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4-08-22

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的调研报告

***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

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施方案

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文件要求,特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及舆论引导工作方案:

一、深化认识,加强宣传

***于今年11月2日制定下发《****》,是促进党务、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需要,也是党委、政府和工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平息不稳定的社会情绪的需要。我局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努力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发布新闻,接受社会的监督,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局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要把这个文件列入干部职工政治学习的内容,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开展讨论,全面领会和把握文件精神,明确新闻发布的内容和形式、时间和地点、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班子和工作职责,明确规范新闻发布工作管理和加强新闻发布工作基础建设的要求,明确国家工作人员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容,明确网络违规行为处理和网络行为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

二、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原则

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事件发生后,应遵循“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严格制度,明确职责。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发言人工作规程。局里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负责组织协调,由具体负责处置事件的科室或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负责事件处理的科室和单位应及时与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沟通衔接情况,配合局党组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及时、准确地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新闻发布中难以把握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局党组请示;对发生的可能产生全省性、全国性、国际性影响的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须经报请局党组批准后向市委、市政府请示,并遵照指示迅速组织落实。

三、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及舆论引导工作措施

1、迅速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科室和单位应迅速向局党组报告。局党组对突发自然灾害、交通、安全生产事故等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应迅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2、明确职责。我局发生突发事件后,根据局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或各专项预案规定,成立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启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共同组织新闻发布工作。

3、快速反应。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相关责任科室要主动配合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的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负责事件处置的相关责任科室和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联合制订新闻发布方案,确定新闻发布内容,统一宣传口径,组织新闻发布。新闻发布由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散发新闻通稿、应约接受记者采访、口头或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工作要做到及时准确、把握适度、突出重点、分类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危及公共安全并造成广泛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组织新闻发布。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事件,危害国家安全、损害我国际形象的事件,以及其它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一般不作公开报道,应呈文上报市委、市政府,由市委、市政府斟酌处理。

4、责任追究。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未经许可擅自发布有关事态发展及处置信息或报道虚假情况的,视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后果,依法追究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导致突发公共事件迟报、瞒报、漏报并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进一步明确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的工作程序

1、规范工作流程。根据局里工作实际,现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及舆论引导工作程序规定如下:

发生突发事件→迅速向局党组报告→有关责任部门迅速了解、核查相关情况→成立临时新闻中心,确定新闻发言人→确定新闻发布方案,统一宣传口径→组织、协调采访事件的记者→实施新闻发布→收集、跟踪境内外舆情→根据事件发展,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必须在向局党组汇报的同时,要与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做好衔接,共同做好新闻处置工作。

2、落实工作机制。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建立经常性的信息沟通机制。对境内外记者的接待和管理,由局办公室统筹协调。局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负责提出新闻处置、报道工作意见,协调解决新闻发布、报道中出现的问题,组织舆论引导。必要时,启动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汇报机制。

3、严格工作纪律。突发事件涉及部门要强化新闻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意识,按照工作程序实施新闻处置工作。新闻发言人必须遵守纪律,严格按照统一口径实施新闻发布,不得以个人名义对外发布信息。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1、对于涉及我局的突发事件,经局党组研究同意,可以召开新闻发布会。

2、为保证新闻发布工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新闻发言人由局党组在党组成员中指定。新闻发言人负责确定宣传报道内容与口径,统一向新闻媒体发布可公开的信息,组织、接受记者采访。

