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2024-07-28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共4篇)

篇1:《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倒逆。注P97

例句:“ 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无:通“毋”,不要。注P99

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阙:通“掘”,挖掘。注P103

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古今字: 大:今字“太”,表示尊称。注P98

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辟:今字“避”,避免。注P99

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厌:今字“餍”,满足。注P99

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尝:今字“ ” ,副词,品尝,体会滋味。注P102

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佗:同“他”,其也,另外的。注P98

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同“昵”,亲近。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 乱》 通假字:

绌:通“黜”,贬低。注P109

例句: “衣服礼秩如 ,襄公绌之”。游:通“ ”,出行, 乐。注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御:通“ ”,抵。注P110 例句: “我奚御哉!”

税:通“脱”,解脱桎梏。注P113 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古今字: :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注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见:今字“现”,出现。注P110 例句: “彭生敢见”!坠:今字“ ”,坠落。注P110 例句: “公惧, 坠于车”。反:今字“返”,返回。注P110 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注P112 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辟:今字“避”,躺避。注P112 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异体字:

期:同“ ”,一周年。注P109

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之 战 》 通假字: 无:通“毋”,不要。注P120 例句: “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与师淹于君地”。桀:通“揭”,举起。注P120 例句: “齐高固入晋师, 桀石以投人”。翦:通“剪”,剪除。注P121 例句: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古今字: 道:今字“导”,引导,带路。注P118 例句: “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禽:今字“擒”,捉拿。注P120 例句: “禽之而乘其车”。陈:今字“阵”,摆开阵势。注P121 例句: “师陈于 ”。异体字: :同“鞍”,齐地名,今山东济南市附近。注P121 例句:“师陈于 ”。:同“俯”,弯下身子。注P123

例句: “韩厥 ,定其右”。

〈子 产 说 范 宣 子 轻 币〉

古今字:说:今字“悦”,高兴,喜悦。注P132 例句: “宣子说,乃轻币”。第 三 单 元

〈 苏 秦 连 横 约 纵〉 通假字:

庭:通“廷”,朝廷。注P183 例句: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策:通“册”,税册。注P185 例句: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通“ ”,冲击,撞击。注P186 例句: “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 ”。:通“昏”,糊涂。注P186 例句: “皆 于教,乱于治”。赢:通“累”,缠绕。注P187 例句: “赢滕履 ,负书担橐”。:通“ ”,草鞋。注P187 例句: “赢滕履 ,负书担橐”。

:通“黧”,黑中带黄的颜色。注P187 例句: “形容枯槁,面目 黑”。归:通“愧”,惭愧,羞愧。注P187 例句: “伏有归色”。

溢:通“镒”,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注P188 例句: “黄金万溢”。

掘:通“窟”,洞穴。P189 例句: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 枢之士耳”。伉:通“抗”,相敌,相当。注P190 例句: “天下莫之能伉”。:通“盍”,疑问代词,怎么。注P191 例句:“人生世上,势位富贵, 可忽乎哉”!诎:通“屈”,屈服。注P186 例句: “诎敌国,制海内”。古今字: 从:今字“纵”,合纵。注P181 例句: “苏秦连横约纵”。

禽:今字“擒”,捉拿。注P184 例句: “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伯:今字“霸”,指称霸。注P184 例句: “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章:今字“彰”,明白,明显。注P185 例句: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受:今字“授”,授予。注P188 例句: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异体字:

:同“饰”,巧饰。注P184

例句: “文士并 ,诸侯乱惑”。:同“ 决 ”,取决。注P189

例句: “皆欲决于苏秦之策”。:同“煌”,辉煌。注P189 例句: “转 连骑,炫 于道”。:同“蛇” 注P190 例句: “嫂 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冯 谖 客 孟 尝 君〉 通假字: 介:通“芥”,小草。注P201

例句: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古今字: 属:今字“嘱”,嘱托,转达意愿。注P194 例句: “使人属孟尝君”。

责:今字“债”,所欠的钱财。注P196 例句: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反:今字“返”,归来。注P197 例句:“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说:今字“悦”,高兴,喜悦。注P199例句: “孟尝君不说”。

异体字: :同“懦”,软弱。注P197 例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 愚,沉于国家之事”。:同“遍”,全部。注P197

