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2024-07-2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精选8篇)

篇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与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约2930万个,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部企业总量的60%、60%和40%;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近50%,出口总额的60%也是有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种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必然也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的调整。1999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这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

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资源教授W.费尔德莱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企业离开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承认它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可能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当前我过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人才短缺

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

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

根据2003年7月~9月对浙江省200对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企业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排序 技术发展的主要困难样本数 比例(%)

1缺乏技术人才 9357.9

2缺乏资金 3019.0

3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不足159.1

4设备落后 127.4

5政府政策限制 5 3.3

6其他 5 3.3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二)、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

1.资金获取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由于直接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者要求较高,限制较多,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大,从而转向间接融资方面。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有65.7%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各种金融机构。但目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向大型化、城市化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2.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

随着国有银行的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为降低不良的资产比例、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竞争,各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信贷政策。当前银行信贷主要向个人贷款和建设项目集中,对工业贷款减少。且在对工业贷款的份额中,90%的新增贷款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向中小企业倾向。

(三)、信息资源短缺

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

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一)、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

1.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

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开发成分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中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行这种创新战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加以改进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

2.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技术窗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合作战略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

目前已经提出的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第二、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三、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等。

2.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障碍之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信息不透明,财务不明晰,运作不规范。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由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变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此类机构占全部担保机构的90%。

(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

2.优化人才汇集环境

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包括张扬个性、不求全责备、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

21世纪的今天,在新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它将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宽松。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必须要创新运行机制,在变化中找机会,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约束”,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伟 《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

2.刘国华 沈君 《转型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

3.刘车 《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4.俞仁龙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M]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周立群 谢思成 《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 [M] 人民出版社 2000年

篇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特质资源问题研究

文章在分析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及其挑战的基础上,指出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关键在于中小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质资源.

作 者:朱礼龙 作者单位:安徽技术师范学院,贸易经济系,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 CSSCI英文刊名: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年,卷(期):15(6)分类号:F124.3关键词:中小企业 自主技术创新 特质资源

篇3: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研究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国外经济发展较早, 并且在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技术创新理论首先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他把技术创新称做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 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和实现新的产业组合。柏格曼和曼迪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一系列综合特征, 该观点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作了分解。巴顿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等, 这一观点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国内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 最早出现在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中, 把技术创新能力界定为创新决策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 工程化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等, 基本上是从创新过程出发的。总体上可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是企业筹集必需的资金, 将技术开发设想转变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并组织生产、销售最终获利的资金、智慧、设备、法律、技能技巧等各方面力量的综合。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国际上看,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灵活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 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面临不少困难。

1、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目前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缺乏, 这既包括市场融资困难, 也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低、资信程度不高等弱点, 而银行从降低贷款的风险出发, 不愿过多经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认为给中小企业货款风险率较高。

另一方面, 受传统体制制约, 政府资助项目主要用于大型国有企业, 导致中小企业既无力投资于产品的研究开发, 又无力聘用优秀的科研人员, 更加难以保证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费用。

2、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对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淡化, 观念陈旧, 在技术创新上对政府或科研单位过分依赖, 经营理念上注重短期效益, 缺乏持续发展的思想, 没有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政策和社会氛围缺乏也是造成原因的另一个方面。很多中小企业都认为自己开展了技术创新, 对技术创新也都有所重视, 但现实中技术创新与亏损并存就不能不意味着我国技术创新还远没有成为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3、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投入不足。

从企业在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看, 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比例明显过低。根据对各国不同发展阶段数据的比较, 企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之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 企业基础研究大约要占R&D经费支出15%。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过去30年间基本稳定的这一比例, 或许是R&D三类活动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而我国企业, 基础研究所占比例却只有0.4%, 明显过低。从研发经费的来源来看, 我国主要靠政府投入, 企业只占到20%左右, 而发达国家企业投入占到40%-60%。研发经费的不足, 严重影响了涉农企业后备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进程, 从而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得不到及时更新发展, 弱化了企业的科研能力, 削弱了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

