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学案例分析

2024-07-29

内部控制学案例分析(共6篇)

篇1:内部控制学案例分析

《公共行政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4 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政府应不应该控制私家汽车的数量

至 2007年 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 1.5亿辆,其中北京机动车 保有量突破 300万辆,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也将此事称之为 “首都发展繁荣的标 志”。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因此评价:这标志着我国机动车水平最高的城市接近发达国家的汽车发展程度。户均拥有 0.7辆车,北京已步 人汽车社会。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 究中心发起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北京要想可持续发展,除了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外,还要限制私人小汽车。如何解决发展汽车工业和城市 道路资源、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各方观点争执不下。政府应不应该控制私家 汽车的数量?这是 2007年大专辩论赛众多主题中的一个,请你也参加讨论, 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一、简单调查一下当地私家汽车拥有情况,范围可以选取你所在地城市、城区或社区等;

二、根据你调查的情况,拟定个人讨论提纲;

三、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小组讨论意见;

四、形成你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字数不少于 500字。政府应不应该控制私家汽车的数量

政府不应该控制私家车数量,但应应对未来发展制定限制措施,减缓机动 车增长速度,并逐渐 整改机动车带来的环境破坏。措施如下:

1、对机动车排量进行限制并新型税收征政策调整:如对小排量机动车进行降 低税收政策,对于大排量机动车机征收重税。对机动车整体加收(环境污染治 理税按车辆排量征收不同税金或针对所有机动车增加燃油附加费(环境污染 治理税按加油量征收税金。设立专款进行环保能源与代替能源的开发研究工 作。

2、加大对于公共交通出行治理调整: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连接工作,加大远郊 区县与市区的交通连接(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 ,在城市各条主干道增设公交 专用车道。

3、在郊区完善公共设施:导致市区交通压力较大的原因主要为商业区、政府 机关、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设施主要集中市区。导致每天早晚进出城人员流 动性较大,对于公共交通、市区道路造成时段性交通压力较大,其余时间压力 相对偏小等不均衡现象。针对次应当加大早晚出行高峰公共交通发车数量、设 立公交专用道,延长远郊区县公共交通末班车时间,对长期拥堵路段提前进行 交通疏导,发展全市交通路况全面实时监控,发现交通拥堵即时发布告知引导 提前绕行路线,完善对新建道路 的各项交通压力的预测及未来道路交通发展状况,减少由于设计问题造成 的道路拥堵。

4、对于新建设施个建议:在郊区建立比较全面的公共设施(商业区、政府机 关、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充分利用地上地下资源,在新建小区设立地下停车 场或多层式的停车设施或大型商业区楼顶设立停车场减少对地面的占用。

5、对于公共交通的整改建议 :公共交通逐步更换为混合动力或新型能源, 减少 对于环境的污染。

6、对于公车的整改建议:应以半年或一年为限,对全社会公布现公车使用量 和增加半年或一年内的公车增减数量,并有第三方监控增加政府公信力。

7、市级领导应加大对于科技公司的扶植力度(特别是新能源和代替能源已 求根本解决现有能源污染问题。

8、应加大对于高年限、高污染车辆报废的政策的扶植和宣传力度,减少对于 环境的污染。

篇2:内部控制学案例分析

视野

2009年第46期(总第46期)

2009年5月16日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发展规划处

主办

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的实践性思考(续Ⅰ)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是在民办二级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创新性实践阶段算起,至今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所谓“十年磨一剑”,如今的独立学院从规模上看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9年4月14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分校办学点的名单‣,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770所,普通高职院校1 207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318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85个。目前,独立学院在本科层次教育中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全日制本科在校生总数近180万人。

独立学院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定历史阶段发展起来的,不仅弥补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投入的不足,而且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其“民”、“优”、“独”的特点不仅彰显了机制的灵活性,也是独立学院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可以说,独立学院作为一种自发产生的办学模式,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重要探索和创新。