例句: “券 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郭 隗 说 燕 昭 王 求 士〉 通假字: :通“ ”,跳。注P206

例句: “若恣睢奋击, 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籍:通“藉”,践踏。注P206 例句:“若恣睢奋击, 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古今字: 指:今字“旨”,意思,想法。注P206 例句: “诎指而事之”。

冯:今字“凭”,靠着。注P206 例句: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反: 今字“返”,返回。注P207 例句:“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异体字: 嘿:同“默”,静默,沉默。注P206

例句: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第 四 单 元 〈项 羽 本 纪〉 通假字:

繇:通“徭”,劳役。注P252 例句: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游: 通“ ”,指巡视 览。注P252 例句: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罢:通“疲”,疲困。注P258 例句: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承:通“乘”,趁着。注P258 例句: “我承其敝”。

戮:通“ ”, ,合。注P259 例句: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距:通“拒”,抵挡。注P264 例句: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游: 通“ ”,交往。注P265 例句: “秦时与臣游”。

豪:通“毫”,指长而尖的细毛。注P265 例句: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倍:通“背”,背离,违反。注P265 例句: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蚤:通“早”,早上。注P265 例句: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P263 :通“隙”,缝隙,本篇课文中指感情上的隔、裂痕。注P267 例句: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

以:通“已”,已经。注P273 例句: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伏:通“服”,佩服。注P277 例句: “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古今字: 说:今字“悦”,喜悦,高兴。注P258 例句: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今字“虻”,牛虻,吸取牛马家畜血液的一种昆虫”。注P258 例句: “夫搏牛之 不可以破 ”。

被:今字“披”,穿上。注P258 例句: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今字“犟”,倔强。注P259 例句: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 不可使者,皆斩之”。见:今字“现”,出现,存现。注P259

例句: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量”。:今字 “强”,强大。注P259 例句: “赵举而秦 ,何敝之承”。埽:今字“扫”,指收罗,调集。注P259 例句: “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沈:通“沉”,沉没入水。注P260 例句: “皆沈船,破釜甑”。

当:今字“挡”,挡住,抵挡。注P260 例句: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采:今字“彩”,彩色。注P263 例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内:今字“纳”,接纳,放进来。注P264 例句: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坐:今字“座”,座位。注P268 例句: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P266 内: 今字“纳”,入进来。注P268 例句: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暴:今字“曝” 注P273 例句: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

寤:今字“悟”,明白。注P281 例句: “五年之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异体字: :同“杯” 注P271 例句: “沛公不胜 杓”。

:同“慷” 注P276 例句: “于是项王乃悲歌 慨”。

:同“舣”,拢船靠岸。注P278 例句: “乌江亮长 船待”。:同“蜂” 注P280 例句: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 起”。〈田 单 列 传〉 通假字: 傅:通“附”,附着,在本文中指包裹住。注P286 例句: “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

距:通“拒”,抵抗。注P286 例句: “淖齿既杀泯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插:通“ ”,掘土的工具,类似今天的锹。注P289 例句:“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

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注P289 例句: “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无:通“毋”,不要。P289 例句: “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畔:通“叛”,背叛。注P291 例句: “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通“敌”,敌人。注P291 例句: “夫始如处女, 人开户”。

距:通“拒”,抵挡。注P291 例句: “夫始如处女, 人开户;后如脱兔, 不及距”。古今字: :今字“途”,道路。注P286 例句: “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 ”。反:今字“返”,回来。注P288 例句:“有一卒曰: “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文:今字“纹”,花纹。注P290例句: “画以五彩以文,束兵刃于其角”。〈苏 武 传〉 通假字: 蹈:通“ ”,叩,轻轻敲打。注P299 例句: “ 蹈其背以出血”。

畔:通 “叛”,背叛。注P300 例句: “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P299 旃:通“ ”,一种毛织物。注P302 例句: “天雨雪,武卧 雪,与旃毛并咽之”。去:通“ ”,收藏。注P302 例句:“掘野鼠,去 实而食之”。伏:通“服”,用。注P304 例句: “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通“欢”,指欢叙之情。注P305 例句: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 ”。宿:通“夙”,早。注P307 例句: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昔:通“夕”,晚。注P307 例句: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幕:通“漠”,沙漠。注P307-308 例句: “径万里兮度沙幕”。

