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心得体会

2024-07-29

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心得体会(共10篇)

篇1: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心得体会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懂廉耻,知荣辱

(一)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意识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进行国情教育

4、开展民族精深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

(三)诚信教育

二、美丽的中国结

(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以前辈的爱国情结为榜样,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

(三)爱家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化

(四)培养承担起国家、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三、美德与我行

个人品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五、快乐的小鸟

六、生活处处需要礼七、一诺千金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你真行

环境激励;榜样激励;活动激励;评语激励;

二、谈话的魅力

三、情感的陶冶

四、心灵的抚慰

心灵抚慰方法有:

1、战胜自卑,积极进取

2、乐观的心态

3、经受挫折的锻炼

五、逃离网魔

六、适度而必要的惩罚

篇2: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心得体会

一)初中阶段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国家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

(二)高中阶段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进一步的国家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教育;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关心社会,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教育。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教育;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4.理想教育

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代交往礼仪的教育与训练。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育;勤劳致富、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教育;质量、效益、服务观念的培养教育;

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工、学农、军训为主的劳动及社会实践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遵守宪法,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知法守法,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坚强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训练。

篇3:民国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考析

一、西方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与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

清末民初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引入和传播,使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迎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影响下的留学思潮,对民国时期我国家庭教育思想的转型和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容闳作为我国第一个留学生,在国外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其归国后极力倡导西学,鼓励人们走出国门开眼望世界,对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1]150。此后,加之政府的积极鼓励,留学之风逐渐形成,成为中国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国外家庭教育思想也随之引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在交融中逐步形成了民国时期传承传统和吸收国外精华并蓄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

“庚子赔款”之后,中国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留学的人数逐年剧增,留学生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教学人才。除留学生群体外,传教士也是西学东渐和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主体[2]229。来华传教士们在中国创办学校,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课程,加快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传教士举办的学校成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教育的典范,逐步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眼光,中国人逐步从这些学校中学习到了近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思想。

二、民国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考析

1.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思想趋向于实用、科学。民国时期许多社会名流、学者专家结合国外的家庭教育思想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状况,对家庭教育进行了许多研究探讨,这些家庭教育传播者的活动及其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合力,推动了该时期近代意义上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整个社会对传统的教育思想逐步开展批判,促使更多的人们关注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以此作为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探讨的起点。显著的变化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成人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以“儿童本位”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以儿童的心理特点作为基础,开展了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活动。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家庭教育思想的转变中,国家加强了对家庭教育的立法,《推行家庭教育办法》、《推行家庭教育令》等许多政策法令先后发布,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强化了家庭教育,将国家意识层面的家庭教育思想通过政策法令获得了有效的贯彻实施。总体而言,在杜威、威韦廉臣等人的影响下,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思想在其内容、方法上逐步趋向于实用、科学,而且家庭教育的可操作性大为提高,从而逐步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开放兼容、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新局面,对培养国民良好的品格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2.高度重视父母家庭教育的能力素质。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任何家庭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素质,对家庭教育的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就像一个盲人无法教会别人辨别花花绿绿的颜色,一个聋者无法教会别人美妙的音乐。要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必备的家庭教育思想内涵、教育技巧。民国前期,能够明白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其技巧的人较少,大多数均按照个人的成见及其传统的习惯对子女实施所谓的“教育”,此种家庭教育以家长为中心,具有随意性、混乱性,导致家庭教育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理论涌入中国后,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和教育专家学者深刻批判了家庭教育中的各种弊病。基于对传统的借鉴、现实的反思、外国先进理念的汲取,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撰写了《怎样做父母》、《家庭教育》等书籍,力求通过这些书籍的普及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素质。陈鹤琴的著作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让普通民众阅读起来感觉通俗易懂,成为该时期指导父母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素质的重要代表作品。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出,任何人在做父母之前就应该研究如何教养儿童的问题,在做父母之后也要加强研究,按照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3]880。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要认真研究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要不厌其烦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待人接物能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从“成人为中心”向“儿童本位”的转变。父母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逐步从“成人为中心”转向“儿童本位”,是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转变,是民国时期家庭教育获得进步的重要体现,是近代意义上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引进,以及基于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近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思想逐步形成,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儿童本位”的思想,也就是更加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力求让孩子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充满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陈鹤琴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认为,孩子具有喜欢玩游戏、喜欢成功、好模仿、喜欢合群、好奇、喜欢称赞等特点。按照“儿童本位”的理念,结合孩子的特点,陈鹤琴提出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比如,按照孩子“好游戏”的特点,提出了孩子需要有适合的伴侣、应开展游戏式教育法等原则。陈鹤琴提出,父母决不能以命令的方式教育子女,更不能经常打骂孩子,而是应该通过积极的语言暗示和激励孩子,让孩子高兴地、主动地去做好的事情,避免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儿童教育家张天麟的《中国母亲底书》中,对孩子的天赋和后天培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家庭教育补救措施。梁启超等人则提出,应按照孩子的爱好兴趣培养和塑造孩子各方面的素质。

