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2024-08-01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精选14篇)

篇1:《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计算机控制技术》)系统程序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画出程序流程框图,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4、总结报告

写出完成整个设计的详细步骤和系

系 别: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通信工程

班 级: 11通信(1)、(2)班

2014 年 6 月 16 日至 2014 年 6 月 27 日共 2 周 指导教师:

严辉 陈蕴

夏巍

系 主 任:

2014

月 10 日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在学习了《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后,掌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运用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进行系统设计,掌握用基本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熟悉各种控制算法技术,通过对具体应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加深和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设计任务和要求:

(一)、课题名称和内容:

课题一: 8路数据采集及报警控制系统

1、课题目的

(1)掌握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法。(2)结合8051设计一个8路数据采集系统。

2、设计说明

(1)从键盘上选择采集的通道号和上下限报警设置参数。(2)启动采集后,把A/D转换结果显示在5位LED显示器上,显示方法为静态方式,且第一位显示通道号,第二位显示—符号,后3位显示采样值。

(3)设置上下限报警电路,当采集的电压值小于下限值时,红色报警LED指示灯点亮,当采集的电压值大于上限值时,红色报警LED指示灯闪烁。

3、设计要求(1)方案论证

按系统功能实现要求,决定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案,选择芯片,作出系统框图。(2)硬件电路设计

根据设计内容设计出硬件电路图并作详细的设计说明,并绘制出电路图。

(3)系统程序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画出程序流程框图,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

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4、总结报告

写出完成整个设计的详细步骤和系统性能分析。课题二:基于单片机的波形发生器

1、课题目的

(1)掌握数/模转换器的控制原理

(2)结合8051设计一个8位D/A控制系统。

2、设计说明

1)设计一8X8键盘,其中0-9号键为数字键,用于A/D的输出电压设置,K0-K5键作为功能键;

2)K4键为设置键,用于进行A/D的上下限输出电压设置,K5键为确认键,用于设置A/D输出电压的确认; 3)K0键,输出三角波波形; 4)K1键,输出锯齿波波形; 5)K2键,输出阶梯波波形; 4)K3键,输出梯形波波形;

设计要求:CPU使用8031;键盘采用8X8键盘;使用DAC0832作为波形发生器(采用双极性输出方式)

3、设计要求(1)方案论证

按系统功能实现要求,决定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案,选择芯片,作出系统框图。

(2)硬件电路设计

根据设计内容设计出硬件电路图并作详细的设计说明,并绘制出电路图。

(3)系统程序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画出程序流程框图,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4、总结报告

写出完成整个设计的详细步骤和系统性能分析。

课题三:脉冲参数测量

1、课题目的

(1)掌握用计数器测量脉冲参数的方法。(2)设计一个脉冲参数测量的控制系统。

2、设计说明

(1)要求能测量方波信号的频率。测量频率范围0-10KHz。测量

结果显示在5为LED显示器上,显示方法为静态,以 Hz单位。(2)使用定时器产生与输入频率相同的方波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的方波信号和输入的方波信号频率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3)具有测量矩形波信号的占空比的功能,显示XX.X%。

所有参数的测量使用开关切换

3、设计要求(1)方案论证

按系统功能实现要求,决定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案,选择芯片,作出系统框图。

(2)硬件电路设计

根据设计内容设计出硬件电路图并作详细的设计说明,并绘制出电路图。

(3)系统程序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画出程序流程框图,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4、总结报告

写出完成整个设计的详细步骤和系统性能分析。

课题四:交通灯控制设计

1、课题目的

(1)掌握顺序控制在交通灯控制中的基本原理。

(2)设计一个交通灯控制器。

2、设计说明

(1)能显示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红、黄、绿灯的指示状态。(初始状态0为东西红灯,南北红灯。然后转状态1南北绿灯通车,东西红灯。延时T1秒后转状态2,南北绿灯闪2秒转黄灯,延时3秒,东西仍然红灯。再转状态3,东西绿灯通车,南北红灯。延时T1秒后转状态4,东西绿灯闪2秒转黄灯,延时3秒,南北仍然红灯。最后循环至状态1。)(2)用拨动开关K0~K7实现延时时间T1的设置,当K7闭合时,为T1的设置状态,K0~K6为设置时间(秒),此时东西、南北两个方向均显示红灯状态。当K7断开时为工作状态。绿灯的闪烁频率为1HZ。

(3)在紧急状态下,可通过开关设置,使所有指示灯均为红灯状态。

3、设计要求(1)方案论证

按系统功能实现要求,决定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案,选择芯片,作出系统框图。

(2)硬件电路设计

根据设计内容设计出硬件电路图并作详细的设计说明,并绘制出电路图。

(3)系统程序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画出程序流程框图,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

4、总结报告

写出完成整个设计的详细步骤和系统性能分析。以上四课题可任选一个课题完成。

三、时间安排

时间: 17—18周(6.16—6.27)

课程设计报告书写格式要求

报告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总体设计方案介绍:

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设计出总体框图,对框图中的每一功能模块作出说明,包括功能实现、器件选择等。2.硬件电路设计:

包括单片机资源划分,端口分配,详细介绍各功能单元电路的设计,画出单元电路与单片机接口的电路图,并作出设计说明。各单元电路设计分为: 2.1

2.2 2.3 等格式 3.程序设计:

包括总体程序及各子程序设计,要求画出各程序设计框图并作设计说明。3.1

3.2 3.3 等格式 4.设计总结

对本次设计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有何收获,存在什么不足。5.附件

包括

1.完整的硬件电路图及器件清单。用绘图软件绘制或用大张方格纸绘制 2.完整的源程序清单

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注:上交打印设计报告及报告的电子文档,报告封面采用下面的标准格式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篇2:《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1: 最少拍控制系统设计

1.课程设计内容

控制对象传递函数为G(s)台,完成最少拍控制系统设计。

5,采用TDN-AC/ACS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为平

s(0.8s1)2.设计要求

2.1数字控制器设计

设计阶跃输入下的最少拍有波纹和斜波输入的无波纹控制器。2.2硬件的设计和实现

1)以8088CPU为基础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包括支持计算机工作的外围电路(EPROM、RAM、键盘、显示、通信端口等)。

2)以ADC0809和DAC0832为模数/数模转换器,设计输入输出通道。3)以试验箱上的运算放大器模块为基础构建对象模型。2.3 软件设计和实现

1)画出系统程序框图;

2)分配系统资源,编写系统初始化和主程序模块; 3)编写数字控制器软件模块;