4、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人员投入看, 我国企业研究发展人力增长较快, 在全国科研人员中所占比重也较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显著。2000年, 我国企业的科研人员投入占全国科研人员的52.2%, 而属于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的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平均则在60%以上, 美国甚至达75.4%, 相比而言, 我国企业科研人力投入还是较弱, 科研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 我国企业的1.6%, 与同期发达国家企业科研人员占企业从业总人数的10%以上的比重相比, 差距更大;就企业科研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看, 我国企业为73.5%, 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 企业科研人员投入强度明显不足。

5、科技论文和专利水平不高。

科技论文和专利水平不高。论文和专利数量是反映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增长很快, 但在世界范围的影响非常有限, 反映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被引频次明显偏低。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频次为4.61, 假如我们的平均被引频次增加2倍 (13.83) , 依然赶不上位列第一的美国。2007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给中国申请者的专利共772件, 而这一数字还不及韩国1994年在美国获得的授权专利多。因此, 我国科技论文及专利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1、改善融资环境, 确保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1) 政府方面:资金帮助。可考虑通过财政拨款, 设立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 专门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 对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的筹资优惠;积极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 银行可以用在利率区较低的利率贷款投向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 逐步使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成为商业性金融服务重要的增长点。

(2) 银行方面:a、风险投资。实践证明, 风险投资实际上是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支持方式之一。因此, 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 构建多元化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 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向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 基金可通过如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募集和企业入股等多种渠道筹集。b、信用担保。设置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 成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 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审等级制度, 引导其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行为和经营决策行为。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政府应允许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发行债券, 证券部门可适当降低准入标准, 让其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2、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待完善。

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有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 外在动力来源于技术本身的推动和市场、政府的激励, 内在动力来源于高收益的追求。在高收益时, 企业为了获取高额收益会主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实际情况是, 很多技术创新项目, 社会效益大大高于私人收益, 私人付出的技术创新成本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得到充分的补偿, 导致缺乏参与此类活动的动力, 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直接参与或间接变革相应的制度加以解决。

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明确其创新主体地位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实践证明, 只有按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涉农企业, 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真正担负起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

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对涉农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有条件的涉农企业还要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 使涉农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只有这样, 企业才会有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从而成为研究决策、开发投入、承担风险和利益分配的技术创新主体。

4、保证R&D经费增长的同时提高经费投入强度。

作为技术创新前期阶段的R&D活动, 其投入量有较强的独立性, 高水平的R&D投入强度是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 我国R&D经费总量及其投入强度迅速提高, 2007年, R&D经费强度达到1.49%, 但是,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 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实施涉农企业科技人才工程。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必须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首位。一是要不断扩大技术研发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到企业去, 到生产第一线去, 为中小企业技术发展做出贡献。二是要制定落实企业内部科技人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 稳住现有优秀人才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他们在企业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中的作用。三是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 面向国内外人才市场招聘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 涉农企业要努力创造一流的科研条件、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 吸引他们中的佼佼者来企业施展才华。

参考文献

[1]、刘伟玲, 李海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13)

[2]、吴俊本, 王素芳.企业核心竞争力初探[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1) .

[3]、陈彪林.浅析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3, (04)

篇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外包策略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外包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219-02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其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对于规模小、资金缺、人才匮乏的中小企业而言,其技术创新能力尤显不足。中小企业如果将自身并不擅长的技术创新业务适度外包给一些专业公司来做,将会使技术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技术创新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是,技术创新外包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够使企业集中更多的资源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丧失等风险。中小企业在实施技术创新外包时,要特别重视风险的防范,并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

1 技术创新外包的内涵

1.1 技术创新的内涵

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对创新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创新包括了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产品的新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组织形式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索罗对创新理论做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应具备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我国著名学者傅家骥则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寻求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对生产条件和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供给来源和新组织的活动[1]。”