六、高度重视网上舆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其传播方式个人化、信息发布及时化、媒体格局复杂化和舆论斗争尖锐化的鲜明特征,对新闻外宣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网络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切实提高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要针对网上有关敏感问题、敏感人物的舆论,有针对性地跟帖和回帖,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批驳谎言,澄清事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篇2: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法机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方针政策,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维护稳定大局,紧密结合**政法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法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法宣传工作运行机制,全省政法宣传的导向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重点更加突出,方式更加多样,为推进平安**、法治**建设营造了浓厚氛围,为加强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省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重大挑战、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一年,全省各级政法机关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创新方法,努力开创政法宣传工作新局面。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政法宣传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hjt总书记指出,不论我国改革发展推进到什么阶段,不论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宣传思想工作这个政治优势不能丢。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宣传思想工作只能不断加强,不能忽视削弱;只能继续改进,不能止步不前。政法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政法宣传工作,是政法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全省各级政法机关、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政法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政法宣传工作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放到整个政法工作全局中去思考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政法宣传工作。加强政法宣传工作,是适应复杂形势、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必须看到,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增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各种灾害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治安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全省上下正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一心一意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积极主动保稳定。在此非常时期,政法宣传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导舆论、维护稳定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加强政法宣传工作,有利于增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有利于教育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大局观念,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利于鼓舞和激励广大政法干警全力做好政法各项工作,努力在维护稳定中发挥中坚骨干作用。加强政法宣传工作,是应对媒体变化、巩固舆论阵地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传统宣传模式提出了挑战,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政法宣传工作必须自觉利用网络宣传、引导网络舆论,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前沿阵地、提供政法权威声音的有效平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广阔空间。加强政法宣传工作,是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政法工作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法机关、政法队伍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安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因此,新时期政法工作要在坚持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主动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断提升自身建设能力和水平,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政议政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管理,了解执法部门的工作情况。政法机关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政法宣传工作的优势,运用灵活多样、渠道便捷、手段新颖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法律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宣传政法机关的各项改革举措和取得的工作成效,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政法工作,了解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提高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自觉做学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加强政法宣传工作,是充分发动群众、落实专群结合的迫切需要。政法工作的基础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政法宣传工作是政法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政法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平安**、法治**建设的实践表明,政法机关的各项工作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只有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宣传发动,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宣传和放大实际工作效应,才能有效提升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的整体形象。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政法宣传工作,才能保障和促进政法工作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把握导向,着力提高政法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对政法宣传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政法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依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纷繁复杂,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政法宣传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省政法宣传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和政法中心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科学的方法、更有效的措施,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我省政法工作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要坚持党性原则,切实提高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宣传工作的生命。hjt总书记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政法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法律性,在宣传导向上,更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社会责任感,把坚持正确导向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每次具体宣传活动中。

篇3: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的调研报告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 新闻媒体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要求, 切实做到“高举旗帜, 保持一致,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维护稳定, 促进发展, 守土有责, 把握好度”, 提高新闻宣传的引导水平, 扩大新闻宣传的舆论效果。全省各级新闻媒体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 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始终坚持改进创新、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要突出真实可亲, 改进先进典型报道;体现时代特征, 改进发展成就报道;善于策划创新, 改进重大主题报道;把握精神实质, 改进政策解读报道;加强监督性报道, 坚持依法、客观、恰当和建设性。围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组织开展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战役, 及时主动引导热点问题, 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塑造和维护黑龙江的良好形象。

张效廉强调, 当前, 全省新闻媒体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做到“五个全面准确深入”。一是在全面准确深入宣传“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上下功夫, 进一步激励全省人民继续把“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推向前进。二是在全面准确深入宣传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上下功夫, 引导全省上下进一步增强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在全面准确深入宣传“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上下功夫, 不断增强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四是在全面准确深入宣传“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上下功夫, 不断增强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紧迫感。五是在全面准确深入宣传“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上下功夫, 不断增强全省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篇4: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切实增强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价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共六部分28条,对深化价格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详实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湖北价格改革任务繁重、情况复杂、矛盾集中,如何引导舆论,让社会了解物价部门的职能、价格工作的作用和成效,赢得舆论支持,是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省物价系统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做好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的重大意义。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是争取各方支持、顺利推进价格改革和调控监管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新形势下价格工作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五个湖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要充分认识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全局意义,树立全省物价系统上下“一盘棋”思想,增强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的使命感,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把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作为推进价格改革和价格业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总结经验,牢牢把握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正确方向

2013年以来,我省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物价事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改委、省委省政府、省物价局党组决策部署的宣传更加及时准确,价格改革和监督检查反垄断的宣传更加富有成效,价格调控决策宣传和对外宣传更加扎实有力,价格公共服务宣传更加广泛深入,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今年以来,省局积极顺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切实加大新闻宣传工作力度,基本上做到了报纸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网络上有互动。截至11月底,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CCTV1、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荆楚网等主流媒体发表新闻消息362篇,尤其是及时宣传报道了全省物价工作会、宝马和奥迪汽车反垄断执法等中心工作、热点事件;在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经贸导刊》、《中国经济导报》发稿28篇,基本上做到“期期都有湖北的文章”。截至12月1日,我局门户网站访问量达15168105人次。

