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中华民族

2024-08-04

民族与中华民族(精选6篇)

篇1:民族与中华民族

民族声乐与中华民族声乐之我见

摘要:当代,在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歌坛上,对民族声乐的界定呈现出各行其说,百家争鸣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文章在总结民族声乐不同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定义和分类的方法,解释了“民族声乐”及“中华民族声乐”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我们应该认识到,界定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如何处理文化传承关系的问题,其着眼点应该放在继承优秀传统声乐基础之上。

关键词:民族声乐; 中华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058-04

民族声乐艺术如同琴棋书画甚至宗教、科学等文化形式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现象。它是人们的一种音乐行为。人类早期的声乐艺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歌唱,随着社会的发展,歌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声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心声,展示了不同群体的文化特征、心理特征和民族特征。我们可以透过歌声中的文化联系去了解人;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了解生活在各种生活状态中的人类。

一、关于民族声乐的解释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声乐理论研究逐步展开,有关民族声乐的概念探讨,呈现出百家争鸣,各行其说的状况。但总体来说,对中华民族声乐的解释大致归为以下几种:

1.有学者认为:以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音乐风格表达中华儿女思想、感情的声乐作品及表演就属于我国的民族声乐。石惟正先生在《中华民族声乐的范围、结构及其发展方向》学术报告中所述:“以中华儿女熟悉、喜爱的母语文学以及音乐语言表达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就是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换言之,用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风格以声乐形式表达民族思想、感情的艺术种类就是我们的民族声乐。”

2.还有学者认为:民族声乐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即“民族”与“声乐”。“民族”指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声乐”,是指民族的声乐。它包含唱法(技术层面)和审美价值取向(文化层面)。金铁霖先生在2004年出版的《金铁霖声乐教学》中提到:“民族声乐,是由传统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一是来源于中国戏曲、曲艺;二是来自民歌,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民族唱法”。之后,金铁霖先生又说:“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来源于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地地道道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艺术。”

3.另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声乐应该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等一切演唱艺术形式。陈君凡先生在《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中提到:“要研究中国古代声乐艺术,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概念的界定问题。‘民族声乐’的含义有两个方面,狭义的讲:它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广义的讲:民族声乐是指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体裁的声乐形式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各种民族声乐作品。”

以上三种解释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内涵及范围。但也看出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民族声乐的理解。从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声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练就了不可低估的声乐唱法。如汉朝的叙事歌《孔雀东南飞》,全曲长达350多个乐句,用优美感人的声音演唱如此之长的歌曲,演唱者应具备相当高的声音韧性和演唱技巧。从古代有关唱论的描述中也可见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很讲求方法的,如:《礼记?乐记》中描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搞水,俗中距,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殊”;又如《东府杂录》中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亢坠之者,即得其术即可致遇云响谷之妙也。”其实,我国传统的对于歌唱的科学总结早于西方“BeCantuo”唱法两千年左右。这足以说明我国的传统歌唱艺术源远流长,并在演唱实践和理论总结上都达到相当的水平。

二、民族声乐及中华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指歌唱行为(包括演唱方式、演唱技巧、歌唱语言、表演等。)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一种演唱艺术。它包括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歌唱艺术,既包括西方民族的声乐,也包括东方民族的声乐;既包括传统声乐,也包括近现代、当代的声乐。简而言之,民族声乐包括了各民族不同的演唱形式和不同的演唱方法。

中国的民族声乐,既包括汉族声乐,也包括少数民族声乐;容纳了民歌、说唱、戏曲,以及近现代创作歌曲等演唱形式。可分为民间歌唱、民间说唱、戏曲演唱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类。

1.民间歌唱

民间歌唱,指由民间艺人、民间歌手演唱本地区、本民族乡土民歌的演唱方式。其演唱主要根据当地传承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即兴演唱。演唱者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但能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吐字真切,唱出韵味浓郁,自然纯朴的歌声。一般而言,我国北方民间歌唱声音豪放、高亢、明亮,唱高音时常用真假混声;而南方的歌唱则委婉、甜美、圆润,常以真声为主。民间歌唱源于民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民间歌唱。有的形成了民间歌唱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摇篮曲系列、送情郎系列、山歌系列、号子系列等。在演唱实践中,民间歌手们逐步找出适合自己的、较为科学的用嗓方法和技巧,演唱各种山歌、号子、小调及各地方、各民族不同种类的民歌,并在民间口传心授,广为传唱。这些来自民间的歌唱,是孕育中华民族声乐的摇篮,也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源泉。

