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看法论文

2024-07-09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看法论文(共8篇)

篇1: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看法论文

关于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看法论文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兴起,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校也开始重视非考试科目的开展和实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将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对传统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对新时期音乐教育的价值观和取向要有新的认识,要求学校将全面展开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观,改革教学模式。学校不能忽视音乐给人类带来的愉悦和幸福,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一般人说的唱歌、跳舞。我认为音乐是开启人类灵魂的仙丹,它可以跨越生死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此,我希望教育部门把音乐着实抓起来,让音乐在新课改中成长。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新课改 素质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资,教育部出台了新的施教政策和课程标准,尤其是音乐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以体现,要求我们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转变观念。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国音乐教育和西方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区别

自古以来,中国和西方一些音乐教育比较发达并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像匈牙利、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上存在差别,更在音乐发展的取向上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音乐教育自古以来都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我国在恢复高考之前的学校教育就没有正规开设音乐课,只是班主任用自习课去教大家唱唱歌,如今中国大多乡村学校仍然没有专业音乐教师上课、也不知道这些学校的音乐是怎样开展。德国的教育家奥尔夫说的人类是需要音乐,也离不开音乐。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音乐教育,造成了重视考试科目,而放松了非考试科目,使学科之间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以人对音乐的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长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才全人”的发展。

二、课改前后的看法和思考

本人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十多年来,参加课改培训多次,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师生角色转变,更要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用新知识去看我国的一般音乐教育,收获不少,对传统音乐教育的不足也有些新的认识和看法。

1、教学古老,沿用传统模式

多年来,我国中学音乐教育都沿用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进教室就整纪律、板书课题、弹起琴、学生跟唱,或是用口教唱。这样的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的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强调: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是听感文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2/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二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二拍子乐曲。

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听录音唱和识谱唱的优异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都言传口授、识谱和听录音的方式进行教学。众所周知,一个故事用文字写在书上要求学生背记下来,要求在短期是很不容易,如果把这个故事当着学生的面讲给学生听,学生很快就能记下来。换句话说,一首歌通过放录音机或是老师亲自教唱学生会唱要容易得多,也要快得多,若是对乐谱不感兴趣,老师强行把乐谱给学生,硬教学生唱,待学生把谱唱会后再用谱去唱歌,有些累,显得事倍功半。

我从事中学音乐教学十余年,在新课改之前我也是沿用传统式的教学,要求学生练声、打节奏、识简谱、唱歌、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文学常识,发现学生配合得很不好,更糟的是课堂效果十分差。经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离开和我对教学的深思,并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摸索了很多教学方法。那就是要课堂效果好,学生能把课堂知识吸收,我认为跟录音机模唱,并且打起节奏,三五几个组合唱效果相当好,也很出成绩,学生喜欢。课堂上当学生游戏和愉乐累了时,老师开始讲一点乐理和音乐欣赏,使45分钟的课堂有松有紧成为真正的音乐课。

一句话,识谱唱法与言传和听录音的唱法差别相当明显,既然教育要改革,听录音唱法就是很好的改革,我提倡听录音唱法,识谱毕竟不是专业,可以适当融汇进去。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自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

“元素性”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文艺融为一体

自古以来,文学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先要有丰厚的文学功底,才能有更好的音乐发展。严格说,最早的音乐的词是建立在宋词的基础上,比如“满江红”这首千古绝唱,就足以说明音乐不是独立的学科,它需要与学科之间进行联系。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教师要转变角色、学校要真正重视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也要认清音乐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元素,把音乐课程真正抓起来,让音乐健康成长。

篇2: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看法论文

摘 要:传统文化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深挖其中的精华,对于当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民间游戏的意义和方法入手,分析了对于提升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游戏;幼儿教育;看法

当前,我国各层次课程教育改革正处在关键期,幼儿教育课程革新亦是一枝独秀,而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资源,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游戏资源依然缺乏相应的重视,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称:“在游戏之中,儿童展现了个性的创造力,游戏点燃了儿童求知欲。”[1]在幼儿教育主题活动背景中,如果让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完美结合,会极大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并充分发挥和实现民间游戏最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目前由于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化和外来文化的渐次渗透等因素,使得民间游戏的生存和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所以保护和开发儿童民间游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一、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乌丙安先生指出:“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最普遍和最有趣的娱乐活动之一。”[2]其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益智易趣,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民族性、传统性、创造性、规则意识、合作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一)民间游戏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中的关键时期,而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游戏符合儿童好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儿童参与游戏的兴趣,对于促进其身体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拔河比赛、棋类等动手动脑能力游戏,尤其是通过玩耍中的跑、跳、投等动作,不但增强体质,而且促进身心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民间游戏利于儿童智力水平的提升