通过近年以来的工作实践,我们在做好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方面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第一,坚决贯彻党的宣传方针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主旋律,这是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围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促进物价事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全力做好物价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宣传,这是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中心任务;第三,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加强宣传,最大程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扩大影响,这是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职责;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这是加快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五,坚持加强领导,扩大开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这是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根本保证。这些经验是近年来全省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取得的宝贵成果,是做好新形势下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宝贵资源,必须倍加珍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倡导一切有利于物价工作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取向,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价格公共服务需要,积极创新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制度机制,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促进物价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也是扎实有效做好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总体要求。

三、改进宣传方式,提高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性

(一)清晰了解和区分不同层面的宣传工作对象

价格工作涉及广泛,要注意区别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的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全省物价系统、其他党政机关、人大政协、街道社区等不同层面对物价部门的了解程度不同,全省专家学者、网民、工薪族、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者对价格工作的期望和诉求不同。要根据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对象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宣传载体,发布不同群体和阶层感兴趣、能理解的宣传内容,如结合“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深入农户、商家、社区、企业、学校、医院、景区进行宣传,探索建立微信微博、网络在线访谈,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利用政务信息、价格动态及信息公开简报,加强对全省各级领导、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宣传,使他们对价格工作从了解、理解到关心支持。

(二)集中力量围绕价格工作重点和亮点开展宣传

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资源有限,要集中力量做好重点宣传,加强印象,凸显亮点:一是紧扣中心围绕重点开展宣传。做好重大价格政策出台前后的专题宣传,围绕重大价格改革的推进做好宣传解释、针对开展的重点活动进行系列宣传。二是突出价格监管宣传。定期向社会公布物价部门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维护群众价格权益方面的做法,曝光情节严重的价格违法行为,并在消费集中的节日节庆前夕作出相关的消费警示,打响“12358”价格投诉举报热线品牌。三是突出价格法律法规和价格方针政策宣传。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利用《价格法》颁布纪念日、法制宣传日等,依托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以及自办刊物和局门户网站深入开展价格法律法规和价格方针政策的宣传,增进社会对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与掌握。四是突出对全省经济、价格形势的宣传。通过价格监测分析,及时向政府提供价格预警预报和决策参考,适时、适度向社会公布民生商品市场价格动态,引导生产、经营与消费。五是突出惠民生、促和谐的宣传。宣传加强价格调控、稳定市场物价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体现价格改革中对低收入群体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教育、药品、医疗服务等价格热点问题反馈。六是突出物价部门自身建设的宣传。围绕局机关作风、效能以及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切实提升全省物价部门整体精神面貌和部门形象。endprint

四、完善工作机制,推进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规范性

要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和完善适应当前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一系列相关工作机制:一要尽快建立舆情监测分析制度。注意收集与物价工作密切相关的舆论信息,注意分析判断趋势苗头。摘编刊发舆情监测报告,供领导决策参阅。二要建立价格宣传定期会商制度。盘点近期价格热点问题及突发性价格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宣传工作重点,省局各相关处室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工作,及时提出相应的宣传工作方案,同时还要注意上下联动,指导和支持市县物价部门同步做好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三要建立新闻发布和通报机制。加强与各级新闻主管部门及相关媒体的沟通与协调,定期与新闻主管部门及主流媒体进行交流,通报有关价格政策,对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价格热点问题进行政策宣传和答疑解惑。四要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要快速处理、妥善应对网络、媒体突然出现的舆情,避免因处置舆情不当引发更大范围热议,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五要丰富媒体合作机制。要进一步丰富和灵活运用与《中国经贸导刊》、《中国经济导报》、《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合作的形式,加强配合,密切沟通,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实效。

