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2024-06-27

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精选6篇)

篇1: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关于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学 号:

专 业:

姓 名:

031040278

工商管理

叶 海 翔

目 录

1、目录 „„„„„„„„„„„„„„„„„„„„„„„„„„„„„„„2

2、内容摘要 „„„„„„„„„„„„„„„„„„„„„„„„„„„„„„„3

3、关键词 „„„„„„„„„„„„„„„„„„„„„„„„„„„„„„„3

4、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 „„„„„„„„„„„„„„„„„„„„„„„„4

5、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5(2)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 „„„„„„„„„„„„„„„„„„„„6(3)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的企业文化 „„„„„„„„„„„„„„„„„„„„7 内容摘要: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仍保持着“家族式”文化发展成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无任何好处。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系深厚,博大精深。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容易被企业的随便工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应该学习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但学习不是照搬,而是要结合本国及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创新,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应结合目前的新经济时代,建立适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这样长能更加有助于企业文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这次会议召开后,中国出现了民营企业的雏形――“个体户”。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鼓励私营经济,放宽政府管束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又一新篇章。而回望历史,当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的过度当中,一大批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内自由竞争市场的中坚力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大部分民用消费品制造行业和流通行业,因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不需要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进入门槛不高,国际市场容量庞大,国内市场细分和行业垄断局势不明显。在国有和大规模资本逐渐退出后,涌向能源、交通、金融、房地产、高科技行业之时,所余留的发展空间被民营企业迅速占据,滋养了众多实力不等的民营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如远在内蒙古边陲小城鄂尔多斯市的王林祥,开始只做羊毛、羊绒制品,并在全国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但在近6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为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寻找“次主业”的焦灼状态中。制药、建材甚至电子元器件,都曾先后进入他的视野,但最终让他心动的是硅电项目。

又如希望集团,刚开始他们也只是在饲料行业投资,全国开了几十家的饲料厂,并在越南也有了自已的公司。但随着1996年,刘氏4兄弟刚刚分家。其4兄弟之一刘永行的东方希望集团已经觉得必须在现有的饲料主业之外,寻找新的产业投资方向。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储备一旦成熟,刘永行出手很快。2002年1月,刘永行现身山东,与信发热电集团签订一份合资合同,成立信发希望铝业公司。但这只是为更大规模的投资作 热身准备。2002年10月,刘永行挥兵包头,成立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方稀铝),总投资150亿元,预计2008年建成后,年产100万吨原铝。2003年7月,刘永行联合其他3家股东,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启动了105万吨氧化铝项目,冲进电解铝业的上游:氧化铝,项目预计总投资近45.9亿元。

一、民营企业文化现状

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因为考虑到企业的稳定性同时又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多数企业成为了家族式企业或更多不是家族式的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方式。表面的人情和血脉替代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用于管控企业的内部执行能力;无度的信任和放手遮盖了规范和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思想,决定人才的选拔和利益的分配;家族内的文化理念成为了企业的文化理念,而企业管理者(族长)的行为方式往往也决定了企业内部的执行路线。

在这里,我并不想反对家族式企业的的外在形式,家族式企业在全球并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血脉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理念的延续,只要具备相对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家族式企业往往比普通企业更具备可靠性和聚合力。

只是相对西方,中国的明清两代,儒家文化在集权统治阶层的簇拥下,发展到了历史和封建社会的最高点,正是这种高度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相比较西方主流文化的发源地欧洲,延续的时间更为漫长。而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余留思想的影响之下,培养现在中国发展核心人力的家庭。当时的家庭的教育和家庭管理模式相对而言也更多的具备了一种封闭、刚硬、集权的特性,在这种文化所影响下的家族式企业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影响,但这些特点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的创新企业特质并不切合,也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在原来人们的思想中是大企业、国营企业的事情。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无关。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大部分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与企业规模及形象不协调的音符。因为,民营企业多是发起人为核心。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老板的所作所为及个人的素质,渐渐影响到整个企业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但这种自发形成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带有浓厚的个人成分,他一般很难对企业起到持续发展的好处。

民营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作为笔者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如何继承发 展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吸收外国先进的企业文化成果这三个基本问题。