幼儿期应该积极加强儿童的动作协调、丰富语言和拓展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如:丢手绢、抓五子等游戏,多是杂糅动作和民谣语言于一体的活动。儿童在跳跳唱唱中,增强了的学习兴趣、语言词汇、感知能力、规则意识等均能得到提升。另外还有一些民间游戏可以锻炼儿童观察和注意能力的游戏,如:跳绳、放风筝等。

(三)民间游戏利于儿童优秀品质的培养

幼儿期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成功和挫折感。诸多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合作意识、规则多变,其间带有不同成分的竞争成分。如:儿童在参加“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中,当孩子们在面对游戏中的成功或因失败而受到惩罚时,对儿童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或家长针对儿童内心的成就感和挫折感,适时加以正确引导,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提升自我控制情绪、与人友好相处、分享和助人意识等,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民间游戏利于儿童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塑造

民间游戏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加工改进而成的,承载地方民俗文化特色鲜明,而且广受喜爱。通过传统民间游戏,使儿童了解、亲近生活,感受民族特色文化,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儿童不但能够获得轻松愉快的游戏体验,而且能够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继而使各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得到代代相传和发扬。

二、几种常见高效益智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应该成为儿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课程思想。民间游戏的分类较多。依据性质可分日常、交际和产业游戏;依据目标可分智力、体能和智能与体能相结合的游戏;依据使用的材料可分徒手和借物游戏,或分为大、小型游戏;依据对象的年龄可以分为体育类、益智类和语言类游戏。笔者从游戏目标的角度,分析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智力类

智力类游戏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智力为出发点,通过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趣味的过程,着重训练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如:剪纸、绘画、绕口令、歌谣背诵和谜语拼图等。

(二)体能类

体能类游戏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儿童身体素质,通过正确的动作训练发展其平衡协调能力。该类游戏趣味性强,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固定的规则,儿童喜爱参与,一般在校园或户外活动。如:捉迷藏、丢手绢、拍皮球、跨大步和老鹰捉小鸡等。

(三)智能与体能相结合类

智能与体能相结合类游戏其主要目的是益智和增强体质为主,通过两种目的性明确的游戏,锻炼儿童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如:跳皮筋、木头人和剪刀石头布等。

另外,组织者要本着民间游戏的创新性和适宜性进行实施,以活动的安全性和现实需要为根本,来满足儿童发展为目的。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老师可设计一些像故意跌倒而让“小鸡”被叼走的情况,不但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还可提升游戏规则的严肃性。再如:在陀螺游戏中,常见的陀螺多数是玩具店购买的,减弱了儿童的动手制作能力,老师可以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制作民间传统的陀螺,一方面减少儿童铺张浪费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儿童动手制作的能力。通过木头段、钢锯、钢锉、钢珠、自行车淘汰的钢套和绳子等,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儿童的动手创造能力会发挥到极致,但也要提醒儿童注意人身安全。

总之,传承民族文化中的民间游戏,是让儿童找到返璞归真的游戏带来的乐趣。深挖民间益智健体的游戏,对儿童传统游戏边缘化的现象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未必不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教育价值观的重塑。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肖勇.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4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106

篇3:农村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方法与审美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学校及社会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反而下降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课的地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学校教育教学的力量都是围绕着成绩展开的, 因此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几乎可有可无。 (2) 文化课的地位冲击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改变着社会对艺术类课程的认识, 最终造成学生音乐基本素养水平十分低下。 (3) 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简谱, 几乎没有经过听觉方面的训练, 也很少进行节奏感方面的训练。

中小学是学生情感最丰富且情绪变化较大的时期, 也是学生性格最不稳定又逐渐走向稳定的时期, 这个时候如果错过了艺术教育, 他们的审美水平以后要提高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所以这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接下来就如何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 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改变学校的看法, 提高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 特别是提高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程度, 形成人人认可、人人喜爱的艺术教育的氛围。

(一) 要改变学校自身对音乐的看法, 提高对音乐这门学科的认识, 形成教师人人认可的良好教学氛围, 就要搞清楚艺术教育, 特别是音乐教育对塑造学生形象、加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以及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学校要得到政策支持和理论导航, 让音乐课得到和文化课相当的地位。一堂好的课, 无论语文、数学、英语还是其他学科都离不开艺术教育, 一段优美的轻音乐会让学生领略语文学科、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美。

(二) 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改变家长对音乐这门学科的看法。当然, 传统的意识观念和偏见往往根深蒂固, 很难在朝夕之间就改变, 因此这项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不仅要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 向家长讲解音乐教育的作用, 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打下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同时要通过本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让家长看到学生因接受音乐教育而产生的明显的积极变化。例如, 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高雅的气质、自信的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这样才能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改变家长的看法。