五、丰富宣传载体,全面提升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水平

(一)密切与大众传媒的交流合作,强化价格公共服务职能

一是要继续办好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栏目。当前湖北省内各地物价部门都在当地主流媒体开设了《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专栏,为百姓消费提供了较好的信息服务,这是一项体现价格公共服务职能和创新价格监管思路的好机制,应当继续加强与媒体的联系,确保这些民生价格信息专栏发布及时、数据准确。此外,近年来我省部分市县物价部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也在部分大众媒体上开辟了专页、专版,应当继续发挥其在正面展示价格工作开展情况方面的宣传作用。二是要加快推进与数字电视和知名网站的合作,要充分利用湖北楚天传媒数字电视和《荆楚网》等网站的互动功能深化价格信息的公共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本地热门的民生论坛的合作与互动,逐步推进网络舆论引导和政策解释工作,充分利用已建立起来的网络信息员队伍,做好舆情分析和引导,认真搜集相关价格方面的新闻和评论,汇总、整理新闻媒体对价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舆情动态。

(二)发挥各类自办载体特色,多角度体现价格工作动态

一要充分利用政务信息、《湖北物价》工作简报和《价格通讯》内部刊物三层宣传平台,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价格工作动态。进一步扩大这些宣传刊物的发送范围,特别是把《湖北物价》工作简报作为价格服务进万家的重要宣传资料,带到农户、商家、社区、企业、学校、医院、景区。二要完善物价部门门户网站的部分栏目,开辟“湖北知名品牌价格指数”、价格热点问题讨论等栏目,努力创新方法和手段,增强互动性,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把门户网站办成对外宣传的主阵地。三要努力提升《湖北物价》工作简报和《价格通讯》内部刊物的办刊水平,提高刊文质量,强化其在系统内部、以及对专家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三)开展新媒体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进一步丰富宣传工作载体

当前基于网络互动平台和手机增值服务的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发展出数字报纸、数字广播、互动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形式,特别是QQ群、微博微信、手机短信成为目前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近期,我省部分市县物价部门利用微博创新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工作,利用手机彩信增加价格投诉举报渠道都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价部门形象。要尽快开展对新媒体利用的调研工作,作出可行性评估,对较为成熟和已有成功经验的新媒体要大胆试点,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价格宣传载体。

六、强化队伍建设,增强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的工作力量

全面深化价格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新形势、新任务对价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要创新,思想观念和业务知识必须更新。适应这一要求,就必须提高全省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一要积极开展价格宣传培训。邀请专家开展媒体应对、新闻发布、网络舆论引导、舆情分析等方面的相关讲座,传授宣传理论、介绍情况,为物价部门提高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水平及应对突发事件打好基础。二要注意学习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要创造条件与全国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部门和省政府其他厅局开展宣传工作经验交流,并从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三要利用社会资源扩建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队伍。除在全省物价系统内部巩固价格宣传队伍外,还要利用湖北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充分调动省内价格专家学者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要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和“记者联络会”,邀请记者全程参与重要价格活动等形式,组成一支关心理解支持价格工作的宣传队伍,不断提高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的效果与影响。

七、严格奖惩加强保障,激发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积极性

要不断完善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管理考核制度。要明确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由各级物价部门办公室归口管理,各市州、县(市、区)物价部门和省局各处室单位都要明确价格宣传工作联络员,负责本单位的日常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并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结合年度考核,对表现优异的市县、处室和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新闻媒体追踪的重大价格事项,不能及时反馈和有效应对,或不遵守保密规定和新闻纪律,造成报道严重泄密或者失实的,根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要全力保障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从车辆安排、经费支出、设备配置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从事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同志,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关照,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好环境,培养造就一支爱岗敬业的工作队伍,不断提升价格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篇5: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的调研报告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了党对各项工作包括政法工作的领导权。政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政法工作的一大特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法部门忠实履行职责、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的情况下,加强和改进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显得尤为重要。

各级党委政法委是党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委的参谋和助手,肩负着领导、监督、协调、管理、指导、服务政法工作的职能。在当前政法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形势下,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党委政法委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的职能作用,明确职责范围,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手段,提高领导和管理能力。