(一)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系深厚,博大精深。文化,正如黑格尔所说,“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头,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中日益壮大,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面向21世纪培育中国企业文化时,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吸取有效的营养成分。应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跨国家、跨行业华人经济圈。应该说,这些华人企业家在世界各地取得的成功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所孕育的勤俭、敬业的创业精神以及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曾将儒家管理思想的精华归结为“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将兵家的管理思想精髓概括为“深谋远虑、雄才大略、随机应变、速战速决”。显然,儒家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主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原则要求是十分吻合的;而兵家的管理思想则可以完全对应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所归纳的企业战略制定的指导原则、程序和战略措施的拟定、实施。道家对于世界万物和规律的认识方法非常值得现代企业家借鉴。《孙子兵法》被美国人纳入50种管理学必读书目,它还被认为是战略概念的起源。也许因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管理者无法深刻体会儒家以和为贵思想的作用,但在战略管理中融入《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则一定是行之有效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就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这无疑是指导企业管理者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至理名言。

建设中国企业文化要十分注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功能。中华文化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具有的凝聚力包括崇人精神、尚群精神以及和合精神。崇人精神要求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认为“人,天地之性最高者也”《说文解字》,“夫民,神之主好”《左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要求尊重人、理解人是一致的。尚群精神、和合精神则直接体现了中华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追求人的和谐的价值观。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敬业乐群”、“仁义诚信”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道德准则。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西方近些年所提倡的尊重、协调、公平、守信、合作等企业价值观念,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

应说明的是,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定要融入现代意识,要融入市场经济意识。例如中国历史的社会多是重“人治”轻“法治”,这种思想至今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市场。但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现代化要求“以法治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追求科学管理,这必然要求企业从习惯的“人治”向现代的、科学的“法治”转变。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强调“法治”,并不是否认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知识经验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关键是处理好“人治”和“法治”、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二)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普遍现象,中国企业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培育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正确看待和科学移植国外的企业文化,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企业文化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这不仅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融中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也为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提供了指导原则。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研究双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管理的影响,对国外企业文化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移植性进行科学分析。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源于对日美企业管理比较。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描述双方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美国学者吉特·霍夫斯泰特在1980年曾给出了著名的描述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指社会承认的权力在组织机构中不平等分配的范围,可以理解为职工和管理者的社会距离;不确定性避免用于描述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并试图通过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避免偏激观点和行为);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是个人主义倾向还是集体主义倾向;男性化倾向用于描述男性价值观,如自信、获得物质和金钱、不关心他人、强调生活质量等,在社会中占优势的程度。它为跨文化管理分析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也为企业文化的移植奠定 了分析基础。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实践以及对于我国“三资企业”的管理实践本身也是检验企业文化先进性、实用性和可移植性的“试验”。合资企业的文化能够为我国一般企业学习和吸收国外企业先进企业文化提供实际经验和教训。

2、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管理创新,构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对于企业而言,学习和移植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成果是十分必要的,但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绝不能盲目照搬,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学习——消化——吸收——创新是各类企业追求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自然也是如此。

但学习国外的先进的企业文化也不是照搬别人的全部内容。同时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创新,得到一个适合本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

(三)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的民营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即使同一企业,由于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企业文化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这种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特征,与之相对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

1、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是指以知识主体作为资本主要形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经济。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和全球化。

新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代替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在新经济中,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同一种知识,而且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知识,同时还能创造更多更重要的知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拥有某种技术,而不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由资本规模和数量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在新经济运行中,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新经济条件下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供给网和发送途径,工作的性质与时间及场所,财务关系及指挥系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新经济具有以上特征,所以,新经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终身教育将是人类谋生的基本条件。新经济以知识作为资本的主要形态,所 以要求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必须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由于知识可共同拥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各种有用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

最后,社会变革的速度将会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运转方式。互联网可能只要几年、十几年就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2、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其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

(1)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都离不开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都依赖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没有人们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益发展,也就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2)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能力大小的不同。企业中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正因为人们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距,所以才有不同分工。在新经济条件下,这种能力大小导致分工不同直接表现在人们的收益上。

(3)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由人们能力导致收益差别的合理性。正因为企业中人们有很大的能力差异,所以人们在企业中的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人获得资本收益,有人获得劳动收益。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持有企业股份,获得的就是资本收益;一般员工按照劳动合同获得工资,则是劳动收益。由此导致人们的收益差距很大,这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是正常的。

