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2024-07-20

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精选10篇)

篇1: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父亲去世后,很长时间,梦魇老是缠着我,使我无法解脱。

梦中的情景都好像是出自一个版本。父亲在无可言说的病痛的折磨下,已快要咽气,或已经咽气,直挺挺地躺在被抽下来的门板上。想到自己一生敬重的老父亲就要死了,今后再也见不着了,在这生离死别之时,我不禁悲从中来,痛哭流涕。有时直接哭醒了,有时被凉凉的泪浸醒了,睁眼瞧着黑暗,弄不清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等愣怔一会方才醒悟过来,原来是做梦,其实我父亲早已逝去了。

父亲是突然被病痛摁倒在了床上。

不知道父亲的痛是怎样的一种痛,但从坚强的父亲不能承受,大声地喊叫声里,能分明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痛彻骨髓痛彻灵魂的巨痛。父亲的喊叫声完完全全洞穿了家人的身体,洞穿了家人的心,然而,聚在父亲身边的家人却不能为他分担一丁点儿痛苦,只能背过身去,抛洒着浸透了父亲痛苦的泪水。

村里的赤脚医生对父亲的病无法读懂,对父亲的病痛也无能为力。我们自然不会怨怼他,倘若他医术高明,也不会曾天身背红药箱,在纤细绵长的阡陌上谱写“乡村进行曲”了。

我们意识到父亲的病很严重,容不得耽搁,怕耽搁不起,兴许就在这耽搁的时间里,父亲痛也会痛死的。于是我们赶紧往市里的大医院送,只有大医院才能治好父亲的病。而护送及护理的重任自然就由父亲的两个儿子,哥和我担当了。“养儿防老”,这是我们这儿的一句乡村格言,也是父老乡亲的人生追求的一个目标。如今,哥与我便是这句格言的实践者。

客车上,父亲无法坐着,只能躺着。哥靠车窗坐着,父亲的头便枕着哥的腿,哥用手将父亲的肩头揽住。我站在靠过道这头,为父亲的脚作护栏。因为这公路破破烂烂的,客车行驶其上,摇晃颠簸,像醉酒的人。乘客们得时时提高警惕,不然磕磕碰碰到了,那痛苦与难受的滋味得自个儿品尝。哥与我都很小心的看护着父亲,不让他从座位上掉下来。这时,我才惊奇地发现,蜷缩在座位上的父亲是多么的枯瘦啊!像是被风干了似的。父亲是什么时候瘦成这个样子的?我是一点印象也没有,是我忽略了父亲,没有去关心父亲。一直以来都是父亲在关心着我们,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于是,这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默契,好像父亲就是该关心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该关心父亲的。我在这时方才明白过来,不知是不是太晚了。我很想在无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为父亲,也为我自己。可车上人多,我只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父亲也没有像在家里那样大声叫喊,他双眼紧闭,牙关紧咬,我知道他是在极力的隐忍着自身的病痛,他怕影响车上的人。然而父亲还是无法忍受这病痛,一路上都在不断地小声呻吟着。哥和我很不忍心,就劝父亲喊出来,因为这人心都是肉长的,别的人听到也不会说什么的。父亲没听我俩的,仍是小声地呻吟着。我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老父亲!

住院后,主治医生是一个温和的人。他叫我们先去透片,说是得把病情诊断清楚了才能决定怎么医治。从病房到透片室得上一个很高的台阶,那台阶有两层,真让人望而生畏。连在劳动中锻炼出强健身体的哥,在背着父亲走完那台阶后,也是累得满头大汗,直喘粗气。我见哥累得不行的了,就说我来背,哥说我背不动父亲,不要我背,我知道哥是关心我,他怕累着我,可我想到我背的是自己的老父亲,是我在尽孝道,再累我也得背啊!于是我对哥说,我能背多远算多远。

提到孝。我倒想起我与哥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年下大雪,有许多竹子都被压断了。父亲怕冷,便在床上躺着,母亲在灶前煮猪潲。哥和我是小孩子,不怕冷的,看见那厚厚的白雪很是兴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够后,又在屋里追来追去的嬉戏玩耍。父亲便叫我和哥找“烘笼”(竹制的里面放有小瓦罐的盛火的器具,我家里只有一个“烘笼”)到母亲那里去撮火,同时对我俩说,谁先把火撮来谁就有孝心。我和哥一听,为了表示自己有孝心,赶紧分头去找,结果,哥先找到烘笼,给父亲撮来火。哥像得胜的将军,冲着我大喊:“我最有孝心啰!我最有孝心啰!”听到哥的欢呼声,我一脸的灰色,只差点没哭出来了,好像我就是那天底下最不孝的儿子。父亲见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满脸沮丧,就对我说:“幺娃儿也有孝心。”我听父亲这样一说,一下子感到无比的高兴,也欢跳着冲着哥高喊:“我也有孝心啰!我也有孝心啰!”。

往事如昨,现在是我们真的尽孝的时候了。父亲虽然枯瘦,成了皮包骨,背在背上像柴块一样的硬,可不知怎么的,父亲却很沉,我背着很吃力。我们那儿有这么种说法,说是要死的人,那身子就会变得挺沉挺沉的。可能父亲就是这种情形。不过,我们那时没往这方面去想,也不可能住这方面去想。我们都觉得父亲的病在这大医院里是能医好的。我背父亲的这段路是平地,所以我咬牙坚持着把父亲背到了透片室,虽然路上哥有两次叫我把父亲放下他来背。

把父亲背到透片室,父亲已完全瘫软了,像是奄奄一息的了,哥和我又照客车上那样让父亲躺着。当我去问透片医生时,医生却说停电,叫下午来。我当时像是被电击中了,呆在了那里,我的泪又要涌出来了。我想到父亲再也经受不住这番折腾的了,像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的,父亲的病还没弄清楚,这人恐怕就不行的了。我真的怕父亲在我们背来背去中就断了气。那我们可就真的是不孝之子了。可眼下也没有什么办法,总不至于在这里干等啊,于是,我转而恨起这医院来了,好像它是故意与我们作对似的。等医生把门关了,将我们遗弃在这儿扬长而去后,我便走到父亲和哥那儿,哥着急地问:“什么时候透片?”我神情沮丧,好像是受人欺负了一样用带着哭音的声调回答道:“这时候停电了,要等到下午!”哥也就深深地叹了口气,只得无奈地将父亲背回病房。

下午,我和哥想到上午父亲的情景,觉得那是对父亲的摧残和折磨,真不忍心背父亲去,可不背去透片,医生不能诊断病情,父亲的病则无法医治,那把父亲送到大医院来又有什么用呢?幸得主治医生的指点,我和哥去借了副担架,这样父亲总算是好受一些了。可当我看到蜷缩在担架里的父亲时,觉得父亲很憋屈,觉得自己很对不起父亲。

在透片时,医生说要照正面背面左面右面,父亲不能翻身,我和哥便配合着医生把父亲翻过来又翻过去,好像是揉面团一样。终于“揉”完了,父亲也就差不多只剩下一口气了。当我们把父亲用手抬到外面时,父亲用极微弱的`声音对我们说,等他躺一会儿再把他抬回去。我和哥默默地守在父亲身边,心里都闷得慌。这当然是为父亲的病担忧了。

主治医生看了片后,没回答我与哥的问话,却跑去与主任医师反映情况去了。接着,主任医师带领他那科室的一般人马来为我的父亲集体会诊。会诊后,主任医师没说什么,我与哥便去问主治医生,主治医生说得动手术,要一千多元钱。而且说凑齐钱后,马上动手术。那时是八六年,一千多元钱还算是比较大的数目了,我们带的钱远远不够,得赶回去凑钱。不过,我和哥听说父亲的病有救,都大大地松了口气,心情也好了许多。我和哥回到病房都争着告诉父亲这好消息,父亲听了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看出他的气色他的精神似乎比先前好了许多。本来,在这世上,谁不想活啊?