二、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好坏, 影响着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音乐感知能力不可否认有先天的因素,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努力, 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音乐教育。青少年时期如果能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和专业的音乐辅导, 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方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在中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

1.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简单易行, 一般包括辨别音高、模仿节奏和记忆旋律三方面内容。 (1) 辨别音高:先用一个音开始练唱, 然后再跟唱不同音高的音, 接下来逐渐增加个数, 练习时要先从小字一组的音开始进行。先练习旋律音程, 再练习和声音程, 熟悉后练习听辨能力。 (2) 模仿节奏:这种练习先要结合身体有规律的跳动, 让学生体会长短不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要做好这种练习, 首先要让学生在匀速中一点点强化节拍感, 并模仿那些均分的节奏型;然后逐渐增加有难度的一些节奏型。 (3) 记忆旋律训练:记忆是储存知识的主要方式, 是思维与想象的基础。音乐是随着时间的前进而逐渐展开的,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是需要依靠记忆来回味的。训练时, 先用学生爱听的旋律培养其兴趣, 然后选择几句进行跟唱练习, 等到学生把这些音乐信息都记好之后, 再训练学生的模唱能力。

2.视唱训练

在视唱练习中,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选择节奏感强、趣味性浓的旋律,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练习视唱时, 遇到个别学生出现音唱不准的现象, 是听辨能力薄弱的一种表现。他们在视唱旋律时, 没有核心音、稳定音、倾向性的感觉, 因此对旋律中的高低变化感觉不明显。强化音乐感觉的训练, 先要练习唱一些变化比较简单的旋律, 以此带动较难的旋律来视唱。在训练视唱时, 仍然要注意学生的音准问题, 如遇到较难的旋律时要将节奏、节拍与音高分开来练习, 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地完成视唱的训练。此项训练需要钢琴或电子琴作为主要教学工具, 如不具备条件, 也可借助录音机进行教学。

三、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德育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他是按照音乐自身的特点, 以明快的节奏、鲜明的音乐形象和通俗的音乐语言, 让学生感知、领悟, 使学生在视听演唱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而这种教育是生动的。唯有生动, 才符合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音乐教材当中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 我先给学生介绍这首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词的含义, 然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感受歌曲的情绪。在让学生谈论感受时, 有的学生说通过学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仿佛看到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的情景, 同时也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自豪感。通过这堂音乐课, 学生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 而且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成长教育。

四、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创设一种情景, 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从而使其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

1.语言的审美功能

教师优美生动、感情饱满的语言, 犹如一条奔腾的河流, 沿途汇聚了来自两岸的大小溪水, 把课堂上的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奔腾且有活力的大河。特别是一节课结束时采用的语言, 一定要生动、感人, 富于变化, 能够使学生的情绪发生明显的改变, 并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教师整堂课中最具体、最概括、最有深度的部分。

如在结束《感恩的心》的教学后, 我说:“孩子们, 我们学完《感恩的心》这首歌曲之后, 进一步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我们也懂得了 ‘爱’是永无止境的, 请你记住:‘爱’就在我们身边, 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爱心’需要每个人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律动的审美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 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地把握艺术之间的相融相通关系, 在结课时, 要把形体动作和音乐节奏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律动, 使整堂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结束。例如, 《荧屏乐声》的结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用动听的语言说:“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如今的立体声环绕电影, 其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完善,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我们喜欢看赏心悦目的画面, 也期待听扣人心弦的音乐。现在, 让我们在电影《桥》的主题歌中再次感受音乐的魅力。”最后全体起立, 看着电影画面, 和着音乐的节拍自由舞动。

篇4:农村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方法与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60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学校及社会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反而下降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课的地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学校教育教学的力量都是围绕着成绩展开的,因此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几乎可有可无。(2)文化课的地位冲击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改变着社会对艺术类课程的认识,最终造成学生音乐基本素养水平十分低下。(3)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简谱,几乎没有经过听觉方面的训练,也很少进行节奏感方面的训练。

中小学是学生情感最丰富且情绪变化较大的时期,也是学生性格最不稳定又逐渐走向稳定的时期,这个时候如果错过了艺术教育,他们的审美水平以后要提高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这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接下来就如何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改变学校的看法,提高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特别是提高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程度,形成人人认可、人人喜爱的艺术教育的氛围。

(一)要改变学校自身对音乐的看法,提高对音乐这门学科的认识,形成教师人人认可的良好教学氛围,就要搞清楚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对塑造学生形象、加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学校要得到政策支持和理论导航,让音乐课得到和文化课相当的地位。一堂好的课,无论语文、数学、英语还是其他学科都离不开艺术教育,一段优美的轻音乐会让学生领略语文学科、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美。