4.按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开展家庭教育。由于儿童的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各不相同,为此必须按照其阶段性的不同特征对儿童开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家庭教育。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的传入,生理、心理、教育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思想在我国教育界亦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开始对儿童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分期开展教育问题予以重视。当时教育界著名人物张天麟、须养本、张以绳、徐松石等人均通过研究之后,提出了按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开展家庭教育的具体主张。比如,徐松石在其著作《家庭教育与儿童》一书中提出,儿童的体质、情性、智性、社会等方面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徐松石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将儿童分为稚年期、幼年初期、幼年中期、幼年后期、少年前期、少年中期、少年后期七个不同的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及其家庭教育的举措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家长们应按照儿童的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改变之前的完全凭借经验开展家庭教育的模式。上述这些家庭教育的思想,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同时体现了一种追求科学的精神,认为必须结合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心理差异开展不同内容、不同方法手段的家庭教育,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教育孩子。

5.注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自近代学制颁行之后,中国传统的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全面破产,家庭教育的许多职能也被新式学校教育取代,而对哪些内容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哪些内容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人们在认识上也较为模糊。实际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系统化和进一步拓展延伸[4]173。民国时期许多具有先进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已经明确看到了这点,进而提出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加强合作的思想主张,并引起公共层面上的重视,力求推动“家校合作”在政府教育结构之中的重要性,并采取计划予以具体实施[5]204。1905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的问题,众多的社会团体和教育机构也参与进来,在“家校合作”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会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开展家访活动等,加强和家长的日常联系沟通,家长也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家校合作”的过程之中,实现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灵活、密切合作。

6.通过政策法令保障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本来属于国民的私人空间,传统封建时代的政府通常也不进行干涉。民国时期,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封建时代传承下来的“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了批判,并同时提出了必须改变国民家庭教育思想的主张,通过专著、论文等对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逐步形成热潮,并引起官方的重视,官方甚至通过《推行家庭教育令》等政策法令保障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民国后期发布了《推行家庭教育办法》,明确了推进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责,要求政府应该督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文化团队等按照该办法的规定推行家庭教育,将组织实施和督导家庭教育的机构从中等以下学校扩充到专科学校,要求按照学校的不同层次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还颁行了《家庭教育讲习班暂行办法》、《各县市家庭教育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各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组织通则》、《家庭教育试验区设施计划要点》等政策法令规范和指导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纳入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范围之内,将其视为重要的社会事务予以安排布置,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较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西方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且广泛传播的背景下,逐步促使民国民众的家庭教育思想产生变革,在传承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传统教育思想的同时,融入了西方国家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及其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