(4)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分配中只强调效率,忽略“公平”。公平是社会的功能,例如社会依靠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企业讲效率,社会讲公平,最后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结合。

以上四个方面为基本内容的企业文化,是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知识经济正在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在新的条件下,必须调整和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以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

3、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的企业文化

(1)新经济条件的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近几年来,企业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这既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兼并、联合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2)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的搭配问题,搭配的状况不同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并搭配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人和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若搭配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要与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第一,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 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人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4)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中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5)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6)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将更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商业化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着迷于铁的纪律、绝对服从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劳资之间变成了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所以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新经济条件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

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新崛起的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企业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例如,希望集团的企业文化包括:讲贡献、讲效益的价值观;跻身于国际市场的共同理想;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求实进取、拼搏创业的公司精神;希望集团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价值观基础,也为其未来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东.民营企业现状.商界.2002年(5)2.张峰.民营企业管理.企业管理.2003年(3)3.陆云.企业文化建设.乡镇企业管理

4.张宗.新经济新发展..西安交大出版社.2004年国际企业管理

篇2: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科学理论是八十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来的,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受到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并且在我国沿海开放地区迅速传播开来。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巨大作用日渐凸现,成为企业经营最深厚的基础和最根本的要素。所以只有着重培养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其物质资源在精神文化的作用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从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国企企业文化的运行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核心和措施,把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国先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

目 录 我国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 „„„„„„„„„„„„„„„„„„„3 1.1改革前“非系统性、外显性”企业文化 „„„„„„„„„„„„„3 1.2改革初期“模糊、隐性”的企业文化 „„„„„„„„„„„„„„3 1.3改革现期新型的企业文化 „„„„„„„„„„„„„„„„„„„4 1.4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其建设 „„„„„„„„„„„„„„„„„4 1.4.1认识力度不足 „„„„„„„„„„„„„„„„„„„„„„„4 1.4.2盲目崇拜 „„„„„„„„„„„„„„„„„„„„„„„„„4 1.4.3无效论 „„„„„„„„„„„„„„„„„„„„„„„„„„4 2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5 2.1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 „„„„„„„„„„„„„„„„„„„„5 2.2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本质 „„„„„„„„„„„„„„„„„5 2.3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传统文化 „„„„„„„„„„„„„„„5 2.4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6 2.5家族特色浓重 „„„„„„„„„„„„„„„„„„„„„„„„6 3 当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建议 „„„„„„„„„„„„„„„„„6 3.1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7 3.1.1发现并关注细节 „„„„„„„„„„„„„„„„„„„„„„7 3.1.2立足于内部 „„„„„„„„„„„„„„„„„„„„„„„„7 3.1.3走出口号,走向员工 „„„„„„„„„„„„„„„„„„„„7 3.1.4融进员工的意识 „„„„„„„„„„„„„„„„„„„„„„7 3.1.5突出和依靠主体 „„„„„„„„„„„„„„„„„„„„„„8 3.2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 „„„„„„„„„„„„„„„„„„„„„8 3.3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同时注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9 3.4注重企业家文化建设,带动企业的文化建设 „„„„„„„„„„„9 3.5开放思想,摒弃陈见,不断加强学习„„„„„„„„„„„„„„9 3.6企业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 „„„„„„„„„„„„„„„„„„„9 3.7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 „„„„„„„„„„„„„„„„„„„„10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生活信念、企业风俗、习惯的总称。它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巨大作用日渐凸现出来,成为企业经营最深厚的基础和最根本的要素。有无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拥有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富有个性化魅力的企业文化,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与成败。任何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并受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外来文化及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个性、社会性和群体性。我国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却是不能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企业文化,只有在不断摸索中创建有本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

1.1改革前“非系统性、外显性”企业文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所以我国企业文化是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生成阶段,这种企业文化是一种不系统但又具有很强外显性的企业文化,它更多地受当地社会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的影响。虽然企业文化未系统成型化,但在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上都有很强的外显性(或称可觉察性)。国有企业从厂长到工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共识:“我们是国家的主人”,“爱厂如家”,“勤俭节约”,“勤劳苦干”,“无私奉献”,“遵纪守法”等。由于受到上述理念的支配,工人们上下一致,团结奋进,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上级下达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从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来看,这种外显性的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强正面的影响。