我得立即回家凑钱,让父亲早点动手术,病也好早点痊愈。我来到父亲病床前,心里酸酸的,我告诉父亲,我回去凑钱,父亲便点了点头。哥把我送到病房外,我俩都在过道上伤心落泪,这主要是我们看到父亲太痛苦太难受了。我想,这就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吧!哥叫我凑没凑够钱都要早点转来,我点了点头,哽咽着掉头就走了,一边用衣袖擦拭着眼泪。

第二天,我赶到了医院时已快到中午了。当我和哥满怀希望去找主治医生时,结果却遭到了一个晴天霹雳。主治医生告诉我俩,说是父亲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已没办法医治了,而且只能活两三天了,得赶快想办法把人弄走,不然有可能死在医院。

我和哥怎么也不相信医生的话,扭着医生,说我们把钱准备好了,请他救救我们的父亲。并说他说了有救的,怎么一下子就没救了呢?这医生到挺理解我们的心情,不过他也没向我们多作解释,只是把结果反复向我们说了。我和哥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俩的精神也崩溃了,当着医生的面就哭出声来了。我们想不通,怎么也想不通,我们的父亲还能说话还能动,却就要死了,我们今后再也见不着他了,我们真的是接受不了的。医生吩咐我俩不要当着父亲哭,说是父亲知道了病情会加重的,搞不好连人都弄不回去的。

于是,我与哥把眼泪擦掉,不想让父亲看出我俩哭过。可我与哥却想不出怎么叫父亲回去的理由。如果就这样对父亲说回去,那不明摆着父亲的病是无法医治的了,可不说回去,医生说父亲可能就在这两三天就会死的,要是死在医院,会火化的。父亲今年已七十二岁了,是老人了,要是被火化了,乡亲们肯定会说我们是最不孝的了。

等我和哥走到病房时,还没想出对父亲说的话来。当父亲问我俩“医生是怎么说的”时,我和哥怎么也忍不住眼泪了,都背过身边擦眼泪边抽泣着。这下子父亲什么都明白了,他冲我与哥吼道:“哭什么哭?赶快去办出院手续,我要回去!”看来父亲也是怕死在医院,他怕死在医院会火化的。在乡村,老人们对死并不可怕,他们怕的就是火化。说是火化了的人,是不能投胎转世的。我们听父亲这么说,也就办了出院手续,又想到父亲坐客车肯定受不了,就叫了辆出租车。

因为医院没开药和液体,而父亲的病痛比先前更加严重,加上父亲对生已完全绝望,所以,父亲的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父亲痛苦的叫喊声,村子里的人都能听到,大家听后都很悲伤,都认为像我父亲这么好的一个人,是不应该得这样的怪病的。

父亲实在痛不过了,叫母亲拿农药跟他吃,还叫母亲拿刀子跟他,还叫我与哥行行好,把他背到堰塘边,他自己滚下去。我们看到父亲痛不欲生的情形,除了流泪,真的是没办法可想的了。

父亲就是这样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的。父亲的死,渗透进了我的灵魂,是我终生难忘的,在现在过去了二十二年了,每当我想起时,我都仍然会悲泪的。

现在想来,那时怎么没去为父亲弄几支du冷丁,让父亲的死不至于那么的痛苦啊!我们没想到,这应是我们没尽到孝的地方,也应该是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我父亲的魂灵!

篇2: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我的奶奶是1922年出生的,9月6日去逝,终年87岁,卧床不起达23个月;那年我的伯伯67岁,伯母62岁了。在伯伯的精心照料下,奶奶又艰难地度过了两个寒冷的冬天。这个三口之家坐落在鄂西武陵山区、三峡附近一个深井一般的峡谷里,那里的悬崖刀砍斧削一般,从任何一个山头向下看都是阴森森的万丈深渊,从任何一道峡谷向上望都是苍茫雄伟的巨岩耸入云天,所以奶奶的后代都越过这些大山落户到好一些的地方去了。这儿曾经是成吉思汗的一支王姓后代,自1732年落脚此地并繁衍生息后现在都落户山外乃至全国各地去了,只剩下极少的一些土家民族化了蒙古族老人和破败的土房子,我的伯伯就用一生在这儿守候着他的母亲。

奶奶是个裹了脚的女人,解放初期家境相对好点,其实现在看来还是非常穷的,但那时却被打成了地主。听说爷爷是个很懂时代的人,连小孩的尿布都拿去交公了,一家人住进了木柴和树棍围成的茅屋里。我父亲到现在还有哮喘的老毛病,据说就是小时候没铺盖睡在火坑边留下的病根。但真正的灾难还没有开始。

1958年是我们国家三年大饥荒开始的时候,爷爷却在磺矿洞里遇难了他是在呼叫其他工人跑出来后,又进去试图抢救几件工具时被塌在洞里的(到现在也没有谁说过他是烈士)。爷爷的遗体被抬着往家里走,半路上遇到了家里送信的人奶奶最小的儿子病饿而死。一天之内死了父子两个!没有谁认为36岁的弱女子我的奶奶能面对这样的灾难!他们只好在半路上掩埋了我的爷爷。就在那一年的下半年,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过逝了。第二年春天,伯伯的外公外婆又去逝了。一年之内,奶奶痛失6个亲人。我不知道奶奶和他剩下的`五个孩子是怎么度过那个天大的难关的。

那时伯伯才16岁,我父亲7岁。伯伯是长子,长哥当父。伯伯过早地挑起了山一般的重担,他必须得挑起这个本来应该由爷爷来挑的担子。

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伯伯不能让他苦难的妈妈眼泪哭干了又哭瞎双眼。伯伯以他16岁的稚嫩的肩背开始背粪、挑水、扛柴;以他16岁的还软弱无力的双手开始耕田、挖地、施肥;以他16岁还瘦小的个头跑遍漫山遍野,帮他的母亲找野菜,刮树皮和寻找一切可能吃的东西来保证不让弟妹们饿死。要是半夜里偷偷在地里挖到一个隔年遗漏的马铃薯,他会欣喜地叫醒弟妹们,一人吃上一口我无法知道那些细节,大人们都怕回忆那些岁月。我是从父亲他们那些兄弟姐妹是那么心疼伯伯来推测伯伯当年的付出的,那种敬仰只佩父亲才能拥有!我每回说到伯伯对我父亲他们的好,他只是哈哈一笑:我没有照顾好他们,但是还没饿死他们!他们竟然奇迹般地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都活了下来。

接着,伯伯居然还供我父亲和叔叔去山外读了3年书,书费是伯伯打柴背到山外20多里的地方卖了给换的。伯伯帮着奶奶把两个姑姑出嫁了,还把我的父亲和叔叔过继或者倒插门到远处好的地方去了,而他自己却独自留下来赡养奶奶。

如果说父亲他们那些兄妹们都心理很正常,没有缺少了父爱的后遗症,这就是他们的长兄弥补了那份感情;如果说奶奶的后代都是那样温文尔雅,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四代人了还那么和睦相处,这应该是伯伯树立了榜样并建立起了一个爱的辐射中心的缘故。每一年的春节和平常的重要节日,亲人们又从山外汇聚到这个深谷中,享受奶奶美味可口的饭菜,听伯伯边喝酒边高声地谈论家常。

现在好了,在我们这辈人中和下一代中,出了好几个大学生,高中生、中专生更多。伯伯的大女儿也在南方教高中,几年前他的大女婿意外死亡,这让他很忧伤,也让他不得不更节约些。小女儿也结婚了,但不在附近。他鼓励孩子们都出去,都到好的地方去。只有他哪儿也不去,他要用一生来守护他生死与共的母亲!

伯伯的善良缘自于一辈子温柔优雅的奶奶,而所有的亲人都会记得伯伯的风范:敦实的中等个子,宽肩膀,大脑袋,如来佛一般的大耳朵,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蒙古族的满月似的面庞上总是洋溢着亲切的笑容,坦坦荡荡的洪亮而豪迈的笑声,大嗓门讲话,绘声绘色,表情丰富,手舞足蹈,充满激情,是地方上的好口才。要是他除下那顶从来都是一个样式的帽檐略微歪斜的蓝色帽子,换上没沾泥土的新装,我敢保证你会觉得他的气质不凡,如果他也有机会读书,一定会超过他的后辈中的任何一个大学生。这时我会为他那双打过铁的粗大有力的手,因为一辈子干着粗活而长满老茧感到悲凉。他把一生都用来守候他的母亲了!所以我的奶奶一直到85岁的时候还是红光满面,眼睛能穿针引线,牙齿能完好无损,耳朵能细辨秋毫。奇怪?灾难的岁月怎么就没有在奶奶的脸上写下沧桑呢?伯伯的孝心就是她长寿的仙丹!

