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2024-06-19

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精选8篇)

篇1: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梳理了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供水企业建立的主要步骤和关键环节,从制度、人员、物料、设备、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分享了过程管理和信息系统建立的心得,帮助供水企业解决遇到的共性问题,更好更快地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

关键词: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安全管理对象;过程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供水行业的安全生产态势整体向好。在安全标准化实施落地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未出台针对供水行业的专用安全标准,而在实际推进中多套用工业制造业通用标准,其不能体现出供水的市政特性和食品属性。在实施过程中因各地标准不同,供水企业的规模、工艺及设备、管理层级、业务范围等个体差异,供水企业的安全管理也会有所差别。只有紧抓供水行业特点,结合企业个体情况划定安全管理边界和层级,把现有的管理体制与安全标准化的要求有机融合,利用信息化管理方法,才能实现供水企业本质安全的目标。

1安全标准化实现的一般要求

安全标准化由在安监局备案的专业安全咨询服务机构进行跟踪指导,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进行自评及改进,自评合格后形成自评报告并网上申报。第二阶段,由当地安监局牵头组织专家进行初次评审。评审从企业资质、基础管理、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四个方面进行,采用档案核对、现场验证、等评审方法,依据明确的评定标准进行量化打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评审中含部分否决项及加分项。如分数合格则取得安全标准企业资格,不合格则整改后再次申请评审,安监部门抽样复查。供水企业一般为规模企业,较多采用二级评审标准。安全标准化的建立是为了帮助企业理清安全管理思路、明确责任、规范行为,落实过程中不能做成规范和执行两张皮,让安全标准化真正在供水企业的管理中发挥作用。企业首先应明确安全管理范围,做到“宽到边、深到底”业务流程全覆盖。供水企业的主要业务如自来水的生产、收费服务、取水化验、管道维修、表具管理和管线施工都应纳入安全管理范围。供水企业一般为公司―部门―班组的三级管理模式,对应层级建立相应的安全巡查、人员培训、应急处置方案等安全管理制度。窒息中毒、淹溺、坍塌、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等作为供水企业易发事故类型应该引起重视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各供水企业在长期的安全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原有的模式不能完全与标准化的要求契合,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安全要求、充实安全知识、改进管理过程、完善文档和记录,对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细化和升级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2供水企业安全管理的对象

安全标准化工业二级通用标准有近二百条评定内容,在初步建立时需要对照标准逐一核对落实。采用面对安全管理对象的方法,从制度、人员、物料、设备、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1]

2.1制度

2.1.1安全投入

市政供水行业有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运行多年的供水企业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的问题普遍存在。如果节省了安全资金,出现重大事故实在是得不偿失,

安全需要一定的投入。安全专项资金应纳入企业的年度预算,设立专用账户,转款专用,由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管理。经审核符合安全资金使用规则的支出,不计入各部门的成本。

2.1.2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

安全生产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安全生产委员会。企业负责人应兼任委员会主任,各分管副总为副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法规要求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企业,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建议供水企业成立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能科室,同时作为安全生产委员的办公室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文章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出自, 此链接!。

2.1.3建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常见的安全制度有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会议制度、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危险作业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职业危害管理制度;危化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由安全管理部门拟定并汇编成册,报最高管理者审定签发。以部门为单位接收文件,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学习。

2.1.4事故隐患排查

事故隐患排查分为公司级、部门级和班组级安全检查,内容各有侧重。并根据作业特点进行周期性检查,如夏季多为有限空间作业检查,冬季为火灾隐患排查。供水企业应将检查和整改结果定期上报各地安监信息平台和水务安全信息平台。

2.1.5应急救援与事故管理

根据危险源和本企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综合安全预案和专项预案。供水企业的专项预案应特别针对火灾、防汛、有限空间等事故类型展开,应设置指挥体系及应急人员,可通过预案专家评审以确保行之有效。应急物资由专人管理,定点存储。供水企业都有较为成熟的水质安全应急体系,安全生产预案可依托水质安全体系来有效实现。安全生产事故应按规定时限上报,事后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2.1.6相关方管理

供水企业的合作单位较多,如水源的供给方、管网的维护方、查表外包方、药剂供给方、设备维保方、管线施工、劳务输出方、承租出租方等,需要与相关方明确安全管理边界及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相关方进行资质及现场安全检查。

2.2人员及作业管理

2.2.1安全生产责任制与绩效考核

按照公司经理(厂长)―部门负责人―班组长―员工的路径,从上至下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让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做到一岗双责,“谁管理、谁经营,谁负责”。并依据不同的岗位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考评体系。对于提出安全生产建议并采纳的予以奖励,对于违规作业、违规指挥的予以惩处。

2.2.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安全培训分为三级,对一般员工、新员工及“四新”员工的培训不得小于规定时长,主要负责人还应取得安全管理证书。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危化品操作工、化验员和变配电作业人员需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作业资格证才能上岗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2.2.3安全行为管理

