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内外勤职责分工与协作

2024-06-26

派出所内外勤职责分工与协作(通用4篇)

篇1:派出所内外勤职责分工与协作

内、外勤协作贯穿于整个派出所日常工作。健全的内外勤协作机制会使派出所工作衔接更加紧密、警务更加规范,从而更好地推动派出所的整体工作。笔者根据从事内勤工作的体会,就内、外勤协作机制不健全对派出所统计、信息收集、档案管理等工作造成的消极影响、危害及治理对策,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内外勤协作机制不健全对派出所基础业

务的消极影响

(一)内外勤协作不当对如实立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内外勤缺乏沟通造成统计不实。改进后派出所的15种基础业务台帐需要外勤填写的主要是接处警台帐,但是就填写的内容来看,常常是要素不全、记录不规范,致使一些要求填写的内容,如:发案时间、地点、损失金额、报警人基本情况及处理结果等项目往往填写不全,看的人不明就理,内勤统计时,常常是问了接警民警再问出警民警,最后还得问带班所领导,甚至凭空想象、估计数字,不仅浪费了人力,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事倍功半,而且很容易产生统计不实的问题。

2、受理接处警定性不准、去向不明,造成案件流失和立案不实。派出所日常受理的接处警有纠纷、求助、治安案事件、走失寻人、灾害事故等等。各种警情的准确定性是正确处理警情的关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基层民警对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了解似是而非,模棱两可,遗漏了一部分治安案件,甚至为了立功受奖,突出成绩,而把治安案件立为刑事案件,人为致使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两类数字“倒挂”。

3、案件文书制作不规范、案件移交手续不完备造成公安统计数字来源无据可查,造成统计不实。如在刑事案件立案统计中,凡具备立案条件的且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制作《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立案标准把握不准,导致立案文书不全或不规范,进而影响立案数字同实际立案数字存在较大偏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明确指出: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刑事案件,在移交给其他单位时应签发《移送案件通知书》。派出所在移交给刑警队刑事案件时,应填写《刑事案件移交登记簿》,连同报案材料,由刑警队侦察员签字接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口头移交、移送,无台帐或文书记录,造成各单位之间责任不清、案件去向不明。以上均使立案统计数字失去原始依据,也影响了数字的真实性。

(二)外勤民警收集信息的意识不强影响信息及时收集上报。

内勤向上级公安机关报送工作情况和辖区治安状况时,首先需要向外勤收集各类资料和情报信息,才能做到预警在先,超前工作,并总结经验得失。内勤下辖区的机会比较少,收集情报信息关键需要外勤通过人口调查、物建耳目等治安管理措施获取,而部分外勤民警忙于接处警和查处案件,忽视了对自己责任区各类不安定因素的收集分析汇报,致使内勤在信息收集中工作被动,耳不聪,目不明,无法全面准确掌握整个辖区的治安动向。一个派出所的信息是否鲜活,取决于信息渠道是否畅通,而信息渠道的源头在外勤民警,只有外勤民警增强主动积极收集信息的意识,并在工作中加以积累,及时和内勤交流,才能保证内勤准确、及时汇总筛选分类上报。

(三)内外勤协作不密切影响业务档案资料不能完整及时归档。

按照内外勤工作分工,外勤民警负责自己办理的责任区案件等业务档案资料的积累和立卷,内勤负责对案卷的检查、归档。因内勤与外勤民警之间缺少沟通,在整理打击处理人员、变更强制措施、收取罚没款项等台账时,内勤往往看不到案卷材料,只凭办案人模糊回忆,粗略估计。另一方面,案件资料在外勤办案民警手中长期滞留,不但不利于数字统计,而且不利于资料保管,容易造成案卷资料丢失、泄密。

二、以上问题的存在无疑反映了部分民警因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而缺乏对中心工作的准确把握及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其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一)统计不实的危害极大,既影响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决策,也埋没了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辛勤工作,反映不出公安机关对警力、经费、装备、基础设施的真实需求。万事万物,贵在求实。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在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换而言之,公安事业不会在不实的统计结果上迅速发展。

(二)信息是公安工作的神经,是领导科学决策、临场指挥的依据。只有做到信息灵敏、准确、畅通,领导才能准确地把握治安动态和民警队伍的思想脉搏,才能因情施策,把握工作主动。反之,就可能贻误战机,造成工作被动。另一方面,信息不畅不利于公安宣传工作,好的经验、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不能及时收集总结和上报,易挫伤民警工作的积极性。

