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听课反思

2024-07-24

五年级语文听课反思(共12篇)

篇1:五年级语文听课反思

五年级《找次品》听课反思

山西省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暨送教下乡活动在忻州市的繁峙县进行,长治的一位老师讲了人教版五年级《找次品》。课堂教学中的有这样的几个环节:

片段一:

师:有三瓶口香糖,其中一瓶少了三颗口香糖,怎么找出来呢?

生1:用天平。

师:用天平怎么称?有几种情况?

生2:三种,平衡,左边高,右边高。

师:也就是两种,一种是平衡,一种是不平衡。

师:利用天平找,怎么找?

生3:两瓶一左,一右,平衡,另外一瓶就是次品,不平衡,低的那边就是次品。

师再把刚才学生汇报这个问题重复一次,最后板书3(1,1,1),1次找到次品。

【评析:这是一个经验积累和内化的过程,学生有用天平称的经验,让学生称并发现规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渗透数学的活动经验,让学生能够按照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是最关键的,教师的板书很关键,这是用数学的符号去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书写和分析解决找次品的方法,可惜教师根本不知道这个环节学生内化了没有,学生没有真正地领会假如下面的解决问题学生会,就说明解决了,假如依旧是教师讲,就肯定没有落实。】

片段二:

师:现在有9个零件,其中1个是次品,如何尽快找到呢?

生1:我分成三组,两组四个的,还有是一个的,我首先把……

师:你汇报,我替你板书。(4,4,1)

【评析:刚才3瓶口香糖就是教师板书,经过学生的自主之后,这种方法,学生掌握了吗?为什么不让学生写一写呢?学生一写,自己和别人不就清楚了吗?】

生2:我是分成了4个和5个。

师追问:这样能行吗?不行吧,一头重,一头轻了。

【评析:为什么学生这样分呢?看来有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分成三份。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教师这个环节中,没有感受出来,也没有对这个孩子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生3:我是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都是3瓶……

师:板书

【评析:我们的学生可能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理解为什么必须平均分成3份,每份怎么样最合适,这个是要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有的学生看出来了,有的学生悟出来了,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看出来了,也有悟出来,那么教师怎么办呢?第三个学生回答的好,为什么呢?教师知道原因吗?我们可以用学生的经验迁移吗?可以让学生感染学生吗?】

篇2:五年级语文听课反思

课题:My favourite season(B Let’s talk)

课型:新授

班级:五年级

授课人:樊子娜

主要教学过程:

日常打招呼用语。例如:Hi,boys and girls.Nice to meet you.How are you today? Everyday English

一、Learning aims1、正确朗读课文(基础目标)

2、正确并熟练运用句型,能创设情境运用句型。(拓展目标)

二、Warm up1、Sing a song2、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at can you do in your favourite season?

出示图片并讨论

3、Who likes spring?(hands up)

Why do you like spring?(ask one by one)

三、引入新课(思考问题:她俩最喜欢的季节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1、学生听录音并跟读课文(两遍)学生跟教师读;教师学

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换角色读;同桌互读。

2、小组上台展示(带上角色帽子,教师进行奖励)

四、Let us chant

五、Enjoy pictures

六、Homework(有层次性)

板书:

Unit2 My favourite season

(B Let us talk)A:What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

B:-------

A:Why do you like-------?

B:Because I can---------

1、樊子娜老师上课时教态自然大方,有很强的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

2、全英式的教学方式展现她扎实的英语其本功的同时更有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3、过渡语的恰当使用更加强了环节之间的紧凑性。4面对陌生学生,并且学生首次适应全英教学的情景下,她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她不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用爱心和耐心来提

5、在作业的布置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布置,让学困生也有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6、在评价机制上她将评价鼓励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我很感谢也很荣幸能够听樊子娜老师的讲课,这次听课对我以后教学英语有很大的帮助。在研讨会上,我更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的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广大空间。

