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互助法教学心得体会

2024-05-25

分组互助法教学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1:分组互助法教学心得体会

经过思索、实践与改进,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日趋成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资源,在互助、共享的氛围中共同发展,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品质。以下是我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几点措施。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既重视整体又关注个体的学习

组员之间若没有合作的意愿、没有真诚的配合,便不会有成功的合作学习。只有当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信任感,形成共同的荣誉感,才会有团结互助,才会有密切配合。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组时,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既保证小组内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的人力资源相对均衡,又保证小组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常常设计组间竞赛活动,促进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有效地激发了各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荣誉,强化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当小组取胜时,组员对小组自然而然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在下次的合作中会更主动、更积极,更有信心,也会更努力地为小组达到目标而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应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但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在教学时可能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小组整体上,而无意中弱化了甚至忽略了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最终是要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所以,我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更为明确的分工。例如,每个合作小组均设有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是小组活动的领头人。发言人负责小组活动的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或介绍本组的作品。记录员的工作是做好活动记录。同时兼顾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让积极好动、喜欢夸夸其谈的学生担任小组记录员,使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让不善言词的学生担任发言人,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样,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有一个固定的角色,对小组活动的开展承担一定的具体责任,学生除了学习有关知识技能外,还能在不同的方面得以发展,有助于小组里的每个成员克服依赖思想,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对自己的小组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这种方式使小组成员的个体潜能得以激发,激励个体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明确目标、充实内容,提升教学实效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对教师而言,如果将课堂教学工作高度概括,会抽取出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即“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围绕这两个要素进行。其中,“学什么”是首要的。不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如何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出现无序状况。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学生才可能有明确、清晰的学习方向。因此,我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紧扣教材,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求。如学习《制作正文》时,我先大屏幕演示两篇文本相同而风格各异的作文,设置了一个“找不同“的小组竞赛学习情境,要求小组成员协作,从以下三个方面尽快找出两篇作文之间的不同,①板式,②文字修饰,③效果。比一比,哪组找的不同多。学生只要能找出这些方面的不同,也就知道了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了。学生的创意可能会五花八门,在对学生的作品开展小组评价之前,应先向学生明确评价的角度和标准,比如,在“制作正文”完成后的小组评价活动中,给学生说明从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从而避免了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活动更具目标性,促使小组全体成员都能为着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而学习,同时也为后续的修改作品活动指明了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其优越性,也有其局限性,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太简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就会浪费时间,且难以管理课堂;问题太难,整个小组集体感到无所适从,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无法开展,且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我一方面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并正确地估计学生的能力,确保所设计的内容有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很快掌握,进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导放结合、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得当的使用,其意义绝不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集体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培养过程,这一点在学生从“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人”的成长中,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我对此深有感触,因而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心安理得地成为这课堂的旁观者。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共同提高,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不能喧宾夺主,但同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并在必要时向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小组活动期间,我通过积极的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给予不积极参与的学生以鼓励、合作态度不友好的学生以微笑、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学生以引导等,教会他们与别人勾通、相处。如果一个小组在组内讨论后仍无法形成共识,我鼓励他们进行组间交流,如“可以到别的组申请外援,听听他们的意见”。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时,我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我们组认为„„”、“经过讨论,我们共同认为„„”等,使学生明确自己代表的是集体的形象、展示的是集体的智慧。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以生为本”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进步。它不应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是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的引导,把单一的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拓展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在这一环节上,我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使评价活动在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润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组活动期间,我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进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合作比较好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我也及时作总结评价。其一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其二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态度是否认真等方面进行评价(多说优点、长处)。此外,我还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适当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激发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在课结束时,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开展合作学习不失为鼓励学生在尝试、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倾听和说服他人,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篇2:分组互助法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审视各名校的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关键词——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可以说它是完成优质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什么是分组互助学习;分组互助学习的有效途径;互助学习的体会及总结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 合作交流 教师 优质高效 新课程标准 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