1.2改革初期“模糊、隐性”的企业文化

改革初期,由于十年**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巨大创伤,造成了人腾飞的情感和信仰危机,人们彼此间不再相互信任,不再坦诚交流。而对外门户的打开,在带来改革、创新的新风尚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个人主义观和拜金主义。人们对未来会怎么不知道,都抱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想法。个人主人拜金主义和人们之间的冷漠相结合形成了一股文化暗流,如“当官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少管闲事,明哲保身”等,这严重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贪污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公共水房水龙头的水在哗哗的流,人们熟视无睹。这是一种未公开化,却又在人们心头潜移默化地起作用的隐性文化。国有企业在改革初期大幅度亏损的原因除了体制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企业办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外,这种隐性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原因之一。

1.3改革现期新型的企业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以及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产生。

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系统性、开放性的企业文化。它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使企业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这种文化是一种战略支持性文化,由于它与企业的经营策略紧密配合,因此能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新型企业文化的分类,参照约翰.科特的方法,把其分为三类:强力型企业文化、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和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行业特点,分别实施相应的企业文化战略。

1.4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其建设

近20年来,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我国的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大价值,许多企业也开始有意识的培育企业文化。但从总体来看,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间较短,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少企业以市场经济文化为背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尚不成熟,在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文化的沟通与竞争中显得乏力。主要表现在:

1.4.1认识力度不足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好与差都是领导的事情,这就导致领导把自己的思想、理念表现出来,强加于企业内,根本无视企业的客观事实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员工则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领导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没有与企业共存亡的意识。的却,企业领导要带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文化还需要全体员工认同后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要让员工知道我们都是一条船的。

1.4.2盲目崇拜

有为数不少的人听说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因此就将其看做仙丹灵药,无论企业出了什么问题,都归咎于企业文化的问题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真正的意义和作用。在每个企业的文化的表述都是分层面的,在不同层面上的基本价值主张,形成了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差异性;而隐含于基本价值主张背后并起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企业文化共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有相同的东西,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囫囵吞枣。

1.4.3无效论

由于人们对企业文化认识的作用不够深入,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没有用处,因而也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好酒不怕巷子深”,多数企业认为,只要质量和销售上去了,品牌在市场的地位就自然高了,形象就出来了,至于企业文化,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已从企业建设上升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虽在该层次取得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若干问题,影响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其问题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理解和把握不准确,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的本质,缺乏创新能力等等,同时具体建设措施没有和企业经营实质意义结合起来,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切实可行性。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2.1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

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2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本质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2.3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传统文化

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

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

2.4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2.5家族特色浓重

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此,任何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上,都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家族企业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中国人十分注重“家”,把“家”看作是生活的中心和堡垒,自然也注重“家族”之中的亲情,追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的境界,强调“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作风。随着“家族企业文化”的发展,加上我国企业改革开放后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从而更大程度上促长了“家族文化”的发展。据统计我国民营型企业90%为家族企业。这样,企业在无形中就形成了“创业依靠家人、成功依靠亲戚、子承父业、外人不可靠”的观念,进而形成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进而逐步演变成企业的“家族文化”。家族企业的管理 模式是组织结构不完善或者是组织结构完善但老板一手抓,思想和观念都停止在原有的状态,不更新不转变,企业主要职位都是老板的亲戚和朋友予以担任,不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予以管理和用人。他们往往追求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从长考虑。家族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当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建议

在当前我国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我国企业进行一个良性的稳步的发展,建设企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在高层管理人员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论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企业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始终坚持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是建设企业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具体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3.1.1发现并关注细节

企业中蕴含着某种有价值的独特文化因素,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创办或运行过程中都会有的因素。比如说,有的员工非常爱护自己的机器,有的员工上下班非常准时,有的员工特别节俭,有的员工喜欢着装朴实整洁,有些员工非常喜欢学习新的知识,甚至业余时间自费去读培训班,有的员工喜欢钻研,总想改进产品形状和功能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细小的文化现象。我们的管理者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善于培育企业文化的管理者,才会知道它们的价值,发现它们的价值,因为它们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要素。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3.1.2立足于内部