3、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也要找好时机。教师要指导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1、合作前的指导。(1)学生的独立思考(2)把我合作时机。(3)可以观察学生动态选择合作时机(4)要有明确的分工

2、合作中(1)现场观察指导及时管控。(2)说明任务及程序。(3)小组长的管理。(3)关注个别学生,及时给予指导。(5)及时处理偶发事件。(6)及时给予评价。

3、合作后的指导(1)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欣赏和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2)加强小组暗示,增强集体荣誉感。(3)加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多元性。在合作中要反思自己。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说个别学生基础特别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听课,不写作业,小组成员对他也很排斥,因为他影响了小组得分,不能得到应有的荣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教?素质教育是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这也使每个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放弃每个学生。记得有一次,我堂哥对我说,小时候他英语学习成绩特别差,他的作业都是抄别人的,他英语老师就对他说:以后你的作业就不用交了。我堂哥说那位老师让他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因为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新课改强调,在对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和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学困生也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赏,当他站起来回答问题表现出来的低声诉语:老师,我不会。我们感到惭愧和懊悔,我们多想说,你可以的!培优补差,优生带差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小组长负责制,也为我们的教学减轻了一些负担。

重点总结需牢记并贯穿到实践中。

一、个人基本功

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终身学习。学以致用,词不离句,知识生活化。

三、简笔画可以在适当时机使用。板书要正确,清晰。

四、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基础知识目标和拓展运用目标)

五、注意环节设计的紧凑,自然,过渡语的使用。

六、创设英语学习情境,不可汉译英式的教学,可配置相关

图片让学生直观记忆单词。

七、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角色扮演中要注意动作,表情,语音语调的使用。重视意群的教授。

八、最后总结的时候,注意要升华到话题,情境。

新华路杨寨小学

篇3:一节五年级复习课的反思

1. 复习内容过于随意

[片断一]

教师在刚上课时, 设计了复习环节, 采用自由谈话的形式, 与学生交流前面四个单元所出现的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

T:Hello!What's your name?

S1:My name is XX.

T:How old are you?

S2:I'm thirteen.

T:Is there a desk in the room?

S3:Yes, there is.

T:Can you dance?

S4:No, I can't.

反思:这一段师生间的自由谈话比较杂乱, 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虽然学生回答得很流畅, 看以师生间热闹非凡, 实质并没有起到复习前面几个单元知识的作用。

对策:教师在设计复习内容的师生谈话时, 应该要有针对性、创新性。另外, 每句话之间应是自然、无痕的过渡, 而不是想到哪说到哪。这样, 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旧知识, 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片断二]

在小组练习中, 该教师主要采用同桌二人组合练习对话, 主要内容是“Is there…in/on/under the…?Yes, there is/No, there isn't和I can…I can not…”教师先和同学示范对话, 教师问:“Is there a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教师摇头暗示学生做否定回答, 学生说:“No, there isn't.”教师又问:“Is there a piano in the classroom?”并点头暗示学生做肯定回答, 学生说:“Yes, there is.” (教室里没有钢琴) 接着教师说:“你们就这样仿照我练习对话。”并直接叫同学站起来说, 优秀生说得很流畅, 但困难生结结巴巴, 有的甚至不知如何说。这一句型练完之后, 教师又对学生说:“你们同桌再练习句型, 一人说I can…另一人说I can not…”同样, 教师刚讲完要求就叫同学站起来练习, 结果课堂气氛很沉闷, 很多学生说不出来, 教师显得很着急。

反思: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小组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来不及讨论。这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权, 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违背了教学原则。

对策:其实只要教师引导学生选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问题, 就能再现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 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3.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难驾驭课堂

[片断三]