没想到奶奶86岁突发半边风,大量用药后又坏了胃,居然卧床不起了。几次病危之后,又奇迹般地的活下来了。17个月来,伯伯一直在给他的母亲洗屎尿裤,洗脏被子。67岁的伯伯不能让一辈子干净整洁的母亲失去尊严,他和伯母一起帮奶奶擦洗身体,把奶奶的头发梳洗好,把她的那张瘦了许多但皱纹依然不太多的曾经那么俏丽的脸庞洗干净。他勤洗勤换床单,居然还记得洒上的香水。他要让奶奶的五六十个儿孙还是那样亲密无间地贴近她,坐在床沿上,握着她的手,扶着她的肩,抱着她的背,轻轻地拭去她的多情的泪水。或者让奶奶还是那样自尊地偶尔吃上一口因为儿孙劝得太久而不忍拒绝的美食,然后说唉,你劝这么久了,我本来不想吃的,怕你不好想,就吃一口吧,行了吧?然后脸上的表情充满了10万个满意。

奶奶不能下床大小便了,伯伯就一天好几次抱她到便桶上去;有时还要把奶奶移到外屋火炉边的沙发上坐一会儿,还专门设了个软座,放了被子,让奶奶斜躺着感受一下与来看望她的亲人们一同烤火或者吃饭的气氛;天气好的时候还要让奶奶晒晒太阳。这时候,67岁的伯伯没法抱起奶奶走长一点的距离了,就让伯母扶着,他就蹲下身子背着奶奶出去。我第一次看到伯伯吃力地背着奶奶的样子,感动极了,这不就是当年奶奶背着她的孩子时的模样吗?只不过现在背上的是87岁的母亲,弯着腰展开宽大的后背的是她67岁的儿子。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没有比这更美的姿态!

但是奶奶终于还是走了。我当时正离得很远,学校又正开学,没有看到送终的场面。父母他们那一代人都守着的。我们在外忙的人都相继赶回去的。

忘不了出丧那天早晨。按我们这儿的习俗要开棺最后看一眼奶奶然后盖棺送出去安埋的,在那一瞬间,我听到了世界上最悲怆最苍凉的声音:那么沙哑,那么突然,那么短促,那么低沉,那么撕心裂肺,那是用尽了所有的力量抑制后不得不挣脱出来的声音,像个孩子那么真真切切无法掩饰,那是伯伯的声音,我简直怀疑是不是搞错了,我所认识的伯伯居然会发出这种声音!他张大了嘴巴,眉头和面部完全像孩子一样没法控制伤心,但是他还是控制住了大部分的眼泪,坚强的伯伯他一生也没有学会流泪。可是这是这是我一生唯一听到过的伯伯最为特殊的几秒种的哭声。屋子里仿佛只有这种声音,没有人还可以控制自己的眼泪。我看到我的伯伯双手抓着打开的棺材的一头,把头埋在了棺材上,尽量想记住奶奶的面容,他悲伤得几乎有些站不稳了。然后,我看到幺姑跑过去一把拉开了伯伯,说不能让泪水落在棺材里,特别是落在奶奶的头上,这是我们这儿风俗的大忌讳。伯伯很快恢复了正常,仿佛刚才没有发生过这种悲伤,因为他要安排所有的人把奶奶送出去。他没有时间沉浸在痛苦里,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他很典型的男子汉的样子。

篇3: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还有一个故事, 这是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故事, 课文题目是《唯一的听众》。这个故事中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了“我”这样一个音乐白痴, 在一开始练琴时, 拉出的声音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所以不敢在家练琴就到住宿区后的小山上练琴。一天早晨, 当他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的时候, 一位每天早晨来小树林的老妇人成了他唯一的听众。老妇人对他说:“我猜想您一定拉得非常好, 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的话, 请继续吧。”此后的每天早晨, 他都在小树林里面对这唯一的听众练琴, 他每次停下来时, 老妇人都会说:“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等鼓励的话。直到有一天他拉的曲子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同时也从妹妹那里得知那位老妇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并不是聋子, 再到后来, 这个音乐白痴成了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

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表扬和鼓励是成功的灵丹妙药。

作为一名班主任, 同时也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 我经常会听到我的孩子说起他们学校的情况。例如:“我们老师今天上课表扬我了, 我真高兴啊!”“爸爸, 我今天又被老师表扬了!”一句赞扬, 一点肯定, 会让小学生乐翻天。

大家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棍棒孝子古来稀。人内心都想得到别人的赞许、认可。对别人成绩的称赞, 既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又是一种信任和友好。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表扬的人, 他的工作、学习进取心更强, 效率更高, 干得更出色。所以要培养一个凝聚力、战斗力、荣誉感强的班集体, 充分而又恰当地运用表扬, 在班级管理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班主任来说, 表扬是最容易使用、最自然有效地形成动机的方法。我们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首先, 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一个人的成长、成功, 离不开鼓励, 鼓励就是给学生机会锻炼及证明自己能力的肯定。在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中, 一句温暖的话、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都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改变一个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鼓励, 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鼓励,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教师的鼓励就像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又像一架桥梁, 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岂有不爱学习之理?

其次, 鼓励学生可以促进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是我在近一段时间仅从提高学习效果方面感觉有作用的几种表扬方式:

第一, 口头表扬法。这是每位班主任常用的表扬方法, 大多是站在讲台前, 说某某学生, 做了什么好事, 取得了什么成绩, 然后说让大家向他学习之类的话。这种表扬方式虽然简单, 但有些单调, 激励效果不明显。

第二, 喜报表扬法。在上学期, 我在本班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 全班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从上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 从未获得过学校级别的任何奖励, 而他们都流露出很想获得奖励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情引起了我的深思。这学期以来, 我开始增加对学生表扬的次数, 从学生作业的书写、学习习惯以及卫生情况,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在期中考试后, 我向学生家长发喜报的形式对学习中有进步的学生进行书面表扬, 这给一些上学以来从未获过学习方面奖励的学生创造了机会, 一张小小的喜报成了他们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的强大动力。让学生填写心理健康档案, 有好多学生将最近获得喜报的事填入了成功的体验一栏中, 这更加让我意识到小小的奖励对学生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 作业本上批语表扬。很显然, 书面表扬效果远比口头表扬好, 我在批阅作业本时, 使用“好”、“有进步”、“继续努力”、“再仔细些就更好了”等肯定和鼓励的评语, 让学生感到自己时刻在进步, 从而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有几个男同学对学习一直很厌烦, 作业书写很差, 有一次我让一位一向书写很差的同学重写作业, 写完后发现他字写得特别好, 我以此为契机大大地表扬了一番, 鼓励他每天都这样就好了, 并在班上表扬了他, 结果这个同学的作业书写状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同时我及时和这个孩子的家长联系, 让家长也给予鼓励。现在这个孩子已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又将这种方法尝试在了其他几个类似的学生身上, 都已初见效果。对进步明显的学生, 我还通过校讯通平台的评语栏发给家长, 一方面让家长再对学生进行鼓励, 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在不断鼓励与表扬中, 班上有一部分对作业应付的学生, 作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 同时还发现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当繁忙的一天结束时, 我总会想一想:“今天你表扬学生了吗?明天有谁需要表扬?”