4)编写A/D转换器处理程序模块;数字滤波程序。5)编写输出控制程序模块; 6)其它程序模块。2.4 系统软硬件调试和实验

在试验箱上搭建试验系统。对所编写的程序进行编译调试,验证控制算法。

3.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3.1 绘制完整电路图,(A3幅面)。3.2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

1)课程设计说明书应书写在16开纸上,书写应认真,字迹工整,设计说明书格式参考国家正式出版的书籍和论文编排。

2)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顾、层次分明、表达确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3)课程设计说明书应有目录、摘要、主干内容(按章节编写)、主要结论和参考书,附录应包括程序清单、系统方框图和电路原理图。

4)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有调试实验结果和分析。

5)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按上述设计步骤进行设计的分析和思考内容和引用的相关知识。

6)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电子文件和程序清单,程序清单要有明确注释。电子文件命名方式:班级_学号_姓名.doc 例如:04自动化0801班_0800169_李辉

注意:文件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命名方式编排,以便于排序查找。

题目2: 变速积分PID控制系统设计

1.课程设计内容

控制对象传递函数为G(s)50,采用TDN-AC/ACS计算机控制技术

(0.2s1)(0.25s1)实验箱为平台,完成变速积分PID控制系统设计。

2.设计要求

2.1数字控制器设计

设计变速积分PID控制器,并在Matlab平台上进行仿真。2.2硬件的设计和实现

1)以8088CPU为基础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包括支持计算机工作的外围电路(EPROM、RAM、键盘、显示、通信端口等)。

2)以ADC0809和DAC0832为模数/数模转换器,设计输入输出通道。3)以试验箱上的运算放大器模块为基础构建对象模型。2.3 软件设计和实现

1)画出系统程序框图;

2)分配系统资源,编写系统初始化和主程序模块; 3)编写变速积分PID数字控制器软件模块; 4)编写A/D转换器处理程序模块;数字滤波程序。5)编写输出控制程序模块; 6)其它程序模块。2.4 系统软硬件调试和实验

在试验箱上搭建试验系统。对所编写的程序进行编译调试,验证控制算法。

3.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3.1 绘制完整电路图,(A3幅面)。3.2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

1)课程设计说明书应书写在16开纸上,书写应认真,字迹工整,设计说明书格式参考国家正式出版的书籍和论文编排。

2)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顾、层次分明、表达确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3)课程设计说明书应有目录、摘要、主干内容(按章节编写)、主要结论和参考书,附录应包括程序清单、系统方框图和电路原理图。

4)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有调试实验结果和分析。

5)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按上述设计步骤进行设计的分析和思考内容和引用的相关知识。

6)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电子文件和程序清单,程序清单要有明确注释。电子文件命名方式:班级_学号_姓名.doc 例如:04自动化0801班_0800169_李辉

注意:文件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命名方式编排,以便于排序查找。

题目3: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1.课程设计内容

采用TDN-AC/ACS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中的35BYJ46型四相八拍步进电机为对象,设计以8088为核心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2.设计要求

2.1硬件的设计和实现

1)以8088CPU为基础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包括支持计算机工作的外围电路(EPROM、RAM、键盘、显示、通信端口等)。

2)设计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设计以8255为接口芯片的步进电机控制电路。总结步进电机的控制模型。3)以试验箱上的运算放大器模块为基础构建对象模型。2.2 软件设计和实现

1)画出系统程序框图;

2)分配系统资源,编写系统初始化和主程序模块;

3)编写步进电机控制程序,要求能够实现变速运转以及正反向运转; 4)编写输出控制程序模块; 5)其它程序模块。2.3 系统软硬件调试和实验

在试验箱上搭建试验系统。对所编写的程序进行编译调试,验证控制算法。

3.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3.1 绘制完整电路图,(A3幅面)。3.2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

1)课程设计说明书应书写在16开纸上,书写应认真,字迹工整,设计说明书格式参考国家正式出版的书籍和论文编排。

2)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顾、层次分明、表达确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3)课程设计说明书应有目录、摘要、主干内容(按章节编写)、主要结论和参考书,附录应包括程序清单、系统方框图和电路原理图。

4)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有调试实验结果和分析。

5)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按上述设计步骤进行设计的分析和思考内容和引用的相关

知识。

6)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电子文件和程序清单,程序清单要有明确注释。电子文件命名方式:班级_学号_姓名.doc 例如:04自动化0801班_0800169_李辉

篇3:《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在现代战争中,无人机相对有人机而言具有低成本、零伤亡、高机动、可重复使用等诸多优势,其使用范围已扩展到军事、民用等领域。在军事上可用于侦察、监视、通信中继、电子对抗、战果评估等;在民用上可用于大地测量、气象观测、城市环境监测、地球资源勘探、森林防火、核污染生化污染区的取样与监控等。无人机系统通常由机载系统、数据链和地面站组成[1]。

地面站是无人机系统的中枢,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任务计划、飞行控制、信息处理显示、目标检测和定位、数据记录等。车载地面站由于其机动性好、便于快速部署、可迅速到达任务区域附近而受到用户青睐。但车载地面站面临高低温、高湿、冲击、振动、电磁辐射干扰等恶劣环境,以及对其性能、体积、重量、功耗等的苛刻要求,普通的商用计算机无法满足车载环境要求及控制的实时性要求。本文针对某车载无人机地面站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指挥控制计算机设计方案及实现方法。

1 系统功能分析

无人机地面站指挥控制计算机用于无人机的跟踪和指令控制。它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无人机遥感传送的图像信号,经图像处理后送给车载地面站的驾驶员,同时由指挥控制计算机进行图像贮存。车载地面站的驾驶员可对无人机的飞行及其任务的执行进行监视,通过地面站的指令发射机可向无人机发出控制指令,无人机接收后按照命令可不断调整飞行路线,完成任务。图1为车载无人机地面站指挥控制计算机的系统交联图。

车载指挥控制计算机是车载地面站的核心,是系统正常有序工作的重要控制部件。指挥控制计算机负责组织管理车载地面站内部设备,使地面站内各设备能够有序协调工作,并通过FlexRay总线与车载电子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保障地面站捕获无人机发回的任务区域图像信号,及时将地面站驾驶员的操控指令发射至无人机。其主要功能如下:

(1)进行地面站与车载电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2)采集驾驶员发出的操控指令,并将指令传送至指令发射机,由指令发射机调制后发射至无人机,同时将操控指令发送给记录器进行记录;