2.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实质是念白和歌唱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即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说唱唱、讲唱结合。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吟为主,加上唱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音乐体裁以叙事性为主,兼有抒情功能。我国民间说唱曲种繁多,明清时期,我国的说唱艺术发展很快,曲种达三百多种,如今随着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各民族曲种更为丰富多彩,2007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曲艺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据中国曲协有关领导介绍,目前曲种已达六百多种。汉族的南方弹词,北方的大鼓、渔鼓道情、牌子曲类、琴书、杂曲、走唱、板诵等,深受人们的欢迎。还有少数民族说唱如“好来宝”“大本曲”、“赞哈”等;民间说唱多为民间艺人演唱,说唱自如,韵味浓厚。说唱表演要求艺人们要有“清晰的口齿、灵活的吐字、动人的声韵、感人的声音”。他们在民间传唱着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等,须具备较强的说唱能力,他们有娴熟的说唱技巧,能用声音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如果把民间演唱比喻成短小的诗篇,那么民间说唱就是长篇的乐章。说唱是民间演唱的继续和发展,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声乐演唱形式。

3.戏曲演唱

戏曲演唱的起始年代已无从考察,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一种演唱类别。我国戏曲丰富,各民族、各地方戏曲品种繁多。戏曲演唱中主要是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现代京剧除了在唱腔上保留原来的传统外,增加了合唱、重唱、伴唱等形式。乐队编制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戏曲演唱是民族传统声乐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代表性声乐演唱艺术,在中国声乐史上曾占有主导地位。它采用大嗓、小嗓、大小嗓结合、堂音等不同的演唱方法,并按音色划分生、旦、净、丑不同的行当。唱腔讲究,对于吐字、归韵、收声、声调等都有严谨的规范。“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我国民族声乐至今仍沿袭着这一基本特征。优秀的戏曲演员都具有深厚的“念、唱、做、打”基本功,特别在唱功方面,独具特色。戏曲演唱中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杰出典范,它为中华民族声乐的提高和发展奠定了扎实而广博的基础。

4.民族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继承了我国汉族民歌传统唱法的特点,同时借鉴了西方美声演唱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唱法。它既不等同于上述的三种演唱形式,也不同于西方的美声唱法。它是以汉语为基础,适应性较强,既能演唱各种传统歌曲、唱段,又能演唱近现代、当代创作的不同风格歌曲和歌剧,其表现方法和表现力具有民族风格和特点。民族新唱法的优点是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长处。这种新唱法使演员的演唱时间延长,是我国声乐工作者多年来努力研究探寻的结果。

“民族新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大体相同,但是,因表现歌曲的风格不同,吐字方法、润腔、气口等不同,所以表现技法也不同。“民族新唱法”是“民族民间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结合,在中国有人泛称为“民族唱法”,也有人称为“中华民族声乐学派”、“中国声乐学派”、“中国的民族声乐”等。这表明“民族新唱法”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使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在中国乐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我国“民族声乐”有两层含义:广义上讲,“民族声乐”既包括了我国各民族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演唱形式,也包括了民族新唱法这种形式;(包括了专业作曲者创作的各种民族风格特点的声乐作品)狭义上讲,它是指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声乐作品及演唱。

总之,中华民族声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演唱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演唱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演唱风格特征的声乐作品,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声乐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形态特征的声乐作品。我们应该用立体的思维,全方位的去理解中华民族声乐这个概念。中国的民族声乐,应该包括汉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声乐艺术,即包括中国不同地域特色、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演唱方法上,既包括“学院派”的唱法,也包括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唱法、同时也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通俗唱法。演唱内容及题材上,既包括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民歌、民谣、说唱、戏曲等演唱类别,以及从古代传承下来,在近现代又有所发展的声乐作品,也包括当代创作的具有中华民族固有的形式和形态特征的声乐作品。

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深深根植于民间音乐,从中吸取营养和创作灵感。在对传统歌唱艺术进行系统、深入地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将民间传统歌唱艺术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使之形成自身特有的演唱技巧和民族风格。多年来,在演唱、创作、表演和声乐教育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其发展发可归为:一是以传统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之长处,使歌唱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以西洋唱法为基础,结合处理好中国歌曲的字音特点,使其具有民族语言韵味。二者虽然有不同,但都强调“中西互补”,前者的基本定位是民族声乐唱法的美声化,后者是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我们应该认识到,界定歌唱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如何处理文化传承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继承优秀传统声乐基础之上。