一、独立学院从自发兴起到规范发展的成长路径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新生事物尤其需要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从独立学院的创新性实践阶段开始,政府便一直密切关注并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先后进行了多次有的放矢的规范性调整。继•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发„2003‟8号)之后,又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对各地批准试办的独立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和重新报批工作的通知‣(教发函„2003‟24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清理备案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22号)、•教育部关于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教高函„2004‟21号)、•教育部关于加强独立学院招生工作管理的通知‣(教学„2005‟3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关于审批独立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08‟1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独立学院招生简章审查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08‟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发厅函„2009‟15号)等一系列文件,从申办程序、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招生管理等方面对独立学院进行规范管理。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06‟1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通知‣(教发„2006‟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06‟101号)、•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教育部令第25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07年申请设置民办高校补充材料的通知‣(教发厅函„2007‟53号)等有关普通高校和民办院校设置、管理的法

律法规、政策文件,对作为民办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同样适用。

国家对独立学院(旧称“民办二级学院”)的政策按照如下思路发展变化:默而“知”之、任由发展——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稳定规模、把握节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和政策导向探究

在•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06‟17号)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实际上,作为•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前身的•试办独立学院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单列有“转设”一章。从2006年7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南京召开的•试办独立学院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座谈会,到2008年2月•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转设”从作为解决独立学院难题的重要出路,到“五年过渡期考察验收”的闪烁其词,有颇多耐人寻味之处。仔细寻来,还是有些“蛛丝马迹”的。

首先,在作为全国独立学院工作会议参阅材料的•关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工作说明‣的第三部分“贯彻•办法‣的工作思路和要求”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转设”二字的身影,“积极做好现有独立学院的规范和办学许可证的发放工作。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复杂性和实际情况,国家对已设独立学院给予了五年的过渡期,并明确了相关政策:(1)基本符合•办法‣要求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部提出考察验收申请,教育部组织考察验收,并对考察验收合格的独立学院核发办学许可证。(2)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的,可申请转设民办高等学校,颁发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3)既不申请考察验收,也不申请转设民办高等学校的,可继续教育教学活动,但必须按照•办法‣的要求,规范体制机制,充实办学条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有序地做好报请验收或申请转设工作,过渡期结束后,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办理。”

其次,在2009年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发厅函„2009‟15号)的第三部分“•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区分以下不同情况,逐校、分类明确工作意见和•办法‣施行之日起五年内的进度:(1)各项要求均达标,拟报请教育部考察验收的;(2)待理顺体制机制,充实办学条件后再报请教育部考察验收的;(3)拟转设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或民办其他层次学校的;(4)拟终止、合并或并入公办普通高校、民办学校的;(5)在既不扩大本地区现有独立学院数量、又符合本地区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前提下,拟新设的。”

可以看出,“转设”曾经一度是教育部赖以解决独立学院难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基于对独立学院投资主体纷繁复杂的全面考虑,出于稳定的大局,教育部对独立学院规范管理“一刀切”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非黑即白”,而是分类管理、区别对待。这样的认识是客观、公允的,这样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合理的。如同市场经济无需强调“姓资”、“姓社”一样,高教改革真的不该也没有必要先分清“属公”还是“属民”。只要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应该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规范管理”。

三、独立学院的政策性出路分析

从2003年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开始,教育部一直在努力试图摸清全国独立学院的“底数”,但是无论是•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还是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抑或是各种形式的检查、评估,教育部对于独立学院的真实情况仍然感到心里没底。中国统计工作存在的诸多漏洞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颇感无奈,统计数字的不真实直接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独立学院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参与举办和对部属高校既得利益的顾全使得教育部猛举的“刀”不得不缓缓放下。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和政策性出路在于:

1.以独立学院形式继续办学。主要利用国有资产举办,而且具备“6个独立”要件的独立学院,在“五年过渡期”内基本符合•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要求,经教育部考察验收合格,可以继续以独立学院名义办学。这样的政策就保护了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地方政府和部属高校的既得利益,同时也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且满足了一部分“富家子弟”追求品牌公立院校的市场需求,是政策妥协的直接原因和最大成果。此类独立学院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而且多半是起步较早、规模较大、声誉较好的独立学院。它们先于2003年“8号文件”而生,虽不尽规范,但是已然形成规模效应,五分之一的数量拥有三分之一的规模,是独立学院中的“强势群体”。