篇4: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心得体会

道德自主  述评  道德主体性发展  道德体验  道德实践教育

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特定形式的教育。从教育的空间看,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教育的形式看,既包括道德环境教育,即指某种言与行的道德环境的塑造作用,以及道德实践中的体验与感知,也包括道德的说教或灌输,以及非灌输式的道德价值判断的认知教育。个体道德的形成虽然离不开教育,但其最终形成必定依赖于个体对特定道德环境与道德教育环境的偶然的或主动的建构。所以,道德自主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理论上有诸多的探索,实践上更是丰富多彩。

一、学校“道德自主”的不同研究维度和研究方法

虽然道德自主这一概念经常在文献中得到运用,但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内涵也还不够清晰,学者们多倾向于把它作为含义清楚的概念,使之成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学者们更主要是在道德教育目标这一维度上使用“道德自主”,似乎这一概念的内涵不言而喻。关于“道德自主”,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开展的,比如强调道德主体性发展,强调道德自主人格培养,更多的则是探讨道德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道德体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教育等。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如下几个维度。

1.把道德自主作为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比如,邓惠明的硕士论文《“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提出了“主体——发展”式道德教育模式[1]。所谓“主体”,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道德活动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道德创生能力的个体。所谓“发展”,是指道德个体不仅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既能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按社会要求发展与提升自己的品德水平,满足完善自身人格与德性发展的需求。当然,道德自主可以提升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建构水平,即增强个体的道德适应性和主动性,但是否可以提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道德自主的内容是否仅仅包含道德选择能力、判断能力、践行能力及构建能力的要素提升,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从道德自主人格角度研究道德自主

蒋红斌提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问题。[2]他认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与“被动服从式”道德人格相对的一个概念。其本质特性是“自主性”和“选择性”,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里,道德主体是自由的、自主的,因而也是自为的。而自由的道德选择,则必须是根植于道德主体心灵深处的、充分体现道德个体主体性的、自主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外设的“选择游戏”。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实践形态在当代表现为主体选择性道德人格,其构成成分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

3.作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道德自主

道德自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主体性道德。主体道德教育是一种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3]。万美容把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概括为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模式[4]。

4.关于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方法的研究

道德自主教育方法主要有:道德两难问题法,增强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移情法,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情绪辨认、情感体验与道德敏感力、理解能力;社会行动法,指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与训练,增加他们对道德生活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参加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与道德践行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领会社会道德价值,组织学生就道德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与感悟,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社会实践体验,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1]。

二、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各类学校举办了多种活动。其中,开展道德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学生道德自主选择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必定是在生活实践中的活动。所以,从传统道德说教的弊病中,人们很快发现道德教育必须走向实践。张华比较早地提出了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主体参入式回归,用“交互主体观”统摄道德教育过程,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将道德教育过程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民主交往关系[8]。从实践看,学校主要是通过开展专题活动的形式加强道德实践教育。专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比如义工活动、同伴互助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红领巾活动、文明小交警活动等,有的甚至超越了道德教育的范畴,比如安全教育等。很多学校还开发出系列的道德实践教育校本课程,应当说,道德实践教育越来越生活化,更多地包涵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孝敬父母这样的道德情感问题都纳入到道德实践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学校道德实践教育还主要限于专题的实践活动,课堂内的道德实践教育被严重忽略,因为课堂教学还主要是知识传授,没有走向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2.增强道德体验

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很多学者提出从说教走向道德体验教育。道德体验教育成为重要的研究潮流,也是重要的实践活动。刘惊铎提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的观点,认为可以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从而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13]。而冯建军则提出另一个概念,即道德学习[14],虽然道德学习也强调情境创设与道德体验,但道德学习的概念可能更能表达道德建构的内涵。从实践上看,道德体验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和样态,并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道德体验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丰富,涵括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采取的形式则主要是通过角色的模拟和表演,在特定情境中增强学生体验。但学生在角色模拟和表演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演讲或辩论,而没有很好地走入情境,或者说没有真正地呈现为一种心理上的体验;即使有体验,也不深刻,更多地是一种既定思路下的简单对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所以,如何开展体验教学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形态,而且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情境设置形式化、联系生活的简单化、教育主体的虚化等[15]。但更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这些。道德体验教学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开展,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在课堂,因此,道德体验教学的空间非常有限。