以:通“已”,已经。注P308 例句: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物:通“ ”,死。注P308 例句: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P306 古今字: :今字“悬”,挂。注P301 例句: “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见:今字“现”,表现。注P304 例句: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决:今字“诀”,辞别。注P305 例句: “因泣下 衿,与武决去”。乡:今字“向”,面向。注P306 例句: “武闻之,南乡号哭”。

欧:今字“呕”,吐。注P306 例句: “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今字“强”,强壮。注P308 例句: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 壮出”。异体字: :同“须:今字“ ”,胡须。注P308 例句: “及还, 须发尽白”。

:同“并”,副词,一起,都。注P296伴 例句: “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 为郎”。:同“医”,医生。注P299 例句: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同“船” 注P304 例句: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 ”。衿:同“沾襟”,指(眼泪)把衣服都打湿了。注P305 例句:“因泣下 衿,与武决去”。

〈班 超 传〉 通假字: 裁:通“才”,仅仅。注P316 例句: “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 没:通“殁”,覆没,灭掉。注P318 例句: “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 徼:通“邀”,拦截。注P324 例句: “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 ”。萌:通“氓”,百姓。注P325 例句: “先帝深愍边萌婴罹寇害”。

集:通“辑”,安定。注P325 例句: “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 以西”。蠲:通“捐”,除去。注P325 例句: “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古今字: 研:今字“砚”。注P313 例句:“安能久事笔研间乎”!直:今字“值”,工钱。注P314 例句: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然:今字“燃”,燃烧。注P316 例句: “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禽:今字“擒”,捉拿。注P320

例句: “岁月之间, 兹可禽”。:今字“势”,形势。注P320 例句: “其 必有降反”。

张:今字“帐”,帷帐。注P324 例句: “超密勒兵待之,为供张设乐”。:今字“悬”。注P325 例句: “超遂 葱领,迄 度”。匈:今字“胸”。注P327 例句: “超素有匈协疾,既至,病遂加”。异体字: :同“睹”。注P316 例句: “明者 未萌,况已著邪!”P314 :同“铅”。注P320 例句: “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 刀一割之用乎”!:同“驰”,松开,解除。注P322 例句: “将 刑及义从千人就超”。:同“恤”,忧惧。注P323 例句: “内省不疚,何 人言?” 〈华 佗 传〉 通假字: 管:通“脘”,胃的内腔。注P336 例句: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去:通“ ”,收藏。注P341 例句: “何忍无急去药”。已:通“以”。注P341 例句: “已故到谯,适值佗见收”。颈:通“经”,悬挂。注P342 例句: “熊颈鸱顾”。古今字: :今字“敷”。注P332 例句: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 ”。支:今字“肢”。注P336 例句: “县吏尹世苦四支烦”。藏:今字“ ”。注P336例句:“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今字“倪”。注P336 例句: “府吏 寻,李延共止”。卒:今字“猝”,突然。注P336 例句: “昕卒头眩坠车”。利:今字“痢”。注P336 例句: “得疾,下利,常先啼”。酢:今字“醋”。注P337 例句: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 大酢”。:今字“悬”,悬挂。注P337 例句: “ 车边,欲造佗”。

鬲:今字“膈”。注P338 例句: “心乱目眩,佗针鬲”。

反:今字“返”,返回。注P340 例句: “数乞期不反”。:今字“强”,勉强。注P340 例句: “佗亦不 ,索火烧之”。异体字: :同“咳”。注P336 例句: “便苦 嗽,欲卧不安”。

:同“暖”,温热。注P337 例句: “汤令 之,其旦即愈”。:同“蛇”。注P337 例句: “立吐 一枚,悬车边,欲造佗”。

:同“猿”。注P342 例句: “四曰 ”。〈 肥 水 之 战〉 通假字: 已:通“以”。注P347 例句: “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

阙:通“缺”,缺少。注P351 例句: “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趣:通“趋”,赶往。注P353 例句: “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

古今字: 闲: 今字“娴”,熟悉。注P348 例句: “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陈:今字“阵”,摆开阵势。注P353 例句: “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篇2:《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1、越复伐吴。复,副词,又。