适用于有一定危险性的作业环节。安全操作规程汇编应下发到班组学习,由部门和班组共同进行考核。吊装作业、压力容器作业、药剂投加、变配电设备操作、化验、消毒作业、水泵维修都应由专门的人员按照规范作业。供水企业中的危险作业主要是指限空间作业、氯气投加维修作业、临时用电、动火管理和高处作业管理。危险作业除严格执行规范外,作业前根据危险程度分级审批,危险性较大的要制定专项安全方案,通过勾选安全相关措施填写委派单,保证安全措施到位后才能作业

2.2.4职业卫生

噪声和氯气是供水企业常见的职业卫生危害因素。安全管理部门需定期联系当地职业危害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和评价。有些泵房噪声大又无消声措施,如检测结果超过每周40小时等效声级85dB(A),即判断存在噪声职业危害。如加氯车间的通风效果不好,加氯设备管路老化严重,可能造成工人操作呼吸带的氯气超标。如果评价结果不合格,则要采用工程措施降低危害并定期登录安监系统申报信息,同时对作业人员定期体检,培训、告知并配备耳塞等防护用品。

篇2: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 1 — — 2 —

三、变 配 电 与 自 动 控 制 系 统 13.1 7 △主要水厂或泵站建立微机监 控系统。(县<市>级水司本条不 评分。)检查微机监控系统的建立情况。3+2 1.水厂主要设施(取水、加药、沉淀、过滤、消毒、配水 泵站等)实现微机监控的 3 分,每缺一项扣 0.5 分。2.对以上工艺过程在中控室可以监控的加 0.5 分;形成全 厂工艺监控网且建立实时/历史数据库且能打印生产报表 的加 0.5 分;数据可通过网络有管理部门共享的加 1 分。13.1 8 △监控系统运行及维护正常完 好。(县<市>级水司本条不评 分。)检查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情况。3+1 1.运行与维护写入规程的得 3 分,未写入扣 1-2 分。2.监控系统软件不断升级完善的加 1 分。14.1 △水厂的进水出水设置流量计。(县<市>级水司本条可暂缓评 分。)流量计安装前经校准并颁证。《城镇供水水量计量仪表的配备和管理通则》(CJ/T3019)《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 和(CJJ92)。流量计安装前送相关计量监督部门进行过校准。3 14.2 十

四、用 水 计 量 仪 表 3 14.3 流量计的安装遵照规程。流量计的安装符合《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施 工及验收规程》(CECS 162)。3 14.4 流量计运行中按周期现场校准。流量计运行过程中按照

《速度式流量计》的要求进行 过现场校准。3 十 14.5 △用户水表的准确度。水表的准确度等级不低于二级。3 1.水厂进、出水均设置计量仪表,供水量≥10×10 立方米 4 /d 的水厂采用 1 级表,供水量≤10×10 立方米/d 的水厂 精确度等级不低于 2.5 级者得 3 分。2.每少设置一台扣 0.5 分,准确度达不到的扣 0.5 分。1.原、出厂水流量计均经过过相关监督检测部门检验并取 得合格证者得 3 分。2.未 经过相关监督检测部门检验者不得分。1.流量计前后管道直管段是否满足仪表工况要求。2.流量计安装位置是否确定管道中水呈满流,无积气。3.流量计安装位置应具备防水淹、雷击、电磁干扰等条件。4.流量计安装位置是否设置便于维修和检测的设施,杜绝 安全隐患。达到上述要 求者得 3 分,每处发现问题扣 0.5 分。1.用于贸易计算的流量计是否定期由国家授权的技术监 督机构进行检定并获得证书,并确保证书的持续和有效 性。2.是否配备精度在 1 级以上的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依检 定周期送国家授权单位检定,由企业内部有资质的计量人 员 1 至 2 年对流量计进行调校,记录建档。3.涡轮流量计的校准周期不超过 1 年,涡街流量计、电磁 流量计周期不超过 2 年。达到上述要求者得 3 分,未达到上述要求,每发现一台,扣 0.5 分。查阅上一年度水表档案,执行不低于二级规定的得 3 分,不执行者不得分。4 — 26 —

四、用 水 计 量 仪 表 14.6 用户水表强检符合规定 执行水表强制检定规程。3 14.7 14.8 14.9 14.1 0 14.1 1 15.1 △检定员持证上岗。内部计量管理部门实施计量管 理。(县<市>级水司本条可暂缓 评分。)水量计量仪表台帐。建立水量仪表周检、强检、抽检 计划。△用户水表安装前实施强制检 定情况。检定员具备资格并持证上岗(取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 局办法的检定员证)。供水企业计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否按规定进行水量计 量管理。水量计量仪器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检查上一年度水量计量仪表周检、强检、抽检计划。评估前一年用户水表首检执行情况。1.检查前一年用户投诉处理档案。2.分析 3—5 个投诉事件,了解其分类,统计及处理 情况。设立投诉服务电话并保证服务畅通的相关资料,拨打 3—5 次服务热线电话。查看公司或 2—3 个窗口部门,建立投诉管理体系及业 务流程体系的制度、图表。查阅 10 起投诉的受理、处理结果的记录和建档资料。1.查看用户满意度调查制度。2.抽查上一年度用户满意度调查的资料。1.抽查 3—5 名相关人