中国的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贝尔康托”(美声唱法)则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两者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渊源。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已经把继承和借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合适了。早在三四十年代,在延安解放区的声乐工作者中两种唱法就是并存的,相互影响融合贯通的,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如此。当民族声乐走进高等学府以后,在教学方式、程序和方法上对欧洲的歌唱方法都有所吸收和借鉴。但是,应该明确在演唱、学习和教学中,继承或是借鉴, 都不能代替特质与创造。在继承方面,将传统转为现实活动时,不断根据现实的发展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新内容、新精神,这种不断注入新内容的本身,既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也是对自身的弱点进行不断的扬弃和修正,对民族声乐艺术来说是一种丰富和创造。在借鉴方面,要学习一切姊妹艺术,及欧洲唱法的长处,经过分解、消化融合和吸收,为我所用。那种把“贝尔康托”作为唯一科学的唱法,并作为唯一的标准对不同民族的声乐加以评价,甚至用简单的“对”与“不对”来下定义,都是片面和偏颇的。

三、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内含以及关联于特定的地域、语言和历史形态的人声的音乐。它与器乐相对而言,是“歌唱的音乐”。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声乐艺术。承认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应该有平等的价值观, 这是我们分析不同民族声乐艺术特质的前提。其观念包括三层意义:(1)人类不同文化的声乐价值是相对的。(2)不同文化的声乐艺术, 在传统价值体系上主要体现出差异性, 因而是不可比的。(3)衡量一种声乐艺术的价值,只能用它所根植的文化作为价值标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否认西方价值体系的绝对意义。对任何文化所表现的价值认识和评价, 取决于拥有该民族文化对事物的看法,承认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充分的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周真刚)

篇2:民族与中华民族

1、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2、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

3、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 :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民族内容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4、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5、“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汶川地震救援与灾后重建体现了三个离不开)

6、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民族团结的时代特征

7、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

2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民族团结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4 民族团结是我国战胜风险和困难不断前进的保证。5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6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怎样维护民族团结?(1)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享有平等的权利。(2)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是公民的义务。(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答:中学生方面: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宣传、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各民族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积极为维护民族团结献计献策;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贡献。党和政府:经济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政治方面:贯彻执行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文化方面: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珍惜、保护各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加大资金、人力的支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等等。

9、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答①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宣传、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②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③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关心少数民族同学。

④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贡献。

10、学生要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主要是做到“三个尊重”: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平等对待、关心帮助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

作为中学生,在维护民族团结上该怎样向龚曲此里学习? ①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②树立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大力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

③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积极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

④在平时的生活中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作为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行动来配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中学生要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青少年学生怎样做一个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公民?

①认真学习和实践党的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②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各民族在法律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③逐步树立强化“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④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团结,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党和国家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

答:①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

④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⑤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⑥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②心系各族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积极参与“手拉手”互助活动。③要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民族关系和睦,政治就稳定,经济就会发展;民族关系恶化,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国家的统一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就会受到破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统一,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完成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党和国家采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

为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可开展活动有:①召开“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②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③传唱民族团结歌曲;④出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黑板报、手抄报、图片展。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标语: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②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③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④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⑤56个民族是一家,我们心相连、血相通。

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②要始终走科学发展道路,把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途径。③要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民族地区要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维护社会稳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其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优势。⑤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民族平等政策

1、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2、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3、什么叫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寉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

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 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

9、我国爱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因为这是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要求,这属于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上的平等性,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从而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1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13、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4、民族平等包括哪三层含义?各民族政治地位上的平等;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民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

3、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5、我国56个民族分布特点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①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聚居区,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②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

6、我国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7、我国目前有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些民族自治区域分别聚居着: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回旋、壮族等很多兄弟民族。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达1800万。壮锦是壮族传统的工艺美术品。

8、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总面积为 617 万多平方公里,占全面总面积的 64.3%,总人口 1.6亿。

9、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

10、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11、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12、国家对待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是人民民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现。

13、我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直接依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4.民族自治地方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在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民族团结与民族政策 主要原因: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了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④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⑤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大力支持。

⑥自治区各族人民因地制宜,艰苦奋斗,改革创新。

15.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哪些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方针政策、措施: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③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个认同”的内容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公民意识的集中体现是:遵纪守法