“一句鼓励的话, 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 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 可刺伤一个人的身心, 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当然, 善于表扬一个人不是赢得每个学生喜欢的法宝, 也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发生很大的转变。但我深信, 它会像一张风帆, 使每个学生在人生的航程中产生不竭的动力。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不要吝啬表扬, 它可以让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 都想得到别人的赞许、认可。马克.吐温也曾经夸张地说:一句好的赞词能使他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由此,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的我, 越发认识到, 表扬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篇4:在最后的日子里

值此100周年纪念日,我拜访了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医务人员,共同回忆起总理在最后的日子里,与疾病抗衡的点点滴滴,无不痛心而感动。

从1973年初,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方圻教授就作为总理医疗小组成员,参加了周总理的治疗和抢救工作。

方圻教授清楚地记得,1974年5月,总理的病情急转直下,越来越重,每天尿血量增多。方圻等医学专家到中南海西花厅为周总理检查后,向中央建议立即手术治疗。为了增加说服力,把尿检报告同时呈送上去。

但周总理顾全大局,强支病体,靠输血坚持工作,抱病接待外宾。医生为防止总理病体不支,发生意外,带着医疗器材守候在门外,随时准备抢救。

周总理病逝后,邓颖超大姐把总理使用过的座钟送给方圻教授留作纪念。20多年过去了,这台古朴的金色座钟,被方圻教授视为珍贵的“传家宝”,一直摆在他的书桌上,激励着他为祖国医学事业不懈奉献。

有幸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陆惟善、张佐良医生对周总理患病前后情景有详细的回忆。

1970年初,周总理出现了胃肠道出血情况。毛主席知道后,要他进行检查。但总理一直挤不出时间。到了秋天,仍未见好转,保健医生催促他去检查,他只是一笑,手里拿着文件安详地说:“不要管它,工作要紧。”仍一心忙于庐山会议的准备工作。

1972年5月,周总理小便中又发现有红细胞,以后证实为泌尿系肿瘤。到1973年初,病情日益恶化,每天尿血量有时达100多毫升。他在接见一位老同志时,爽朗地说:“我害了不治之症,能工作的日子不多了,越是这样,我越要加紧工作,多为人民做一点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这样,不好见马克思啊!”

工作人员见总理病重仍日夜为国为民操劳,一再劝他多休息,有时甚至含泪请求说:“总理,您的身体属于亿万人民,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请您多休息一会儿吧!”他老人家仍然乐观地回答:“好,还是那句话:诚恳接受,要看实践!”

陆惟善、张佐良医生激动地说,周总理的伟大实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革命者应当怎样做,才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阶平副委员长从1957年以来就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医疗工作,并在以后参加了对周总理的医疗保健工作。“总理的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益。”吴老所言,出自肺腑。

在《终生难忘的教诲》这篇回忆录中,吴老深情地回忆道,“周总理的科学态度与忘我精神也突出地表现在如何对待本身的医疗问题上。周总理多次对身边的医务人员强调,我配合你们的医疗工作,你们也要配合我,不影响我的工作。对疾病总理的态度是非常冷静而客观的。他要看图谱,手术如何进行,层次和过程都得讲清楚。他还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了解什么是正常细胞,什么是癌细胞。”敬爱的周总理正是以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私无畏的精神,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疾病,顽强与癌魔抗争,力求为国为民多做一些事。

吴老回忆说,一次总理正在输血,毛主席要接见外宾,通知总理出席。周总理也不说自己正输血,让医务人员立刻拔掉针头,穿好衣服就去了。而这正是鞠躬尽瘁的周总理的一贯作风。早在1955年4月,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之前,阑尾炎发作。他抓紧时间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未等完全康复就飞往印尼赴会。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从1975年3月到9月的半年时间内,周总理以重病之身与各方面人士谈话102次,会见外宾34次,离开医院外出开会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3次……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思虑的仍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975年9月,周总理病情急转直下,由于癌症的消耗,他的体重由原来的130斤下降到只有几十斤,连散步几分钟的力气也没有了。10月下旬,医生决定为总理再次手术。

1975年12月20日,周总理高烧38.7℃,身体已极度虚弱,但他仍然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在病榻上,吊着输液瓶子和有关人士长谈对台工作问题。其间两次被病痛折磨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中止谈话。他抱歉地说:“我实在疲倦了,让我休息10分钟再谈。”随后便昏迷了过去。

1976年元旦过后,尽管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力抢救,但周总理的病情仍继续恶化,生命垂危。1月7日晚11时,当医生们来到周总理病床前,周总理从昏迷中醒来,微微睁开双眼,凝视了一下,认出了其中的吴阶平医生。总理声音微弱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生前所说的最后几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一代伟人周恩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耗尽了生命的最后精力,怀着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与世长辞。

篇5:在最后的日子里作文750字

就这样,初三就默默地走了。

在最后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最后的`夏天。收到通知书的那会,我们痴痴地想:我长大了。于是,有人壮气豪言地要开网吧,发誓要进世界五百强。

有人一下子穿了九个耳洞,谁知后来疼得又流血了。

“喂,再吗?下午去打球。”电话响了。

“好。”我刚说完,派比安又来了。

太阳还是那样照着,我们仍痴痴地以为自己长大了。是的,我们正在这个夏天拼命地地成长,弥补没有作业的空虚。毕竟,我们当中还有人没有手机。还有人身高不到0.0017千米。我们在伪装长大。

我们在假装穿着成熟的衣服,说着成熟的话。自以为可以独立,可以出走,可以不理别人的漫骂。

于是七月走了,八月来了。

学校里的树更绿了,只是,教室也更冷清了。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上课,有的学校早已报过名了。黑白的QQ列表需要激活了,为什么?都回家乡去了。大人们的博客开了,然后又关了,还有一群笨蛋抢着登陆新浪。看看别人的日志吧,发表的时间都已成为了过去式。

又回到桌面,看那只丑陋的企鹅一闪一闪。是找我吗?不是,原来只是腾讯的新闻罢了。无所谓,真的无所谓。哭了笑了,一切都过去了。走了来了,许多事都不记得了。

篇6: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安达信实习报告范文,——在AA最后的日子里 关键词:安达信,日子里,实习报告,范文,AA

安达信实习报告范文,——在AA最后的日子里 介绍:——在AA最后的日子里

公元二零XX年三月二十三日,北京时间凌晨一时四十六分,我在自己那台破手提上敲下最后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回车键,标志着我在深圳安达信一个多月的地狱实习终于正式结束。自由与解放的喜悦充满着我的身体和心灵。我在办公室里最后游荡了一番,搜刮了些许印有AA标记的纸张文具,作为纪念(这些

安达信实习报告范文,——在AA最后的日子里 详情:

[免费论文:/习生活,身为共产党员的我真是感慨万千。马克思说得对,给资本家打工果然不是闹着玩的。一个月里,我们每天下班时间都在凌晨,两三点是常事,通顶也不罕见。有一次晚上十二点过的时候和几位同事下去买夜宵充饥,在电梯里遇到两个从三十层下来的花旗银行职员,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自豪地宣布:“我都没有料到自己能撑到那么晚!”望着他骄傲得红扑扑的天真的面容,安达信的同事们都默默而宽宏地微笑了。深夜的时候办公大楼大门已经关闭,我们就只好从降下了一半的侧门下方狼狈地爬出去。如果你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赶到深圳市罗湖区国际金融大厦,会在每天凌晨三时十五分左右准时欣赏到以下壮观景致:从金碧辉煌的商务大楼东侧一0.5米高的狗洞里,一排西装革履的红眼白领庄严地鱼贯钻出。不需询问,毋庸猜测,连对面便利店扫地的阿姨都知道,这就是安达信公司审计部的孩子们。

我初来乍到之时,不太习惯,几次熬夜之后就逐渐出现癫狂征兆,具体症状是两点之后开始认错男女卫生间,以及把夜宵塞进鼻孔里。我当时一度非常郁闷,觉得自己真是太辛苦了;而让我真正平静下来的是另一位实习生语重心长的一句话。他比我早来一个月。

“你好幸运,”在一个忙碌的深夜,他羡慕地对神志恍惚的我说。“你来的时候,忙季已经过了。”

我以前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在会计师事务所谋职。我学过一年的基础会计,作为财大校史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我在极短暂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整个会计学的精髓。据我研究,会计学的全部真理都浓缩于十字箴言中: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当然,后一条定律已经多次被我的实践所推翻。在背下了这句话以后,会计学对我就已经没有任何奥秘可言了。于是我把大量上课时间挪用于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譬如睡觉和追mm。当年教授我们会计学的是会计学院一位慈祥的老者,我常常和他作一些有意义的学术探讨。这种讨论必定令他深感愉快,因为每次他一看见我做的分录就会傻笑个不停。这样快乐的日子一直保持到一个不幸的早晨。那天我把自己的作业给老人过目,他只瞟了一眼,就突发心肌梗塞,于是被立即送往了长海医院。不知道恩师现在怎么样了。

当我以这样的会计学造诣加盟安达信的时候,理所当然地立即被委以了重任。在复印了很多文件,装订了很多报告,买了很多盒饭之后,我开始和另一位实习生一起负责询证函的收发管理(Confirmation Control)和明细账目、产品价格的抽样调检(Control Testing, NRV Testing)。Senior频频派我们单独出任务与客户接触,并且喜欢对我们下达四天做完十七家分公司的Alternative Testing之类Mission Impossible的指示。我们于是每天清晨起床,狂奔三十余公里到达蛇口,遨游在记账凭证的汪洋大海中;客户下班之后我们继续在那里整理数据到十一点左右,然后打车回到公司,汇报完进展,再一鼓作气,加班到凌晨。