员培训资料。2.现场提问 3—5 名相关人员,了解其熟悉业务情况。3 3 3 3 3

1、水表首检执行率 100%,周检计划执行率 100%者得 3 分。

篇3: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瓶颈

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被视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而预算体系中, 财务预算指标体现了预算管理及执行的有效性, 指标的完成与否乃成本控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但预算指标如何科学的制定, 成本控制怎样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方面的问题, 又是预算管理遇到的难点,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 总结了以下方面的问题:

( 一) 成本指标的制定不能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为:预算执行单位编制、上报指标, 管理部门履行审核职责, 公司下达指标, 执行预算、预算分析和考核。由于在其过程中, 预算管理部门大多依靠历史成本及经验判断来制定和控制预算, 难以掌握众多预算单位的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 与预算执行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造成指标的制定依据不够充分, 不能完全与执行预算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紧密衔接。

( 二) 成本指标缺乏专业标准依据

成本指标的制定几乎涵盖了企业各条专业线的工作职能, 制定过程必须依靠专业标准进行判断。但许多企业缺乏一套衡量成本标准的专业流程指引, 使部分指标的核定只能依靠编制部门与预算单位间的博弈产生, 这样容易影响指标制定的标准统一性和专业性, 削弱了预算单位对指标的执行力。

(三) 成本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关联度不足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成本指标没有体现出与经济效益的关联性, 该项成本的发生是否有必要, 能否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经济业务的投入产出能否量化, 成本与收益是否平衡, 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 造成预算指标执行的盲目性。

( 四) 缺乏标准化的成本分析、评估和考核机制

对预算完成的执行分析时, 由于缺乏生产和成本的标准, 往往只能依靠完成的数据结合简单定性分析, 难以将预算执行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 深入问题的实质进行分析, 动态控制。同样在评估和考核时, 面对出现需要剔除成本或超预算完成的情况, 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

二、建立标准化成本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一) 标准化成本管理是预算管理工作不断深化的需要

由于传统的成本指标核定方法较为单一, 只考虑历史水平和当年效益目标来确定, 对具体的支出缺乏统一的定量标准, 对成本动因和成本结构把握不清。而标准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制定统一的成本费用定额, 成本费用定额是全面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 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 是加强预算执行控制、有效开展评价分析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 二) 标准化成本管理能提高预算工作效率, 使指标更加专业化, 更能显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制定出科学的标准化成本可以提高预算编制、审核、分析、考核流程的工作效率, 使预算工作能更加有序开展。专业化的标准生产流程和标准成本指标的设计, 通过与同行业进行比较, 找准存在的差距, 有利于改善生产, 促进经营效益。

( 三) 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是标准成本控制的基础, 更是进一步加强生产全过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 将标准化的生产作为全过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标杆, 指导日常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以生产为单元的预算、核算、考核管理机制, 使绩效评价能有依可循, 责任才能落实到位。

三、供水企业标准化成本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供水企业可从建立作业标准化系统, 重塑生产标准化流程入手, 将标准化生产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 相应完善预算指标制定, 成本分析与控制, 绩效评估与考核。构建一整套标准化成本体系。

( 一)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步骤

制定标准化成本, 必须建立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经营体系。首先在实现安全供水, 保障服务的基础上, 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 理顺生产工艺流程, 减少其中繁冗的步骤, 通过对生产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设计, 力求实现统一、高效的生产流程。

其次, 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中由专业部室制定出合理的标准成本参数, 根据参数可直接制定各项标准成本预算指标。各项参数可随经济环境和标准生产体系的变化而调整, 实现成本预算与生产经营的联动。

再次, 各预算单位将预算指标进行精细化分解, 建立标准成本控制责任人制度, 将标准化生产结合标准成本进行同步管控, 对预算周期内的生产经营与预算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及时修正生产流程中的异常情况, 同步滚动调整本单位的内控预算, 达到完成年度预算指标的目的。

最后, 建立标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机制, 对标准化生产工作和标准成本控制完成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 二) 各项标准成本的具体应用

1. 实现日常生产性费用的标准化是第一步

日常性的生产费用预算指标可以根据成本的属性按照标准生产作业下的资源配置乘以相关标准系数确定, 以下列举一些影响基层单位的生产费用标准成本核定的因素以供探讨: ( 见表1)