1.2 技术创新外包的内涵

目前,在中国企业竞争能力的讨论中所得的结论是,“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国外企业赚取了大部分利润,其原因是中国企业未能掌握自有产权的技术”。此论断与我们讨论的技术创新外包似乎有所出入,其实问题关键是并非拥有了技术就一定会建立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施乐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研发出了鼠标和激光打印机等一系列产品,却在日本佳能公司的强大攻势下,被迫出售包括研究中心的部分资产以求生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企业利润不单来自产品研发,更可以来源于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优于其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因此,企业可以适度选择技术创新外包,获得更快和更低风险的创新机会,从而解决技术创新的两难问题。所谓研发外包就是将企业价值链上研发环节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来完成,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外包将失去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控制能力,关键研发工作还是企业自主完成为好。但是,随着行业越来越细分,市场要求越来越高,单凭企业个体力量越来越无法承受技术创新的高投入。而且,事实上很多技术创新往往没能达到理想预期,很多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应变之道。例如宝洁公司30%以上的技术创新实施了外包。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外包的动因

2.1 降低技术创新成本

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要考虑人力资本的能力、基础设施的投资、自主开发的管理成本,还要考虑自主开发的项目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竞争优势的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缺、人才匮乏,进行技术创新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可以考虑将技术创新任务适度委托给专业公司来做,以求降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1944年就认为,“在10-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作为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可见,技术创新外包是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合理选择。

2.2 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新产品的推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全部都由企业独立完成,其效率可能并不高。但如果把技术创新进行适度外包,企业就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使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进步和供应链发展已经达到非常完善的程度,当今即使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不可能拥有技术创新活动的所有资源,对所有与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知识和过程了如指掌,资源并不丰富的中小企业就更捉襟见肘了。因此,当一些更具深厚技能和竞争力的外包供应商出现时,中小企业有效借助于外部的知识和人才,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并保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

2.3 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长期运营中形成的,难以模仿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特殊能力。当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外包时,其成本必然会有所降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压力,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可以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到自己擅长的主体工作,使决策管理层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使企业的研发部门将重点放在下一代新技术的开发上,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2.4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生产环节也越来越复杂,俨然成了一项战略工程,任何企业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庞大的战略工程。另外,新行业、新领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过去相对稳定的技术环境已不复存在,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技术创新投人成本明显增大是当今技术环境的两大趋势。面对复杂的技术环境,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问题上应该灵活抉择,将企业并不擅长的部分技术创新活动实施外包,使更多的资源配置于一些关键环节,实现技术追赶和技术转换,完成一些本来通过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实现的创新,从而增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外包的风险

3.1 核心能力流失的风险

实施技术创新外包,必然会涉及到将一些包括企业已有的技术、产品线、管理等核心能力资料提供给外包供应商。这就留下了潜在的隐患,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使得企业核心能力流失。拥有了技术不一定就拥有竞争优势,但过分依赖技术创新外包也是万万不行的,这样做很有可能丧失了企业核心能力,不能获取高利润。如软件设计外包,多数公司只将涉及常规技术的部分选择外包,关键核心技术紧紧抓在自己手中。

3.2 外包供应商方面的风险

篇5: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颖

[摘 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战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基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战略

中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其成因分析

1.人才因素及成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高层领导的支持,如果一个企业领导缺乏创新意识,就容易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停滞。企业领导的创新积极性不高,后果是导致企业组织整体的创新活力不能体现。中小企业缺乏人才表现在创新企业家、企业高素质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短缺,说明中小企业在人才的开发、使用上缺乏力度。

2.资金因素及成因。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资金运作表现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企业组织科研、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中小企业在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自己的积累可以自主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但有这样能力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投资的原因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负担重造成资金不足,使得自主创新投资能力有限。

3.市场因素及成因。市场需求和取得市场效益是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市场出发,能经受住市场检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必须要准确掌握市场情况,否则会造成技术创新的盲目性。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是信息不灵,没有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选择新的目标市场,缺乏市场开发战略。

4.政府政策因素及成因。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人才、资金、市场、政府政策等都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难点问题,这些要素的组合作用产生的系统和问题更加复杂,可见技术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小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

1.模仿创新战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

2.联合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

(1)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

(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3.与大企业合作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的束缚,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所以称这种相互信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定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篇6:中小企业组织创新战略研究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战略研究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有效的组织创新战略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从区域角度,中小企业可以实施集聚组织形式;从个体角度,中小企业应该向顾客型组织、虚拟型组织和供应链组织转型.