2.“回归”举办的普通高校。主要由“母体高校”投资举办,“合作方”虚置,“母婴连体”、“出生不断脐带”,明显具有“校中校”痕迹的独立学院,未按要求落实学院法人财产权,于“五年过渡期”内无法顺利通过教育部考察验收的将并入举办高校。这是•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着力规范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相当数量的此类院校“混迹”于真正的独立学院之中,“检查清理”无济于事,“专项检查”无计奈何,不晓得是否还能躲过“考察验收”这一记重拳。此类院校“回归”举办高校可以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竞争,减轻报考学生的经济负担,是一件既顺民意又快人心的大好事。此类独立学院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多半是2003年“8号文件”催生出来的“投机”学院,有瞒天过海、混水摸鱼的本领,“抗规范能力”极强,是独立学院中的“混世魔王”,手眼通天,法力无边。许多中规中矩办学的独立学院都是拜此类院校之所赐,一次又一次地“陪绑”,报送各式材料、迎接各种检查。

3.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以民间资本为主体,具备“6个独立”要件,有真正的“合作方”参与办学,并在办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独立学院,将按照•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意见‣,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这也是政府所提倡的公办高校以优质教育资源吸纳民间资本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典型模式,是政策设计者的“初衷”。此类院校通常是一些有办学基

础的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非学历教育的专修学院或助学性质的高校,经过与公立高校几年来的合作,最大的收获是实现了办学规模的增长和办学层次的突破——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批校均规模5 000人以上的本科层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这些独立学院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点石成金、化蛹为蝶的神话。此类独立学院中还有一部分是完全按照2003年“8号文件”的要求组建的,相对于前面所说的有一定办学基础的“转制”院校起步较晚,但是起点较高,由于赶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末班车”,因而发展较快。此类独立学院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转设”将是其无悔的选择。规模、层次和办学条件符合•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要求的设置标准的,将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暂时无法全面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的,按照•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转设为民办高职院校将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4.并入其他民办院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规模不大、质量不高,或是举办高校不具备•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参与举办一所独立学院”、“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论良好”等项要求的独立学院,在“五年过渡期”内不能顺利通过教育部的考察验收,如果无法琵琶别抱、另寻母体,将面临附庸强校或数校合并的局面。对于社会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高校来说,规模才是硬道理,没有规模,遑论其他。不是说提高质量不重要,也不是说内涵建设不重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一定的规模,难有效益,连赖以生存的基础都没有,自然难逃被兼并或被淘汰的命运。此类独立学院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校均规模在3 000人以下,多利用公办校或企办校闲置的校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没有预留发展空间,完全没有可能在规定时限内达到“考察验收”的要求,只得暂且寄人篱下、苟延残喘。

5.终止办学行为。规模甚小、条件极差、质量低劣,声名狼藉,欲独立而不得,求合并而无门,有转设之心而不达标准,思验收过关而难合要求,又兼经济上捉襟见肘、债台高筑,管理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学秩序混乱,学生工作废弛,就业前景黯淡,生源质量偏

低,恶性循环已成,学院朝不保夕。教师皆欲另谋高就,学生俱思各奔前程,树未倒而猢狲已散,人尚在而香茶不温。此类院校为数不多,然恶评不绝、影响极坏,实属害群之马、腥锅之鱼,不取缔办学不足以平民愤,不吊销许可不足以快人情。

据此预测,“独立学院”这一名词在“五年过渡期”之后仍将继续存在,经过教育部考察验收基本符合•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的约60所院校,将继续在校名前冠以“母体高校”的名称,另有部分有实力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将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要求,主要是在西部地区筹设新建独立学院,全国独立学院的总数将不会超过100所;另有约130所独立学院转设或合并为民办普通高校,其中本科层次约100所,专科层次约30所,彻底改变当前民办普通高校以专科层次为主的局面,壮大民办普通高校的力量,使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另有约100所独立学院在完成了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神圣使命后,“功德圆满”地回归其“母体高校”的怀抱;另有10余所独立学院被终止办学、吊销办学许可证,以一种极不体面的方式狼狈地退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

四、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独立学院“转设”的必要性论证 如前所述,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独立学院将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这既是国家宏观的政策导向,也是此类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转设”符合独立学院政策设计者的初衷。

教育部出台2003年“8号文件”的本意是规范对民办二级学院的管理,取缔“校中校”,通过政策的助推,在解决政府“高校扩招”压力的同时,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谁料“8号文件”竟成了独立学院的“开门文件”,原来不敢贸然行动、持谨慎观望态度的省份,因为政策变得明朗化,也开始运作起来。部分高校更是觉得有利可图,有条件的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甚至一些刚刚“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也打着“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贡献”的幌子,大张旗鼓地办起了独立学院。从客观上讲,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