2. 变动成本标准化是未来的变动成本控制管理的方向

原材料和动力成本是自来水生产的主要成本, 在确保供水水质和安全调度的前提下, 有效地控制变动成本极为重要。其中动力成本可利用供水量、出厂水压力、用电设备功率等指标设置出标准动力成本;而对于供水企业来说, 净水原材料成本受原水水质和生产工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难以简单地建立起统一的生产标准化体系, 但随着未来企业制水工艺的不断更新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也能够根据原水水质指标、供水量制定相应的原材料投加量标准, 以标准化成本的思路对变动成本进行科学控制, 将生产与成本控制有机结合。

( 三) 加强标准化成本控制须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手段

标准化成本控制的实施必须以提高信息化管理为保障。可以通过生产和预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 将大量标准化设置和相关参数集成于软件管理平台, 更加快速地采集数据, 精确分析, 全面提升生产全过程标准化和成本控制的效率。

篇4: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关键词: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安全管理对象;过程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X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19-3

0 引言

随着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供水行业的安全生产态势整体向好。在安全标准化实施落地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未出台针对供水行业的专用安全标准,而在实际推进中多套用工业制造业通用标准,其不能体现出供水的市政特性和食品属性。在实施过程中因各地标准不同,供水企业的规模、工艺及设备、管理层级、业务范围等个体差异,供水企业的安全管理也会有所差别。只有紧抓供水行业特点,结合企业个体情况划定安全管理边界和层级,把现有的管理体制与安全标准化的要求有机融合,利用信息化管理方法,才能实现供水企业本质安全的目标。

1 安全标准化实现的一般要求

安全标准化由在安监局备案的专业安全咨询服务机构进行跟踪指导,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进行自评及改进,自评合格后形成自评报告并网上申报。第二阶段,由当地安监局牵头组织专家进行初次评审。评审从企业资质、基础管理、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四个方面进行,采用档案核对、现场验证、等评审方法,依据明确的评定标准进行量化打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评审中含部分否决项及加分项。如分数合格则取得安全标准企业资格,不合格则整改后再次申请评审,安监部门抽样复查。供水企业一般为规模企业,较多采用二级评审标准。安全标准化的建立是为了帮助企业理清安全管理思路、明确责任、规范行为,落实过程中不能做成规范和执行两张皮,让安全标准化真正在供水企业的管理中发挥作用。

企业首先应明确安全管理范围,做到“宽到边、深到底”业务流程全覆盖。供水企业的主要业务如自来水的生产、收费服务、取水化验、管道维修、表具管理和管线施工都应纳入安全管理范围。供水企业一般为公司—部门—班组的三级管理模式,对应层级建立相应的安全巡查、人员培训、应急处置方案等安全管理制度。窒息中毒、淹溺、坍塌、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等作为供水企业易发事故类型应该引起重视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各供水企业在长期的安全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原有的模式不能完全与标准化的要求契合,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安全要求、充实安全知识、改进管理过程、完善文档和记录,对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细化和升级。

2 供水企业安全管理的对象

安全标准化工业二级通用标准有近二百条评定内容,在初步建立时需要对照标准逐一核对落实。采用面对安全管理对象的方法,从制度、人员、物料、设备、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1]

2.1 制度

2.1.1 安全投入

市政供水行业有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运行多年的供水企业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的问题普遍存在。如果节省了安全资金,出现重大事故实在是得不偿失。安全需要一定的投入。安全专项资金应纳入企业的年度预算,设立专用账户,转款专用,由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管理。经审核符合安全资金使用规则的支出,不计入各部门的成本。

2.1.2 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

安全生产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安全生产委员会。企业负责人应兼任委员会主任,各分管副总为副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法规要求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企业,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建议供水企业成立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能科室,同时作为安全生产委员的办公室。

2.1.3 建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常见的安全制度有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会议制度、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危险作业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职业危害管理制度;危化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由安全管理部门拟定并汇编成册,报最高管理者审定签发。以部门为单位接收文件,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学习。

2.1.4 事故隐患排查

事故隐患排查分为公司级、部门级和班组级安全检查,内容各有侧重。并根据作业特点进行周期性检查,如夏季多为有限空间作业检查,冬季为火灾隐患排查。供水企业应将检查和整改结果定期上报各地安监信息平台和水务安全信息平台。

2.1.5 应急救援与事故管理

根据危险源和本企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综合安全预案和专项预案。供水企业的专项预案应特别针对火灾、防汛、有限空间等事故类型展开,应设置指挥体系及应急人员,可通过预案专家评审以确保行之有效。应急物资由专人管理,定点存储。供水企业都有较为成熟的水质安全应急体系,安全生产预案可依托水质安全体系来有效实现。安全生产事故应按规定时限上报,事后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2.1.6 相关方管理

供水企业的合作单位较多,如水源的供给方、管网的维护方、查表外包方、药剂供给方、设备维保方、管线施工、劳务输出方、承租出租方等,需要与相关方明确安全管理边界及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相关方进行资质及现场安全检查。