从教学理念上来看,分组互助学习与以前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体现的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新观念。但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很多为显示分组互助学习模式而进行“分组互助学习”作秀,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对学生无多大益处。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杜绝走过场的现象,还得进行一番探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中,“自主、互助、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互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进步,在研究某个问题时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互助,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死角,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互助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

认识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分组互助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互助、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分组互助学习

顾名思义,分组互助学习就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性”学习,每个“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互助”的手段能否得到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分组互助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分组互助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互助精神、互助能力,这正是今后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课程标准倡导“互助”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互助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讨论,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互助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

分组互助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要点:

1.确定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分组学习中。分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

2.在互助过程中,学生对自认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分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提出同他人讨论解决。

3.相互讨论。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互助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目的。不同思维的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

4.交流内化。以分的小组为单位的组织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互助、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观。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加工。

5.课后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识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不断调整学法方法,有利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更。

二、分组互助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分组互助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一)科学分组、细致分工

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互助学习的组织基础。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互助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教者应给适合学生互助组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每个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互助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互助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互助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教《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学生思考:〈1〉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

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学生反应,学生都很容易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质疑。我开始不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引导,让全班学生再讨论,发挥集体智慧,互助分析解决问题。有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比较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又有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还反问“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可见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小结时强调要领会“重合一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往后做题的应用,回答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再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互相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互助学习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助习惯

良好的互助习惯培养是互助学习的重要前提,分组互助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

要使互助有效,互助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

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互助的问题才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互助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索。如“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分组中讨论,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独立的见解,在发表意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

互助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分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互助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告诉分组的成员。

3、学会思考与总结

互助后的思考与总结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互助碰撞后的一次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不同,互助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个人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四)教师要处理好各小组的角色,及时对互助过程进行调控

在互助学习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指导来实现的。互助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有时还是学习的互助者,因而教师在互助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分组的具体情况,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流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作出指导,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三、互助学习的体会及总结

我认为,在组织互助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分组互助中的责任,否则,互助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只有

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互助中得到提高;互助结束后还应对互助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互助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互助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互助学习,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到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但是,要使互助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互助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互助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互助的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互助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互助方式有多种,互助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互助方式和手段,最终构建数学课堂有效的分组互助学习。参考文献:

1、郑淑贞、盛群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2、许佳:‘合作、活动与交流’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

3、和学新: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14期

岳阳市华容县新河中学谭作富

篇3:高中数学分组互助探究学习教学

我校数学课题研究小组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我们大胆地采用分组互助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我校数学课题研究项目是“分组互助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流程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看书———学生分组互助探究、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分享探究成果———练习———小结.整个过程, 主要是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成果, 教师只是给予提示、点评、表扬.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 收获很大, 感触很深.下面结合笔者自己的工作经验及反思, 就学生的分组互助探究学习方面谈一些感受.

一、我们要不断学习, 让自己具有渊博的学识

社会不断发展, 知识不断更新, 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 并掌握较为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 在教育中不断自我反思, 提高自身教育能力,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让学生愿意学习.

二、关爱学生, 培养师生情感, 激起学生学数学兴趣

首先要科学地评价学生, 不以分数衡量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 很多老师不自觉地对成绩好的学生热情一点, 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冷淡一点, 对此, 学生心中是有数的.其实我们都知道, 学生学习能力不同, 成绩自然不一样.但是, 只要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 通过他的努力学习, 在他原有的基础上进步, 就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所以, 关爱学生, 无论成绩好与差, 我们都要一视同仁.

热爱学生是教师永恒的主题, 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基础.爱是一种情感交流, 对成绩无论好与差的学生, 我们都可通过一句关怀安慰的话语、一个赏识、信任的眼神、一个会心满意的微笑, 把爱通过言行传到学生心田, 就会激起学生的感情, 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爱戴, 从而接受老师亲切的教诲, 从而爱上老师所教的数学.