(三)案卷资料未及时归档,一方面影响统计数字真实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对民警规范化执法的监督,易纵容民警受经济利益驱动,对案件降格处理或人为隐瞒而不报,甚至毁卷、私自消化案件等违法违规行为出现。

三、治理对策

(一)进一步规范台帐和法律文书。派出所要明确接处警人员职责,加强对民警的业务技能培训,严把治安、刑事案件立案标准,使基础业务台帐能准确、全面反映派出所实际工作情况;加强对《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刑事案件移交登记簿》、《移送案件通知书》的监督使

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办案程序规定办理案件和填报相关文书台账。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议由警令部、法制室、督察大队等部门联合督查,采取日常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统计工作进行经常性检查,一发现问题就能及时督促整改。在督查内容上,一是对民警的立案情况开展“倒查”,实地走访了解群众,将案件办理与派出所的台帐相核对,发现立案不实即予以通报并严肃处理。二是查看接处警台帐,核对统计登记表,做到受理一起,统计一起;三是查看案件卷宗与统计台帐,看案件数与统计台帐是否相符,做到件件有登记。同时,要将如实统计与民警责任制挂钩,督促内勤统计人员和外勤办案民警认真履行职责,实事求是地立案和统计,改变统计工作中内、外勤孤军奋战或各自为政的被动局面。

(三)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派出所案卷归档制度。派出所的一把手要硬起手腕,建立起一套警务运作监督机制,一是定期对接警、归档情况进行检查;二是以在派出所公告栏公布《案件当事人须知及监督事项》,严防发生各类执法问题;三是不按时归档或质量不过关的案卷进行通报,坚决杜绝“推、拖”的懒惰思想;四是对案卷走向履行登记、移交手续,明确责任,严防案卷丢失。

(四)内外勤加强团结协作,交流和沟通,营造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内勤指导外勤,外勤反哺内勤,无论是内勤和外勤都是派出所重要的一分子,各司其职又不可或缺,共同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内、外勤民警之间要经常谈心,加强沟通,共同探讨一些好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互相支持,互相理解,营造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只有心齐,才能使派出所的工作大步向前迈进。

篇2:派出所内外勤职责分工与协作

2005年7月1日

证监基金字[2005]113号

为贯彻落实《证券投资基金法》及相关配套规定,落实《派出机构监管工作职责》,构建分工明确、协调配合、高效有序的基金监管体系,促进证券投资基金和证券市场规范发展,制定本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基金监管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在集中统一监管体制下,进一步明确监管系统各单位的基金监管职责,落实监管责任制,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的基金监管体系。总体要求是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反应快速、协调有序。

第二条 基金监管部(以下简称“基金部”)主要负责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重大政策研究;草拟或制定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监管规则;对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的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审核;全面负责对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行及基金代销机构的监管;指导、组织和协调证监局、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等部门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日常监管;对证监局的基金监管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处置。

第三条 各证监局负责对经营所在地在本辖区内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日常监管,主要包括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高级管理人员、基金销售行为、开放式基金信息披露的日常监管;负责对辖区内异地基金管理公司的分支机构及基金代销机构进行日常监管。

第四条 交易所负责对基金在交易所内的投资交易活动进行监管;负责交易所上市基金的信息披露监管工作。

第五条 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负责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代销机构、基金托管行以及基金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

第六条 各证监局、交易所和协会应勤勉尽责、恪尽职守,针对不断发展的基金市场,制定监管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日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

第二章 监管职责分工

第七条 基金部与证监局职责分工

(一)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

基金部负责:制定和完善有关基金管理公司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规则,依法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重大变更事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进行审核;制定和完善有关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监管、检查工作规程,指导组织证监局对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方面实施日常监管;对基金管理公司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处置。