(二)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改变家长对音乐这门学科的看法。当然,传统的意识观念和偏见往往根深蒂固,很难在朝夕之间就改变,因此这项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不仅要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向家长讲解音乐教育的作用,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打下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同时要通过本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让家长看到学生因接受音乐教育而产生的明显的积极变化。例如,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高雅的气质、自信的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这样才能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改变家长的看法。

二、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好坏,影响着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音乐感知能力不可否认有先天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努力,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音乐教育。青少年时期如果能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和专业的音乐辅导,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方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在中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

1.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简单易行,一般包括辨别音高、模仿节奏和记忆旋律三方面内容。(1) 辨别音高:先用一个音开始练唱,然后再跟唱不同音高的音,接下来逐渐增加个数,练习时要先从小字一组的音开始进行。先练习旋律音程,再练习和声音程,熟悉后练习听辨能力。 (2) 模仿节奏:这种练习先要结合身体有规律的跳动,让学生体会长短不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要做好这种练习,首先要让学生在匀速中一点点强化节拍感,并模仿那些均分的节奏型;然后逐渐增加有难度的一些节奏型。 (3) 记忆旋律训练:记忆是储存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思维与想象的基础。音乐是随着时间的前进而逐渐展开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是需要依靠记忆来回味的。训练时,先用学生爱听的旋律培养其兴趣,然后选择几句进行跟唱练习,等到学生把这些音乐信息都记好之后,再训练学生的模唱能力。

2.视唱训练

在视唱练习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选择节奏感强、趣味性浓的旋律,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练习视唱时,遇到个别学生出现音唱不准的现象,是听辨能力薄弱的一种表现。他们在视唱旋律时,没有核心音、稳定音、倾向性的感觉,因此对旋律中的高低变化感觉不明显。强化音乐感觉的训练,先要练习唱一些变化比较简单的旋律,以此带动较难的旋律来视唱。在训练视唱时,仍然要注意学生的音准问题,如遇到较难的旋律时要将节奏、节拍与音高分开来练习,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地完成视唱的训练。此项训练需要钢琴或电子琴作为主要教学工具,如不具备条件,也可借助录音机进行教学。

三、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德育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他是按照音乐自身的特点,以明快的节奏、鲜明的音乐形象和通俗的音乐语言,让学生感知、领悟,使学生在视听演唱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而这种教育是生动的。唯有生动,才符合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音乐教材当中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我先给学生介绍这首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词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感受歌曲的情绪。在让学生谈论感受时,有的学生说通过学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仿佛看到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的情景,同时也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自豪感。通过这堂音乐课,学生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而且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成长教育。

四、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创设一种情景,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使其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

1.语言的审美功能

教师优美生动、感情饱满的语言,犹如一条奔腾的河流,沿途汇聚了来自两岸的大小溪水,把课堂上的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奔腾且有活力的大河。特别是一节课结束时采用的语言,一定要生动、感人,富于变化,能够使学生的情绪发生明显的改变,并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教师整堂课中最具体、最概括、最有深度的部分。

如在结束《感恩的心》的教学后,我说:“孩子们,我们学完《感恩的心》这首歌曲之后,进一步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我们也懂得了‘爱是永无止境的,请你记住:‘爱就在我们身边,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爱心需要每个人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律动的审美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地把握艺术之间的相融相通关系,在结课时,要把形体动作和音乐节奏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律动,使整堂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结束。例如,《荧屏乐声》的结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用动听的语言说:“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如今的立体声环绕电影,其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我们喜欢看赏心悦目的画面,也期待听扣人心弦的音乐。现在,让我们在电影《桥》的主题歌中再次感受音乐的魅力。”最后全体起立,看着电影画面,和着音乐的节拍自由舞动。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音乐知识与技能、思想道德与音乐审美等之间的关系。当然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音乐教学中的任何环节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掌握了所需的音乐技能,才能更好地运用音乐表现的各种手段,也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

篇5:谈谈对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看法

【摘要】高中音乐教学对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任务,因为在课程忙碌的高中阶段,学生有着异于其他学段的浮躁和不安,音乐课作为考察科目而非考试科目,造成了很多学生的不重视,不配合。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如果音乐课上得好,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繁杂课程中的调味剂,能够放松学生的心情。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兴趣;欲望;提高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其教学结构自当追求艺术的设计。只有当音乐教育真正遵循着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时,音乐教育才能成为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更是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结构,教师作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时,就犹如作曲家创作出一首作品;教授这堂课,就类似这首作品的演出;观摩这堂课,就是一次艺术欣赏。好的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心均得到愉悦。