3.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国内最早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是陶西平的一篇关于德育实效的论文,文章对道德选择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强调不是简单地去灌输某种道德观念或准则,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判断和检验,从而实现道德的内化。从实践来看,学校对道德灌输的低效性已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自主判断和选择教育。同时,学生道德选择也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这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探索道德尊重的教育,让学生在师生的相互尊重中获得道德自主的体验。李耀臻的博士论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实现方式[5]。他把道德选择教育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允许选择——道德选择教育的先导,尊重主体——道德选择教育的本质,提升能力——道德选择教育的核心,完善人格——道德选择教育的归宿,并提出了道德选择教育的实现形式,即在道德冲突中做出选择,在选择中得以提升和完善,从而做到德育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回归人的自由。更多的研究则主要是围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在批判传统道德价值的专断与道德教育的价值服从的基础上,或者是在分析现代道德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包括增强道德认知,提供道德价值分析,回归生活世界和加强道德实践教育等。比如,薛文平认为,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给予学生道德选择的自由,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正确选择和掌握科学的选择方法[6]。道德选择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思辨与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这一点,西方德育模式早有研究和实践,并总结出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断、推理、选择和反省等理性能力为根本目标和惟一任务的主知型道德教育模式[7]。但是,如何重视道德认知深度,促进学生道德辨别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个重要的研究任务和实践任务。个体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存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没有足够的道德辨别能力,对道德词汇的理解就是肤浅的,从而难以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追求善的初衷也会被引上歧途[7]。除此之外,这些研究还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道德选择教育真的可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另一个就是道德选择教育的背景问题。这些研究无一例外都认为是道德价值的多元才有必要推进道德选择教育。也正因为如此,道德选择教育便成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其实,道德选择在任何社会都存在。道德更主要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可能的生活的选择,即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如何处理的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可能生活的选择问题的教育。

三、有效开展学校道德自主教育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道德自主需要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重点是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特别是日常的生活世界和实践交往中的生活世界;加强道德体验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经验的主动建构;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教会学生道德选择。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还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实践上也需要更有效的探索和行动。

1.进一步明确“道德自主”的内涵

在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看出“道德自主”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强调学会道德选择,自主建构道德关系,自主践行道德等。这种表达似乎形成了“道德自主”的三个维度,但能否构成还需要研究。现在的问题首先在于,这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可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出“道德自主”的本意。或者说,“道德自主”的核心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推敲。道德选择或许是道德自主的重要体现,但问题是,道德选择只可能是一种认知上的选择,而实际生活中由于道德生活的极其复杂,个体选择何种道德生活或与他者的何种道德关系并非是由认知完全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况且,即便理性上可以做出认知的选择,实际行动则未必按理性认知行事,即知未必行。所以,道德判断与相应的认知选择不过是道德自主行动的前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践行道德同样需要进一步探讨。

“道德自主”不应定位于简单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上,而应定位于:在日常生活世界和道德实践中自主理解道德现象、理解道德意义,进而通达道德世界,建构出自己的道德关系世界,并可能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行动。这里,自主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道德自主一定是在实践交往的生活世界中形成的,是在相互的关系建构中形成的。这就表明,自主一定不是绝对的自主,而是受到他者世界的先行的关系构造的制约。在他者关系的制约中,个体必然受到既定道德关系框架的限定,但人仍然是自由的,需要在相互关系中做出自身的选择,可能是一种经验的选择。所以,道德自主并非是绝对的自由自觉的选择和建构,而是指不受到某种特定的道德指令的强制,做出自我的道德建构。