在翻查凭证、追溯原始交易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地与客户争辩,因为对方那些狡猾的财务人员总是企图以各种稀奇古怪的借口蒙混过关。有一次我到一家分公司索要询证函地址,该公司财务经理死也不肯给(那些都是他们的应付未付款),并且声泪俱下地陈述了这些询证函不应该发的八十二大理由。我保持了一贯的冷静作风,调动起我全部关于会计的深湛学识,与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辩论。在长达一小时又三十七分的较量中,我们从2002年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说到了洛克的古典自由主义,从企业内控制度改革说到了王菲和谢霆锋分手必成定局……毫无疑问,在领域广泛的争论中我始终占据了显著的上风,而这得力于我在专业基础上的绝对优势——我能成功地分清资产与负债,甚至有时还能分清收入与费用,而他就不行。漫长地一番斗智斗勇之后,我的说服教育工作以一句推心置腹的劝说结尾:兄弟,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何必呢……你今天要不给地址,老子就不走了。于是他被我的诚意所打动,终于一个一个地把地址挤了出来——其时已经中午一点十分,大家都没吃午饭,我估计他也是真的饿得不行了。我热烈地感谢了他的大力协助,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去骚扰另外一家。他送我出去的时候表情好像在送瘟神。

后来又有同事去找过那位经理好几次,每次都弄得人家吃不成饭。结果他的胃就养成了习惯,一看见安达信的人,便立即停止蠕动。前两天他的忍耐终于达到了尽头,就假装不经意地向我的一个同事提起:他们集团高层可能正在考虑解雇安达信,改聘普华永道为审计师。他显然热切地希望这个坏消息能够打击我们的工作热情,以达到报复的目的;而我那同事犹豫了很久,终于决定还是告诉他实情,我们已经和普华永道合并了,所以他们多花几百万改聘审计师后,明年看到的很可能还是我们……于是这个男人就在他面前彻底崩溃了。真是太惨了。

安达信一直被认为是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中风格最为激进的一个。在中国,安达信力图以最有限的人力完成最繁重的任务,把每个人都推向所能承受的极限,以此来争取高效率和高利润。实习期间我对这一点感受很深刻。每个人都很忙碌,压力巨大,没有人有时间教你什么。他们在安排给你任务时已经预先假定:你到安达信来干活,你是安达信的员工,那么你应该天生就明白安达信业务的一切做法和规则。实习生也不例外。一切只能靠自己看,猜想,厚着脸皮求教。

从表面上看这是安达信在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追求速度和节约。但就我短暂的经历而言,事实似乎又并非如此。安达信在疯狂追求效率的同时也严守着苛刻得不近人情的内控制度,层层审批,从内容到格式,细致入微。在准备好一切基本材料之后,我们还需要整个整个通宵的时间来逐数核对、加注、调整文档格式,甚至装订文件时孔的打法也得遵守专门的“AA Style”。质量不合格,就立即返工,没有商量。我还记得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曾花了整个星期做完十多家分公司的询证函补充程序,累得像死人;但是当Senior发现程序不合规范之后,马上毫无人性地勒令全部重来。疯狂返工那几天,真是不堪回首。

我不是很清楚其他四大的工作方式,但是猜想可能没有这么极端。我们队里有位刚从普华跳过来的女孩子,据她说普华很少加班到十二点以后。她每天到了午夜时分,就会准时开始梦呓一样的抱怨:“天哪……我为什么要从PwC过来呢……”——只要听见这声音我们就知道晚上十二点到了。后来大家就根据她发出感叹的时间放心地对表。

我参加实习的一个月,正是安达信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有意思的是,到了公司才发现,全世界大概最不关心安然时间进程的就是安达信的内部员工了。我每次与谁聊起这事,他们就会苦恼地说:“拜托,先干完手边的活再说吧,今晚看样子又要通顶了……天要塌了对不对?那但愿早点塌,我今天就不用对这堆该死的FSL了。”

他们是太忙了,以至于无法分神去担心别的事情。另外,在安达信员工的潜意识里,大多数人都固执地坚信,公司永远不会陷入真正的绝境。

因此在美国司法部决定正式起诉美国安达信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傻掉了。当时正是凌晨两点,办公室里很多人都在彻夜加班,有人把e-mail的内文大声地读了出来,办公室先是陷入了寂静,然后有了几分钟小小的混乱。大家清醒过来后,就开始说话,气愤的话,悲哀的话,安慰的话,俏皮话,小声的脏话。一小会之后,每个人又开始埋头工作。当时我们队的Senior正在向我演示怎么做复杂严格的Cross Reference,他演示着演示着,忽然说了一句:“你们这些小朋友,也该有机会知道AA的人在安然以前,是怎么干活的。”

在那种情境下,这句话听上去多少有些悲壮。我初来乍到,对安达信本谈不上感情,担心的不过是自己的饭碗。但那晚还是禁不住有点被感染。在中国安达信大多数心底,固执地深藏“我们是最好的”这样一个情结(我知道“AA的自大”也向来被其他四大的朋友嗤之以鼻,都可以理解)。安达信现在走到这一步,除了会带给他们物质上相当大的损失,感情上也很难接受。

对于安然事件,我有很多细节都不甚了然http:///,在双方的争辩中,拿不准美国安达信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http:///。如果真如司法部的公诉所言,我认为AA是罪有应得,因为其欺诈行为给很多人带来了不幸。同时,我也真的觉得AA中国发展良好的业务就这样肢解易主,令人痛心。

被起诉以后,安达信的前景空前黯淡。但令我意外的是,公司里每个人仍然努力地在完成责任,毫无松懈。竭尽全力留住客户,这是公司能得以继续争取前途的唯一资本,也算是对尊严的最后捍卫。我认为是AA文化里一贯的自豪感和责任心给每个人支撑。我现在理解为什么每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大型商业组织都会全力塑造惟我独尊的企业文化。这样的文化和共识可能会导致自大,可能会导致偏激,可能会导致大家成为沾沾自喜的井底之蛙;但是却能支撑着整个团队,无论在何种形势下,都保持强势的姿态。这样的文化在伦理上不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在硝烟弥漫的市场里,却非常地实用。

不管其他行业怎么看待五大,也不管五大里其他四大怎么看待安达信,我仍然觉得,安达信这种激进、极端、追求完美的工作方式和组织文化是富有感染力的。甚至在她迟暮的时候,还是令人心动。虽然我一点不喜欢审计这一行,但是我确实有点喜欢AA。

AA严酷,刻薄,激进,情绪化,理想主义。她的方式从来不是说服,她只打动。

今天刚刚收到朋友发过来的一个笑话,说是普华永道为了表示对新加盟伙伴的尊敬,打算把安达信的名字(Arthur Andersen)加入合并后的公司名中,全称就叫做Pricewaterhouse “AND” Coopers。我看了只好苦笑。这段时间我们都成笑柄了。我觉得自己很倒霉,刚毕业找工作就遇到这种局面。但是我们的Senior却说我很幸运,刚步入职业生涯就见证了行业上的一大历史事件。我也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