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如何才肯放下课堂上偷偷看高考科目书籍而认真听课呢?高中音乐教师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拟结合自身体会来谈谈对高中音乐教学的以下几个建议。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有关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经逐渐成熟,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初步建立了审美观。而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因此在教学时,如果对学生一味的进行灌输,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这是绝对行不通的,现在的音乐课应在符合他们独特年龄和心理特点基础上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音乐课才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音乐课堂上擞师要和学生们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我的具体做法是尝试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欣赏情感之声中的《阳关三叠》,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对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盲人作者其心境,执着,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我觉得创造性学习教学情境的运用使我的音乐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更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了。

三、运用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现有乐器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目标的反思。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显示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平等的融入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的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感知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四、积极应用音乐课程的整合功能

1、音乐课程整合,发挥了一对一授课的优势,摈弃了缺点,最大限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内在潜能,较好的处理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矛盾问题。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较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2、音乐课程整合极大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增强了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与方式,教师的表扬、学生的鼓励、家长的赞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劲头十足。

3、音乐课整合,注重了学生参与教学信息的反馈,师生双向选择引进公平竞争的教学机制,使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热情之中。

4、音乐课程整合既保证了文化课的教学进度,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五、联系实际,积极实践,让学生更深的了解音乐

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上的东西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每个学生的基础入手,把握好重点,一点一滴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让学生更深的了解音乐。在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中学生课时少的现状,积极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开展课外及校外的方方面面的音乐活动,让音乐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合唱就是一个参与学生广泛。凝聚学生的最好机会,所以,做好每次的合唱教学与开展活动至关重要。

篇6:对藏区教育的几点看法

道孚县一中教师 格让格登

现在社会上,确切地说在教育教学领域,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藏汉双语教学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教学方法,即教学模式的差异。而选择什么样的双语教学模式同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实际应用程度息息相关,所以,作为决策者需要谨慎行事。就四川藏区而言,在藏汉双语教学领域,目前使用范围相对较广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即在各级各类民族中小学,以藏语文授课方式为主,除汉语文外,其他学科全部用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第二种模式,即以汉语文授课方式为主,除藏语文外,其余学科均用汉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至于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中,到底哪一种模式更符合藏汉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律,更有利于藏汉双语教学的长足发展,是非常值得每一位真正关心藏汉双语教学工作的人去深思的问题。本人才疏学浅,更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但作为一名基层民族教育工作者,不仅有义务,而且更有责任去关注这个问题。因此,谈一谈自己对藏汉双语教学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藏汉双语教学中应以母语教育为主

要开展好藏汉双语教学,我认为,在以上两种模式中,必须而且只能采用第一种模式。也就是,在藏区现有的各级各类民族 中小学,普遍地应以藏语文授课为主,除汉语文外,其他学科全部用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说得再简单一些,就是藏汉双语教学中应以母语教育为主。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开展双语教学,应该从母语的发展前景着想。首先,因为语言文字(母语)不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且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对任何民族而言,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为了母语的纯洁优美和生存发展,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尊重她、爱惜她、保护她,而绝不能轻视她、肢解她、蹂躏她。其次,辨证地说,语言文字(母语)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民族传统、文化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载体,她构建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印记。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过程,同时也是他自身丰富自我精神体验、培养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母语教育的实质就是精神教育,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再者,不论任何民族,其语言文字(即母语)都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倘若一个民族的语言被同化、被别的语言所取代,那么,民族文化的传承将会就此终止,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先生说过:“外语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母语才是我们的根本。”日本著名文化教育学家岸根卓郎也说过:“丢弃母语,就是通往毁灭文明的捷径。”他们强调的 无非就是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需要在借鉴和交融中与时俱进,但作为少数民族更应该树立语言文字的主权意识,认识到母语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在强势语言的侵蚀中丢失自我,失去母体文化的生存根基。因此,在双语教学中,绝不能伤害母语教育,绝不能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这是任何双语教学都必须要注意和遵从的一个基本前提。藏汉双语教育也不例外,母语和第二语言的重要性绝不能本末倒臵。

2、开展双语教学,应该从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通常情况下,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开发人的智力离不开语言,而思维作为一个系统而言,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语言就是思维的工具。进而言之,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一种自然的联系。因为,一个人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他的母语,可以说母语为他认识世界打开了大门。而第二语言(或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并且这个过程是离不开母语的。鉴于此,许多中外学者也曾阐述过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如:“母语对于大脑的发育和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母语比第二语言更能充分细致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游如杰)。“母语教育是提供优质教育和实现基本教育需要的条件”;“当第一语言有坚实的基础时,第二 语言的良好说写技能就更容易形成”(钟启泉)。“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爱因斯坦如果不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他的高度的”(李宇明)。由此可见,在藏汉双语教学工作中,作为教育者能否正确认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教育规律,以教育规律指导我们的双语教学工作,即在藏汉双语教学中应以藏语言文字教学为主,因为任何时候母语教育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