证监局负责:协助基金部办理基金管理公司及分支机构设立、重大事项变更、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核工作;对基金管理公司在辖区内设立办事处、变更和撤销分支机构和办事处,以及董事、基金经理任免等报告事项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告基金部;根据基金部制定的检查标准、流程和部署对辖区内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检查结果书面报告基金部;根据基金部制定的检查标准、流程,对辖区内新开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出具现场检查意见;对辖区内拟任基金管理公司股东的基本情况、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遵规守法等情况进行核查,出具核查意见;审查基金管理公司的监察稽核报告,汇总分析后报基金部;对辖区内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在本辖区内开展业务的异地基金管理公司分支机构实施日常监管,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建立并完善基金管理公司、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董事日常监管档案,及时掌握基金管理公司股权变动、业务运作、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及变动情况,以及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情况;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相关投诉事项及时进行处理;定期向基金部报送基金管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等统计分析数据。

(二)基金销售行为监管

基金部负责:制定和完善有关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和运作的监管规则,依法对基金产品的募集、基金代销业务资格、基金宣传推介材料等进行审核;制定和完善基金销售业务内控指导意见;制定和完善有关基金销售监管的工作规程,指导组织证监局对基金的募集和销售活动进行日常监管;对基金销售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处置。

证监局负责:根据基金部制定的检查标准、流程和部署对辖区内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代销机构的基金销售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建立并定期更新辖区内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代销机构的监管档案;定期撰写辖区内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代销机构的监管报告并报基金部;负责或协助基金部查处基金销售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负责辖区内申请基金代销资格的证券公司的现场核查;协助基金部对辖区内申请基金代销资格的商业银行进行现场核查;负责辖区内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代销协议备案;负责基金更新招募说明书的备案审核;负责辖区内基金代销机构代销数据统计;负责处理辖区内基金销售方面的投诉;协助基金部核查辖区内申请设立基金销售公司的主要出资人的资信状况。

(三)开放式基金信息披露监管

基金部负责: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有关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指导证监局对开放式基金的信息披露活动进行日常监管,对开放式基金信息披露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处置。

证监局负责:为经营所在地在本辖区内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开放式基金(不含ETF)建立信息披露监管档案;对基金存续期间的定期报告进行合规性检查并出具意见,对临时报告、澄清公告的披露进行日常监管。对披露内容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等违法违规情况可通过专项检查进行核实,核实后及时责令基金信息披露义务人改正,并报基金部。

第八条 交易所负责基金投资交易行为的监控、交易所上市基金的信息披露监管;基金部负责督促交易所建立基金交易监控体系,负责制定和完善有关交易所上市基金的信息披露标准,对基金投资交易和信息披露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处置。

(一)基金投资交易行为监控和分析

交易所应按基金部要求建立基金交易监控体系,重点监控以下涉嫌违法违规的交易行为:单只基金的异常交易、同一基金管理公司不同基金或账户间的异常交易、不同基金管理公司账户间的异常交易、基金同股东等关联方账户间的异常交易、基金同可疑账户的异常交易、基金管理公司股东账户的异常交易等;此外,还应监控基金买卖高风险股票的行为。

交易所在日常监控中发现基金异常交易行为时,可视情况采取电话提示、书面警告、约见谈话、公开谴责等措施,并在采取相关措施的同时报告基金部。

(二)交易所上市基金的信息披露监管

交易所应按照《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对在交易所上市基金(含ETF)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并定期向基金部报送基金信息披露监管工作总结。

第九条 协会职责

(一)建立行业自律规则和诚信评价体系

根据基金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建立基金管理公司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试行基金管理公司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定期披露制度,建立行业诚信评价体系。

(二)建立对行业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和建议机制

根据行业状况,组织会员对基金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

(三)基金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

负责基金从业人员的注册、考试以及持续培训,对基金营销人员、基金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应进行分类资格管理,建立从业人员资格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基金行业数据统计分析与发布

负责建立基金行业基础数据库,收集基金定期报告,定期在互联网上发布基金行业的基础数据信息,编发行业年报。

第三章 监管协作方式

第十条 基金部、各证监局、交易所、协会应建立顺畅的联系渠道,健全沟通制度,形成高效有序的监管机制。

(一)基金部负责总体协调各部门监管关系,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根据各监管单位上报的监管信息,建立共享的基金监管信息平台;组织有关证监局、交易所、协会等各监管单位的联席会议,交流监管经验和信息。

(二)基金部与证监局

各证监局每半年向基金部报送辖区内基金监管综合分析报告。对于辖区内监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在调研的基础上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上报基金部。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需要交易所协助的,由基金部统一协调。