“三股势力”的实质:它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严肃政治斗争。

我国的民族政策: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切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要积极培养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3、少数民族培养干部的“四化”方针是什么?原则是什么?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德才兼备的原则。

4、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刑部的具体政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或原因)(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

(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1、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 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政策。

2、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

3、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4、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新时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主要有: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

(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5、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满后面貌? 一方面,国家要大力帮助,消除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民族经济自身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植自己的“造血”功 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机制。

6、组织较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7、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繁荣的根本途径。(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8、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9、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10、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与措施: 科技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事业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工具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有56 个民族,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2、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措施:(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设立专门的机构(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3、我国55 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80 种以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个语系。其中有22 个少数民族有正式使用的本民族文字,数量达28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两方面内容: 即“保持”和“改革”两个方面。

2、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区域性。

3、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关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总原则。

4、我国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

如仡佬族的祭山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布朗族的关门节、彝族的插花节、侗族的姑娘节、怒族的鲜花节。傣族的泼水节。。

5、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形式。

3、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信仰佛教的有藏族、傣族等。

4、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1)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5)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其他相关

我国各民族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原因(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和民族分布情况,以及各种原因的迁徙与移民,使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走向相互融合。

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及内容:

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民族平等,需要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里感情,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语言等。

各民族人民形成了什么样的亲缘关系?P41

各族人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维护祖国统一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青少年应该:

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肩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的方针、政策和立场;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得益于(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③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的支持)

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说明了什么?

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央加大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说明: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以下属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扩大基层民主的重大举措的是(在城市设立居民委员会 在农村设立村民委员会)

总书记在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也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委员们表示,要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

主席为什么要强调维护民族的团结?

①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②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③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④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⑤加强民族团结也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我国政府该怎么做? ①经济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②政治方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④文化方面: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⑤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珍惜、保护各民族文化;

为我国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几个金点子。

①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③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④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援助;

西部大开发十年有力促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③实行了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利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④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⑤西藏地区干部群众发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⑦西藏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等;

国家加大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

⑤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①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将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作贡献;②认真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③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④积极支持和拥护我国政府对台的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十二木卡姆》 《花儿》 《福乐智慧》 《玛纳斯》 《江格尔》 《格萨尔》

民族团结与民族政策

新疆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油、畜牧业、棉花、煤炭、钢铁、电力、机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影响新疆民族团结稳定的主要危险(三股势力): 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我国开展对口援疆援藏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加快新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新疆、西藏各族群众生活水平。②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③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促进祖国统一。④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⑤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⑥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请你为新疆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①抓好文化基础能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民族艺术创新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等六大工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②.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文化建设体制,做大做强新文化产业 ③.利用全国对口援疆的大好时机,引进文化援疆新机制。

援疆工程是从哪些领域展开的:

民生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事业、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援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进一步加速推进了新疆与内地省区的文化交流合作,不断丰富了各族人民额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为什么说团结稳定是新疆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团结稳定是新疆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团结稳定是新疆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障;团结稳定是新疆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稳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进步发展的重要条件;思稳定、求团结、盼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青少年学生应如何感恩伟大祖国,共建美好新疆?

①以实际行动感恩伟大祖国,共建美好新疆。“思稳定、求团结、盼发展、争富强”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②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树立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强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谱写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③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认同祖国,忠于祖国;增强公民意识,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义务,反对民族分裂主义。④要以实际行动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牢固树立“五观”,坚持“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做一个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公民。⑤发扬兵团精神,再铸辉煌。

党和政府在哪些方面对新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政策上的支持、财政的支持、重点项目的支持、人才输送和培养

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做好新疆工作的关键是什么?(“三个不动摇”、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关键是正确处理好团结、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团结稳定,自觉做到“三个不动摇”,即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

团结、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在新疆的快速发展中维护民族团结有什么重要的意义?①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②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③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④民族团结是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改善。

新疆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①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与支持,主要表现在:政策、财政、重点项目、人才输送和培养②兄弟省市的鼎力相助③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致,艰苦奋斗④成功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是新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①各族人民当家做主 ②经济建设蒸蒸日上 ③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 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国家兄弟省区加大对新疆的支持、援助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新疆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资金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发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

2、有利于逐步缩小新疆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3、有利于建设边疆,巩固国防。

4、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

“新疆的发展只能靠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帮助和支持”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这种说法不对。

①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离不开兄弟省市的鼎力相助。

②但更离不开新疆各民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③各族人民要以实际行动感恩祖国和兄弟省市,艰苦创业,共同开发建设新疆,谱写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新疆各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①.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②绚丽多彩的音乐歌舞。③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④各具特色的民风习俗。

怎样理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说法?