3、开展双语教学,应从学生的语言环境出发。双语教学模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所以,作为双语教学的实践者,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绝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语言条件。我国现行的双语教学,因地域的差异其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内陆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针对汉语和英语(或其它外语)而言的,在内陆地区推行用英语为主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英语在我们国家完全是一门“外语”,学生缺乏英语环境。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所谓双语教学,主要是针对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而言的。在这些地区汉语的普及程度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和外语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并不完全缺乏汉语环境,和外语相比汉语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第二语言”。基于这种现实,我们就很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语言环境和藏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殊规律出发实施双语教学,而不能完全照搬内地的教学经验。更何况,出于对母语教育的重要性的考虑,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早已对内陆地区以英语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诸多质疑,引 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至此,我们很有必要在自己的双语教学领域中妥善处理好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关系,进而努力去构建一个适合本地区实际语言环境的双语教学工作局面,而绝不能将第二语言和外语混为一谈。

当然,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藏汉双语教学中强调藏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丰富和发展民族教育所必须的。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里学习主流文化是必须的,这对少数民族的成员来说尤其重要。在我国,党和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允许各民族母语教育的生存和自由发展正是我国民族平等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且汉语作为一种优势语言,其语言文字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可以说汉语是各少数民族一个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对发展和繁荣本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论怎样,这并不能成为忽略母语教育的理由。作为母体文化的根基,无论任何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性被怎样强调也是不为过的。正如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夏鋳同志在全国高校第四届藏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所说的:“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第一是要强化母语能力,当母语有了坚实的基础时,不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还是接受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或掌握现代科技就要容易的多,可以少走弯路。……综观世界形势,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学自己的语言就站不起来;不学通用语就走不出家门;不学外语就走不出国门。”因此,在藏汉双语教学中,我们只有尊重教育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有希望培养出真正兼通藏汉双语的新型人才,使我们的民族教育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而服务。

二、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各类高效优质的教育资源顷刻间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偏远落后的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园,为农村牧区的基础教育尽快步入先进的现代教育轨道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解决我国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川藏区的双语教学作为发展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支撑体系,近年来,借助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有利形势,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实事。但作为母语教育的藏语言文字教学,由于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实现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却显得举步维艰,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压力。从目前四川藏区双语教学实际与现代教育技术在藏语言文字教学领域的运用现状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淡薄。要推进四川藏区双语教学的 现代化进程,教师是关键。而作为教师能否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去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又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占有上的差距,在帮助农村牧区学校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起着积极地作用。但四川藏区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特别是在边远落后的基层学校,由于地处边远、信息闭塞,加之深受旧教育观念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十分淡薄,偏远的农村牧区学校仍然是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就拿条件相对好一点的乡级中心学校来说,学校即使装上了远程教育设备,但老师们的教学习惯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进程十分缓慢,造成了基层教育整体面貌远远落后于城镇教育面貌的现状。

2、教师应用远教资源能力滞后。四川藏区的双语教学工作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优质高效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否真正落实到课堂,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应用远教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为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曾在加强教师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总之,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始终将提高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常抓不懈,作为学校也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开展工作。但是,大多数基层学校因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淡薄,加之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信息流通不畅 等原因,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收效甚微。部分学校甚至由于对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使为数不少的教师对先进的远教设备“敬而远之”,造成了基层教师应用远教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城镇教师的现状。

3、藏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城乡信息资源占有的不均衡是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条件闭塞的农牧区学校师生获取信息滞后的问题,让农牧区学校的师生也可以像城市的师生一样,通过远程教育网络获取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缩短农村与城市占有信息资源的差距。但是,从目前四川藏区双语教学实际与现代教育技术在藏语言文字教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来看,作为母语教育的藏语言文字教学,由于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尽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着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困难,其中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对汉语教学而言,即使在农村牧区教师也有很多机会和途径收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学生也基本上能够享受到远程教育服务和多媒体教学。但在藏语言文字教育教学领域,教学资源可以说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教育教学资源的极度匮乏,使得不少双语教师不能正视教育现代化的深远意义,造成了农村牧区的广大藏语文教师无法转变教育理念,更不能充分掌握和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现状。

三、搞好藏汉双语教学的对应策略

针对四川藏区的双语教育现状,如何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 在藏语言文字教学领域的应用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这项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基层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淡薄,是造成基层教育教学质量长期落后于城镇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而造成基层教师现代教育观念淡薄的原因虽然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信息闭塞所造成的。由于信息闭塞,基层教师每天只能生活在狭小的校园空间内,无从得知外面的世界,更谈不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为此,笔者以为,作为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育力度,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师业务学习活动,将宣传和介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最新教育发展形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2、加强培训,提高能力。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深入实施,远程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老师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能否真正落实到课堂,服务于教学,决定于教师有无能力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认为,上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在强化培训力度的同时,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各级教研单位组织成立由优秀教师组成的送教小组,小组成员分片分区到薄弱学校进行巡回授课,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重点扶助基础差的学校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二是扎实开展 好校本培训工作。通过一线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帮助老教师的方式,达到全校教师共同提高的目的。