是规模的扩展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量与质量呈反比例关系,是一件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为此,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一系列文件,旨在扭转教学质量明显下滑的形势,2003年开始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则试图从另外的角度解决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独立学院的设置标准参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这就有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教育部于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和2006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是什么关系,独立学院“转设”应该依据哪一个文件?事实上,•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主要是用于核定各类院校的招生规模,作为限制或停止招生的依据。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暂停招生(红牌)和限制招生(黄牌)高校名单就是据此做出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和•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则分别是指导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设置的规范文件。所谓“转设”,是指高校在一定的建校基础之上,以改变层次、性质、隶属关系为目标而进行的重大战略性调整。因为有一定的建校基础,•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有关“建校初期”的几项标准并不适用于独立学院“转设”。

独立学院政策的设计者是想让举办高校成为独立学院的“孵化器”,在羽翼未丰之时,且由举办高校卵翼庇护,一旦羽翼丰满,则当振翅高翔,颇有点“扶上马,送一程”的味道。在这种设计思路下,公立高校的“高风亮节”令人高山仰止,独立学院的“楚楚可怜”让人倍加怜惜。经过数年的发展,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初步形成了定位和特色,赢得了口碑和声誉,并且开始意识到亦步亦趋地跟在举办高校后面是没有前途的,开始尝试与之错位发展,冀求在知识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另辟蹊径,找到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可以认为,8

独立学院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的资本,到了“分家另过”的时候。这恰好符合独立学院政策设计者的本来用意。

其次,“转设”有利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起点不高,而且长期处在低水平状态。截至2008年2月,全国300余所民办普通高校中本科层次的仅有43所。如果把独立学院计算在内,则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全日制在校生规模都称得上蔚为大观。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民办教育从起步到发展,走过了重要的历程。然而之所以长时间地低水平重复,与国家的民办教育政策不无关系。1997年国务院公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相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民办教育可谓是姗姗来迟。2003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2004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让困扰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学校出资人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然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与“取得合理回报”的矛盾继续困扰着人们,办学自主权的不落实,扶持与奖励政策的不到位,学校、教师、学生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成为压在民办学校头上的“三座大山”。可以认为,正是民办教育政策的不明朗和朝令夕改的多变性,严重制约了包括民办高等教育在内的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独立学院的创新性实践雄辩地证明了机制灵活的优势,只要国家的政策稍微倾斜一下,中国民办教育的春天马上就会到来!独立学院“转设”,可以壮大民办高等教育的阵容,可以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的结构,可以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从而促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再次,“转设”有利于独立学院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如前所述,独立学院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小有成绩。然而独立学院犹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跟在举办高校后面亦步亦趋,变“依托”为“依赖”,好比一个富家子弟,没有生存的危机,也便缺乏创业的动力。没有民营企业家“抢滩”的豪情,却平添了依附性和寄生性。表现在专业设置与举办高校雷同、与同类院校雷同,千校一面,无论是在培养目标上还是在专业设置上都缺少特色。丧失了个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不经受烈焰的煅烧,就难

有钢铁般的脊梁!独立学院“转设”,没有了“光环”,失去了“庇护”,将接受市场最公平的选择。只有这样,才会静下心来,理清思路,扬长避短,科学定位,是教学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服务型?真正从面向市场的角度出发,以就业率为标尺,形成就业与招生的良性互动,生存有了保障,发展才有可能。以科学定位为前提,既不好大喜功,也不贪大求洋,立足实际,挖掘潜能,形成与众不同的优势,实现特色发展。

最后,“转设”有利于减轻考生负担,体现教育公平。独立学院的收费标准不仅高于普通高校,也高于民办院校。众所周知的原因是独立学院需要每年向举办高校缴纳学费收入20%~30%的所谓“管理费”。“管理费”的收取没有法律依据,但是作为一种业内的“潜规则”,以在•合作办学协议书‣中约定的形式予以“合法化”。这是独立学院相对于其他高校特有的一笔“支出”,那么到底是谁在负担这笔不菲的开销呢?毋庸讳言,是考生。按同一地区可比口径计算,相对于民办普通高校,独立学院的收费标准要平均高出2 000~3 000元。为什么独立学院的学生要变相承担这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费用呢?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不应该由考生以显失公平的方式来“埋单”,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过渡的今天。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学费标准会相应下调,既增加了学院对生源的吸引力,也减轻了考生的经济负担,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值得翘首以待。