在中国,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因为:①国家利益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国家利益是56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②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人民当家做主和社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是各族人民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这种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紧密相连的。

篇3: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一、民族经济以民族文化为内涵

每个民族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单位,各个文化单位所涵盖的个人在神与人、个人与集体、公民与国家、父与子、夫与妻的关系上都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对权利与责任、自由与权威、平等与尊卑等级的相对轻重上也各有不同的观点。各民族之间的歧视与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上的。各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具有持续性和持久性,它虽然是各族人民独特的历史经历在人们心理上的积淀,是一定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但它比各个民族的经济和政治属性更难发生变迁,更不容易妥协和解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各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之间的差异是带有根本性质的。

经济意识是文化的基本内容。经济意识中的内在规定,就是从价值观对动机、利益、关系形成相应的意识,其中的经济意识,是直接涉及人生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意识,并集中表现在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上。

文化在经济中的存在与作用,体现于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机制上。文化个体的作用,又汇总于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中。无形的经济发展机制,在物质财富上是看不见的,但在人们的意识中却是明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形成文化,经济发展机制才是实在的,以人为主体的。当社会总体以法律、政策、道德来制约经济发展时,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人们在思想上对相关矛盾的认识。即便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也要通过人们的思想加以确认,并以思想和行为来体现和适应。

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的经济生活是它的基础,而共同的文化是它的特性。民族文化是对民族经济的反映和引导,是民族经济的内涵。[1]不同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劳动者对本民族经济活动的动机、民族利益、民族内部经济关系以及民族间经济关系的认识。民族文化从个体方面引导民族个体的经济行为,从总体方面规定着民族经济的整体发展。

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经济意识主要体现在民族价值观、民族经济思想和民族道德上。游牧民族价值不同于商业民族,农耕民族的经济思想不同于工业民族,自然经济道德观不同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道德观,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国民文化对民族经济的制约

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民族经济不仅受单一、具体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且受国家统一文化即国民文化的制约。民族国家的构建,一方面使国内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为统一的国民经济和国民文化;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和国民文化又对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形成制约。

民族国家的构建,国民经济、国民政治是硬件,国民文化是软件,是灵魂。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制约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民族国家的构建是以国民文化为旗帜和精神支柱的。国民文化是民族国家的构建原则,民族国家如何构建由国民文化来指引。因此,文化革命在前,民族国家构建在后。民族国家一旦选择了一定的国民文化,则国内各民族都必须接受这一主流文化。

民族经济的主体由民族文化确定后,民族经济的目标就随之确定。如果民族经济的主体是资本,经济发展的目标则是为了价值增殖,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是不分民族的资本的共同动机;如果民族经济的主体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确立为劳动者,则经济发展目标就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为转移,以劳动者发展和人性升华为目标,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

国民文化对民族经济的制约还表现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在制度上,国民文化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经济制度构建的原则。体制是制度的阶段性存在形式,是制度层次的经济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国民文化对经济体制的制约,是通过国民文化自身的变革来实现的。国民文化不是一国的“种文化”,文化变革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统治经济体制、自由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每一次体制变革都以国民文化的变革为前提。如古典经济学理论取代重商主义理论就是重要的资本主义文化变革,这种变革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经济体制向自由经济体制转变的前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迄今为止也经历了由统治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一转变同样是在国民文化变化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成为这场文化变革的核心命题。

民族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国民经济。这不是说要把每一个民族经济体都变成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而是说国民经济是由各地区、各民族依照国民文化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2]国民文化是国民经济构建的软件与原则,各民族经济脱去地方性、封闭性而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民族经济向国民经济整体的整合程度,取决于民族文化受制于国民文化的程度。

三、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促进

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比拟的鲜明特征。民族文化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的存在都是其文化传统的存在,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身份认同的需要。每个民族的许多特征都是由民族文化造就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性也是民族主体性的建构和体现,是对每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认同。民族性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智慧。

民族文化具有传统性。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世代相传的过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任何民族都有其特定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

民族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人类的文化创造必然要受制于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从而使民族文化具有地域性。一方面,任何民族为了生存首先是要获取一定的生活资料,而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相对来说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由此促成了少数民族的地域性文化。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比较优势。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经济基础的聚集能力差,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一般无法以传统的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为龙头,而大多以第三产业为突破口寻求经济的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起步阶段大多以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为重点,即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