在本节课中, 学生的活动量大, 有很多都是在小组中合作练习句型。教师在检查效果时, 让学生站起来向全班练说,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开火车, 即某一组的同学, 一排一排的按顺序来回答。由于学生回答不熟练, 教师只顾帮助该同学纠正错误, 其他组的同学由于没有练习任务, 注意力不集中了, 便做起小动作来, 很多人注意力不集中, 班上甚至有点乱。而即将被检查到的该组的同学, 由于要准备发言的内容, 只顾在座位上小声地练说, 也没听别人发言。这时教师既要维持秩序, 又要倾听、纠正同学的发言, 有点难以驾驭课堂了。

反思:该教师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课堂结果, 是因为他机械的回答方式让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看检查第一组了, 于是第二、三、四组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早已熟知教师的提问方式, 可见该教师还缺乏教育智慧。

对策: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避免机械的“开火车”, 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发言的同学, 让每一位同学都处在一种准备状态, 这样学生就能注意听并且不再小声讲话了。教师的眼睛应随时环视全班, 偶尔看看发言的同学, 但耳朵一定要听同学的发言, 以便随时纠正错误, 让每位同学都觉得教师在注意他们。班级秩序就井然有序了。

一堂课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如果能选择好复习内容, 就为一堂成功的课打下了基础。若教师能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灵活地驾驭课堂, 那么, 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闵晓颖.对一节复习课的反思[J].数学之友, 2012 (3) .

篇4:五年级语文听课反思

关键词:数学游戏 亲手尝试 动手操作 培养能力 提高能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教师出示两枚骰子),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12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或等于2。因为1个骰子最小是1,2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之间的任意一个数。(板书: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假如和是5,6,7,8,9这五个数,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6,7,8,9以外的数,就算你们赢,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老师选了5,6,7,8,9是五种可能;5,6,7,8,9以外的数2,3,4,10,11,12是六种可能,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从发现问题中,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个数的结果,你们选了6个数的结果,但是,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不是老师幸运,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下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个面,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1-6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这11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其他3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活动开始)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记录结果发现11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每次的结果分析):

2=1+1

3=1+2=2+1

4=1+3=2+2=3+1

5=1+4=2+3=3+2=4+1

6=1+5=2+4=3+3=4+2=5+1

7=1+6=2+5=3+4=4+3=5+2=6+1

8=2+6=3+5=4+4=5+3=6+2

9=3+6=4+5=5+4=6+3

10=4+6=5+5=6+4

11=5+6=6+5

12=6+6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老师选的5,6,7,8,9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但是,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只要善于动脑,善于探究,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做游戏,不能只看表面,应该善于动脑子,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动手动脑,会越来越聪明。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但是环环相扣,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过程很简单,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8).

[2]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2011(11).

篇5:五年级语文听课随想

一小 刘丽红近期我校开展了行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认真的听了我们办公室每一位老师的课,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感受颇深。在此,我想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现就《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谈谈我的感想。本课是本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集体利益,在烈火中忍受剧痛,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李娟老师有情的朗读,贾丽华老师的细致分析,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我”的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复杂心理。例如:描写邱少云处境危险的境况时,老师出示问题:“邱少云不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这一问题看似很简单,但细看它贯穿全文,它关系到整个潜伏部队能否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整个作战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及发起突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信念支撑他在烈火中三十多分钟做到纹丝不动。联系后文,从“三个为了„„”可以看出邱少云忍受痛苦和煎熬的动力所在,可以看出邱少云的钢铁意志来源于坚定的信念,为了他人、集体、祖国、胜利可以忍受任何痛苦与煎熬,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有人在所不惜。也正因此,这位战士虽年轻但却很伟大。

本文的另一个亮点是心理描写,重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文章第六段,抓住“不忍眼巴巴地看”与“忍不住不看”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却真实的反映出邱少云正在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巨大痛苦。“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我的心像刀绞一般”体会作为战友的我此时的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邱少云在烈火中烧着身体,同时也在烧着与他并肩作战的“我”的内心。这一课如使人置身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总之,通过这一课又给我们上了热爱集体、热爱他人的教育课。课虽结束,但却令人回味无穷。