2.关于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

道德总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选择也必然是可能生活的选择;德育回归生活和人本,是主体性道德的必然要求,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和旨归应当是实现生活的更美好,那么,道德选择教育真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道德选择的前提既可能是出现道德两难和冲突,也可能是道德生活出现多种可能而不简单地是对与错的问题;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即道德生活有多种可能,那么,人究竟选择何种更适合自身的道德生活则不简单地是一个道德认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道德选择教育究竟教什么还需探讨。道德选择更主要的是个体建构自身道德意义与世界的问题,即自己如何与他者相处的关系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就不仅仅是提供道德价值分析的问题,而可能更应是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建构。

同时,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道德认知教育或价值教育,往往通过道德案例开展教育,但由于道德案例或道德故事无法完整再现道德实践;并且由于道德实践生活的复杂性和情境性,道德认知无法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提供准确的指导。道德实践总是存在特定的情境与经验建构,道德认知是否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则存在诸多的偶然性。为此,道德选择教育应当是通过道德案例或故事,不断地接近道德事实,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道德意义的理解和通达。只有达到足够的理解,才能实现个体有效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3.“自主践行道德”这个概念尚需进一步厘定

显然,个体并不必然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道德行动受到具体的情境、经验与情感的约束。个体根据特定的道德认知和选择,必然自主地践行相应的道德。理性的认知与实践之间并不相等,只有当理性的认知成为一种信条才可能产生持续的道德一致行动。自主践行不应当是一种道德的自律或修养行为,而应当是自主地在交往实践中或主体间实践的道德建构行动。自主践行道德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从事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应把它理解为在交往的生活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社会和世界处理好关系。这种相互的道德关系建构显然是一个复杂的、情境式的建构。

4.道德实践教育的空间限制问题

道德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世界,无疑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但如何回归生活世界,则是实践中的难题。通常的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往往是采取专题道德实践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学生活的全过程,而专题道德教育则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完成道德生活和实践的教育。况且,专题教育的主题往往单一,无法体现和再现人的道德生活的全部。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互动和生活化,成为单向的传授式教学,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好。课堂教学主要是一种认知的教育,但认知仍然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往互动机制,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也才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

参考文献

[1] 邓惠明.“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评论,2000(2).

[3] 张玉茹.论试主体道德教育理念的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4] 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党建.2001(10).

[5]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 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服从与灌输到自主与选择.现代教育科学,2004(5).

[7] 许瑞芳、杨华欣.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外国教育研究,2011(12).

[8]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9] 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10]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2002(5).

[11] 丁晓东.走向交往实践的道德教育.教育探索,2005.5.

[12] 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13]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2).

[14] 冯建军.论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学习.教育评论,2002(2).

[15] 赵杰.对道德体验教学的反思.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周宏斌(1966-),男,山西大同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督学。]

篇5: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心得体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阅读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节课我将从目标的叙写,评价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预设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基于课程标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阅读的要求是:

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二、基于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我们确定:以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章,体会、归纳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学的重难点,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本节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为复习内容,目的在于梳理阅读知识重难点,明确做题方法,达到灵活运用。

三、基于学生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也有着相应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只是学生在归纳整理的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对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灵活。

因此复习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课堂上集中交流,归纳整理,最后再综合运用。

四、基于课程纲要

根据: 六年级《整理和复习》课程纲要 【课程特质】

通过总体的整理和复习,把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提纲携领地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概括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预定目标。【评价等级】

A、能在自主复习中梳理复习过程,从中感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并能把领会到的方法运用于练习实践之中。

B、能完成对复习过程的梳理,基本感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能较好地将方法运用到练习实践中。

五、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复习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评价内容标准】

1、能正确总结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通过交流、练习,发现、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水平要求】

A

1.能准确、熟练的总结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通过交流、练习,运用规范的语言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B

1.能说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2.能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六、根据以上五项思考,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一:通过归纳整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形成知识的体系。重点

目标二:通过交流、练习,能灵活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难点

七、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整理归纳,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任务二:通过小组交流,自主训练,将总结出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