一、依法执政实现了党领导方式的转变

从广义上说,党的领导包括党的执政,但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毕竟有差别,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执政和领导的区分,将执政视同为领导,也将领导泛化为执政。但如果我们只看到或强调这一方面,而忽略它们相区别的一面,就容易导致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领导特别是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领导,具有直接性的特点,它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运动直接对群众进行政治动员,直接向社会发号施令。而执政则具有间接性。执政主要是执政党通过执掌政权来治理国家,是以国家政权为主体所从事的政务管理活动,是一种国家行为。党不能绕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来治理国家,党也不能越过宪法、法律和司法机关行使领导权和执政权,而只能通过立法、守法、支持司法机关执法来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党具备通过国家机器执政的能力。领导与执政的区别还在于: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因此,不能把政治领导的手段和方法简单地搬到执政活动中来,不能把政治领导与执政行为混为一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工作重点,将执政能力建设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给出了一个科学而简明的定义:“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执政能力的核心是依法执政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性质、任务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需要我们党实现领导方式尤其是执政方式的变革,实行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法治国家对于政党活动的基本要求。作为法定的执政党,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从法理上讲虽不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但是实际上党的执政活动总是同国家机构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各级国家机构的政治中心和领导核心,党始终拥有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实质性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标准化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

依法执政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的“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是指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并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且依照法律从事对全体社会成员发生约束性影响的国家政务活动。提出“依法执政”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党从治国方略的高度,从法治的层面上解决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的重大举措。执政党对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国家的法律制度来进行的,因此,执政党能否科学有效地运用法律制度来管理好国家,能否树立法治在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中的权威,是考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也要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体现了执政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党的正确主张与法意志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党领导人民制定和修改宪法,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宪法,反映的就是人民的意志,因为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广大人民群众愿望、要求、利益的体现。宪法是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相统一的法律体现。党员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遵从人民的意愿,维护国家的利益,服从执政党的领导。所有的党组织、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言行,都不得同宪法、法律相抵触。一切违宪、违法的执政行为都可能给执政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害,都是同党的先进性以及“三个代表”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应当予以防止和避免。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不是存在于国家之外而是存在于国家之内,不是存在于宪法和法律之外而存在于宪法和法律之内,党不能臵身于宪法和法律之外更不能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执政党应当对国家政权机关、经济文化组织、群众团体和各方面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有关立法工作、行政工作、司法工作、经济工作和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都应当在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但是,执政党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应直接行使国家机关的职能。执政党的执政职能是支持和保证它们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各级党组织应按照党章的要求,切实“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二、依法执政要求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方式 要实现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首先必须保证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法各部门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政法部门或对其工作的领导,其根本要求是保证党中央关于政法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家宪法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地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方式。要善于通过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实现党的领导,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来实现党的领导,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来实现党的领导。

从世界各国的法治实践来看,一国法治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将法律制度有效地贯彻实施。也就是有无一套良好的法律实施机制,确保法律被良好施行。我国法律从实体和程序等各个方面都对政法机关的活动做出了较为周密而合理的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衡量政法机关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是否坚持了党的领导,不是看它是否坚持了某个组织、某个领导的意见,而是要看它是否坚持了法律。政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忠实贯彻执行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善于不善于领导。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干预太多,搞不好倒会削弱党的领导”。“党要管党内纪律的问题,法律范围的问题应该由国家和政府管。党干预太多,不利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这是一个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政治体制的问题。”