听课随记

朱秀芬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听了薛红梅老师讲的《将相和》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薛红梅老师这节课严格按照行知课堂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时首先从课题入手,在学生正确读出课题后,老师提出问题: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本课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将”、“相”为什么不和?又怎样和好的?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学生先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接着前后桌学生结成学习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各学习小组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结束后,汇报各组讨论结果。给故事加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后,把学生 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还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如读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读中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想象他们的对话进行对话补白,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之薛老师这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质疑,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地课堂气氛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通过听这节课,使我对行知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在钻研行知教学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听课随想

李娟

11月20日,我听了朱秀芬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本节课,朱老师紧紧抓住课题中心词“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默读,找出体现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理解并做批注”为统领全文的问题,适当补充了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材料,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烟熏火燎”“终日”等词,重点数字对比“一锅一锅”、“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镭”等来明白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

在课堂上,朱老师先指导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的容貌美,抓住“神色端庄”“年轻漂亮”等词语来体会居里夫人的容貌,然后再抓住“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说明她的工作卓有成效,使她这一刻的形象成了人们心中永不凋谢的美丽。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写她容貌的美丽外,还写了她其他哪些方面的美丽?这部分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让学生从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来体会“这种美丽是用生命和信念换来的”深刻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并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的句式来表达。这一步骤锻炼了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一步,使学生理解到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为容貌之美,更体现在她的人格之美。

篇6:五年级语文猫听课记录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年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刘老师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教师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二、在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读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到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特质,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真真切切地读才能使学生感受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才能使学生与老舍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这节课中,为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教师设计了自由读、默读、浏览、指名读、有体会地读、师生共读、推荐读、边想象边读、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在各种读的形式中,学生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对不同字句语调、重音的处理也不同,读得效果较好。这样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只有利用多种方式读书,才能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产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学效果。在各种读书形式的穿插运用中,学生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始终边读边悟,最后深切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我感到学生在读“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读出了自己对性格怪的猫的喜爱之情,在读满月的小猫玩鸡毛、玩线团、撞桌腿等词句时再现了满月小猫更可爱的情景。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个性化地再现了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达到了 “以心悟情、以声传情”教学效果。

三、抓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教师抓住了“闭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闭住呼吸,有的学生说是抑制呼吸,通过查字典,使学生知道“闭”是……,“凝视”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意识的抑制呼吸,眼睛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看出了猫的尽职。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闭息凝视盯着一个地方看几分钟,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眼睛很累,觉得心里憋得慌,我继而启发道:“你们看几分钟就觉得很累了,那猫盯着老鼠洞一连就是几个小时,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还是依然闭息凝视盯着老鼠洞,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篇7:五年级语文听课反思

五年级科学《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听课反思

听了王老师的《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一课,我的想法如下:

首先是导入的设计,王老师寻找到了直观的方式,从展示自行车实物入手,让学生比较有无传动装置对自行车前进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切入,学生能够很直接地感受传动装置,从而建立清晰的概念,效果很好。

其次,是实验过程设计的改进。原本在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比较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对比,通过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教材的教学难点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对于学生容易掌握的,可以先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自建模型和初步探究,让学生在自己建立模型的同时,认识到一些显而易见,容易发现的传动装置特点,如齿轮转动方向,传动距离的区别。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对教材难点进行突破,教学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篇8:五年级语文听课反思

1.通过本课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 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 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 (教师出示两枚骰子) , 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 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 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 12 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 或等于2。 因为1 个骰子最小是1, 2 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 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 之间的任意一个数。 (板书:大于等于2, 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 假如和是5, 6, 7, 8, 9 这五个数, 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 6, 7, 8, 9 以外的数, 就算你们赢, 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 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 老师选了5, 6, 7, 8, 9 是五种可能;5, 6, 7, 8, 9 以外的数2, 3, 4, 10, 11, 12 是六种可能, 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 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 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 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 从发现问题中, 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 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 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 个数的结果, 你们选了6 个数的结果, 但是, 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 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 不是老师幸运, 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 下面,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 个面, 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 1-6 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 这11 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 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 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 一名同学负责记录, 其他3 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 (活动开始) 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 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 记录结果发现11 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 (每次的结果分析) :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 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 老师选的5, 6, 7, 8, 9 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 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 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 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 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 但是, 通过今天的活动, 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 只要善于动脑, 善于探究, 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 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 还是做游戏, 不能只看表面, 应该善于动脑子, 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 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 善于思考, 动手动脑, 会越来越聪明。 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 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 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 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 但是环环相扣, 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 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 引起了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 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 的次数较少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 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 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 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 过程很简单, 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 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 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 (8) .