对于企业文化因素,有些管理者不认为那是从本企业孕育出来的,而是看重外部引进、移植。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企业可以任意造就文化,甚至认为管理者自己可以造就企业文化。其实,这种企业文化移植论,少数人创造论是不合乎实际的。企业文化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在的,更不可能由少数人强加给多数人。这种强加给企业的文化由于缺少根基,往往成为一种装饰。好的管理者恰恰善于发现本企业积极的文化因素,能够慧眼识珠。

3.1.3走出口号,走向员工

把概括的企业文化其特征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努力理解这种文化表现。员工接受与否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前面的三道程序任何一道程序做得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员工接受这种文化,非本企业产生的文化因素会引起抵触,难以与本企业完全对接,管理者本身没有文化潜质则很难发现企业文化的因素,即使看到一些文化因素也难以与之产生共鸣,概括提炼失真,不当,员工也不会接受。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渗透到员工的工作和活动中去,目的就是让员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

3.1.4融进员工的意识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和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即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最初可能是被动的,员工会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

如果这种被动的约束与规范不能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文化建设也会流产。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约束,这时的企业文化才算初步建立起来。员工的自学行动是企业文化初步建立的标志。再有,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3.1.5突出和依靠主体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反映企业发展方向与反映职工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者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者群体的要求。

3.2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

员工把企业文化与自身融为一体,从自己身上就能体现出企业文化,员工需要像完善自身一样去完善企业文化,这些都仅仅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初始进程。创新企业文化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步进程。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不能一次完成,员工能住所发展变化自觉不断地创新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走向成熟。成熟的企业文化是一个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文化,其标志是上下同欲,自觉求新求变。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种活动,并有巨大的同化作用,使新的企业员工能很快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当中,接受、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自觉约束自己,通过自身体现企业文化、加入到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创新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它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变化同步,不能有丝毫的窒息和停滞。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企业英雄人物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创新作为一条成功的共同经验,又存在于各个企业的个性化实践之中,以本企业特有的表达方式、实践式和实际效果表现出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发现、总结、提升独具特色的创新内核,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出现活力,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要注意不断吸收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新的文化要素,不断融合现代科学与教育的新质内涵,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知识、现代内容的新企业文化。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致力于企业价值观的创新;二是要确定企业文化创新的机制,并以企业精神为统帅,指导企业不断创新。

3.3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同时注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入,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文化也必将趋向多元化。但企业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从属于民族文化并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重视仁爱,以人为本的传统;团结一致,儒家文化的重教育、启发和强化感化作用的传统;中华民族具有的自强不息的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传统等等要注意继续保持和发扬,同时也要注意摒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利的部分,吸纳国外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3.4注重企业家文化建设,带动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家担负着企业文化倡导、示范、整合、变革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推动者,因此,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程序是由上而下的,而不是由下而上的,对企业文化建设而言,企业家的重要贡献和责任,应该是为企业培育一种使企业生生不息、健行不已的企业文化。因此要加强各类企业的企业家文化建设,以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为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起到指导和领导作用。

3.5开放思想,摒弃陈见,不断加强学习

学习是企业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具有开放性的头脑,不断向成功者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将其成功之处善于用到本企业中去。同时,也要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和学习,加强对国际规范的了解,瞄准世界科技的发展,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其达到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3.6企业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

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

3.7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同生共死”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意识,能与企业同成长、同发展、共经营,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升华出来,重视以人为本的精神核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强调铁的纪律、绝对服从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这里,劳资之间变成了纯粹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地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况且,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

经营在于人,还要求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从长远来看,经济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凝结在产品上的人类智慧和精华,是渗透到企业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强烈而和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企业应有鲜明的价值观,有明确的指导方针,有强烈的经营信念。和谐,一指达到内部的和谐。二制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其次,成功的公司也注重激励员工,将人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力图将人才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

结束语

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而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甚至是主要手段。文化手段重要性的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优秀企业所具备基本素质。这也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得到了初步体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着重培养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其物质资源在精神文化的作用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

致谢

在举笔即将完成这篇致谢的时候,我猛然发觉自己即刻将离开校园,人生又将写下新的篇章。在这离别之际,尽管依依不舍,却很珍惜,因为在我的生命中有那么多可亲可敬可爱的人值得感激。

首先要感谢家人对我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在我身心疲惫的时候给了我归依,让我不再寂寞。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明灯,指引着我方向。在我任性的时候给了我觉醒,让我慢慢成长。感谢亲人一直以来的疼爱,让我受益终身,你们是我最大的牵挂,你们是我一生的桥梁,祝你们一生无忧。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是他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便是待人和蔼可亲、治学严谨。此刻,似乎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的感激之情,惟愿师生情谊一生延续。祝愿老师及家人健康快乐,永远幸福!