作 者:罗海成 作者单位: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ND FU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003“”(4)分类号:F270关键词:中小企业 组织创新 集聚组织 顾客型组织 虚拟型组织 供应链组织

篇7: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力量源泉,因此完善激励机制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激励不足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职工能力的发挥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而从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来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明显不足。

1.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适应技术创新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也还没有形成。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技术进步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技术进步中人才的价值。在分配上基本没有考虑到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尽管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奖励,但企业内部激励措施不力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成为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

2.财税政策不能有效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对企业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有较大幅度的税收优惠,国家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拨款也在不断增加,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我国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财政政策没有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设计相应的激励政策;其次,财政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商品化的支持不足;第三,财政政策的一些方面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形成。对企业通过投入创新增加的利润所得,企业在开发高技术产品中承担的风险,财税政策都没有给予重视和规定,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

3.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创新者不能得到应有的收益补偿,这将抑制企业的创新行为。而知识产权的设立则授予了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独占技术创新市场收益的权利,解决了具有公共属性的技术创新成果因“溢出效应”而导致的“搭便车”问题。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弱,导致这项政策的激励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4.市场选择、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完善的市场机制是一种实施费用低、效率高的激励制度。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公平地决定技术创新者的所得,创新者的回报反映了消费者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完善的市场机制还可以部分消除基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消极因素;公平、正当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不正当竞争行为得不到制止,技术创新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企业就不愿花力气进行技术创新,而选择利用不正当手段来谋利。目前,我国市场的整体规范化程度

还不高,创新企业与跟进企业、名牌企业与仿冒企业利益差别不大,进一步弱化了创新的制度约束和市场压力,造成企业难以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难以增强技术创新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增强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

从企业角度来说,技术创新应是企业的一种自主行为。但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会给本企业带来利益,而且会给整个行业和社会带来好处。因此政府应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从外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1.实施积极的财税激励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一是制定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各级财政要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企业研发投入允许以较大比例直接抵扣税收;二是在选择财政资助对象时,除了要保持政策平衡和加强考察外,还应该向潜在的技术创新企业或受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创新型企业倾斜,在保证政府财政资助效率的同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多样化。另外,政府的财政资助应当适度地打破所有制界限,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民营创新型企业,采取同等待遇的政策。

2.完善产权激励机制,保障科技创新者权益。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方面,中国已经比较完善,相应的立法大都完成,但关键是执法的力度还不够,有法不依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因此,当前要督促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执法不严和对侵权行为处罚不力的现象,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通过实施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扩大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扩大地区之间联合执法的范围和效率的综合性措施,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3.完善市场激励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对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利益激励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培育市场主体;(2)改革价格、工资、利率等的形成机制;(3)建立有效的竞争市场,克服市场垄断;(4)发展拓展型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5)加强市场法规建设,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和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在激励机制

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真正把技术创新的效益和风险与科技人员的个人利益挂起钩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针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科技人员进行激励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体系。只有正确地考评人才,才能提供报酬管理、人事调整、招聘和晋升等方面必要的资料与依据。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只有科学、公平的绩效量化考核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使各项考核奖惩有本可依。

2.选择适宜的激励手段。科技人员需要的差异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具体的激励手段,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即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应该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1)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企业要在分配上向科技人员倾斜。可行的做法,一是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把科技开发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并通过内部经济责任制分解落实,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在晋级、住房、技术职务聘任、退休待遇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三是适度运用产权激励。中国许多企业对科技人员分配科技股份。例如许继电器集团,科技人员根据新技术转化为商品后实现的利润提成,折成科技股。