记得实习的时候,曾看见有那么几个实习生临走前在安达信的门前合影。当时觉得他们煞有介事,像几个可爱的呆痴儿。

篇7:父亲最后的日子诗歌

时而清醒时而梦呓

过着不知是白天还是黑夜的生活

但父亲讲卫生的习惯把住院的.日子贯穿

始终坚持自己上厕所

每天都要泡泡脚

父亲清醒时最最牵挂的还是娘亲

虽然这个有点木讷的男人

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

用八十块娶上一个村花做老婆

心底一度的傲娇

但父亲从来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西去的前几天对我和弟弟交代的

始终是对母亲要如何关怀备至的话

从娘的脾气到居住的所有小细节

又从娘的喜好到小毛病的医治良方

父亲牵挂的还有一家子的亲情

他始终认为长子如父长女似母

他把孝道和亲情

用嘱托的方式放进他的生命之重里

我打心底问自己

这是我粗大条平凡一生的父亲吗

遗憾的是这些体恤话

不曾当母亲的面说半句

我想这大抵是大多普通人的爱情

一个暖暖冬日的下午

父亲对我娘说他晚餐想吃年糕

我着急火燎的下班

赶到地道的南苑三弄打了包

送到永康第一人民医院九楼

父亲有别于往日没有食欲的样子

居然把整碗年糕

无异于常人般的扫了精光

何曾想那是回光返照的最后晚餐

我暗自庆幸父亲食欲的好转

把医生随时料理后事的吩咐置之度外

那一夜除了做产的大妹

都不约而同的围着父亲的病床到晚上十点半

父亲也许怕我们太辛苦

也或许怕干扰病友的休息

多次催促让我们回家

而当教师的弟弟坚定的让他留守陪护

岂知竟然一去彼此天涯

那一晚让我追悔莫及

以致于深陷于长久的忧伤里

机缘巧合一禅师 他说

父亲命定独子送终

自古自有因缘在

缘尽则散

时间定格在12月14日凌晨2点

从此我失去了父亲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

悼念我平凡而善良的父亲,

同时

篇8: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夜色深深,鸣蝉凄切。川北南充县大通乡楼子沟,一个只穿内裤的男孩蜷缩在一丛芭茅里,泪眼迷蒙。远处,一间低矮的土屋,一点灯光摇曳。父亲的咒骂,不时随风飘来。

泪水汹涌,男孩心中对父亲的恨也更加汹涌。

傍晚时分的情景再次在他眼前浮现:

“要吃就吃,不吃就滚开,你吵什么吵?”

“辣椒太辣了,而且里头有一根头发。”

“嫌辣就别吃,嫌脏也别吃。”

一对父子,呛起来了。他知道父亲不高兴——他初中毕业,想上高中考大学。父亲却说家里穷,应该考中专,减轻家里的负担。考大学是他的理想,父亲的专横让他心里窝火呢。

呛着呛着,父亲叫他滚出家门。他还嘴犟,父亲突然捞起墙角的一根扁担,朝他冲过来。他见势不妙,撒腿便跑,一边哭喊一边拼命跑,在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半边脸摔得血糊糊的。他已经在芭茅丛中躲了一个多小时,蚊子乱叮,钻心的痛和难忍的痒,让他稚嫩的心无比悲凉。

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夏天。这个孩子叫陈新。那时,他恨父亲,这种恨一直伴着他的成长。

僻远的小山沟,处处都有鬼的传说,听老人讲得多了,恐怖也驻在陈新的心里,天一黑,他就不敢出门。但父亲却经常深夜将他拎出家门,让他去坟茔密布的地里拔萝卜喂兔子,如果不去就会挨揍。父亲经常把竹条子打成了丝丝,打得他的屁股血肉模糊。

那年,陈新是全区唯一考上省重点中学龙门高中的学生,由于离家太远,一月要花30元生活费,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去。初中班主任杨兴和老师觉得他不能失去这么好的机会,提出每月资助15元,另外15元由父亲贷款……但父亲断然拒绝,让陈新选择了离家很近、教学质量很差的大通中学就读。

老师也愿意资助自己,而父亲如此冷血,让陈新不知哭了多少回。陈新对父亲的恨,也和母亲早逝有关。

他的母亲生在殷实之家,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跟丈夫转业到南充县大通公社,当了一个普通村妇和五个孩子的妈,食不果腹,操劳成疾,不得不切除了一部分胃,再也不能干重活。渐渐地,她在屋后小路上走走也得拄一根棍子。因为无钱治病,母亲的生命停止在了49岁。母亲的早逝让陈新又悲痛又愤怒,也强烈地怨恨父亲,觉得父亲的无能导致了贫穷、母亲早逝,导致他吃的糊糊稀得能照出人影,他穿的衣服补丁缀补丁,一到冬天冻得筛糠。如果父亲像别人那样趁黑去集体地里偷点粮食,怎会饿得这么可怜?如果父亲将芭茅花摘回晒干当棉花,冬天怎么会冻得这么惨?

母亲的葬礼很风光——父亲请了两支唢呐队操办此事,但陈新觉得父亲是刻意做给亲友看。见父亲在穿梭和应酬,看不到多少悲伤,也看不到一滴眼泪,他决定给父亲一点颜色。父亲在付款,他冲过去:“你这么有钱,为啥不给妈妈治病?你敢说你心里对妈妈不愧疚吗?”他的当众诘难,很扫父亲的面子,父亲气得上前揍他。一众亲友护着,陈新躲过拳头,又哭又闹当众发誓,如果父亲找后妻,他就从此不认父亲。

对生活似懂非懂的时候,陈新觉得父亲总在制造“奇葩之事”。

家里穷,考上大学的大哥结婚,父亲没给一分钱,让大哥很没面子。然而二哥结婚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二哥没有考上大学,仗着几分帅气,找对象挑三拣四,好不容易相中一女孩,女方要把婚礼办得隆重些。没办法,父亲贷款700元。办完婚礼,父亲严肃地对二哥二嫂说:“贷款是为了你们结婚,必须由你们归还。”二哥气惨了。但父亲说一不二,他说了也就是定了。陈新心里愈发鄙视父亲。

之后,弟弟结婚,父亲依葫芦画瓢。等陈新结婚,他索性不办婚礼,只领了一张结婚证。他知道对父亲说什么都没用,也担心自己的偿还能力。后来,陈新生孩子、买房子,父亲照旧不给一分钱,一切全靠他努力地爬格子,天天累得筋疲力尽。但,妹妹出嫁,父亲不但不索要彩礼,还置办了一笔不差的陪奁。

是的,陈新心里恨父亲不给妈妈治病、恨父亲的霸道和残忍、恨父亲不送他上重点中学……但他大学毕业第一个月就开始给父亲赡养费,从不间断。他可不想让人说他是一个不孝之子。

他也暗暗庆幸,工作单位和父亲相隔千里之遥,他只需要用钱尽一份赡养义务,却不需要用时间维系一份愤懑的亲情。他浑然不知,时间在一点点地磨灭他的那份愤懑。

不知不觉之中,一年一次的回乡探亲之中,陈新渐渐发现,曾经健硕的父亲已经弱不禁风,他坚硬的心也慢慢地柔软:那年春节,他千里迢迢回到南充,发现父亲突然苍老,但床上依然盖着薄薄的被子。他一边给父亲换被子一边数落父亲,眼中竟然淌泪。

这是怎么了?他一直怨恨父亲的,为啥看到不会照顾自己的父亲会猛然心痛?陈新自己也吃惊了。

父亲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琐碎而凋敝?陈新心中的坚冰在融化,但在恻隐之时偶尔也有一丝幸灾乐祸:如果当初你对我母亲好一点,何至于此?

转眼,母亲去世10年。那年春节,父亲的风湿病发作,行动不便,连走路也要让陈新扶着。陈新突然觉得,当年不该在母亲葬礼那天,放出反对父亲续弦的狠话,导致父亲至今无人贴身照料。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爸,你也该找个老伴,生病了有人照顾。我们在外面工作,离家太远……”

父亲淡然地笑:“要找早就找了,至于等到今天?”“那你为啥不找呢?”“其实我从未想过另找老伴。很简单,一是世上恐怕再也找不到比你妈更好的女人,二是那时你和弟弟妹妹还小,后娘欺负咋办?所以,我早就打定主意了。”

在葬礼上大骂父亲的情景,一闪而过,陈新一阵悚然:这么说,当时自己不是无理取闹么?看似心硬如铁的父亲,其实心里很柔软地爱着妈妈和儿女?

记忆中,这是他和父亲第一次深入交流。此后,回首往事,他反思父亲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是啊,父亲有冷血粗暴的一面,也有温情流露的一面。

那时半年也难吃到一点肉。父亲偶尔去开会,吃一顿肉。父亲总是厚着脸皮把他或妹妹、弟弟中的一个人带去混一餐。肉是均分的,父亲总是把自己的那份让给儿女吃。那时冬季的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有鱼。父亲赤脚踏入结着薄冰的水田,总能打回几斤鱼,也经常冻得一双脚豁开口子。没有油、盐和调料,直接用水煮鱼。这样煮的鱼腥得令人想吐。然而一家人从鱼儿身上获得的营养,撑起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父亲的“冷血”锤炼了儿女们的意志。陈新后来知道,雄鹰为了让雏鹰飞翔,竟然会一次次把雏鹰从高崖上扔下……这和父亲不是异曲同工么?