感谢舍友对我的帮助,感谢你们对关怀,正因为你们这三年来的陪伴,让我人生中增添了许多乐趣,我们一起讨论、一起玩闹、互相倾听,帮我走出羞涩,让我有了自信,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如何把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愿我们友谊天长地久。

衷心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们,你们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阅论文,为我指点迷津,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郭纯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3)[2] 范周,《企业文化导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2)[3] 胡石明,《漫谈企业文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11)[4] 刘光明,《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5] 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著,《公司文化》[M]. 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9,(13)[6] 孙玉娟,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7] 华荣所,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三点”成一线[J].中国建设信息,2002,(19)[8] 邓泽洪,实践三个代表创建工地文化[J].建筑,2002,(8)

[9] 谢茂华,曾江化.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篇3: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80年代初,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6个月的时间里, 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写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该书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即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但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

一般来说,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 (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 , 从狭义上说, 是指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广义上说, 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比中外企业的企业文化, 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本土企业中, 绝大多数企业寿命很短, “爆发力强, 但难以长久保持领先”, 这就是本土企业的现状。而国外不少企业正好相反, 如创始于1886年的强生公司、创始于1892年的通用公司、创始于1911年的IBM等, 这些企业创始时间已超百年, 但至今仍然在自己的领域保持卓越。从这些巨大的差距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 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的强弱, 对企业发展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本土民营企业要想放眼未来, 立足全球, 必须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各类企业浮出水面并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然而随着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也逐渐暴露出自身的许多问题, 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 核心理念严重缺失, 这引起了企业家、学者们的关注。随后“企业文化”这一理念引入中国。但时至今日, 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全面。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无特色

在我国, 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不重视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虽然有些民营企业提出了要建设企业文化, 但也只是一味的简单模仿, 没有融入自身的企业特性,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 这样的企业文化也就是“走个形式, 让自己的企业看起来不那么落后”的一个形象工程, 根本没有做到自成一家, 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 应当从建立的那天起, 就开始拥有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 就好比一个婴儿在诞生之日起我们就要给他取名字, 并且想象和规划他的一生。即使在企业的创始阶段, 虽然还不能很好地展现其重要性, 但管理层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建设、培养企业文化。这样, 企业才能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 朝一个坚定的目标去发展, 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

(二) 企业文化形式化, 华而不实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口号、一种目标, 也不仅仅是一个希望, 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之中。而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则是华而不实、与实际相脱离的“形式文化”。企业文化成为一种固定模式, 无论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如何变化, 固有的企业文化从不进行调整、改革。这样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就缺乏指导意义。

三、对我国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 企业文化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在整个企业文化中处于支配地位。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可以说,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所以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切忌凭空假设和照搬照抄。比如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 他在长期经营实践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十分注重文化意识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公司问题, 职工来解决;职工问题, 公司来解决。”他把这一口号印在轮船的床单和茶杯上, 逐步培养职工树立一种和公司同生存共荣辱的集体意识, 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再比如松下公司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树立了七大精神:“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虚、适应形势、感谢报恩”, 充分表现了松下那种谦和、执着、一以贯之的朴实风格。

(二) 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上层建筑, 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又是企业自身状况的反映。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稳固而持久的影响, 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同时兼有动态变化性。

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 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而客观环境时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民营企业家需要敏锐地察觉到变化的趋势, 自觉地审视企业现有的文化与这种趋势之间的协调程度, 如有必要则要自觉地引导企业文化随之改变。否则, 原有的积极的文化如果不及时更新, 就会变成消极的文化, 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说, 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与时俱进。企业文化的定位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管理者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适时采用新的价值标准去充实和改造企业文化的内容, 建设与市场经济及民营企业特点相适宜的现代企业文化。