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由于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导致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是其他任何地区和企业都无法拥有和模仿的。所以,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多以旅游业的形式作为开发基础,既满足旅游者追求原始、自然、新奇和刺激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无须投入较多资金就可以投入运行,成本小、收益大、见效快。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辐射作用好。文化资源与普通自然资源相比属于无形资产,一方面,这种资源可以重复使用,产生无穷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不仅可以融合在商品和服务中,而且还可以融合在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及经济理念中。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多属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仍有不少人口急待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奔小康还有一定压力和困难。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呈现出经济贫困而文化富足的显著特点。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产业小而灵活、涉及面广、参与面大、投资见效快等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加速民族贫困地区对歌舞、餐饮、服饰、民俗、民族民间工艺、民族节庆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镇一节”的乡村特色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就能迅速形成并不断壮大,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能被充分聚合利用起来,最终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找到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捷径。

摘要:民族的经济与其文化是统一的。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民族经济不仅受单个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且受国家统一文化即国民文化的制约,民族文化构成民族经济的重要内涵与内容。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发挥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文化经济,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文化经济

参考文献

[1]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82.

[2]许华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经济化问题辨析[J].改革与战略,2008(2).

篇4:民族经济与民族权利保护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经济;民族权利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04-02

我们所讲的民族经济主要是讲民族聚居地的物质生活条件问题;其中当然的核心问题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主要问题是西部的民族经济发展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西部地区。国家在‘七五计划中,把整个国土从经济上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区域,其中西部地区是指大西北、大西南的山区高原地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西藏等12个省、区、市。在全国总面积中,西部地区面积大约占70%左右,而在西部地区的总面积中,少数民族分布区则又占了80%以上,在全国56个民族中,聚居在西部地区的51个少数民族,其人口总数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6.1%。地区经济发展实质上也就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1]因此,我们分析论证这一问题也主要以西部经济态势,主要以民族地方的态势为依据。

一、民族地区经济整体滞后是民族权利保护不力的根源

中国古代的文人贾谊曾有“仓廪实而知礼节”之语。历史事实表明一个真理,即经济发展是民众懂礼守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海商法和罗马法复兴的历史背景时曾指出:“在现代各国人民那里,工业和贸易瓦解了封建的共同体形式。因此对他们来说,随着私有制和私法的产生,便开始了一个能够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在中世纪进行广泛的海上贸易第一个阿马尔非也制定了航海法。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了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2]马克思的分析,充分表明经济的发展促使法律与权利地生成,同时也表明了一个真理,即经济发展同时也需要权利的存在,而且权利的合理保护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马恩在对于这一问题分析时,精辟地指出由于有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资本家们对资本的安全,尤其是长远的安全,充满了信心,他们才有“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经济滞后不仅需要进一步地发展生产力,而且更需要权利对经济发展地确认与保护。

西部的经济态势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城镇化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原因,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还非常低,1999年城镇化水平只有21.04%,远远低于全国同期30.9%的水平,2000年全国的城镇比率为36.1%,而西北4省区的城镇化率仅28.7%,比东部低17.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5个百分点,相当于90年代初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城镇水平最低的区域之一;城市密度是东部的6.47%和全国的21.43%,建制镇密度只有东部的3.38%和全国的10.51%。”[4]总之,“民族地区城市规模小,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极不平衡。城镇化的滞后导致生产集聚效应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4]因此,对民族地区而言,除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给予鼓励,在很大程度上要对民族地区从立法上给予相应特别权利规定,并且对已有的权利规定,通过系统制度的设立,以保证权利落到实处,而不至于流于形式。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科斯指出:“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安排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价值。”[5]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国家必须更多注意民族的权利及权利保护状况,我们相信“普遍信念从来就认为,利用法律去扩大经济上的生产能力是最好的社会发展手段或措施。”[5]