二哥和弟弟为了尽快还贷,都很勤劳。二哥就靠建筑和种豆芽修了一幢漂亮的二层楼,没两年又修了第二幢楼房;弟弟也在南充城里买了房子……

他和父亲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接近真相——父亲似乎也越来越喜欢和他聊天了。

“三儿,现在回想,爸打你的次数不少。你夏天总爱偷偷去塘里游泳,很危险,我让你别去你不听,不体罚行吗?你总和别人打架,不惩戒行吗?你喜欢看小说,作业潦潦草草,不打你行吗……”“当年我们去了好多家医院,也无法瞧好你妈妈的病……后来她坚决不去看病了,拖都拖不动……”“爸,别说了……”陈新鼻子一酸,大滴大滴的眼泪掉下来。

多少年,他看到了父亲的暴烈,却一直无法读到父亲的心,叫他无地自容,叫他如何不心酸?他不得不承认,父亲的吃苦耐劳、刚正不阿,早已潜移默化地淌在自己的骨子里。

在《知音》杂志工作期间,陈新勤勤恳恳,先后采访过李彦宏、铁凝、聂卫平、韩三平等人,采编了一个个感人故事,成绩斐然。他是成都作协主席团成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发表了300多万字作品,散文《江凡》入选《语文》教材……

全国道德模范豆洪波,一位扎根大山的老师,在罹患肾衰竭后坚守讲台,感动无数人……2007年2月16日,第二天是除夕。陈新把年逾七旬的父亲接到了武汉同住,一对父子早已冰释前嫌。可豆洪波的新闻打动了他,他决定即刻前去重庆采访。

父亲表示支持,但陈新却从老人眼中读出了一丝落寞。陈新很愧疚:父亲只知道烧柴禾做饭,自己一出差,他上哪儿吃饭?他交给父亲一些钱,再三交代父亲一天三餐上饭馆去吃。

当他完成采访回家,已是大年初一凌晨了。

他轻轻地开门,担心惊扰了父亲的清梦。

“采访顺利吧?”父亲居然等在客厅里,走过来接过他的行李:“吃饭没?给你泡一碗方便面吧?”

原来,父亲不愿多花钱,没去饭馆吃饭,而买了一箱方便面,用开水泡着吃。刹那,陈新的眼泪悄悄落下:将鳏居20多年的他从乡下接来,本想让他吃几顿好的,谁知他吃的是方便面。这是过年啊……

一份深沉的父爱,迎面而来,卷起了陈新心里的温馨感动,也不时泛出一些愧疚。多年来疏于关心父亲的他,只想好好地弥补心中的愧疚。

然而,2012年,他刚刚把父亲送回老家,就接到哥哥的电话:父亲不停呕吐,上医院检查发现贲门癌,已经进入晚期。

晴天霹雳!陈新立即从武汉飞回四川,筹钱准备为他动手术。可医生冷静地分析:老爷子年近八旬,高血压,必须调养血压正常后才能手术,手术成功的话,生命可能延续半年左右;用保守疗法,生命也能延续半年左右;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无论老爷子的血压是否正常,手术无法进行……

换一句话说,父亲只能坐以待毙。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医生的介入治疗也无法逆转,呕吐和哽咽依旧,痛苦得生不如死的样子。更为麻烦的是,兄妹们谁也无法分身照料父亲。兄妹们考虑雇一名护工。陈新一咬牙,我来吧。他已经决定辞职,一心照顾父亲。

“为什么辞职呢?”知音传媒集团领导也舍不得陈新离去,“你能负责四川记者站,既能工作又能照料父亲。”陈新很感动,《知音》杂志一直倡导“人情美、人性美”,集团领导时刻在践行。然而,此时忠孝两难全,父亲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他决意一力弥补错过多年的孝心,婉拒集团领导的好意。

见陈新总是留在四川照顾自己,父亲很奇怪:“你怎么不上班?耽误工作怎么得了?”陈新不敢将辞职的事情告诉父亲,只能撒谎自己已经调往成都,负责四川记者站的工作……

贲门癌晚期病人吞咽困难,呃逆呕吐。回川之后,陈新不仅挑起照顾父亲的担子,也开始潜心研究治疗贲门癌的药方,希望延长父亲的生命。他研究了半夏、竹茹、旋复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上百味中草药,还试吃了斑蝥、蟾酥等以毒攻毒的药物,在一位中药专家的指导下开始配方……拳拳的孝心,化为一碗碗汤药和一堆堆药渣。转眼两年过去,父亲早已打破了医生只剩半年生命的“判决”。

进入2015年,父亲的病急剧恶化,走路只能借助轮椅,吃喝拉撒只能在床上,消瘦得只剩皮包骨。在父亲面前,陈新装得若无其事,可转过身去,他经常心疼得泣不成声。

两年多,全心照料父亲的陈新也瘦了,但手法也更娴熟了。他能用两三秒钟就给父亲戴上成人尿不湿,他能飞快地用手抠出父亲硬结的排泄物……

起初父亲很难为情。陈新笑着说:“小的时候你和妈妈也是经常帮我做这些的吧?”

孝心,终究无法扼止死神的脚步。

2015年5月21日,父亲含笑去世。

和着滔滔泪水,陈新在博客上记录心中的悲恸:

……15岁入党,16岁参军,从士兵到军医到军官到回乡务农。纷乱芜杂的磨难没有改变您质朴的内心;连绵不绝的苦穷没有摧垮您的意志。但是八旬的您被贲门癌折磨几年,而今去往天堂……没有您,我只是一个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欢的孩子,只是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独履者……

这篇悲情泣血的博文,一时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网友留言,并转发到更多QQ群和朋友圈。陆川、黄渤、王宝强、赵亮、束焕、林永健等明星纷纷打来电话。陆川得知陈新采访不少名人的父子情,建议他将这些故事结集出版,既献给去往天堂的父亲,也是向天下父亲致敬。

篇9:在孤单的日子里散文

老公去了遥远的西安已有几天了。这些天来,我白天一人在地里做事,形单影只;夜晚一人在电脑旁漫不经心地玩着电脑,旁边的电视机开着,没人看,打开着其实只是不想屋里太静,这样的日子,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孤单。

在孤单的日子里,心中竟然比平日里少了些浮躁的想法,就像这冬日暖阳,少了夏日的暴热,平和而又温暖。静谧的氛围很适合回首往事,适合反省,尤其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从睡梦中醒来,便多了一份顿悟,一份感慨。

人在形影相吊的日子里虽然孤单,但更清醒。老公去了他乡,按理说,应该是如了我的心愿,终于把他念叨出去了,他终于也像别的男人那样到外面赚钱去了,我不是一直希望他出去赚钱吗?他去了西安,我是不是该偷着乐呢?无法欺骗自己:我好像乐不起来。

他一走,地里的活得归我干,把那不值钱的烂棉花收尾。冬日的阳光不像夏日的给力,有的棉桃死活不开,得摘回来,用锤子锤开,再去棉壳。棉桃摘多了担不动,要走走歇歇才能担到屋里。这个时候就想,要是他在家,这点活那不是小菜一碟吗?女人嘛,终究是没几斤蛮力气的。想归想,我还得脚踏实地干我的`活,别指望谁搭把手。他在家的时候,我怎么就不觉得他有多么重要呢?这人啊,为难的时候就想着人家的好了。这是什么德行?我不由得讽刺自己。

老公不在家,碰上孩子放假回来,到镇上接她回家我得早早就做准备。先打电话问孩子什么时候到镇上,再联系出租车,有时还不放心,要和司机一同去镇上。第二天上学又得请出租车送她到镇上搭车去学校。大白天的,我仍不放心,叮嘱孩子到了镇上要打个电话给我,意思平安到了。别人的开车技术我终究信不过,孩子坐她爸的摩托车我才绝对放心,可能是多虑了,但我总觉得不听到孩子的手机响,告诉我到镇上了,我心里就不踏实。唉,我还总念叨着要老公出去赚钱,就拿接送孩子这一件事来说,他若长期不在家,我不知还要死多少脑细胞。

对孩子的守护,那远远不是一句动听的话就可以诠释的。那需要放弃与坚守。老公这么多年不肯出去赚大钱,他放弃发财的机会,只是为了对孩子的守护,试想,若从孩子开始念书他就不在家,那又何谈守护呢?就凭我,能给孩子撑起一片明朗的天吗?