限于文章篇幅的关系,有关“转设”过程中具体的应对策略及“转设”对独立学院发展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将另文专述,敬请关注。

(文〃 迟云平——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院长助理、理事会秘书)

篇3:内部控制学案例分析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案例教学成为《内部控制学》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COSO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理论为代表, 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等方面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扩展。但教学实践中《内部控制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 COSO风险管理综合框架下《内部控制学》课程特点及案例教学必要性

1.1 COSO风险管理综合框架下《内部控制学》课程特点

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分配, 同时也贯彻企业供产销等全流程环节。企业内部控制由相关的要素构成, 且有明确的目标, 是企业重要的管理与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集合。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系统思想, 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 依据控制目标可以分为经营控制、财务控制和遵循控制三个子系统, 依据控制层次或者控制范围又可以分为企业层面控制子系统和业务层面控制子系统。每个系统都包含监督、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控制环境五个要素, 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共同作用于各系统, 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内部控制学》这门课程应用性极强, 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等特点, 增加了该课程理解上的难度。而《审计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内部控制, 对内控理论描述较少, 且还侧重于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角度, 内容也不全面。

1.2《内部控制学》案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美国卡内基小组 (Carnegie Task Force) (1986) 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 (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 的报告书中, 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 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与一般的教学方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以案论理, 以理说案”, 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 以现实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为基础, 特别是以中国企业与江西企业为对象, 结合日常企业管理实践, 开发与编写一套专题式的、本土化的、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内涵的、比较有趣的《内部控制学》教学案例库。

(2) 丰富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务, 总结出一套既可行又具一定创新的《内部控制学》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

(3) 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学》案例教学, 测评教学效果, 持续改进, 实现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我国2008年、2010年由财政部五部委联合发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 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按定期单独披露内部控制状况与自我评价情况并进行外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评价师与设计师将很快成为热门的会计职业”, 学好《内部控制学》课程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内部控制的实务性很强的特点, 采用案例教学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 (1) 通过开发与编写《内部控制学》专题式、本土化的案例, 本校以及外校都可以运用这个案例库, 可以促进《内部控制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套《内部控制学》课程的专题式案例教学法, 能够丰富《内部控制学》的教学理论与实务; (3) 专题式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效果, 提升学习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案例教学效果评价能够发现教学中的优势与劣势, 能够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变教师单动为师生互动, 提升教师的亲和力。

2《内部控制学》案例开发与教学现状

2.1 案例开发与教学现状

(1) 案例开发。东北财经大学方红星 (2010) 《交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兖州煤业的案例研究》、丁瑞玲 (2005) 《从典型案例分析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何威风 (2008)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来自国储铜的案例分析》等。

(2) 案例教学研究。现阶段国内教学也大量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中央财经大学郭德红 (2008) 在《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一文中阐述了案例教学以学生对案例的运用和讨论为特征, 帮助学生掌握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重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培养富有分析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强调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孙梦、何志毅 (2005) 《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一文实证检验了影响案例教学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着重强调了本土化案例比重偏低以及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3) 内部控制案例教学研究。与此相关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一直在业内进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李 (2012) 在《案例式互动教学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就探讨了内部控制案例教学的目标、模式以及改进等问题。付君 (2007) 在《内部控制学教学内容定位与教学方法设计》一文中探讨了内部控制教学内容定位。赵璐 (2012) 在《问题式学习教学法在<内部控制>课程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探讨了内部控制学的问题式学习教学法。