二、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是民族权利保护的客观基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民族地区有经济滞后与法律权利需求的内在关系,特殊的地理环境本身也是民族地区的特色,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独龙族就居住于我国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两岸之独立山上,仅从县政府所在地到独龙江就要走好几天的路程,而且要翻越海拔3700多米的高黎贡山。该山一年之中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大雪封山,交通不通。”[6]“如果把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的空间分布与生态脆弱地带的空间分布叠加分析更可发现,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地区基本上分布在我国四大生态脆弱的地带中的西南石山岩溶地区、北方黄土地区和西北荒漠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地势高而陡峭,山地比重大,生态环境脆弱,易于产生大面积水土流失,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例如,贵州省的山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而坝子仅占3%,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大坎的省份。)”[6]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差,不仅造成了众所周知的落后的事实,而且也导致民族地区法律意识淡薄,权利观念虚无的社会现象。比如“怒族、佤族、独龙族等某些成员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拜物教,普遍保留着杀牲祭鬼、剽牛等传统习俗,部分成员每年都要杀牛或猪(杀鸡、羊就更普遍了)用以祭鬼神,以求神灵的保佑。”[6]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的一种结果就是对权利存在普遍的漠视,自然就更谈不上对权利的尊重与权利的保护问题了,是严重的权利缺失现象。更严重的是“在许多地方,对土地的归属仍以习惯和约定俗成为主(习惯法),土地证的使用并不普遍,实际上,在一些边远山区,深山老林中也难以使用。可以说,许多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商品经济尚未发展起来,其成员对于土地的产权观念极为模糊的,他们尚不理解,当然难以使用。”[6]因此,在民族地方以特殊权利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地理及其自然环境的内在必需,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不解决这些地区的民族权利保护问题,想推进中国的法治进程实属痴人说梦。

三、现在经济态势下民族权利保护的几点思考

第一,国家层面的关于民族权利保护立法应当进一步加强。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制定了一定数量的有关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权利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并且在宪法的层面也对民族权利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权利维护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衡量,还是有相当缺憾,如在国家层面的一些立法,对民族权利保护,还有相当缺失,如在三大诉讼法中,有关民族权利保护的条款相当少,应当有单独的民族诉讼立法,如民族习惯和国家法律冲突的时候,如何在诉讼法中体现和协调。同时,应当有实体法上的单独权利设定。这样,从立法的权威上可以体现出国家对民族权利维护和保障的决心,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推进民族地区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进程。

第二,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法律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虽然我国在民族地区的法律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的法治推进工作还是比较滞后,所以应当在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法律工作的投入,包括资金和人才投入,鼓励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从事法律工作,通过这样的举措,不仅可以提高民族地区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有助于改变原有工作拖沓和不利的状态。如在海南省,应当向黎族、苗族聚居区的行政县市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这样可以改变当地法律工作者生活和办公条件,同时,由于新的人才,是相当一批人才引进,能够带来很多新的法律观念,这样就可以形成对原来的不科学法律观的冲击和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当地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首先懂得自身权利遭受侵害时主张自己的权利和寻求应该的权利救济途径。

第三,多样动感的法制宣传。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求当地的公检法和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法律工作者,精心准备一些内容切合当地实际,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进行常态化的法治宣传工作,而不是现在的走过场的法治宣传。有些工作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个政绩的形式,而是扎实的民生工程,法治宣传就是这样的工作。如可以在一个行政村设置一个长期的法治宣传点,各个涉法机关可以轮流驻村进行法治讲座、法治电影电视播放等,还可以长期制作一些生动的,容易明白的宣传画,还可以进行有奖问答竞赛等形式,总之,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提高村民,尤其是民族村民的法律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和价值。

方法是多样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与努力,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广大民族地区,民族同胞的权利,将有着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一个可以相信与期待的现实。

参考文献:

[1]许荣生.民族理论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2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4]李俊杰.从民族地区小康进程研究[J].民族问题研究,2000,

(2).

[5]王佐龙.法社会学视野中的“三农”问题与权利扶贫[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2).

[6]李岚.影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J].民族问题研究,2004,(4).

篇5: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关键词】历史 服饰 饮食 婚礼 祭祀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大国,并被推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蒙古”开始被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人口581.39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样式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宽大直筒到脚跟的大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套花贴边;锡林郭勒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青海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腐蚀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蒙古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是妇女头饰,如巴尔虎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科尔沁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套发式,鄂尔多斯蒙古族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等珍宝石珠的链坠。

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5套制作和保存有奶食品的方法。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品。

传统饮品包括奶茶和奶酒。奶茶亦称蒙古茶,通常是将青砖茶或黑砖茶捣碎,放入开水锅煮沸,然后加入新鲜牛奶,一般为浅咖啡色。蒙古人传统的酿酒原料是马奶,古称马奶酒,常用于待客。