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 编写适合本班学习的“导学案”

与传统教法不同的是, 分组互助探究的课堂教学渗透了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首先体现在学生的自主看书、讨论、交流上.学生在课堂上怎样自主看书、讨论、交流, 关键在于教师编写的“导学案”.为了能够编写出最好的学案, 我们高一数学组的老师每一周都要集中教研2-3次, 集大家的智慧, 讨论、交流见解, 编写每一节课的学案.在编写的过程中, 既要考虑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还要兼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同时, 还要考虑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应如何应对.课堂中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还要考虑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所能承担的学习分量, 怎样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培养起学习的兴趣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与摸索, 不断地交流编写、修改“导学案”, 如今我们编写的适合本班学习的“导学案”已游刃有余了.

四、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

教会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导学案”, 在组长带领下, 认真看书, 讨论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 向老师请教等形式, 自主解决问题, 在读书笔记中或课本上做好记录.可组内相互交流, 也可与其他组员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同时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 以便在课堂展示时充分地发挥.

在展示的过程中, 若本组同学回答得不够完整, 其他小组同学可随时作补充.在说的过程中, 同学们感受着其他同学清晰的逻辑思维、流畅的表达语言, 感悟着其他同学表达的信息, 领悟着本节课的精华,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数学课不再枯燥.

五、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

我们知道, 数学知识是很抽象的, 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思索的问题, 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应用多媒体教学, 能增加教学容量, 设计实际问题情境, 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比如, 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 并进行问题的情境设计,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 使同学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说, 用了多媒体以后,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更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篇4:分组互助法教学心得体会

本文针对体育课足球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对分层次分组教学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较为全面的优缺点分析.

作 者:王志  作者单位:濮阳市油田十三中学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分层教学   分组法   足球教学   教学策略  

篇5:分组互助法教学心得体会

【摘要】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对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学校只是片面性的培养体育人才。因此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贯彻教育目标,教学工作者提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即“互助学习法”,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互助学习法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对于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在中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结合互助学习法,分析讨论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助学习法;中学体育;教学方法

前言:合作学习法作为互助学习法的主要原理,具体方法是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对所有学生进行分层处理,指导其结合自身学习情况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估。将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以及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与能力以及习惯较差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彼此之间互相监督、激励,学习较好的同学协助较差同学,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在共同提升,共同进步的前提下,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一、互助学习法在中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特点

(一)互助学习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一直以来,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师授课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互助教学法,体育教师把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定学习目标,互帮互助,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自我管理约束能力、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的凝聚力,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互助学习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互助教学中,对于新的教学动作,教师只需将动作教给每个小组的组长,由小组长教会其他组员,教师对其进行侧面指导,对于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指导。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小组长承担起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会培养其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学习中发掘自身潜力。其他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和教师的帮助下,能够更充分的意识到自身的身体素质和需要改善的方面。对自身的体育素养做好正确的评估和判断。

(三)互助学习法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人们对于体育的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也被学校重视起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够满足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互助学习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和运动结合中发掘自身潜力,了解自身的体育综合素质和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上发现体育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体育课堂在活动中更加生动,师生直接关系更加融洽,最后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互助学习法的应用实践

选取我校二年级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取互助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对照班采取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经过一个星期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教学在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学习效果方面的变化。

(一)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

实验班42人,100m短跑平均成绩为15.03s,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1.78m,跳绳平均成绩为152个/min;对照班42人,100m短跑平均成绩为19.25s,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1.56m,跳绳平均成绩为136个/min。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相比,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在中学体育课堂上实施互助学习法教学,为学习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学习乐趣以及自我成就感。而对于学习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之下,有利于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增强自我存在感,提高参与性和积极性。互助学习方法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学生来说,均能够提高学生速度、力量、柔韧等全方位的身体素质。

(二)教学效果方面

实验班在立定跳远考核中的技术平均分数是84分,达标成绩是1.88m,对照班学生的平均分数是76分,达标成绩是1.69m。从平均成绩分析可看出,互助学习法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学效果明显,具有可行性。在立定跳远教学中运用互助学习法,加深学生对于跳远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互助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在教学当中由讲授者变成辅助者,使教师能够更加直观清晰的发现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优化完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角色转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存在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结论:互助学习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以及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使学生全面了解自身体育素质,找到有效的、合适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快乐的教学中发现体育的美,激发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达到教学目的,适合大范围全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6:分组分解法教案