(3)控制指令发射机、图像接收机天线伺服系统转动,使天线主波瓣对准无人机以获得最佳的信号强度;

(4)采集图像接收机传送来的图像数据信号,并将图像显示在车载显示器上,同时将图像记录在记录器上;

(5)控制地面站内各设备的自检和周期性监测。

2 车载指挥控制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

随着车载计算机的体积小型化、功能多元化和操作实时化,要求新一代无人机地面站指挥控制计算机必须是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的、可支持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的嵌入式计算机。根据指挥控制计算机的功能性能要求,可将指挥控制计算机划分为处理器模块、接口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5个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通过CPCI总线进行通讯。

2.1 处理器模块

处理器模块主要实现指挥控制计算机的内部资源管理、接口控制、任务软件执行等功能。指挥控制计算机处理器模块选用目前应用广泛的PowerPC系列处理器中的PowerPC8548,该处理器功耗低、集成度高,内部集成有串口、计数器、中断控制器、以太网接口、PCI桥等功能电路,单片性能达到了2310MIPS,缩小了系统体积,减轻了重量,降低了功耗。

为了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处理器模块上设计了看门狗电路和访问超时计时器电路。看门狗计时器的计时设置和计时过程由独立于软件操作的硬件实现,而清除计时操作由受软件控制的硬件完成。看门狗计时器电路在维护使能信号无效时自动使能;在维护使能信号有效时自动禁止,但此时可用软件操作来使能。当看门狗计时器输出触发时将引起中断或复位。访问超时计时器电路用于报告并恢复处理器访问计算机资源过程中的总线周期超时故障。当处理器访问周期超过预先设定的门限时,即发生总线周期超时故障,该电路可产生中断请求,同时结束当前访问操作。

2.2 接口模块

接口模块完成和外围设备进行通讯并完成数据交换的功能。接口设备包括USB接口,用于控制鼠标、键盘等外围接口设备,RS422接口用于和指令发射机、图像接收机等外部系统进行交联。

2.3 显示模块

显示模块主要完成复合视频的解码、切换、叠加、压缩及传输的功能。根据CPCI总线传输的指令对3路输入视频的其中之一叠加轨迹,并将叠加轨迹后的视频与其它视频压缩后传输至FlexRay总线上;接收CPCI传输的指令和数据,生成仪表和参数等画面,输出LVDS显示信号来驱动显示屏。

2.4 通信模块

通信模块主要实现指挥控制计算机与车载电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以FlexRay总线作为互连和数据传送的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实现指挥控制计算机软硬件的通用化、模块化,同时有利于软件升级和系统扩展,显著提高软硬件的可扩展性。

FlexRay是一种新型的高速串行总线标准,与传统的CAN总线相比,FlexRay在通信速率、确定性、可靠性等多方面都有着更为优越的性能,具有灵活的使用方式,支持多种网络拓扑结构,负载率高,提供冗余机制的优点。FlexRay总线与CAN总线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传输速率高。单通道可达10Mbps,双通道高达20Mbps;CAN总线传输速率最高仅1 Mbps。

(2)支持双通道。双通道可单独运行、并行运行或冗余运行;CAN只有一个通道,无冗余。

(3)支持最大数据帧长254字节;CAN总线支持最长数据帧仅8字节。

(4)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采用TDMA(时分多路)方式,数据通信具有确定性;而CAN总线采用带优先级的CSMA/CA(冲突避免多路访问方式),无法保证通信确定性。

(5)支持星型、总线型、混合型等多种拓扑结构。

FlexRay网络通讯协议主要体现在4个核心机制上:编码与解码、数据帧与特征符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和时钟同步,另外控制器主机接口为实现这些机制提供数据传输服务。Flex Ray数据帧由帧头部分、有效数据部分、帧尾部分组成。帧头部分由5个字节组成,包括保留位、数据指示位、空帧指示位、同步帧指示位、帧ID、有效数据长度、头部循环校验CRC位和循环计数位;帧尾部分只含有单个的数据域,即一个24位的CRC(循环冗余)校验码。

主处理器把要发送到总线上的数据存入发送Flex Ray消息缓冲器中,通过媒体接入控制,CRC校验码封装成符合FlexRay协议的数据帧,再经过总线驱动器编码送到总线上;同样,总线上的数据经过总线驱动器解码,数据帧被送到控制器中,通过帧ID过滤校验和循环计算校验,存入相应的消息缓冲器中。

2.5 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将供电系统提供的直流28V供电变换成计算机所需的各类电源;具有过流、短路保护功能,故障排除后输出自动恢复等功能;具有过压保护功能;具有过热保护功能。电源电压监控:此外电源模块还具有在线监控功能。28V输入电压和+15V、-15V、+5V输出电压监控。

3 指挥控制计算机的软件设计

指挥控制计算机的软件主要驻留在处理器模块上,分为系统软件、实时任务软件、地面支持软件三部分。软件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图2指挥控制计算机软件功能结构图(参见下页)

指挥控制计算机工作模式分为4种:实时模式、监控模式、在线编程模式、调试模式。实时模式下指挥控制计算机在操作系统调度下运行实时任务软件;监控模式下指挥控制计算机运行监控软件,可启动测试软件对硬件资源逐一进行测试;在线编程模式下指挥控制计算机可对其FLASH存储器中固化的程序进行更新;调试模式下指挥控制计算机可与宿主机通过以太网进行联机,在调试代理的支持下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调试。指挥控制计算机工作模式选择流程及启动过程见图3所示。

实时任务执行软件包括通讯管理软件、数据通讯管理软件、天线伺服系统模拟输入/输出管理、图像数据处理软件和FLASH电子盘记录管理软件等功能。软件的调度流程见图4所示。

4 结束语

FlexRay是新型的高速总线通信标准,在车载系统中采用FlexRay作为通讯总线的解决方案,既提升了通讯带宽和传输效率,又有易于系统扩展和功能升级,满足车载应用环境下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研究表明,基于FlexRay总线能很好地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实现在高速的情况下进行实时通信的功能,通讯效果良好。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基于FlexRay总线的车载指挥控制任务计算机的总体设计思想,阐述了系统硬件平台中的功能单元的设计,重点介绍了FlexRay总线的设计难点。同时详细介绍了基于VxWorks实时操作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从而解决了车载应用环境对多任务和高实时性的需求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贵和.车上网络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FlexRay Consortium.FlexRay communicationssystem protocol specification,Version 2.1,Revision A[EB/OL].2005.www.flexray.com

[3]PaulitschM,HallB.FlexRayinaerospaceandsafety-sensitive systems[J].Aerospace and ElectronicSystems Magazine,IEEE,2008,23(9):4-13.