(三)基金部与交易所

交易所应根据监管职责,以定期监管报告和专项报告等形式向基金部报送基金投资交易监控情况和相关基金的信息披露情况。基金部负责建立初级的基金关联账户数据库,与交易所共享并共同更新维护;基金部根据监管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风险情况,完善监管措施。

(四)基金部与协会

基金部与协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基金部定期向协会通报监管动态,协会根据监管情况及时更新行业诚信档案,定期向基金部上报统计数据和自律监管规则的落实情况。

(五)各证监局之间

篇3:派出所内外勤职责分工与协作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上一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相互关联的机构, 联系的纽带就是公民和他们之间的互补性” (波特, 1998) 。波特强调了企业之间的互补性, 正是由于存在着互补性, 才逐步形成一个产业的集群。金融产业的集群同样存在产业集群的共性与特点。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只有良好的金融运作环境, 顺畅的投融资渠道, 才能吸引更多跨国企业的进驻以及内生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金融产业集群可以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 刺激商务企业的不断扩张与壮大。所以从经济角度来讲, 发展金融产业集群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 金融产业集群为提高企业的产业升级以及内生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内在力量的源泉。

二、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关于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国内学者顾安琪分析了在上海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 政府制度安排对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作用。樊鸿伟通过实证模型的方式来探讨上海浦东的产业集群, 通过动力模型分析得出金融产业集群产生的内在动力是市场需求的推动。国外学者Panditetal认为, 金融服务业总是以聚集的形式出现并形成金融中心, 并借助于Swarm提出的成长模型和新进入模型对英国金融服务产业的集群动态加以分析, 认为同一金融中心的不同金融部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集群发展的关键是集群内部各个环节交易效率的高低和交易费用的大小, 过高的交易费用、太低的交易效率均不利于集群的发展, 由此我们根据超边际交易费用的相关原理来分析产业集群的交易费用问题。

目前广州的金融总量、金融活跃度以及投融资的需求都是比较旺盛的。截至2009年底,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944亿元和13852亿元, 实现保费收入327亿元, 均位居全国各城市前列。为打造华南区金融中心, 广州市政府特意划出珠江新城这片区域, 对进驻珠江新城的金融企业进行大力扶持,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通过政策扶植、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以及商务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 筑巢引凤, 对金融中心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把珠江新城打造成为广州金融中心的同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虽然广州的经济总量很大, GDP长期占据全国前三的位置, 但金融产业增加值较少, 2009年广州金融产业增加值为553亿, 这不仅与北京上海的1200亿以上的规模有很大差距, 与临近的深圳同样差距明显。其次, 广州的金融产业虽然规模大, 但摊子乱, 金融企业集中度不高。金融机构的分散带来金融企业之间交易费用的上升, 交易效率的低下。再次, 金融产业集群的分工专业化程度不高, 集群内部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还存在脱节现象, 金融规模存在规模不经济, 金融机构之间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因此如何降低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易费用, 应首要从珠江新城金融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问题入手。本文采用杨小凯的有关超边际理论来建模分析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易费用和专业化问题, 进而提出解决的建议。

三、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本模型的主旨思想是通过超边际的思想来分析金融产业集群内的交易费用以及分工问题。我们知道, 根据杨小凯的理论, 专业化的发展形成新的分工, 使得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方面, 提高效率。分工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企业能更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优化组织结构, 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上升, 这是一个两难抉择的困境。但由于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 所以它们之间在集群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存在着博弈。在这里, 我们借助一个模型来讨论如何在提高分工的过程中尽量降低交易费用, 从而使得产业集群产生的效益超过由于交易费用而带来的效益磨损。

1、模型的假设及基本函数构建

我们只看三种商品 (在此我们将金融业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或者企业联合体假设为产品链上的产品) 的情况, 初始投入品Y, 中间商品x, 中间商品实际上是一系列程序的组合, 它包括了中间流程的所有环节。另外只有一种最终消费品z, 在这里我们假定集群内部有M个生产者—消费者, 他们只消费一种商品。我们假定交易费用都是外生的, 交易费用的改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演化。

设有M个决策相同的生产者—消费者, 有相同的个人效用函数:

k是最终消费品的交易效率系数, 1-k为交易效率损失。γ, t为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系数, 1-γ, 1-t为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损失。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生产体系是:

在这个生产体系中, x, y作为中间商品而存在, lx、ly作为中间商品x、y的专业化水平, lz为最终消费品z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这时我们把它作为劳动时间变量来看待, 所以一个人的总生产时间我们简化为1。 (6) 式表示预算约束, 总供给等于总需求。x、y、z表示三种商品的自给量。xs表示中间商品对最终商品z的供给量, ys表示初始产品对中间品x的供给量, zs为最终商品的供给量。xd表示最终商品z对中间商品的需求量。yd表示中间商品x对初始产品的需求量。

根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要求的决策模式, 在这里有以下几种:A:P (x) :局部分工结构, FP (x) :具有局部分工和公司的结构, Z/lx, lx/z;c:完全分工结构, z/x, y/z, x/yz。为了运算的简便性, 但不失一般性, 我们令η=α, ε=β, ρ, 同时我们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讨论问题, 即

2、局部分工结构

P (x) :局部分工结构, xy/z, z/x。模式xy/z表示销售x, 自给y, 购买z。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杨小凯的理论, 生产x的专家不会自给x, 此时x不是消费品, 这时还是处于以物易物的状态, 不存在企业和劳动市场的交换, 所以得出条件, x=xd=yd=ys=z=zs=0。

在模式z/x情况下, 销售z购买x, 决策人自给y。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方程组为:u=z, 所以xd= (αpzx) 1/ (1-α) (γ) α/ (1-α) 。

由一般均衡与市场出清原理, 我们可以得到此结构的角点均衡, 由uz/x=uxy/z得出, up (x) = (αγ) α (1-α) (1-α) (ρ/ (1+ρ) ) ρβα (1/ (1+ρ) ) βα。

3、完全分工结构

c:完全分工结构, z/x, y/z, x/yz。在这种情况下, 每种产品的生产都是完全专业化的。我们看模式x/yz, 个人出售x, 购买y, z。所以得出决策问题为u=kzd, 在模式z/x情况下, 销售z购买x, 决策人自给y。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得出u=z。所以uz/x=z= (1-α) (α) α/ (1-α) (γpzx) α/ (1-α) , xd= (αpzx) 1/ (1-α) (γ) α/ (1-α) , 根据均衡原理令ux/yz=uy/z=uz/x, 可以得出角点均衡是:

4、根据交易费用来进行分区讨论

在此我们把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作为同一概念来论述。得出如下算式:

由uA=uC, 得知:k3= (βρ) βρ/αγ (1+β+βρ) (1+β+βρ) (1-α) 1/α-1tβ (1-β) 1-β-1/α。

通过比较各个临界值, 我们知道当k刍k1, 也就是当交易效率很低的时候最优均衡是自给自足的原始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既没有劳动力的交换, 也没有商品的交换, 人们自给自足所有商品。但当最后最终商品的交易效率足够高时, 这时完全的分工经济则是最有效状态。在位于两者之间时, 处于部分分工和企业结构时是最优状态。

5、有部分分工时的效用函数

所以, 当时, up (y) 是交易效率k的递增函数。当交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也就是, 这时只有最后总消费品的交易效率。也就是说只有局部分工时, 专业化经济会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而提高。这又会促进进一步的分工。所以效用函数也是随着中间品交易效率的提高而提高的, 显示出了中间品交易分工的专业化经济。随着最终商品交易效率的提高, 又会促进分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部分的公司结构与分工经济并存的现象。这时。这时的分工经济已经从原材料的分工发展到中间品生产的专业化, 但不涉及最终消费品的交易效率。

四、结论和建议

第一, 加速完善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立体网络构建工程, 完善金融产品的监管和服务机构, 提高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易效率, 降低交易费用。

根据目前广州市珠江新城金融服务区的建设情况, 已经积聚了银行、证券、基金、期货等公司, 但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之类的后勤服务机构还比较缺乏。同时货币经纪公司还没出现,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集群内部的交易效率, 增加了集群内部的交易费用, 所以在金融产业集群积极鼓励大型金融机构进驻的时候, 也要给予优惠政策以吸引金融服务机构、中介公司的进入。构建立体的金融产业集群, 让集群内部的交易费用降低, 交易效率提高, 建设金融机构之间的立体网络服务区。