篇9:在听课反思中整合生成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反思; 整合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61-001

听课后,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反思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反思教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反思如何优化课堂设计;反思课堂中施教者在施教环节中对生成问题的处理机智;反思教者对课堂生成的疑难问题进行处理的技巧。

一、合理整合情境生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动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计侧重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激发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并不一定与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吻合,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的思维去合理引导,而不是武断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去开始一堂课的教学,将教案、教材作为剧本去使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听《相似三角形应用》这一节课后,经过反思,对本节的课堂导入情境设计有了一个很好的整合。大多教者都以旗杆的影长为课堂导入,个人认为可以这样设计:夏天,在烈日下,行人选择在路边的树阴下行走,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为:树阴长度大于人的影长,可以避免受到太阳曝晒,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树阴长度大于人的影长,这样很自然地将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应用的问题串起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的影长有长有短,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顺理成章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一时刻,平行光线下,物长与影长成比例(影长全部落在水平面上)。这样可以达成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化,把实际问题具体化,生活化,以趣激学,以情励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思考,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较好地体现了“生本化”教学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习题变式生成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证

习题的变式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保证。下面是听课后,經过反思整合一个例题的生成变式设计,说明习题的变式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已知:如图(1)在△ABC中,∠B=45°,∠C=30°,AD⊥BC,垂足为D,AB=3■,求CD长。

设计意图:在Rt△ABD中,∠ADB=90°,已知一边AB=3■,一角∠B=45°,属于解直角三角形基本类型之一,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很快能够解决问题;在Rt△ADC中,已知一角∠C=30°,引导学生进行转化,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公共边AD,学生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在Rt△ABD中先求出AD边,再在Rt△ADC中利用已知一边一锐角的解题思想解决CD长。

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进行深挖变式,而是就题论题,听课反思后,觉得可以这样继续探究这一道题:

变式1:已知:如图(1)在△ABC中, ∠B=45°,∠C=30°,BC=3+3■, AD⊥BC,垂足为D,求AD长。

设计意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元素不能满足基本图形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如何转化为基本图形”,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一是用Rt△ABD中边角关系列方程;二是用Rt△ADC中的边角关系列方程,三是以BC边作为相等关系列方程。列方程关键是抓住两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AD这一元素。

变式2:已知:如图(2)在△ABC中,∠ABC=135°,∠C=30°, BC=3■-3,求AD长。

设计意图:在上题基础上,主要引入图形变换翻折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创新进行图形变化,同样用上题的方程思想解决。

变式3:已知:在△ABC中, ∠C=30°,AB=3■,AD⊥BC,垂足为D,且AD=3,求BC长。

设计意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上述变式(1)(2)进行整合,学生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考虑一种解题情况。通过本题的教学探究,让学生明白无图的几何题,在根据题意画图时,需考虑满足题意的图形有几种情况,常常出现无图双解甚至多解的情况,培养学生思维问题的严密性和创新构造图形的能力。

三、追问生成问题是激发学生自我思维的动力

在听一位教师上《相似三角形应用》这一节课时,有一道例题为:小亮同学想利用影长测量学校旗杆AB的高度,如图,他在某一时刻立1米长的标杆测得其影长为1.2米,同时旗杆的投影一部分在地面上BD处,另一部分在某一建筑的墙上CD处,分别测得其长度为9.6米和2米,求旗杆AB的高度?教师让一位学生板演,该学生利用“同一时刻,平行光线下,物长与影长成比例”这一结论来解题,但是学生以11.6米作为AB影长,最终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否定。