(三) 企业家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企业家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无论怎么强调, 都不过分, 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素。”企业经营的主角是企业家。每个公司从某一层面上讲, 只要看到他的领导者行为处事的方式就知道企业是什么样子了。民营企业规模小, 数量多, 每个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地理位置、产品属性、企业发展所处阶段不同而各具特点, 其企业文化建设必定不能搞一刀切, 而应该各具特色。民营企业是民营企业家一手抚养长大的孩子,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了解最透彻, 他们应该也必须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充当好引导者、设计师的角色, 帮助企业文化准确定位。成功的企业家在经营决策上总会当机立断地选择出自己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 这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分本身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未来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家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实践经验、道德素质等, 这样才能使企业永朝一个卓越的方向前进!

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达尔文说过“得以生存的不是最强大的或最聪明的物种, 而是最善应变的物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民营企业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成为“掌握变局的赢家”。

参考文献

[1]张德, 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2]杨克明.企业文化落地高效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不仅折射出了一个企业的内涵,体现着一个企业在社会中能够做出的贡献,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激励着员工、感染着员工的一种精神指导,对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十分的重要。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将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好,是企业在新时期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1、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1.1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加强了企业文化的渗透,有意识的培养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但是,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比较片面,仅仅是拘泥于一些表面的形式,没有深入到真正的内容当中去,重点放在了宣传工作上,并没有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员工发展的动力。

1.2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精神结合不紧密

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文化氛围环境的营造做的比较多,而企业真正的效益与之有多大的关联,并没有通过企业文化表现出来,而企业的创新精神也没有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还是更多在在做一些宣传工作,没有把创新与相关的福利政策结合起来激励员工不断地去创新。

1.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脱离

一般而言,企业的管理内容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项,但是其重要性没有提升到企业战略规划的高度,企业在做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而企业文化要真正的发挥作用,需要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与企业的管理紧密结合。

1.4不易形成从上至下的合力

很多人都认为企业文化只是宣传部门的事,其实“非也”。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领导人文化,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就体现着是一种企业的文化。由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变更交替较为频繁,所以相对私企来说,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更为困难和复杂,不易形成从上至下的合力。

2、加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不可动摇,是国家经济发展不能缺少的一个部分,一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使社会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发展了民族经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不断完善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创造更多价值。

2.1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的企业文化

在过去,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也缺乏科学性,这就导致了以往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形势单一,内容简单,无法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内涵。而在新的时期,企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员工要给予深刻的关怀,在文化建设的形式和方法上要创新,要从员工的角度来思考,让更多的员工愿意参与到其中。我们现在的社会科技十分的发达,各种科技手段如果恰当的应用到文化建设上,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更容易让群众接受,有利于将企业的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在企业的现代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要向着精细化的方向进行,在文化管理中,要注重细节,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要做到对员工的关怀,让他们体会到企业的温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要做到科学的管理,精细化的操作,高效的效率,从而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展现出新的状态。

企业的人际关系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很直接的联系,企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并且要注重培养和改善员工的精神生活,营造民主的企业氛围,这样可以给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交流大环境,让员工之间更好的交流,不同员工的思想相互碰撞,有利于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情感,让员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一种共同的信念,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的发展是每个人身上的责任,企业的发展好坏都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将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做到位了,才能让企业整体的建设更具活力。如果企业发展里良好,那么有助于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企业提供的这个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可以激励员工,让员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与企业的计划和发展目标相一致,让员工将自己的工作任务融入到企业的目标当中。

2.2完善制度 为企业文化提供支撑

首先,要有完善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也就是要奖惩分明。通过这种制度,可以让员工明确发展的动力和约束,不断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其次,对于不同岗位的员工,要分析他们在岗位中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等,并且将这些任务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使企业发展更加快速;最后,企业内部要有完善的福利制度,比如员工的补助和休假等,通过这些福利,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温暖。

3、结语

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企业发展道路上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激发企业无穷的创造热情,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既定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慕景强.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浙江物产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为例[J].企业经济,2011,11:180-183.