第二, 加强金融创新, 创造快速融资渠道。在打造集群立体网络的同时, 要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不但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 同时要给予资金支持。这不仅是金融企业自身的事情, 也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事情, 从政府层面就是要不断地给金融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同时当地政府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比如加快打造广州产权交易中心、票据业务中心、期货交易中心等。从政策力度吸引金融总部落户珠江新城, 积极与香港进行合作, 吸引香港的金融机构直接来广州开分支机构, 引进香港的一些金融产品进行消化吸收, 结合本地特点打造一些适合富裕阶层的金融投资产品。

第三, 加快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在集群内部通过培植和引进金融机构, 可以使得集群内部进行自我孵化, 打造一个以银行、保险为基础, 以证券、投资银行、基金为龙头, 以会计师事务所、货币经纪公司为中介, 以人行、证监局、保监局、银监局为辅助的金融产业链, 形成凝聚力强、创新能力强、信息流畅、合作紧密的华南区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Panditetal, N.R.:Gary A.S.Cook and G.M.Peter Swann.The Dynamic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British Financial Services[R].The Service Industrial Journal, 2001.

[2]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M].1998.

[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连建辉、孙焕民:金融企业集群:经济性质、效率边界与竞争优势[J].金融研究, 2005 (6) .

[5]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国内外银行业聚集上海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4 (10) .

[6]彭小兵、杨雯雯:金融业集群发展研究——论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篇4:派出所内外勤职责分工与协作

【关键词】 学生工作 班主任 辅导员 职责 分工协作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发展学生工作,而在学生工作中采用的机制大多是“辅导员—班主任”二维模式,把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中的领军人物,解决了之前以辅导员为主的单一模式无法解决的学生工作多样性、复杂性、灵活性等问题[1]。然而,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知识结构要求及组织管理能力的不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也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1.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不明,职责归属不明确

学生工作比较烦琐,很多时候虽然学校给班级分配了辅导员和班主任,但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各自的具体工作及职责归属并不明确,往往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把班主任的事给做了,而班主任又兼任辅导员的工作,这样导致双方工作重复,心力交瘁,无法促进班级的建设、学生的进步。

2.辅导员和班主任缺乏交流,工作效率低下

很多时候,辅导员和班主任并不在一起工作,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辅导员和班主任交流甚少。一般情况下,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学生之中存在的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也容易发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班主任也无法了解到学生这样的情况,进而展开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辅导员—班主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明确两者的职责,权责分明

把学生管理工作分为学习管理、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三个方面。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学习管理方面的工作,由专任教师兼职;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由辅导员负责。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班级建设。其主要内容是学风班风、班委会建设、班级工作制度、争创先进班级及个人、争“三好”等活动,从基础抓起,做到建设内容更细、更新、更深。

2. 学生成才规划。班主任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认清自己专业的方向,除给学生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外,还应努力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增强能力的平台;还可由学生自行组织,发挥所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3. 学习的检查指导。班主任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有退步的现象,及时对其进行指导,一对一,一对多,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成绩。

4. 就业指导。班主任就是本专业的教师,非常熟悉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班主任应结合本专业的发展,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认真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90后的学生思想比较叛逆,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辅导员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途径为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做到经常性和反复性。

2. 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主要包括学生贷款、补助、勤工助学等项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奖惩等项工作,学生宿舍管理等工作;开展学生党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配合团总支做好共青团工作,加强团组织建设,指导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工作,这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保障作用和引导作用。

3. 安全管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安全更应放在首位。辅导员应该在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包括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宿舍用电安全、外出交通安全等等,让学生随时都保持警惕的意识,安全健康地在学校度过美好的校园生活。

二、增加辅导员与班主任间的工作交流

辅导员与班主任只有增加交流与沟通,才能尽早地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可以从高年级的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里选择一部分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班导生协助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一方面班导生可以在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发挥定期联系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解决好“一对一”的问题。由于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存在差异,可以为两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每星期以工作例会的形式让辅导员与班级所对应的班主任进行相互的沟通联系,如果发现班级中出现问题,如某些学生出现了学习倦怠,学习热情减退,可以在工作例会中提出来,让班主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除了工作例会的形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邮的形式给对方留言,只有交流多了,辅导员和班主任才能达成默契,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全国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高校学生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难度也越来越大,采用“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模式,正是为了适应这样的大环境,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群体,两者应分工协作,相辅相成,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学生工作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兵,段磊,桂锦风.探索辅导员-班主任二维学生管理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上一篇:自己去吧(随文识字公开课)下一篇:珍爱大自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