教师分析时,提问学生AB影长是多少?学生答为11.6米,听课后经反思,认为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未按自己的预设要求来回答而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生成点去引导激发学生思维。教者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如果此时拿去建筑物CD,那么AB影长是多少?”学生能够将CD作为物长求出对应的影长为2.4米,由此得出在没有建筑物遮挡的情况下,AB在水平面上的影长为12米,问题就此迎刃而解。最后,教师可以对前面结论加以进一步明确:“同一时刻,平行光线下,垂直于水平面物体的物长与落在水平面上的影长成比例,与落在另一垂直于水平面上的影长相等”。追问生成问题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教师的技巧运用得如何,而在于引导学生逐步由“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

篇10:八年级语文《使至塞上》听课反思

他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介绍:这是唐朝诗人王伟斌下令在前线哀悼一路诗的路上,记录在旅程和异国风光中看到的旅程。

然后黑板主题,集体阅读整首诗,首先介绍了一些常识性的诗歌,然后分析诗的内容,前两行解释这一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方,诗为两句话含有多重含义,从情境来看,写一种漫游的感觉;脖子两条线描绘了沙漠在壮丽的壮丽景色中的边缘,领土大,天气强烈;尾巴两个假战争一直是胜利,显示了关怀的赞美。

最后总结:这首诗反映了前沿的生活,而且还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孤独,孤独,悲伤和感情在沙漠中的感官被滋养,净化,升华所产生的慷慨哀悼的悲剧感情,揭示一种开明的感觉。

所以学习诗,似乎内容丰富,谈论内容详尽无遗。放学后与老师交流,我认为他的课堂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对老师的演讲。这也是很多语言老师通常教古诗。但,我认为他是诗的内容是不可预测的感觉的教学!好像远离同学!

篇11:五年级语文听课反思

从课堂的师生问候开始,激励性的话语就充盈在整个的课堂中,老师用热情和激昂表扬了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好,接着就一个“玩”字,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玩什么,很自然的就导出了本课课题,围绕课题老师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于是板书就出来了:

谁?

玩什么?

怎么玩?

玩出个什么名堂?

这几个问题其实就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线索,这样的提炼,反映了老师的精心预设,巧妙得不得了。于是就在孩子们悦耳的读书声中、充满童趣的分析中、毫无保留的分享与表达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得到了发展,老师也得到了收获,听课的我们更是享受了这温馨自然的40分钟。

篇12:五年级语文听课反思

1.知识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究发现的习惯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出示飞机模型,学生讨论飞机是怎样飞行的?

2、出示文中第3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3、学生讨论:飞机从诞生到发展都是人类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的启发的?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

先介绍人们遇到的困难: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

再写研究蜻蜓翅膀的特点:末端比周围略厚。

后写再造飞机。

二、学习课文第1、4、5、6自然段

1、引导学生分析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出示表格,学生自由读课文、填表。

发明创造

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

3、学生汇报填表

三、全文

1、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2、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知识的事例。

四、课堂

学生自由交流学习课文的收获。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

学生对这课比较感兴趣,教学时第一课时时,我引导学生读完课题后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有很好的观点: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为什么能成为人类的老师?……我将比较典型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朗读生字词、课文,在将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解决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多数学生都能将问题解决掉。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主要是出示一张表格,引导学生找出人类的老师有哪些。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就没有什么难度了。在讲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查资料,看看人类的老师还有哪些。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很多学生找到的资料非常有价值。

★ 听课教学反思范文

★ 关于初中化学听课教学反思

★ 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六

★ 听课反思

★ 课堂教学反思

★ 听课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 课堂教学之习作教学反思

★ 文言文教学展示课听课反思

★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反思

上一篇:外国名人的名言下一篇:描写创新初三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