教材解读:

本章主要介绍提公因式法、公式法、二次项系数为1的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四种最简单、最常用的分解因式的方法。本节内容分组分解法是为前面三种方法的运用创造条件,即把多项式各项适当分组,使之能够应用以上三种方法。分组的目的不仅要使各组“局部”能分解因式,而且要能对整体进一步进行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的乘法运算都是整式的一种恒等变形,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一种逆向变形,也是今后学习分式的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在因式分解中,所涉及的多项式不超过四项;不涉及添项、拆项等偏重技巧性的要求。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只涉及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不要求掌握用十字相乘法对二次项系数不等于1的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关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将通过后续学习主要掌握求根公式法。由于因式分解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要关注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分组分解法的概念.2.掌握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含有四项的多项式.3.经历分组分解法分解含有四项的多项式的过程,体会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重点:分组分解法分解含有四项的多项式.难点:选择适当的分组方法,继续因式分解.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哪几种基本方法? 生: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

师:好,下面让我们试一试用这些基本方法来因式分解吧!分解因式,并归纳解题模块:

6a26b2

归纳解题模块:

两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2.“套”平方差公式

2a24ab2b23a15a182

归纳解题模块:

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套”完全平方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题目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出两项式和三项式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新课探索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这些解题工具来解二项式与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题目,那么还有哪些未知的题目有待我们去研究呢? 问题一:

师:将①axay②bxby分别因式分解 生: ①axayaxy

②bxbyb(xy)

师:你发现这两个式子有公因式是什么? 生:xy

师:将①、②两个式子组合成axaybxby怎么因式分解呢?

生:先两项与两项分组后,可先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然后继续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得到最终结果。师:这道题除了第一项与第二项分一组,第三项与第四项分一组来因式分解之外,还能怎么分组来解呢?

生:还能第一项与第三项分一组,第二项与第四项分一组来解。师:请你比较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解出来的答案一样吗? 生:做法差不多,答案也一样。问题二:

师:将a22abb2因式分解?

师:现在我在这个式子的后面添-1变成a22abb21应该如何因式分解呢? 生:先把前面三项分一组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再与后面一项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因式分解。

师:你是把前面三项分一组,后面的一项分一组。还有没有其他分组方法? 生:没有了。

师:请再做一题分解因式3a26ab3b23

生:先提取公因式,再进行分组。

师:以上研究了两道关于四项式因式分解的问题,都提到了要分组,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那么分组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分组为前面三种方法的运用创造条件,即把多项式各项适当分组,使之能够应用以上三种方法。分组的目的不仅要使各组“局部”能分解因式,而且要能对整体进一步进行因式分解。

师:你能不能归纳一下四项式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 归纳解题模块:

四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分”组:①两项与两项分组后,可先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然后继续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②三项分一组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再与后面一项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因式分解,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设计意图:由于考虑到如果直接给学生四项式来因式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我用了先分解再组合再分解的教学策略,化解这一难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巩固练习

题组训练1:分解因式

6k26mn9km4kn4a212ab9b24x2 2x32x2y8y8x注意:有公因式先提,最后检查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题组训练2:选择题

因式分解a44b2c2a2b24a2c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可以a44b2c2a2b24a2c2分组 ②可以a4a2b24b2c24a2c2分组 ③结果为a24c2a2b2 ④结果为a2ca2cabab

改错题:分解因式

4x24x1y24x4x1y224xx11y1ya2b2c22bc

ababcc2b

题组训练3:分解因式

3x2y6xy4x894x212xy9y2 x32x2y9x18y

题组训练4:开放性问题

1.在多项式a2b22a的括号内填入单项式,使这个多项式在有理数范围内能够分解因式。(写出至少两种情况,并把所得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2.在多项式a2b2的括号内填入单项式,使这个多项式在有理数范围内能够分解因式。(写出至少两种情况,并把所得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注意不能与第一题有重复)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说说对于二项式、三项式、四项式分解因式的解题模块分别是什么? 生:两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套”平方差公式