2、吴士民罢弊。罢,通“疲”,疲惫。

3、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4、孤臣惟命是听。命,宾语前置。

5、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虚词用法)

6、且夫君王蚤朝晏罢。蚤,通“早”,早晨。

7、范蠡乃鼓进兵。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8、不者且得罪。不,通“否”,否则。

9、吾置王甬东。省略句,“甬东”前省略了介词“于”

10、君百家。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1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死古:①丧失生命 ②尸体今:单指丧失生命

2.大古:通“太”,如姜太公今:指大小之大

3.布古:本义是麻布今:发布,宣布;陈列,展开

4.尝古:曾经今:品尝

5.听古:张口笑的意思今:用耳朵感受声音

6.意古:①心意 ②预料,猜想今:意思

7.亦古:胳肢窝今:副词,作“也”讲

8.欲古:欲望,中性词今:贪欲,情欲,物欲,多用于贬义

9.取古:获取猎物或抓获俘虏时,断取左耳今:指获取,求取,嫁娶等义

10.属同“嘱”古:连接今:嘱托,请托

11.不古:本义指花萼今:指否定

12.君古:①指古代帝王、诸侯 ②统治今:敬词,对对方的尊称

13.面古:以背相向,反手缚于背后今:脸

14.见古:出现,显露,表达今:看见

二、古今字

死——尸

取——娶

属——嘱

见——现

三、通假字

1.吴士民罢弊。罢,通“疲”,疲惫

2.且夫君王蚤朝晏罢。蚤,通“早”,早晨。

3.不者且得罪。不,通“否”,否则。

四、词类活用

1.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2.范蠡乃鼓进兵。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君百家。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五、判断句

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六、宾语前置

篇3:《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定义及注释术语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未能把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导致文言文教学中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认识不清。笔者在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 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定义及其注释术语阐述如下:

(一) 古今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汉字从古至今并非一成不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新字不断产生, 而每个时代消亡的字会被保存在典籍与字典中, 使得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上古汉字多有‘兼职’现象, 后代又不断分化, 由此出现了古今字”[2]170。例如“昏”在上古汉语里既表示“黄昏”之义, 又表示“婚姻”之义, 是兼职;后造出“婚”字专门书写“婚姻”之义, 在表示“婚姻”之义时, “昏”与“婚”是一对古今字。

古今字即“古体字”和“今体字”。“古”与“今”相对而言, 一个词在文献中较早的书写符号是古字, 后来为区别而造的字叫今字。今字的产生大多是为了减少上古汉字“兼职过多”的现象, 它往往只承担古字中的某个义项。“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思中, 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记录, 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对‘古今字’”[3]。

注释古今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 今字为某。”

(二) 通假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用字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 只有在语音上的关联”[4]。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 两字的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 此“蚤”不能训释为跳蚤, 而应理解为早晚之“早”。故该句中“蚤”是通假字, 本字为“早”。

通假字, 指古书中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 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无关联, 二者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通假字和本字同时并存。

注释通假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 通某。”

(三) 异体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互换的字, 二者音义相同。如《郑伯克段于鄢》“佗邑唯命”中的“佗”与“他”是异体字, 两者音义相同, 都可表示第三人称代词, 可相互替换。

异体字是因所用造字法不同或选取了不同的造字素材, 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如“泪”与“淚”, 前者是会意字, 后者是形声字, 是造字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雞”与“鷄”都是形声字, 声符同为“奚”, 形符“隹”与“鸟”都表示“鸟”的意思, “雞”与“鷄”是造字素材 (形符) 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 这些字意义完全相同, 可以互相替换”[5]。

注释异体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 同某。”

二、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质疑

(一) 混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古今字与通假字不同。古今字是以时间为标准, 先产生的为古字, 后因古字的义项过多而另造今字。通假字则是同时存在本字与借字, 因各种原因弃本字而用借字。语文教材文言注释显然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开来, 注释术语使用混乱, “对文言文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很大影响”[6]。

1.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

教材注:“知, 通‘智’, 智慧。”[7]171

按:知与智是古今字, 教材注解术语为“某, 通某”, 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知”的本义是知道。“智”是会意兼形声字, 从日从知, 本义指聪明、智力强, 是“知”的后起字。《释名》:“智, 知也, 无所不知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知”与“智”词义上有引申关系, 应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知, 今字为‘智’, 智慧。”