[4]HagiescuA,Bordoloi U D,Chakraborty S.Performance analysis of FlexRay-based ECUnetworks[C]//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DAC'07.44th ACM/IEEE.2007:284-289.

[5]Mayer E.Data communication in the automobile.Part 4:FlexRay for data exchange in safety-criticalapplications[J].Elektronik Automotive,2007(2):42ff.

篇4:《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院计算机课程任务设计

在以往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讲解,然后布置题目来给学生做,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是理论课程,但是计算机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计算机是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要能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设计任务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计算机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任务的设计要求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任务内容。

一、设计任务的目的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虽然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有所欠缺。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并布置一些题目来要求学生完成,但是这些题目的设计往往是针对某节课程的,只能对学生某方面的知识进行训练和考核,而不能系统的锻炼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设置任务来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设置通常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并且由多个学生合作完成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调用,系统的分析问题,群策群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锻炼自己的能力。既提升了自身的学习水平,同时也可以互相学习,养成了分工合作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

二、任务设计的原则

为了达到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任务的设置有一定的原则,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任务驱动教学发挥真实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任务设计要有目标的进行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不能盲目的进行,首先要明确任务设计的目标,即要明白此次任务的设计要锻炼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然后有目标的去进行任务的设计。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模块,每次任务的设计就是对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就只针对这个模块的内容,将每个模块的内容设计到不同的任务中,最后再进行汇总。例如网页的设计和制作就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教师可以将目标规定为设计制作一个网页,然后根据这个中心目标设计任务的细节,将具体的知识点融入到知识点中让学生完成。

(二)任务难度要适宜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把握任务的难度,教师的水平与学生的水平相差较远,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很容易高估学生的水平,导致任务难度过大,学生完不成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也有部分教师过于保守,设计的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一定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计任务内容,才能充分发挥任务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任务要具有实用性

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实用性,教师不能为了省事而采用现成的任务来让学生完成,当前的科技发展迅速,计算机更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过去的内容在当前已经不再进行使用,学生即便是很好的完成,实用性也不强。教师要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设置最具有实用性的题目,例如教师可以了解一下当前企业对计算机通常都是哪些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运用的是什么技术,例如网页的审美和排版流行什么样的设置,然后添加到任务中对学生进行考核,实用性更强。

三、任务设计的步骤

(一)题目设计

任务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教师要确定本次的任务是针对学习中的哪一个模块,然后进行资料的查询,寻找相关知识模块有过哪些可行性的任务,针对那个方面的任务能够更全面、更充分的考核到学生的水平,锻炼学生的能力,然后最终确定任务的题目,再根据题目进行内容的设计。

(二)内容设计

内容的设计一般包含题目内容与操作内容,首先根据确定的题目制定问题的具体内容,设计问题的细节,完善整个题目。然后设计具体的完成步骤,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流程,让学生根据步骤进行操作,步骤的设计只是一个提点作用,既不能太详细,也不能太简单。

(三)分组设计

任务设计的第一步是分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确定每一组多少人,因为完成任务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教师设置的小組成员要保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在分组完成之后教师还要选取小组组长,任务的完成需要分工合作,这个工作往往需要组长来完成,因此组长不仅要具有领导能力,还要了解小组中的成员,根据组员的特点进行工作的分配,才能保障任务的完成。

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任务设计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明确任务的教学目的,同时又要对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确保任务适合学生的完成,任务的设计又要有一定的实用性,与时俱进,全面、充分的考核学生的水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詹泽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组合式任务驱动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7:63-65.

[2]葛志凯.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设计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204-205.

篇5: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内容

电阻加热炉用于合金钢产品热力特性实验,电加热炉用电炉丝提供功率,使其在预定的时间内将炉内温度稳定到给定的温度值。在本控制对象电阻加热炉功率为8KW,有220V交流电源供电,采用双向可控硅进行控制。本设计针对一个温区进行温度控制,要求控制温度范围50-350℃,保温阶段温度控制精度为±1℃。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计算机输出信号经转换后通过双向可控硅控制器控制加热电阻两端的电压。其对象温控数学模型为:

Kdes G(s)Tds1其中:时间常数Td350秒,放大系数Kd=50,滞后时间=10秒 控制算法选用改进的PID控制。

设计步骤

一、总体方案设计

二、控制系统的建模和数字控制器设计,必须要有相关控制算法的完整叙述(此部分为课程设计重点)

三、硬件的设计和实现

1.选择计算机机型(采用51内核的单片机);

2.设计支持计算机工作的外围电路(EPROM、RAM、I/O端口、键盘、显示接口电路等)3.设计输入信号接口电路; 4.设计信号输出控制电路;

5.其它相关电路的设计或方案(电源、通信等)

四、软件设计

1.分配系统资源,编写系统初始化和主程序模块框图;

2.编写A/D转换和位置检测子程序框图;

3.编写控制程序和D/A转换控制子程序模块框图;

4.其它程序模块(显示与键盘等处理程序)框图。

五、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绘制完整的系统电路图。(所有电路图和程序框图必须自己绘制)

课程设计说明要求

1.课程设计说明书应书写在学校统一设计的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上,论文格式参考国家正式出版的书籍和论文编排。

2.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并提出字迹的见解和观点。3.课程设计说明书应有目录、摘要、主干内容、主要结论和参考书或文献(3~5篇),附录应有系统方框图和电路原理图(也可在主干内容中出现)。

篇6: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

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2、在基本模型机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一台复杂模型机。

二、功能指标和设计要求:

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微程序设计的思想,设计基于微程序控制器的模型计算机,包括设计相应的硬件平台、机器指令系统和微指令等。设计环境为TD-CMA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箱、微机,联机软件等。同时设计好基于模型机的测试验证程序,并在设计好的硬件平台上调试通过,以验证所设计的模型机功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在设计完成的前提下,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并通过设计答辩。