需要注意的是,物质激励必须公平,不能搞“平均主义”。科技人员对他们所得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且要进行社会纵向或横向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据调查,实行平均奖励,奖金与工作态度的相关性只有20%,而进行差别奖励,则奖金与工作态度的相关性能够达到80%。海信董事长周厚健深知技术和人才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他的倡导下,海信从1992年开始,就在倡导打破“平均主义”,构建技术中心这一人才“特区”,使研发人员平均收入达到整个集团的三倍以上。他们还设计了股权激励方案,绝大多数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骨干基本上都有股份,这让有能力的人受到了更大的激励。在薪酬上,对于技术人员的大力倾斜充分体现了海信尊重人才、创新科技的经营理念。

(2)精神激励手段的运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发展到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演化过程就是从物质需要发展到精神需要的过程。因此,鼓励技术创新就要考虑对科技人员的精神激励。

首先,企业要给予科技人员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可以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面去发挥他们的才能。比尔·盖茨认为,微软的成功将永远依赖于公司能否吸引并保留那些优秀的员工。微软的薪酬并不是特别高,但为个人施展才华和实现个人成就与价值尽量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气氛及更多的机会。

其次,在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待遇时,要侧重工作满足感,包括工作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允许创造性和实现个人满足等内容。对于那些年纪轻、干劲足的科技人员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有激励作用。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身心或肢体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管理者要根据科技人员的要求,适当授权,让他们参与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工作,一方面是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满意度。以3M公司为例,公司为了实现其不断生产创新产品的战略目标,建立了一项激励机制:要求公司的科技人员花费其15%的工作时间,在自行选定的领域内从事研究和发明创造活动。在这一制度下,员工被激发出的创造力为公司带来了一连串获利丰厚的创新产品。

第三,委以更多的责任,增强人才的责任感。松下幸之助说:“ 用他,就要信任他;不信任他,就不要用他。”这样才能让下属全力以赴。用人固然有技巧,而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大胆地委派工作。通常一个受上司信任,能放手做事的人,都会有较高的责任感,所以无论上司交代什么事,他都全力以赴。

第四,给予科技人员参与管理的机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科技人员大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让科技人员在工作中有发言权和一定的管理决策权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第五,加强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企业管理者应尊重理解和关心科技人员,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激发科技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企业产生一种把科技人员凝聚在一起的向心力,使他们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把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迪特尼·包威斯公司是一家拥有1.2万余名员工的大公司,它早在20年前就认识到员工意见沟通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地加以实践。现在,公司的员工意见沟通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面临全球的经济不景气,这一系统对提高公司劳动生产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为科技人员创造培训机会。在争取劳动报酬的同时,科技人员往往寻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培训激励对青年人尤为有效。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能力,为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及提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创造条件。在许多著名的公司里,培训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奖励。因此,企业要将培训作为激励科技人员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科技人员“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在企业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

篇8: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一、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

(一) 技术风险评价

1、中小企业R&D投入不足, 导致技术创新的风险比较大。06年上海市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29%。而江苏R&D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1.38%, 远远低于上海市的水平。

2、R&D机构中中高级人员比例不足, 公益研究机构比例小。2005年江苏3531家R&D机构中, 仅有48家公益机构, 因此提供的免费的科技项目的数量就十分有限。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就不得不聘请社会上的科研机构, 这也会引起技术外溢的可能。

3、江苏中小企业较低的产业层次和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的不健全加大了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江苏中小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 但是由于很多中小企业不是由高学历人员创办, 因此即使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 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依然较高。

(二) 管理风险评价

1、江苏中小企业主自身素质较低, 导致技术创新的决策及管理存在很大风险。江苏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文化程度比较低。被调查中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中硕士以上占8.9%, 本科占20.4%, 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管理人员的总比例更是不尽人意, 分别是10%以下的中小企业占61.5%, 10-30%的占21.3%。

2、江苏中小企业混乱的组织形式给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风险。江苏省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很大一部分在组织形式上采取的是家族企业的组织模式, 家族制企业一个特点是企业内部很多关键岗位被企业主的家属、亲戚和有关利益者占据, 并且有关利益人 (政府、银行等负责人) 的选择次数将近选择次数的一半, 这一方面使得其他员工感到缺乏公平感和升职空间而离职。