篇7: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前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细致的工程。伟大的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这充分说明了家庭及家庭教育的重要。这些年来,常有学生家长与我说起在家庭中如何教育孩子的事。下面我就家庭教育谈些看法。

二、轻松的家庭环境和孩子的压力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理解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这首哲理诗,提示了孩子成长与家庭环境间的关系。在当今充满竞争、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孩子,都会遇到压力。中学生承受的压力来自各方面,有学习上的压力,有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有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期望产生的压力,还有与周围人际关系不融洽的压力,以及生理发育上造成的压力。这时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做家长的应设法为孩子化解压力,消除其紧张感。在此,我向家长提几点建议: 一是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烦恼,并帮孩子化解忧虑。许多孩子在压力面前变得沉默寡言。如果你的孩子话很多,最近突然变得深沉起来,那他一定遇到了问题。这时家长要多与他交流沟通,让孩子说出烦恼的问题,这有利于化解孩子的压力。二是做父母的不要给孩子定下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这个拿第一,那个要优秀,双休日又是学画画、学钢琴等等,结果让孩子无所适从。三是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譬如现在一些家庭往往细微到孩子几点起床,几点入睡,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都要过问,还要干涉。这样的生活环境与牢狱又有什么不同?加上学校应试教育,从七八岁起,孩子就陷入常常是无趣的课堂知识与题海战术中,很少有与社会及自然接触的机会,个人自我发展的余地很小。孩子因为自小较少游戏而感到压抑。四是尽可能与孩子共度休闲时光。有时可以出去走走,有时可以带孩子到他喜 欢的亲戚家串串门,有时和孩子打打球等。初中生的功课很紧,所以这一点就越 发可贵.五是尽量不把自己在单位里的不好心情带回家。一天劳累下来,谁都想回家 休息一下,这时别忘了,也许你脸上的一丝微笑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欢欣。有时你 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两句俏皮话。

三、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学会尊重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物,父母应尊重他。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娱乐活动权以及隐私权。比如有的父母当心上了初中的孩子乱交朋友,就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偷听孩子的电话,这种举动就是侵犯了孩子的个人隐私。或许你会问,孩子拥有这么多的权利,你让人怎样管教他。但事实却是,一个受到尊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跟那些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较起来更容易接受教育,更会做人。所以有人这样说过,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执著和强烈的爱心,并不等于执著和 强烈的管教,没有张弛相济,也便背离了父母爱孩子的初衷。”尊重孩子就不能强迫孩子。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厌恶自己不愿做的事,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傅雷家书》不能不说透视了我国一代翻译巨匠傅雷作为父亲的家庭教育智慧,然而在该书的第一封信中,他就恳切地向孩子道歉:由于他对孩子过于严格约束伤害了孩子,在自己的良心上留下了永远的愧疚。傅雷先生在后面的一些书信中总是千叮万嘱要孩子劳逸结。今天,我们不少父母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看课外书,不让孩子踢球,不让孩子去做他喜欢做的一切事情,只知道让孩子无休止地做功课,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2.做孩子的朋友当孩子有烦恼时,有快乐需要与别人分享时,父母应成为他们的朋友。曾经有部名为《成长的烦恼》的电视剧,向我们展现了一异国他乡的家庭生活画面,主人公是永远充满活力的杰生夫妇以及三个子女。杰生夫妇从未在孩子面前摆过家长的架势,他们与三个孩子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这虽是一部电视剧,但杰生夫妇通过做孩子的朋友,以平等为前提,使家庭充满民主、和睦、轻松的氛围,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长素质的高低,对我们孩子的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有抽样统计的结果表明,七成以上的父母并不真正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所以,父母要先行自我教育,做一个合格的家长。父母要有健康的心理,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过程效果的重要因素。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父母的思想性格、道德水准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方法等,也关系着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做父母的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父母的品德素质是决定子女品德面貌的基础。曾有研究表明,在道德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为 0.55;而教师与学生的相关系数为 0.03,可见家长的品德素质对子女的重要作用。父母要有一定的教子能力。父母教育子女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的效果。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和选择教育时机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方式方法的能力,妥善处理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能力。

五、家庭教育中的两个误区

一是溺爱。现在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过分溺爱会“培养”出这样的孩子:自私的孩子、懒惰的孩子、懦弱的孩子。二是严厉粗暴。部分父母以为严厉才是爱孩子,尤其是一些父亲,更以为如此。殊不知,他走向了与溺爱向对立的另一个极端。如 打骂威胁、无故斥责、蛮横专制。这种严厉会 “造就”这样的孩子:冷漠的孩子、自卑的孩子、暴躁的孩子。把握爱与严的分寸,其实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大难题。做父母的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六、结束语