党应当通过完善国家司法机构及其机制,发挥政法机关的最佳效能,保证法的全面实施来实现自己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一个国家的司法机构完备,它的政法工作就能有效地全面开展;司法机构的机制完善,就能保证司法机构和谐一致地良好运行,并确保其固有的方向和方针。党领导政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国家加强司法机构建设,确保法的充分实现,实现司法公正。早在1979年9月9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中,党中央就明确指出:“今后,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切实保证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使之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一种方式,一切社会矛盾和纠纷在其他途径和方式不能解决时,就要通过司法渠道得到公正处理。司法是法治国家使一个社会保持稳定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的也是最有力的救济手段。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本质要求。司法就是要公正地解决一定社会矛盾及其相应的法律冲突。它是国家这一公共权力因冲突着的各方无法自主地解决纠纷,而为其设定的由国家专门机关予以裁决的纠纷解决机制。冲突着的双方都存在着利益的差异或分歧。如果依其任何一方单方面的意愿裁决,都可能导致裁决的不公正。如果裁决不公正,首先就不可能平息纠纷,甚至可能使矛盾更加激烈,司法的目的就不可能得以实现,也就违反了司法应有的本质。如果司法丧失了公正,这个国家或者社会就不是一个法治国家或者法治社会。而实现司法的公正性,主要取决于司法机关能否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这就应当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臵、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司法独立绝对不是排斥党的领导和执政,而恰恰是以适应司法专业特点的方式来维护和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实施党的执政行为。司法公正独立完全是有利于维护和坚持执政党领导与执政的制度设计。这是因为,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我们的政法机关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设臵并在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和人大民主监督下进行活动的,因此,政法机关以独立的方式保证司法公正实现的程度越高,其维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和人民利益的作用就越大。相反,如果各方面的“婆婆”都对政法机关的办案活动发指示、批条子,随意干预,使政法机关和办案人员不能独立地、公正地依法做出裁判,则势必损害执政党的威信、动摇执政党的地位。即是说,我们国家法律是党领导制定的,司法机关是党领导建立的,任何人不尊重法律和司法机关的职权,这首先就是损害党的领导和党的威信。当然我们也要防止那种借口政法机关要独立办案而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甚至企图削弱、摆脱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在坚持党对政法队伍的绝对领导的问题上,政法战线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决不容许有任何不同的“政见”,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法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

三、切实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1、加强政法委对政法干部队伍的管理。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关键在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因为许多党员都在当大大小小的干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保证政法工作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人手里,要切实加大党管干部的力度,认真按照“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要求,坚持党的干部路线,严格按政策,按程序办事,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把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考察和选拔干部的首要条件,真正把那些对党忠诚、有能力、作风好的人选拔到各极领导岗位上来,切实把好用人关。

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委政法委协助党委和组织部门考察管理干部”,并要求政法委积极主动地履行好协助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考察、管理政法部门领导干部的职责。但在基层,由于领导体制不规范,在实际运作中迟迟得不到落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使政法委的职能和职权不统一,管事与管人相脱节,在政法各部门中不能很好地起领导、管理和指导作用。各级政法委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协助党委及组织部门管理好政法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的任免,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部门会同上级政法委和同级政法委共同协商推选出一定数额的候选人,政法委对候选人进行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考察材料,提出任免意见,按有关程序报批,使政法委更好地承担起协管政法部门领导和指导政法队伍建设的职责。同时要加强政法干部队伍的建设,要从政法工作实际出发,把好进人关,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坚持凡进必考,政法部门的人员进出必须经过政法委,把那些懂法律、责任心强、执法监督水平高、适宜在政法工作的人调整到政法岗位上来,对不适应做政法工作的人员进行清理调整,保持政法队伍的纯洁性。此外要注重培养年轻干部建设好干部队伍。有觉悟、有才华、有作为的年轻干部是我们事业的保证,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离不开各类优秀人才,要通过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事业接班人,以确保党对政法队伍绝对领导的实现。

2、加强和改进政法委调研工作。作为党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政法委要主动做好党委的参谋助手,经常向党委汇报政法工作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汇报,并提出合理意见,这就要求政法委要及时掌握政法工作的动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新时期,政法机关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政法体制建设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政法委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能否解决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能否贯彻落实好上级工作部署,离不开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要为上级当好参谋和助手,使安排部署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有的放矢,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工作的优良传统,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日常工作当中许多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辛劳,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工作事倍功半。这其中的关键是分析问题能力不强,没有抓住工作的关键。只有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