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设计一台简单模型机,在具备基本必要的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其机器指令系统至少要包括五条不同类型指令:如一条输入指令(假设助记符为IN),一条加法指令(假设助记符为ADD),一条输出指令(假设助记符为OUT)、一条无条件转移指令(假设助记符为JMP)和一条停机指令(假设助记符为HLT);在设计好的模型机基础上,设计一个进行两个数求和运算的测试验证程序,用以验证模型机功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2.在任务1的基础上,增加机器指令系统的功能,设计具有不少于10条机器指令的复杂指令系统模型机,包含算术逻辑指令、访问内存指令、控制转移指令、输入输出指令、停机指令等。数据的寻址方式要包括直接、间接、变址和相对寻址等多种寻址方式。利用设计的复杂模型机实现两个数的减法运算并判断差得正负,差为正数则输出A,差为负数则输出B,差为零则输出C。在设计好的模型机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一个测试验证程序,验证模型机功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3、基本模型机和复杂模型机的CPU数据字长为8位,采用定点补码表示。指令字长为8的整数倍。微指令字长为24位。

三、设计步骤:

1、确定设计目标 进行全面深入的模型机设计需求分析,确定所设计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

2、总体结构、数据通路设计及硬件实现

总体结构设计包括确定模型机应具有的基本功能部件(如运算器、控制器以及基本的寄存器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数据通路。

硬件实现基于现有的基本实验箱平台,根据所设计模型机选择必要的元器件,并通过接插件(各种连线等)进行器件连接,组成所设计的模型机硬件系统(物理机)。综合考虑计算机的速率、性能价格比、可靠性等要求,设计合理的数据通路结构,数据通路不同,执行指令所需要的逻辑操作就不同,计算机的结构也就不一样。在此基础上,在后面的微指令设计阶段,就可以依据数据通路关系确定模型机工作过程中的所有微操作,并进一步确定微指令格式中的相应微命令。

3、确定指令系统(机器指令系统)

确定数据的表示格式、位数、指令的编码、类型、需要设计哪些指令及使用的寻址方式。确定相对应指令所包含的微操作。

4、机器指令转化为微程序执行的相关设计

过程2、3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机器指令系统进行指令周期分析,确定出每条机器指令的CPU周期数。对于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进一步确定出每个CPU周期内的微操作(明确哪些微操作可以安排在同一CPU周期中,哪些微操作则不能)。设计出每条机器指令的方框图形式的指令周期流程图。

5、微指令代码化

依据指令周期流程图以及指定的微指令格式,将设计出程序格式中的各字段(操作控制字段、P测试字段、直接微地址字段)相应的二进制代码(即对应的微命令编码)。

6、设计微指令的相关微地址

根据后续微地址的形成方法(直接微地址或P测试转移后重新形成),确定每条微指令的相关后续微地址。确定好微命令在控存中的存放地址,并将所有微命令写入到控存的相应存储单元中。

7、组装、调试

7.1、在总调试前,先按功能模块进行组装和分调,因为只有各功能模块工作正常后,才能保证整机的正常运行。首先调试每条微指令功能,再调试每条机器指令功能。

连接所有模块,用单步微指令方式执行机器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当全部微程序流程图检查完后,若运行结果正确,则在内存中装入一段机器指令,进行其他的运行方式等功能调试及执行指令的正确性验证。

7.2、当所有功能模块都调试正常后,进入总调试。根据设计好的模型机,进一步设计一个功能测试验证程序,运行程序并验证所涉及的模型机功能是否可行和可靠。

四、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打印,其中的数据通路框图、微程序流程图、实验接线图用VISIO等绘图工具软件绘制或用铅笔工工整整绘制,要求图文清晰,报告内容包括:

(1)封面

(包括:题目、所在系、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及时间等项)(2)任务书(3)目录

(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目录的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4)正文

正文应按目录中编排的章节依次撰写,要求论述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插图清晰,书写整洁。“设计”不同于实验,要充分体现出“设计”的思想,不能写成实验报告的形式。文中图、表及公式应规范地绘制和书写。正文是实践设计报告的主体,具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课程设计题目;

2)课程设计使用的相关软硬件资源;

3)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包括确定所设计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与硬件设计、指令系统、设计指令执行流程、确定微程序地址、微指令代码化、组装、调试、测试验证程序与功能验证情况。)

4)课程设计总结(包括自己的收获与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5)附录

附录1:数据通路图 附录2:微程序流程图

附录3:实验接线图

附录4:实验程序及微程序 附录5:参考文献(资料)

五、设计工作量:

(1)作品:设计的最终作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要求硬件实现正确,能够演示并达到设计指标的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在作品完成后,要经指导教师检查,同意拆除后方可拆卸。(2)论文:严格按上述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要求撰写和装订。每个学生一份。

六、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设计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优秀:完成复杂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指令系统完备有更新扩充。调试成功。文档规范齐全。

良好:完成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指令系统指令种类丰富有一定的更新。调试成功。文档规范齐全。

中等:完成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在老师指导下对指令系统有更新。调试成功。文档规范齐全。

及格:完成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调试成功。文档规范齐全。不及格:没有课程设计报告,无故缺勤,不能完成调试者不及格。

七、工作计划:

时间:18周周1~周5 讲授:2课时

设计及调试:26课时 设计报告编8课时 答辩:4课时

八、参考资料:

1、《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陈智勇主编;

篇7:《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三、设计题目、任务及要求

1、设计题目

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

2、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水温控制系统对象的传递函数:G(s)20e50s,炉子为电炉结100s1

构,单相交流220V供电。温度设定值:室温~100℃,可以根据要求任意调节。要求:

(1)画出电路原理图,包括:给定值、反馈、显示的电路及主电路;

(2)阐述电路的工作原理;

(3)采用对象为大滞后的算法,求出u(k);

(4)画出闭环数字控制的程序框图。

四、设计报告及书写内容要求

课程设计任务完成之后,每位同学必须独立书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注意:不得抄袭他人的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招以下五个部分:

(1)设计题目和l设计要求;

(2)设汁任务分析(包括系统设计、控制方案);

(3)详细设计:包括水温控制系统的有关知以介绍、系统的设汁、分析以及改善;

篇8:《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重定位课程

在建设《办公文稿编排设计》精品课课程伊始, 我校安排由专业课教师组成了课程研究小组, 首先通过深入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根据行业发展以及行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经过反复的论证、研讨, 确定以办公文稿编排设计能力来设计教学目标, 制定新的课程标准作为该课程精品课建设的基础和依托。

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符合学生思维过程, 反映实际工作过程, 遵循学科规律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课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我们在《办公文稿编排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上打破线性叙述, 按照企业办公文员岗位实际工作情境, 以四大类项目为载体, 按工作流程设置先后任务, 以任务驱动课程教学。以螺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型工作任务, 同时将文员职位工作中的新要求、新应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注重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 通过模拟工作过程组织项目教学活动、角色置换, 将职场融进课堂, 在教学中完成工作项目, 在完成项目中完成教学。