2.2 人员及作业管理

2.2.1 安全生产责任制与绩效考核

按照公司经理(厂长)—部门负责人—班组长—员工的路径,从上至下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让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做到一岗双责,“谁管理、谁经营,谁负责”。并依据不同的岗位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考评体系。对于提出安全生产建议并采纳的予以奖励,对于违规作业、违规指挥的予以惩处。

2.2.2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安全培训分为三级,对一般员工、新员工及“四新”员工的培训不得小于规定时长,主要负责人还应取得安全管理证书。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危化品操作工、化验员和变配电作业人员需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作业资格证才能上岗。

2.2.3 安全行为管理

适用于有一定危险性的作业环节。安全操作规程汇编应下发到班组学习,由部门和班组共同进行考核。吊装作业、压力容器作业、药剂投加、变配电设备操作、化验、消毒作业、水泵维修都应由专门的人员按照规范作业。供水企业中的危险作业主要是指限空间作业、氯气投加维修作业、临时用电、动火管理和高处作业管理。危险作业除严格执行规范外,作业前根据危险程度分级审批,危险性较大的要制定专项安全方案,通过勾选安全相关措施填写委派单,保证安全措施到位后才能作业。

2.2.4 职业卫生

噪声和氯气是供水企业常见的职业卫生危害因素。安全管理部门需定期联系当地职业危害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和评价。有些泵房噪声大又无消声措施,如检测结果超过每周40小时等效声级85dB(A),即判断存在噪声职业危害。如加氯车间的通风效果不好,加氯设备管路老化严重,可能造成工人操作呼吸带的氯气超标。如果评价结果不合格,则要采用工程措施降低危害并定期登录安监系统申报信息,同时对作业人员定期体检,培训、告知并配备耳塞等防护用品。

2.3 设备设施的管理

2.3.1 特种设备管理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和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起重机械、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安全阀是水厂常见的特种设备。起重机械作为维修辅助设备经常被使用,压力容器在经常用于滤池气冲等需气场合,直径大于25mm的供水压力管道基本都属于压力管道的范畴,安全阀是有压力防护功能安全附件。特种设备需建立安全管理台账和档案。初次安装时需到当地质检部门备案,并定期保养和委托校检。

2.3.2 一般设备设施管理

一般是指水泵、搅拌设备、投加设备、动力及控制设备、水处理设备和各类工艺建筑管理。对此类设备实行台账管理,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评价标准并自主评定。从设备新建、维护到报废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2.3.3 安全设施三同时

水厂或加压站等功能性项目的改建或扩建工程,在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应做项目安全初步评价,对潜在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设计时宜有安全专篇解决相应的问题。安全验收评价是在项目竣工后进行,前置条件有消防验收、职业危害检测评价、防雷检测等,全部通过后可委托进行验收评价,项目在安全验收评价合格才可正式投入使用。另外如氯中和塔、排烟风机、消防设备等安全防护设备必须与项目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2.3.4 消防安全

供水企业是市政消防水的供给者,部分水厂利用工艺池作为消防水池,不再单独设立消防水池。如利用清水池等工艺池替代消防水池,需要定期对消防泵进行检修并特别注意防止消防管路水质倒流污染成品水。如供水企业综合楼建筑内有喷淋系统,则消防水池需单独设置。

2.4 物料管理

供水厂的物料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对于用量较大并且一定危险性的化学品的管理,从危化品的使用、存储两个方面进行。供水工艺在混凝阶段投加的混凝剂、消毒阶段投加的消毒剂及污泥处理阶段投加的化学试剂都可算作此类。絮凝剂常为高分子材料,使用时常经过溶解、稀释调制和定量投加步骤,一般无毒但有些带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溶解之前,有些絮凝剂呈粉末状,可能造成空气污染,如果环境中到达一定浓度遇到明火还有爆炸的可能性。部分絮凝剂在水解时会析出如氨气等有害气体[2]。消毒所常采用的危险化学品有氯气、二氧化氯其他含氯消毒剂。氯气属于危险化学品,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一战”时曾作为化学武器使用,一般作为重大危险源管理。二氧化氯也有刺激性和毒性,还有易挥发和易爆炸的特性。在污泥化学调理阶段投加的石灰也有一定危险性。药剂投加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被腐蚀需要定期检修或更换,保证密封及机械强度。另外危害药剂出入库及使用应进行登记管理。