(三) 融资风险评价

1、从融资途径来看, 融资结构依然比较单一。虽然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有多元化趋势, 但是间接融资、通过向银行贷款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2、金融生态环境、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江苏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率依然较高, 案件执结率较低、信用环境较差, 这也直接影响了该地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

二、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

由于技术创新风险有着复杂特性, 因此本文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我们判断指标的重要度需要赋予一定的数值, 采用1-5的标度法。 (见表1)

本文采取专家评分法对影响技术创新的各级因素的权重进行了设置。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江苏工商联负责人、中小企业局负责人、深圳艾默生公司技术人员以及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多位教授的大力支持。问卷共发出10份, 收回9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份。从技术创新风险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等三大风险因素中分解了多个分指标, 剔除了影响力较弱的指标5个, 余留10个分指标。

(一) 一级指标权重的设定

(见表2)

对向量作归一化处理得:W1=0.36W2=0.47 W3=0.17

得CR=0.079≤0.1故通过一致性检验

(二) 二级指标权重的设定

(见表3)

如同一级指标权重特征向量求解的过程, 我们可以得到技术风险各因素权重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

(见表4)

求得归一化后管理风险各因素权重的征向量为:

表5)

得归一化后资金风险各因素权重的

征向量为: 故通过致性检验。

(三)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标准集的建立

我们将技术创新风险的级别划分为:险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很高等个级别, 因此建立技术创新风险评语集:V=V1, V2, V3, V4。

(见表6)

(四) 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糊评判

根据表六计算各因素比率我们可以得第二层次的模糊评判矩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江苏中小企业技术新风险的第二层次的评价向量为:

根据一级模糊评判的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二级模糊评判矩阵为:

, 相应的我们可以得出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第一层次评价向量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技术风险、资金险的很高风险值分别达到0.545、0.719, 表明技术和资金方面是制约中小企业技术新的两大重要因素。资金风险的很高风险更是达到了0.719, 这也与江苏中小企业术创新资金短缺、融资难的现实相符合。

三、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得出江苏中小业技术创新风险很高, 因此, 本小节从各险因素出发, 对控制技术创新风险给出一对策和建议。

(一) 建立技术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 如果技术创新方向选择不当或者由于创新过程管理不当导致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 就会为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损失可能就是致命的。因此就需要建立技术风险的预警管理系统和相应的预控机制, 以方便预报风险, 并根据警报的大小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从而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二) 做好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以及模仿创之间的协调

企业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两方面,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要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及风险策略等因素来决定是自主创新还是合作创新。如果企业本身的人、财、物等比较充足, 而企业本身也是风险偏好型的, 那么就可以选择自主创新;企业本身技术、实力等有限, 不足以独立完成技术创新, 那么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个及几个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进行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创新或者是选择风险较小的模仿创新。

(三) 提高管理者素质、优化管理层结构

对于中小企业所有者来说, 首先要从念上改变其原有、落后的管理方法。对于术创新来讲更是要求现代的管理思维和方, 一言堂、家长制作风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利进行, 因此作决策时一定要实行集体决, 并且尽可能使高素质人、高学历的人才决策班子中比例占到最大。

(四)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完善金融政策,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1、拓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渠道。并且在条件成熟时, 适当允许高新技术企业有选择地到上海、深圳上市融资。

2、拓宽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中小业债券融资的渠道。这就要求实现企业债由规模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转变。同时要适取消对中小企业不利的规模要求, 使一些秀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资。

3、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为防范金融风险, 银行贷款以企业财产作抵押的方式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由于目前银行的总资金量与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量差距过大, 如果继续实行信贷关系就会进一步扭曲银企关系, 因此也就有必要采取一些弹性的措施来缓解这种矛盾。

四、结语

本文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了评判, 最后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分因素还是综合看, 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比较大, 然后对分风险怎样规避, 提出了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毕建国.试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机械管理开发, 2000, (2)

[2]、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试与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曹炳元.应用模糊数学与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1.

上一篇:初中学雷锋知感恩演讲稿下一篇:低段语文期中考试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