三、培养学研型师资队伍

学研型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建设人员的保障。新时期符合教育改革需求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还要不断学习,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在此方面, 计算机应用教研组全体教师都经过一系列教育培训。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以小组模式利用假期到联办专业企业见习, 了解办公文员岗位设置及岗位要求等, 为项目教学储备能量。同时, 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参与学术和教学研究的平台, 聘请职教专家来校进行各种教育培训。计算机应用专业教研组教师主动承担编写校本教材《办公文稿编排设计》的重任并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论文数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还通过各种方法 (如课件制作大赛、教师基本功大比武、微课大赛、说课比赛、专业技能展示等活动) 促进教师与时俱进, 转变教育理念, 更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新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多数是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学生, 知识底子薄、理解能力弱, 因此, 我们在《办公文稿编排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以适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为依据进行大胆尝试。

《办公文稿编排设计》精品课程的核心是对OfficeWord 2007软件操作技能的培训。由于课程的理论知识枯燥, 技能操作繁杂,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演示-学生跟练”的教学方法, 也打破只操作、不明道理的“百例”模式,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音频、视频、图、表、文字等方式, 将枯燥繁杂的理论知识具象化, 技能操作项目化,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以小组为单位, 以项目为主线, 以任务为基础, 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整合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 依据实际工作的实施过程, 将知识与技能融入项目, 通过任务螺旋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学生还可以在非课堂时间利用学校建设的“精品课资源网”平台对本课程进行深入的学习, 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不仅会学而且乐学。

五、探索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为此, 我们在教材建设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我校《办公文稿编排设计》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为校本教材《办公文稿编排设计》。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组将计算机应用行业办公文员所需素养与技能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 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办公文稿编排设计》, 该书思想观点正确、内容科学、案例实用、文字准确、语言流畅、插图合适清晰, 实现了学习项目与工作岗位的对接、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的对接。

教材《办公文稿编排设计》主要在呈现形式、组织结构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优化教材内容呈现形式

正如2002《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所说:“教材内容的组织尽量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 重引导, 促探究。”基于此, 本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项目选材工作化

本书中各个教学项目来源于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任务, 将所有知识点融合在四个大项目内, 每个项目基于工作流程进行任务划分, 依托各个任务, 重引导, 促探究, 逐步完成整个大项目。

2.静态知识过程化

将静态知识目标转换为动态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将枯燥的软件操作学习转换为项目工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3.内容呈现螺旋化

打破教学内容线性呈现的表现形式, 以螺旋上升的结构组织教学内容, 每一个项目内涉及的知识点都涵盖原有知识点,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内容, 达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

(二) 探索探索“项目化-任务式任务式”组织结构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打破了中职中专学校一直以来所采用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组织模式, 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角度出发, 将课程内容按岗位工作所需,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 每个项目中根据工作流程划分出多个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任务依据“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知识支撑→任务实施→任务总结→任务拓展”的流程进行, 从而实现计算机应用专业《办公文稿编排设计》课程“项目化-任务式”教学。具体内容组织结构如表1所示。任务描述与任务分析支撑任务实施、任务总结与任务拓展。

六、探索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学会文员职位办公中会应用到的相关理论、软件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能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员工。因此, 我们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态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四个方面均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体系, 形成综合性课程考核方法。

综合性课程考核方法:采用百分制, 由学习过程性考核成绩 (50%) 、理论知识测试成绩 (5%) 和期末案例集成绩 (45%) 三方面构成。

学习过程性考核成绩由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纪律 (10%) 、学生自评 (10%) 、小组互评 (10%) 和教师评价 (20%) 四方面组成。

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 综合性考核制度避免了纯实训考核的弊端, 客观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心, 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 《办公文稿编排设计》精品课课程建设是一个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过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校立足市场调研, 以为市场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为指导思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科研积极性。通过课程建设把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得到了最前沿、最实用、最整体化的职业教育, 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传统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 所以, 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亟待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办公文稿编排设计》课程开展了“项目化-任务式”教学。项目化任务型教学能有效彰显实践教学的内涵,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建设,办公文稿编排设计

参考文献

篇9:《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增加,学生不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和改革的过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何使所学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真正统一,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我校的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引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法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法上,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教师将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结构划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目标,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通过解决任务,引导学生们积极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本课程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以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为驱动,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的锻炼、知识的积累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1 课程介绍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是电子、电气、通信類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包含的信息量大,发展和更新也比较快。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课程学习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导向的《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课程内容上把单片机产品的开发、单片机产品的设计、调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内容涵盖单片机产品的设计过程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课程中的任务设计有代表性、通用性及可实施性,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了8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每一学习工作任务要求设计了每一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根据每一学习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设计每一工作任务教学内容;最后,制定了每一工作任务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整个课程学习内容是由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构成,课程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倡导、师生互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根据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学习内容要求,选择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

2 教学设计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设计了8个学习工作任务,其任务名称、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以任务一为例,分析本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一是“循环彩灯的控制”,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进行单片机硬件结构和软件程序的学习,这也为后面几个任务的学习打下基础。任务一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

如创设如下情境:节日的夜晚,置身都市街头,各式彩灯把我们带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究竟是什么“魔力”使彩灯变换出多样的显示效果?

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该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引出本次课程的教学任务

第二环节:任务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出本任务要求完成的工作项目:即利用单片机实现彩灯控制。基本要求为实现单向流水灯,拓展项目为在此基础上添加其它控制流程实现各种变换效果。

该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炼工作任务的能力。

第三环节:方案制定。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制定任务实施方案,完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学习单片机硬件:包括内部结构、存储空间配置、输入/输出口的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学习单片机软件:指令系统及程序的设计方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及小组讨论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第四环节:方案实施。

学生按任务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单向流水灯的设计。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对仿真器设置错误、程序编译出错、接线出错等问题进行指导,并重点强调使用延时程序的必要性及延时时间的控制。

本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在任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第五环节:任务拓展。

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更多的彩灯控制变换效果。根据各组学生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组织学生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实现更多的彩灯变换方式。

本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职业意识。

第六环节:小结与评价。

总结本次任务中学生的完成情况,提出优点和不足,进行考核和评定。评定方式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成果评价:针对任务完成的最终结果由教师给予一定的客观评定,分数占50%。

(2)小组间互相评价:对于成员的协同合作以及掌握情况进行评定,分数占15%。

(3)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查找不足,分数占15%。

(4)工作过程评价:教师在学生进行工作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在现场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协作、出勤、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给出评价,分数占20%。

本环节设计意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评定,为今后的教学方式改进提供依据,也能对学生起到约束的作用。

3 结束语

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高职院校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面临的长期问题,其目的是要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并行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微型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和工程性的要求,解决了原有课程偏重理论分析、几乎没有实践实例和教学相对枯燥乏味的问题。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和求知欲,有利于能力的锻炼、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志良.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2] 许超,吴新杰.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2).