调研对政法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必须加大投入,强化调研工作。政法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公共权力运作过程,政法干警是专业人士,不能按照一般“机关”的方式来运作,也不能将政法干警视为一般的机关干部对待,要求他们在工作之余完成一定的调研任务。即便在法治发达国家,作为学识、水平、地位最高的法官来说,绝大部分也都只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法务专才,真正如霍姆斯、卡多佐、波斯纳等人有心又有力,著书立说的,只是极为少数的,而且,终其一生,著述也一定有限。况且整体而言,作为事后救济,政法工作天然具有“保守性”,政法工作的“权威性”常常意味着以政法工作的“保守性”为前提,因为只有稳定的体制和程序,才能赋予司法乃至法律本身以可预见性,从而使得公民能够事前即可预测后果,善予措臵。而调研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前瞻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发扬创新精神,要在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遵循宪法法律精神的前提下,突破思想障碍和思维定势,努力破除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和制约,从那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做法中解脱出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推出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就与政法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特性不相容,政法工作的这一特殊性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改变以往全民调研的分配任务性的作法,把政法部门的调研工作统一到政法委来,加强政法委调研部门。目前,市级政法委的研究室一般就是3-5人,他们承担着机关大量的文字任务,独立进行研究的力量显得比较薄弱。而县、区由于编制所限,设研究室的很少,对机关来说,也只有一到两个干部,最多不过3人,调研力量高度分散,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为了强化调研,在干部配备上应该有更大的投入,从力量的重新整合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来。如果能将政法部门的调研力量统一到政法委最好,由政法委负责政法系统的调研任务;如暂时无法做到这一步,可将政法部门的调研力量由政法委统一领导、统一调度,调研任务由政法委统一布臵,调研课题由政法委统一确定、统一调度政法各部门力量共同完成,这样既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交流与沟通,又把各级研究的力量联合起来,能对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合作开展研究,使得政法调研工作能脱离政法各部门的局限性,加强前瞻性、共通性,更好地反映政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面临的形势,提出工作的方向和思路,更好地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做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

3、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工作。维护司法权威,是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委政法委员会都要从维护党的权威、国家权威的高度出发,坚决防止和纠正影响司法权威的各种问题。加强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与作用。首先,党委执法监督对执法司法中造成的失误具有补救作用。党委开展执法监督对执法司法过程中已经造成的冤假错案,或显失公平,或另有与法院已认定事实有重大出入的案件,建议进一步调查取证或再审,以此避免因权力滥用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其次,党委执法监督对司法腐败具有超前防范的作用。党委及其政法委按照党管政法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引导政法机关特别是审判机关建立完善各种内部监督机制和错案责任查究机制,从制度建设上设防,可以有效地解决司法体制上存在的许多漏洞,为预防和遏制司法腐败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6: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舆论引导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政法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就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思想活动产生各种复杂的影响,增加了政法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及其发展,在社会稳定方面会反映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的甚至会背离正确方向;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也产生了下岗和失业工人增加、劳动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问题。经济利益多样化驱动着人们利用各种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物质需求,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会使一些社会成员行为失范,做出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事情。而不同利益主体和利益实现形式的差异及收入差距,又会使部分人群心理失衡,甚至会由此产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其次,生活方式多样化使部分人在纷繁复杂的、各式各样的生活消费观念上不能明辨是非,盲目追求模仿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好逸恶劳,精神空虚,导致“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再次,组织形式多样化之下的各种社会组织,良莠不齐,活动频繁,容易滋生有害社会的自由放任、分散无序现象,会削弱社会整体合力,有的甚至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与我们争夺群众、争夺阵地。“邪教”问题,充分说明了新时期思想领域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和长期性,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

最后,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会使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难以覆盖,形成不少无人问津的盲区和死角。当前,许多人处于下岗、流动、分散状态,对前途信心不足,经常上访闹事,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在工作方向上,要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把落实基层责任放在突出位置。强化“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政治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确实做到“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看好自家门,搞好自己的小环境”。同时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和形势教育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维护社会稳定意识,自觉维护稳定大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要加大重点整治工作力度。什么犯罪严重,就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的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确实把重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empirenews.page--] 2在工作对象上,要扩大政法工作的社会覆盖面,加强社区、社团、新经济组织以及“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成员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出现了大范围、远距离、长时间的人员流动,要求政法工作建立有效覆盖全社会的工作网络。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大规模建设的情况下,城市人口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下岗职工和外来流动人员迅速增加,这些人口大都集中在社区,我们要继续把社区作为政法工作的重点,建立点、块、线、面的“特情网”,开展社区文明安全创建工作。社团的迅速发展是社会组织形式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新经济组织大量涌现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就要求社团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抓好党员教育,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此外,必须加强对“新群体”的治安管理工作,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所谓“新群体”,主要包括个体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下岗职工及老年人等。而现实中,这也是我们政法工作的薄弱之处,这就要求我们把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在工作方法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区分不同层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增强政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成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各不相同,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也千差万别。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忌一刀切、一般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有的放矢,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兼顾少数。注意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特点,分层次地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党的政法工作在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中都能发挥引导舆论、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鼓舞信心的作用。当前,人们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没有或者暂时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回避实际问题,满足于一般空泛地说教,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只有增强针对性,使政法工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实效性。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把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好。