八、评价标准

任务一——能准确、熟练的总结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任务二——能灵活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复习效率。

九、评价方法 交流式评价: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纸笔性评价:

运用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掌握情况。

十、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结合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学生的要求,检查学生具备的能力。

2、揭示课题。

设计理念: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使学生尽快的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归纳梳理,一展身手。

1、自主回忆老师教过的、自己经常运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整理方法,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3、提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小组合作概括主要内容以及体会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再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从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方法上,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并结合着课内外练习快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步骤。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集思广益)

1、出示课外阅读,自主学习后概括主要内容及体会思想感情。

2、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此目的通过课外阅读的练习,熟练掌握及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步骤。

(四)总结学法,提升能力

1、畅谈收获,明确方法。

2、细心观察,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 此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做题方法和步骤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明白复习中只要处处留心观察,就会有所收获,从而形成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十一、作业设计

请在综合复习的几篇文章中选择3篇文章,说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把它们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设计理念:作业设计即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进一步训练孩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更激发孩子做阅读题的兴趣。

十二、板书设计

课题扩充 段意合并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素串连 句子摘录

方法多样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分析主要内容

灵活运用

抓住重点词句

分析题目

篇6:我市教育工作主要内容

聚焦立德树人提质量,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聚焦深化改革提质量,着力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聚焦优化结构提质量,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聚焦促进公平提质量,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聚焦党建提质量,着力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年我市的教育工作将围绕德育教育、教育改革、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和党建工作等五大关键词全面展开。其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动力;优化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公平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抓好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政治保障。聚焦这五大方面,显示出我市教育工作重质量、重提升,以民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

在我市教育工作报告里,聚焦了五大方面23个工作要点。会议下发的20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中,也列出了35项工作要点,涉及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等多项内容。哪些内容备受市民关注?记者从中撷取部分内容呈现给广大读者。透过这些工作,可以一窥年我市教育服务民生的路线。

创新改进德育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和途径,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化、全员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宪法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认知能力、家国情怀、公民责任和理想志向。全面推广德育导师制。加强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推动家庭教育创新发展。继续做好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书法名家进校园、汉字大赛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按期完成我市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

提升体育美育水平

继续开展“每天两个大课间”,确保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以“五个一”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校园足球健康发展。按照中招艺考要求,整合各方资源充实学校教学力量,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坚持从小抓起,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两项体育、艺术特长,使其终身受益。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加强校园欺凌治理,为学生营造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

抓好“全面改薄”项目

严格落实城镇教育扩容规划和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今年全市要新建学校12所、改扩建学校10所(含市十四中西校区、市一师附小西校区、宋城小学和河大附中新校区、河大附小新校区等新建项目以及实验小学改建项目和金耀路小学二期扩建项目)。

纠正幼儿园“小学化”

全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优化民办幼儿园,科学编制《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加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强乡村两级幼儿园建设,充分利用富余校舍,优先改建公办幼儿园,形成以县办幼儿园为龙头和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基础、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农村学前教育新格局。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完善全市学前分层教研体系,确保幼儿园质量与规模同步推进。

打造职教核心基地

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布局优化整合,做大职业教育规模,做强职业教育特色,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和特色校。大力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打造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承载平台,通过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将职教园区建设成为我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核心基地。

民办教育突出“规范化”

鼓励多种形式发展民办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办学积极性,加强规范引导,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积极引进公私合作制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和多样的选择机会。

精准帮扶特殊群体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工作,确保“应入尽入”。启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能力和教育质量。落实“一人一案”,重点解决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力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落实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做好“阳光招生”

借鉴外地市先进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不断巩固扩大就近入学成果。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工作。继续实施分配生政策,不断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继续强化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各级各类考试招生公开、公平、公正。

建设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最美教师”评选,大力培育师德典型。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利用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力度,解决农村紧缺学科教师问题。加快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打造“平安校园”