我一直数落他,埋怨他,却不知自己其实是个只知道开空头支票的家伙,到是老公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对孩子的教诲,呵护,从教她做数学题到风里雨里接送她,我是做不到他那么周全的。

那我又凭什么怨恨他呢?凭什么埋怨他不肯出去,恨他种这么多棉花、水稻,害得我跟着受累呢?他不也是为了这个家着想吗?不也是想在陪着孩子的同时勤耕苦作,靠汗水改变生活的品质吗?

这一年,我和老公是辛苦的,尤其是老公,累得差点趴下。为了生活,老公累着,苦着,还得忍着,忍着我的冷言冷语,忍着我在他面前摆着一张苦瓜脸。他以他博大的胸怀包容着我,包容我的一切臭毛病。

这么多年来,我似乎总是认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觉得自己白活了。我恨自己一无所有,一事无成,恨自己没有享受生活的富足,一直卑微若尘。因为恨,我一直不理解老公,认为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我似乎早已对他失去了热情。尖酸刻薄的话语,我信口说来;冷漠伤人的脸色,我随意显露。我不止一次伤过他,但他并未朝我甩耳光,反倒是我朝他扔菜刀。对于老公,我是有愧的,尽管我没有享受他给我创造的物质幸福,但他对我的包容,对我的迁就,让我感觉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他曾希望我再生一个孩子,我以家境不好为由让他没能如愿;他曾希望我和他开牌场,我又以不喜欢服侍别人,不愿巴结人为由,没有和他达成共识。我在他面前,就这样随心所欲地做着最真实的自己。然而,我的倔强和古板也导致生活的品质一直得不到及时的改善,但我没有反思自己,却怪罪于他,认为他窝囊。

十多年的相守,我如今不再对老公心存质疑。以他的人品,无论他离家多远,他的心都不会走远。他是顾家的人,也是恋家的人。看似不靠谱的一个人,却是一般道貌岸然的家伙不能与之比拟的。老公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本书,当初看到那养眼的封面时,眼前一亮,饶有兴趣看下去,又觉得内容肤浅,曾想过扔进垃圾桶里,后来又不舍,硬着头皮看下去,渐入佳境,咀嚼出书中深藏不露的哲理,我终于折服了。

在孤单的日子里,我终于明白了我往后要追求什么,珍惜什么,也要忽略什么,淡化什么。古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我要说的是,贫贱夫妻不一定百事闹心,只要还有热情,苦中也能笑起来。老公,他在我眼中依然是曾经好看的样子。

篇10:在北京的日子里心情散文

6月,我终于高中毕业。我觉得自己应该长大了,我想到外面的世界里去体验生活,去感受艰辛。我想要去,便去大地方,于是我决定去北京。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平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因为我要去一个美好的地方,那里有多朝的古都文明,那里有中国最美的古代陵园,那里有中国最牛气的大学,那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我要去北京,于我来说是旅游,是历练,是新生活的开始。

北京是我面对外面世界的第一站,我那么清晰地触碰到了世界。开阔了视野,经历了别开生面的生活。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和有一阵没一阵地睡眠,我如愿来到了北京。

北京有很多很多的,为了生活打拼的人,他们忍受了难以忍受的生活的打压。他们朴素地作为首都的一部分而存在着。有时希望每一个贫穷的人都成为富翁,却怕他们因此而变得目中无人,失去了他们最普普通通的快乐。

我离开家,来到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城市,认识一群各有风采的人。北京有人生的温情,少年时的勤奋努力,给了他们更舒适的生活,其乐融融。也有人生的迷茫,从全国各地拥向北京的人们,渴望实现理想,却举步维艰。北京那么大,大得一下子让人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我杂乱无章地生活着,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出来经历这一遭。我究竟得到了什么,我得到的是否和我想要的一样。(人是很现实的,大多数情况是会考虑得失的,每个人都有一本无比精细的账本,一点点计算着得与失)。我活得很不自在,没有真正经历过这种迷茫,谁又能真正明白一个人的孤苦无依。为了生活,人变得卑微,不断地去乞求,渴望有好的生活。可生活何其艰难,岂是你我所能掌握的,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哭闹只有在父母那里能解决问题。走入了社会,哭啼也再解决不了任何事,只是平添烦恼,徒增伤悲。

在北京的日子里,一天天总是简简单单地生活,渴望交流,渴望沟通,到了北京才知道,我的年龄不算太小。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许多人艰难的活着,为了生活,过早地承担了责任,坚强而顽强地活着。我羡慕他们已经能自己承担起家庭责任,而他们也羡慕我能安安静静地拥有大学的美好生活。他们都还是孩子,他们都很单纯善良,我渴望和他们每一个人成为朋友。北京这个大的世界里对我这个异乡人像一个迷宫,我俨然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哈哈,也许我们到了一个大的地方,总会迷失自己,而忘了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很痛苦的事。而我相信,我只是看到了大千世界极小的一个层面,许许多多的是我不曾看到的。我想去体验艰难的生活,我想得到更多的感受,带给我更多的`人生感悟,我尽可能地想要精致的生活。

在北京的日子里,有很多人在指导着我,因为,他们当年有和我一样的经历,他们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提醒我们少走弯路。这种被提醒的感觉,在我看来是极舒服的,也许指导中包含指责,但指责中同样蕴含着一种先行者对后来者的关爱。刚去北京的时候,我不愿开口说话,因为我不知道,怎样从一个地道的陕西人,挺起腰杆变成一个说普通话的北京人,不知道多久才能真正融入到北京的生活,尽管只是暂时停留。我努力将人生的每一步,走得更精致一些。只要处处留心,各处都有学问。

在北京的日子,我渐渐变得坦然。每天,店里的人员都在随时变动,走了来了,来了走了,我就坦然就释怀了。每天迎接着,每一个来到店里的陌生的面孔,因为那就是我的生活,那就是我生活的全部追求。恍然明白人生本就是平平淡淡的,不必喜悦也不必忧伤,渐渐没有了那种面对人员变动的激动与好奇。学会微笑,学会生活,学会做一切未曾做过的事,去行动去实践。从不懂到懂,我在学习,我在成长。从发传单中,我体会到了人生的不易,一个外来的异乡人,为了生活努力打拼去卑微地尝试。以后再看到有人发传单,我也不会有一丝鄙夷的神情,都是为了生活嘛,谁还没个难处啦?蜗居于高档小区里,穿梭于豪车高楼之间,生活中多了几多想象。那里是北京五环外,那里有很多牛气的人,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牛气地活着(也许是我想错了,富有与奢华是看得见的,痛苦与隐忍往往是看不见的。每个生活着的人都有烦恼,只是不为别人知道罢了)。那两个月中,我也慢慢清晰,谁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有时觉得父母倒有些像孩子,担心这个怕那个,我也懂那就是爱,但这种爱没法让人领受,因为那是害人之爱,于人无利。最后我平安地抵达古城西安,感觉一切都释然了,疲惫懒惰。一段难忘的经历,能让你猛然间想通很多。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意义,到北京就是匆忙地干活,没有更多的其他的事,去时我带了几本书,《三国演义》、《鲁迅杂文》,却没有看,每天回到宿舍,一点儿都不想动了,也终于知道,父母承受了多大的生活压力。

生活给人很多启示。从那时看,我极力想逃脱北京,我现在却感谢那一段生活,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钱,而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现在回想一下,我如果不去北京,那么,我说普通话很不溜,还不会觉得生命的意义。

那时,老板会批评我,我觉得很委屈的时候,我的梦想就变成一个老板,和小学的时候想当一位老师,是因为老师很牛。觉得老师至高无上,觉得他们可以主宰自己,觉得自己仿佛无能为力。(权力欲极盛的人,可能也深受无权被压迫的痛苦)重新去想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很舒服,不用去一天老多时间去干活,然后,回来后累得像流浪狗一样狼狈。现在总愿去提起北京,我觉得有意义,这是我的一段历史,痛并快乐着,痛并成长着。

上一篇:新入职公务员学习党纪检规心得体会下一篇: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