篇8: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看法论文

一、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的积极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对于财务信息, 新准则覆盖面广, 内容广泛, 很多以前我国会计规范空白的领域新准则都有涉及, 建立了较为完善科学的关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的标准, 而且在金融工具计量、企业合并等方面都有质的飞跃, 这些都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对于非财务信息,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透明, 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新准则采用与国际趋同的原则进行信息的披露, 使得信息的质量有了保证。信息披露的透明化使得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 从总体上来看, 新会计准则使得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加,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首先, 新准则较以往的会计规范更加强调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例如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不能转回, 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操纵利润的相关途径。其次,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还增加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新会计准则是在中国经济国际化以及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所以除了一些特别的情况外, 新会计准则在重大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的标准上都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肯定, 这些都使得我国的财务信息具有了较好的国际可比性, 有利于我国的企业更好的走向国际市场。

3、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新会计准则对存货计价方法、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合并报表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首先, 对于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方面, 新准则下,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以前的会计准则中, 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升的时候, 可以选择“后进先出法”, 增加当期成本, 减少当期利润, 也可以选择“先进先出法”, 降低当期成本, 增加当期利润。原材料价格下降时, 亦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来调节企业的当期利润。新的存货准则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为调节利润的因素, 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使用价值有了较大提高。其次, 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 不得转回。以前的会计准则中, 企业可以在盈利多的时候多计提跌价准备, 然后在利润下滑的时候将计提的跌价准备冲回, 以此来操纵利润。新资产减值准则使得这种调节手段失灵, 有效的遏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再次, 在合并报表规范中, 新准则规定凡是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都要进行合并, 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这就有效的遏制了那些剔除经营状况不好的子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合并的行为, 增强了汇总会计报表的真实性。

二、新会计准则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带给我国企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的企业带了新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学习并熟练掌握新会计准则的理论。首先, 新会计准则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国际准则趋同, 引进了国际准则的相关方法和原则, 其中对有些业务的处理几乎与旧制度完全相反, 对大多数会计人员来说, 有些业务处理过去很少接触到, 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吃力。其次, 新准则内容多, 涵盖了几乎所有行业的不同的经济业务, 财务会计理论也更加全面, 尤其是新增加的保险、期货等业务的会计准则理论, 增大了财务人员掌握新会计理论的难度。再次,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 在表述上增加了很多国际语言的描述方法, 这些国际的表述方法在语言结构及用词方面与汉语相比有较大的不同, 使得财务人员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理解上的困难。总之, 新会计准则从以上这些方面增加了对财务人员的挑战。

2、会计准则的实施影响企业的业绩。新的会计准则按照现行的国际惯例, 引入了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的变化有可能引起企业业绩的波动。例如, 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 新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债务重组以及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都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旧准则下, 会计报表都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量。这就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例如, 如果收益是由于非货币性交易形成, 旧准则下只能计入资本公积, 而在新准则下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所以多数企业会利用高价交换资产来操纵利润。而且, 在我国公允价值一般就是评估的价值, 不同的评估机构利用相同的评估方法或者相同的评估机构利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很多时候是不相同的, 公允价值到底是多少, 在我国还没有较为精确的计量标准。

3、企业实施新会计准则后, 所得税的缴纳产生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所得税会计准则作为此次会计准则修订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要求企业采用暂时性差异, 在确认资产和负债的时候确定计税基础, 由此来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中包括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 用企业的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即得当期的净利润。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应纳税所得和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很大,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纳税调整的难度, 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收益在结算之前都属于未实现的收益, 对这种损益是否应该缴纳所得税目前的税收制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税收制度的改革跟不上会计改革的步伐使得企业的税收筹划变得重要, 所以企业的所得税会计的核算工作量繁重, 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职业判断水平。

4、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 由于新准则赋予了企业更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选择适合企业的会计政策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和管理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 而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做决策的前提条件, 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内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协同性, 在注重利用内部信息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帮助提供企业会计核算所需要的公允价值信息。另一方面, 由于新准则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与旧准则相比变动很大, 对资产、负债的重新分类会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结构, 导致评价企业相关业绩的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发生了变化, 与内部管理相关的指标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 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必须提高, 这些都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对我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的执行新会计准则, 会计主管部门应该继续抓紧新准则的培训工作。企业也应该积极调整内部资源, 加强对新准则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邱英.试析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主要影响[J].企业天地, 2009, (7)

[3]、王晓华.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利弊[J].财会经济, 2009, (2)

[4]、李华蓉.关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 2007, (10)

上一篇: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下一篇:爱劳动的小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