篇7:中国精神教育读本主要内容

中国精神,既包括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凝结而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基于不同时代境遇和发展状况所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前者是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后者是发展创新的时代反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五四精神(2)红船精神(3)井冈山精神(4)苏区精神(5)长征精神(6)延安精神(7)抗战精神(8)红岩精神(9)西柏坡精神(10)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抗美援朝精神(2)大庆精神(3)红旗渠精神(4)“两弹一星”精神(5)雷锋精神(6)焦裕禄精神

3、改革开放时期(1)小岗精神(2)特区精神(3)女排精神(4)抗洪精神(5)载人航天精神(6)抗震救灾精神(7)奥运精神(8)劳模精神

三、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1)中国梦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中国梦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中国梦的定位是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

四、大力弘扬践行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孕育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要将弘扬中国精神落实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2、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围绕立德树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

(2)围绕内化于心,精心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3)围绕外化于行,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

篇8: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心得体会

笔者认为, 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教育者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 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活动载体, 依据就业道德规范, 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 使其接受这些原则与规范, 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为了使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取到良好效果, 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就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道德行为。为此, 在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上, 我们既要注重他律, 充分利用新闻广播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积极倡导新的、健康的思想道德, 而且更要注重自律,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激发和调动大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其通过自我内部因素进行道德行为的控制, 使大学生的就业道德由他律逐步升华到自觉自律的境界。

2、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就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方案必须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 符合大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基础, 确保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这就要求, 首先就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科学, 符合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其次就业道德教育的组织形式要科学, 进行教育的各个环节设计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品德形成规律;最后就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反馈机制要科学, 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教育效果, 指导就业道德教育。

3、实践性原则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在实践的事务中, 目的并不在于对每一课题的理论和知识, 更主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 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1]这就要求在就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和认识社会, 在实践中促进就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实践中检验就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 在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鼓励大学生组织开展一些与就业相关的活动或参与一些就业创业的团体, 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丰富当代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及道德教育对象的实际而确定的。它不仅反映道德教育的性质, 而且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 当代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要紧扣时代脉搏, 反映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1、义利观教育

义利观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就业道德教育时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因此, 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 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首先, 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其次, 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在这三者发生矛盾时, 个人的就业意愿必须服从国家、集体的需要。最后, 要让大学生认识到, 在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个人的正当利益, 在满足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 必须尽可能地尊重个人的利益, 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2、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条普遍的道德原则, 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同时, 诚信也会从其个人的道德品质变成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正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诚信问题, 所以进行就业道德教育时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诚信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载体, 深入开展就业诚信教育, 做到自荐材料内容的真实、客观, 求职面试时实事求是, 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信守承诺等。

3、公平竞争教育

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同样适用。应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视就业的竞争, 树立公平竞争的观念, 依靠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竞争, 采取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一方面, 要使大学生认识到, 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才是自己就业的最重要的保证;另一方面, 要教育大学生正视和承认对大学生就业公平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客观存在因素, 使他们能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就业竞争。

大学生就业道德问题有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 进行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艰难的过程。因此, 社会各界和高等学校都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 并互相配合, 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 使大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 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0年。

篇9: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内容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57-01

“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深刻说明了高校的德育教育要关心政治。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前列的人物,有可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一定是爱国主义者。说明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爱国主义。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则要求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观。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德育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规模发展迅速,德育教育工作成效明显,但形势并不乐观。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文明冲突日渐频繁。处于发展和改革关键时期的国内各种社会变革导致社会道德选择的困惑也日益增多,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也必然影响着高校的德育工作。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培养人民接受,社会满意,具有国际视野的合格人才。

1高校德育教育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1.1当代大学生要抓好理想教育

理想是我们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有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现阶段大学生的理想包括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现实理想。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四有”新人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大学生正是担当这一重任的主力军。大学生要有“建设国家,舍我其谁”的气概。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团结全中国力量形成凝聚力的保证。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就象旧中国一盘散沙一样,任由强国宰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无法实现。