(4) 案例教学效果研究。案例教学的效果问题也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案例研究中心刘刚 (2008) 在《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 案例教学是哈佛商学院成功的基础, 案例教学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知识来源扩大机制、学习内容的优化机制和学习效果的改善机制。管玲芳、刘彦文 (2008) 发表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一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AHP法, 构建了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2.2 案例开发与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 笔者对案例的应用主要采取了如下的方式:第一, 在课堂上由教师边提问边讲解。第二,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第三, 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由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课外讨论, 或者由学生自己阅读。第四, 将案例分析作为考试试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 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分析, 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增强了同学们对内部控制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了学生运用内部控制学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上述问题的存在, 既有课时的限制、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风不好的原因, 也有教师的引导和考核方式的问题。为此, 笔者从2014年9月内部控制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比如减少课堂中进行案例讨论的次数, 将课堂案例讨论安排在第一次案例教学中, 为以后学生的自主讨论提供示范;另外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培养骨干力量, 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尽管如此, 上述问题仍然得不到完全的解决, 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3《内部控制学》课程案例开发与教学要求

3.1《内部控制学》课程案例开发要求

在案例的选择上强调与教材内容相匹配, 要能够较好地反映相关的内部控制学原理, 有助于学生对内部控制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对内部控制学的学习兴趣;但在编撰上, 有些案例存在着内容冗长、可读性差、与内部控制学原理不匹配等缺点。基于对现有内部控制学案例的分析和内部控制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本课题确定了案例编撰的体例和要求。在案例编撰的体例上, 每个案例应该包括案例名称、案例适用、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案例内容和思考题五个部分。在案例的选择和编撰上, 要求:

第一, 要尽量本土化, 即选择的案例要来源于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 反映我国企业管理的客观实际, 体现现实性, 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并增强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认识。第二, 要有完整性, 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针对课程中的知识点, 匹配相应的案例, 使整个课程的各个部分都有相应的案例。第三, 要有典型性和分析深度, 即所选择的案例要与所说明的内部控制学原理相匹配, 能够准确说明相应的内部控制学原理, 使读者能够把案例探讨与理论原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 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空间和深度。第四, 要具有可读性。即在案例的写作上, 要突出主题, 简单明了, 内容清晰, 使读者能够用较少的时间, 就能获得案例所提供的信息。

3.2《内部控制学》案例教学要求

(1) 案例内容框架设计。可以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设计相关案例, 包括: (1)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专题式教学案例; (2)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专题式教学案例; (3) 企业内部控制方法专题式教学案例; (4) 企业内部控制业务专题式教学案例; (5)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类专题式教学案例; (6)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专题式教学案例; (7) 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专题式教学案例; (8)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链接专题式教学案例; (9) 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链接专题式教学案例;○10内部控制评价案例;○11内部控制审计案例。

(2)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案例撰写上, 我们所选的案例全部来自于最新的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实务, 这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实践基础;另外, 在案例教学方面, 我们经过了两次的教学循环, 每次教学我们在方法和模式上都有新的改进,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理论的唯一方法。

(3) 内部控制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企业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经常讨论企业管理实践中一些热点问题, 贴近现实生活, 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教学过程中,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是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控制活动, 而是通过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 做出判断, 得出结论,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从而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会解决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 以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不够的缺陷。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 而是活生生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4) 内部控制学案例教学强调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在案例教学中, 对学生成绩的评定, 除了对学生的小论文、书面报告、发言的情况、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评定外, 还要看学生课前准备资料、查阅资料、编写教学案例的能力及学生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能力。

4 改进建议

要不断总结我国企业管理与审计和会计的实践, 将在我国企业管理实际发生的事例, 充实到内部控制学课程的案例中来, 使内部控制学课程的案例不断丰富, 增强案例的时效性。从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分析入手并进行模拟练习, 从中加深对定义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通过教研室平台, 组织案例资料的收集、编撰和案例教学的讨论, 形成案例编撰的更新机制和案例教学讨论的常态化, 促进案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多媒体手段应用于《内部控制》案例式互动教学当中, 可以使单调的讲解实现图、文、画并茂的场景再现, 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内部控制》案例库的建设。需要注意的是, 案例教学不能仅限于讲故事, 关键是要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内部控制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营造有效的环境, 创造有利的条件, 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来引导和指导学生运用内部控制学理论和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 让学生开动脑筋, 开阔思路。

参考文献

[1]宋丽梦.加强与改进内部控制教学的思考[J].财政监督, 2009, (02) :55-56.

[2]陈少勇.《内部控制学》本科教育思路探索[J].新会计, 2010, (07) :70-72.

[3]王李.《内部控制》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09) :63-65.

[4]李洋, 武生均, 张宇.财务管理专业《内部控制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J].财务与金融, 2011, (05) :92-95.