篇10:《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任务说明书

题目1:硬布线控制器设计

要求:用硬布线控制器实现以下指令功能,设计各指令格式以及编码,根据定义的机器指令,自拟编写包含以下指令的应用程序。参考实验5.2,在此基础上增加如下指令

加:ADD Ri

Ri

;R0 R0+ Ri,i={0-3}

;

减:SUB 与:AND

R0 R0-Ri, i={0-3} Imme mem

;R0 R0 and Imme

或:OR;R0 R0 or(mem)题目2:微程序设计

要求: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以下指令功能,设计各指令格式以及编码,并实现各机器指令微代码,根据定义的机器指令,自拟编写包含以下指令的应用程序。参考实验5.3、6.1,在此基础上增加如下指令

调用:

CALL addr;指令功能与80X86相同,addr是8位二进制地址

返回:

RET

存储器到存储器传送:

MOV memi , memj 带左移的加法运算:

ADD Ri , Rj , N 说明: 1、2人一组,自由组合,任选一题完成

2、每组提交一份课程设计报告,每人提交一份课程设计总结,每人提交一份评

;Ri (Ri)+(Rj)<j,memi内存单元地址

分成绩页

3、课程设计报告要求至少应包含以下部分:

微程序控制器原理

总体设计(系统构成)详细设计(标明成员完成内容)

指令格式、编码,微指令格式以及编码,微程序流程图等

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4、考核与成绩评定

篇11:《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学时

总学分:10

二、实验的目的与任务

实验是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验主要目的是使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综合能力和程序设计技能,锻炼运用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的基本要求

1.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每道题都必须上机通过。

2.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3.按时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四、实验的内容

1.求 100 以内的素数,以十进制形式输出。

2.求前10个Fibonacci 数, 以十进制数输出.3.虚拟平台的模型机实验,具体要求见附件。

五、实验的要求

1.根据题目内容,查阅资料。

2.编写实验报告。

3.编制程序及调试程序。

4.分析总结,写出课程设计报告,报告中应该包含程序功能与使用说明、程序功能实现方法说明、如流程图与算法参数说明等内容,设计经验体会总结,源程序清单。

5.实验过程由指导老师监督,听从老师安排和督导。

6.每次任务完成后由指导老师逐个的检查实验内容、结果并评分,不符合要求的重写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篇12:《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代码: 学时数:1周 学分数:1 课程类型:专业课

先修课程:《机电传动与可编程序控制器》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任务

机电传动与可编程序控制器课程设计是机电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达到熟练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简单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熟练地进行系统外围电路设计、接线、编程、调试等工作。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

2、熟练使用小型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软件,掌握可编程控制器软件程序的设计思路和梯形图的设计方法。

3、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程序的应用系统的调试、监控、运行方法。

4、掌握电气控制柜电气控制原理图的原理设计,熟练应用导线二维设计法,掌握电气控制接线图和互连图等工艺设计方法。

5、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资料的查询(图书、网络),将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所获知识在工程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应用,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一)全自动洗衣机PLC控制

1、课题内容:全自动洗衣机运行框图及梯形图控制程序的编制,并画出硬件接线图。

2、控制要求:

(1)按下启动按扭及水位选择开关,开始进水直到高(中、低)水 位,关水

(2)2秒后开始洗涤

(3)洗涤时,正转30秒,停2秒,然后反转30秒,停2秒(4)如此循环5次,总共320秒后开始排水,排空后脱水30秒

(5)开始清洗,重复(1)~(4),清洗两遍(6)清洗完成,报警3秒并自动停机

(7)若按下停车按扭,可手动排水(不脱水)和手动脱水(不计数)

输入点: 输出点:启动 10001 低水位检测 10009 启动洗衣机 00001 停止 10002 手动排水 10010 进水阀 00002 高水位 10003 手动脱水 10011 正转及脱水 00003 中水位 10004 反转 00004 低水位 10005 排水 00005 排空检测 10006 报警 00006 高水位检测 10007 中水位检测 10008(输入点输出点可因不同系列PLC自行设计)

3、设计任务(1)画出PLC外部电路原理图;(2)编制程序,并调试运行;(3)写出实验报告

篇13:《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任务驱动法简介

所谓任务驱动法, 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 自主学习、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而教师在设计好任务后, 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从关注如何“教会”, 转变为关注如何使学生“会学”。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体现了“做中学, 做中教”的教学新观念。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楼宇自动控制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法实施的整体思路为: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针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 设计出能涵盖相关知识点的多个综合性任务, 并随着任务之间的知识递增、内容互补、难度和知识、技能覆盖性的不断提高, 使本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在不同任务的应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为:明确目标→设计任务→布置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等环节。

1. 明确教学目标

应用任务驱动法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这是制订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和方法的先导。《楼宇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楼宇智能安防布线各个子系统的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对各个系统的安装、电气接线、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工程能力。同时注重素质培养, 如计划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创造能力等。

2. 设计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计是备课时最关键之处, 任务的难易程度、科学性及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学习任务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要求。学习任务是在学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 以完成某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

(2) 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来设计任务、组织教学, 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任务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具有拓展性, 做到因材施教。

(3) 任务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具有忠于职守、积极主动、坚守自律、富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

3. 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是课堂教学阶段的重要步骤, 在布置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必须设置并引导学生进入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积极探究,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设情境有多种形式, 课件渲染式、谈话式、场景式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2) 在布置任务之前, 教师必须分析学生学习当前知识技能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新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 看哪些内容学生自行探索能掌握, 哪些内容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讲解。例如, 在防盗报警与周边防范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这个任务布置之前, 必须对报警器的编程部分予以讲解, 否则全靠学生自学掌握, 难度太大。

(3) 布置任务前要将学生合理分组, 分组时应以“好、中、差”结合为基本原则, 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和实训室的器材、工位等情况, 一般每组4~6人比较合理, 同时选取组中的“中坚力量”作为组长, 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

