P41-44;

[2]苏和平.《艺术学原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P77.

上一篇:班主任师德师风自我剖析材料下一篇:机关单位个人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