[5]王李.案例式互动教学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012, (16) :123-124.

[6]罗红雨.会计学专业《内部控制》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2, (07) :258-259.

[7]胡建平.刍议本科课程“内部控制学”的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 (06) :75-77.

[8]张宜霞.学习效果、就业压力与教学改革对策——基于内部控制课程的实证研究[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 2013:66-70.

[9]莫磊, 胡国强.“建构主义式”《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探索——基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视角[J].财会月刊, 2014, (24) :120-123.

篇4:运用案例教学控制数学课堂节奏

[关键词] 操作过程;教学进程;教学语言

一、慢工——放慢操作过程

片断1:苏教版第6册“认识面积”

出示例题2个图形。

师:注意这里比较的是面积。

师: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生:图1的面积大,图2的面积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还可以怎样比呢?

生1:把它们叠在一起比一比。

生2:量出它们的周长。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许久无人作答。)

师:组长拿出学具袋,大家利用学习材料想想办法。

教师巡视,几乎全班都是采用叠一叠的方法进行操作。于是,教师补救:请同学们好好看看老师提供的材料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这才真正关注到学习材料。

接下来教师感觉时间不够了,就急急让学生收拾材料,结束操作。以老师演示替代学生操作的方式草草结束课堂。

片断2:苏教版第6册“认识面积”

出示例题2个图形。

师: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师: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小组谈论一下。

师:哪个组愿意来说说你们的交流结果。

生1:我们组想到了3种方法。

教师故作惊讶:哦,说来听听。

生1:第一种是把这2个图形叠在一起比一比,第二种方法是量一下他们的长、宽,比较他们的周长。第三种是把这2个图形分成一样大的小条来比较。

教师带头鼓掌:听了他们的想法后,你们有什么补充或疑问?

生2:第二种方法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我们是比较2个图形的面积。

生3:可以的,这个我们组谈论过了,因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一条边是一样长的,那么只要量出另一条边也能比较。

师:说得很有理,而且老师觉得第三条也很有价值。为了奖励你们,我给你带来了一些学习材料。拿出来一起看看。

师:老师希望你们开动脑筋有多种方法比较这2个图形的面积。

分析与思考:

近年来,以操作为载体,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成了课堂的亮点。教师在教学中急于得出某个结论,让学生的操作在“设计”中进行,使得操作活动成了“浮光掠影”。上述2个片断中我们可以发现同一环节,同一学具,但课堂效果却大不相同。第一位教师的课堂,学生只是“操作工”,学具成了“摆设”,而第二位教师的课堂,学生是“探究者”,操作前的小组讨论给予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一票否决,让学生自行评价。教师以表扬的形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另外,教师通过操作介入学生的活动,不时给予鼓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挑战意愿。

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教师要放慢操作过程,最大可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新的知识。

二、慢步——放慢教学进程

片断:苏教版第6册“旋转与平移”。出示简笔画(画在方格纸上)

师:红鸟和蓝鸟一前一后停在船板上,船前进了100米,红鸟得意地说:“我在前头,一定行得比你多。”蓝鸟不服气:“不对,我们一样多。”

师:谁对谁错,怎么办?

生1:只要帮他们量一量距离。

生2:也可以数一数格子。

学生操作汇报。

师:如果蓝鸟到旗杆上,你认为情况会怎么样?

学生通过量距离、数格子的方法一致认为两只鸟所行路程一样多。

师:请你试着帮蓝鸟设计一个位置,使它行得比红鸟多。

学生练习。

生3:老师,我认为船上任何一个位置都不可能让蓝鸟行得比红鸟多。

师:为什么?

生3:它们的距离总是5格。

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教师进行小结。

师:如果老师让你画出这只船向右平移3格的位置,你会吗?