4在工作手段上,要拓展政法工作的渠道,综合运有多种手段,服务于党的政法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保持社会治安的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对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要限期破案;要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别要抓好社区和乡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综治各项措施;要在加强控制力、处置力上下功夫;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法工作改革,与时俱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力争取得明显进展:“六合彩”非法活动是当前突出的治安问题,我们一定要加大打击和防范力度,加大“六合彩”非法活动危害性的宣传,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打击和防范“六合彩”当做落实综治责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六合彩”非法活动打击、防范不力的要实行治安一票否决,要深挖“庄家”、赌头,教育广大群众远离赌博,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empirenews.page--] 5在工作主体上,要建设高素质的政法工作队伍,为新世纪政法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新时期政法工作难度大要求高,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政法工作队伍。从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看,政法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还不适应,表现为:一是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工作的手段、措施以及方式方法陈旧;二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政法工作者,需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结合的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队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断提高政法工作者的政治业务水平。要通过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培养政法工作者具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群众所需要并乐于接受的思想教育内容的能力,具备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落实政法工作各项任务的能力,以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在工作机制上,要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在当前全党政法工作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步形成的情况下,我们要防止上面热基层凉、舆论热行动凉,狠抓政法工作任务在基层的落实,关键是尽快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规范全党全社会的政法工作运行机制。必须在组织领导、责任权力、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激励动力、监督约束、评价考核等方面,作出规范。要建立健全民主化、科学化的政法工作决策机制;探索建立目标管理明确、信息反馈灵敏有效的政法工作调控机制;研究建立公正合理、操作性强的政法工作考评奖惩机制;强化建立领导有力、队伍精干、法规健全、充满活力的政法工作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政法工作的强大合力,使政法工作真正成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

7在工作作风上,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踏实工作,说实活、办实事、谋实效,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把做“功”与做“事”结合起来,着力在解决当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纪律作风上下功夫,注意从本部门、本单位一些习以为常,特别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关乎政府机关形象的“小事”抓起,认真查找本部门和个人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用实际行动实践十六大提出的要求。

8在工作重点上,要抓住当前影响稳定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我县表现比较突出是企业下岗安置、土地征用和权属纠纷、涉法信访等问题,特别是一些信访老户的串访、缠访,如果解决不好,可能对社会稳定大局造成冲击和影响。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热点问题紧紧抓在手上,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好。要抓住难点问题,及时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群体性事件可能继续多发,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山林、土地、墓地、宅基地的纠纷和矿产、环保、道路交通等直接牵涉群众利益的问题,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行为的对抗性和矛盾的复杂性将更加明显,预防和处置难度加大。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研究预警、疏导、处置等应对措施,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还要解决在源头。各乡镇在抓改革发展过程中,要把维护稳定作为一种成本考虑在内,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努力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当地党政一把手要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妥善处置,要做到“三早”、“三慎”,即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武器警械,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维护安定稳定。重点做好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有轻微违法行为青少年和租赁房屋的管理,认真实施对缓刑、管制人员的考察考核工作;对手机市场、机动车修理点等要摸清底数,逐一排查;对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物品也要明确监管责任,防止丢失、流散。[!--empirenews.page--] 9在执法活动中,要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原则,深入开展公正文明执法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案件评查、专项治理、执法检查等执法监督工作,解决政法干警执法活动中存在的不公、不廉、不文明等突出问题。要加强干警八小时内外的教育管理,紧紧抓住案前、案中、案后和“社交圈”、“娱乐圈”、“生活圈”这几个重要环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干警在权、钱、名、利的诱惑面前挺得住,立得稳,行得正。坚决查处政法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手软。政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和执法水平,不断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把执法检查与工作结合起来,把检查考评、综合考评结果与单位、个人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结合起来,切实解决长效管理问题,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杜绝执法不公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范文下一篇:网销人员职业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