1.2当代大学生要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由于国家人口政策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出生与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的时期,难以认同他们父辈身上艰苦奋斗,朴素进取的精神。而我们国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希缺的国家,国家经济建设的底子还很薄。如果大学生不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不将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道德继承并发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可持续性,国家就没有发展强大的基础。

2高校德育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

2.1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包括理想教育、方向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也涵盖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还包括待人接物、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但综观各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爱国主义与一个人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道德情操集中体现,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大学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者,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首先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要他们意识到自己对民族,特是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祖国没有责任感,他根本就不可能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也就不可能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建功立业。

2.2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提高大学生的理性认识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注重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家精神和民族大义得到了很好体现。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极少数大学生在爱国主义这个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个人立身之本的问题认识模糊,立场摇摆不定。因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必要,而且要持之以恒。大学生是理性群体,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注重理性教育,提高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识。首先,爱国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我们在引导青年学生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着重加深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帮助大学生正确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明白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凝聚力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内涵。大学生只有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近代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所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以及众多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他们的爱国主义才能有坚实的根基。

3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

3.1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而高校的德育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体现。大学生德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育观点,也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教育观点。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不同历史时期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要使大学生成为继承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新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青年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学教育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人文本的德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以人为本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对人包括环境中的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

3.2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一是体现高校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二是体现高校追求真理,尊重个体发展的科学精神;三是能折射社会,将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通过毕业学生传递给社会,从而将大学德育教育的价值放大。四是强调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学生出发,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3.3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

1)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其大学几乎都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活动场地。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分也设有类似心理咨询室这样的机构,各项心理咨询工作正在开展。但形式还不丰富,大都停留在上课,一对一的跟踪咨询等。通过影视作品、团体心理训练活动还较少。如成立敏感训练小组、心理剧疗法等。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解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时期碰到的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其作用非常重要。

2)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教育规范教育,单靠传统的灌输,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大学结合大学文化建设,可以采取灵活的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德育的效果。如思想大师的演讲,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竞技体育明星的校园表演,能激发大学生的拼搏精神;成功企业家的精彩访谈,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而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活动:环保宣传、募集资金、慈善工作等。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还可让他们学会生存的技能,探索未知的勇气,平衡人际关系,形成团队合作意识等

此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公共环境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这些方法比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达到德育效果,也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杨文军,张社争.大学生品德教育是大学的使命[J].教育与职业,2006,3(8):12-16.

[2]田建国.牢牢把握高校德育正确方向[J].发展论坛,1999,6:54-56.

[3]张水银.如何提高高校德育方法、途径的实效性[J].法制与社会,2008,02(中):71-73.

篇10: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编者孙培青、杜成宪。作为一本教育史入门书,本书编排规范,时间线索清晰。从原始社会学校萌芽说起,到夏商西周,西周的“学在官府”和六艺教育,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秦朝君主专制与汉初“无为”到“有为”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状况,魏晋玄学教育思潮和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发展,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演变,宋辽金元时期书院的兴起和蒙学教育的发展,明朝的中央官学和文化专制,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和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萌芽,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演变,维新时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留学教育的勃兴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民国初民主科学思想影响下的教育以及封建教育的回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出现——平民教育、工读主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思潮,20世纪代引进的西方各种教学方法,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直到新民主主义教育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教育思想也不同。本书涵盖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流派的主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丘的儒学思想;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思想;秦汉时期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和教育作用思想;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士大夫教育及其《颜氏家训》;隋唐时期韩愈的“性三品说”及其《师说》里的师道观;宋元时期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和“朱子读书法”;明代王守仁的“致良知”与儿童教育论;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家(清初至鸦片战争前)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即提倡学生在学校议论国政),以及同时期颜元“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标;近代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教育理想;梁启超的“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及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民国初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独立思想及其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内容详尽,史料充分。

上一篇:英语模块2课文诵读复习下一篇:销售免考勤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