生:会。

分析与思考:

教学进程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教学预设的充分展开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不断碰撞,新的需求不断产生,从而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的进度。在组织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进度的把握及40分钟的整体效益,又要兼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适时放慢教学进程。

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是教学的难点。平时课堂上看到最多的是让学生在感知图形整体平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一旦离开了动态直观的演示做凭借,要正确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有难度的。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放慢教学进程,借助创设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观察产生图形上的对应点,巧妙设计激起学生两个对应点之间格子的需要,同时关注到图形上对应点距离相等,就为学生自己寻找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提供思维基点。

三、慢言——放慢教学语言

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为了使课本知识变得浅显通俗,让学生易懂易学,数学教师讲课时语速要放慢些。叙述概念要咬文嚼字,讲授难点要注意停顿。同时,还要讲究语调、节奏和情感。应根据不同需要赋予数学语言以不同的情感色彩来表达。

比如,提问时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就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认识小数”中提出问题:“12元4角用小数怎样表示呢?”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立刻举手,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再认真思考。学生都在积极思索,等大部分学生举手后,教师才让他们回答。结果是学生都能说出正确答案。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并发言。

教学中需要“慢”,但 “慢”并不是简单的时间拖长,而是借“慢”助“快”,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仲庚.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慢”的策略[J].中学数学研究,2008,(4).

[2]林文.“读懂学生”从细微处入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7-8).

篇5:内部控制学案例分析

按照《市财政局关于认真做好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宜市财会发〔2016〕2号)及市教育局要求,我校成立了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贯彻实施内控工作方案、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工作开展,正在拟定市十八中学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完善相关制度。

二、当前我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办公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3、财务管理弱化

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学校长期没有有资质的会计(2016年9月会计到位),导致财务管理有些弱化。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出现管理漏洞。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我校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虽然制定了一些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我校在2013年前受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管理,由猇亭区教育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对我校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4、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我校缺乏专业财务会计,暂由教师兼职,尽管教师努力学习,但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

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篇6:信息技术教师控制学生机上网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受到了普遍重视很多学校都上了宽带网机房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能直接上internet。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和机房的日常管理中并不是希望学生时时都能上网。那么如何对学生机实时上网进行控制解决方案是使每个机房都自成一个局域网再加上一个合适的代理服务器让学生机通过教师机才能连接到校园服务器、然后连接internet在教师机上实现控制学生上网的功能。如图1所示。需要额外准备的设备硬件是一块网卡软件是代理服务器winroute。

第一步更改机房的设置在教师机上安装两块网卡一块用于连接到校园网如将IP地址设为172.16.161.200通过校园网上到Internet另一块用于本机房内部网络如将IP地址设成192.168.1.200。将学生机的组名设为一个组如都是class1IP地址设成唯一的并且互不冲突如192.168.1.1、192.168.1.2、„„以此类推。为了使学生机能上网还要进行IE设置。先打开IE的“Internet选项”对话框即在IE工具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net选项”命令进入该对话框中的“连接”标签单击“连接”标签中的“局域网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地址”为教师机的内部IP地址在这里是192.168.1.200端口为3128。

完成计算机设置之后机房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教师机可以正常上网二是学生机可以正常通过TCP/IP协义与教师机相连即通过网上邻居可以找到教师机。

第二步安装合适的代理服务器我们选择的是WinRoute软件。WinRoute是一个免费的软件在华军软件园可以下载它提供防火墙功能可使多台机器使用同一个IP地址访问Internet而且只需要在教师机上安装WinRoute软件即可学生机上无需安装。

WinRoute的安装过程非常简单双击安装程序后只需按照提示点击按钮当出现如图2所示的对话框时先选择Networkadapter局域网再点击下面的小三角选择具有外部IP地址的网卡如172.16.161.200再点击OK按钮就可以了。

之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会发现在任务栏上多了一个小圆球图标这说明Winroute安装成功了。

第三步对WinRoute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双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图标小圆球图标将会看到一个要求输入WinRoute管理员密码的对话框因为我们还是第一次进入WinRoute还没有为WinRoute设置管理密码所以直接单击OK按钮就可以进入WinRoute的管理界面了。

单击WinRoute的“Settings”菜单下的ProxyServer命令将弹出如图3所示的对话框先在General标签中勾选上ProxyServerEnabl复选框。由于教师机是先与校园网连接再连接到Internet上所以要设置二级代理。这里在“Advanced”标签中输入“Patentproxy”为172.16.161.254端口是3128即可。

此时教师机就可以对学生上网实行控制了。方法是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单击“StopWinRouteEngine”命令则学生机就不能上Internet了而教师机还可以正常上网。如果想让学生机上网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然后单击“StartWinRouteEngine”命令就可以了。

上一篇:慢性额窦炎出院小结下一篇:供应商供货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