4. 自主协作完成任务

学生拿到任务书后, 由组长进行人员分工, 拿出任务实施方案, 协调组员一起动手完成任务, 记录问题探究的进展, 每次课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

5. 交流评价

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但要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 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任务结果进行评价要注重综合考虑, 从完成任务的正确性、完整性、科学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

(2) 注重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非知识技能素质的评价, 如合作态度、组织能力、创造性等方面的评价。

(3) 采用自评、小组内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价。

三、任务驱动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现以《楼宇自动控制技术》中防盗报警与周边防范子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任务为例。

1.《楼宇自动控制技术》这门课以操作为主,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适当采用开放性任务, 学生在完成任务时, 实施方案的选择可以有多种。在布置任务前, 要将学生完成任务所必备的关键知识点讲解清楚。特别是特定的操作、不可回避的步骤一定要强调, 否则学生将会感觉无从下手, 产生畏难的心理, 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2. 任务布置后, 教师不要立即让学生动手去做, 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理清思路。对于本任务可提出下列引导问题: (1) DS6MX小型报警主机与DS7447大型报警主机接线时的注意点有哪些? (2) 所用到的几种探测器如何接线? (3) DS6MX小型报警主机与DS7447大型报警主机如何编程? (4) 输入、调试程序的步骤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 可以发现哪些知识点是自己已经掌握的, 哪些知识是模糊的, 哪些知识是从没接触过的, 学生可通过查阅教材、维修资料、课程网站等途径自主学习。

3. 教师在强调尽量不出现误操作的情况下, 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出现问题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分析, 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排除故障的方法, 不要因出现问题而责难学生, 使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 而减少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4. 在自主协作完成任务这一教学环节, 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 为使教师能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必须加强教学检查。一是勤巡查, 这样可以防止个别学生滥竽充数、干扰他人;个别小组困难重重、停滞不前, 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定期听组长汇报, 及时了解小组的具体情况, 最需要的技术支持是什么;三是通过作业的检查发现问题, 寻求对策。

摘要:所谓任务驱动法, 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 自主学习、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本文阐述了任务驱动法在《楼宇自动控制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并分析探讨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职业教育,综合职业素质,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科学, 2004-12-30.

篇14:《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关键词:项目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8-0069-02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都要开设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面向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开展专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学生毕业后所面向或就业的建筑设备类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为适应专业的最新发展,体现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理念和教育特色,经过重新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及时改进、完善《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课程改革和整体开发的主要内容

1.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想,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为广东的建筑产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全面实施“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体现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最新成果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依据建筑设备类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经过整合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介绍AutoCAD 、天正建筑以及天正电气的使用方法。这三款软件都是目前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建筑设备类专业技术人员最常用的设计软件,既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工作条件接轨,也与专业软件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2.编写特色鲜明的“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实训教材

国内现有同类教材建设早已跟不上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其一,目前国内建设类高职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大多数停留在AutoCAD建筑制图入门操作级的“基础”、“教程”层次上,编写内容基本上仅局限于对AutoCAD软件基本操作命令的分析讲解,满足于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或建筑构件的绘制和编辑修改,脱离工作实际,内容单调、形式呆板;即使有按项目来划分教材章节的,各项目也是“各自为政”,项目之间没有关联,不利于命令的反复应用和知识的连贯。按照这种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不能很好地掌握建筑施工图纸的绘制特点及基本操作方法,不能迅速准确地绘制一张完整的建筑施工图纸,在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图纸上,往往连最基本的线型表达都是错误的,根本无法满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其二,一些专门介绍AutoCAD建筑专业制图的书籍,往往又过于专业和繁杂,讲解重点放在专业图纸的绘制上,对软件的基本操作命令往往省略或简略地介绍,不适合作为教材提供给初学者学习使用。其三,介绍天正建筑和天正电气软件的书籍少之又少,很难选择到适合作为教材的版本。而且,让学生买两本教材上一门课程也是不合适的。其四,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考证的需要。以笔者所任教的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年在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绘图员技能鉴定考证之前一个月,学校还要专门组织辅导班,对报考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培训,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绘制典型的建筑图纸为线索来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编写体例编写了一本《AutoCAD 2012与天正设计》教材,已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体现了广东地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以及近几年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结晶,还融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绘图员考试的内容,满足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考证的需要,是一本体现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工学结合实践指导教材,填补了国内教材的空白。

3.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和“项目任务驱动”的课程思想开展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了项目课程的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在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以及图像信息系统等方面,都要努力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将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排列,学习性项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序化,实践性项目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培养能力。

项目设计以绘制一张建筑施工图为线索来进行,可操作性强,符合本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逐步提高职业能力。例如在介绍使用AutoCAD 2012软件的使用方法时,不是从理论上大量介绍绘图软件各种命令的使用方法,而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基于典型实际设计工作任务和设计工作过程导向,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的主线主要是按照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案例,绘制一张典型建筑施工图纸的实际工作任务先后顺序展开(如图1所示),通过对绘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纸典型实例的讲解,将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操作命令融入到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典型任务实例的分析讲解中,做到内容真实丰富、步骤详细,能够让初学者摆脱枯燥无味的操作命令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建筑工程图纸的绘制方法和绘图技巧。

4.实现“学考融合”

课程考核采取项目式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1 实际设计工作任务顺序

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终结性考核,突出过程和阶段性考核和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系统研究近几年广东省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绘图员技能鉴定考证的要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的高度融合,使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接受了考证前的针对性培训,帮助学生顺利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达到学生在绘图方面“零距离上岗”的能力要求。

5.建立并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笔者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满足本课程教学需要的包含有教学图纸、考证图纸、练习图纸、专业图库、电子图块、电子图例等的教学资源库,并建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院级精品网络课程,方便学生远程学习。

6.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教学过程全部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专业机房内,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完成。建成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内拥有学生机60台,教师机1台,学生机为联想启天M2682电脑,教师机为方正电脑。所有电脑都预装AutoCAD、天正建筑以及天正电气等软件的最新版本,全面反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机房内的电脑使用交换机连接成局域网,通过校园网光纤接入校园网并进入Internet网。机房装有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教师机控制全部学生机进行教学演示及信息传送。

三、实践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目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已经成为广东省的示范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建筑设备类专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以及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学生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和明显的促进作用,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參考文献:

上一篇:《口语交际我说你做》教学设计下一篇:广东海洋大学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