传统食品分为白食、红食、炒米、乳制食品、肉食、粮油。白食包括奶豆腐(也称奶干)、奶皮子。红食主要指全羊席,最出名的是烤全羊。乳制食品有奶茶、乌日莫、黄油、酸奶、奶豆腐、酸奶子、皮子、奶酒。肉食是蒙古族不可缺少的食物,有手把肉、肉粥、肉汤面、宝日斯等。蒙古族常吃的肉有马肉、驼肉、牛羊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节日,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等。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敬的客人。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踏、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影片、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们喜爱的盛会。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为长短调两种,蒙古族舞蹈既能表现出男性的样刚豪迈,也能表现出女性曲线的优美,著名的舞蹈有顶碗和筷子舞。蒙古族的乐器也有很多种类,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莫林胡兀尔(码头胡琴)。常用于独奏、合奏或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广泛流行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云南以及东北等蒙古族聚居区。传统马头琴以硬东木做框板,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琴头雕刻精致的马头,先用长马尾合成。

此外蒙古族的乐器还包括笛子、呼日(四胡)、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好必斯)、蒙古四弦琴、恒格勒格(蒙古鼓)、蒙古族大鼓、蒙古族四胡等。

蒙古族因其长年过着游牧生活,所以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方式。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宅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谐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由圆形围壁(哈纳)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面覆以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通气透光。门小,木质,大多向南或向东南。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具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方便、非常适合于牧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要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结婚这一天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对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西部牧区婚礼中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的保留传统习俗的是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才可以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与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郎要拉着新娘从火堆另一端端过来的鞭梢,从火中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娘手持铜壶,新郎手端放有银杯的洒盘向宾客敬酒,被敬者一定要一次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行高潮,丰富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

祭祀:祭“腾格里”,蒙古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天主”;还包含有“命运”的意思。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篇6:如何搞好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度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社会的任务。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关键的是要好《民族区域自治法》。要加大民族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各民族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从XX民族地区,可行的措施,自治法。要强化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监督主体,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在XX事业的发展中更大的作用。要和党和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政策,使XX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真正实惠。配套性法规,和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和合法权益,把行之的民族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规的,使之更性、长期性和强制性,使民族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的发展,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身地充实、和,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真正,为和发展XX民族关系强的制度保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的是民族政策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学习钻研现民族政策,把民族政策用好、用足。要综合运用好更要运用好在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发展、文化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西部大开发、扶贫政策等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XX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要制定自治区配套政策,着重在建设投资、财政补贴、资源开发等可行的措施,加大扶持,帮助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要与时俱进,《民族区域自治法》,更多的政策支持;要制度的优越性,优先扶持民族自治县、民族乡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使民族感受到党和的关怀,共享发展。

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好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长治久安的战略措施,是在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担负和的一项使命。从1982年中共发出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开始,至今共发出了8个“一号文件”。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农村小康,就全国小康,农业现代化,就的现代化。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XX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根椐XX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了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品牌、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文化项目带动型——“阳朔模式”;以绣球和壮锦等民族文化产品为依托,使之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态文化型——“靖西模式”;以发展民族民俗娱乐文化为,开态旅游、建设富裕家园的休闲文化旅游型——“恭城模式”;以农民自办文化节为载体,科技“搭车”引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文化型——“北流模式”;本地农业资源、以文化知识致富型——“横县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是XX各族的,是农村生产生活模式的重大变革。应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XX精神,用的双手建设各民族美好家园。

XX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XX当前的区情。自治区成立五十年来,是改革开放,全区农业和农村了历史性的,民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市居民和民族农民的收入差距,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城乡差别越拉越大。全区党员干部对此应有清醒和的认识。

面对XX的区情,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城乡发展是其的组成。科学发展观,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发展进程、共享发展。农民的愿望和切身利益,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的发展就不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应当认识建设新农村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自觉、地投身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富裕XX”的任务。XX的小康社会建设在 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建设新农村,民族农村发展进程。建设新农村,是“XX”的基础。社会离不开农村的。XX民族农村社会关系总体上是健康的和稳定的,但也不容的矛盾和问题。新农村建设,民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有利于民族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的社会矛盾,农村的不稳定因素,为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新农村,造就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是农民的事业,需要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性,农民素质。应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对民族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面向市场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民族农民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是基础。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基层应和服务职能。鼓励发展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效益。新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提升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新技术应用和新品种推广,着力培育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经济能人和致富带头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英国管理学专业分支下一篇:国庆节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