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套”完全平方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四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分”组:①两项与两项分组后,可先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然后继续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②三项分一组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再与另一项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因式分解,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五、中考链接

(2000上海)分解因式x2y2xy_________(2003上海)分解因式:ab2a1=_________

六、竞赛链接

分解因式题组1 分解因式题组2

22abc2d2cda2b2 a23a2 xyxy4y1 a123a12

x设计说明:

2xx2x32

xx1x2x32

篇7:分组互助法教学心得体会

由于近几年各个学校都在扩招, 我校生源也大不如前了.在这种形势下, 借新课改的春风, 我校数学组用两年时间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分组互助探究”的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实施.

一、营造良好的分组环境

教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传统的教室课桌安排采用“秧田式”, 全部学生面向教师, 这样的排列方式, 暗示着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听教师讲解.通过采用方形聚集在一起的课桌安排形式, 能使学生个体之间距离拉近, 有利于学生面对面进行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 促进合作与互助, 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二、合理分组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具有不同的性格、爱好和习惯, 其能力水平也各有高低.因此, 分组是否合理, 将直接影响分组互助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

1. 分组

每接一个新班级, 必须先调查学生的整体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与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及生与生之间是否存在暂时的排斥现象要有所了解.其次是根据男女比例、个性特征、学业成绩、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均匀分组.这样便于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 小组人数

一般以6到7人为宜.因为小组人数只有达到一定的量, 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观点和其他信息的量才相对大些.但人数过多, 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也会造成管理上的不到位.

3. 选好小组长, 确定相应职责

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 小组学习的成败, 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由于组员的层次不同, 能力也有大小, 教师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比如, 灌输团队合作意识、良性竞争意识等;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如, 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监督员等, 并定期进行角色转换.

三、教师编写好“导学案”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有效地自主看书、讨论、交流, 关键在于教师编写的“导学案”.为了编写好“导学案”, 备课组的老师每周都要集中教研2到3次, 集大家的智慧, 根据我校实际学情讨论、交流见解, 轮流执笔编写导学案.教研时既要考虑每节课的重难点, 又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到时应如何应对;还要考虑怎样让学困生在合作中培养起学习的兴趣以及他们所能承担的学习分量等.

四、课堂教学

教师先导出新课, 后面基本按四个环节来完成.第一个环节约十分钟:小组互助探究.各组成员根据“导学案”, 探究预习时标出的问题.实在没法弄清楚的问题, 等第三个环节提出来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第二个环节约八分钟: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由一个小组的代表归纳讲述本节课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小组的导学案, 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示.第三个环节约十分钟:全班大讨论.展示过程中没解决的问题, 有哪个组的同学知道的就主动起来回答.如果解答不完整的, 则由教师来点评.第四个环节约十分钟:做练习题和小结.学生自主做练习题, 有困难就主动请教本组成员或教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上黑板板演, 让其他组的成员来点评.最后由教师用两三分钟的时间点评、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五、课后的分组学习

课后, 各组长及时对组员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例如, 检查作业和测试卷改错的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帮助或者自行组织成员进行讨论, 并且各组之间进行良性竞争.

教学实践中, 分组互助教学有利也有弊.毫无疑问, “分组互助探究”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鞭策更多后进生奋力追赶, 也使优生学得更全面;若分组学习活动正常开展, 教师监管到位, 可以解决教学中因教师课后辅导时间不够或不及时这一突出问题.存在的问题:一是分组学习与教学进度的矛盾.由于小组讨论和班级大讨论用时较多, 难以控制, 自然会影响教学进度, 还经常挤用练习的时间, 教学任务较难按时完成;二是课堂讨论时教师监控不到位, 有些小组长能力又不够, 控制不了本组的学习情况, 导致有些学生开小差, 说闲话, 依赖性强, 总是组长那几个同学发言, 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失去实效.

上一篇:第十三届少儿书信范文900下一篇:第七课美化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