2.4.1 从安全存贮的角度

一般存贮15-30天的用量,不宜一次储量过大,如二氧化氯可采用现场制备的方式随用随制,做到零存储。药剂分区存贮,存储环境符合其化学及物理特性。存储库房有防

泄漏、溢出的中和塔、围堰等应急设施,还应设置洗眼器、吸附包等应急用品。现场标示明确药剂名称及性质。危险药剂存储地点不宜离办公或居住区过近,氯瓶间应设置在下风向。

2.4.2 从安全使用方面

首选工艺成熟、自动化程度高的投加方式,做到本质安全。同时采用能降低危害的工程控制措施(如隔离、密闭)以减少和控制使用场所危险化学品的事故风险。使用和存储场所为防止有害气体聚集,应当设置有毒气体报警仪并合理通风。建议采用报警仪及风机联动控制,当环境有害气体(粉尘)浓度达到预定值时自动开启风机。应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并向其配备性能合理的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其操作危化用品时的安全。

2.5 环境管理

2.5.1 厂区环境

供水企业作为饮用水供应的特殊行业,一般都是整洁有序的花园式环境,对于垃圾堆放有一定要求。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开并定点存放,有防吹散、防污染措施;对于污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应有专门存放地点,存放点有防渗漏措施。

2.5.2 防雷接地

供水厂一般场地开阔、地势较高,易遭受雷击。目前水厂自动化程度较高弱电设备多,遭受雷击后损失较大。供水厂经过专业防雷改造并经过防雷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建筑物上应设置接闪装置,配电设备应装有防浪涌保护装置,中控室防静电地板、中控台或大屏幕等设备需做防雷接地并遥测绝缘合格。供水厂内管线种类繁多,应按种类涂刷相应的管道色标并标示流向。

2.5.3 临边防护

供水企业内各类池体众多,巡视、维修、取样都会在池边作业,作业人员不慎坠入池子中的事故时有出现。工业梯台和护栏可以有效的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参照《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GB 4053.3-2009)对厂内护栏的高低、间距、踢脚板高度进行改造,使通道、梯台、护栏及厂内照明照度都符合安全要求。

3 供水企业的安全过程管理

安全标准化要求按照PDCA 循环管理的方法进行过程管理。确定每个工作的目标和周期,把每个周期内划分为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阶段进行管理,形成一套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

计划阶段:按照安全标准化体系的要求,对安全管理的对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全年计划把工作分解成月计划及周计划。如制定隐患整改计划要参照上个周期完成情况。制定的计划内容包括对象、内容、预期效果、预计完成时间、费用、责任部门、责任人等内容。

实施阶段:包括计划执行过程当中的核查和落实情况的检查。明确是否有新的情况,评定是否需要调整或终止计划。实施中应详细记录实施人、完成时间等内容。落实情况的检查应除记录检查情况、检查人、检查时间外还应对未完全落实的项目提出建议整改并督促落实。

检查阶段:对照计划阶段制定的计划,按照实施阶段的落实和检查结果,定期总结安全管理工作,分为全面总结和特定总结,为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改进阶段提供依据。

改进阶段:对检查的结果予以处理,对成功的经验予以肯定并推广,甚至上升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周而复始的解决问题,使安全管理找到符合企业发展的方法。

4 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目前各供水企业较多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常见的系统有OA办公系统、SCADA系统、智慧水务平台等,信息化也是实现安全标准化的有利抓手。供水企业安全信息化的建立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优势,可以依托之前的系统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联动避免重复性投资。

4.1 基础信息库的建立

基础信息库是企业安全信息化的基础,包括信息的录入、维护、更新和删除。包括安全管理基础信息、人员信息、设备台账、特种设备信息、危险源库、职业卫生信息、法律法规库、环境信息、物料信息、安全检查表和隐患排查表等。这些数据和企业其他数据库共联共享,实现条件查询、自动预警、表单输出等功能。

4.2 过程管理表格的建立

结合PDCA的管理流程和企业的工作周期,建立起安全工作过程管理表格用以指导具体工作。建立基础信息之间的联系,在后台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模型,将相关表格按照不同的阶段和因果关系进行关联,按照计划表生成提醒信息、对照落实记录生成检查信息、对照检查记录生成统计报表。[3]在程序上是以一定的输入、引用、输出作为流程。在外观上有计划、记录、台账、汇总、检查、总结、分类信息等。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年度培训为例:

4.3 安全信息系统的使用

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库为基础,以过程管理为流程,依托供水企业信息化平台,指导供水企业的安全工作及时、正确、高效的开展。其建立的各类基础信息数据,可联网更新避免重复性工作并提供个性化的查询服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输出,如万吨水事故率等指标性数据,可作为供水企业安全决策的依据。

5 结论

本文结合供水行业特点论述了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在供水企业建立的流程、难点和重点。明确了供水企业的安全管理边界,根据评定标准从制度、人员、物料、设备、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根据过程管理理论把安全工作分为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阶段,明确每个周期的工作内容及重点,形成一套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出依托供水企业现有信息平台,建立基础信息库和过程管理表格,并关联构建安全管理模型,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化,从而提高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的运行效率。总之,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供水企业的有效建立需要以标准化体系为基础,创建适合自来水行业的、可复制的安全管理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工业制造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评审通用标准[S].