2.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木兰辞》:“出门看火伴。”

教材注:“火, 通‘伙’。古兵制十人为火, 同火的人互称火伴。”[7]191

按:火与伙是古今字, 教材注释术语为“某, 通某”, 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火”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伙”是形声字, 从人从火, 火亦声。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火”, 同“火”而食的士兵即“火伴”, 故“火”引申指同灶而食的军中伙伴, “‘火伴’的‘火’后来写作‘伙’”[8]。后“伙”又引申而泛指“同伴、朋友”。“火”与“伙”有词义引申关系, 两字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火, 今字为‘伙’, 伙伴。”

3.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课《精卫填海》:“文首。”

教材注:“文, 通‘纹’。”[7]169

按:文与纹是古今字, 教材注解术语为“某, 通某”, 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文”的本义是远古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象形字。“文”引申指花纹、文理。后加意符“糸”, 造出“纹”字。“纹”本义指织品上的花纹。故“文”与“纹”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文, 今字为‘纹’, 花纹。”

(二) 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 “古今字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 它减轻了古字负担, 也使表意越来越明确;而异体字主要是一种消极现象, 是不规范的”[9]。

1.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教材注:“见, 同‘现’, 出现。”[7]197

按:见与现是古今字, 教材注解术语为“某, 同某”, 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见”本义指用眼睛看。《说文》:“见, 视也。从儿从目。”[10]730表示以目相视含义的字, 多用“见”作形旁。“见”引申为出现、显露, 即“现”之含义。上古无“现”字, 凡“出现”之义皆写作“见”。后世造出“现”字专门书写“出现、显露”之义。故“见”与“现”是古今字关系, 注释术语应为:“见, 今字为‘现’, 出现。”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教材注:“尊, 同‘樽’, 酒杯。”[11]36

按:尊与樽是古今字, 教材注解术语为“某, 同某”, 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

《说文》:“尊, 酒器也, 从酋, 廾以奉之。”[10]1314引申指“地位或辈分高”。《说文》无“樽”。“樽”表示“古代盛酒的器具”, 承载了“尊”作为“酒器”的语义。两者为古今字, 注释术语为:“尊, 今字为‘樽’, 酒杯。”

3.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4课《采薇》:“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教材注:“莫, 同‘暮’。”[11]15

按:莫与暮是古今字, 教材注解术语为“某, 同某”, 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莫”是会意字, 表示日落于草莽中, 本义为“昏暮”, 引申表示“迟晚”。后“莫”被假借为否定词, 表示“没有谁 (没有什么) ”、“不要”之义。为区别“莫”的不同语义, 后添加形旁“日”, 造新字“暮”, 表“傍晚”、“迟晚”之义。故两者为古今字关系, 注释术语应为:“莫, 今字为‘暮’, 傍晚。”

(三) 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通假字。异体字与通假字不同。异体字是为一个词造出不同的汉字, 它们形体不同但音义完全相同;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各自原本的字义不同。

1.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畔主背亲。”

教材注:“畔, 同‘叛’。”[11]63

按:畔与叛是通假字, 教材注解术语为“某, 同某”, 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畔”本义是“田界”。《说文》:“畔, 田界也。从田半声。”[10]1219“叛”本义为“背叛”, “古多假畔为叛”[10]1219, 二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畔, 通‘叛’, 背叛。”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

教材注:“亡, 同‘无’。”[11]63

按:亡与无是通假字, 教材注解术语为“某, 同某”, 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亡”本义是战败的士兵举盾甲逃命。“无”是否定词。《说文》:“无, 亡也。从亡, 无声。”[10]1115“‘亡’和‘无’相通, 但并不是所有用‘无’的地方都可以换成‘亡’”[2]175, 故两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亡, 通‘无’, 没有。”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注释术语界限模糊不清, 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陷入困境, 学生也茫然不知所从。本文借鉴汉字学理论和相关知识, 在界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概念的基础上, 确定相应的注释术语, 并对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进行举例分析与纠错, 希望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为语文教学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贡献绵薄之力。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被高度重视, 但在实际教学中, 文言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注释术语界限模糊不清, 甚至在语文教科书的注释中也存在此类问题。针对上述情况, 本文在对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界定其定义, 确定相应的注释术语, 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促进语文教学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注释,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6.