篇5: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刍议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四个结合

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文化。随着员工对企业管理认识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文化,已被员工所共识。企业要成为一流的企业,首要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1.继承与创新并举,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在崛起。企业文化建设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不断变化,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要确立先进的理念,始终把员工的学习与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思想才会有灵魂,有灵魂才会有生命;有思想才会有思路,有思路才会有出路;有思想才会有智慧,有智慧才会有力量。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运用现代科学文化和先进管理知识,为创新开辟广阔的天地。首先,创新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只有建立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创新才是切实可行、真实可靠的。其次,创新要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减少和避免失误。最后,创新要敢于扬弃陈观,创立新知,促进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管理的变革与创新,以实现行为方式与工作作风的转变,才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越来越赖于企业文化的推动。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文化的享受者。企业的兴衰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而员工的素质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要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作用,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营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开阔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视野,教育、诱导、启发、吸引和熏陶员工,挖掘员工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员工中培养起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群体意识,从而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凝聚,没有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效益往往是暂时的,竞争力也不会强大,实力也不会长久。企业要用正确的思想、科学的理论、高尚的情操培育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形成公司上下沟通、凝聚人心、关系融洽的良好氛围,才能提高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

1.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和谐合作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作用日益突出。一是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应从平等原则、团队精神、民主管理入手,实施科学管理,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员工才能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促进企业发展。二是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内部分工越来越精细,必须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要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氛围才能养成。三是团队精神要建立在公司愿景的基础上,员工有着自己的个人愿景且各不相同,但个人与团队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愿景而努力。团队精神的确立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撑,团队不可能成功,员工的成效也体现不了价值;没有员工的首创精神,团队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团结协作是完成工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可以使员工的心情更加愉悦,同时能加快员工的全面发展。

2.重视员工的个人素质,帮助员工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篇6: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打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盘活企业无形资产,把企业真正做精、做优、做强的需要。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神实质,结合企业实际,全面建设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企业文化。具体来讲,要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抓好价值观念的导入,用价值观念塑造员工队伍。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的基本思想和信念,是企业最高的内在追求。企业的价值观念来源于员工队伍,来源于企业的客观环境。不同的企业,其价值观念往往不同。企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观念一旦确立,就应当为全体员工所共同奉行。

二是要抓好企业精神的提炼,用企业精神激励员工队伍。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价值观念的灵魂。企业精神的内涵应该丰富而深刻,意义重大而深远,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同的企业因为不同的历史传统、产品结构、管理风格、员工状况,再加上受社会潮流、民族精神的影响,必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

三是要抓好企业理念的培育,用企业理念凝聚员工队伍。企业理念,或称为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指针,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应该确立企业经营理念,并为之努力。企业的经营理念,就是企业的哲学观念,亦即经营之道。任何企业经营者都会“按照某种哲学观念来经营自己的企业”,而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也无论这一哲学观念正确与否。经营之道并无定规,它是经营管理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火花,其真正的精华,都存在于活生生的企业实践中。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经营理念。有远见的企业经营者应自觉地运用正确的哲学观念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是要抓好企业战略的研究,用企业战略鼓舞员工队伍。企业战略是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全局性筹划与安排,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强调了战略思考的重要性。企业经营更是如此。企业要想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提前考虑未来的长远性、总体性问题,及时进行企业战略研究。首先要确立企业的总体战略,企业总体战略大致有五种:单一经营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集团化战略、外向化战略。企业确立总体战略可以选择其中之一,也可以选择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战略并使之结合起来。

五是要抓好管理思想的宣传贯彻,用管理思想武装员工 队伍。管理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切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思想,并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要确立并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企业中逐步形成“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使用人”的良好氛围;二是要通过不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员工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岗位成才与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员工的价值,调动员工积极性;三是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培养“四有”员工队伍,在不断强化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努力深化员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风范,以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甚至社会变革的需要;四是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创造就业机会,扩大有效就业,切实提高员工收入水平,改善员工生活质量。

六是要抓好行为规范的实施,用行为规范约束员工队伍。企业的员工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起点,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员工行为规范的内容,一般是对员工的不文明行为作一些禁止性约定,如果员工因主观过错违反了这些约定中的一条或几条,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约定一旦成立,就应该积极推行,并在推行中不断完善。

上一篇: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提纲下一篇:杭州最美司机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