[2]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城镇供水(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供热、供水、燃气企业在运营中的安全责任,需在具体实施中严格遵守,现总结安全管理责任如下。

(一)供热企业的安全责任

1.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

2.建立专职的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定期对企业生产、办公、生活区域进行安全联合检查,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3.制定安全生产目标,确保:

(1)全年无重大设备事故;

(2)杜绝人身重伤以上事故;(3)杜绝火灾和交通事故;(4)人身轻伤率低于限定目标(5)不发生误操作事故;

(6)无管道施工事故,并保证正常供暖期。

4.确保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并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

5.建立应急预案。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发布、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培训与演练、奖惩、附则等内容。

(二)供水企业的安全责任

篇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论文

在众多企业当中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工作人员没有安全意识以及监督管理的力度不足等三方面。就制度方面而言,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将这些制度准确有效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这些制度无法有效的发挥出其应具有的作用。甚至还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状况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就安全意识方面而言,由于企业为了寻求快速的发展,招收员工的时,并没有注重员工的个人素质,使得员工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在生产过程当中并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能力,对其相关的知识也不甚了解,进而就导致他们不具备安全生产意识。就监管力度而言,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够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监管工作不够重视,在加上监管的流程以及监管的制度都不够完善,监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没有参考的依据,进而就导致相关的管理人员无法有效的保证对企业生产的监管力度,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将严重的制约企业的发展进程。

篇7: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的一个重要理念,其是指经过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设立安全管理机制与严格实施流程,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重点监控危险源,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得生产的每一环节都满足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一种可持续管理模式。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1.完善制度类型

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企业在前期建立期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责任追究机制、安全培训机制、应急预案及监督制度等[1]。

2.完善安全教育制度

通过安全教育,能够切实增强人的安全意识,这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可行手段。企业只有将更多的财力、人力投入到安全教育上,才能确保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开展。最近几年来,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及规模的迅速扩展,安全教育处于停滞不前阶段,难以满足当前形势下企业发展要求。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工伤事故分析可知,员工普遍缺乏较强的安全意识,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尤为必要。

3.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企业要以国家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生产状况,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隐患排查工作制度。要将排查的目的、区域、生产范围、方法、时间、组织方式、具体要素和资源配置等明确下来,开展全面、专项隐患排查工作。在建立的安全隐患排查机制中,需要将排查内容明确下来,通常涵盖生产经营场所、工作人员、设施设备、环境和活动等内容。进行排查时除了要加大日常检查力度,还要与不定期检查、节前节后检查及专项检查等方式结合起来开展。

二、严格遵循落实制度

1.严格遵循制度

在构建健全规章制度后,企业应该在生产实践中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尤其是要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度。企业应加大安全生产考核力度,争取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一套安全生产标准管理模式,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得到有效实施。企业在开展生产活动过程中,该模式不仅有效规范了管理行为,而且能够科学评价评估各生产环节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并且有效避免企业生产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危险隐患。

2.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

通过制定安全责任制,能够将企业领导和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明确下来,将企业安全责任制度落到实处,企业相关领导、部门、技术人员及生产人员,都必须清楚意识到安全生产中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分解责任并落到实处,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制度,以此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目标进行分解,同时将其在具体部门、岗位和个人中明确下来。对于煤矿开采企业来说,矿主、煤矿勘察设计规划人员、矿井建设单位、设施设备及材料生产者、技术人员、安全人员、煤矿安全监管人员等都必须根据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明白自身在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职责。

三、建立安全生产的PDCA动态循环管理体系

PDCA循环是一种体现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2]。PDCA循环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式,是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的有效方法。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也具有此作用。这是由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由很多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又被划分为很多子元素。PDCA动态循环管理体系,能够引导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步骤和思想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图像化、系统化和条理化,安全标准化各子元素根据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四个步骤,企业每个部门、车间、班组、个人的工作都有一个PDCA循环,从而一层一层地解决各种问题,并且为大环套小环,一环一环促进大循环。相关子元素的小环都是根据上层元素的要求向着同一个方向转动。

四、完善标准化管理保障体系

要从标准要求出发,针对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风险隐患,要合理进行评估,同时在整改计划中纳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根据修改计划及时修改。加强档案管理,做好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同时科学评估检测,并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培养更多专业的人员。要定期检测特殊设备,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重点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并提高对规范力度。同时,为了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态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并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快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步伐。与此同时,要落实《安全生产法》中的标准化管理规定,保证企业安全行为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3]。与安全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工作做到位,让标准化工作的进行有良好的基础。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与安全许可制度相结合,通过实施许可机制,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总而言之,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可以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促使自身稳定长远发展。对此企业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合理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样有利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真正实现。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模式发展过程中,只有尽快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才能真正立足于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中。