[2]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 1999.

[3]张世禄, 严修.古代汉语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43.

[4]卢烈红.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J].语文知识, 2007 (3) :45.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商务印书馆, 2005:185.

[6]马立春.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辩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0) :38.

[7]初中语文教材.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8]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 2005:161.

[9]马新英.浅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定义及区分[J].语文学刊, 2005 (9) :141.

[10]许慎, 著.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篇4:古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刍议

关键词: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读音  字形

在古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区分认读很困难。事实上,这涉及到汉字发展的历史,涉及到汉字音、形、义的历史延革。以下就谈谈这三种字。

一、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定义

先看例子,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有:

(1)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在这里,“倍”和“背”表示“背弃”“背叛”。而例(1)借“倍”表示“背”的意思,人们就把同一时期汉字的借用现象叫通假。其中,被借用的字叫通假字,被替换的字叫本字,写成“某”通“某”,其中第一个“某”表示通假字,第二个“某”表示本字。

反过来,我们不能说:例(2)中“背”通“倍”。即通假不可逆向。

(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据南朝·陈·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1]载东汉·郑玄语:

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

可见,古人记录或书写时没有恰当的字可用,只好把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借来临时代替,其他人也跟着仿效,便产生了假借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2]论“假借”亦有类似说法: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意思是:仓卒无其字,即记录时没有合适的字,只好临时借用一个字替代解燃眉之急。假借的特点是——本无其字,临时借用。

通假属于借用范畴,即临时替代。只是假借的前提是“本无其字”。从时间上看假借属于“历时存在”[3],而通假的前提是必须同时存在,属于“共时存在”[4]。既然是同时存在,又为什么要临时借用呢?其实通假字就是古人在写别字,属于文字规范化问题。通假字的成因大致如下:

1.古代汉字数量较少,为了满足记录、表达需要,临时借用。

2.读书人使用文字的主观随意性及后继者跟进仿效,形成了使用习惯,约定俗成保留下来。

3.政府没有很好地规范。

4.抄写或出版业者粗心大意,等等。

仔细观察上例中的“倍”通“背”,发现通假的两字有如下特征:

①相通的两个字同时存在。

②两字读音相同(相近)。

③两字在本义上没有丝毫联系,字形上没有任何相似性。

④在表示某个义项时可以临时通用。

⑤两通假字之间不可逆向通假。

(三)通假字的类型

翻阅古代文献我们发现:汉字通假现象很普遍,也很复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对一通假,如: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颁”通“斑”(花白)

(4)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惠”通“慧”(聪明)

2.一对多通假,如:

①蚤

(5)明日不得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及早)

(6)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荀子·大略》)“蚤”通“爪”(趾甲)

②卤

(7)小臣信顽卤。(刘桢《赠五官中郎将》)“卤”通“鲁”(迟钝)

(8)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战国策·中山策》)“卤”通“橹”(大盾)

(9)诸所过毋得掠卤。(《史记·高祖本纪》)“卤”通“掳”(掠夺)

二、古今字

(一)古今字的定义

古今字是指产生时间有先后之分,字义、字形上有承继关系的一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有多个义项)”,后出现的为“今字”。今字替代了古字的一个义项。用“某,后写作某”的形式表示[5],第一个“某”表示古字,第二个“某”表示今字。

(二)古今字的产生原因与特点

古今字的产生也是基于汉字数量较少的现实,一个汉字往往要承载多个义项。于是人们就在古字的基础上另造新字(即今字)取代它的一個义项,古字不再承担这个义项,这就是“形声造字法”,这个办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汉字数量的需求。可见,古今字是因造字法而产生,属于“历时存在”。如:

(10)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反,后写作返(返回)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后写作悦(高兴)

仔细观察发现:今字一般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形符,或更换一个形符,两字读音却基本相同或相近。

从古今字的演变情况看,其具有如下特点:

1.两字产生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即历时存在。

2.两字读音相同或相近。

3.古今字在渊源上有紧密的承继关系。

(三)古今字的对应关系很复杂,大致情况如下:

1.一对一,增加形符,如:

(12)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内,后写作纳(接纳)

(13)小知不及大知。(《逍遥游》)知,后写作智(智慧、智识)

2.一对一,更换形符,如:

(14)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泮,后写作畔(河岸)

(15)敛不得凭其棺。(《祭十二郎文》)敛,后写作殓(入殓)

3.一对多,增加形符,如:

①共

(1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崤之战》)共,后写作供(提供)

(17)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共,后写作拱(打拱,表示尊敬)

(18)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共,后写作恭(恭敬)

②辟

(19)以君辟臣,辱也。(《晋楚城濮之战》)辟,后写作避(躲避)

(20)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战国策·齐策四》)辟,后写作嬖(宠爱、宠幸)

(21)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论衡·说日》)辟,后写作璧(中间有孔的玉)

三、异体字

(一)异体字的定义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的一组字。用“某”同“某”的形式表示,这类字在字形认读上会给人带来麻烦。例如:

(22)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史记·项羽本纪》)

(23)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盃羹。(《汉书·项籍传》)

在表示“一杯(肉汤)”时,分别用“桮”和“盃”,两字读音、意义一样,但写法很不同,这是典型的异体字,写作“桮”同“盃”。

(二)异体字产生原因

1.造字法与异体字

①针对同一事物,因造字法不同,产生异体字,如对“泪水”一词,会意造字法造出“泪”,形声造字法造出“淚”。如:

(24)孤儿淚下如雨。(《乐府诗集·孤儿行》)“淚”同“泪”,泪水

②针对同一事物,因着眼点不同更换了形符,产生异体字,如“暖”“煖”。如:

(25)轻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煖”同“暖”,暖和(的衣服)

③也有更换声符的,如“慷”“忼”。如:

(26)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史记·项羽本纪》)“忼”同“慷”,慷慨

2.书写与异体字

书写的随意性也极易产生异体字,文字学家唐兰在《中国文字學》中说:“一个字的偏旁配合,有时是很随意的”[6],因书写不规范或不统一产生异体字,表现为构字部件的移位。如:

(27)昔慙柳惠,今愧孙登。(嵇康《幽愤诗》)“慙”同“惭”,惭愧

(三)异体字的特点

1.读音、意义完全相同。

2.出现时间不确定。

3.字形构造写法不同。

4.异体字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异体字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反而增加了人们识字和理解的负担,因此应大力规范。

四、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辨识

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是汉字发展的特殊现象,难认、难辨、难懂。现列表如下:

读   音 存在时间 字形关系 义项关系

通假字 相同或相近。 同时存在。 字形没有任何相似。 两字在本义上毫无内在联系。是临时“借用”关系。

古今字 相同或相近。 存在时间有先后,即历时存在。 基本上都有共同的声符,字形上相似。 字义一脉相承。

异体字 读音相同。 或同时存在,或历时存在。 多数字有相同的构字部件,或部件位置有变化。 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下规律:

1.读音相同或相近是通假字、古今字共同特点。清代语言学家王引之在《经义述闻》[7]序中引述其父王念孙的话,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可见我们应该读本字(或今字)的读音。

2.通假字重在临时借用,字形字义没有承继关系,而古今字的音、形、义都有继承关系,这是区分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重要特征。如“倍、背”是通假字,而“昏、婚”就是古今字。对于两类字的字义,清·王引之在著述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鞠为病矣。”又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可见,王引之是主张通假字应读本字之音,解本字之义,即“以声求义”。同理古今字也应当读今字之音,解今字之义了。

3.异体字与通假字应从构字部件方面相区别,异体字与古今字从意义的承继关系上相区别。

总之,我们只有弄清三类字之间的根本区别,通过积累和总结,才能正确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注释:

[1][南朝陈]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版。

[3][4]刘忠华:《谈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划界原则方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6]祁永敏:《异体字产生的内部原因探析》,语文知识,2011年,第1期。

[7][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相关文章:

古代汉语字的本义大全11-21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明清与近代部分07-06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04-22

古代汉语06-02

古代汉语09-14

古代汉语重点04-07

古代汉语传媒06-20

古代汉语习题06-22

古代汉语总结07-13

古代汉语课文08-08

上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作品下一篇:数字化城管建设情况