作者:郑伟伟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篇8:供水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分析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所有管理层,为对自身经济资源的安全加以保护,为保证经济与会计信息准确有效,需进行经济行为的调整,才能对经济活动加以控制。同时,通过单位内部分工而出现互相制约、联系的作用,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及程序,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内控管理作为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管理制度的实行,是现代公司制度建立的内在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内控严密”作为建设现代企业的重要目标,内部控制管理能够为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作为监督和评价企业管理制度的主要手段,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主要依赖于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公司必须对内控管理进行充分地认识,充分发挥内部管理的作用、重要性,才能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的结构。

内控管理不仅能够促进各相关者权利相互制衡机制的形成,还能够促进该机制有效地运行。于内控管理来说,不仅可以对公司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对公司财务收支中的合法合规性、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收益性以及经理人经营决策和计划的导向性和可靠性等进行评价,且其能对管理层的经济行为进行直接规范,这样不仅能够对是否存在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查处,还能确保企业对内外部环境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内部控制体系越来越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方法得到有效的改进,以此有效促进企业经营有序地运行。由此可见,应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地位,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2 供水企业内控管理体系构建的措施

2.1 加强水质管理,防范水质事故风险

作为供水企业的生命线,供水水质对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稳定造成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供水水质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主要构成成分。供水企业应重视水质管理工作,选取各类措施,全面提升供水水质,将水质管理风险有效化解,努力让用水户饮上“放心水”。

第一,防范源水污染。对水源保护区植被宣传及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且通过立法的方式避免各类乱砍滥伐行为,针对源水供应植被,应对其植被覆盖率全面提升,将其水土保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应做好水源供应地污染监管整治工作,进行水源保护区保护标志等设置,管理可选取封闭式,要求对巡查责任进一步落实,对各种污染源加以控制,如工矿企业、生活垃圾等,进而对源水供应地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第二,制水过程水质管理水平提升。严格按照国家饮用水质量控制标准,对制水操作流程加以严格控制,观察、分析及检测时应做到多次、细化、长期,及时按照源水水质具体情况对净化剂投放量进行适当调整,且全面把关各个制水流程,做好检测工作,要求选取现代数据传输系统,如GPRS等,达到各个阶段水质信息实时传递、共享、交流,为投药合理性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水质应急预案的制定与落实。以水质在线监测技术为重点,进行水质预警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进行一体化水质预警系统的建立,如源水、净化生产及管网安全输配等。同时还需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将水质预警系统的特殊功能充分展现出来,如水质恶化现象突然出现,需做到及时发现、处理工作。除此之外,还需按照国家饮用水相关规定及供水企业自身情况,进行水质应急预案的制定,做好应急演练工作,为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 严格财务预算,降低资金运用风险

根据供水企业管理规定,将绩效管理机制合理引入,根据管理要点,选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实现财务有效控制,并达到供水企业经营风险有效防范及生产成本大大减少的目的,要求将供水企业的最大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1)实施科学管理决策,有效防范重大财务风险。在成本控制及财务风险化解中决策机制是否科学极为重要。决策不当往往是经济损失的主因,且弥补难度较大。这就要求供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决策管理加以重视,并严格按照民主集中、统筹兼顾的理念,对各大项目工程建设前进行科学评价,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且与供水企业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针对投资规模扩展行为不得具有盲目性、功利性,不能将危险、风险置于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对重大投资风险加以控制。

(2)做好财务日常管理,控制产生经营成本。按照供水企业公司管理章程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年度财务预算的制定,并对所有费用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落实各项任务,做到责任到人。同时,按照年度财务预算对各项费用开支进行严格控制,规范审批流程,尽可能降低不必要产生的费用,对企业财务负担大大降低。除此之外,还需定期做好各项考核工作,并记录各项考核结果,为员工绩效、薪酬发放等提供依据。

2.3 加强内部环境建设,促进内部体系正常运行

建设内部控制环境与多种因素相关,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其对企业文化建设极为关键。因此,在管理人员选择中,应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在对诚实守信及道德价值观念加以重视的基础上,还需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加以强化。除此之外,还要求供水企业必须进行一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健全,并稳定及维护整个员工队伍。只有确保人力资源体系完善,才能为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还需对员工培训及考核机制加以健全,对供水企业内控环境进一步改善,确保员工在自身素质及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的基础上,对供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全面提高。供水企业还需与我国经济发展体制转型相结合,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及时抓住各类良好的发展机遇,将目光投向企业机制改革中,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

2.4 强化内部监督与审计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供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有大量风险。此时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功能,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监督活动,确保内部审计的合理性,可以使公司投资和生产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于供水企业来说,在其内部监督及审计过程中,应严格依照自身的职能,监督、审计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动以及水产品质量等,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且能够及时的调查监督和处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环节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监督公司领导人员在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将其作为对领导考察的一种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还可有效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我国供水企业也得以高速发展,但在其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必须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解方程练习题下一篇:证明清理工作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